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菁选2篇) 发表论文需要伦理审查

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1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是人们对于客观自然界的认识和说明,这种认识与说明是建立在实践活动之上的,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外在表现和理性形式。而技术的本性是指人们在现实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所能获得的生产力水*的一种标志,是在科学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工具和**。科学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理性形式,技术则是科学知识向实践转化的各种方法和技能,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二)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技术具有属人性的一面,***曾经指出了科学技术其本质是人的力量的物化形式。德国哲学家卡普认为,技术是人的创造物,工具和武器是各种不同器官的投射。不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才真正的体现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才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关键之处。科学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是器官的延伸和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力杠杆。爱因斯坦也揭示了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认为科学技术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也是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科学技术不仅要力求还原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依据发现的客观规律去实现人的需要的属人的存在,这也正是科学技术的本质所在。

  (三)科学技术的作用

  弗兰西斯?培根说: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就在于“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向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向演化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在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的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水*,减轻了人类的痛苦与灾难,这些无不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善的作用。

  二、科技伦理的分析视角和维度

  (一)从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角度分析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也随之而带来了一系列道德和伦理难题。科技与伦理二者是什么关系呢?事实上,科技与伦理是性质不同的。广西民族学院高剑*坚持认为,科学讲究实证,追求的是“真”,发现的是客观已经存在的规律,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求证的方式一般是科学实验,或者观察,或者论证。伦理是要阐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要怎么样相处,它是规范性的,追求的是“善”。而科学之所以频频向伦理提出挑战,是因为科学总是在创新,而创新总会引起人类生活与交往**的改变。这样,在时间层面上,科学技术面向未来,而伦理则面向过去,以此获得其稳定性,如此,技术上的“真”与伦理上的“善”出现了断裂。在空间层面上,科学技术以其开放性和前瞻性来获取利润**;伦理则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以获取本体论意义上的家园感和安全感。要弥合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的断裂模式,最佳的方式是用*****的实践模式。从时间伦理的角度来定位科技伦理,抓住科技发展给伦理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高科技对伦理推陈出新的促进作用,建构实践伦理意义上的新科技伦理。

  (二)科技伦理的价值维度

  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有两个方面: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和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价值。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指其本身所赋有的伦理道德意义,即科学活动的精神和规范是伦理内容的组成部分。而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价值有正反两个方面,正的方面指的是其积极的一面,即表现为一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繁荣和生活的便利;二是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自我的认识水*,破除了对世界之外所谓神灵的迷信和崇拜,使人获得了在认识必然性基础的**,直接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的反的方面指的是科技的不当应用和任意的扩张,从而造成了人类的被动,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与进步。

  (三)科技伦理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第一,人道原则。人道**是一种伦理价值观,世界观,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纵观近几十年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实现其人道**的初衷。当我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对科技的过分信任和任意应用是人道的异化。因此,现在的科技发展必需从两个向度来努力:一是不断发掘科技的人道价值;二是实现科技的人道化回归,并使之发扬光大。

  第二,生态原则。展望21世纪,由于科技的发展,能源大量的消耗,水资源、植被等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类不禁开始反思。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生态价值观反对不加区别地适用一切技术。生态价值观对技术有明确的价值选择,要求科学技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且也在于增进整个系统的协调*衡。

  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使人类从原始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从现代工业文明走向未来的信息文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过去发挥科学技术的功能时,人类也有失之偏颇的地方,那就是过于计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过于注重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生态、伦理、审美等价值。因此,科学技术必需转变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体现人道原则与生态原则的统实现对人类的系统、全面、整体的关怀。

  三、目前学术界对科技伦理的争论焦点

  (一)科技的人性化

  科技人性化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科技异化提出的,它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复归科技的人性特征。科技是人超越其他动物的一种产物与象征,是人的一种高级活动的体现,它展示了人的力量。人类通过智慧的活动创造了大自然中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形成了不可思议的人工自然与工业文明。一切的科技活动都以人类为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从古代到近代,科技的强大威力足以见之,人类发展科技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因此从科技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看,科技是人性化的。

  第二,限定科技的非人性的范围。科技不仅具有人性的特征,也包含非人性的属性。科技是以探求真理为直接任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客观规律、法则等是**于人的,不以人的目的和需要为准则,不能解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重大的人生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它及其丰富而复杂,只能通过人类自己去感悟、体验和整个生命来诠释,从这一点来看科技具有非人性特征,也正是因为科技的这种客观性,才要从伦理的角度去限定科技的非人性的范围,以至于使科技更好的去适合人类生活。

  第三,赋予科技以人性关怀。人性与非人性是科技固有的双重属性,可是,近代以来,科技的人性逐渐被人遗忘和丢失,而更多的张扬了其非人性的属性。工具理性的片面强化和扩张极大的增强了科技的威力,确立了人类对科技的至高崇尚的地位,也深深的改变着人与自然的面貌。同时,随着科技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渗透,科技的非人属性正在被扩张和推广,所以给予科技人性关怀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外在地赋予科技以人性关怀,不仅可以激活科技固有的人性,还可以弥补科技的非人性特征在科技应用中带来的人性欠缺。

  然而,怎样去赋予科技以人性关怀?这是否可行?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现实,它是社会机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展有其内在逻辑,但是,科技自身难以自我规定和调适其发展方向与目标,其发展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如社会的总体价值观念、社会的需求、**、经济、文化等都会以各种形式对科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规范,这种状况在现代社会特别突出。社会对科技的强大支配力是科技异化的原因,同时也是我们实现科技的人性化的可利用的优势。从社会的角度真正地关心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将有利于科技的健康发展。

  (二)科技伦理的责任困惑

  科技伦理的责任问题的提出主要出于科技时代。责任是在行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作为对他人的影响力,在行使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他人的利益造成影响,**行使必需对这种影响负责。科技的负面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寻找责任,到底是谁的责任?是科学家的责任吗?这就是责任的困惑所在,长江大学的张黎夫对此进行了剖析,他认为科技行为主体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责任主体悬置。现代科技活动不仅是一种职业活动,往往还是一种集体活动,并且总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其主体包括科技工作者,也包括企业、*等,因此行为主体多元化,责任主体被悬置,形成了谁都有责任,却又谁都不负责任的可悲格局。其次,科技后果难以预测使科技伦理的责任受挫。科技伦理的责任事实上是一种前瞻性伦理,它不仅要求以行为为后果转向,而且还要求以它为基础,但科技后果的难预测性使这种基础不牢靠。科学发现越基础,它所包括的直接与间接后果的数量很可能越多,即使我们能偶尔地预测到了它在将来的好效果,但是我们不能担保在将来的未来它不会变成坏效果。因此,科技伦理的责任所展望的那种“积极指导”总是在不断地受挫折。最后,科技伦理的责任不但不相信良知,而且排斥法律,这使得它失去了可靠的责任主管和相应的制裁机制,从而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因此,科技伦理很难负担起自己的责任。

  (三)科学技术研究有无禁区

  科学技术的禁区是相对于科学研究**而言的。公民应该享有科学研究的**,但是这里要讨论科学技术研究的禁区,首先应该将科学与技术分开。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不存在禁区问题;而当科学作为一种活动,科学必需受到某种形式的社会制约。科学研究的**也只能局限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的设定上。从长远来讲,研究对象、领域的设定是**的,不应该有禁区,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不可以出于伦理需要在某一个时期对某一个对象、领域的研究进行适当的节制。当然,这可能需要科学家与**制定者、民众进行充分交流后才能确定。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飞跃,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伦理问题和困惑,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这些问题将会被慢慢的解决。

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2

  一、科技伦理的含义

  伦理是指依靠非**的、社会自觉地精神力量维持的人类主体行为规范。人为了达到这样一种主体行为规范,就不然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实施行为,以期到达预定目标。而科技伦理的定义尚存很大争议。我们认为,科技伦理应放入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即不否定科技伦理本身的存在,但也不单单是用科技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伦理道德去代替科技伦理。科学技术在其发展和应用过程当中,尽管受其运用者**,但其自身也有其特有的规律。而科技的自身规律,有的可以为我们所认知,有的则不然。为我们所认知的那部分,我们当然可以人为的赋予或改变其伦理水*。而不能为我们所认知的那部分,则恰好蕴含着其自身所拥有的道德评判标准,即伦理道德。

  二、科技伦理的分析视角和维度)从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角度分析

  科技的.发展愈加迅速,使人应接不暇,但也随之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其道德和伦理的讨论。那么,科技和伦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昵?总的来说,科技和伦理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中南大学亚太发展研究所的陈文化、李立生认为,科技是有科技活动和科技知识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此二者的概念、构成要素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苏州大学的庄友刚认为,科技在为人类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创造了有利和必要的条件的同时也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消极影响,加大了人类危害自身生存的可能性。南京大学的陈红、沈骊天认为,伦理是用非**力的、社会自觉地精神力量维持人类主体行为的规范,它不仅是调节人类社会目标**的重要形式,还是国家等社会**力进行**的精神支柱。

  因此,科技和伦理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同维度的注解。但它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科技离不开伦理的把握和约束,伦理离不了科技的促进和提升。由此,产生了科技伦理这个看似时髦却本就存在长久的概念。在庄友刚看来,科技伦理就是对科学技术活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的伦理把握,是对科学技术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与条件所产生的影响的伦理价值观反思。它的作用就在于解决科学技术实践当中与价值伦理产生的冲突,以及价值伦理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当中的道德悻论。

  (二)从科技伦理的价值维度分析

  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包括了:科学技术活动和成果的伦理价值、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价值。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属性。科学技术活动和成果的伦理价值是其本身所存在的道德伦理意义,它是科技成果和活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其他外在活动为转移或改变的。当前,许多学者将科技本身存在的价值与道德纠缠在一起,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提供对科技的价值评判标准,但更大程度上蒙蔽了对科技本身所具有伦理价值属性的深刻认识。

  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价值,许多学者都对之有过相关的阐述。例如:陈爰华在《科技伦理的形上维度》一文认为,科技伦理的价值论维度,其实就是真与善的互维。即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判断方式进行伦理的**;另一方面要对其求真的目标的本性进行道德的审视。再者,有的学者认为科技伦理的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水*高低。如:四川农业大学的方玉媚认为,当前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困惑恰恰就是人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当中,将科学评判提升到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之上;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当**类最神圣的事业,唯效率和欲望的实现是一切行动的标准;最终形成功利**。

  (三)科技伦理在发展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准则第一,人本**。人本**是一种道德伦理价值观,世界观,他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一切活动都从人为出发点,最后又以人为落脚点。纵观近十几年的科学技术发展,我们发现并没有实现以人为本这个最终目标,甚至很多与这个目标大相径庭。许多科学技术的诞生,基本上都是为了某些****的利益最大化而服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广大人民接受到的只是科学技术的有利面,只看到了科学技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而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大****为更好的推动为自身所用科技的发展而给广大人民的一点蝇头小利。

  因此,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应该从两个方向来努力:一是摆脱利益的束缚,彻底回到人本道路上来,不断发掘科学技术中应有的人本价值;二是充分发扬科学技术现有的人道理论,使人民大众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内涵,以更加明智的方式来运用科技这把“双刃剑”。

  第二,生态原则。展望21世纪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资源的破坏以及对能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让人们不断怀念过去天蓝水清的日子。当今,酸雨、噪音、温室气体、全球变暧、沙尘暴、滥砍滥伐导致的森林面积锐减、物种**、水土流失等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不得不花大力气来解决的事情。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造的是自然世界,人们赖以生存和认识的,也是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程度,无不是大自然的馈赠,科学技术也不例外。试想一下,如果自然完全被毁坏,人类已无可改造和认识的基础,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从何而来昵?因此,我们应该彻底告别只要经济,不要环境的时代;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歩,让自然先行,甚至我们可以暂时停下自己的脚歩,认真打量和思考身处的这个环境,看看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第三,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原则。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不是唯一力量,其在社会文明的转向和物质、精神文明的提高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我们发挥科学功能的时候,存在许多偏颇的地方。正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刘松涛和**师范大学李建会认为的那样,任何时代的科学都只能是对自然的部分对象的有限的认识,科学的“真”是特定时空中的“真”。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全局观念,了解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共同发展。

  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固然重要,可是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正不遗余力奋力向前的人们一个道理: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更加重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科学技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不惜采用极致的**,一味的追求经济效应。殊不知,大自然的馈赠是有限的,长期的人为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自然之物离我们而去。

  三、对科技伦理的几点思考

  (一)科技伦理的概念是否存在或是否适用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每个学者都没有明确的提出科技伦理属于什么范畴。在分析社会伦理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从不同角度切入,到最后实际落脚点却都在科学技术的主体--人这个地方。不管是科技伦理学的**,还是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伦理出路,科技风险规避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强调当前科技风险日益严重,科技伦理问题愈发突出,需要社会大众加以关注。但是在文章最后的问题解决方案,却是出奇的一致。即大多数都是从加强科技工作者自身道德建设;认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树立全球风险意识、共同承担科技存在的现实性威胁等等。

  而中南大学亚太发展研究所的陈文化、李立生两位学者直接提出:“科技伦理”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他们认为,现代很多学者将科技伦理与科技活动伦理混为一谈,但其实作为科技知识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并入生产过程”之后,才可能有“伦理道德”问题。他们认为,科技伦理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实践活动。价值、伦理只是社会存在的纯粹表现,因此,它们在关照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同时,还必须关照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中的行为规范。

  苏州大学庄友刚在《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伦理:问题与出路》一文中,将科技伦理定义为对科学技术活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的伦理把握,是对科学技术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与条件所产生的影响的伦理价值观的反思。这就意味着,在他看来,科技伦理是存在的,并且应该与职业道德、技术真伪等问题区分**。

  因此,众多争议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科技伦理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属于什么范畴?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分析更加接近其本质?

  (二)科技工作者应负起更大的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如果说科学技术本身具有伦理的话,那科学技术的研发者和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更高的伦理道德水*。当前,许多新技术的研发,不断冲击和挑战着传统伦理价值,如: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高智能机器人等等。这些高技术发明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已经自然科学的传统认识,科学技术的研发者理所应当的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解读其技术的信息。

  除科技工作者本身应该具有更高的道德水*之外,科学技术的传播者和**型研究者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还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他律机制的建设。东南大学顾益认为,以科技研究者为主,科技的转译者、**者都属于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中的责任应该包括各个环节行动者的责任,其应该通过合理的阐述保持网络联盟的开放性和稳定性,而这些责任中又体现了对行动者,在实际行为过程中的要求和规定。因此,与科技工作相关的人群,应该采取这样一种科技伦理精神“宽容、合作、开放和诚信。

  (三)科学技术研究有没有明确的禁区

  科学研究的禁区是相对于科学研究**来说的。而说到科学**,又不得不牵扯到意志**。一个是与人创造物有关,一个是直接与人的主体性有关。按陈爰华《科技伦理的形上维度》一文中表述,科学自**则是强调应做什么,即道德选择的自主、自觉。因此,科技活动主体的科学**与意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求真与臻善之间存在的必要张力,此二者是可以统_在_起的,不是绝对的对立。

  科学研究的禁区在我看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但它却有一个无形的界限橫亘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那就是任何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以社会大众的终极幸福为目标。不能以任何借口、任何私利,打着科学技术的**干****的事情。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不能违背人伦道德,应最大限度的实现其社会责任和伦理要求。每一个有责任的人,在自己的内心都有一个“高压线”为自己的科学行为设定标准。如果人人心中都有“禁区”社会发展将会永无“禁区”。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当代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飞跃。在为人类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科技的潜在风险特别是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这告诫我们,需要用清醒的头脑去深入发现和挖掘这些问题,厘清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和困惑,以期实现科学技术良性、全面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会慢慢的解决。


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菁选2篇)扩展阅读


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菁选2篇)(扩展1)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 (菁选5篇)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1

  糖尿病足是临床诊断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是指基于周围神经病变及微血管病变而引发肢体缺血、继发感染及坏疽的一种病症,病情严重者甚至需截肢治疗。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对于糖尿病足的知识储备量和自身管理能力与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措施,以提高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效果。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于社区医疗工作中对2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较佳,现将其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均为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诊断结果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相符。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58至76岁,*均年龄(67.2±2.5)岁;病程6至16年,*均病程(10.4±3.5)年;引发因素:因糖尿病性大疱并发糖尿病足8例,脚癣感染6例,热水烫伤4例,诱因不明者2例。上述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坏疽部位分别为足趾和足底。

  1.2 护理方法

  主要的护理措施包含血糖**、心理护理、创面护理及家庭健康教育等。

  1.3 疗效判定

  (1)痊愈:治愈:创面愈合,且痂皮已经形成。

  (2)好转:创面愈合情况良好,坏疽处分泌物大量减少。

  (3)无效:为达上述标准则可判定为无效。

  2 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20例患者中,16例痊愈(80%),3例好转(15%),1例无效(5%)。创面愈合时间为4至8周,*均时间(6.5±1.5)周。

  3 讨论

  糖尿病足属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残率高。据相关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的患者感染不同程度的足溃疡,约有1%的患者因为糖尿病足而截肢。本次研究过程中,对2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较佳。结果显示,16例痊愈(80%),3例好转(15%),1例无效(5%)。与一般研究结果相同,由此可见,护理干预也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合本次研究资料和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笔者认为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措施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严格**血糖。根据患者体重、年龄及日常运动量为基础制定降血糖计划。指导患者定时定量进食,因老年人肠胃功能下降,故而不应饱食。但是应当*衡营养,做到食谱多样化。定时检测患者血糖,根据血糖变化对胰岛素的注射量予以调整,力求将血糖**在正常范围之内。

  (2)心理护理。本次研究过程中,有6例患者于护理初期丧失抵抗疾病的信心,且伴有抑郁症状。糖尿病属一种慢性病,治愈难,糖尿病足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多难以承受长期的行为干预和病情困扰,产生消极心理和精神压力属于一种常见现象。故而,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针对性给予教育和指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以增进感情交流。另外,可向患者例举一些病情治愈案例,说明现今关于该病症的研究进展,以增强其抵抗病情的信心。

  (3)创面护理。

  督促患者每日检查双下肢有无水泡和鸡眼,脚底皮肤是否变色,脚趾间是存在裂口且是否并发感染。告知患者泡脚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水温38至40℃即可,而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佳。同时可依循医嘱按时给予药物治疗。根据患者足部溃疡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合并感染来进行处理,如果患者仅为局部红肿,则先行硫酸镁予以湿敷,而后给予混合液(胰岛素8U+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10ml+生理盐水100ml)进行冲洗,最后于溃疡局部涂抹湿润烫伤膏即可。如若已经形成脓肿,则应及时进行排脓措施。

  (4)家庭健康教育。可通过鼓励患者参与专家讲座、病患座谈会及发放康复宣传手册等方式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糖尿病足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综上所述,于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过程中,运用血糖**、心理护理、创面护理及家庭健康教育护理措施,有助于提升患者病情治愈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2

  摘要:目的:总结骨折病人的护理。方法:通过对住院病人骨折的老年人在心理、饮食、护理观察、预防并发症、功能锻炼等等方面的护理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掌握骨折病人的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掌握骨折病人的护理内容,及时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骨折病人;护理

  由于**或外伤,特别是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关节病、肌肉萎缩、生理功能发生各种衰退,反应迟钝等原因,极易发生各种类型骨折,特别是老年人又因各项机能的减退,骨折愈合缓慢,给病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为了减少或防止骨折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患者早日愈合,除了及时合理的治疗外,护理工作也很重要,特别是功能锻炼,极为重要。

  1 心理护理

  创伤、住院与手术易造成患者恐惧、多疑、担忧等精神症状。如生活上不能自理,需长期卧床需要他人照顾,担心拖累家庭及子子易出现情绪低落,易产生抑郁。

  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如手术后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等。护士在做每一项操作时应细致而耐心解释,不可了管制。关心并尊重病人,经常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多问候,注重细节,帮助解决一些问题,消除病人的疑虑,让病人感觉亲切温暖,调适好心理状态,稳定病人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2 饮食护理

  2.1 骨折早期:

  伤后1周内,饮食以清淡为主,配以蔬菜、豆类、蛋类、水果、瘦肉等,给病人补充一些粗纤维食物,如白菜、芹菜、燕麦等,食物应软质易消化,忌食酸辣、油腻食物,不宜过早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母鸡汤等,否则会导致肿胀消退减慢,影响骨痂生长,延迟骨折愈合。

  2.2 骨折中期:

  伤后2至3周,应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优质蛋白来源主要是鱼虾、瘦肉、蛋类、奶类和豆制品等,充足的蛋白质可增加钙的吸收和储存,对防止和延缓骨质疏松有利,同时也要补充维生素A、D,以促进钙质的吸收和骨折的愈合,指导病人吃一些虾皮、海带、动物内脏,以供给机体矿物质,有利于骨折的恢复。

  2.3 骨折后期:

  伤后3至5周,饮食上可**禁忌,可给予骨头汤、母鸡汤等,也可配以辛辣调味品,以增进食欲,刺激胃液分泌,有利于病人营养及能量的补充,满足骨折生长期的重要。对于特殊病人,如合并糖尿病、肝肾疾患、有特殊宗教信仰及特殊饮食习惯的病人,饮食上应注意搭配合理,既要满足机体营养的需要,又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 易发并发症的护理

  3.1 预防压疮的护理:

  骨折病人不能活动,皮肤抵抗力低,易在受压部压如骶骨尾部、肩胛部,足部出现压疮,应经常按摩受压部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对于牵引病人应教会用健肢做支撑抬起臀部,受压部位势以软枕,股骨骨折病人如无特殊情况术后第一天即可向健侧翻身,下腿屈曲,上腿伸直,两腿间垫以软枕,骨盆骨折病人应利用牵引床抬起上半身,按摩骶骨尾部。脊柱病人在翻身时,肢体应在同一轴线上,避免扭曲、旋转,以免引起继发性损伤,护士应经常检查受压处皮肤情况,保持病人皮肤清洁。

  3.2 预防呼吸道感染:

  老年人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患,骨折后卧床时间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易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应指导病人做深呼吸,定时翻身叩背,做有效咳嗽,将呼吸道内分泌物咳出,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3 预防泌尿系感染:

  由于卧床、不习惯床上排尿,易发生尿潴留,加之膀胱功能减退的老年病人,排尿后残余尿增多而导致泌尿系感染,护理过程中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ml,每日用温水清洗会**,对于留置导尿人病人每天应做好尿道口的护理。

  3.4 预防深静脉血栓:

  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少,易发生静脉血栓,应指导病人做足的背伸、跖屈及踝关节的运动。骨折固定或手术后,做肌肉的等长收缩,配合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多为静脉淤滞所在,做好交**记录,必要时以同一*面周径,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 功能锻炼

  4.1 上肢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病人早期做握拳及时和腕关节屈伸练习。外展型限制肩外展活动,内收型限制肩内收活动。肱骨干骨折病人固定2周内,练习指、掌、腕关节活动,禁止做上臂旋转活动,固定2-3周后,练习肩肘关节活动,伸屈肩肘关节。尺桡骨干双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初期可练**臂和前臂肌肉舒缩活动,用力握拳,充分屈伸手指动作,2周后开始练习肩、时、腕关节活动,禁忌做前臂旋活动。4周后练习前臂旋转及手推墙动作,7-9周后,X线显示骨折愈合,即可拆除外固定,充分练习腕关节活动。

  4.2 下肘骨折: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疼痛消失后,即可在床上做下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髋关节及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2天后可扶病人床上坐起;5-7天后,可做轮椅下床活动,3-4周后可扶双拐下地,患肢不负重行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置换术病人应鼓励早期床上功能锻炼。在床上练习股四头肌及臀肌的收缩运动,足的背伸、跖屈运动,2周左右可扶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6周后可弃拐行走。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应指导有计划地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足趾的屈伸运动,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去掉牵引及外固定后,教会病人用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地行走,保护病人谨防跌倒。

  4.3 脊柱骨折:

  为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应进行肌肉的按摩,方法是用双手鱼际轻轻按摩受压部位,反复滑动。禁忌脊柱前屈、旋转活动,指导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做下肢关节的内收,外展运动,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和旋转活动,练习手指的伸、屈、握拳、捏、握等动作。

  5 出院指导

  由于骨折愈合需较长时间,而有些老年病人由于骨折质疏松,恢复缓慢,有很多康复治疗都在家中完成,应注意病人出院指导,教会病人锻炼方法,复查时间,根据X线摄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肢体负重,对于手术病人,应告诉骨折临床愈合后何时取内固定物。另外,还要指导用药、饮食及皮肤护理情况。指导注意事项,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吕琼香.浅谈老年人骨折的护理.**现代护理杂志,2008,5(16)

  [2] 张美琴.常见骨折的康复要点.康复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杨晓霞.下肢骨折的护理.实用骨科护理学.科学出版社,2006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3

  摘要: 护理学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为一体的临床应用学科,基础护理学是培养医护人员的基础学科,随着医疗水*的逐步提升,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也要进行不断**和完善,要使学生全面掌握到常用的基本护理技术操作,提升学生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提出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主要方法。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教学实践

  引言: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是将护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是各大教育层次的护士生们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基础护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科学施教,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护士生的技能素质水*,从而为临床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本文主要通过如下六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基础护理学是护士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培养护士生护理技术的重要学科,现阶段是教学**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标。对此,在进行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时,要打好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基础,着重发展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并提高学生在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将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内容由浅入深,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将枯燥的问题生动化,如象压疮的预防护理、吸痰法、导尿术等课程都是基础护理学中较为复杂、抽象的课题,教师可以穿插图片、影像等方式,将较难懂的课程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提高教学水*。

  二、调整好教学节奏,营造**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主场地,教师是否能够驾驭好课堂气氛之间影响着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投入情况,影响着整个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者的角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要面带微笑为学生授课,同时要求学生在练习操作时要将模拟人看作真的病人,要有人文关怀。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药采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切入主题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提出给药、注射、无菌等操作原则要用分析归纳法来记忆,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互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对妇产科的护理方法时,教师可先设定好命题,如面对剖宫产的患者,整体护理所需要的步骤有哪些?通过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对信息获取、判断、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基础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进行操作者、病人、评判者的角色互换,在练习中不断交流感受和想法,纠正错误、点评不足,当操作练习中遇到经过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将问题归纳汇总后,向指导老师请教。

  四、加强基础护理学的实践操作训练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要兼顾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训练的教学搭配,要增设基础护理学的实验室,完善模拟病房体系,根据基础护理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时数,以培养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护理技巧,增强学生的护理实践操作能力。

  如教师可以根据基础护理学将实践操作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如臀大肌注射法就从药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病人**的安置、进针手法等基础步骤做起,进行反复强化的训练,加强对护理技巧的掌握和总结,然后再进行强化训练,从人体模型或者病人进行综合型的实际操作。在实践技术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整好学生对护理方面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对护理工作中的紧急应对问题的能力。

  五、完善护理技能的考核**

  护理技能的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考试考核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督促作用,同时还可以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护理技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础护理知识能够融合到实践操作中。

  如基础护理学的考核的内容不要仅仅是单一的操作考核,要丰富考核的内容,从日常教学中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表现成绩和考勤情况都可以纳入护理技能考核的内容中,同时对于学生在教学中体现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也可以作为考核标准,还有对学生综合业务素质的考核等等,在不同层面上增强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全面认知,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知识,掌握基础护理学技巧提供有利的督促作用。

  六、将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融合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中

  医护生不仅仅要具备完善的职业技术、丰富的医疗护理的知识储备,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所谓的职业素质就是医护人员的医德和职业操守,医护人员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所面对的患者各种各样,医护生必须要保持一视同仁的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准则,才能更好的达到护理的最佳效果。

  例如对于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就应该加强对医护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医护生对工作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精神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护理中要保持工作严谨、认真、仔细的态度,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一个医护生完成护士角色的转变。

  结语:通过以上对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分析,可见要想加强对护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对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的尝试,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培养护生高水*的护理技能,能够在未来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具备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护士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利用课件教学、开放实验室等举措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秀*;柳秋实;解霜雁;护理综合性实验与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探讨[J];*护理管理;2010;(12):期12-13

  [2]廖文玲;护理技巧“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4):11-12

  [3]王芳;朱佩国;“三段式”实践教学在高级助产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2010;(11):44-45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4

  【摘 要】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为主要特征,以手术为主。按其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这里仅论述急性阑尾炎的护理。

  【关键词】 阑尾炎;手术;护理

  阑尾位于右髂窝部,为一条细长的盲管,外形呈蚯蚓状,长约5~10厘米,直径0.5~0.7厘米。阑尾起自盲肠根部、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远端游离于右下腹腔,其体表投影约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是阑尾手术切口的标点。

  1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1 禁食,减少对阑尾的刺激。

  1.2 休息,给予半卧位,以减轻疼痛。

  1.3 静脉补液,正确使用抗生素,注意配伍禁忌。

  1.4 降温、止吐、镇静等对症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止痛剂,禁止热敷、灌肠[1]。

  1.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腹部、全身及血白细胞的变化。尤其是老年、小儿,妊娠期的阑尾炎更应重视。一旦腹痛加剧,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增高,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1.6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

  2 手术治疗的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观察

  加强巡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出现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剧痛多提示阑尾腔压力高,如腹痛突然减轻,并有明显腹膜刺激征、高热等则提示阑尾穿孔,应尽快手术治疗[2]。

  2.1.2 对症处理

  禁食、按医嘱静脉输液,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感染;诊断未明确之前禁用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禁服泻药及灌肠,以免肠蠕动加快,肠内压升高,导致阑尾穿孔或炎症扩散;为了减轻疼痛,病人可取右侧屈曲**,可使腹肌松弛。

  2.1.3 术前准备

  协助病人完善相关检查;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并记录;了解病人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和食物的种类并通知医生,嘱病人禁食、禁水;行手术区备皮,排空膀胱等,做好术前准备。

  2.1.4 心理护理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焦虑,使之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相关知识,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担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3]

  2.2 术后护理

  2.2.1 **

  病人回病房后,根据患者的麻醉方法采用适当卧位休息。一般常采取低枕*卧位。6小时后,神志清楚,血压*稳后可改半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可减轻切口疼痛。

  2.2.2 饮食

  术后可给予少量清流质饮食,若进食后出现不适,可等肠蠕动功能逐渐恢复后给予正常饮食,应避免食用热牛奶、豆浆等胀气食物。一般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肠蠕动恢复快,进食较早。术前麻痹性肠梗阻患者进食较晚。

  2.2.3 活动

  鼓励病人早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增进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老年病人术后注意保暖,经常拍背帮助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24h可起床活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如无下床活动禁忌,下床活动时间可提前。

  2.2.4 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及时倾听病人主诉,观察病人腹部体征变化,尤其注意观察有无粘连性肠梗阻、腹腔感染或脓肿等术后并发症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

  2.2.5 用药护理

  遵医嘱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感染,防止并发症发生。术后3~5天禁止使用强泻剂和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增加肠蠕动,而使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缝合伤口裂开[4]。

  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阑尾穿孔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要高于未穿孔者。多因手术时污染切口、存留血肿和异物所致。表现为术后2~3天体温升高,切口局部胀痛或跳痛,局部有红、肿、热、痛或波动感,可局部热敷、理疗;形成脓肿者,应剪去缝线,充分引流。

  3.2 出血:因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所致,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表现为腹痛、腹胀、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放置引流管者,可有血性液体自引流管流出,应立即*卧、吸氧,抽血做血型交叉,补液,并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必要时手术止血。

  3.3 腹腔残余脓肿:常见部位有盆腔、膈下、肠间隙等处,常发生于术后5~7天。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伴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及直肠膀胱刺激等症状。以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患者多见。应给予半卧位、补液、并使用抗生素,未见好转者行穿刺或切开引流术治疗。

  3.4 肠瘘、粪瘘:原因较多,如结扎线脱落,术中误伤盲肠等。一般经非手术治疗后瘘可闭合自愈。经久不愈时,可考虑手术。

  3.5 粘连性肠梗阻:因手术损伤、阑尾浆膜炎症影响等因素。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家庭护理]

  ①慢性阑尾炎术后应加强活动,防止肠粘连发生。

  ②术后近期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特别是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防止形成切口疝。

  ③拆线一般在术后7日,如未拆线而出院,注意保护切口,防止感染及撞伤。10日后才能沐浴。

  ④如有切口溶液、红肿、疼痛等,应及时去医院门诊或急诊。

  总结

  阑尾炎手术在普外科最为常见,由于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往往在术后不太容易引起医护人员的****。但是,通过**来对阑尾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我们体会到,做好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科技伦理探讨论文3000字

  [1] 许勤.外科护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 莫新少.外科护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3] 刘玲玲.阑尾炎手术病人的护理《**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第14卷第12期

  [4] 赵秀丽,金百红.浅谈急性阑尾炎的术后护理[J].**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5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使用数字抽签法将这8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给予人性化管理,并在两组患者结束护理管理后,对比其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及疲劳感知评分。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2.5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疲劳感知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具有积极的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和护理质量,进一步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护理;运用;效果

  0引言

  本文为进一步研究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特选择了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管理、人性化护理管理,其中采取人性化管理的40例患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护理管理效果,现报告整理完毕,具体陈述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使用数字抽签法将这8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0~45岁之间,*均年龄为(25.9±4.2)岁,男性患者数量和女性患者数量的分布比值为23:17。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1~46岁之间,*均年龄为(26.8±4.3)岁,男性患者数量和女性患者数量的分布比值为22:18。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等研究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人员在医生的指示下,指导患者用药或者为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护士长**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对其出勤和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及时解答护士在护理中遇到的难题。

  1.2.2实验组给予人性化管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营造人文环境、创立人性化服务、给予情志关怀及强化疾病概念等。

  1.3观察指标。

  对经不同护理管理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护理质量评分及疲劳感知评分进行观察。护理总满意率使用选项法进行评定,护理效果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项,护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护理总满意率越高,表示患者的护理效果越好。护理质量评分使用模糊数字评分法评定,分值在0-10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疲劳感知评分共14题,最高分为1分,最低分为0分,总分为1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疲劳感越强。

  1.4数据处理。

  对经不同护理管理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护理质量评分及疲劳感知评分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护理质量评分及疲劳感知评分使用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护理总满意率使用计数资料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两组数据间的P值小于0.05,**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2.5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护理质量评分、疲劳感知评分。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疲劳感知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医院护理服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医院护理管理存在较多的不足,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给医院的良好形象和口碑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传统的医院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和创新,成为了热门的护理议题[1]。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具有机械性和被动性的特点,护理人员的护理积极性普遍较为低下,加上护理专业知识的缺乏,其护理差错率较高,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护理纠纷,部分职业素质较为低下的护理人员还容易与患者及其患者家属发生正面冲突,导致护患关系十分的紧张,具有较大的应用局限性[2]。人性化管理模式是临床较为新型的管理模式之一,人性化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遵照科学人性观念,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健康,该护理管理模式自临床应用以来受到了众多患者及专家的一致好评[3]。本研究中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给予人性化管理的40例患者其护理总满意率、护理质量评分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P<0.05),且在疲劳感知评分方面,实验组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人性化管理模式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营造人文环境、创立人性化服务、给予情志关怀及强化疾病概念等[4-7]。营造人文环境: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以改善患者的治疗心情,在室内摆放鲜艳的花草、精致的小饰品等,装点病房,确保病房温馨;定时保持通风,并做好常规的消毒工作,确保室内空气清新流畅。创立人性化服务:可在室内张贴相关疾病知识的海报或者手抄报,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进一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制作“请勿打扰”的示意牌,告知患者如有必要可悬挂于病房门口,让患者获得尊重感。给予情志关怀:护理人员积极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诉求,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强化疾病概念:采用口头教育、书面教育及视频教育的方式,为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机制及相关的注意事项,进一步加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度。 综上所述,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具有积极的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和护理质量,进一步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雪飞.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626.

  [2] 刘敏.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分析[J].*卫生产业,2015,12(1):79-80.

  [3] 张元云.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实用医药,2013,8(16):261-262.

  [4] **,卢伟燕,贺敏等.人性化管理模式在脑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2):366-367.

  [5] 徐同芬.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结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09(2):28-30.

  [6] 郎秋梅.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128-129.

  [7] 郭丽.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全科护理,2012,10(33):3140-3141


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菁选2篇)(扩展2)

——文献综述论文

文献综述论文1

  摘要:

  为了弄清我国小学游戏教学与研究现状,利用*知网和Google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3年,游戏教学文章发表数量急剧上升,其中针对单独学科的游戏教学数量较多。本文就收集到的有**性文章进行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

  游戏教学,文献综述,模型建构

  1、引言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迫于应试压力,加上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儿童的天性被**,这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游戏,可以说是儿童成长最主要的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游戏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相应能力。

  2009年,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入新的阶段。通过*知网等权威网站的资料收集,发现游戏教学一直是研究热点,2012年研究文献总量突破2万,2013年有所回落。

  2、**研究综述

  目前**,游戏在学期阶段用的较多。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只是课堂的辅助**。李海洋(2009)认为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符合游戏教学的原则(目的性,竞争性,公*性原则),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累计和总结游戏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凌美叶(2005)探索游戏教学理论依据,游戏教学思路,种类。游戏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一次变革,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荀子提倡的“知行**”,杜威的实用**,“从做中学”,都为游戏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游戏教学也很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性。游戏活动种类具有多样性,可以依据学生不同心理特征设置不同游戏,比如针对好奇心设计猜谜游戏,好胜心设计竞赛游戏等。“在玩中学”也要注意游戏目标的是否明确,是否适合学生,游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周颖怡(2013)认为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科,决定了采用游戏教学的必要性。音乐游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活动性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性游戏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代的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征与游戏特征结合,设置多样性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肖旭(2010)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体育游戏教学模型,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学习。“快乐学习,表扬为主”。体育游戏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模型的构建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高参考。

  **有关游戏教学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还是分学科论述,未见形成系统。

  3、**研究综述

  从古希腊起,**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就把游戏用于教学实践中。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及其重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最好在游戏中学习。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以及肢体的敏捷。20世纪初,**实用**教育学家杜威,非常重视游戏教学。他强调“从做中学”。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0—2岁为练习性游戏;2—7岁为象征性游戏,7—12岁为规则性游戏。**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的自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特别是**兴起的TPR(全身动作教学法)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艾里康宁的《游戏心理学》,从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方法论立场研究游戏,证明,游戏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它是儿童理解人们活动的任务和动机的一种形式。

  许多国家都提倡在小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幼儿园的幼儿可以**选择游戏内容。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性质不同,所以小学的游戏教学相对受限。**教育工作者也在小学的教学方法上大量引入游戏成分,使**小学课堂以“乱而无章”的感觉。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游戏的关系并形成一套适用的游戏教学的模式对于游戏教学能否在小学有效的体现其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4、研究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对游戏教学研究较早,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接触社会的.有效**之一,但是游戏不是让学生放任**,而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发展认知水*。**外对游戏在小学教育**能和运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是教学游戏在课堂中作为一种调节**,大多数研究也只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于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较少,也没有人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系统的研究。这为后来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


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菁选2篇)(扩展3)

——综述论文格式

综述论文格式1

  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 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 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1.5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菁选2篇)(扩展4)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5篇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建筑形式施工周期比较长,其安全性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所以,这就需要对于建筑结构体系进行创新。这样就使得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优化预制和装配两个过程优化预制和装配两个过程,实现了建筑构建方式的创新,很好地保证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优点主要是缩短了施工的周期,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建筑结构的实际要求。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设计

  1、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人们对于尘世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于尘世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就体现在建筑结构上建筑结构上。所以,为了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建筑行业应该注重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形式注重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形式,对于建筑体系不断创新。只有加强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推广工作只有加强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推广工作,在能够加快建筑工程施工的速度工程施工的速度,实现对于传统施工技术的有效突破,从而更好地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好地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2、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发展

  2.1建筑结构的来源

  在我国在我国,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研究时间不长。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重视始于出于对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考虑资源等方面的考虑,从而实现对于工业化更加有效的管理。因为因为,提出各个建筑施工单位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从而使建筑施工的技术得到更加有效的更新和换代使建筑施工的技术得到更加有效的更新和换代。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建筑结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为预制和装配。预制也就是应该预先制作是应该预先制作,在结合具体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原材料进行更加有效的加工进行更加有效的加工。我们可以把预制装配式建筑理解成为把施工建设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把施工建设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主要通过对于预先对于构件进行生产件进行生产,然后在现场完成简单的组装工作。这样的结构实现了对于传统施工模式的有效突破实现了对于传统施工模式的有效突破,**改善了传统施工建设周期比较长的弊端建设周期比较长的弊端,很好地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全,从而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障。

  2.2建筑结构的实际应用

  在我国在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主要是应用其进行大板建造。但是,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该结构并没有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效的发展,其应用也就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世纪,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目前来讲,在**和上海对于该结构的研究处于领先的地位和上海对于该结构的研究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上海城建置业发展公司建设的浦江大型居住社区率先使用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构件的构件。可以说,这很好地实现了对于传统建筑工程施工模式的突破式的突破,并且在实际的运行中,可以使我们积累更加丰富的应用经验应用经验,可以为以后更加高质量和高水*地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式建筑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2.3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

  当前当前,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运用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分别为专用型的结构体系和通用型的结构体系别为专用型的结构体系和通用型的结构体系。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当属通用型较广泛的当属通用型,其在结构的组成上与现浇结构比较相似似。而专用结构体系则是建立在通用型体系基础上,为了满足建筑物在功能上的需求足建筑物在功能上的需求。当前,专用型结构应用比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开发水*不断提升开发水*不断提升,并且不断地在实际的工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试用效的试用。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不同结构体系的创新是推动预制装配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动力动预制装配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现场施工的角度来看看,以主体结构竖向构件的预制技术比较难。同时采用各种建筑技术有机组合的方式建筑技术有机组合的方式,从而使得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优势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体现优势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体现,其中就包括降减震技术结合的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等预制技术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等预制技术。

  2.4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优点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对于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具有诸多的优势。首先,相对于普通的工程施工来说程施工来说,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中轻质墙板施工的比例比较大较大,这样就会导致施工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和快捷,从而有效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能够有效**施工的成本,更好地保证建筑施工的灵活性筑施工的灵活性。最后,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开展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施工,对于施工人员的数量和技术要求比较低,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3、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核心关键

  3.1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架构相对来说使用上比较简单单,在运输过程中质量较轻。在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一些高层建筑上尤其在一些高层建筑上,符合建筑发展的趋势。首先,结构整体应该保证*整和规则体应该保证*整和规则,对于内部支撑体系具有很好的强度和韧性和韧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结构良好承载力的要求。同时,不同梁柱的中轴线应该维持在同一个水*上梁柱的中轴线应该维持在同一个水*上。其次,应该对于钢接点和柱间的交接部位进行有效的处理接点和柱间的交接部位进行有效的处理,使框架的基础能够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保证使用混凝土的强度。最后,应该在内部构件之间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焊接方式该在内部构件之间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焊接方式,保证构件所处环境和承载力所处环境和承载力,优化施焊方式。

  3.2剪力墙结构体系

  在设计剪力墙的时候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设计剪力墙的时候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先,应该注重结合具体的使用环境和条件,优化纵横墙结构的选择选择,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从而满足正常的需求。其次次,应该在布置横墙的时候,合理安置承重墙板。最后,在确定剪力墙间的连接部分的时候定剪力墙间的连接部分的时候,应该注重结合承受点的特点进行构造设计进行构造设计。

  4、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发展的分析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不同施工区域抗震烈度进行考量量,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建筑节能的需求,开发更强使用性的预制装配式结构预制装配式结构。在提升预制率的时候,应该注重不断提升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水*,保证其专业化发展水*。只有逐步推动其构件的发展推动其构件的发展,使其各方面的特点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才能够实现提高施工技术水*才能够实现提高施工技术水*,改变传统建设方法的目的。在完善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在完善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现预制构件的自动化生产生产。

  5、结语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当前,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主要趋势,也是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方法,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和水*有着重要的作用筑工程整体的质量和水*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对其设计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鼓励不同的建设单位能够积极地运用该体系同的建设单位能够积极地运用该体系,才能够使其不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为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奠定良好的基础们的生活水*奠定良好的基础。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2

  摘要:

  在装配式的建筑施工工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安全工作就是安全监理,并且这项工作在整个施工监理过程中是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这对于工程安全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施工监理主要是**装配式施工中的施工单位是否进行了安全生产,并对安全生产进行一定的有效管理。因此,文章从装配式建筑施工工程安全监理的意义、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质量监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质量监理的有效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建筑;装配式;施工监理;安全生产装配式

  建筑是当前环境下新兴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该建筑方式正在往集约化管理、装配化施工、工厂化形式的生产、标准化的设计以及规模化的建设等方向发展,争取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装配产业链。如何对此种建筑方式所施工的实际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理,这对施工监理提出了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尽管装配式的建筑是通过最为先进的建筑技术施工完成的,并且不会受到**环境以及气候的影响,工厂化形式的生产使得构件质量被显著地提升,但是装配式的建筑方式有自身的重要节点以及重要工序,如果监理不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以及管理,那么工程的完成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1、装配式建筑施工工程质量安全监理的意义

  对于装配式的建筑施工来说,由于是一项比较全新的建筑方式,在各方面技术上的可操作性还仍待查验,并且施工过程当中具备较高的危险性,施工程序较为繁琐,这就造成了影响施工安全有方方面面的因素,施工人员在自身的专业技能水*上比较差,显著提高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目前*绝大多数建筑企业已经将安全生产的许可**牢牢放置于施工过程中,并且还结合当前环境下建筑市场自身的发展状况,对市场的有效**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施工现场中的安全生产有效检查不断地增大。尽管在上述非常有效的措施的保证下,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仍然处于居高不下的水*,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和有关*门,从来没有对施工工程的相关安全**以及管理提出并制定好与其相对的规章**,与此同时,有许多的建筑企业以及施工部门对自身获取的利益十分关注,对于工程施工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往往不给予较多的关注,这就造成了在装配式建筑工程这个新兴施工方式会缺乏一定程度上的**以及管理。由于大部分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安全生产的知识水*比较低,自我的安全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如果缺乏监理单位的**管理,那么就会容易使得施工作业人员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出现较为明显的增加。由此可见,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当中,需要监理单位的**以及管理,这对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施工过程的安全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

  2、装配式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装配式建筑市场上的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当前环境下,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对于自身获取利益的多少赋予过多的关注度,包括装配式的建筑施工类型,而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赋予了较少的关注度,对于建筑承包单位来说,往往关注的是建筑工程项目在投中标方面的实现情况,而对于施工程序是否处于完善水*没有过多的重视,只是希望能够接到非常多的项目,而对于施工质量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大部分的中标企业或者单位常常会把自己已经投中标的工程,以非常低的价格包给和自己是合作伙伴的施工队,并且在转交的过程当中还会获取到一定数额的利益。然而,从许多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企业资质来看,其对于施工作业人员的**以及管理较为松散,给施工作业人员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人身安全隐患的同时施工的质量也无法得到确切的保证。由此可知,施工的质量高低是和建筑企业的严格**以及管理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如果装配式建筑施工市场上没有存在完善的**管理机制,那么就会造成施工质量明显的下降。

  2.2装配式建筑设计环节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于不同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在设计图纸时的表达深度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尽管设计都能够满足现场的安装以及构件批量生产的基本要求,但对于设计流程的管理常常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设计交底现场当中不留有PC深化设计以及最初设计的相关交底书面材料,单单只靠一次交底,会给现场施工人员造成一定的误解,使其对设计的要求以及设计想要传达设计意图的领会出现不完全的情况,施工人员如果只靠自身的经验展开施工,那么质量会非常低、安全风险非常高的。除此之外,在对预制件进行安装时涉及到的安全内容、支撑系统以及器具,设计人员需要和施工负责人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有较大面积的工程出现质量方面的安全问题[2]。

  2.3施工现场环节存在的质量问题。在施工现场环节当中,涉及到的质量问题有:第一,预制构件在外观和质量方面是参差不齐的。当前的预制构件大多数都是按照产品的形式进行的,由施工总负责人进行相应的采购,在施工现场做的主要是对外观质量以及尺寸进行相应的检查,但在检查过程中,常会看到的问题是现浇的结构在外观质量方面比较差,使得现浇结构和预制构件之间的尺寸很难掌控,两者之间存在的缝隙比较大,这对于节点的处理以及防水的施工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就监理来说,负责的就是对构件这种隐蔽的工程进行质量管控,但是在管控效果上没有看到非常明显的积极改变;第二,监理在质量资料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在工程资料方面,监理所收集到的工程资料不能对工程的实际质量情况有较为清晰的反映,隐蔽的验收记录是非常简单的,对于实际施工的状况以及设计变更的情况作以详细的记录。在对混凝土的构件进行管理以及质量**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并且大部分工程没有按照预先的要求对出厂强度以及混凝土脱模进行详细的验收,或者有时也会出现验收记录不全的问题。

  3、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质量监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施工的质量监理。在施工过程中,监理方式的转变,由施工现场旁站监理转变为驻场监造,监理人员需要做的是:第一,将全部项目构件的进场验收准则以及秩序规范化,明确构件进施工现场的具体验收比例,如果构件出现质量缺陷以及损坏情况,那么在进场时需要在报审中详细记录质量情况,将质保资料准确无误的记录下来,对全部项目的构件合格证进场规范化且正确的填写,每一个构件在进场前,都需要有一定的验收记录;第二,对所有项目的构件监理进行规则的细致化实施,将装配式建筑的重要部位以及关键工序明确好,按照记录要求对工序等进行详细的检查并细致化的记录;第三,在对施工方案进行监理**时,需要对连接内容以及现场安装进行充分的了解,保证整个施工安排是合理有序的,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第四,对于装配式建筑进行巡视检查时,需要将实测实量、旁站记录完善化,所记录下来的资料需要能够体现出整个装配式建筑当中的过程**[3]。

  3.2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监理的体系。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监理体系的具体性操作有:详细分析施工内容,将施工监理工作的重点确定下来,并将监理工作的要求和经验以及施工监理的对象和内容结合起来对监理工作内容展开相应的先后排序以及轻重的区分,确保监理工作的提前性以及高效性,从而能够避免较大危险事故的出现。除此之外,该体系还需要保证施工成果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监理工作的质量处于较高的水*,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成本处于正常范围内,不仅要保证施工的质量,还要保证其使用寿命以及稳定性都在较高的层次上。

  3.3装配式建筑监理的质量流程**。在施工前,监理需要将有关的施工方案、图纸会审、监理细则以及监理规划详细录入至工作系统当中,并且需要在系统中对这些信息进行持续性的跟踪以及审核。在构件的驻场验收系统当中,监理人员需要将有关构件的使用部位以及驻场验收的数量录入到系统当中,从而能够形成构件(材料)的**台帐。此外,构件的进场复验系统可以现场验收构件,并且还可以对构件信息进行录入,监理所需要找出工序所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将问题反映给相关专业人员,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施工现场当中,监理人员需要对现存的以及和PC相关的标准以及规范准则有着充分的掌握,这是因为制定的PC方案是和设计图纸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完整性和针对性方面比较缺乏,比如在构件的支撑形式、塔吊能率、堆场、运输道路方面都有一定的缺少,并且在方案的设计上,监理人员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抄袭方面的查验。除此之外,由于大多数管理人员在PC技术的掌握程度方面都比较低,故而为了防止质量问题的出现,监理人员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技术知识掌握的检查,在对现场的构件安装以及绑扎现浇结构钢筋的顺序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这样可以将工程的质量明显提高,施工也可以在预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监理在工作当中出现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由于*在此类型建筑方式上的发展时期比较短,仍存在太多不完善的结构。装配式的建筑施工监理工作是比较复杂的一项工作,要求监理人员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技术,并且由于各部分的施工过程常常都会涉及到和质量监理有关的问题。因此,装配式建筑施工要想降低质量低下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需要做好自身的监理工作,要对和施工安全有关的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使得质量监理发挥出较高的预控作用,安全事故发生率才会明显降低,工程质量也会有非常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杨月.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质量问题及改进机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

  [2]应洁心.中新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对比研究[D].东南大学,2017.

  [3]罗利*.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要点探索[J].工程质量,2016,34(S1):19-22.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3

  【摘 要】现代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重要部分理应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采用现场制造较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实现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应用;发展

  一、引言

  以工厂预制的构件和配件,在施工现场用机械装配而成的建筑,被称为装配式建筑。工厂化生产,机械装配现场作业,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产业化特征。这种建筑方式提高了建造速度,减少了施工现场环境污染,提高了建造效率。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对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及应用

  1、**的研究及应用

  由最初的美洲**时期的木构架拼装房屋,到二战后为解决欧洲、**等国的房荒问题,而发展起来的装配式建筑,以其建造速度快,生产成本低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

  作为工业**源头的欧洲,建筑工业化比较发达,装配式建筑有很广泛的应用。西欧发达国家如法国、英国等,对装配式大板建筑进行了重点发展,总结了建筑构件生产施工过程中的经验,研发了一套专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的体系。法国的大板建筑技术上比较成熟"在非地震区可以建造25层的建筑,在地震区也能建造10-12层的建筑。

  **在1991年PCI年会上提出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契机,由此带来预制装配式建筑在**二十年来长足的发展。现今**,混凝土结构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占到了35%左右。此外,采用高强硅砌块的13层大楼――加州希尔饭店经受了大地震依然完整无损。被誉为**最高模块化建筑的希尔顿帕拉西奥德尔里奥酒店,1968年设计建造现在仍然在使用,这足以证明了预制结构的耐久性。

  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建筑工业化处于世界先进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亚洲也处于领先地位。**现有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房屋是装配式建筑。这与**在立法方面给与装配式建筑税收、财政以及技术方面的**密不可分。

  2、**的研究及应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应用最多的是多种预制屋面梁、预制空心楼板、大板建筑、吊车梁、预制屋面板,但我国装配式建筑技术比较落后,预制构件整体性差、承载能力低、延性不好、构件的跨度也小,由于这些物理性能和功能的许多局限,到90年代中期,全现浇式混凝土建筑体系几经逐渐取代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此后经济迅速发展的近十年间,预制装配式施工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预制构件的加工精度与质量方面的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重新升温,发展态势快速、良好。目前**的一些知名建筑企业如上海万科集团、南通建工总承包有限公司、上海瑞安集团等开发的项目中均采用了预制装配式建筑,取得了较好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效果。

  我国**、**地区装配式建筑应用比较普遍,**屋宇署制定了完善的预制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高层住宅多采用叠合楼板、预制楼梯和预制外墙等方式建造,厂房类建筑一般采用装配式框架结构或钢结构建造.。**地区建筑体系和**、韩国接近,装配式结构的节点连接构造和抗震、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很成熟,装配框架梁柱、预制外墙挂板等构件应用较广泛,预制建筑专业化施工管理水*较高,装配式建筑质量好、工期短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装配式建筑的分类及其发展

  1、装配式建筑的分类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逐渐发展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模块建筑、轻型框架建筑、升板和升层建筑五种主要形式。

  (1)砌块建筑

  墙体是由预制的块状材料砌成的建筑称为砌块建筑。多用于建造3-5层的建筑。建筑砌块有小型、中型、大型之分,又分为空心和实心两类,砌块建筑有比较多优点,生产工艺简单,施工简便,造价也较低。

  (2)板材建筑

  板材建筑又称为大板建筑,是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楼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装配而成的。多用于全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有效的减轻了结构的重量,扩大了建筑使用面积,增强了建筑抗震能力。板材建筑的内墙板多为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或者空心板;外墙板多为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或者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也可用轻骨料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

  大板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物的造型和布局,内部缺少灵活性的分隔。设计中要尤其注意节点问题。以保证构建连接的整体性。解决好外墙板接缝的防水以及楼缝、角部的热工处理等问题。

  (3) 模块建筑

  模块建筑是由板材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工厂化的程度很高,现场安装快。盒式建筑的装配形式有:

  1)整体模块式,完全由承重盒子重叠组成建筑。

  2)板材模块式,将小开间的厨房、卫生间或楼梯间等做成承重盒子,再与墙板和楼板等组成建筑。

  3)核心体模块式,以承重的卫生间盒子作为核心体,四周再用楼板、墙板或骨架组成建筑。

  4)骨架模块式,用轻质材料制成的许多住宅单元或单间式盒子,支承在承重骨架上形成建筑。

  也有用轻质材料制成包括设备和管道的卫生间盒子,安置在用其他结构形式的建筑内。盒子建筑工业化程度较高,但投资大,运输不便,且需用重型吊装设备,因此,发展受到限制。

  (4)框架轻板建筑

  其组成部分是板材和预制的骨架,可用钢、木做成板材和骨架的组合,但大多数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承重骨架。承重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框架结构,承重框架由柱、梁组成,再搁置非承重的内外墙板和楼板;二是板柱结构,由柱子和楼板承重,内外墙板是非承重的。骨架板材建筑结构可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内部空间分隔灵活,适用于多层和高层的建筑。此结构装配形式有两种:全装配式、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装配整体式。保障骨架板材建筑结构的刚度需求和整体性的关键是构件的连接,柱、梁、板等节点连接十分重要,具体施工中应以结构需要和施工条件为前提,使用哪种方式经计算后再进行设计和选择。

  (5)升板和升层建筑

  升板建筑是底层混凝土地面上重复浇筑各层楼板和屋面板,竖立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子,以柱为导杆,用放在柱子上的油压千斤顶把楼板和屋面板提升到设计高度,加以固定。外墙可用砖墙、砌块墙、预制外墙板、轻质组合墙板或幕墙等;也可以在提升楼板时提升滑动模板、浇筑外墙。升板建筑一般柱距较大,楼板承载力也较强,多用作商场、仓库、工场和多层车库等。升层建筑是在地面安装好升板建筑每层的楼板的内外预制墙体,然后一起提升的建筑。这种建筑方式可以加快施工速度,对于场地受限制的地方非常适用。

  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为了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理清与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分析装配式建筑的全面推广会给现有的设计施工监理带来的深刻变化,制定相关**来适应建筑产业的新变化,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建立起一系列完整的生产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验收标准。实现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售后服务的一整套产业过程中有标准可依;加强技术集成,加快推广步伐,建议将一些成熟技术纳入标准,**实施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加大推广装配式建筑的科技投入,加快形成多种装配式现代建筑体系。

  四、结语

  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性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和示范工程,装配式建筑符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是我国房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黄小坤,田春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J].住宅产业,2010(9).

  [2] 徐勇刚. 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研究与实践 [J]. 住宅产业,2012.07.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4

  [摘要]高职院校以技术教学为主,在装配式建筑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技术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将分析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的有关问题,阐述教学**的必要性,以及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的有效举措,以期提升教学效率,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装配式教学;课程**;学生

  随着国家经济的提升,建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其中,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具有低成本、短工期的优势,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装配置建筑教学也应发生改变,与时代接轨,与产业融合,进而培养大批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1、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的必然性

  建筑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对经济、社会就业、城乡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提出绿色、发展、共享等理念后,装配式建筑逐渐映入人们眼帘,成为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装配式建筑能够推动建筑的绿色发展,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的有效提升。鉴于此,高职院校应与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培养装配式建筑发展所需的人才,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研究教学模块。当前,装配式建筑产业软硬件基础薄弱,从业人员又缺乏工业化管理思维,难以适应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在教学内容上以技术研发、设计、生产等内容为主,积极探索更优的教学模式,更深入的技术研究课堂,才能满足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对技术的迫切需求,对专业人才的需要[1]。

  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

  2.1环境污染逐渐变小

  传统的建筑容易产生很多固体废弃物,比如建筑垃圾、石块以及粉尘等,这会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通过应用装配式建筑,能够在施工现场实现装配工作,这样很好地避免了污染的产生,可以很好地改善施工周围的环境。所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会使得环境的污染逐渐变小,更有利于我国构建绿色环保型社会。同时这种装配方式产生的噪音比较小,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实现**发展。

  2.2安全质量稳步提高

  因为目前建筑工程更加注重高层楼房的建设,相应的高空作业也就更加频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由于具体的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容易导致整个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在后期改进过程中将增加工作难度,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而应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都是在低空作业,避免了高空坠落等情况,使得建筑的安全和质量稳步提高,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建筑水*不断提升。

  2.3节能效果更加显著

  由于我国水资源比较紧张,而装配式建筑很少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另外对施工中的其他材料,通过装配式施工的办法,能够进行科学地设计,并且合理使用材料,这样也避免了建筑材料的浪费,极大地节约了能源,所以在节能领域,装配式建筑大有用武之地。

  3、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的有效举措

  3.1装配式建筑教学应补充的内容

  3.1.1装配式建筑设计基本原理。掌握装配式建筑教学基本原理,围绕该知识点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包括房屋建筑与装配式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房屋建筑设计的有关内容。鼓励学生在装配式建筑学习中创新思维,以房屋建筑学为起点,设计一次装配式建筑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并熟练运用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1.2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通过形式创建与精细化的设计,创造出许多实用的新型构造。其内部结构点的连接使得建筑成为复合多层装修构造特点。因此,教学中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成熟内容、适宜内容补充到教学中,及时进行总结,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尤其应利用地方的标准图纸,为学生讲解装配式建筑构造中BIM技术的运用,应用软件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直观触感。

  3.1.3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装配式教学工业的有关内容,如设计标准化、构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以及管理科学化。尤其BIM技术的运用,更应体现在装配式建筑教学中,利用该软件为学生展示装配式建筑从设计、构建,到施工、运用等的全过程,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展示基本内容。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建筑工程类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结合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基本情况,以及实际内容进行分析,并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周边建筑等有关的教学内容。利用成功的案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内容,让学生看得见、摸得到,能够真正融入其中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真正内涵。或开展专题讲座,将装配式教学内容与建筑工程的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创设具体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2]。同时,专业教师应重视模块化教学,将装配式教学知识与施工内容结合在一起,科学的整合专业教学知识网络结构,并按照基础知识、建筑施工知识、岗位知识等模块进行划分,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结构,有效突破重点与难点,增强学习能力。

  3.3优化教学方法与**

  变革教学方法,要重视**与模式的改变。在建筑工程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的变革,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现场实训等多种教学**。其中,BIM三维模型信息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真实的现场施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有关知识。准确把握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差别,以及装配式建筑中的施工流程、施工工艺、注意事项、质量要求等内容。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具有**性的建筑类型为学生讲解,包括外墙挂板体系、装配式剪力墙体系等,针对不同个体系内容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受力结构、内部构造、以及细节构造等。并将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做比较,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特点,以及适合哪些建筑类型。继而具有针对性的把握装配技术与建筑要求之间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3]。

  3.4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来流行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与多家施工企业加强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利用施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训机会。按照学习阶段,合理安排学生参与到实际施工中去,切实了解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体系结构、施工要点以及施工工艺。例如:在学习装配式剪力墙体系时,要预制主要受力构件,如剪力墙、梁、叠合板、阳台、户隔墙等。施工期间要在现场拼装后对墙板间竖向连接缝进行灌封处理,对主要受力钢筋在可靠连接后进行浇灌处理等。在实践教学中,在现场施工人员的示范下,学生应主动参与到施工中来,掌握施工方法、工艺、技术、以及注意事项等。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技巧,准确掌握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顺序,了解预制件与装配之间的关系,以及组装顺序、组装方式。利用学生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装配式教学实践**的重要**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中。高校应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将自己有限的资源与企业合作,拓宽自身教学途径。在合作过程中了解装配式建造的方式,提升教师对装配式专业生产操作的熟练性。而企业能够通过合作,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直接获取人才,增强企业内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来实现高校装配式实践教学的**目的。以人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采取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招生之方式,构建高校实践教学**新目标。一方面,有助于装配式建筑专业的构建与发展,促进高校装配式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继而为实践教学**提供基地,促进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与校园合作,可以协定招生之方式,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实践**,培养人才数量与质量,****的方向。利用企业的力量推动装配式实践教学不断发展,实现产教结合新模式。校企合作,实现双方互惠互利,相互依托,把握方向。实现双方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实现装配式建筑实践教学最终发展目标,促进生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物质基础。

  3.5充分利用BIM技术开展实践教学

  在高职院校的装配式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教学,需要充分利用BIM技术。比如高校可以对社会上的公司进行**,选择装配式项目上比较有实力的公司进行合作。这种合作主要是实践方面的合作,可以邀请专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为学生答疑解惑,先从理论知识上做好理清工作,为以后的实践打好基础。专家们的见解和知识都比较独到,并且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可以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技术与世界前沿科学理论。尤其是BIM技术更新和升级比较快,必须时刻把握形势,及时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定期**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包括安排学生去施工单位进行参观,了解BIM技术的最新特点,以及应用流程。或在构件厂的构建制作中,可以一边参观,一边听着专业人员进行讲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BIM技术。如果条件允许,时间充裕,教师也可以进行安排一些同学去指定的公司进行实习,通过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以后的就业和工作做好铺垫。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一些BIM相关的竞赛,**广大学生踊跃参与,并对表现突出和优异的学生作品进行奖励和表扬,从而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喜爱BIM技术,并且在*时的活动中不断讨论和学习,进而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们模拟制作一些装配式的构件,比如一些阳台、楼梯和梁柱等,并且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锻炼动手能力。而且学生在小组合作之间,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并且做好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制作水*,另外,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学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3.6发展人才培养战略

  装配式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对人工劳动力的需求将**降低。因此,传统教学**与人才培养理念已经落后,高校应以培训专业工程师的理念为主要培训方式。建立装配式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地方高校是人才的培育基地,对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较强的优秀师资队伍。要强化装配式人才培养理念,**地方高校教师深入建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学习。加深教师对装配式人才培养的认识,围绕设计、生产、施工、管理、装修等几个领域为中心,开展实训课程并加强实践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老鹰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将实践课堂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有效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探索性。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完善装配式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利用先进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满足岗位职业的能力需求,准确把握**方向。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详细分析岗位职责并对做好调研工作。根据企业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实践教学的**方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并突出岗位能力训练,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继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体系与构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围绕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需求,以该专业为中心开展多途径、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提升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能力,进而为实践教学**提供条件,促使高校早日实现教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了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变革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变革的有效举措,得出应补充有关内容,如装配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构造内容,智能化装配式的有关知识。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教学方式。要优化教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BIM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场景,亲身体验施工过程。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原理,了解装配顺序,掌握施工要点。

  参考文献

  [1]曾在*,*,李斌.装配式建筑在建筑结构课程的“BIM工作室”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标准化,2018(16):54-55+58.

  [2]刘建邦.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3):42-44.

  [3]蔡雷.供给侧结构性**背景下的装配式建筑实训教学实践研究——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18,2(03):95-98.

装配式建筑综述论文5

  摘要:装配式建筑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可通过优势分析探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过程, 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从而探究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 成本分析; 应用前景;

  1、前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日新月异, 房地产作为基础性支柱产业, 不但从根本上改善了人居环境, 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就业率的提升。目前, 各行各业科技化进程加快, 房地产业也将改变以往的粗放式发展方式, 从根本上进行科技化**。装配式建筑在降低成本消耗、提高环境效益、规避劳动力浪费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在优势。因此,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从一方面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房地产业科技型发展的新道路。

  2、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分析

发表论文需要伦理审查

  (1) 缩短施工周期

  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生产可以在工厂中进行, 且每层之间的并联式生产方式, 通过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升, 降低劳动成本投入, 提升施工效率, 极大缩短施工周期1.传统的施工方式, 每层的主体结构需要一个星期左右可以完成, 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 每层的实际工期大致需要三天左右, 建筑整体可缩短约三分之一的工期。

  (2) 减少环境污染

  传统的施工作业方式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例如:污水废水、噪音污染、粉尘污染、白色污染等。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各构件均在工厂内完工, 避免了现场的混凝土搅拌、泵送混凝土等多重施工环节, 在构配件的运输、装卸、安装过程中避免扬尘, 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噪音污染, 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 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2.

  (3) 减少资源浪费

  传统的建筑方式需要在外墙搭接脚手架, 而却需要很多临时性支撑建筑, 造成了资源和人工的双重浪费。而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 是使用工厂内生产机器的可循环模具, 可反复利用流水线生产, 降低资源消耗, 节省生产时间。施工现场作业时, 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 可以将繁琐的施工流程转变为拼装和吊装这两个环节, 减少了各项能源的浪费和污染。

  3、装配式建筑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发展起步较晚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较比**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其中发展相对较早的欧洲装配式建筑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在亚洲地区领跑装配式建筑的发展3.纵观整个欧洲装配式建筑发展史, 其最可取之处在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根据我国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空间甚广, 但由于我国发展起步较晚, 结构配件产品形式单一, 机械化工业化水*较低, 本土所生产的装配式产品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无论从生产方面还是现在施工安装方面均达不到质量要求, 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发挥。

  (2) 质量监管不力

  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监管不力主要体现在质量监管方面的**和管理不到位。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建筑行业的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 且轻质量以控成本的管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安全隐患, 增加的维护成本, 桎梏了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贯穿整个建筑过程,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管工作并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环节, 而只是停留在施工设计**、招投标等方面, 而建设中后期的具体管理则由项目管理单位、质监站等部门承担。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建筑项目管理断档, 各部门沟通不密切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隐患, 没有完善且成熟的管理**。

  (3) 质量信息未共享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 均需引入各式信息化技术, 如BIM技术、3D激光扫描技术、云数据*台, 及大数据等4.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 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尤为重要, 倘若质量信息不能在项目建设中各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之间实现实时动态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 则不能及时全面地协调各方的凸显问题, 会在一定程度上延误甚至误导决策, 从而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因此, 各责任链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质量信息的资源共享, 完善信息共享体制可以大幅度减少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明, 推诿卸责等现象。

  4、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策略

  (1) 融入产业化理念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实现后发赶超的前提是理念的融入, 将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制造进行产业化生产, 将装配式建筑的专业人才进行产学融合式的培养, 通过制定并完善产业推进体系, 来填补现阶段市场中装配式产业链发展断层的现象。产业化理念的融入首先要覆盖全产业链企业, 督促企业在**建设、硬件设施、项目管理、成本**等诸多方面入手, 形成产业化的有机**, 立足于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同时, 着手于管理**的规范实施。此外, 还需同步扩大生产, 与*、*台公司、质监部门、施工单位形成联动, 提升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和认可程度, 加速培养龙头企业, 以市场导向来指导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 加强**导向

  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而言, 在我国仍处于接收期和上升期, 最有效的促进方式是以**为引导, 技术为**的发展模式。*应在合理范围内给予****。在经济**方面, 可以在整个装配式建筑的生产使用周期内, 大力提升税收、价格、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力度, 从水电资源、建筑用地、指标申请、容积率奖励等诸多方面入手, 配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新机制, 顺应整体建筑体系, 形成一系列完备的优惠**5.特别是在企业用地等基础性方面, 可以在企业建厂初期就给予土地购买优惠, 如果企业利用工业园区内的厂房, 园区的直管部门应帮助企业选购厂房, 促进项目落地。

  (3) 着力人才培养

  任何产业的发展, 人才是第一要务。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应从高校入手, 开设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从根本上培养专业型人才, 也可以从建筑专业进行课程融合, 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结合, 实现校企合作, 优化从业人员结构, 以理论促实践, 以教育谋发展。从长远来看, 可以建立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和考评体系, 范围限制在建筑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及学生, 以**、专业和工作年限为报考条件, 建立考评**, 培养专业从业人员。

  (4) 创新监管**

  从法规**层面的**可以有效提升监管质量, 主管部门应加快推进监管**的创新发展, 从项目招投标、勘察设计、造价定额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 同时加大对构件生产、市场销售、施工监理、质量安全、工程验收等诸多环节的参与度, 完善监管流程, 确保各个环节责任到人、质量到位。整体流程中, 最为重要的是构件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 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是影响整个装配式建筑的重要因素。质量监管应贯穿在整个构件生产过程中, 对构件生产企业进行备案登记, 同时利用大数据云*台对构件的产品流向进行实时动态管理, 并及时分享有关信息。同时对各构件的生产产能、市场数据及生产计划进行合理化分析, 从宏观上进行构件市场的供需调控, 维护供需*衡。

  5、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范围与前景展望

  (1) 应用范围

  当前, 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 建筑形式的**和民生需求日新月异,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 在公共卫生间、临时性宿舍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 城市施工地区不断增大, 施工人员的住房问题是确保施工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大批量务工人员入城, 员工宿舍的改扩建成为了每个工地的难题, 而装配式建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且节省国家成本。此外, 装配式建筑独有的环保型、高效性和低成本性等优势, 对房价形成一定程度的调控, 对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环保性高、低成本的装配式建筑还具有保温隔热的效果, 有效解决了施工现场住房条件**这一问题, 将城镇化中的“住房”落实到位。

  (2) 装配式建筑的前景展望

  根据现阶段的发展规划, 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的融合是必然趋势。BIM技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对, 可以模拟三维立体化模型, 将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成本造价进行全面展示, 有助于建筑的后期维护与管理。此外, 装配式建筑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 其环保度高、成本低等特点, 可以有效的节能减排, 很好地落实了绿色建筑施工的根本原则, 并可以通过构件生产的深入设计、安装顺序优化、提高构件重复率等方式, 降低生产成本, 直接降低人工费和措施费。

  6、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 建筑行业的诸多弊端, 如高产能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等问题仍旧制约着经济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可以有效解决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 极大程度上回应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且与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相契合。在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阶段, 虽然前期投入较大, 技术和人力资源都不尽人意, 但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考虑, 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低、环保度高、工期短等诸多优势, 均可为我国建筑行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添砖加瓦, 随着对其材料和技术的深入研究, 装配式建筑占领未来建筑市场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动态管理在建筑工程造价**的分析[J].范钦培。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2017 (1)

  [2]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问题及合理应对方式研究[J].陈德桂。住宅与房地产。2017 (6)

  [3]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思考与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夏侯遐迩, 李启明, 岳一搏, 贾若愚。建筑经济。2016 (2)

  [4]2014年全国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J].赵惠珍, 程飞, 王要武, 王楠, 王承玮, 周景梅。建筑。2015 (11)

  [5]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贺灵童, 陈艳。工程质量。2013 (2)


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菁选2篇)(扩展5)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3篇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1

  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传统的伦理学无法涵盖的诸如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等,信息伦理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关键词:伦理学

  一、发展伦理学产生的背景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孜孜追求“发展”的历史。为了发展,人们与大自然斗智斗勇,并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最大限度发挥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性。总体上人类似乎也实现了这样的“繁荣发展”,经济发展指数节节攀升,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裕。然而,“对自然的征服在其功德圆满的时候却是自然对人类的征服”在人类惊叹于一个个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开始逐渐迎来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似的危机。

  首先,物质丰裕的背后,暗藏着人文精神的衰落,人类道德水准不断下滑。当今社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似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普遍价值观。然而,以利己**为中心的价值观,势必导致价值认知和现实行为之间的矛盾,并滋长了社会的普遍浮躁心理,导致了社会责任心和公众意识的下降。其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在人类发展的观念中终结,也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终结。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自然界就逐步从“自在的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系统,大自然的一切都变成了为人类存在而存在。特别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实中的自然更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渐消逝。人类大多数的成就是以损害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的。最后,在发展进程中,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付出的各种代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违背了终极目标,出现了“人的异化”,人片面而畸形地发展着。人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人越来越成为发展的**而不是目的,成为发展的***而不是受益者。

  透过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不难发现:尽管发展是人类永恒的真实追求,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但不一定任何形式的发展、任何程度的发展都是正确的、合理的、符合人性――特别是人的**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换言之,那些狭隘的、极端的、畸形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的悲剧、自然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未经批判和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也是毫无价值的,“发展”也不例外。

  二、发展伦理学的产生及其内涵

  (一)发展伦理对“发展”的反思

  人类已有的发展观很大程度上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样一个信念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发展观看来,发展天然就是好的,发展比不发展好,发展得快比发展得慢好。它只关心“如何发展得更快”这样具有工具性含义的问题,而对于“为了什么而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样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却漠不关心。“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种观念的实质是排除了对发展本身进行批判、反思和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发展的目的和价值的双重迷失。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基本生活资料的满足,而是如何使我们的发展能够不断持续下去,以保证人类这个群体的可持续生存。因此,我们所需要的不再是那种以危害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为代价的无节制、无规范的发展。发展伦理正是旨在追求这样一种以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为目标的有约束、有节制、有规范、有评价的发展。

  在发展伦理看来,发展的合理与不合理的根本准则在于是否**――人的**而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符合这三者的发展才是合理的发展,否则就是不合理的发展。发展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而目的与**之间就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只有目的与**都正当的发展才是合理的发展,目的不正当或者**不正当的发展都不是合理的发展;发展既是一种存在又是一种价值,而存在和价值之间并不可以画等号,存在是一种“是”,价值是一种“应当”,发展是“是什么”与“应当是什么”的内在**体。

  (二)发展伦理学的提出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哲学的历史使命和独特价值也蕴含于对当今时代重要问题的敏锐察觉与深刻反思当中。然而,当今时代现有的理论要么对现在日益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无动于衷,要么浮于表面的提出片面的解决方案,都没能认真、准确地回答当时代的“什么是发展”、“实现怎样的发展”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发展伦理学”担负着紧迫的历史使命应运而生。1987年“国际发展伦理学协会”成立,此后《发展伦理学的任务与方法》等论著陆续发表,标志着发展伦理学的正式形成,出现德尼古莱、克拉克等一批关注于发展伦理问题的学者。

  相较于传统伦理学对个人行为的关注,发展伦理学主要是对作为整体的人类行为的反思、评价与规范。它是对仅仅关注个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传统伦理学的超越,关注整体的发展、持续的发展、共同的发展,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考察目标。发展伦理学反对发展的天然合理论,但是并不否定人类改造自然的必要性。发展伦理要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实践进行规范和评价,而实现一种有规范、有约束的合理性。发展伦理学承认人类行为会对自然造成破坏,但是自然系统是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的,发展伦理所倡导的发展就是要将人类的实践行为**在自然可修复的限度内,实现有限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发展伦理学不是抑制发展,不是反对发展,而是提倡合理的发展、适度的发展、有节制的发展。

  (三)发展伦理学视域的“发展”

  1、“发展”的真正含义。首先,“发展”是整体的发展。发展伦理学视域中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增长和量的增多,更是结构的优化;不仅是经济的增长,也是公民**参与、保证人的基本**和尊严;不仅是生活水*的提高,更是*等、**、正义等现代价值更多、更真实地被尊崇和获得实现的过程。其次,“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观念。“需要”包括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和基本需求。“限制”则强调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限制,将“能够做”与“应当做”明确区分**,以自身的健康发展、社会的**有序、自然生态的*衡为发展的前提。

  最后,“发展”是具有价值性的发展。“发展”是积极价值的积累和向终极价值目标的接近过程,是一种有自觉目的和意志的自觉活动。发展的这种价值性使发展既可以趋向于“善”,又可以趋向于“恶”,改变了发展具有自足性的直线式发展观,因此可以对发展进行价值性的评价和审视。

  2、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一切人的发展和每个人**、全面、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人是普遍的**的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就是**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人的生存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人类的生存与其他生命的生存不一样,人的生存不仅是生命的延续,而且是意义上的生存。人在其生命的展开与存在过程中是有主体能动性的,有其对人生目标与意义追求的自为性。但人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主体的需要不等于欲求。人的需要取决于人的社会属性,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需要,不能根据人自然意义上的欲望来规定人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其二,有价值的才会有合理性、有意义。那些能够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完善、能够使人优雅生存、诗意地栖居地球上的客体才是有意义的。

  三、发展伦理学产生的当代意义

  (一)理论意义

  发展伦理学的产生推进了伦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创新。传统伦理学以传统人道**为基础,仅涉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研究视野。在它看来,人与自然之间不存在伦理问题,人类开发自然的行为也不需要约束和限制。在这种观点指导下,伴随着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和肆无忌惮地浪费,最终导致了无法忽视的环境危机。面对这样的困境,生态伦理学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强调自然与人的“*等”关系,借以确立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应该说,生态伦理学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但是却一味地强调人类对自然应尽的义务却不谈人类享有的**。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生态论理学,其本质上是自然中心**的。发展伦理学既是对传统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反思,又是对它们的超越。一方面,发展伦理学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最高的伦理原则,认为人类若要生存,对自然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发展伦理学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不能是没有节制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不应当超出生态系统自我*衡、自我修复的限度,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意义

  作为一种新兴应用伦理,发展伦理不仅关注一些抽象的伦理原则,而且更加关注发展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大力倡导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可持续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发展原则,大力倡导具有明确实践指向的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伦理认为挥霍性消费是对自然资源的挥霍,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必须重新把满足主体的基本需要作为消费的目的,提倡节俭消费,反对挥霍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提倡理性消费,反对盲目消费;提倡可持续性消费,反对一次性消费。在这种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发展伦理要求人类扬弃传统工业文明无节制、无规范的生活方式,倡导有节制、有规范的生活方式。以绿色、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引领人类共同迈向美好生活,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实现一切人和每个人的**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

  [2]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M]。马杰,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3]宋希仁.**伦理思想史[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2

  伦理学基本问题,是伦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深入研究和解决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设立与提出,最早出自1961年冯友兰先生在《新建设》第4期上发表的《关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伦理学基本问题受到我国伦理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论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新世纪,面对我国伦理学的深入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回顾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论争,继续系统、全面而深刻地探讨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对于促进伦理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发展,依然是有意义的。

  一、关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论争

  关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论争,观点各异,自20世纪80年代伊始,就其**性观点而言,可分为两大类14种之多。当然也有观点反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讨论,认为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争“与其说它是一场十分重要的讨论,倒不如说它是一场‘冤枉的战争与其说它带来的是生气,倒不如说它带来的是混乱”[1],认为伦理学不可照搬哲学的基本问题之命题。但绝大多数观点则认为存在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一般说来,总是存在一个贯穿伦理学诸领域、制约伦理学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本原问题,即伦理学基本问题”[2]。但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却存在着纷争。

  (一)单一问题说与多个问题说

  1.单一问题说。单一问题说是指认为伦理学基本问题只有一个而非多个的一类观点和看法[3]。具体而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教科书体系的观点,在*人民大学罗国杰先生主编的经典教材《伦理学》中予以完整阐述。这是我国伦理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看法,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二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4]。第二种观点提出最早,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5]。第三种观点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善恶问题[6]。

  第四种观点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应有与实有的关系问题[7]。第五种观点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问题。第六种观点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问题[9]。第七种观点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主体的意志**与道德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1°]。第八种观点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集体即公与私的关系问题[11]。第九种观点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规范和主体意志的矛盾问题[12]。第十种观点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的道德责任问题[13]。第十一种观点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义与功利即义利关系问题[3]。

  2.多个问题说。多个问题说是指认为伦理学基本问题不是一个而是多个的一类观点[3]。目前**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观点为“四问题说”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有四个,即是善与恶、义与利、知与行、荣与辱的关系问题[4]。第二种观点为“三问题说”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与德、义与利、群与己三大关系问题,即道德义利群己关系问题[15]。

  (二)本体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与价值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

  1.本体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所谓本体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是指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必须能够在本体论意义上有效区分各种伦理学理论。例如道德与利益谁决定谁,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上述单一问题说中的第一、二、五、六、十一种观点大体上都属于此类问题。

  2.价值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所谓价值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是指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必须要解答何种道德价值具有优先性的问题。例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何者优先?或者道与德、义与利、群与己彼此何者价值优先?都是价值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可见,上述单一问题说中的第三、四、七、八、九、十种观点和多个问题说中的第二种观点基本都属于价值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有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本体论问题不应再是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核心,“伦理学基本问题关于道德价值论的讨论,可以作为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念重构过程的路标。

  面对众多的关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我们不仅要问:到底有没有所谓的伦理学基本问题?如果有,究竟是什么?而要搞清楚这一问题,就不得不先弄清楚,我们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讨论或使用“伦理学基本问题”即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含义是什么,或者说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二、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含义

  为什么关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存在着众多的歧异,除了伦理学及其研究对象——道德的广延性和复杂性等原因以外,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含义缺乏一致的理解是其最主要的原因。而考察已有的讨论发现,学界往往将考察的重点放在“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上,重点论证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而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含义本身却考察得不够,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和使用也大相径庭,以至于彼此之间有时难以有效地借鉴和沟通。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首先考察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理解。

  (一)伦理学基本问题不等于基本的伦理学问题,不等于伦理学具体问题

  伦理学基本问题不等于伦理学所要探讨的具体问题,伦理学所要探讨的具体问题可以有很多,因为不同类型的伦理学理论在时代境遇、论证方式、理论旨趣、个体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其所关注的伦理学问题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伦理学问题,甚至有的问题为所有伦理学理论类型所共同关注,例如善恶问题、应有和实有问题、意志**和道德规范问题、人的道德责任问题,等等。但这些所谓“贯穿于伦理思想史始终”的问题、甚至是所有伦理学体系都“不可避免、不可不回答”的问题,只是基本的伦理学问题,不是伦理学的元问题或者最根本的、最高的问题,因此不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伦理学基本问题”不是某一伦理学体系中的一个问题,而是全部伦理学的元问题,是决定如何理解和解释其他所有伦理学问题的`根本问题。正是对这一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伦理学类型。其他各种具体的伦理学问题,哪怕是上述基本的伦理学问题,虽常常为几乎所有伦理学理论体系所共同关注,对其的不同回答也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伦理学类型,但却不是伦理学基本问题。因为,首先,所有这些问题从本体论意义上说,只是体现“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伦理学基本问题”是作为“隐匿的前提”而存在的,它总是作为构成思想的“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伦理学基本问题”总是被扬弃为具体的伦理学问题或主要问题。以意志**和道德规范问题为例,有学者认为,“道德是以道德规范与主体意志的矛盾结构方式来反映和体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性的”[12]。

  以此来证明意志**和道德规范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但殊不知这恰恰说明了意志**和道德规范问题只是个“表面”问题,背后还隐藏着作为“隐匿前提”的伦理学基本问题。其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即使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伦理学理论,也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伦理学类型的区分。以应有和实有问题为例,有学者认为,应有与实有关系的解决,规定了伦理学其他问题解决的方向。例如,在什么样的实有基础上提出什么样的应有,使实有服从应有,使应有转化成实有。这种应有与实有的同一性问题,决定了各种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也决定着各种道德活动的标准、方向和方法”]。这种区分显然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伦理学类型的区分。所以可以说,基本的伦理学问题是多元的,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却是唯一的。

  (二)伦理学基本问题不等于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

  关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虽然有一定的分歧,但学界基本一致的看法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简单说伦理学就是研究社会道德的学问,所以伦理学也可以称之为道德哲学。但众所周知,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不能等同于本学科的理论本身。也就是说,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的道德并不能等同于伦理学,同样,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的道德,其存在的问题或基本矛盾,虽然对伦理学理论相当重要,也并不能等同于伦理学理论的问题或基本矛盾。即作为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与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实的道德生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两个虽有联系但却根本不同的概念或命题。

  现实道德生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或矛盾,哪怕是基本的,也只是对象自身的基本问题和矛盾;伦理学基本问题是伦理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其对象——道德现象进行研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这是两个不同关系层次的概念。即对象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不能等同于对这一对象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所面临的问题的。就如同《红楼梦》这部名著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不能与红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相混淆一样。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所表明的是对道德对象进行研究和说明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以道德的基本矛盾来取代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观点,显然是混淆了上述两个概念和命题的根本区别,是值得商榷的。

  (三)伦理学基本问题不等于道德观的根本问题

  道德观,简单地说就是对道德现象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多是指对全部道德现象的认识和观点,有时也是指对某一类道德现象的认识和观点。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对一定社会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看法。可以说,每一种伦理学理论都潜在地表达了一种道德观,都潜在地体现了这种理论对道德的基本看法。甚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每一个有理性的社会主体都会有自己的道德观,有自己对道德问题和现象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这些对道德的观点和看法,有些可能是伦理学理论和社会主体所共同关注的,是根本的观点和看法。但这些观点和看法不能看作是伦理学基本问题。

  伦理学基本问题不是道德观的根本问题,它是隐匿于各种道德观背后的问题,是一切伦理思想所以可能的背后的“看不见的手”人们无论以怎样的道德观来理解和看待伦理学,实质上都是在这一隐匿的“看不见的手”的支撑下才是可能的。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关于道德观的不同见解和看法,最终都要受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影响和制约。它是伦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最本质的问题,当然也是任何伦理学理论及思想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三、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和使命

  (一)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设立和论争是有意义的,并不是无谓的混乱和“冤枉的战争”。因为一门学科得以建立,不仅要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还要说明本学科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对新*刚刚兴建的*****伦理学学科体系而言,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设立和论争,给该学科的合法性和科学性以充分的说明。

  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伦理学迫切需要集中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问题,虽然伦理学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新*的*****伦理学需要学科自立,需要自立门户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二是实践问题,作为****社会的道德学说,新*的*****伦理学必须能够解答现实道德问题,指导****社会的道德生活。

  以罗国杰先生主编的《*****伦理学》为**的教科书体系,很好地完成了上述任务。以教科书理论体系为**的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设立和提出,既较好地解决了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解答了道德的本质、功能、历史使命等基本的道德理论问题,成为构建****道德体系的理论基础;又解决了具体的道德理论问题,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道德问题给予原则性回答,确立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还解决了实践问题,回答了****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道德问题,指导了人们的道德生活。而“这一体系中理论、规范和实践三大块相互沟通的桥梁,正是该体系的伦理学基本问题,这一体系所探讨的道德理论,从提出到论证,也是以伦理学基本问题为元点的”[17]。可见,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设立和提出,不是随心所欲的,是有重要理论意义的。

  而对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论争,也不是无意义的混乱,而是任何理论研究的共性。任何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都离不开各种理论纷争,而恰恰是在这种理论纷争中,所讨论的理论才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界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论争,不仅不会给人们的认识带来混乱,而且有助于人们在伦理学基本问题上加强认识,有助于彰显伦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思考方式,有助于科学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总之,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设立和论争既是伦理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又反过来为伦理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使命

  有学者认为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使命已经终结了。“‘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目标在于重建当代*的实践理性,但是它并没有完成这样的任务,也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伦理学始终面临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将不再可能以‘基本问题1的方式进行设问与解答,否则有可能陷入简单的理论轮回。”[16]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因为,“重建当代*的实践理性”是对伦理学基本问题使命的强加,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使命仅是作为“重建当代*实践理性”的理论基石(或可称为理论基点或元点)。如上所述,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设立和提出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伦理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二是理论和实践问题解答的需要。如果要界定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使命,也只能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我们可以说,作为构建*****伦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石,是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使命之一,它使*****伦理学与其他一切唯心**、旧唯物**伦理学流派在本体论上得以根本区别。作为解答****社会的道德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石,是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使命之二。可见,如果说无论是构建伦理学学科体系,还是解答****社会道德领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都算是“重建当代*的实践理性”的话,那么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目标或是使命,就仅是作为“重建当代*实践理性”的理论基石而言的。很简单的道理,仅靠伦理学基本问题本身,是不可能建构伦理学学科体系的,也不可能全面解答****社会道德领域的所有理论和现实问题,当然也不可能仅靠伦理学基本问题就完成“重建当代*实践理性”的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伦理学基本问题恰恰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基石。因此,把重建当代*实践理性的所有任务和使命都强加给伦理学基本问题,并据此否定伦理学基本问题,认为其没有完成这样的任务也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是不准确的。

  此外,我们还需强调的是,一方面,从本体论意义上区分伦理学理论的类型仍是必要的,并不过时,所有其他“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都是不能绕开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当然也不能以此作为标签,到处乱贴。*早就说过,“除此之外,唯心**和唯物**这两个术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怎样的混乱”[18]。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设立和提出,并不是也不能取代伦理学理论的全部问题。通过前述对伦理学基本问题含义的界定,也可以看出,伦理学基本问题虽然十分重要,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但这并不等于说伦理学研究的全部问题就只能是伦理学基本问题,或者说除了基本问题其他问题都不重要,或者说关注了其他问题就是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否定,也不等于说其他问题都必须以“基本问题”的方式设问和解答(但不能认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绕不开基本问题)。因此,将所有问题都以基本问题的方式进行设问和研究,甚至以基本问题取代其他问题的研究,是不正确的;反之,企图绕开伦理学基本问题,甚至想以其他问题的研究取代伦理学基本问题,或是以此否定伦理学基本问题,也是不准确的。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使命没有终结,还将继续。


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菁选2篇)(扩展6)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 (菁选5篇)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1

  糖尿病足是临床诊断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是指基于周围神经病变及微血管病变而引发肢体缺血、继发感染及坏疽的一种病症,病情严重者甚至需截肢治疗。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对于糖尿病足的知识储备量和自身管理能力与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措施,以提高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效果。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于社区医疗工作中对2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较佳,现将其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均为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诊断结果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相符。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58至76岁,*均年龄(67.2±2.5)岁;病程6至16年,*均病程(10.4±3.5)年;引发因素:因糖尿病性大疱并发糖尿病足8例,脚癣感染6例,热水烫伤4例,诱因不明者2例。上述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坏疽部位分别为足趾和足底。

  1.2 护理方法

  主要的护理措施包含血糖**、心理护理、创面护理及家庭健康教育等。

  1.3 疗效判定

  (1)痊愈:治愈:创面愈合,且痂皮已经形成。

  (2)好转:创面愈合情况良好,坏疽处分泌物大量减少。

  (3)无效:为达上述标准则可判定为无效。

  2 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20例患者中,16例痊愈(80%),3例好转(15%),1例无效(5%)。创面愈合时间为4至8周,*均时间(6.5±1.5)周。

  3 讨论

  糖尿病足属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残率高。据相关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的患者感染不同程度的足溃疡,约有1%的患者因为糖尿病足而截肢。本次研究过程中,对2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较佳。结果显示,16例痊愈(80%),3例好转(15%),1例无效(5%)。与一般研究结果相同,由此可见,护理干预也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合本次研究资料和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笔者认为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措施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严格**血糖。根据患者体重、年龄及日常运动量为基础制定降血糖计划。指导患者定时定量进食,因老年人肠胃功能下降,故而不应饱食。但是应当*衡营养,做到食谱多样化。定时检测患者血糖,根据血糖变化对胰岛素的注射量予以调整,力求将血糖**在正常范围之内。

  (2)心理护理。本次研究过程中,有6例患者于护理初期丧失抵抗疾病的信心,且伴有抑郁症状。糖尿病属一种慢性病,治愈难,糖尿病足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多难以承受长期的行为干预和病情困扰,产生消极心理和精神压力属于一种常见现象。故而,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针对性给予教育和指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以增进感情交流。另外,可向患者例举一些病情治愈案例,说明现今关于该病症的研究进展,以增强其抵抗病情的信心。

  (3)创面护理。

  督促患者每日检查双下肢有无水泡和鸡眼,脚底皮肤是否变色,脚趾间是存在裂口且是否并发感染。告知患者泡脚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水温38至40℃即可,而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佳。同时可依循医嘱按时给予药物治疗。根据患者足部溃疡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合并感染来进行处理,如果患者仅为局部红肿,则先行硫酸镁予以湿敷,而后给予混合液(胰岛素8U+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10ml+生理盐水100ml)进行冲洗,最后于溃疡局部涂抹湿润烫伤膏即可。如若已经形成脓肿,则应及时进行排脓措施。

  (4)家庭健康教育。可通过鼓励患者参与专家讲座、病患座谈会及发放康复宣传手册等方式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糖尿病足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综上所述,于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过程中,运用血糖**、心理护理、创面护理及家庭健康教育护理措施,有助于提升患者病情治愈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2

  摘要:目的:总结骨折病人的护理。方法:通过对住院病人骨折的老年人在心理、饮食、护理观察、预防并发症、功能锻炼等等方面的护理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掌握骨折病人的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掌握骨折病人的护理内容,及时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骨折病人;护理

  由于**或外伤,特别是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关节病、肌肉萎缩、生理功能发生各种衰退,反应迟钝等原因,极易发生各种类型骨折,特别是老年人又因各项机能的减退,骨折愈合缓慢,给病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为了减少或防止骨折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患者早日愈合,除了及时合理的治疗外,护理工作也很重要,特别是功能锻炼,极为重要。

  1 心理护理

  创伤、住院与手术易造成患者恐惧、多疑、担忧等精神症状。如生活上不能自理,需长期卧床需要他人照顾,担心拖累家庭及子子易出现情绪低落,易产生抑郁。

  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如手术后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等。护士在做每一项操作时应细致而耐心解释,不可了管制。关心并尊重病人,经常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多问候,注重细节,帮助解决一些问题,消除病人的疑虑,让病人感觉亲切温暖,调适好心理状态,稳定病人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2 饮食护理

  2.1 骨折早期:

  伤后1周内,饮食以清淡为主,配以蔬菜、豆类、蛋类、水果、瘦肉等,给病人补充一些粗纤维食物,如白菜、芹菜、燕麦等,食物应软质易消化,忌食酸辣、油腻食物,不宜过早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母鸡汤等,否则会导致肿胀消退减慢,影响骨痂生长,延迟骨折愈合。

  2.2 骨折中期:

  伤后2至3周,应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优质蛋白来源主要是鱼虾、瘦肉、蛋类、奶类和豆制品等,充足的蛋白质可增加钙的吸收和储存,对防止和延缓骨质疏松有利,同时也要补充维生素A、D,以促进钙质的吸收和骨折的愈合,指导病人吃一些虾皮、海带、动物内脏,以供给机体矿物质,有利于骨折的恢复。

  2.3 骨折后期:

  伤后3至5周,饮食上可**禁忌,可给予骨头汤、母鸡汤等,也可配以辛辣调味品,以增进食欲,刺激胃液分泌,有利于病人营养及能量的补充,满足骨折生长期的重要。对于特殊病人,如合并糖尿病、肝肾疾患、有特殊宗教信仰及特殊饮食习惯的病人,饮食上应注意搭配合理,既要满足机体营养的需要,又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 易发并发症的护理

  3.1 预防压疮的护理:

  骨折病人不能活动,皮肤抵抗力低,易在受压部压如骶骨尾部、肩胛部,足部出现压疮,应经常按摩受压部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对于牵引病人应教会用健肢做支撑抬起臀部,受压部位势以软枕,股骨骨折病人如无特殊情况术后第一天即可向健侧翻身,下腿屈曲,上腿伸直,两腿间垫以软枕,骨盆骨折病人应利用牵引床抬起上半身,按摩骶骨尾部。脊柱病人在翻身时,肢体应在同一轴线上,避免扭曲、旋转,以免引起继发性损伤,护士应经常检查受压处皮肤情况,保持病人皮肤清洁。

  3.2 预防呼吸道感染:

  老年人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患,骨折后卧床时间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易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应指导病人做深呼吸,定时翻身叩背,做有效咳嗽,将呼吸道内分泌物咳出,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3 预防泌尿系感染:

  由于卧床、不习惯床上排尿,易发生尿潴留,加之膀胱功能减退的老年病人,排尿后残余尿增多而导致泌尿系感染,护理过程中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ml,每日用温水清洗会**,对于留置导尿人病人每天应做好尿道口的护理。

  3.4 预防深静脉血栓:

  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少,易发生静脉血栓,应指导病人做足的背伸、跖屈及踝关节的运动。骨折固定或手术后,做肌肉的等长收缩,配合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多为静脉淤滞所在,做好交**记录,必要时以同一*面周径,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 功能锻炼

  4.1 上肢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病人早期做握拳及时和腕关节屈伸练习。外展型限制肩外展活动,内收型限制肩内收活动。肱骨干骨折病人固定2周内,练习指、掌、腕关节活动,禁止做上臂旋转活动,固定2-3周后,练习肩肘关节活动,伸屈肩肘关节。尺桡骨干双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初期可练**臂和前臂肌肉舒缩活动,用力握拳,充分屈伸手指动作,2周后开始练习肩、时、腕关节活动,禁忌做前臂旋活动。4周后练习前臂旋转及手推墙动作,7-9周后,X线显示骨折愈合,即可拆除外固定,充分练习腕关节活动。

  4.2 下肘骨折: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疼痛消失后,即可在床上做下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髋关节及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2天后可扶病人床上坐起;5-7天后,可做轮椅下床活动,3-4周后可扶双拐下地,患肢不负重行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置换术病人应鼓励早期床上功能锻炼。在床上练习股四头肌及臀肌的收缩运动,足的背伸、跖屈运动,2周左右可扶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6周后可弃拐行走。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应指导有计划地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足趾的屈伸运动,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去掉牵引及外固定后,教会病人用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地行走,保护病人谨防跌倒。

  4.3 脊柱骨折:

  为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应进行肌肉的按摩,方法是用双手鱼际轻轻按摩受压部位,反复滑动。禁忌脊柱前屈、旋转活动,指导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做下肢关节的内收,外展运动,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和旋转活动,练习手指的伸、屈、握拳、捏、握等动作。

  5 出院指导

  由于骨折愈合需较长时间,而有些老年病人由于骨折质疏松,恢复缓慢,有很多康复治疗都在家中完成,应注意病人出院指导,教会病人锻炼方法,复查时间,根据X线摄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肢体负重,对于手术病人,应告诉骨折临床愈合后何时取内固定物。另外,还要指导用药、饮食及皮肤护理情况。指导注意事项,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吕琼香.浅谈老年人骨折的护理.**现代护理杂志,2008,5(16)

  [2] 张美琴.常见骨折的康复要点.康复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杨晓霞.下肢骨折的护理.实用骨科护理学.科学出版社,2006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3

  摘要: 护理学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为一体的临床应用学科,基础护理学是培养医护人员的基础学科,随着医疗水*的逐步提升,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也要进行不断**和完善,要使学生全面掌握到常用的基本护理技术操作,提升学生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提出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主要方法。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教学实践

  引言: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是将护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是各大教育层次的护士生们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基础护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科学施教,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护士生的技能素质水*,从而为临床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本文主要通过如下六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基础护理学是护士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培养护士生护理技术的重要学科,现阶段是教学**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标。对此,在进行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时,要打好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基础,着重发展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并提高学生在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将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内容由浅入深,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将枯燥的问题生动化,如象压疮的预防护理、吸痰法、导尿术等课程都是基础护理学中较为复杂、抽象的课题,教师可以穿插图片、影像等方式,将较难懂的课程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提高教学水*。

  二、调整好教学节奏,营造**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主场地,教师是否能够驾驭好课堂气氛之间影响着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投入情况,影响着整个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者的角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要面带微笑为学生授课,同时要求学生在练习操作时要将模拟人看作真的病人,要有人文关怀。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药采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切入主题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提出给药、注射、无菌等操作原则要用分析归纳法来记忆,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互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对妇产科的护理方法时,教师可先设定好命题,如面对剖宫产的患者,整体护理所需要的步骤有哪些?通过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对信息获取、判断、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基础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进行操作者、病人、评判者的角色互换,在练习中不断交流感受和想法,纠正错误、点评不足,当操作练习中遇到经过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将问题归纳汇总后,向指导老师请教。

  四、加强基础护理学的实践操作训练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要兼顾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训练的教学搭配,要增设基础护理学的实验室,完善模拟病房体系,根据基础护理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时数,以培养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护理技巧,增强学生的护理实践操作能力。

  如教师可以根据基础护理学将实践操作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如臀大肌注射法就从药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病人**的安置、进针手法等基础步骤做起,进行反复强化的训练,加强对护理技巧的掌握和总结,然后再进行强化训练,从人体模型或者病人进行综合型的实际操作。在实践技术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整好学生对护理方面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对护理工作中的紧急应对问题的能力。

  五、完善护理技能的考核**

  护理技能的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考试考核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督促作用,同时还可以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护理技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础护理知识能够融合到实践操作中。

  如基础护理学的考核的内容不要仅仅是单一的操作考核,要丰富考核的内容,从日常教学中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表现成绩和考勤情况都可以纳入护理技能考核的内容中,同时对于学生在教学中体现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也可以作为考核标准,还有对学生综合业务素质的考核等等,在不同层面上增强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全面认知,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知识,掌握基础护理学技巧提供有利的督促作用。

  六、将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融合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中

  医护生不仅仅要具备完善的职业技术、丰富的医疗护理的知识储备,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所谓的职业素质就是医护人员的医德和职业操守,医护人员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所面对的患者各种各样,医护生必须要保持一视同仁的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准则,才能更好的达到护理的最佳效果。

  例如对于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就应该加强对医护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医护生对工作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精神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护理中要保持工作严谨、认真、仔细的态度,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一个医护生完成护士角色的转变。

  结语:通过以上对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分析,可见要想加强对护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对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的尝试,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培养护生高水*的护理技能,能够在未来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具备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护士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利用课件教学、开放实验室等举措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秀*;柳秋实;解霜雁;护理综合性实验与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探讨[J];*护理管理;2010;(12):期12-13

  [2]廖文玲;护理技巧“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4):11-12

  [3]王芳;朱佩国;“三段式”实践教学在高级助产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2010;(11):44-45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4

  【摘 要】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为主要特征,以手术为主。按其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这里仅论述急性阑尾炎的护理。

  【关键词】 阑尾炎;手术;护理

科技伦理问题研究

  阑尾位于右髂窝部,为一条细长的盲管,外形呈蚯蚓状,长约5~10厘米,直径0.5~0.7厘米。阑尾起自盲肠根部、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远端游离于右下腹腔,其体表投影约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是阑尾手术切口的标点。

  1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1 禁食,减少对阑尾的刺激。

  1.2 休息,给予半卧位,以减轻疼痛。

  1.3 静脉补液,正确使用抗生素,注意配伍禁忌。

  1.4 降温、止吐、镇静等对症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止痛剂,禁止热敷、灌肠[1]。

  1.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腹部、全身及血白细胞的变化。尤其是老年、小儿,妊娠期的阑尾炎更应重视。一旦腹痛加剧,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增高,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1.6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

  2 手术治疗的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观察

  加强巡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出现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剧痛多提示阑尾腔压力高,如腹痛突然减轻,并有明显腹膜刺激征、高热等则提示阑尾穿孔,应尽快手术治疗[2]。

  2.1.2 对症处理

  禁食、按医嘱静脉输液,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感染;诊断未明确之前禁用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禁服泻药及灌肠,以免肠蠕动加快,肠内压升高,导致阑尾穿孔或炎症扩散;为了减轻疼痛,病人可取右侧屈曲**,可使腹肌松弛。

  2.1.3 术前准备

  协助病人完善相关检查;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并记录;了解病人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和食物的种类并通知医生,嘱病人禁食、禁水;行手术区备皮,排空膀胱等,做好术前准备。

  2.1.4 心理护理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焦虑,使之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相关知识,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担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3]

  2.2 术后护理

  2.2.1 **

  病人回病房后,根据患者的麻醉方法采用适当卧位休息。一般常采取低枕*卧位。6小时后,神志清楚,血压*稳后可改半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可减轻切口疼痛。

  2.2.2 饮食

  术后可给予少量清流质饮食,若进食后出现不适,可等肠蠕动功能逐渐恢复后给予正常饮食,应避免食用热牛奶、豆浆等胀气食物。一般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肠蠕动恢复快,进食较早。术前麻痹性肠梗阻患者进食较晚。

  2.2.3 活动

  鼓励病人早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增进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老年病人术后注意保暖,经常拍背帮助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24h可起床活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如无下床活动禁忌,下床活动时间可提前。

  2.2.4 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及时倾听病人主诉,观察病人腹部体征变化,尤其注意观察有无粘连性肠梗阻、腹腔感染或脓肿等术后并发症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

  2.2.5 用药护理

  遵医嘱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感染,防止并发症发生。术后3~5天禁止使用强泻剂和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增加肠蠕动,而使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缝合伤口裂开[4]。

  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阑尾穿孔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要高于未穿孔者。多因手术时污染切口、存留血肿和异物所致。表现为术后2~3天体温升高,切口局部胀痛或跳痛,局部有红、肿、热、痛或波动感,可局部热敷、理疗;形成脓肿者,应剪去缝线,充分引流。

  3.2 出血:因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所致,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表现为腹痛、腹胀、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放置引流管者,可有血性液体自引流管流出,应立即*卧、吸氧,抽血做血型交叉,补液,并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必要时手术止血。

  3.3 腹腔残余脓肿:常见部位有盆腔、膈下、肠间隙等处,常发生于术后5~7天。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伴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及直肠膀胱刺激等症状。以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患者多见。应给予半卧位、补液、并使用抗生素,未见好转者行穿刺或切开引流术治疗。

  3.4 肠瘘、粪瘘:原因较多,如结扎线脱落,术中误伤盲肠等。一般经非手术治疗后瘘可闭合自愈。经久不愈时,可考虑手术。

  3.5 粘连性肠梗阻:因手术损伤、阑尾浆膜炎症影响等因素。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家庭护理]

  ①慢性阑尾炎术后应加强活动,防止肠粘连发生。

  ②术后近期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特别是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防止形成切口疝。

  ③拆线一般在术后7日,如未拆线而出院,注意保护切口,防止感染及撞伤。10日后才能沐浴。

  ④如有切口溶液、红肿、疼痛等,应及时去医院门诊或急诊。

  总结

  阑尾炎手术在普外科最为常见,由于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往往在术后不太容易引起医护人员的****。但是,通过**来对阑尾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我们体会到,做好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许勤.外科护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 莫新少.外科护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3] 刘玲玲.阑尾炎手术病人的护理《**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第14卷第12期

  [4] 赵秀丽,金百红.浅谈急性阑尾炎的术后护理[J].**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5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使用数字抽签法将这8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给予人性化管理,并在两组患者结束护理管理后,对比其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及疲劳感知评分。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2.5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疲劳感知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具有积极的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和护理质量,进一步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护理;运用;效果

  0引言

  本文为进一步研究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特选择了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管理、人性化护理管理,其中采取人性化管理的40例患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护理管理效果,现报告整理完毕,具体陈述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使用数字抽签法将这8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0~45岁之间,*均年龄为(25.9±4.2)岁,男性患者数量和女性患者数量的分布比值为23:17。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1~46岁之间,*均年龄为(26.8±4.3)岁,男性患者数量和女性患者数量的分布比值为22:18。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等研究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人员在医生的指示下,指导患者用药或者为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护士长**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对其出勤和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及时解答护士在护理中遇到的难题。

  1.2.2实验组给予人性化管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营造人文环境、创立人性化服务、给予情志关怀及强化疾病概念等。

  1.3观察指标。

  对经不同护理管理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护理质量评分及疲劳感知评分进行观察。护理总满意率使用选项法进行评定,护理效果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项,护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护理总满意率越高,表示患者的护理效果越好。护理质量评分使用模糊数字评分法评定,分值在0-10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疲劳感知评分共14题,最高分为1分,最低分为0分,总分为1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疲劳感越强。

  1.4数据处理。

  对经不同护理管理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护理质量评分及疲劳感知评分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护理质量评分及疲劳感知评分使用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护理总满意率使用计数资料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两组数据间的P值小于0.05,**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2.5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护理质量评分、疲劳感知评分。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疲劳感知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医院护理服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医院护理管理存在较多的不足,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给医院的良好形象和口碑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传统的医院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和创新,成为了热门的护理议题[1]。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具有机械性和被动性的特点,护理人员的护理积极性普遍较为低下,加上护理专业知识的缺乏,其护理差错率较高,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护理纠纷,部分职业素质较为低下的护理人员还容易与患者及其患者家属发生正面冲突,导致护患关系十分的紧张,具有较大的应用局限性[2]。人性化管理模式是临床较为新型的管理模式之一,人性化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遵照科学人性观念,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健康,该护理管理模式自临床应用以来受到了众多患者及专家的一致好评[3]。本研究中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给予人性化管理的40例患者其护理总满意率、护理质量评分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P<0.05),且在疲劳感知评分方面,实验组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人性化管理模式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营造人文环境、创立人性化服务、给予情志关怀及强化疾病概念等[4-7]。营造人文环境: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以改善患者的治疗心情,在室内摆放鲜艳的花草、精致的小饰品等,装点病房,确保病房温馨;定时保持通风,并做好常规的消毒工作,确保室内空气清新流畅。创立人性化服务:可在室内张贴相关疾病知识的海报或者手抄报,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进一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制作“请勿打扰”的示意牌,告知患者如有必要可悬挂于病房门口,让患者获得尊重感。给予情志关怀:护理人员积极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诉求,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强化疾病概念:采用口头教育、书面教育及视频教育的方式,为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机制及相关的注意事项,进一步加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度。 综上所述,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具有积极的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和护理质量,进一步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雪飞.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626.

  [2] 刘敏.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分析[J].*卫生产业,2015,12(1):79-80.

  [3] 张元云.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实用医药,2013,8(16):261-262.

  [4] **,卢伟燕,贺敏等.人性化管理模式在脑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2):366-367.

  [5] 徐同芬.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结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09(2):28-30.

  [6] 郎秋梅.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128-129.

  [7] 郭丽.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全科护理,2012,10(33):3140-3141


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菁选2篇)(扩展7)

——递进式教学研究论文 (菁选2篇)

递进式教学研究论文1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一名会计电算化专业授课教师,在多年的实训指导中,深深体会到,传统的实训课程缺乏系统性,各实训项目单一,没有考虑到后续实训项目课程的开展需求。学生的实践技能水*不能随实训课程的开出而得到递进的提升。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这一教育宗旨呢?如何使学生的实践技能能随实训课程的开展而得到递进的提升?具体到电算化实训教学中,就是将“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项内容连成一体,以技能递进提升的实训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这里就会计电算化如何开展“递进式”实训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模块设计,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项内容连成一体实训课程体系。

  1.基础技能实训

  基础技能实训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即随着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将教材课后基础的分段实训案例在教学型的财务软件中进行分段实训操作,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阶段实验,以验证学生对所学技能的掌握。比如,可针对总账子系系统、UFO报表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应收及应付管理子系统等进行单项实训,以检验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

  2.岗位虚拟实训

  岗位虚拟实训是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色及会计业务的的流程而在完成了基础技能实训之后应进行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扮演不同角色的实训。即当一笔会计业务发生时应以不同的角色在教学型财务软件中进行操作,以达到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际工作的目的。比如一项采购业务发生后,在采购应付系统由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入库单和采购**的处理;应付款系统应有应付款会计对**进审核、制单处理;总账系统由出纳进行收款;由主管会计对凭证进行审核和记账处理等。

  3.会计综合实训

  会计综合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是在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技能实训和岗位虚拟实训之后,将一个完整的的教学案例资料分别以手工和电算化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管理,并且能够对这两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充分了解二者对业务处理的差异性,并且能够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充分了解二者对业务处理的差异性,全面体会会计信息化给企业还的益处及会计信息化的***和现代化。

  4.企业顶岗实习

  企业顶岗实习是整个“递进式”实训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将前三个实训环节所掌握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体现,进一步检验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内容,学生进入顶岗实习,要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工作,学会分析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实习报告,由学校****考核确定成绩。

  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应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为学生毕业后的直接上岗提供了保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接轨。

  二、会计电算化“递进式”实训教学的实施条件

  1.需要足够的课时

  会计电算化“递进式”实训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的专业技能,使各项分段的零散的技能能融会贯通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因有充足的课时让学进行实验实训。

  2.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基地建设应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在数量上基本满足实习及实训的需要;在质量上达到优质标准。会计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注意校企共建,可以从校企合作单位请财务部门负责人,按各岗位工作流程设计实习环境,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另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尝试成立会计公司,对外提供服务,**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

  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要十分注意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发展。实习基地要体现***、配套性和实用性,在选取实习基地时要兼顾各个行业,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直观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提供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现场、师资或其他条件,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企业实际工作全方位的.预演。

  3.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各实训环节要求实训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熟悉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应符合“双师型” 教师的标准。随着实训教学模式的**与实训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显得尤其重要。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第一,建立教师定期校外实习**,鼓励和**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锻炼,让他们参加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实践活动;

  第二,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等会计人员来校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也可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校兼职,承担一些实训课程的指导任务;

  第三,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考试,取得岗位职业资格的职称证书。

  4.需要与“递进式”实训相配套的实训教材

  在教材的选用上,教材的内容应与“递进式”实训所要求的技能循序递进相吻合。每个实训环节相对应的教材在内容能承前启后,教学案例能相互关联,使之成为“递进式”实训系列教材。

  会计实训教材建设需要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目体,依照实践教学逐渐扩充的内容体系和梯次提升的层次体系的要求进行建设与开发;鼓励本专业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自主开发实训教材,以保证每个实训阶段有实用教材,且随着实训内容和设施的更新而不断修订与完善。同时引进**外优秀的专业实训教材,结合教材的编写与引进,重新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使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基本技能实训教材可选取具有**性的、典型的任务进行实验,尽量选择实务型、设计型的内容;虚拟岗位实训则根据企业各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实训;综合实训教材则应将手工模拟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选取实务中发生的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建设模拟业务部门,以经济业务相关的内、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等为模拟实训对象。使之“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总之,“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将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将各项分散的技能化零为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体现出中职会计教育的特色,使中职会计教育具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递进式教学研究论文2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一名会计电算化专业授课教师,在多年的实训指导中,深深体会到,传统的实训课程缺乏系统性,各实训项目单一,没有考虑到后续实训项目课程的开展需求。学生的实践技能水*不能随实训课程的开出而得到递进的提升。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这一教育宗旨呢?如何使学生的实践技能能随实训课程的开展而得到递进的提升?具体到电算化实训教学中,就是将“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项内容连成一体,以技能递进提升的实训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这里就会计电算化如何开展“递进式”实训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模块设计,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项内容连成一体实训课程体系。

  1.基础技能实训

  基础技能实训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即随着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将教材课后基础的分段实训案例在教学型的财务软件中进行分段实训操作,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阶段实验,以验证学生对所学技能的掌握。比如,可针对总账子系系统、UFO报表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应收及应付管理子系统等进行单项实训,以检验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

  2.岗位虚拟实训

  岗位虚拟实训是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色及会计业务的的流程而在完成了基础技能实训之后应进行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扮演不同角色的实训。即当一笔会计业务发生时应以不同的角色在教学型财务软件中进行操作,以达到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际工作的目的。比如一项采购业务发生后,在采购应付系统由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入库单和采购**的处理;应付款系统应有应付款会计对**进审核、制单处理;总账系统由出纳进行收款;由主管会计对凭证进行审核和记账处理等。

  3.会计综合实训

  会计综合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是在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技能实训和岗位虚拟实训之后,将一个完整的的教学案例资料分别以手工和电算化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管理,并且能够对这两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充分了解二者对业务处理的差异性,并且能够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充分了解二者对业务处理的差异性,全面体会会计信息化给企业还的益处及会计信息化的***和现代化。

  4.企业顶岗实习

  企业顶岗实习是整个“递进式”实训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将前三个实训环节所掌握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体现,进一步检验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内容,学生进入顶岗实习,要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工作,学会分析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实习报告,由学校****考核确定成绩。

  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应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为学生毕业后的直接上岗提供了保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接轨。

  二、会计电算化“递进式”实训教学的实施条件

  1.需要足够的课时

  会计电算化“递进式”实训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的专业技能,使各项分段的零散的技能能融会贯通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因有充足的课时让学进行实验实训。

  2.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基地建设应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在数量上基本满足实习及实训的需要;在质量上达到优质标准。会计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注意校企共建,可以从校企合作单位请财务部门负责人,按各岗位工作流程设计实习环境,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另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尝试成立会计公司,对外提供服务,**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

  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要十分注意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发展。实习基地要体现***、配套性和实用性,在选取实习基地时要兼顾各个行业,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直观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提供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现场、师资或其他条件,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企业实际工作全方位的预演。

  3.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各实训环节要求实训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熟悉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应符合“双师型” 教师的标准。随着实训教学模式的**与实训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显得尤其重要。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第一,建立教师定期校外实习**,鼓励和**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锻炼,让他们参加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实践活动;

  第二,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等会计人员来校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也可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校兼职,承担一些实训课程的指导任务;

  第三,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考试,取得岗位职业资格的职称证书。

  4.需要与“递进式”实训相配套的实训教材

  在教材的选用上,教材的内容应与“递进式”实训所要求的技能循序递进相吻合。每个实训环节相对应的教材在内容能承前启后,教学案例能相互关联,使之成为“递进式”实训系列教材。

  会计实训教材建设需要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目体,依照实践教学逐渐扩充的内容体系和梯次提升的层次体系的要求进行建设与开发;鼓励本专业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自主开发实训教材,以保证每个实训阶段有实用教材,且随着实训内容和设施的更新而不断修订与完善。同时引进**外优秀的专业实训教材,结合教材的编写与引进,重新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使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基本技能实训教材可选取具有**性的、典型的任务进行实验,尽量选择实务型、设计型的内容;虚拟岗位实训则根据企业各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实训;综合实训教材则应将手工模拟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选取实务中发生的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建设模拟业务部门,以经济业务相关的内、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等为模拟实训对象。使之“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总之,“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将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将各项分散的技能化零为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体现出中职会计教育的特色,使中职会计教育具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科技伦理研究综述论文 (菁选2篇)(扩展8)

——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1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的总体评价。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相关格式

  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结果、动态和进展。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须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在综述的引言(或者导言、介绍)部分要写清以下内容: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综述次序的准则。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文献发表的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引言部分所确立综述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主题内容根据综述的类型可以灵活选择结构安排。

  主题的层次标题应简短明了,以15字为限,不用标点符号,其层次的划分及编号一律使用*数字分级编号法(不含引言部分),一般用两级,第三级上用圆括号()中间加数字的形式标识。

  插图应精选,具有自明性,勿与文中的文字和表格重复。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

  表格应精心设计,结构简洁,便于操作,并具有自明性,内容勿与正文、插图重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但不能用斜线和竖线。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账,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不协调。

  6、一些作者似乎把论文的引言看成是一种形式,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将引言的写作和正文的写作相分离,只是为了给论文加一顶帽子。常见的现象是,一般化地论述研究的重要性,甚至从技术所涉及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谈起,就像一篇**的讲话稿。就是落脚于研究的主题,也是从宏观谈起到微观结束,停留在一般性的论述较多。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读者无法准确地判断“论文命题”的具体价值,缺少对当前研究状况的概括和介绍,不知道作者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工作有什么不同?因此,科技论文的引言必须交代研究工作的背景,概括性地论述所研究问题的现状。对研究现状的论述,不仅是考查作者对资料的占有程度和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从资料的全面程度和新旧程度可以判断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7、引文罗列,缺少分析和概括。引言不仅要反映背景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要考查作者对研究背景了解的深度。一般作者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深,在介绍研究现状时往往是列出一大堆参考文献,罗列出不同研究者的不同作法和结论,缺乏作者的分析和归纳,没有概括出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将一些与本文研究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也列在其中,片面地强调资料占有的丰富性。尽管有人认为,对研究现状的介绍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但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出发,引言的目的是阐述论文命题的意义,而并非是研究资料的综述,尽管综述对读者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因此,应当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难点和不足,从而引出论文研究的主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