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词类活用 (菁选3篇) 《木兰诗》中的动词活用

《木兰诗》词类活用1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相关成语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 , 雌兔眼迷离 解释: 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造句: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侦探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磨刀霍霍]

  解释: 原意用力磨刀,发出霍霍声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出处 《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造句:这路敌人磨刀霍霍,马上就要行动了。

《木兰诗》词类活用2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习《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习《夜雨寄北》(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的***。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

  课后练习题一

  第二课时

  1、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了解作者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本诗不是送别而是所握别。淮上是指扬州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讨论疏通文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这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

  (4)、讨论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背诵全诗。

  2、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了解作者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

  (2)、朗读这首诗。

  (3)、探究诗歌的内容。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暗示不必为此行悲伤,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作者用彼此相同的处境来安慰朋友,既蕴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颈联:这是全诗的中心,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与前文一脉相承又有升华。尾联: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讨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式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背诵全诗。

  4、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风赠》:

  (1)、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诗人,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做过**宾客等官。唐顺宗永贞**,王叔文联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场****,几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人被贬官放逐,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贬到几个地方去当刺马、司马等官。长达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扬州遇见白居易,白设宴招待他,并在宴上写了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给他,他就作了这首诗回赠。

  (2)、解题:

  酬:答谢。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相赠,赠我(诗作)

  (3)、朗读这首诗。

  (4)、学生探究这首诗的内容、意境等。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23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5)、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5、背诵全诗。

  6、作业:课后练**。

《木兰诗》词类活用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适当介绍诗词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与思想加强朗读教学,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与艺术魅力情感与态度学习木兰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重点与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工具

  多**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情景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首先我们来学。

  教学内容

  一:介绍木兰诗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讲卡通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后,教师讲述: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诗产生在民间,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二:教学课文

  鼓励学生个别朗读,听的同学字的读音,**朗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双边互动,讨论诗歌内容:从诗歌开头四句,我们想象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通过问答的形式,第二段点明了什么情节?承接上节的“愿为市鞍马”,第三段写了哪几句?是否一定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买这些东西?第三段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什么内容?用什么修辞手法第四段主要写什么?试逐句分析后再概括内容第五段写木兰回朝,天子对她怎样?她的要求是什么?

  贯彻课改精神,提高课堂质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三:教学内容

  第六段写木兰回乡写了哪些内容?**在哪里?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四:互动后明确上述问题

  五:分散朗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六:理解人物: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怎样评价这一人物?1:分组讨论后再交流2:明确:全诗塑造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赞扬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女子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不被同伴识破,足见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

  1:详略得当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对偶:

  排比:

  互文:

  附板书:

  木兰诗1:代父从军,征途思亲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小结与作业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叙述的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感悟


《木兰诗》词类活用 (菁选3篇)扩展阅读


《木兰诗》词类活用 (菁选3篇)(扩展1)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3篇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1

  1.一狼洞其中(名作动,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名作动,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名作动,以宾客之礼相待)

  4.香远益清(形作动,远播)

  5.亲贤臣,远小人(形使动,亲近 远离)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形作动,"使……苦","使……劳"、"使……饿")

  7.此皆良实(形作名,善良老实的人)

  8.帝感其诚(形作名,诚心)

  9.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作名,荒废的事情)

  10.其妻献疑曰 (动作名,疑问)

  11.前人之述备矣(动作名,记述的文字)

  1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名作状,用手)

  13.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名作状,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

  14.山行六七里(名作状,在山上)

  1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忿恚尉,令辱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17.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18.邑人奇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1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2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2

  现代文阅读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木兰诗》词类活用 (菁选3篇)(扩展2)

——木兰诗 (菁选3篇)

木兰诗1

  听着这首初中时背得滚瓜烂熟的乐府民歌,思绪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战场上英姿飒爽,百战归来时,亲**喜过望:“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爹娘……”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转过头去,瞧见小子正抿着嘴偷着乐!我把语文书往书桌上一扔,站起身,冲小子招招手:“行,来吧!”小子嬉皮笑脸地凑过来:“错了错了,磨刀霍霍向猪羊。”我甩手往书房外走去,小子拉住我:“我都认错了,向猪羊还不行吗?是猪羊,不是爹娘,那是猪羊!”我扑哧笑出声来——这个臭小子,恨我怕是恨到骨子里去了!

  开始修改作文了。他的构思还不错,只是一些用词不太贴切,过渡和衔接还有不太顺畅的地方。改着改着,小子变得有些磨蹭了,我提醒几次他还不耐烦起来了,我愤然起身:“走了!”小子急拉我衣袖:“别这样啦,人家特意邀请你来看看啦……”“嗯,我是你的特邀嘉宾,有这样对待嘉宾的吗?”“好好好,这是你花钱让我雇来的嘉宾,我这样对你是不好,非常不好!”唉……

  改后抄正,小子边抄写还边发现原来的不足,包括衔接、词句、逻辑等方面的不足,并作相应修改。写到乡亲们对木兰说“我们**你”时,小子侧过头说:“应该改为‘****’!”我头也不回:“那就挺你吧。”

  即将抄完,小子突然自恋起来:“老师肯定又要表扬!我已经被表扬得麻木了!”我想趁机引导他分析自己的作文,便破例接了一回茬:“那你觉得你这篇哪里写得好?”“都好。”“哪点最好?”“都是最。”

木兰诗2

  我和战友们经十年的战斗生活,如今终于可以回来了。

  想起了十二年前,父亲已经老了,还卧病在床。可是,可汗学要我父亲去征兵。我没有哥哥,弟弟还小,我只有离开亲人,女扮男妆,替父从军。

  我不辞万里,来到了战场,各战友们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立了许多战功;我们盼望了多少年,才能到今日还张乡啊!

  刚到村门口,我那已年迈的爹娘拄着拐杖,互相搀扶着,早早地站在村口等着我

  旁边有许多的乡亲,我一下子扑了过去,与爹娘痛哭着。娘擦干了泪,说:“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大家不要顾着,进为坐吧。”

  这时,我望了望周围,连忙说:“妹妹和弟弟呢?”妈妈笑着回答说“他们呀,知道你要回来了,高兴得好几天都睡不着觉。你妹妹又是梳妆又是打扮的,现在正在给你清理房间。你弟弟,正在磨刀猪宰羊呢!”

  我点了点头,望了望战友,干紧为到了十二年前住的闺房,脱下征战时穿的军装,穿上我女儿家的衣裙,对着窗梳理像乌云一样的头发,对着镜子贴**花黄。

  这时,我的`战友在叫我,我赶紧叫了一声:“来啦——”等我穿着一身女儿装站在战友的面前,战友们都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地问:“这……这是怎么回事?”

  我便把替父从军的原因一一跟战友们说了,战友们都恍然大悟,连连竖起拇指,感叹说:“想不到跟我们并肩作战我么多年,立了许功的战友,居然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佩服,佩服!你不愧是女中豪杰啊!”

木兰诗3

  木兰从军回来之后,依然在家纺织种田。

  一天,木兰上街买菜。看见布告上写着:从今日起十日内,在京城皇宫召开武林大会。愿各方武林人士积极参加

  如在大会上荣获武状元将得到重赏。

  木兰一想,自己当过兵,有许多经验,说不定还能得个武状元呢!于是木兰告诉了父母,父母都十分赞同。第二天木兰装好行李,装上自己征战时的战袍。女扮男装进了京。

  到了京城,木兰看到许多卖头饰和衣服,让木兰爱不释手。但她突然想起自己现在是一个男儿身,便**马向皇宫赶去。

  到了皇宫,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毫无容身之地。木兰等了一上午,在下午三时,终于听见了第502号花木兰和第503号**。

  **比武台,木兰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人高马大,腰宽体肥的大胖子,左手拿了个大铁锤,右手拿了个长矛。看到身材弱小的花木兰,显然不放在眼里。

  开始比赛了,拿人笨重的向木兰走去,脸上露出一脸奸笑,而木兰凭着自己身材小巧,灵敏的躲过了他的攻击。而且在不经意时,还还击了几下,顺利打败了503号**。之后,木兰过五关斩六将,闯过重重关卡。比武结束,评判长让他回家等通知。木兰回到家里,又开始了她纺织、种田的生活。过了一个月,朝廷来圣旨,上面说道:奉天承运,**召曰,因花木兰在武林大会上表现突出,特赏黄金50万两,并封为公主的驸马爷。钦此

  木兰一听,大事不好,她想到:我是个女儿身,怎么当驸马呀!要让**知道了,就犯了欺君大罪了。后来,**知道了此事。不但没怪她,还亲自为她题了七个字谁说女子不如男!

  从此女英雄木兰居住的村庄就改名为木兰村。


《木兰诗》词类活用 (菁选3篇)(扩展3)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菁选3篇)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1

  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

  6.项伯**,臣活之。《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6.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离骚》死,为……而死。

  2.而世不能与死节者比。《报任安书》为……而死。

  3.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四.名词活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3.族秦者秦也(“族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4.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5.由山以上(“上”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師》军,驻扎。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師》鄙,把……当作边邑。

  8.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師》盟,结盟。

  9.鸷鸟之不群兮。《离骚》群,合群。

  10.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1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13.德何如则可以王?《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

  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树,种。衣,穿。

  15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

  16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

  17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报任安书》衣,穿。

  18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祖,效法。

  五.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东”作状语,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作状语,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和“下”作状语,向上、向下。《劝学》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是项伯复夜去。(夜,充当状语,当晚)《鸿门宴》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充当状语,每日、每夜)《鸿门宴》

  7.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日、时作状语。天天。)《归去来兮词》

  8.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9.下临无地(“下”,作状语,向下)《滕王阁序》

  10..辇来于秦(“辇”作状语,用车子)《阿房宫赋》

  11.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六.形容词作名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明,视力。

  3.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暖,轻快暖和的衣服。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惑,疑难问题。

  5.志不在小(“小”用作名词:小的方向)《鸿门宴》

  6.圣益圣,愚益愚(圣,圣人。愚,愚人。《师说》

  7.而大遗(“小”“大”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8.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硬的兵甲。锐,锐利的兵器。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老,长辈。

  10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明,明智。

  七.形容词作动词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好,喜欢。

  2.火尚足以明也(“明”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

  4.使上官大夫短屈*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揭短。

  5.**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6.齐彭殇为妄作(“齐”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7.亲贤臣,远小人。《陈情表》亲,亲近。

  8.不能独完(“完”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9.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用作动词:走到头)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2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②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③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停下来,而壁邺中的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在原句中省略了),所以也活用作了动词,译为驻扎。

  ④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句中的划线处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就属于名词动用,那是因为它的后面带了补语(于)其中(于属于介词的省略),于是,洞应译为打洞。

  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句中划线处中的垣墙,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墙,在句子里由于带了补语(于)周庭(于也是属于省略了介词),于是,垣墙也就应该翻译成砌**一道墙。

  ⑥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句中划线处的尝牧梁州中的牧,原本也是名词,只因为带了补语梁州,活用成了动词,于是不能翻译成州牧,只能译为做州牧了。

  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

  众所周知,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所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名词也不例外。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的所罾中的罾,它的愿意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动词,应该翻译成捕捞。

  ②昔*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的所货中的货本来是名词,财物的意思,也是因为与所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应译为买来。

  ③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句中划线处的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活用了,应译为抢先。

  ④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句中划线处的中宝,愿意是宝贝,现在必须翻译成当作宝贝的,因为与所组合词性发生了变化,名词动用了。

  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的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中划线处中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惑原本是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必须翻译成有了疑惑。

  ②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加线的地方过而能改中的过,也要翻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

  ③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的西,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向西挺进。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坟墓,由于句子里有了而这个连词的连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应译为修坟墓。

  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

  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句中划线处中的花就应该译为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②原轸朝,问秦囚。(《崤之战》)句中划线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朝廷,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了谓语,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得译成上朝。

  ③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丧服,在句中由于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为动词,必须译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丧服。

  七、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如下面的几个例子:

  ①粪溉者先芽。(《采草药》)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

  ④如*地三月花者。(《采草药》)

  以上四句中划线的地方,粪溉者、冠者历山之农者,其中的粪、冠农花,均属于与者组合而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分别译成施肥、行过加冠礼、务农、开花。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3

  (一)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3、天雨墙坏(雨,下雨)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

  5、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8、愿为市鞍马(市,买)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二)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27)

  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46)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4、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

  5、吾义固不**(义,按照道义)

  6、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7、面刺寡人者(面,当面)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9、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用网捕)

  10、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

  11、箪食壶浆(用箪,用壶)

  12、乃丹书帛(用朱砂)


《木兰诗》词类活用 (菁选3篇)(扩展4)

——《木兰诗》续写3篇

《木兰诗》续写1

  木兰是女郎,这件事闹的宫中沸沸扬扬,不知怎么的就传到了可汗的耳朵里。根据军法条文,女子不能入军营,违令者当属“死罪”。 可汗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商议该怎么处置花木兰。大家觉得这件事很难处理,木兰违反了军法,可木兰功勋卓著,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军法与功勋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大臣们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军法如山,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如果不追究花木兰,那怎么向黎民百姓交代?那国家将以何治理?更多的人认为木兰固然有罪,但她在多少次战事中出谋划策、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地立下了赫赫战功;木兰虽然是个女儿身,但在每次战事中,她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一般男儿所不能比的——总之,木兰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大臣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可汗也被弄得举棋不定。最终他们决定,把木兰召进皇宫,再作最终的判断,因为可汗也不想把木兰这样的女中豪杰处死。

  木兰穿着女装进了宫,脸上满是镇静的微笑着。可汗被木兰的装扮和镇静给吓倒了,心想:朕是要审她,她却满脸镇静,还变本加厉穿女装来。不过她穿女装还挺漂亮的,一点也不比朕那些妃子差。

  到了升堂的时候。木兰*静得说:“可汗您英明,小女带兵打仗十二年,立了那么多功,就为了女子不能入军营,而说杀就杀,天理何在。”“如果这次放过你,那么以后又怎么以王法服人?算了,你违法王法因当死罪,但朕看在你立了很大的功的份上,朕不赏也不罚,下去吧。”于是木兰回了家 。

  事后,可汗总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就再一次把木兰召进了宫。这次可不一样,可汗居然爱**木兰,并宣她成为了妃子。木兰的打仗生活就到此为止了,成为了可汗最宠爱的妃子。

《木兰诗》续写2

  木兰从军归家后,木兰是个女孩这件事顿时在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在百姓家中,这件事也成了茶余饭后的佳话,可以说真是弄得个满城风雨。于是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可汗和大臣们的耳朵里,根据军法条文,女子不能入军营,违令者当属“死罪”。

  可汗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商议该怎么处置花木兰。大家觉得这件事很难处理,花木兰犯了军中法令,是犯了王法,可木兰功勋卓著,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王法与功勋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大臣们各执一词。词。有人认为军法如山,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如果不追究花木兰,那怎么向黎民百姓交代?以后又怎么以王法服人?那国家将何以治理?更多的人认为花木兰固然有罪,但她在多少次战事中出谋划策、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地立下了赫赫战功;花木兰虽然是个女儿身,但在每次战事中,她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一般男儿所不能比的;这十几年来,尽管战争那样残酷,战斗那样激烈,花木兰从来没有抱怨过,从来没有退却过;花木兰还善于跟同行的一般战士谈心,在不少关键时刻,她还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总之,木兰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大臣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可汗也被弄得举棋不定。 可汗和大臣们的议论很快就传到了木兰的耳中,传到了木兰的乡亲们的耳中。木兰得知此事后,却神态自若,没有一丝害怕。乡亲们得知后都来到木兰家。乡亲们对木兰说:“木兰,你是我们的英雄,我们**你,如果可汗要杀你,他就是个*!”木兰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对乡亲们说:“乡亲们,谢谢你们!可我毕竟还是触犯了军法,王法无情。如果我死了,也是上天注定的。可汗处死我,也是为了维护王法,我死得其所。”这时,木兰的家人早已泪流满面。 在皇宫里,大臣们还在讨论中,这时一个军士进去报告:说有许多老百姓跪在城门口,求可汗饶木兰不死。可汗和大臣们都来到城墙上,只见城下面是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在这儿了。见可汗来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大声说:“木兰为了我们百姓的安宁,一个人在外十几年征战,如今如果杀了她,真是没天理啊!”这时,百姓们都这样大声喊着。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这样说:“木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你们不能杀了她!”甚至连一个三岁的小孩也开了口:“木兰姐姐是我们的英雄,谁杀了她就是坏人!”…… 城下的百姓群情激昂。

  可汗和大臣们会意地笑了。可汗对城下的百姓说:“你们说得对,我不能枉杀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会顺从民意的。”接着,可汗还当场封花木兰为“女中豪杰”。可汗还说:“木兰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上战场的女英雄,我将撤销不准女儿上战场的军令,以后凡是武艺高强的女子都可上战场。”这时,城下的百姓都欢呼起来。百姓们夸可汗决策英明

《木兰诗》续写3

  月,高傲而清冷地贴着悠远的蓝天,只有细丝般的浮云给它织出忧郁的皱纹。

  柔纱般的月光照亮了书桌上沉睡的军帖,父亲的名字历历在目,有月夜里显得格外凄凉。可汗大点兵,年迈的父亲仍要披挂上马,远赴边疆,为国效力。“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呀!”我的内心纠缠着、挣扎着。父亲一定难以应对战场上激烈的厮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景象已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心酸”二字在血液中漫延、流淌……

  “父亲,儿愿替您奔赴沙场,奔赴那生死未卜的沙场!”二话不说,我剪去曾经爱不释手的秀发;毫不犹豫,我褪去旧时五彩缤纷的华服,女扮男装,装演男子的豪爽与霸气。

  辞别爹娘,与明月相依,马蹄把皎洁的月光踏得支离破碎,宛若湖面泛起的层层涟漪,柔美万分;邀拂风为友,奔驰的骏马试图冲破风之隐网,只可惜风网恢恢,疏而不漏,仿佛一路都在“破五关、斩六将”。星座静卧休息,不觉思念爹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之情或许正是我现在的心绪;愿“我寄愁心与明月”,可月亮安能读懂我的眼神,那迷惘中饱含思念的眼神。如今与爹娘毫无联系,“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知不觉来到战场,黄河滔滔不绝的奔涌,汹涌澎湃,雄伟壮观;黑山头阴森恐怖,弥漫着硝烟的浓郁气息,好似许多事物都能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化为乌有。“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我首次领略战场的模样。

  北风摇撼着黄沙,我军乘机来袭。敌将骄傲轻敌,我兵已至营门才仓促迎战。各种战旗竖于漫山遍野,山坡上奔驰着全副武装的士兵,严峻的军法使人心惊胆战,官僚们威权重大,士兵的性命却变得无比卑微。利镞穿骨,惊沙入面。敌我两军惨死厮杀,山川也被震得头昏眼花。声势之大,足以使江河**,使雷电奔掣。

  正值严冬,凛冽刺心,积雪没胫,坚冰在须。棉衣毫无暖气,冻得我肌肤开裂。在这苦寒之际,两军迫近,以生死相决。如今战场早已惨不忍睹:尸体僵仆在山沟中,鲜血淌满了山崖的窟穴;无论高贵或是卑贱,同样成为枯骨;言不尽的凄惨!鸟无声兮山寂寂寥寥,夜正长兮风淅淅沥沥。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军以声东击西之计,巧夺天工,获取来之不易的胜利。

  告别拼搏数年的战场,骑着千里马衣锦还乡,与爹娘重聚,共度*和生活……


《木兰诗》词类活用 (菁选3篇)(扩展5)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3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1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为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11、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动用,认为……奇异)《始得西山宴游记》

  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始得西山宴游记》

  1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16、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1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酿:名词动用,用酿泉水)《醉翁亭记》

  1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动用,送食物)《观刈麦》

  22、宜枉驾顾之(驾:动词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2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2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25、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名词作动词,为第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2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辱:意动用法,“以……为辱)《上枢密韩太尉书》

  27、且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志:名词作动词,立志)《上枢密韩太尉书》


《木兰诗》词类活用 (菁选3篇)(扩展6)

——改写《木兰诗》散文 (菁选2篇)

改写《木兰诗》散文1

  天边的弧线太蜿蜒。

  晚霞的通红渲染了那条街。

木兰诗里面的词类活用有哪些

  可我却刚发觉。

  那熟悉的一切场景。

  忽然变得好空洞。

  找不到什么理由可以填充。

  感受这唯一仅存的温热。

  和回忆缠绕着。

  最后的话没有对你说出口。

  我想应该你会懂的。

  又何必去打破这彼此的默契呢。

  梦里的情节我还是学不会。

  学不会这童话故事里的美。

  不懂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章节。

  放心结局我一定会重写。

  童话里的浪漫我还是学不会。

  把幸福演变成了残缺。

  迷恋微笑的愚昧。

  悲伤的乐章终场我会亲自提笔改写。

  回到家里的我。

  带着点虚脱。

  看着镜子里自己的脸孔。

  甚至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你的笑容我不懂。

  是快乐幸福呢。

  梦里的情节我还是学不会。

  学不会这童话故事里的美。

  不懂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章节。

  放心结局我一定会重写。

  童话里的浪漫我还是学不会。

  把幸福演变成了残缺。

  迷恋微笑的愚昧。

  悲伤乐章的终场我会提笔改写。

  梦里的情节我还是学不会。

  心里面永远都是天。

  像四季变幻的季节。

  却停留在严寒的冬天。

  梦里的情节我还是学不会。

  看流星闪过了窗边。

  黑白相间的琴键。

  忧伤的音乐轻轻。

  拨动着我的心弦。

  最后的故事结局我会提笔去改写。?

改写《木兰诗》散文2

  夜深了,月光照在湖面上,突然,一滴露珠落在水面上,打破了夜晚的沉寂。交杂着唧唧的虫声,风呼呼的刮着。

  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个婀娜的女子坐在织布机前,久久发出一声叹息。

  昨天深夜,木兰你收到了一张军中的文告,也正是如此,家里的人哥哥愁眉苦脸,军书连下十二道,道道都在催着父亲重新上阵。你没有哥哥,弟弟还未成年,父亲年事以高。

  怎么办呢

  别无选择,只好自己替父亲参军。

  第二天早上,你备好了战马和一切战斗的工具,辞别父母,踏上旅途。

  夜晚你来到了黄河边,水贱贱,河咆哮,你独自一人坐在黄河边,抬头看着月亮,你又在思念家乡了,回想起*常的日子,你的眼眶湿润了,天下起了大雨,雨水滴在你的脸上。

  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滴在地上无声无息,凉在心里。

  你起身擦干泪水,向黑山头前进,远方已经隐约听到战马的咆哮,战士的厮杀声。

  你骑上战马,手拿利器,冲进敌阵,在你声旁的.战士一个个都倒下了。你挥舞着利器,拼命的厮杀、厮杀。

  你半跪在地上,脸上洒满了鲜血,利器上沾满了敌人的血迹,你捂着伤口靠在石头上抬头看天。

  你又回想起父母的背影。父母他们还好吧?弟弟早已长大**了吧?姐姐也成家了吧?

  你用手擦擦嘴角的血迹,月光照在你冰冷的铠甲上,你用沾满血迹的双手整理了被风吹乱的头发,仰望天空,陷入了沉思……


《木兰诗》词类活用 (菁选3篇)(扩展7)

——木兰诗教学反思菁选

木兰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木兰诗教学反思1

  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片段,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我却没有播放这些原先准备好的材料,这一点也说明了我教学应变能力的不足,上公开课时过分的紧张。

  总而言之,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学生反应不强烈,许多我事先认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忽视了教学的细节安排,自己使用的教学语言在情感上不能够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是我的薄弱环节,今后要在这方面加强锻炼。

  另外这篇课文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诗歌,句句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要让学生多读,精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整堂课应该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读出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朗读方法,既熟练了课文,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而在这一点上明显是我教学准备的不足,在教学设计中安排教师指导朗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

  我在问题的设置上,也不够明晰,指向性不强,问题也显得有些“苍白”。例如我在解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了木兰积极投身到战争的准备当中,想尽快奔赴**时,所设置的问题时,我直接的问了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不太明白老师设置问题的意图,如果我具体的问“为什么木兰要积极地四处奔波,准备道具”,学生应该更能体会到木兰奔赴战场的决心和战场的紧张气氛。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然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兼顾。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中应该在“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等方面还要下一番工夫,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却没有很好突出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尤其是“学生翻译”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互文修辞讲得也过于匆忙,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读得不够深入,这种情况下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堂教学,内容虽然详实,教法却不尽得当;准备充分,实际教学过程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见习教师,在整个上课的准备过程中我都得到我们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使我感悟颇深,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我十分希望在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内修外炼,使自己的教学水*不断得到提高。

木兰诗教学反思2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近20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赛读整首诗,导致完**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对于朗读的语调分析方面,我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其实这里只要对感情基调做一次整体的把握就足够了,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也许会更真切一些。

  再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这些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我没有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木兰诗教学反思3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听了宿迁的孙老师执教的一堂网络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木兰诗教学反思4

  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按照 “朗读诗歌——了解情节——疏通文意——揣摩语言——体会主题——背诵积累”的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课前的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效果却不够理想。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也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关系,在这堂课的**教学上我仍然使用了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过分注重了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这堂公开课,我的这个缺点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今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这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计划用二个课时来完成,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字词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上。第二课时的教学,这就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完成对全文的'正音、字词翻译、音节停顿,进而将课文熟读成诵的教学任务,以便第二课时展开对花木兰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思想的解析。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第一课时并未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影响到了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二是也影响到完成自己备课时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而我也没有根据第一课时的授课情况对第二课时内容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这一点暴露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说是我在教学准备上存在不足。

木兰诗教学反思5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明确对学生表示,会背这篇课文那么就完成了70%的学习任务,剩下的30%中,能翻译课文占20%能感知木兰的形象占 10%。虽然我这样地位,但是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没有抓住重点的字词开展教学,而且对于文章中的修辞如很难懂的"互文"也是教的很松散。所以,这样留学生在课堂中做练习的时间就相对比较少。

  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回答",在说到"木兰不用尚书郎"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这句反映了木兰淡泊**热爱家乡的性格,可是有一个学生却***说"老师,我觉得木兰这么做是因为她害怕,因为她怕做官久了自己的性别会被别人发现,如果那样,她就犯欺君重罪了……"这样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好像完全脱离了**的思想,但是也不能说毫无道理。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但却没有用很好的.方式把她引到"正道",我想这需要老师的教学机智,这样的学生也能锻炼老师的教学机智。

木兰诗教学反思6

  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至少体现了以下的特点: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个性解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五环节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相当重要,它直接决定后面几个环节的阅读质量。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时的思维深度拓宽学生多元化阅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没有越俎代庖,是一点是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

  二、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发展性阅读教学一课一得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想象和联想推度作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在阅读中注重双基,落实语言的训练。在完成这一环节时,根据诗歌的特点,我特别重视朗读,让学生读准、读上口,读上心,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了味道,这为下面通过想象和联想推度人物形象这一核心目标的落实打下基础。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时而勾画,时而默想,时而小声朗诵,时而大声吟咏,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感知之中,并不时在书上作圈点批注。这说明初读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有的学生在读到:“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时抑扬顿挫,缓急相间,重音、节奏、语调都把握得比较好,确实读出了战前的紧张而又井然有序的出征准备场面。如果没有充分地朗读,而是由老师包办代替分析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四、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生发。传统的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目标而强加给学生的问题。有些是学生并不感兴趣的问题,有些是没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收效甚微。或者是一堂课中没有问题。这都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思考后生发出来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最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比直接寻求问题的答案更加重要。当然,在学生问题生发时老师要注意把学生引向核心目标上来。以免学生的问题过宽过范,漫无边际。教学第一环节中就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目标提出最有价的问题,为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打下基础。后面才会有学生精彩的发言展示和老师精彩的点拨点评。总之,这节课的几个看似不经意的教学预设中重视夯实学生双基,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二三环节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发展学生阅读、表达、倾听能力作好铺垫,为四五环节方法迁移埋下伏笔。 可见第一环节的精心设计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阅读”的教学指导策略。

木兰诗教学反思7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在**几乎家喻户晓。诗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诗歌韵律**,朗朗上口,表现了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因此在教学中,我从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切入,通过“初读诗歌、感知故事——细读诗歌、感受形象——深读诗歌、对话木兰”三个板块引导学生进行了“原来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化解读,品读出了一个刚柔相济、千娇百媚、隐忍刚强的英雄形象。

  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二、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追问就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诗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述诗文内容。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展开多种形式朗读,为下一步背诵诗**准备,同时在理解诗文的环节注意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木兰诗教学反思8

  对于文言之类的文章,以前我总是放不开。不能像上现代文那样大刀阔斧激荡跳跃,总是规规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读背诵,最后分析课文,基本上一直是这个模式。因为学校倡导课改,我作了一下尝试,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在课堂**教学当中,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篇文章我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看过很多的教学实录,大部分老师都是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课的教学,我想这样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在家进行了充分的预先,对文章的字句的理解已是很到位了。我们这里的学生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在第一课时中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在此基础上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我觉得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如“可汗、燕山、转、裳、同行”等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果真有很多的学生把这些字音都读错了,我想从这最基本的字词开始还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学完成后,学生连课文的'字都不会读那是很可笑的。第二课时,对前面的四段内容进行了疏通并让学生背诵其中的内容,第三课时让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并让学生感受木兰的形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近30分钟时间让六个小组比赛读整首诗,导致完**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虽然我进行了纠正,但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及时过关。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全部学生(六个组基本上只有一半人在课堂上背诵)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我没有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二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伙伴看到她后的情景。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第三节课后我还让学生参照“感动**十***”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认真思考一下,在这堂课的**教学上我没有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特别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教学反思9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努力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等特色。首先,我认为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1)课件制作比较精心,经过认真整理,化繁为简。课前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准备课件,为的是更好的梳理课文思路,让学生目的明确。

  (2)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本课时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课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认为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找的比较好。

  (3)注重朗读,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朗读的语调、语速、情感方面,我都认真点评、引导、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都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操作简单,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说,6人小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成果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学习的实效。

木兰诗教学反思10

  这堂比较成功的课让我惊叹于学生身上的潜力,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游戏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其乐无穷的语文世界中**的翱翔,学生快乐,我亦快乐。

  反思:“游戏是儿童的天使”,处于儿童向青年阶段过渡的学生又何尝不对游戏情有独钟?教师要因势利导,进行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游戏可以**师生关系,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更重要的是让充满活力的学生们在符合天性的情境下有效地完成知识能力的提升,培养对语文长远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们在强调培养学生们想象力的同时,也应注重自己创造能力的培养,设计好每一节高效而又符合学生心理的课。

木兰诗教学反思11

  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一向为人们喜爱,流传深远。木兰其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形象,她不慕**、深明大义、替父从军的事迹,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发学生的.敬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对于这篇课文,学生的兴趣很浓,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为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到木兰的谨慎、机警。果然,有学生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学生都信服了。这堂课结束后,给我的感受是学生应该有参与意识,要积极去思考,通过提出疑问来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教学反思12

  在我执教的这节公开课上,有两大亮点:

  1、 让学生分享记忆心得,指导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可以就此借鉴背诵技巧,有实效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展示学生作业,学生评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我事先布置创造性复述课文的作业,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加以个人想象,以文字构建画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发挥其想象力,也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不过,所有的教学都是遗憾的艺术。回顾这堂课,有3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教学目标宜上课伊始便确定。

  我确定的目标是“在欣赏课文详略安排的剪裁艺术时,让学生品味花木兰之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但是,我却是在背诵展示、想象故事画面展示之后才提出问题;而且,在讲析时,又把三者混杂一起,问题太大,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导致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改进办法:

  (1)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开始便呈现,然后,围绕“木兰是女郎”,按照“故事情节—木兰的优秀品质—如何安排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的教学思路,学生会觉得更容易把握些。

  (2)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一堂写作指导课,指导学生改写课文。

  在作业展示的过程中,指导改写的方法:

  1)加入对话 2)加入动作 3)加入心理

  4)加入人物 5)加入细节 6)加入环境等

  最后,归纳改写的注意事项:

  1)忠于原著情节 2)注意详略安排

  如我就针对班上一位学生在日记里想象“父母听说女儿要回来了,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这就不符合人物身份。两位年迈的老人只能是“颤巍巍的”,“互相搀扶着”了。

  2、 课堂教学内容宜做到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为了让学生学习背诵方法,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并让两位学生分享背诵技巧。而实际上,这一环节是与课文设计没明显关系的。为了一堂课的完整,应该忍痛割爱,舍弃这一个内容,以便课堂的教学内容之重点突出来。

  改进办法:

  (1) 删掉背诵环节。

  (2) 删掉想象作业分享环节(专门指导写作时适用此环节)。

  3、 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分段背诵课文时出现了几个字音错误,我没有及时处理。

  改进办法:

  及时处理学生存在的读音错误。

木兰诗教学反思13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

  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到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导入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又引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内容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创新写作,教师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为重要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只能讲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木兰诗教学反思14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木兰诗教学反思15

  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我想在一、二节课内通过深入品读语言来品析人物,又不想放弃对学生朗读诗歌的指导,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大块时间重锤敲击的教学环节,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越是想两者兼得,越是两个都没有抓牢,这是遗憾之一;

  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能力,一直是我教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节课显然也成了一个并不漂亮的“尾巴”,这是遗憾之二

  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来看,渴望让学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从通过准确的语音、恰当的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到读出不同内容传达出的.不同情绪,这个愿望显然有点理想化了,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品读诗歌” 环节,原先设计的赏析突显木兰女性性格和品质特点诗句的环节,应该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然而由于前面朗读部分耗时太多而没有展开,这成为了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词类活用 (菁选3篇)(扩展8)

——《木兰诗》教案菁选

《木兰诗》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木兰诗》教案1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要点小结:第A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阶级战争**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 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的**。

  3.教师示范评析。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

  ③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纺线想心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荣归故里。

  ③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④**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接着是掌握重点:

  1.关于对偶和排比

  ①运用识记法熟知定义要点。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

  ②采用比较法辨明差异。对偶和排比容易“错位”。如何辨“明”?应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③借助例句实际训练。

  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该句显然不是对偶。因为两个句子仅字数相等,结构前后相去甚远——“见军帖”是动宾短语,“大点兵”是偏正短语。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辞神韵,应在具体语境中选例、析例。

  2.关于习诵

  ①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③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如: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B.画面再现法(如三、六段,边读边联想情景);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方法背诵);D.自我检测法(在草稿纸上只写出每句的领头字,自己**地诵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提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试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提示: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全诗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诗的开头四句,先写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停织叹息的情况;接着,用四句问答的形式,自然民间入对征兵之事的叙述,“昨夜见军帖”,可见战事的紧急;“大点兵”可见征兵规模之大,战事的严重。“十二”、“卷卷”,都极言多,表明情势的急迫,父亲被征已不可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组排比句,照应前段,点明叹息的原因。接下去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非礼”,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起,奔赴战场。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

  后面八句,是两组排比句。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第三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前面两句,写一路行军的情况。“万里”一词,显出路程之遥;“关山度若飞”,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矫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战地生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读者好像听到了寒风中阵阵的刁斗声,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寒光熠。最后两句,前句写战争的激烈,以衬托木兰的骁勇和刚强。十年的征战,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多少回彻夜不眠,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尽管没有正面写怎样战斗,怎样生活,但在战场上战马飞驰的形象,却生动地概括了她十年战斗的生活,表明她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

  第四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因战功卓著,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被加官晋级,赏赐了数不清的财物。“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时,也为下面的辞官作了铺垫。

  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爷娘闻女来”,以下三组排比句,写出听到木兰归来的喜讯后,家人的欢欣:父母出迎,姐姐理装,小弟宰猪羊,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开我东阁门”,以下六个排比句,细述木兰归家后的一连串举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真切地表现了她的女性特征。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衬托出木兰的不凡。

  第六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安排辩我是雄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义。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理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藏视功名富贵的美富,无情地嘲讽了封建**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生动地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坚强、勇敢、蔑视官爵利禄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时至今日,木兰的形象,还成为广大妇女引以自豪的榜样,成为鼓舞妇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此诗充满传奇色彩,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在选材、组材上注重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很值得我们借鉴。你能指出本诗的详略如何安排吗?

  提示:

  木兰既是普通劳动妇女,又是代父从军驰聘沙场的巾帼英雄,她立战功而不贪荣华富贵,甘愿回故里重过普通妇女的生活,这正是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作者对木兰从军的缘由、惜别、辞官、还家铺叙得不厌其烦。

  作为一个女儿家,和男子一样昼夜兼程奔赴**,那艰难可想而知,作者用两组“旦辞……暮宿(至)……”诗句写出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同时连用两句“不闻……但闻……”,巧妙而细腻地刻画出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烘托出人物形象。

  因为诗的重要不在于写战争本身,而在于讴歌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描述出征前的准备只用短短四句,描述战地生活只用六句,既写她跋山涉水、驰聘沙场,又写了战争的残酷及时间长,突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劳功高,从侧面表现人物,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还朝,她不图功**禄,愿回家过耕织生活,表现了她淡泊**的高尚品格。诗中详细地描绘了木兰回乡与家人团聚以及恢复女儿装时的喜悦之情,渲染了热烈的场面,这欢乐的气氛,充分了生活气息。

  作者就是这样详略得当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人物的形象,刻画出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诗的一些重要字词。

  示例:

  1.多音字:

  kě可以 hàn汗水 jiàn四溅

  可 汗 溅

  kè可汗 hán可汗 jiān溅溅

  yàn燕子 zhù著作 qiǎng强大

  燕 著 强 qiǎng勉强

  yān燕山 zhuó穿着 jiàng倔强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词语补释: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所思,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与此同。

  但闻:只听到。但,只。

  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的称呼。骑,旧读(jì),这里作“战马”讲。现统读为qí。

  寒光:清冷的月光。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这里可译为“骑上”。

  4.重点实词:

  可所亿:思念 有爷名:父亲 市鞍马:买

  戎机:军机,军事 朔气:北方的寒气 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作 扶将:扶持 花黄: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东市买……北市买……”、“爷娘闻女来……小弟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木兰诗》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字词。

  2、初步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 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木兰从军”的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

  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复述法

  2、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授课时间:

  六、教具准备: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

  课时目标:

  1、介绍作家作品;掌握字词;朗读《木兰诗》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一、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作为一首民歌,《木兰诗》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远。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木兰诗》,走进花木兰。

  2、明确课时目标(多**展示)

  二、自主学习,前题诊测

  检查预习,学生展示交流: 介绍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作 。北朝民歌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

  何为“乐府诗”? 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乐府”。 秦朝及西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木兰诗》的重要地位: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机杼 zhù 戎机róng 可汗 ka hán 鞍鞯 jiān 辔头pai

  燕山yān 胡骑jì 朔气shuò 金柝tuò 红妆zhuāng 著我旧时裳zhuó 傍地走bàng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一二小节,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⑴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⑵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⑶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⑴组为“二一二”节拍,⑵组为“二三”节拍,⑶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4、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5、学生分小组展示诗歌朗读。

  二、小组内疏通文意。

  请学生将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找出来写在黑板上。

  【拓展延伸,达标测评】

  检测练习册1、2、3、4。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抄写课下注释。

  2、背诵两个自然段。

《木兰诗》教案3

  复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 2、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3、会背诵、默写、翻译全文 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木兰诗》是一**篇叙事诗,诗歌描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生动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详略得当的写法

  3、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互文,夸张,比喻,排比 复习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代郭茂倩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本文与《 》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机杼声( ) 军帖( )可汗大点兵( )( ) 鞍鞯( ) 辔头( ) 燕山胡骑鸣啾啾( )( )

  鸣jiān jiān( ) 赴róng( )机 传金tuò( )阿姊(著( )我旧时裳( ) 磨刀霍霍( ) 重点字词解释

  1、惟闻女叹息( )

  2、愿为市鞍马( )

  3、旦辞爷娘去( )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5、关山度若飞( )

  6、朔气传金柝( )

  7、木兰不用尚书郎( )

  8、策勋十二转( )

  9、赏赐百千强( )

  10、出郭相扶将( )

  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 通 译为:

  2、出门看火伴: 通 译为: 重点句子翻译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6、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理解性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3、《木兰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三)提升练习: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 ) 数.( )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木兰诗》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适当介绍诗词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与思想加强朗读教学,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与艺术魅力情感与态度学习木兰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重点与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工具

  多**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情景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首先我们来学。

  教学内容

  一:介绍木兰诗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讲卡通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后,教师讲述: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诗产生在民间,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二:教学课文

  鼓励学生个别朗读,听的同学字的读音,**朗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双边互动,讨论诗歌内容:从诗歌开头四句,我们想象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通过问答的形式,第二段点明了什么情节?承接上节的“愿为市鞍马”,第三段写了哪几句?是否一定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买这些东西?第三段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什么内容?用什么修辞手法第四段主要写什么?试逐句分析后再概括内容第五段写木兰回朝,天子对她怎样?她的要求是什么?

  贯彻课改精神,提高课堂质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三:教学内容

  第六段写木兰回乡写了哪些内容?**在哪里?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四:互动后明确上述问题

  五:分散朗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六:理解人物: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怎样评价这一人物?1:分组讨论后再交流2:明确:全诗塑造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赞扬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女子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不被同伴识破,足见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

《木兰诗》中的动词活用

  1:详略得当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对偶:

  排比:

  互文:

  附板书:

  木兰诗1:代父从军,征途思亲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小结与作业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叙述的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感悟

《木兰诗》教案5

  【教学目标】

  一、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三、学习本文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花木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她的形象搬**银幕,一时轰动了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二、解题: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

  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机杼(zhù) 可汗(kè hán ) 鞍鞯(ān ji.....

  ān ) 辔头(pèi )燕山(yān)鸣溅溅 (jiān ) 鸣....

  啾啾(jiū) 胡骑(jì)戎机(róng) 金柝(tuò) .....

  著(zhuó)装 傍地走(bàng) 朔(shuò)气 旧时裳....(cháng)

  3、对照注释诵读,读准读顺 。

  4、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1、齐读1、2段,看诗篇如何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

  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下段父母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回答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

  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五、布置作业

  1、生字带拼音抄写三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抽查上一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1、默写生字。

  2、学生齐读全文。

  二、分析第二部分

  1、齐读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

  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三、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中结束。

  四、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五、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木兰诗》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教学**】

  采用多**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

  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刘胡兰、杨门女将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师: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字词

  1.出示生词(先指名读,再齐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诵读——走进人物心灵

  (一)【欣赏范读】:《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咱们先欣赏一下名家朗读。听范读是如何处理每段的语速、语调、语气的。

  (二)生齐读课文。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

  停机叹息

  替父从军

  战前准备 奔赴征途

  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

  家人团聚

  赞美木兰

  四、指导诵读(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同时,在串讲的时候注意用一些现代的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①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 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 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 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 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五【个性朗读】

  1.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

  2.自我点评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木兰的情感世界∕心理活动

  六.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英雄形象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把握的,提示学生多发现木兰的'女性特质,从而更全面的感受有血有肉的花木兰。如决定前的焦虑、征途上的思亲、毅然辞官、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打扮等,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掘。)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结:1、她很孝顺。当自己的老父亲被征,就要上战场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代父出征。历来女子只能坐在闺房里面绣花,可是木兰却怜悯自己的老父,不顾传统 的约束,乔装打扮,奔赴**。这些都说明了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忠孝不能两全,可是木兰一个柔弱女子却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敬佩。

  2、木兰聪明机智。试想,一个女子要去沙场厮杀,又要不被同行的战友发现,需要克服多少生活上的难题,然而,木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荣立战功,骄傲地凯旋了!

  3、木兰功成身退,视功名为粪土,毫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多么淳朴的女孩,她一点也不看重做官,她挂念的是多年未见的亲人。诗歌至此写活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奇女子。

  4、木兰美丽非凡。在木兰的眼里,女孩子的天性并没有泯灭。她并不是泼妇形象,也不是梁山好汉的形象,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孩子。木兰一回家,就马上迫不及待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好一个俊俏的女孩子。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的色彩,又真切动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二)师出示图片,学生找出对应的课文情节。(指名声情并茂地感情朗读,以达到背诵)

  七、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木兰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她那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更是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深受启发和教育,而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木兰说什么?(多**投影:“木兰,我想对你说——”)

  2.每一年,**电视台都会评选“感动**十***”,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的人物之一。现在,“感动**”栏目组要为古代的女英雄木兰颁“巾帼英雄奖”,

  假如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

  陈家顺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八.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九.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谨慎机敏

  实际教学操作:在分析木兰形象的时候,让学生多多用成语归纳,并在后半部分提示再归纳几个女性气质的成语。并找出依据。结果学生找出了五六十个成语,***十个是体现女性气质的(蕙质兰心,秀外慧中,巾帼英雄,刚柔并济等等)。课堂气氛很热烈,只是不知道能否做好有效性。

《木兰诗》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2.用PPT出示《木兰诗》相关知识如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朔气、旧时裳、理云鬓”

  3.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起:1-3段---替父从军;承:第4段---征战沙场;转:5-6段---辞官还乡;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2.从第二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勇敢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3.从第三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木兰请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情系故乡,热爱和*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现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小心又机智。)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热爱和*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又爱国的女性。)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长诗,既然是诗,就同样有很多诗的特点,诗歌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对比阅读《陌上桑》,结合修辞分析两篇文章所展现的主角的品质精神。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修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习作,内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辞。注意语言表述行文条理,逻辑清晰。

《木兰诗》教案8

  一、 导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木兰诗》的朗读。

  二、 学习朗读

  (一) 听读正音,文通字顺

  学生听录音,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

  机杼zhù? 金柝tuò? 著zhuò? 傍bàng? 可汗kèhán

  (二)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注意句读,划出停顿。

  五字句多为2、3停顿,其它的有212、221、223的停顿

  (三) 定出基调,读出韵味

  学生听录音,小声跟读,在模仿诵读。(要求学生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意、神会情,注意抑扬顿挫、轻重舒缓)

  1、 读准重音,关键性的动词要读的响亮,极力表现喜乐之情。如:开、坐、脱、著、理、帖

  2、 注意节奏,掌握语调,根据故事情节来朗读。

  提示:语速能够表现出我们对故事的感受。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自在进入这篇叙事作品,老师要倾听的就是大家的声音。 再读:大声读几段,读出叙事的味道。

  同学们谈谈本诗的感情基调。

  如木兰归家一段,感情基调应该是热烈的、欢快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对镜贴花黄”,节奏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害羞的心情,末句轻读,为**蓄势。“出门看火伴……不知木兰是女郎”,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拿起笔,趣味朗读

  3、 拿起笔,趣味朗读。

  要求:学生读一节诗,停下来,老师说一句话。老师说三句话后,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每读一节诗,说一句话。

  如:朗读“木兰归家”一段,就完全可以用“情读”展现当时人物之情和当时情景之情。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亲人归来,激动万分,所以这里的画面就是流动组像的,速度是快的。爷娘颤巍巍地相扶着走到村口,虽步履老迈,但也是竭力走快;阿姊在打扮,心情急又想打扮得漂亮;小弟举刀一点不犹豫,恨不得可以马**美味佳肴端至久别的阿姊面前。

  朗读时语调上扬,语速稍快,语气欢欣。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前三句要读出木兰急切地想脱下厚重的戎装换上轻盈的红装之情,所以语速自然要快,语气有点儿急;而后三句则要读出木兰换上红装之后的女儿之态,害羞之状,动作都是慢慢的,在回味往昔做女儿的日子,在欣赏自己的女儿之颜呀。梳理云鬓是多么细致呀,粘贴装饰品是多么精心呀。

  ……

  3、读的协奏曲,感知木兰的形象和诗歌主题。

  (1)学生自愿起来个别读,获得成功的喜悦。(自选一段自己认为读得最精彩的小节)

  (2)小组分别读,赛赛哪一组读得最好。在集体活动中获得荣誉感。

  (3)师生合读,再和奏中感受朗读的乐趣。

  三、小结

  同学们,诗歌的朗读,重在积累字词,把握语速,体会重点故事情境,加强朗读的感**彩,进一步感受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朗读中培养我们的朗读能力。希望大家

《木兰诗》教案9

  教材分析

  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习重在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

  (2)采用**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

  (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在**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相信今天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因为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教师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之后以**式展开课堂教学。)

  [**]: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

  [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这体现了她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

  [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勇敢果断。

  [**]: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准备?

  [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作者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木兰踏**征途。

  [**]:是如何展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

  [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几句展现了木兰从军征途的哪些特点?同时又展现了木兰怎样的情思?

  [明确]:征途遥远,行军神速,木兰既心情急切的奔赴战场,又很深切的思念亲人。

  师:这里既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又展现了她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木兰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与上文有何联系?

  [明确]:是对上文“旦辞……”八句内容的概括。

  [**]:诗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的军营生活的?

  [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两句展现了木兰军营生活的什么特点?

  [明确]:极其艰苦。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展现了木兰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战争?

  [明确]: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战争。

  [**]:木兰能够胜利归来,展现了她怎样的`英雄形象?

  [明确]:英勇善战。

  [**]: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立功之大的?

  [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不用尚书郎”反映了她怎样的优秀品质?

  [明确]:不慕**。

  [**]:思乡心切的木兰,急盼与亲人团聚,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的?

  [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这里通过爷娘姊弟的不同举动,渲染了一种全家团聚的喜庆气氛。

  [**]:回到家中木兰有何表现?

  [明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反映了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回家后的喜悦心情,恢复女装的激动心情。

  师:这表现了木兰对和*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最后作者安排了怎样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结束了故事?

  [明确]:“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了的生动性。

  (让学生**组合,分别扮演文中人物,表演情景剧。教师把握好尺度。)

  [**]:最后用兔子作比喻有何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明确]:以兔为喻,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几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

  师:从木兰身上我们看到,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三、归纳木兰的形象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选派**发言,最后教师归纳。

  [归纳]: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热爱和*生活。她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课堂讨论: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从木兰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木兰形象,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选择诗中一段故事情节,改写成现代文,要合理运用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略)

《木兰诗》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转播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节目。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

  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1.分析剩下的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改写文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l一3)替父从军 详

  二、(4)十年征战 略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木兰诗词类活用有哪些

  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

  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

  (二)整体感知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

  (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

  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亲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当然,这里边最高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

  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

  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

  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学不宜妄自菲薄。

  4.《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四)总结、扩展

  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有条件的话课后观看动画片《花木兰》和豫剧《花木兰》

《木兰诗》教案11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北魏是鲜卑族人的**,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④北魏的末期**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⑤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⑥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正音解词

  以下的词语(加点字要求正音)可抄出来,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到课上再作检查。下面只注注释中无注音及释义者。

  三、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要点,供教师参考。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四、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 是:(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叫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说明]以上内容也可以设问让学生回答。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五、总结全课。

  1.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 :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发言)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厚禄,而渴望过和*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2.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按:故事本身的写法,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①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工整,系后来文人所加)、“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以上均不够工整)。

  讲以上修辞**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1)“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2)“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3)“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4)“将军”两句,前面已说过,无须重复。

  六、留作业 :背诵这首诗。

  教学总结: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努力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等特色。首先,我认为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1)课件制作比较精心,经过认真整理,化繁为简。课前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准备课件,为的是更好的梳理课文思路,让学生目的明确。

  (2)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本课时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课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认为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找的比较好。

  (3)注重朗读,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朗读的语调、语速、情感方面,我都认真点评、引导、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都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操作简单,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说,6人小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成果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学习的实效。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开始的“温故知新”环节,此环节设计意图是想感悟诗意,检测学生前一节课学习情况和概括能力。不过学生还不在状态,我的调动还不到位。一两个学生后,状态恢复,回答和朗读渐入佳境。

  其次是经验不足,第二个教学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到位。只抓木兰形象,忽略分析本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没能实现在课上讲本诗背诵下来。

  EEPO有效教育,是教师有效的指导,有效的调控,更是学生有效的学习。这节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学习,这么做,学生的个体意识就能够有效的被激发出来。而自己只当**老板,从旁指点,甚至把自己也作为同学们中的一员来参与学习,这样不单起到了**学习的作用,还让学生感到老师非常亲切。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我还要多花心思,继续实践EEPO模式,让课堂变得更扎实,而不只是一个花架子!

《木兰诗》教案12

  一、重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上黑板写生字和拼音,重点注意下列字。

  唧(jī)杼(zhù)可汗(kèhán)

  鞯(jiān)辔(pèi)啾(jiū)溅溅(jiān)

  燕(yān)山柝(tuò)朔(shuò)气

  十二转(zhuǎn)帖(tiē)花黄著(zhuó)我旧时裳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木兰诗》复习材料

  文学常识《木兰诗》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又名《木兰辞》选自南朝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文言词汇①、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④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理解性默写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3]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

  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猪羊。

  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重点段落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疑难解惑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木兰诗》教学反思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价值不大。

《木兰诗》教案13

  设计说明

  趣味学诗。

  教学目标

  1、在畅谈中,分析木兰形象,理解**女性的多种文学形象,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

  2、在表演中,领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

  3、在诵读中,掌握互文、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铺陈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激趣

  抛砖引玉:同学们都知道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

  这个故事源于今天我们要学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的一**篇叙事民歌《木兰诗》,这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创造出来的,学了本文之后,有兴趣的同学可就“考证木兰身份”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

  二分析木兰的英雄形象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说说:读了之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木兰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热爱祖国的'性格。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禄,向往和*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木兰从军途中思念亲人的心态,可见她也是脆弱的人。木兰回家后对镜贴花黄的娇态,也体现她柔美少女的一面。

  (教师不要拘泥于自己的理解,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导学生于无形中疏通文意)

  3、引申:在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像木兰这样令人敬佩的女性?

  学生畅言自己心目中女性偶像事迹。

  4、比较:**文学作品中也有像林黛玉、崔莺莺这样的女性,哪一种更符合你对**女性的定位?

  三、体会情节繁简处理

  1、教师:形象靠情节塑造,这首叙事诗按什么顺序,怎样展开情节的?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

  2、学生填写表格:决定代父从军──准备奔赴战场──艰苦作战数年──归来家人团聚。

  3、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为国效力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四、诵读练习

  1、让学生谈谈该如何朗读这首诗歌。

  2、教师指导:

  ⑴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调句转为坚定。

  ⑵第3段第五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⑶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秒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⑷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⑸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本句应轻读,为**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F、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读。

  5、请个别学生读。

  五、作业

  1、背诵本诗。

  2、小组合作将本诗排演成短剧。

  第二课时

  一、表演自编自演的短剧

  二、检查背诵

  三、把握诗歌特点

  1、教师:请说说这首诗与以前学过的古诗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2、学生回答中,教师适时点拨:

  ⑴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互文句还有哪些?

  ⑵文中的叠声词有何作用?

  ⑶数词有何特点?

  ⑷有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作用?

  ⑸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四、练习巩固(同课后)

  板书

  何所思何所亿

  ↖

  (复沓)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

  (铺陈)百战死十年归

  ↖

  (虚指)东阁门西阁床

  (互文)

《木兰诗》教案14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成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2、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力争熟读成诵。

  3、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4、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重点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课前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阅读《学法大视野》“课前预习”,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基础梳理”部分。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伤口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最原始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感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明确:

  (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②学生**朗读课文后,个人展示,师生点评。纠正错误之处。

  ③全班齐读。

  2、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将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小组解决。

  ②师生共同释疑。

  ③教师补充:请同学们观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句,这两句该如何翻译?你还能在文中找到其他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解释和翻译。

  3、通读全文,概括各段的内容。并根据各段内容口头复述课文内容。

  4、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品味诗歌的语言。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作者是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

《木兰诗》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

  的女子,而不是侯门**,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l一3)替父从军详

  二、(4)十年征战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

  二、整体感知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

  (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亲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当然,这里边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学不宜妄自菲薄。

  4.《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四、总结、扩展:《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导入新课我就用**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片段,希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拉近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另外我设计了多组竞赛题目,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

  一、抓住情节,了解课文

  文言文语言精练,让学生觉得没有现代文的容易理解,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所以上课之初,我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让学生通过对各段故事情节的简述感知到课文的大概内容,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的优秀品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花木兰是一位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女英雄。这是教学的基础。

  二、深化问题,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有学习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在课文的复习中,我设计了一些选择题,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深化,让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有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有些题目以学生自我感悟诵读,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诵读有侧重进行指导,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以巩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诵读体会,激发感情

  诵读有利于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语文课堂教学就应书声琅琅,情趣浓浓。从学生们学习时的反映可以看出,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和多种形式的竞赛题目,引导学生去诵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听他们的朗读,让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浑身是胆的花木兰驰骋在沙场上。通过在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让学生通过背诵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朗朗书声中巩固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这一课时的内容挺多,但由于学生积极投入,整堂课感觉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