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篇 登快阁整首诗赏析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1

  【注】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 ②痴儿:指作者自己。

  朱弦:琴的代称。 ④佳人:知心朋友。

  [5]落木:落叶

  [6]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7] 朱弦 句:《吕氏春秋 本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8] 青眼 句:《晋书 阮籍传》: (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 。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聊:姑且。

  [9]弄:演奏

  [10]与白鸥盟:据《列子 黄帝》: 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 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1.(5分)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2分)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3分)(意合即可)

  2.(6分)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

  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

  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答:

  ①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

  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

  ③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

  答:

  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

  ②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5.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 归 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 归 字。(3分)

  答:

  ①自称 痴儿 ,称处理官事为 了却 ,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

  ② 倚 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

  ③ 已 、 聊 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

  ④ 弄长笛 、 与白鸥盟 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 归 字。(任写3点记满分)

  6.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写景上的异同点。(3分)

  答:都是写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山、树、江水,但黄诗还写到夜月,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两联诗都写出了秋景的高远壮阔的特点,但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快。

  7.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答: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①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②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

  ③归隐情怀。尾联 归船 吾与白鸥盟 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二:

  ⑴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本诗的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都写到了 落木 、 江 这样相同的景物,但表达的意境却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异同。(4分)

  ⑵这首诗的颈联两句都是用典的写法。 朱弦已为佳人绝 用了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的典故,请说出下半句 青眼聊因美酒横 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又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3分)

  ⑶律诗的首尾讲究回护照应,试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是如何照应的。(3分)

  参***:

  ⑴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1分)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1分)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2分)

  ⑵阮籍,(1分)善为青白眼。(1分)作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1分)

  ⑶ 万里归船 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作者心中对归隐而去的冀望; 此心吾与白鸥盟 表达的对人生忘机的超然和洒脱,又很好地诠释了 痴儿了却公家事 从烦琐的案牍中解脱出来的欢快之情。

  三

  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请结合相关诗句所写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所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的颔联作简要分析。(6分)

  参***

  1.(5分)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表达的是诗人了却公事之余的一种闲情;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上联写的是登高观景,下联则是由此引发的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寂寥。所谓归船弄笛和心与鸥盟则表达了自己想归隐山林而对现实官场又心有不甘的矛盾心情。

  (感情3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2.(6分)用典。分两种:

  一、用历史、传说及寓言故事为典,如第一句用晋夏侯济的话、第五句用伯牙钟子期故事、第六句用阮籍能为青白眼故事、第八句用《列子》中 鸥鸟忘机 的寓言故事分别表达特定的情意,收含蓄蕴藉之效。

  二、点化前人诗文句子入作品,如颔联即化用了杜甫的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谢眺的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及柳宗元的 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明 ,显得不露斧凿痕迹,巧妙而自然表情达意。(其中第一点供老师评讲题目参考。表现手法3分,分析3分。)

  四

  (1)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分)

  (2)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表现的意境的异同。(5分)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4分)

  参***

  (1)(2分)用典 借代

  (2)(5分)同::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意境(2分);异: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传达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1分),黄诗洒脱明快、奔放自然,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2分)。

  (3)(4分)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

  ③对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

  ④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而**自在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

  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江西省太和县的快阁,在这雨后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远望无数秋山,所有山上的树叶都已落尽了,浩瀚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一道澄净如玉的赣江水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清朗澄澈。由于知心朋友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睛里才流露出喜悦的光辉,象阮籍那样与美酒做伴,聊以解忧了。什么时候才能坐在船上,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种心情,只能与江上的白鸥去倾诉呵!

  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 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 (《清一** 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举例。

  赏析: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 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 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 后句用杜甫 注目寒江倚山阁 及李商隐 **贞魂倚暮霞 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 痴儿 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 痴儿 ,此为谐趣之一; 了却 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 快阁 之 快 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 倚晚晴 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 倚 ,倚于山阁,乃实境*叙;李诗之 倚 ,主语为 **贞魂 ,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 倚 ,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 倚 ,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倚晚晴 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 本味篇》载: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 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见所悦之人, 乃见青眼 (《晋书 阮籍传》)。此处 横 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起首处诗人从 痴儿了却官家事 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 公家事 之 了却 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 归船 、 白鸥 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 一气盘旋而下之感 。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2

  登快阁

  北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 ②痴儿:指作者自己。

  朱弦:琴的代称。 ④佳人:知心朋友。

  [5]落木:落叶

  [6]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7] 朱弦 句:《吕氏春秋 本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8] 青眼 句:《晋书 阮籍传》: (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 。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聊:姑且。 本文来自/gsc/

  [9]弄:演奏

  [10]与白鸥盟:据《列子 黄帝》: 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 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1.(5分)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2分)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3分)(意合即可)

  2.(6分)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答:①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

  答:)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②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5.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 归 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 归 字。(3分)

  答:①自称 痴儿 ,称处理官事为 了却 ,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 倚 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 已 、 聊 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 弄长笛 、 与白鸥盟 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 归 字。(任写3点记满分)

  6.请说说此诗颔联和《登高》诗中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写景上的异同点。(3分)

  答:都是写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山、树、江水,但黄诗还写到夜月,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两联诗都写出了秋景的高远壮阔的特点,但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快。

  7.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答: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①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

  ②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

  ③归隐情怀。尾联 归船 吾与白鸥盟 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二:

  ⑴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本诗的颔联与《登高》的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都写到了 落木 、 江 这样相同的景物,但表达的意境却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异同。(4分)

  ⑵这首诗的颈联两句都是用典的写法。 朱弦已为佳人绝 用了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的典故,请说出下半句 青眼聊因美酒横 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又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3分)

  ⑶律诗的首尾讲究回护照应,试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是如何照应的。(3分)

  参***:

  ⑴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1分)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1分)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2分)

  ⑵阮籍,(1分)善为青白眼。(1分)作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1分)

黄庭坚的登快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⑶ 万里归船 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作者心中对归隐而去的冀望; 此心吾与白鸥盟 表达的对人生忘机的超然和洒脱,又很好地诠释了 痴儿了却公家事 从烦琐的案牍中解脱出来的欢快之情。

  译文

  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江西省太和县的快阁,在这雨后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远望无数秋山,所有山上的树叶都已落尽了,浩瀚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一道澄净如玉的赣江水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清朗澄澈。由于知心朋友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睛里才流露出喜悦的光辉,象阮籍那样与美酒做伴,聊以解忧了。什么时候才能坐在船上,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种心情,只能与江上的白鸥去倾诉呵!

  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 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 (《清一** 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举例。

  赏析:

  这是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 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 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 后句用 注目寒江倚山阁 及 **贞魂倚暮霞 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 痴儿 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 痴儿 ,此为谐趣之一; 了却 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 快阁 之 快 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 倚晚晴 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 倚 ,倚于山阁,乃实境*叙;李诗之 倚 ,主语为 **贞魂 ,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 倚 ,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 倚 ,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诗词欣赏,/gsc/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 本味篇》载: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 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见所悦之人, 乃见青眼 (《晋书 阮籍传》)。此处 横 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起首处诗人从 痴儿了却官家事 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 公家事 之 了却 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 归船 、 白鸥 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 一气盘旋而下之感 。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

  登快阁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

  痴儿:呆子,指作者自己。了却:做完。

  东西:东西两边。千山:众山。

  澄江:清澈的江。

  朱弦已为佳人绝:琴弦已经为知音者断绝。这里用伯牙与钟子期典故。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是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弄断琴弦不再弹。

  青眼聊因美酒横:只对美酒有兴趣。晋代阮籍能作青白眼,白眼看一般世俗人青眼看喜欢的人。青眼表示重视。聊,暂且。

  弄:演奏。与白鸥盟:与白鸥结友,表示要辞官隐退。

  【古诗今译】

  我也是一介愚钝的书生,尽管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过很多困难和不幸,却始终是痴心不改,总是尽心尽力地把为官一方的事情做好。今天结束案牍劳作之后,有幸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倚着栏杆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万木萧疏,天地更显得空旷辽远,而在朗朗明月下清澈的江水如同一条明净的白练伸向远方。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好在身边还有美酒相伴,总可以提起一点精神。想想自己为官以来坎坷的人生羁绊,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结伴逍遥,那该是更好的归宿。

  【赏析】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分宁(近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创江西诗派。

  宋神宗元丰五年,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上览胜。这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快阁时通过倚阁观望江天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图画,抒发的是为官在外的一种无可奈何、孤寂无聊的思乡之情,咏叹的是世无知己之感慨。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意思是终于解脱了“案牍之劳形”,快到外面快阁上轻松一下吧!诗人开门见山就流露了此时已厌倦了为官之事。“了却”,足见期如释重负之心,终于从案牍中得以短暂的休憩,有机会,有闲暇登上快阁“倚晚晴”,心情是多么的愉悦。至此,“痴儿”似是对自己以往的漫漫人生痴心不改有所感悟,觉得为官太累了,应该放松一下沉重孤寂的心情。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渲染、铺垫和引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的是诗人“倚晚晴”所见。远望起伏连绵的秋山,树叶已落尽了,浩瀚的天空此时也显得更加空旷辽远,澄净如玉的江水在快阁亭下淙淙流向远方,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宽广、清澈胸怀的真实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伤与“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豁然境界。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二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之故事书己之情。诗人的意思是说,知音不在,我又与谁弄琴?只好小酌美酒,聊以解忧了。这是写诗人“倚晚晴”所感,感身边无朋友,无知己;感自己有志向,有抱负不能得以实现。另外,一个“聊”字,一个“横”字,又流露了诗人无以言表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结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以白鸥盟”写的是诗人的联想与想象,也是诗人想要的归宿,意思是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伴着悠扬的笛声,回到那遥远的故乡,和那里的白鸥结盟,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一联既照映了开头,也是登阁“倚晚晴”所见所感的顺理成章的结果。诗作从首联“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就流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在颔联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千山落木,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同“公家事”之“了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颈联处诗人以巧妙地使用典故预示自己在良辰美景中,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忧烦,然而,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自然引出结句的联想和想象:只有乘上归舟,吹着“长笛”,回到遥远的故乡,过上白鸥一样逍遥自得的生活。

  诗作遣词凝练,意韵隽永,节奏如行云流水,特别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历来被誉为千古传颂之佳句。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篇扩展阅读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篇(扩展1)

——黄庭坚《登快阁》全诗翻译赏析 (菁选2篇)

黄庭坚《登快阁》全诗翻译赏析1

  《登快阁》北宋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

  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太和令时。

  痴儿:作者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自许。

  东西:东边和西边 。指在阁中四处周览。

  “朱弦”句:《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青眼”句:《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青眼:即黑眼珠,指正眼看人。 聊:姑且。

  与白鸥盟:据《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倚:倚靠。

  落木:落叶。

  弄:演奏。

  译文1: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译文2:

  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江西省太和县的快阁,在这雨后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远望无数秋山,所有山上的树叶都已落尽了,浩瀚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一道澄净如玉的赣江水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清朗澄澈。由于知心朋友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睛里才流露出喜悦的光辉,象阮籍那样与美酒做伴,聊以解忧了。什么时候才能坐在船上,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种心情,只能与江上的白鸥去倾诉呵!

  赏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举。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叙;李诗之"倚",主语为"**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不仅如此,"倚晚霞"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知无愧。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杜甫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李白有“水寒夕波意,木落秋山空。”(《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柳宗元有“木落寒山尽,江空秋月高。”(《游南亭夜还叙志》)等诗句。本句可与前人诗句相映生辉。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更是这首佳作中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意境、这气象不单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更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每每读到,便会情不自禁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细品之余,更感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

黄庭坚《登快阁》全诗翻译赏析2

  《登快阁》北宋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

  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太和令时。

  痴儿:作者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自许。

  东西:东边和西边 。指在阁中四处周览。

  “朱弦”句:《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青眼”句:《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青眼:即黑眼珠,指正眼看人。 聊:姑且。

  与白鸥盟:据《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倚:倚靠。

  落木:落叶。

  弄:演奏。

  译文1: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译文2:

  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江西省太和县的快阁,在这雨后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远望无数秋山,所有山上的树叶都已落尽了,浩瀚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一道澄净如玉的赣江水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清朗澄澈。由于知心朋友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睛里才流露出喜悦的光辉,象阮籍那样与美酒做伴,聊以解忧了。什么时候才能坐在船上,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种心情,只能与江上的白鸥去倾诉呵!

  赏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举。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叙;李诗之"倚",主语为"**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不仅如此,"倚晚霞"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知无愧。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杜甫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李白有“水寒夕波意,木落秋山空。”(《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柳宗元有“木落寒山尽,江空秋月高。”(《游南亭夜还叙志》)等诗句。本句可与前人诗句相映生辉。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更是这首佳作中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意境、这气象不单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更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每每读到,便会情不自禁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细品之余,更感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篇(扩展2)

——黄庭坚《登快阁》阅读答案 (菁选2篇)

黄庭坚《登快阁》阅读答案1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1.(5分)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2分)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3分)(意合即可)

  2.(6分)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答:①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

  答:)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②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5.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3分)

  答: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任写3点记满分)

  6.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3分)

  答:都是写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山、树、江水,但黄诗还写到夜月,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两联诗都写出了秋景的高远壮阔的特点,但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快。

  7.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答: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①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②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③归隐情怀。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黄庭坚《登快阁》阅读答案2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叙;李诗之"倚",主语为"**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篇(扩展3)

——登快阁 黄庭坚赏析题

登快阁 黄庭坚赏析题1

  (1)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分)

  (2)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的异同。(5分)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4分)

  参***

  (1)(2分)用典 借代

  (2)(5分)同::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意境(2分);异: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传达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1分),黄诗洒脱明快、奔放自然,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2分)。

  (3)(4分)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对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④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而**自在生活的向往。

登快阁整首诗赏析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篇(扩展4)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3篇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1

  《与诸子登岘山》唐代: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原。

  字:一作“尚”。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2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①人事: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②代谢:交替变化。

  ③胜迹:有名的古迹。

  ④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赏析:

  羊公碑,在今湖北襄阳南的.岘首山上。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淹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处境伤怀,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淡中见深远。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篇(扩展5)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1

  泰山之阳,自顶至足,有石而无土。其毛有松若柏,无它木。石之窦往往有泉,小者滴沥,大者迸泻,湊①赴诸峰之间以为涧。此泰山之奇,而非泰山之所独也。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余以辛亥六月十三日将午至泰安城外,遂命肩舆②。不数里,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夹持两峰之巅,峰若仰攒③巨齿,微缺其中心;天门若古货布④之竖,上见其穿贯之孔。更上无所有,则苍苍之天而已。

  [注释]①湊,回合。②肩舆,轿子。③仰攒,向上排列。④货布,古代铲形钱币,有小孔。

  1.解释文中句中的加点词语。

  (1)自顶至足 ( )

  (2)有极天之天门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

  3.这段选文和我们学过的 (人名)写的《登泰山记》内容相似。

  4.这段选文写出了泰山的 和 。(各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参***】

  1、(1)山脚(2)尽头

  2、到了泰山的脚下,已经看见所说的天门,在几千丈以上

  3、姚鼐

  4、奇 独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8分)

  登泰山记(节选)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白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颗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渭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小题1:上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人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____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第①段写长途跋涉用笔精简,而作者渴望一览泰山之情却蕴含其中。

  B.作者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C.“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仪一句,就写出了登山途中的艰险。

  D.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顶晚景图。

  参***:

  小题1:清 姚鼐(2分)

  小题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3分)

  小题3:B(3分)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白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颗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渭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上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____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第①段写长途跋涉用笔精简,而作者渴望一览泰山之情却蕴含其中。

  B.作者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C.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仪一句,就写出了登山途中的艰险。

  D.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顶晚景图。

  参***:

  9.清 姚鼐(2分)

  10.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3分)

  11.B(3分)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篇(扩展6)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译文

  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下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拨。

  府中下**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

  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下人啊,谁下感到寒气凛冽。

  注释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前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

  障楼:一作“樟亭”,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

  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呜琴下下堂而单父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

  辍(chuò):停止。

  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下样子。

  迥(jiǒng):远。

  渤澥(xiè):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下东海。

  坐:通“座”,座位。

  凛(lǐn):凛然。

  赏析:

  诗人漫游吴越,至杭州,约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与钱塘县令颜某同观钱塘江潮,写下了这首诗。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篇(扩展7)

——黄庭坚译文及赏析 (菁选3篇)

黄庭坚译文及赏析1

  《醉蓬莱》

  宋代:黄庭坚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醉蓬莱》译文

  朝云暮雨,烟雾氤氲,微露云端的乱峰互相偎依。站在巫山县城楼上,遥望楚阳台,想象楚襄王梦与神女相会的情景。春光明媚之中,宫府的仪仗队行进,盛装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走去。被贬谪放逐到偏荒之地,对影自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到达黔州之后,山愈高,势愈险,而距中原更远,隔断了眺望京城的视线,但乡愁却越过千山万水飞向神州。有贬谪之地的地方官摆酒接风、欢宴公堂。醉舞欢腾,满堂香气,声歌盈室,美人容颜娇艳,香气氤氲馥郁。听着那杜鹃一声一声地到天明,直唤着“不如归去”。

  《醉蓬莱》注释

  醉蓬莱:词牌名。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二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变体。

  瑗叇(ài dài):云气浓重之貌。宋玉《高唐赋》记楚王昼寝高唐,梦见神女说:“妾在巫山之阴,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高唐:战国时楚王在云梦泽中所建的高台。

  朱翠:朱颜翠发,本是形容女子的美貌,这里代指美女。

  画戟:涂画彩饰的戟,是古代的仪仗用物。

  靓(Iiàng)妆:指盛装华服的女子。

  都会:指州治所在。

黄庭坚的登快阁巧用典故

  投荒:贬谪放逐到偏荒之地。

  吊影:对影自怜,形容孤独,唯影相伴。

  去天尺五:以距天之近而言地势之高。

  神州:指京城。

  中朝:朝中。

  舞裀(yīn):舞衣。

  杜宇:即杜鹃。传说古蜀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

  不如归是:相传杜宇死后思念故乡,化为杜鹃,啼叫着“不如归去”,声音悲苦。

  《醉蓬莱》赏析

  此词当是作者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词通过乐与悲的多层次对比烘托,突现出他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

  词的开头以“对”字直领以下三句,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有时云蒸霞蔚,有时微雨蒙蒙,云雨迷离之中,只见错落攒立的群峰互相依傍。这里既是肖妙的写景,又是贴切的用典,“朝云”、“暮雨”镶嵌于句中,化而不露,“乱峰”则指巫山群峰,其中神女峰尤为峭丽,相传即为神女的化身。这样便营造出一个惝恍迷离、凄清悠远的境界。这种意境与他去国怀乡的怅惘心情是十分协调的。如以“叆叇”状云,表现云气浓重,更有日色昏暗之意。又如以“乱”字表现群峰的攒拥交叠,暗示他遭贬后神乱意迷的心境。“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是由神话生发出来的联想。“朱翠”指女子的朱颜翠发,代指美人。一个“锁”字不也隐约透露出自叹身世的感慨。这里感情的流露是含蓄深婉的,词人只是创造一种情绪和氛围,给人以感染。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热闹的仪仗图。春光明媚之中,官府的仪仗队行进,盛妆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行去。“画戟”是加上彩饰的戟,用于仪仗队。“靓妆”,粉黛妆饰,这里大约指歌姬**之类。面对如此盛况,作者的内心却是一片悲凉。“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与开头呼应,一腔忧闷喷涌而出。

  下片开头四句承上片最后一层意思而加以生发。作者巧妙地越过眼前的情景,而设想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这是用未来的乡愁反过来烘托现实的离情。“去天尺五”极言黔南地势之高,旧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此处借来形容山高摩天。尽管这样的高处,但是眺望神州,还是隔着千山万水。那乡愁就象那万重烟水,一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绵绵不绝。“神州”指中原,这里意同“神京”。古代的逐臣常通过回望京城来表达其哀怨之情。

  “樽酒”五句是一个大的转折,展现了地方官为作者摆酒接风,欢宴公堂的热烈景象。为了渲染欢快的气氛,这里用了一些色彩富丽的词,如用“荔颊红深”形容美人容颜的娇艳之色,用“麝脐香满”描写香气的氤氲馥郁。轻歌曼舞,醉意朦胧,场面越是写得热烈,越能反衬出山谷心头的悲凉孤寂。置身于高堂华宴,面对着主宾的觥筹交错,作者独品苦味,唯有那杜鹃“不如归去”的声声啼鸣陪伴着他通宵达旦。

  这首词上下两片都分三个层次,先写悲情,然后折入欢快场景的描写,最后又转入悲情的抒发,而上下两片又写法各异,不使雷同。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写悲与乐所用词语的色彩反差也很大。写悲情则朴素自然,近乎口语,以直抒胸臆。描乐景富丽浓郁,风华典雅,着力于铺陈。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醉蓬莱》创作背景

  绍圣二年(1095年),山谷被指控为撰修《神宗实录》失实多诬,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此词当是他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

  《醉蓬莱》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译文及赏析2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译文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赏析:

  黄庭坚的《清明》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雷阵阵、细雨绵绵、万物复苏,大地上到处芳草萋萋、桃李盛开,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野田荒芜之处,是死者的坟墓,使人心生悲哀。诗人触景生情,由清明的百花想到荒原的逝者,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黄庭坚译文及赏析3

  《跋子瞻和陶诗》

  宋代: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跋子瞻和陶诗》译文

  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当**的想要把他杀死。

  他饱吃了惠州的饭,又认真地和了渊明的诗。

  陶彭泽是千古不朽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

  苏的出仕与陶的归隐,情况虽有不同,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跋子瞻和陶诗》注释

  跋(bá):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

  子瞻:即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和陶诗:和陶渊明的诗。

  岭南:地区名,指五岭以南地区。

  时宰:当时的**者,指章悖。

  饱吃惠州饭:哲宗绍圣**(1094年),苏轼被贬官,至惠州安置,时达三年。惠州:现今广东省惠州市。

  彭泽:地名,在今江西九江东北部。陶渊明曾在此地作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乡。这里以彭泽指代陶渊明。

  处:隐居田园。

  《跋子瞻和陶诗》创作背景

  建中靖国**(1101年),苏轼病逝常州。崇宁**(1102年),诗人知太*州,九天即被罢官。当时赵挺之为相,仇视诗人,欲置之死地。诗人联系自身遭遇,写下这首诗来表达对苏轼的深沉忆念和崇敬。

  《跋子瞻和陶诗》赏析

  诗题“跋”字表示诗人对苏轼的尊敬。首二句“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分量极重,也切合事实。“时宰”章悖贬东坡于惠州,自以为东坡在那里既无**,又不服水土,必死无疑。孰料东坡泰然处之。诗人*淡中概括了苏轼先贬惠州,再贬儋州,已至天涯海角之绝地的经历。“时宰欲杀之”五字,有回拦横截之力,写出诗人对**者妒能嫉贤、残酷打击的无比愤慨。尤其用一“欲”字点出其用心之狠,而为苏轼抱无尽之同情。状况如此沦落,诗人再用“饱吃饭”与“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苏轼超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前两句用力之重,恰恰成为后二句的铺垫,造出跌宕悬殊的强烈效果。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急转,在“时宰欲杀之”的情况下既不乞怜,也不忧伤,而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这是对“时宰”**的极大蔑视,也是胸襟开朗、人品卓绝的具体表现。苏轼之所以如此喜爱陶诗,自然不仅由于艺术上的向往,更主要的还在于心灵上的契合。第四句入题。一般的诗人至此,就容易针对《和陶》的内容褒赞**,而诗人点到即收,忽然跳出,借陶渊明人品赞苏轼,大开大合。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说得非常郑重恳切。从开始的“子瞻”到“东坡”,“渊明”到“彭泽”,从称呼上加以变化。陶渊明见机而作,彭泽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归隐,前人多视他为处士。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所以“出处虽不同”又一反,着一“虽”字以为转折,“风味乃相似”以“乃”字一合作结。“风味”二字含蓄不尽,由读者自去领会。

  苏轼针对陶渊明写的和诗有一百零九首,风格内容多种多样。诗人却紧紧抓住“风味乃相似”这个特点,专写苏轼胸怀。言为心声,其人如此,与陶渊明相似。这是诗人以简驭繁,遗貌取神,探骊得珠之处。而八句之中上下联系数百年,至少有四次转折,这是诗人古体诗短篇的刻意求精之作。诗人崇尚“*淡而山高水深”的风格,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跋子瞻和陶诗》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篇(扩展8)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赏析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赏析1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宋]吴潜

  万里西风,

  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

  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

  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

  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

  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

  城头角。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悲感的词作。淳祐七年(1247)春夏,吴潜居朝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等要职,七月遭受台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时其兄吴渊供职于南昌。此词应该为吴潜前往福州道经南昌时所作。

  豫章为南昌旧名。滕王阁,唐初建于南昌城西,飞阁叠台,下瞰赣江,其临观之美,为江南第一。再加上有王勃《滕王阁序》的美传,益发使其辉光焕发。词客骚人“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多有吟咏,吴潜此作亦发兴乎此。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起笔着题,“万里”用得极有气势,“吹”极为生动,写出了登临高阁时的兴致。这里引用了王勃的故事。传说他往南昌途中,水神曾助以神风,使他一夕行四百余里,民谚谓“时来风送滕王阁”。这个故事更表现了作者的兴致,还自然地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当年联结了起来。“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槛外”写出了当时居高临下凭栏四望的感觉。楚山,指西山。楚江,指赣江。“云涨”、“涛作”,景象当时壮观,可以想见词人心潮的激荡。“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这是写登高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征帆像行驶在树梢上,野鸟有时落在沙边。“有时”,二字极为传神。“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暮雨”说明其伫望之久。正当游目骋怀、沉入遐思时,雨雾扑帘而来,真是“珠帘暮卷西山雨”,与王勃当年所见情景如此相象,也不禁临风嗟叹了。

  以上是写在滕王阁览景。景物写得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又处处映照着《滕王阁序》,融通了今古,拉长了视野。这段景物描写明显地浸染着作者的情绪,如“征帆木未”就包含着前途渺茫之感,而“暮雨掩空来”不无凄凉之意,“今犹昨”则蕴含着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并且引出下片的抒怀。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秋烟紧”就是秋意见深。这秋意包括上片所写西风、暮雨,如果说登临楼阁时还给人以兴致,现在则给人以相反的刺激,让人更觉凄怆孤单了。“天正远”,道途茫茫,任所还远着呢。“正”字不堪。这都是眼前所感。这样一个季节,这样一种环境,这样一番景致,作者那**的心怎能不受到触动呢?于是下面由近及远,回首往事。“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休休莫莫”,意思是说,算了、算了,显得不堪回首。这十年如果从嘉熙**(1237)算起(正十年),他多次落职,最近的六年基本上是罢退乡居,仕途不顺,去年底刚复职,只半年又被谪迁。这十年如果是大约言之,那么十一年前他曾任职南昌(江西转运副使兼知隆兴府),算是旧地重游了。但是物是人非,这十年的心事,使人顿生沧桑之感。这一句感叹可能包括这两方面内容,真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怎能不感慨万千呢。“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他五十三岁,已入老境,流年似水,能有作为的岁月不多了。他焦虑,既由于自己有志难伸,也由于社稷颠危、**深重。去年复职之后他连呈奏章,历数内忧外患种种情况,认为当务之急是整顿朝政,进君子退小人(《奏论君子小人进退》)。而言刚出,即被挤出朝廷,朝政可知矣。

  “乾坤虽大愁难着”。“着”,安放。乾坤之大却安放不住、也安放不下他的“愁”!由此可见:一、愁之易发,居其位无非惹愁添恨。二、愁之深广,颇似杜甫的“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里以固态体积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想象奇特。上面都是登高临景惹起的对往事的回忆和无限慨叹,往事本不堪回首,但面对此景情不自禁,由此抒发出的郁闷不*之气,亦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又吹起来了,声声入耳,又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这正与上片“暮雨”照应,角声混合着秋风、雨意,是多么萧条悲凉的感觉。这是一个倒装句。把“城头角”放在最后,又使人觉得他的无尽愁思似乎像那声声号角一样,在广阔的秋空中,久久回荡。这又变成一个以景结情的好句。“乾坤虽大愁难着”痛愤无比,结句哀思绵绵,刚柔相济,益显其沉痛悲郁。

  “滕王高阁临江渚”。自王勃大作问世以来,在此览景之作多矣,吴潜此作未与时消没而留存至今、仍堪讽咏,除了其写景的精要、生动、清畅外,就因为它真实地抒写了一个失意***的人生悲感和忧愤。虽然它与王勃不能相比,但仅就抒情写怀而言,该词也是沉郁动人的。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篇(扩展9)

——苏轼与黄庭坚的故事

苏轼与黄庭坚的故事1

  苏东坡和黄庭坚,二人都是北宋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出苏东坡门下,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两人又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填词、奕棋、联对。有一次,他们在一棵大松树下下围棋,突然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黄庭坚即景,出了上联: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苏东坡举目四望,看见远处小河畔,有一位老者,正坐在柳树下垂钓,便脱口对出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长。

  又有一次,两人外出游玩,傍晚时分,来到一条江边,正值晚霞辉映江心,金波荡漾。黄庭坚出句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这里的“满江红”,有两层意思既是眼前景色,又是词牌名。毫无疑问,要求下联也应符合此一条件。苏东坡思忖片刻,便对出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奏普天乐。

  苏东坡用“朔雪”对“晚霞”,均是景色;又用“普天乐”对“满江红” 都是词牌名,既工整又顺达,不禁使黄庭坚连声称妙。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3篇(扩展10)

——读书的快与慢阅读答案

读书的快与慢阅读答案1

  读书的快与慢

  ①传统读书主张熟读精思,细嚼慢咽。“文选烂,秀才半”。“熟读,不会吟诗也会吟”。古人主张,“读书须是仔细,逐字逐句要见着落”,“每句先逐字训①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意”。这种读法,细则细了,效果也可以,而速度当然是不讲究的。

  ②时代在进步。古人说:皓首穷经②。今天皓首焉能穷经?据当代学者拜因豪统计:“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便日以继夜地读书,也只能阅读有关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百分之五。”为了适应新的情况,读书的速度不能不讲究了;快速读书已成为海内外学者的重要研究科目。

  ③据证明,快速读书是能做到的。只要抓住文章的筋骨脉络,一段一层地读,迅速掌握各段各层的观点,略去分析引例论证的过程;居高临下,一览便知文章主旨。只要像雷达扫描一样搜索文章新奇独特的见解,把推出新奇见解的过程,先搁一边,有可取价值的地方,放慢速度,品味咀嚼,寻幽探微,就能既精又快。只要在通读时,抓住文章的神韵实质,就能快。“好读书,”,后人多是歪批,其实他是不拘泥于一般的咬文嚼字,而是撮其神韵,撮其实质。诸葛亮也是这样,他与徐元直、石、孟公威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因而诸葛亮比他们三人略胜一筹。

  ④只要是精力集中,分析综合判断力强,反应灵活,思维迅捷,一目十行是可以的。列宁读书就快得惊人:“他惯于一目十行、十二行,迅速地抓住整段整页意思。”

  ⑤因此,读书当根据不同文章,双管齐下。既可以从字词入手,一字一词地熟读精思,细嚼慢咽,也可以从篇章段落入手,做到一目十行,一览便知,提高读书的速度和效率。

  1、第⑤段中的“双管齐下”在文中的含义是

  2、读书的“慢”是指:

  读书的“快”是指:

  3、第①段加横线的语句运用的论证方是,其作用是

  4、第①段末句“而速度当然是不讲究的”不说成“但速度却非常慢”,这是为什么?

  5、第②段末句“快速读书已成为海内外学者的重要研究科目”的原因是: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7、请你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答案:

  1、读书的快与慢相结合

  2、熟读精思,细嚼慢咽…查看…适应出版物增多,阅读量加大的新情况

  6、读书当根据不同文章,双管齐下

  7、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