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精选5篇)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2009年,“拔尖计划”在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的推动下,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学科领域,选择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实施。其目的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拔尖人才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计划启动较早高校的学生已崭露头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介绍说,北京大学学生曹霆2023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发表文章。复旦大学学生达佩玫以第一作者在《纳米快报》上发表研究成果。
近年来,参与“拔尖计划”的19所高校立足各校实际,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理念、模式和方法,创新机制体制,深入推进改革。建立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区,有的组建专门的学院,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的“致远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有的设立专门的试验班,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华罗庚数学班”、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理科试验班”等;有的则以普通班为依托,对拔尖学生辅以专门指导。
据了解,参与“拔尖计划”的高校聘请国际知名教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全面负责学生的培养和项目管理。如清华大学聘请丘成桐、朱邦芬、张希、施一公、姚期智等人担任“拔尖计划”各班的首席教授。同时,各高校配备最优秀的师资、大批著名教授深入参与计划实施,其中两院院士、“”特聘专家、“长江学者”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专家学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亲自为学生授课、担任导师、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如北京大学请陈佳洱、田刚等院士为“拔尖计划”学生指导。
在学生选拔方式上,参与高校实行多元化模式,“选才”与“鉴才”相结合。“在选拔标准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科学地看待‘偏才’‘怪才’。”张大良介绍说,在选拔过程中实行多阶段动态进出,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慎重分流,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减少功利、重在长远。
“拔尖计划”实行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参与高校普遍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与研讨、个性化学习计划。导师们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课外阅读、科学研究等,并鼓励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教学实验中心等向学生开放,提供较大的空间用于师生交流、学生讨论,并邀请世界级学术大师开展学术报告、学生座谈等,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年专业导师;本科实验班;人才培养;定位;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5-0019-03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是推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是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新的形势下,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迫切。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谁拥有更多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更多的创新资源,就越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1,2]。
一、本科拔尖创新人才
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需要。本科拔尖创新人才是指既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具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是本科生中的佼佼者[3-5]。在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拔尖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是大学本科教育所面临的一大任务和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到大众化的时代,绝大多数的高教资源被配置在了相对标准化的普及教育领域。要在本科生中培养造就拔尖人才,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是在高校内部分化出专门的培养拔尖人才的机构,如实验班、荣誉学院、精英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6]。与此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本科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同一学校内选拔出小部分具有较高智力水平、较高能力倾向、较高学习期待的本科生组成实验班来加以差别化培养的模式,它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一种重要实践[7],下文仅就此模式做一定的探讨。以我校为例,学校于2007年成立启新学院并按类组建实验班,探索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秉承我校创始人林启、老校长朱新予的办学思想,汲取现代高等教育的精髓,启迪智慧、追求新知、铸造卓越,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学院根据全校专业布局,每学年按大学科门类开设5―6个实验班,从报考的高分考生中选拔优秀生进入实验班学习,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培养质量,学院采用“滚动淘汰制”,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即前期培养阶段,被学校其他学院录取的优秀学生经考核后可申请进入启新学院学习,而不适应该培养模式的学生将被退回到入学时的原班级学习。同时,进入到后期培养阶段,开始实行专业导师制,从各学院择优选聘教师担任学业导师。
开展本科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有其必要性,体现在三个层面[7]:(1)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人才是驱动创新的关键要素,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和具有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因此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更加突显个性化,实验班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个性化教育的需要。(2)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办实验班,有利于选拔优秀学生,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更多的创新实践和锻炼来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并且在实验班的带动下,能促进全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切实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3)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要。对于已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的大学生群体仍旧采用中小学式的步调一致的培养模式,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开设实验班,探索培养模式对学生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
三、本科专业导师的角色定位
我校启新学院从第四学期起,将学生按每3―5人为一M进行分组,每组配备1名专业导师。在第五学期时,实施“培养有计划、指导有方向、学生有目标”的专业导师指导制,从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性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学科竞赛等多方面开展精细化指导。采取专业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发挥高水平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全方位拓展,满足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1.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具体讲就是组织教学、科研岗位上的骨干教师甚至是学术、学科带头人对本科生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制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科研素养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弥补仅依靠课堂教学造成的学生实践能力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等方面的不足[8,9]。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一般按以下办法实施[8]:(1)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定导师选聘办法,符合条件的教师提出申请,经评聘成为专业导师后提出指导计划。学生在充分了解导师情况后,选择意向导师。原则上按双向选择结果确定对应关系,有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2)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能力拓展。专业导师组织学生参加讲座、研讨等学术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工作,参加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比赛,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3)制定考核评价机制。按年度或聘期对专业导师进行考核,按结果给予相应的指导津贴,并对优秀导师进行适当奖励。同时,考核结果也将作为下一轮导师选聘的重要依据。
2.青年专业导师。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猛增长,师资规模也在相应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硕士、博士入职于高等院校,为高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生力量。我校的师资情况也基本如此,青年教师在整个师资结构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而这部分青年教师也成为启新学院实验班专业导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笔者所在的材料与纺织学院为例,目前被启新学院聘为专业导师的教师约有45人,而青年专业导师大致占到总数的1/3。
四、青年教师担任专业导师的优势与不足
1.青年专业导师的优势。虽然比起年长的导师还有很多需要历练的地方,但青年专业导师也有以下一些优势[10,11]:(1)总的来说,青年导师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能够更好地组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科研实践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在导师L时间的言传身教下,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更快地形成基本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较小的年龄差距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双方容易在交流互动中建立起感情,取得彼此的信任。这种“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2)青年导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素养,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了解自身的专业领域,掌握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和科研发展动态。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高校能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又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些方面,青年导师显然更具优势。(3)实验班大学生学习需要更大的挑战性和更切合其需求的科研锻炼[12]。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熟悉科研工作,能亲力亲为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青年导师的钻研探索精神、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必将会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加以实践运用、融会贯通,最终转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在体内真正植入创新“基因”。
2.青年专业导师的不足。虽然青年专业导师均有着较高的学历,都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并且已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独立指导学生的时间不长,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开展研究还缺少经验积累。大多是博士毕业后即进入高校工作,“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历练,除了可给予学生科研方面的指导外,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不一定能给出太多的建设性意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较大的考核压力,承担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存在着个别青年导师没有花精力指导本科生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作为被学校和学生寄予很大期望的青年导师,有必要在思想认识、教育理念、师生关系、业务水平、指导方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身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导师。
五、青年专业导师的素质要求
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下,对青年专业导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0,13]。
1.思想、人文素质。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榜样与模范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青年导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严格要求自我,遵守学术规范,并以自身高尚的情操品格、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正能量”来教育和感染学生。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求具有健全的人格。本科生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青年专业导师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敬,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以“德”服人,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人文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专业导师也需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以更好地配合人文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启迪智慧。
2.科研、专业素养。引导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和课题研究是专业导师的重要任务。青年导师有了一定的学术积淀后,仍需不断学习,及时“充电”。只有这样,才能依靠更加坚实的业务水平,广博的专业知识,创造出更多的学术成果,进而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科学氛围和创新实践中真正学到知识、获得锻炼,培养造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学历的青年专业导师虽然有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经历,但在解决面向产业的工程技术问题方面往往欠缺经验。为了提高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水平,保障培养的学生具有应对产业需要、处理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青年导师也很有必要提升自身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业务素养,尤其是应用型工科院校的导师。
3.创新能力。参与科研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14]。青年导师应积极申报和主持科研项目,通过开展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来丰富自己的科研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主持科研课题一方面是保障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另一方面是使学生能参与课题研究,逐步培养和锻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只有导师自身具备了较高的创新素质,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创造力,所谓“名师出高徒”。
4.管理水平。熟悉导师职责和工作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对学生参与课题申请立项、文献资料收集、实验设计实施、数据统计分析、学术论文撰写等科研实践环节进行规范的组织管理,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保障他们能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开展创新实践。同时,也要管理协调好课题组的人际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友好的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都能融洽地参与分工协作,获得成长。
六、结语
实验班是高校探索建立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专业导师在该模式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相对学历高、年纪轻的人群,担任专业导师既有优势,也有不足。青年专业导师应找准自身定位,努力适应角色要求,不断提升各方面的素质,提高指导学生的能力水平,培养和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赵排风.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3,(2):95-96.
[2]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23,(4):59-63,91.
[3]杜枫,周冉.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16,34.
[4]张晓倩.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23,(19):11-16.
[5]陈小丽,马建辉,甘世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以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创新实验班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23,(1):98-102,107.
[6]扶慧娟.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3.
[7]季靖.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2023,(12):81-83.
[8]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21):41.
[9]牟万利.专业导师制:卓越人才培养的“孵化器”[J].中国冶金教育,2023,(S1):21-24.
[10]张昌松,郭晨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议[J].新西部,2023,(14):141,151.
[11]黄亮亮,曾鸿鹄,吴志强.浅析高校青年专业教师如何做好班导师[J].高教论坛,2023,(2):91-93,122.
[12]于海琴,李晨,石海梅.学习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业成就的影响――基于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3,(8):62-70.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谈超常教育,不能不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提到科大少年班,不能不说的一个人当然是宁铂。
1977年10月,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当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举荐江西赣州八中高二年级的少年天才——13岁的宁铂。当时,中国百废待兴,举贤正是要务。1977年11月3日,方毅副总理批示当时为中科院下属单位的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1978年3月8日,中国科大少年班正式创办,21名少年被录取,宁铂便是其中之一。
1985年1月26日,原国家教委作出决定:中国科大、北大、清华、北师大、上海交大、复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大、吉林大学、浙江大学13所重点大学开办少年班。
面对一群早慧少年,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模式不再适用,少年班不断进行着各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他们在招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其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至今仍在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界,比如自主招生、通识教育、学分制、个性化教育等等。
比起按部就班的普通教育,少年班的成才率和成才度明显较高,涌现出一批诸如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被授予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卢征天、被誉为‘纳米博士’的秦禄昌、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等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
但并非所有超常少年都能在少年班如鱼得水。当时,天资过人的宁铂被安排攻读理论物理——中国科学界最热门的领域,但是他根本不喜欢物理学。光阴荏苒,宁铂开始醉心于研究佛学,终于在2003年遁入空门。
宁铂并非个案。由于入学时年龄太小,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只重视成绩、不重视社会化,导致很多高智商少年天才成年后在为人处事上出现了障碍,在专业上也鲜有建树。众所周知的有,干政后来自我封闭,不能见人;谢彦波“有心理问题”,在专业上也泯然众人矣。
自由生长育精英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土壤中长出来的。”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指出,教育的力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创新人才通常不是原生态环境下自然生长出来的,而是良好教育生态下主动生长出来的。
自由生长方能培育英才。说到这一点,目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世界著名数学家张寿武深有体会。
在国内读研究生期间,张寿武曾师从数学家王元院士。当时,王元认为自己的研究领域经典解析数论已无出路可言,所以鼓励张寿武自由选择方向。结果,张寿武硕士论文答辩时,王元说:“我一个字也听不懂,但考虑到你每天很早就来办公室,很用功,这个硕士学位就送给你了。”
至今,这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新科院士常常庆幸,有这样一位老师能对自己充分信任,给予了自己足够自由的空间。
说到自由生长的英才,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赵柏闻。2023年从人大附中高二年级辍学的赵柏闻,目前已经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科研项目的团队带头人。一名高二学生,如何成为“基因测序世界工厂”华大基因的“带头小弟”?
原来,兴趣广泛的赵柏闻从初中起,就在北京农科院研究所实习,高二暑假他又为自己争取到深圳华大基因总部实习的机会。一天,赵柏闻向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李英睿要活儿干。李英睿随手写了一道题目,让他去解。赵柏闻用一个下午解出答案。李英睿非常震惊:这道题是基因组项目所遇到的难题,本来是想打发他一下的。看到赵柏闻如此有才,李英睿便开始“忽悠”赵柏闻留在华大基因工作,开明的父母也同意儿子做出自己的选择。从此,赵柏闻过上了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北大人力资源专家萧鸣政指出,赵柏闻之所以能够成为科研领域的一匹“黑马”,不仅在于他有着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而且在于他遇到了知人善任的伯乐和尊重儿子的父母。刘彭芝认为,如果一切按照既有模式来培养,赵柏闻只能还在不停地参加考试,不断地换取毕业证书。
纷纭众说中,或许有人还记得,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求的产物,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绝不会再读少年班。
探寻培养新途径
“创新人才的成长,只有在社会环境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时,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正所谓‘为育新才,先培沃土’。”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蒋毅坚这样认为。
谈起拔尖人才的培养,很多人会想起上海少年王楠子。数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他的父亲不得已只好把他送到美国继续求学。没想到,到了美国的王楠子再未受过老师的批评。一次他像在国内一样当众纠正了美国老师的一个错误,意外的是老师当场就说:“你真是个天才。”“太受鼓励了!”王楠子感叹。几年后的王楠子脱胎换骨,不仅在费城艺术学院读书期间屡获奖学金,并取得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
近年来,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元培学院”,清华大学从1998年建立数理基础科学班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2006年成立“匡亚明学院”,复旦大学2006年成立“复旦学院”……它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的部署,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中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人才成长的个人内在因素、教育过程、文化环境、人才制度和国际综合实力等方面统筹考虑。下一步将从德才兼备、文理兼融、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切实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创新驱动是高等教育时代的要求
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高校作为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在实施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调整培养计划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的创新拔尖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高校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效的原始的创新动力;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辐射社会中实现知识的价值,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高效的战略支撑;高校在深度国际友好交往与合作中发挥制高点的作用,促进创新文化积淀,为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校实施深化教育改革,必须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探索高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协调发展途径。高校现是知识和创新的主阵地,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为学生知识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渠道;高校成为主动参与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保证和智力支持,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紧密地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展开。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校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重中之重,其目标是高等教育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积极反应,依靠创造活动不断推动社会前进,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在创新驱动下,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思维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在运行过程中各创新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的具有科学结构的培养方案。高校依据办学特色、目标、质量和定位的不同,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的专业有着不同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层面主要指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方向。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是根据自身实际,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高素质、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挂科淘汰、分流培养、按比例择优推荐硕士研究生和交换留学生的培养模式,达到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理论、较强的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宽广、实践能力突出的实践技能。学校充分利用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结合生产实际,设计、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可以扩充更新教学内容,传递前沿性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真实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使得教学与实践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校企合作创造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另外,鼓励优异学生参与各种创新竞赛小组,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将研究、服务、合作项目转化为教育资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
三、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东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为区域发展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着眼于为国家驱动创新战略的实施,特开设五个优势学科专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其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搭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平台,拓展平台内涵,为拔尖创新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空间。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相关精神,充分利用我校的行业传统优势和资源,建立课堂教学、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体,每年分期分批到佳木斯常发佳联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黑龙江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黑龙江融拓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直接参加产品工艺设计、模具设计、零件加工、组装等生产流程。借助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特色专业优势,拓展途径提升学生工程的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管理机制上,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到联合培养体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及课堂教学实际培养链中,继而提高青年教师的解决工程实际技术科研能力。
1.借助学科交叉优势,构筑研究平台
在科技创新的时代趋势下,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与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在双方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和紧密性的合作关系。目前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班部分课程采用聘请研究院、企业的高级别技术人员讲授和座谈形式完成,相关学院选派教师深入研究院、企业参加调研、设计、安装、加工和组装等生产活动。同时,学院与企业广泛合作,要求教师将科研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结合起来,加大科研反哺教学的力度,提供学生更多的直接参加科研活动的空间。涉及的部级、省级、校级的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方寒地现代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教师科研实验室等对拔尖班学生全部开放,建议和鼓励学生利用优质的资源开展创新设计、创新实践活动。
2.依据创新教学理念,建设课程体系平台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根据农业工程拔尖人才培养特殊性,考虑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体系,制定课程设置体系,勾画拓扑图,以此为主线展开课程的设置。
拓宽专业基础和方向,针对农业工程的特点,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在英语课程设置上,农业工程拔尖人才培养班除了大学英语外,还增设了雅思听说读写、美国文化与社会、中国文化英语、商务英语等;数学类课程增设了实验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增设了统计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理论与实践课程。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学时为1176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35.79%。只有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知识基础,才有利于增强学生获取、运用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得成功。
减少专业课程门类设置,留出足够学识强化基础,保证实践,能力训练和素质提高。在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班的培养方案中,设立了几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专业课,占课内总学时的27.94%。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限选课两大类,专业课体现专业内涵和特点,占课内总学时的9.62%。限选课则根据分流特点进行选择,选择具有模块化,即根据分流方向选择课程,避免了选课的盲目性,也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上,保证学生既能够将基础课学得深入,又为学生任性发展留出一定的自由飞翔的思索空间。
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高度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了人文社科、政府管理、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形势与对策、应用写作、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占课内总学时的6.82%。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结构体现出综合性和现代性,达到文、理、工科相互交叉,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
3.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构建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平台
按照多元化人才培养培养的理念,加强中外联合培养,推动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构筑国际交流平台。采用双语教学,将外语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加大双语教学课程比重,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以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上,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经验,充分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并将国际化的、前沿的学科知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近年来我校选拔出国归来的优秀教师为学生进行授课,引导学生科研思维锻炼。
4.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基地为平台,成立各类科技兴趣小组,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如: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让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人才培养的成效
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班是我校于2023年创建的专业,经过3年的努力实践,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成果:
1.拔尖人才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农业工程拔尖人才班的学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件、软件着作权2项。三界拔尖人才班的学生全部参加了科技创新小组,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部分学生参加科技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培养1181班共有学生15名,有2名学生参加了2023年“挑战杯”竞赛,获得了部级二等奖和三等奖。
2.拔尖人才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事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农业工程拔尖人才班每名学生均配备导师,导师选择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并加入导师的科研团队,与团队中的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完成科研任务。在科研课题研究时,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班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实施,参与课题成果申请鉴定、申报专利和申报科技奖等,在此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如: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班共有学生15名,分别由15名导师指导,15名学生加入到4个科研团队。在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团队中,拔尖人才班的学生参与某项课题10%的研究工作,申请发明专利1件,软件着作权1项。
3.拔尖人才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工作能力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教学平台;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3)09-0119-03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选择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东北石油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强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依托,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多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强、创新水平和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着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能力。每年都举办院青年教师比赛课、创新开发设计竞赛活动。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培养“科研型”、“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为青年教师将来能参与高级别科研课题的申报奠定基础,设立院青年教师基金。鼓励学生在青年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国家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强化青年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设立院级管理的青年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支持青年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获国家奖励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奖励。组织教师申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使多数教师能够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色,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1.应用物理学专业,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改进优秀学生培养方式,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与创新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应用物理学专业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优秀拔尖学生的选拔机制,为优秀本科学生构建学习平台。
2.实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校企合作“电子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实行3+1培养,学生需完成分散在各个学期累计一年的企业阶段学习和实践。以实践课为载体,不断加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先聘请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专业课主讲教师,并以这批教师为核心,不断加强专业教师工程经历的培训,通过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在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以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为载体、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等,培养专业教师工程经验。
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本科生教育中体现四个阶段培养:一年级“素质教育”,二年级“知识教育”,三年级“技能教育”,四年级“综合教育”。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是密切、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求导师注重道德引导、以“一对一的学习指导”为重点,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触类旁通的能力,体现了师生互动、素质教育及“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的理念。通过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创设一种“教”、“学”互动的宽松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较早地进入教师的科学研究,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五、加强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力度开展学科竞赛
1.作为工程技术与应用性都很强的电子类专业,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践教学平台上丰富多种形式的实践条件可以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在专业舞台上一展身手。通过设立多种形式的课内、课外开放式的实践项目,竞赛型、学术探索型、社会实战型、自我提高型等,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成长的最佳环境和氛围,也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扩建现有的电子创新设计开发基地,使更多有意愿进入基地的学生能够有实践创新的环境。
2.平台向全校电子类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开放,可同时容纳约80人进行各类实验和技能实训。同时也面向社会开放,构建以创新开发培养为主线、体现“强化就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引导创新实践,提高基本素质”的实验实训体系,开设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自主创新型和“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等多层次、多种教学模式的实验实训。
3.结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开展研究生及优秀本科生助教、助研、助管的方法,弥补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的不足,也使优秀学生较早的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研究。
4.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学校和院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撰写科技论文、申报专利,使学生较早的参与科学研究,从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5.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为配合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实践平台架构、实验条件建设、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将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
6.在平台管理方面、实行全天候开放,除了正常教学学期外,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寒暑假期均实行轮值制度,保障各项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7.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势,组织部级、省级和校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大赛,使每年报名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从以往比赛结果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较以前有了大大提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了好的成绩,这是学校的一个闪光点,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在外的形象。参加竞赛能够提高专业办学实力及声誉,同时能够加强同兄弟院校的沟通和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主办学科竞赛。①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②参加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③主办东北石油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参加校“挑战杯”;④参加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⑤参加全国“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⑥主办东北石油大学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⑦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
8.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推动了学院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通过对历届参加电子竞赛学生调查、参赛的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了100%且实现了高薪就业。
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培养创新人才平台建设
经过多年与“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的科研、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合作,于2007年校企共建了“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油气田控制与动态监测实验室”,于2023年校企合作建成“电子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于2023年5月校企合作申报成功了省教育厅的“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深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研究生和本科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1.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基地。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工作,与校外基地科技人员沟通交流,了解生产实际技术需求,加强横向科技合作。构建科技服务、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实施的探索基地。使平台成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习基地,每年可接收150名本科学生进行创新实习实训;聘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设计(已指导50余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平台建设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3.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的实践基地。能同时容纳20名研究生从事论文研究工作,校外基地已为学院培养硕士生14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互聘兼职人员、实施“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
4.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近年来已有7名硕士研究生分配到大庆油田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工作,20余名本科生分到该公司工作。
七、结语
构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强化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我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近年来,我院学生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了学风建设,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生源,其中参赛的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了100%且实现了高端高薪就业。
参考文献:
[1]陈新华,等.电工与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6).
[2]丁坚勇,等.建设高水平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践[C]//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
[3]郑双进,熊黎,黄志强,周丹.工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4]高志凯,王定君.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内涵和实施意义――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23,(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