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业发展(精选5篇)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1.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可持续旅游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引申出来的旅游业发展的原则,适用于所有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工具,但可持续旅游不仅局限于生态旅游,当然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能称作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的兴起

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度地索取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解决全球化环境问题的主导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旅游这一高层次旅游类型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的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它的出现迎合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法制不健全

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各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而长期以来多是各行其是,如旅游与环保的联系是最紧密的,可旅游部门往往缺乏环保人才,只侧重旅游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是旅游资源的产权和使用权分离,在使用权出租的前提下,为了在有限的租期内获得最大利润,开发经营者和管理者总是尽可能多开发旅游资源。而尚不健全的旅游法制又不足以加以规范,特别缺少适合本旅游区实际又易于操作的法规。

2.缺乏科学的规划,盲目开发旅游资源

有些生态资源在开发旅游项目之前未制定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虽制定了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切实执行,导致旅游开发失控。如漓江从桂林到阳朔段由于不适当开发,造成两岸森林覆盖率仅为18.5%,不少地方荒山秃岭,与漓江秀美的景致极为不协调。又如我国许多溶洞由于开发不当,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了洞内气体对流,再加上游人太多,二氧化碳骤增,加速了洞内景物的氧化和风化。

3.旅游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

部分生态旅游地游客严重超载,超过生态承载力,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生态旅游的价值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生态旅游开发前未进行环境容量分析或旅游项目推出后缺乏必要的监控措施,旅游经营部分单纯为了增加旅游收入无限制地增加游人,造成了旅游地超负荷的运转。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必然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

为保护生态旅游的正常进行,需要有健全的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还包括有完善的管理机构与人员进行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同时,还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条例、法规来规范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应当对开展生态旅游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将有关信息及时通告给公众。一些行业组织制定了本系统内的行为规范,一些国际组织在拟定开展生态旅游的标准以及进入这个行业的条件。

2.加强旅游环境意识教育,规范旅游环境开发行为

生态旅游所强调的首先是保护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由于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时间不长,缺乏经验积累,广大旅游者素质参差不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所以,搞好旅游环境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可把环保教育纳入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之中,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公益广告,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旅游者和管理者在生态旅游的实践中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强制性的法律与国民自律的道德规范相结合来规范人们的旅游行为,使其环境保护渐成风气。通过教育使与旅游利益相关者认识到环境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自然环境是旅游第一环境的道理并深入每位利益相关者的内心。

3.加强生态管理,健全旅游管理规章

健全的旅游管理规章是搞好生态管理的前提。管理规章和条例要体现出有利于促进对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在内的资源环境进行统一的管理;有利于保护区或风景区名胜区在发挥职能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机构代表政府管理、监督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工作,用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欣赏、探索生态旅游活动,各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对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及生态旅游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要开展定期的环境监测工作,特别在旅游季节集中和区内的景点集中之地要科学监测游客数量的进入度,旅游商业网点等设施的建设及游人总量必须控制在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以避免不合理建设和超负荷接待造成的自然景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参考文献:

[1]杨振之. 旅游资源的系统论分析[J].旅游学刊,1999,(12):30-31.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态旅游产业 社区参与旅游 产业集群 区域合作

生态旅游产业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尤其当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时,各个地区越来越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纷纷将生态文明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之中,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国中部,跨鄂豫皖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我国连片特困区。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建议要求,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因此,大别山所覆盖的各个县市在产业发展的选择上面临着极大的约束,而生态旅游产业则成为大别山地区实现发展的最佳路径。

一、生态旅游产业的内涵及模式

生态旅游产业是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无烟”产业。当旅游业面临着过度开发、不均衡开发、生态退化、文化入侵等等问题时,大众旅游正在被生态旅游所取代。生态旅游通常是以参观由政府、环保或科学组织、私人或企业所设立的保护区为主体,再辅之以其他旅游服务的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是将自然和文化资源置于计划和发展之前而不是之后的产业。众多国外学者强调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密切关联的,在开发与保护中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公园是当前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模式。McAllister(1999)统计发现大量的生态保护区采取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模式,超过130个国家采用这一模式设立保护区,占接近全球版图的五分之一。这一模式不仅仅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保护。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众多国际商业协会和国际组织以及全球范围的非政府机构的支持,例如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世界银行、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世界生态资源保护组织等等。

同时,国外众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而言,生态旅游产业既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对自然资源保护。因为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仅仅需要较少的投资,对于缺少资本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言,该产业是增加就业获取收入的重要来源,由此减少或消除贫困。

自然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根本,所以将获取的旅游收入转化为对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资源的投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选择。正因为如此,生态旅游产业最好被称之为“方式”,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产业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

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

1、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注重旅游地居民的利益

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根据Honey(1999)“利益者相关”理论:人们将保护那些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价值的自然资源。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当地居民利益、游客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否则因为被划定为保护区,周边居民因为得到的太少而不得不离开或者是偷猎而导致保护区生态恶化。因此,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健全的生态保护是无法实现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社会人口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社区归属感和经济依赖程度四个特征,是影响旅游地居民态度和感知的重要因素。Wunder(2000)则从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与支出结构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分布,分析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方式,基于此设计了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激励措施。

2、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阀值”是生态旅游承载力

尽管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重”目标,但是对该产业的开发会受到生态旅游承载力的限制。熊鹰(2023)这样界定生态旅游承载力(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简称ETCC)是指一定时期某一旅游地的生态旅游活动在对其生态环境状况及系统结构不发生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影响变化,并能维护旅游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维持的能力,它所能承受的旅游开发强度的极限值,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双方充分受益时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极限值。所以,生态旅游承载力通常表现出“阀值”的概念,即超过了旅游地的“阀值”就会影响到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维持。生态旅游承载力是生态旅游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大自我恢复能力,也就决定了生态旅游活动的最大开发强度,是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上限,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客观的限制。

熊鹰(2023)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1)资源空间因子,包括旅游地的资源空间面积,游步道长度和旅游服务设施数量;(2)环境管理因子,主要是指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的管理能力及旅游活动的协调组织能力;(3)社会经济因子,主要是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各种经济社会因子;(4)社会心理因子,也就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环境的认知感受和当地居民对旅游所持的态度。对生态承载力的判断应该采取“木桶原理”或者“短板原理”,依据资源空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社会心理的最小值来确定其值。

3、生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字:农业生态旅游;环境问题;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类型。现代社会,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加大,人们越来越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自然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生态旅游应运而生,这种旅游模式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有两个问题特别凸显,一个是人口膨胀和粮食不足,另一个就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下形成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虽然促进了旅游产值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导致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迫使人们寻找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农村生态旅游业应运而生。然而,当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生态旅游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农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导致大量旅游者进入到目的地,大量游客对土壤的踩压,使生态旅游区的土壤面积增加,土壤板结程度也增加,水分渗透减少,土壤厚度变薄,导致水土流失增加。同时,生态旅游开发区及周边的经济活动,致使一些自然景观及植被受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生物群落的层次和数量大盆减少。

其次,农业生态旅游对当地植物资源影响大。农村生态旅游区游客量多,其中有不少游客随手采摘鲜花、枝叶、木苗等,破坏了植物生长,对植被造成广泛而不雅观的损害,甚至导致某些植物死亡;受到游客和交通工具的不断踩压,很多植物的物种结构发生变化,植被种类趋于减少;更有甚者,有些游客由于用火不慎还会引起山林、植被火灾。

第三,农业生态旅游对当地动物资源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目前兴起的农村生态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参与,但生态旅游本身对动物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了一些动物的生活和生存,对动物资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当游客蜂拥到墨西哥太平洋沿岸,观看月夜沙滩上乌龟下蛋时,生态旅游开发商为了让游客看清楚乌龟下蛋的过程便会打出耀眼的灯光,然而,这种做法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致使乌龟无法辩出到海岸的方向, 也就下不了蛋。另外,由于农村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活动频繁,致使一些捕食害虫的动物数量减少,虫害加重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第四,农业生态旅游对当地自然景观及环境的影响。农村生态旅游者的目的就是要让城市的人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农村的山、水、野生动植物以及风情民俗。然而,现在很多农村生态旅游区,为了赚游客更多的钱,在原本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加入了太多人为的建筑及娱乐设备,造成了许多自然景观和环境的破坏,这是有违农村生态旅游的初衷的。

第五,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对人文社会资源也有很大影响。大量游客带进的尘土、呼出的气体、排出的汗液以及照相机的闪光灯的闪烁等对古迹文物都会造成危害。很多古建筑里的壁画的颜色是与湿度和二氧化碳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如果游客人数太多,空气的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将明显上升,再加上照相机闪光灯的影响,这些都会对壁画造成损害。

第六,农业生态旅游对其他环境的影响。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必然会有大量游客涌入,游客多了便极易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特别是目前游客中,有一部分人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生态旅游意识,忽略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农业生态旅游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还有旅游垃圾的问题,大气污染的问题、水体污染的问题等。另外,由于部分游客素质低,游客对景物任意刻画、涂抹,在景物上写“某某某到此一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农业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对策

如前所述,农业生态旅游环境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充分运用法律手段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的保护,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政策,另外,我国还颁布了许多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环保法制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某些法律条文不具体、不明确,一些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按法律办事而凭个人意志办事,出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另外,我国还缺少一部真正针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法规。所以,我们应该加大环境保护法律建设力度,切实的使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2.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全社会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激发人们关心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自觉性,以经济利益为诱因,激发生态旅游社区居民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增强生态旅游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3.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科学、合理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建立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既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又保护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所以,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前,应认真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切实做好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评价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促进和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农业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也得到合理、协调和均衡地发展。

4.控制农业生态旅游区接待游客的数量

游客容量标志着一个旅游景点对游客数量的承受能力,确定正确的游客容量是农业生态旅游区进行生态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若果一个旅游景点接待游客的数量超过了该地的最大承受量,那么本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活动的质盘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可采用市场调控、限童售票或预约等手段在时间上对游客和旅游活动进行分散,从而合理的控制游客数量。

三、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对资金投入要求较少,但是,它的效益也是有限的,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甚微。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有关部门做好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的转型工作。

首先,农业生态旅游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选定农业生态旅游基地时,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应将作为第一要素综合考虑,需要在加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同时,积极争取多渠道的财力投入,逐步实现其规模化效益。充分开发利用本地的特色景观和特色产品,通过必要的投资,建立集风景游览、采摘、野餐、娱乐、体验农家生活等为一体的综合型观光场所开展以品尝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活动。

其次,农业生态旅游内容要推陈出新。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向,不仅拓宽了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满足了人们追求淳朴、享受自然的需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参与农业生态旅游的游客数量也逐渐增多,游客年龄范围特别广,这样游客对农业旅游内容的需求也就更加多样化。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区可根据当地栽种作物的特点,开辟新奇独特的景观。

再次,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但是,产业化的实现并不是简单容易的,它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支持。所以,地区政府一定要重视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为其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另外,政府部门还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态旅游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生态旅游具有正负双重效应,如果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不仅能够满足游客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需要,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建设。如果农业生态旅游误入歧途,那不仅会给当地环境造成灾难,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游客要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各地政府以及旅游开发商也要加强合作,采取有效手段合理规划当地的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