新学期新起点作文(精选5篇)

新学期新起点作文范文第1篇

新学期开始了,过去的不管是好与坏,都已经成为昨天,成为历史。现在,我们一切都要重头开始,让我们站在第五条起跑线上,有一个好的开始吧。

在新的学期,每一个同学都难免会有自己的不足,当然,我也不例外,比如:佩戴红领巾校牌与写字规范问题。这些缺点让我尝到了老师的批评与同学的责怪,我保证以后一定改掉这些坏毛病,做一个行为规范,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以前,我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但优点也不少。1,老师提问的时候,我表面上两眼发呆,实际上是心理在回答问题,顾不上眼睛了。2,办什么事情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举行大扫除,我把各个程序都了解清楚,最后我把这件事情办得有条不紊。3,同学们谁有什么困难,我都会积极帮助……

总之,从这学期开始,我一定要改掉自己的缺点,继续保留自己的优点,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山西省孝义市崇文街小学五年级:王浩羽

新学期新起点作文范文第2篇

马上就要开学了,意味着,寒假已经过去了,我们不能在那么的松懈了。

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无论我上学期做的怎么样,都不会影响到我下学期的表现,无论我上学期的成绩怎么样,都不会影响我的态度。八年级了,我们已经不是那个懵懂的孩子了。我们已经长大了,身上已经有了许多的压力了,不在像小学时那样的贪玩了,每天都是学到11。00多,然后凌晨5。30起床,每天都是很多的作业。下学期,我们即将面临的是小中考,我们既紧张,又兴奋,紧张是因为我们怕小中考,兴奋是说明我们离未来又进了一步。

下学期呢,我打算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生物与地理。每个学生都希望考上理想的高中,所以,无论我们遇到什么苦难,无论我们以前是如何表现得,无论我们以前的成绩是有多么的烂,但是下学期,新的开始,新的起点,我们要有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开始。

初二:张宇

新学期新起点作文范文第3篇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钱旭初把1978年前后中国文坛开始的大规模现代化的文学运作确立为当代文学的起点。将新时期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这确实很有点“颠覆”我们惯常思维的意思,可能我们很多人未必能够全盘接受。但难能可贵的是,钱旭初将新时期文学纳入现当代文学史的视野来考察,使彼此获得一种照应,既深化了我们对新时期文学的认识,也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重新打量要一下现当代文学。从1915年开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确实确立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标志着现代新文学的确立,但是“人”的主题很快就被“救亡”的主题所取代,“启蒙”的主题被“生存”的主题所冲淡,在战争文化的规范和要求下,文学的现代性被相应消解掉,文学家们在文学中普遍表现出一种群体的宣传与战斗的工具性效应;职是之故,五四新文化运动只能被视作中国当代文学的伏笔或漫长的前奏,它的时间量度与现代意识的社会文化强度还不足以将五四时期的现代意识纳入“当代”,因而这是一个一开场就是高潮的序幕和前奏。而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较为成熟的文学作品又主要是依靠五四时期的能量惯性在进行文学的运作,与世界文学的即时性发展并不同步;至于40年代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其主要信息资源是来自民间的乡土文学,是在战争政治与农民大众化结合中取消了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的,由此文学不能在更深的、更现代化的路途中得到养分。同样,也正是依据“任何一个生命体系要获得发展就必须进行能量的交换”的熵定律,钱旭初认为1949年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文学的信息源基本上仍然是空白的,在这漫长的文学格局封闭的几十年中,虽然也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重大变革,但就文学自身的发展性质而言,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无论是50年代的“颂歌”,还是60年代的“战歌”,抑或是“”时期的“独歌”,文学的思维方式、创作模式乃至于表达形式等都与1949年前的新文学创作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只有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文学的工具性理论才逐步得到澄清,文学才真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要看到,钱旭初在本书的论说中并无哗众取宠的意思,而是在细细探究文理脉络、对文学创作主体精神进行详尽考察的基础之上对文学的性质进行重新评估的。他的言说持之有据,论之有理。还有,本书开篇即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当代文学是转型期的文学”这一观点。因为在钱旭初看来,20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每一次转型及各种现象都演化、积累成当代文学的历史,政治制度、经济方式、文化形态、作家队伍、创作姿态、作品风格、传播方式等众多的因素都在不停地变化、转型;因此,无论是新时期之前、还是新时期之后,都是漫长的转型期。我们得承认,钱旭初对当代文学起点的认识以及对当代文学的相关论说确实自有他的道理,是本着文学本体的精神内脉考察的结果,真正令文学研究回到了文学层面,引领我们回到了文学发生的历史现场,为我们理解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文学打开了一条崭新通道。这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从写书的体例上看,《转型期的文学嬗变及其言说》在上篇“转型期的文学嬗变”中对新时期的诗歌、小说、戏剧都作了条分缕析的梳理,体现着研究者那么一点为文学立史的雄心。说它是“一个人的文学史”———一个研究者独立撰著的新时期文学史,并不为过。

当然,本书上篇并没有刻板地要“造”当代文学的整体之“像”,也没有分门别类地为我们描画新时期的文学版图,毕竟,它道出的只是一个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园地耕耘了差不多30年之久的研究者对新时期文学非常个我的心得体会。也正是因为个我,也许研究者对当代文学的理解可能不那么全面,但却一定是有着自己凝重而睿智的思考在其中的。在重新厘定了当代文学的起点之后,钱旭初是以朦胧诗的产生作为当代文学从“新古典时期”跃迁到新文学阶段的“奇点”的。在他看来,1978年《今天》的创刊使得中国文学的整个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学得以迈向新的天地,真正具有现代意味的中国当代文学自此诞生。在谈到曾经的文坛“大哥大”———诗歌地位在后来的旁落时,钱旭初的解释令人信服:诗歌作为情绪性的作品而往往能领一代,但当文学思潮定型之后,因容量与场面的弱点则会让位给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等叙事性作品。在阅读本书“上篇”的整个过程中,我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也会产生一些不满足。比如,我总是感觉着,研究者若是能把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也纳入其中进行阐述,作为一个重点考察的对象,是不是会在对当代文学的“起点”以及新时期文学的共同特点的论说上更具有说服力?还有,在专章论述意识流小说和荒诞派小说时,我感觉还是有些失之简单了,而且固执地以为,研究者若是能把这二者的发生背景以及相互之间那种在我看来缠绕不清的关系“打理”得更清晰一些,并且能在具体文本阐释上再细致一些的话,是不是会令本书更出色?也许这近乎求全责备了。

只要这本“文学史”能把我们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张望新时期的文学风景,让我们领略和意识到原先不曾想到的东西,也就足够了。在下篇“转型期的文学言说”中,我们看到了这部著作的又一个亮点,那就是研究者特别注重考察今天影响着文学发展的诸种“新”因素———网络、影视、期刊运作等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它们的反作用。论者是以开放的理论视野和宽容平和的心境来看待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前景的。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含量的增加会使得文学的阵地缩小,当代文学将相应萎缩,纯文学作品将退守到最后的精神高地,这种情形令深爱文学的钱旭初流露出落寞,可他也并不因此悲观,论说中还是显现着对这“最后的精神高地”的坚定卫守和满满信心来:“当然也正因为有这样一块高地,未来的当代文学还不至于丧失其存在的意义。这或许是文学的悲哀,但这悲哀后面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文学只是,也只能是其中一个普通的成员”;他考虑得更多的是作家———知识分子的担当:“作家面临着文学的退潮、经受着影像文体的冲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文化空间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个性立场,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在灵魂的征战中怎样向自身挑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这永远是文学作品的本质,无论在哪个时代。”同样,在讲述到文学与影视的存在性关系和观念考察时,除却对通常人们所能见识到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论述外,钱旭初更看重的是文学工作者和影视人如何正确调整自身观念以真正站在人道基础上展现生命活力和生命过程。此外,从这本书的写作来看,不论是在对如路遥、冯骥才、王安忆、北村、阿袁、郭平等具体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还是在对新时期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思潮的宏观论说,钱旭初都更重视“人”的因素———文学作品中的“人”和写文学作品的“人”;换言之,他始终注意从文学创作主体的精神考察入手来重新探讨文学的性质,力图透过文学作品深入关注和把握知识分子的人格现象和精神走向。这无疑是本书考察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独特视角。

新学期新起点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 文学期刊 发展研究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现代文学期刊是顺应时代潮流、迎合文学创作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革命形势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不同,现代文学期刊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发展史。可以按如下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内的不同文学社团、不同文学流派、不同区域进行勾勒。

第一个时期,既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躯者们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用鲜血和汗水冲刷几千年来历史河床上淤积的层层叠叠的封建思想的污泥,发动了一场空前的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学的思想革命和文学勒命运动,创办了《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每周评论》、《新潮》、《少年中国》、《星期日》、《星期评论》等许多倡导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刊物,在鲁迅先生的带动下,创造了一批崭新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新文学作品,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实绩。但是,当时还没有新文学社团和纯文学刊物。从1921年开始,新文学社团蜂起,纯文学刊物丛生,把整个中国新文坛装点得繁花似锦,而且西方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流派的纷纷涌入,文学的新思潮、新观念的空前活跃,为中国新文坛增添了活力。这在当时的文学期刊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和充分。

从本质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是开放性的,是和世界文学相沟通的。20年代是现代文学社团蜂起,纯文学刊物大量涌现的年代。这个时期,随着我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的高涨,农民运动的兴起,早期共产党人文学主张影响,不少文学刊物,特别是创造社的文学刊物,逐渐呈现出表现无产阶级意识,尝试着“革命文学”的创作的倾向,给新文学创作速写为了新的生机,给新文学刊物带进了新气象,为往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作了准备,为“革命文学”创作提供了初步经验。

新学期新起点作文范文第5篇

五四时期,我国掀起了翻译国外名着的热潮。着名学者和杰出人士提出对翻译着作“兼容并蓄”,使社会各界能够更多接触西方多元化的文化意识形态。当时,《新青年》、《觉悟》、《新潮》、《新妇女》、《解放与改造》、《新中国》、《新教育》等刊物设立专栏,刊登西方名着的译文。1919年4月,杜威来到北京等地进行了多次演讲,并且在中国大量出版他的演讲稿和着作。1920年10月,英国罗素也来到了中国,他的着述和演讲《数理逻辑》、《心之分析》、《物之分析》等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关注。在五四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非常流行,《达尔文物种原始》先后出版了四版。赫胥黎的遗传学说也有大量译述出版,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极大的兴趣和重视。随着各种新思潮和思想的广泛传播,世界主要的艺术创作与文学名着也陆续被介绍到中国,包括惠特曼、拜伦、安徒生、屠格涅夫、易卜生、莫泊桑、左拉、席勒、罗丹、泰戈尔等。在当时出版的单行本和小说刊物上,他们的着作和思想占据了大量的篇幅[1]。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由陈望道翻译。李达也出版了《唯物史观解说》等译着,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1921—1923年,由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人民出版社共翻译了15种马克思主义着作,如列宁的《共产主义礼拜六》、马克思的《工钱劳动与资本》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始加入译介西方文化的队伍。商务印书馆推出《世界丛书》、《共学社丛书》、《北京大学丛书》,介绍了大量的西方名着。中华书局推出介绍西方教育思想的《教育丛书》,如翻译名着《蒙铁梭利教育之儿童》、美国桑代克的《个性论》、美国哥尔文?裴葛的《教育心理学大意》等。在哲学思想方面引入了很多尼采的学说,当时出版了《尼采的一生及其思想》、《尼采传》、《超人和伟人》等。还出版了很多关于柏森主义的读物,如《柏格森传》、《柏格森玄学导言》、《柏格森与现代哲学》。

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革新

1.新文学的发展与思想解放。以五四时期为起点,其前后文学作品翻译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五四时期许多着名的作家把“译”和“着”看得同样重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的精力和创作相比毫不逊色,采取超然的欣赏态度进行读和译的活动,由阅读获取的感受往往和现实生活的感受交融在一起,产生了很多萌发灵感的契机。对于某些作者来说,外国文学作品帮助他们形成现实态度,来重新认识民族生活。后来一些作家采取回避态度,不愿面对自己在构思创作中曾大量汲取他人艺术营养的事实,而五四时期的作家却截然不同,他们毫无遮掩、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作品的模仿与借鉴。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发起者周作人曾用“模仿”来号召,“须提摆脱历史的因袭思想,真心的去模仿别人,随后自能从模仿中,蜕化出独创的文学来”。五四时期的作家在外国名着带领之下开始创作的生涯,外国名着不仅丰富他们的心智,增强他们的感受力,而且常常提供一些表达模式和感情模式。五四时期的许多作品至今为许多后来的研究者所重视,这些作品并不是由作者自身孕育和诞生,他们是从外国文学作品中所得到启迪而萌发的艺术构思[2]。五四时期新文学的重要主题是“人的觉醒”,使广大人民摆脱封建枷锁,发展人的个性,恢复人的尊严,并且为彻底的解放与自由而抗争。正是由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西方资产阶级提倡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对当时的新文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歌德的《浮士德》、薄伽丘的《十日谈》、易卜生的戏剧等。为了高扬个性主义,人们不仅试图从西方文学中获得启示,还希望从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发现依据。如尼采的“超人”学说对不少现代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就曾翻译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而冰心的小说《超人》里的主人公何彬的形象塑造,也反映出尼采的哲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2.翻译方式的革新与转型。五四时期对于各种外国文学着作,除了在作家、文体、题材、风格等方面有所选择之外,翻译的方式也存在着差异。根据作品、作家本身的重要性与需求的迫切性以及翻译工作者的眼光、精力、时间、报刊的容量等情况,有全书或全文的翻译、摘译、节译,也有译述、编译等。“中国化”方法即把原作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风俗等基本上甚至全部改成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西洋化”方法即在保持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风俗等“洋人洋装”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略有改编。为了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工作者经常采用多种方法加以阐释或注释。形式有导言、译者按语、文中夹注、脚注、尾注、附录等;内容有作品背景、作家简介、要旨提示、翻译动机、风格点评等,有的按语还将中国文学作品引入作为参照。这不仅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好地走进翻译作品,而且把中国文学历史、现状与外国文论联系起来,把批评和翻译联系起来,对于发挥翻译的效应更为有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