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精选5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

本文随机为学生分发调查问卷进行调研,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此次调研样本为320人,包括224名男生和96名女生,男女生比例为3∶1,与全校男女生比例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样本具有代表性。(1)课程开设情况。此次调研中发现,只有131名学生(约占样本41%)明确表示所在院系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9%的学生表示未开设课程或者不知道是否已开设课程。可见,部分学院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不具备开课的师资力量。(2)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分析数据发现,滨院大学生关注的前四位心理问题为就业(18.8%)、学业规划(17.6%)、交友(12.3%)、情绪控制(11.1%)。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可参考这组组数据。(3)课堂听讲情况。大部分教师仍采用讲授、观看多媒体等传统方式向学生大量的灌输知识,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引领和启迪。经实地考察上课情况发现,学生昏昏欲睡、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屡屡发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师生互动较少。而专业性教师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涉猎广泛,讲授知识通俗易懂,更能吸引学生投身学习。(4)教师备课情况。经访谈发现,有些老师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网上资料备课:有些教师根据查阅以前PPT素材备课;有些老师根据日常心理健康咨询经验备课;有些教师根据专家教案结合自己理解备课;有些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情况备课。教师备课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形式丰富,有的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了解课程教学现状的同时,也发现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课程重视度不够。近年,我校为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制定了《滨州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纳入测评内容。但在实际施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客观和主观的阻碍。经实际调查发现,只有小部分的院系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开课院系将此门课当做“摆设”形同虚设,用来应付检查。导致上课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2)教学方法陈旧。很多任课教师仍采用传统讲授法,以大班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遵从教材、偏重知识的讲授,多讲授枯燥乏味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偏重于照本宣科,大面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内心真正需求得不到重视,不能将所学知识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不到拓展。(3)考核方式不完善。经调查发现,滨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多以提交作业、课程心得或者卷面考试为主。这些传统考核方式,不能考察课程实际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真实程度。经访谈发现,学生们更主张将个人课堂反应、参加活动情况等平时表现纳入课程考核。(4)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滨院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调查结果看,授课教师多为院系辅导员,其中更以理工科教师为主,受过专业培训的少之又少。专业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课程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教师采用照本宣科、念PPT、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整堂课气氛压抑、沉闷,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寥寥无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文第2篇

心理健康教育近三十年发展以来,教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总体规划要有具体细致化要求,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具体全面指导,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中作出了明确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与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由此可见,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与形式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从课程观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含显性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也包含隐性课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显性课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显性课程就是学校在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的进入到课表中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教育,包含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少数高职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高职院校应将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课程与发展性课程纳入必修课程,而选修课程也不可忽视,应将面对特殊群体的矫正性课程与延伸性课程纳入选修课中。在显性课程进度安排时也应根据不同年级来进行开设,例如大一新生普遍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大二学生普遍面临的学习心理问题,大三学生普遍面临的择业心理问题。同时,针对特殊群体的选修课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角色的学生进行开设,针对学生干部心理素质、贫困生自信心、情绪压力调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开设,主要的开设目的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心理选修课程。(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是隐性课程,狭义的隐性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下取得的全部经验,主要通过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建设来让学生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心理能力与品质。在高职院校中,隐性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广义的隐性课程不仅包含学校情境下的经验知识的获得,还应包含家庭教育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事件的影响。隐性课程中的社会环境中正面的或者负面的信息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更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隐性课程这方面学校、社会与家庭要三位一体来进行建构和努力,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引领建设;政府与社区社会团体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家庭中要构建充满关爱、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1]。

二、纳入“积极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一)积极的预防思想。一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安排方面,通常是把心理问题、因果分析、调适措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以案例导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成因及探讨解决方式,采取的是“关注问题”式的教育方式,这种课程内容安排从某种角度上往往将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消极的受教育对象,让学生过多的反思关注甚至怀疑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样往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还容易让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进行对号入座,反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2]。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将积极心理学纳入课程内容中。积极心理学主要倡导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情绪体验,认为应更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弱点,认为个体自身具有积极的抵御精神疾病的能力,更注重探究如何帮助个体培养激发自身的这些优秀品质,以此便能积极的起到有效预防,如果仅仅关注个体自身的弱点与缺点,其实并不能取得有效的预防效果。因此,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纳入“积极心理学”的预防思想,则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乐观、自信、幸福感等方面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3]。(二)兼顾社会层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方面应避免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与弱点,更多的帮助学生关注群体与社会心理的探讨,因为人的内在积极力量的激发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在课堂之外的隐性课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利用大学生心理社团,在多数高职院校中,都有各种形态各异的心理社团,如“心理健康协会”“心理小组”“心理服务社”等,这样的社团群体能够很好的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隐性课程的形式来弥补显性课程的内容。除了社团群体的影响之外,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如心理健康报纸,橱窗、宣传册、心理图片展览、心理电影赏析等传统媒体方式来进行,还应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网上论坛,网络直播等形式来进行教育。

三、“以发展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一)构建三大模块的课程群体系。在课程体系方面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干课程模块,以积极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延伸课程、热点课程作为支撑课程模块,以专题讲座及专题活动等课程作为补充课程模块,形成科学全面的课程群体系。三大课程模块体系相辅相成,各具特色。主干课程模块应结合高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来进行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必选课程的实用性;同时,围绕积极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方面开展延伸课程与热点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进行课程体系的支撑;开展多种学生有兴趣的专题讲座与专题活动,如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作为补充课程模块,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在课程的实施中,注重理论到实践的延伸,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还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测试、心理角色扮演、心理视频等多元化的辅助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心理学理论与生活实践中的相关性,提升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兴趣。师生在教学环节中应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老师能够去引导学生觉察、感受、发现自我,在讨论、争辩中提高对心理健康调适的能力,调动学生改善自我的动机与强烈的愿望,从而优化自身的行为习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本就是以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为目的,如何帮助学生发展成为更好的人,需要从外在的教育转化程学生个体自觉、自省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应从教导式教学转变成自主式、探索式、对话式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也应看成是师生共享智慧、经验、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与组织过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心理成长与升华。

作者:赵思思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9.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文第3篇

(1)课程涉及的目标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实现。例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人际交往――只是说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说很多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原则、心理效应等,却始终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去提高,遇到具体的问题究竟怎么做合适。健康教育要求学生提高自信,克服自卑,可是这一句话也是很空的教条,学生也想有自信,也想克服自卑,可是怎么克服,学生还是不知道。

(2)授课方法死板,缺少创新。现实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无非跟其他课程一样,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虽然理论讲得很细,虽然案例很贴切,虽然讲得丝丝入扣,但学生在下面究竟能听多少,听了又能改变多少,实在不可知。在智能手机和网络普及的今天,学生已成为低头族中的中坚力量,无论是走路还是上课,都有很多的低头族,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实现课程目标,需要每个教师认真考虑,仅仅是讲授,恐怕已不能完成。

(3)教学场所单调。现实教学中, 除了体育课、实训课在特殊地方完成外,其他课程无一例外地都在教室里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场所,今天是不是也可以改变一下呢?课桌板凳已不仅仅是学生听课的用品,更成了他们睡觉的好工具,成了他们成就“同桌”恋情的媒介,为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在其他地方上课呢?为什么一定要局限在教室内完成呢?

(4)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频发,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从我所就职的高校,即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来看,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从最初的选修课,到全校范围内的公共必修课,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成立,无一不显示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在提升,硬件设施也在逐步更进。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心骨,内在的软实力更需要提升。例如,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属于这几年的新事物,高校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很多不是专科出身,多数为兼职教师,如辅导员兼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更多的大学教师在自己上大学期间并没有受过相关教育,这样的教师能胜任这被赋予了重要期望的课程吗?

2.建议及对策

(1)将目标分解为可实施动作。以人际交往能力为例,在人际交往中影响的因素很多,如语言表达、情商、尊重、共情能力、个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理解能力等。无论哪一因素出差错都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分解的方式分析自身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属于语言表达、情商还是共情能力的问题,分析到这一步时,教师便可以具体地有针对地帮助展开训练了,如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一分钟的自我介绍、看图讲故事等看似简单的游戏,却很直接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理论的讲授,更应该包括活动体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练习如何去做正确的反应。教师应该先在学生的头脑中植入正确的行为路径与情绪反应路径,再不断强化新的路径,不断地与之前的路径做斗争,因为之前的那条路径是自动化出现的程序,教师要让这条路径下次“开机”时达到自动运行的程度,所谓的技能学生也就掌握了。

(3)教学场所的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采用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学场所最好是一个座椅可以挪动的教室,人数不宜过多,不超过四十人,人数太多,活动不好控制,参与者也很有限,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体验,得到训练。同时因为心理健康课程可能会涉及一些略微隐私的话题,在外班同学面前,可能学生就不愿意暴露,若只是自己班的学生,可能在整体氛围上会让学生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也可以加强一个班的凝聚力。

(4)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无论是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是由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担任兼职,都需要进行专业、连续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指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团队教学,参与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即只有教师具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知道如何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才可能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进行心理训练,否则这就是一句空话,无法落实。而教师的专业培训更多依赖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一方面提供资金,另一方面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方便,如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减少任务安排,以便其能安心完成学习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大学生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选修课的形式让江西中医学院全体学生自由选择本课程,最后确定40人参加本课程的学习,其中男生19名,女生21名,大一学生24人,大二学生14人,大三学生2人。剔除缺课两次以上学生4人,无效问卷3人,最后有效研究对象为33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8人,大一学生19人,大二学生12人,大三学生2人,平均年龄(20.21±0.99)岁。

1.2研究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康奈尔医学指数(CMI)[1]。症状自评量表含有90个项目。共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即0没有、1很轻、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分值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康奈尔医学指数全问卷分成18个部分,每部分按英文字母(A-R)排序,共有195个问题。问卷涉及四方面内容:①躯体症状;②家族史和既往史;③一般健康和习惯;④精神症状。男女问卷除生殖系统的有关问题不同外,其它内容完全相同。其中M-R部分有51个项目,是关于与精神活动有关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因此本量表只取总分及M-R部分得分进行统计处理。每一项目均为两级回答。凡回答“是”者,记1分,回答“否”记0分。

1.3实验研究过程

1.3.1前测在第一次积极心理学课程初始,对自愿选择本课程的学生采用SCL-90和CMI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问卷当场收回,并及时进行问卷登统。

1.3.2课程设计[2]积极心理学简介、幸福与快乐、爱、自信、潜能、乐观与幽默、创新思维、希望、宽容及感恩、积极地自我暗示、积极地面对挫折。授课主要内容[3]分三块:1、对过去――感恩、快乐;对现在――幸福、知足、仁爱、自信;对将来――志气、乐观、勇敢。围绕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直面人生和笑面人生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趣味,增强可操作性,避免纯理论和说教模式。

1.3.3后测在最后一次课程快结束时,要求所有学生再次填写SCL-90及CMI两份问卷,问卷当场收回。同时要求学生课程结束后写一份心得体会。所得问卷数据采用SPSS 15.0进行整理与统计。

2结果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比较将SCL-90与CMI两份量表的前后测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经过12次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后测明显低于前测(t=4.21,p<0.001),说明上完本课程后,33名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同时,对SCL-90各因子前后测进行比较后,33名大学生在躯体化(t=2.44,p<0.05)、强迫(t=2.43,p<0.05)、人际关系敏感(t=3.03,p<0.01)、抑郁(t=4.50,p<0.001)、焦虑(t=2.07,p<0.05)及偏执(t=2.26,p<0.05)6个因子上后测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说明33名大学生在上过积极心理学课程后,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及偏执6个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这说明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讨论

由结果可知,经过12次的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习,33名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尤其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综合前后测数据统计情况,说明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开展确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5-30,31-35.

[2]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美)Alan Carr著.郑雪等译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3]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实际/[德]N佩赛施基安著:白锡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5W1H学习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运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旨在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知识,增强心理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宋志英等学者对安庆师范学院2023年第2学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表明,近80%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满期望,大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与期望值差距最小的是教材建设和教师水平,差距最大的是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1]5W1H(wwwww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法。5W+1H: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在企业管理和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5W1H学习法是其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5W1H学习法通过对各个因素的分析,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清晰的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和意义,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计划,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一、5W1H(wwwwwh)学习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条理化。

在学习学习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时,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等派别众多,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实验方法,代表人物,容易混淆,通过5W1H(wwwwwh)学习法,我们可以将每种理论用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列表学习,以行为主义为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利用5W1H(wwwwwh)学习法,把这个原理分成六大要素,why:这是一次意外发现;what:发现经典条件反射;where:实验室;when:18世纪初,大约1902年;who: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how: 把肉末放到狗的嘴里之前,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后来看到拿着食物的助手,甚至仅仅听到助手走过来的脚步声,狗就开始分泌唾液。或者通过5W1H(wwwwwh)学习法,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为什么要学心理学?”“我怎么学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知识。

二、5W1H(wwwwwh)学习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章节的学习和掌握程度。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学习、就业、交往压力纷至沓来,心理压力越来越普遍,也呈现上升化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个重要章节就是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教学内容包括:第一,压力和挫折概述;第二,大学生压力和挫折的产生和特点;第三,压力和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第四,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也就是说,第一部分讲了“what”,第二部分讲了“why”,第三部分讲了“who”、“when”、“where”,第四部分讲了“how”的问题。通过5W1H(wwwwwh)学习法可以使同学们更好记忆和掌握这一部分的学习,并且举一反三。

三、5W1H(wwwwwh)学习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评估重点。[2]课程的学习需要正确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5W1H(wwwwwh)学习法通过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知识,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理论指导实践,更好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也就达到了教学评估的要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健康、稳健的进行下去。如图所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多样的方法,5W1H(wwwwwh)学习法可以应用到日常的心理课学习,也可以运用到日常的心理训练,但需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加以强化,形成习惯,才会真正辅助任课老师,提高教学效果,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广大同学增强心理素质,提升心理调适能力,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志英,严云堂,吴云助,金文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23(0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