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 庖丁解牛译文逐字翻译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1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①,膝之所踦②,砉③然向然,奏刀騞④然,莫不中⑤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⑥。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⑦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⑧。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杀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把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空间宽绰,这对于刀刃运转必然很有余地。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格外小心谨慎,目光因此而集中,动作因此而放缓。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注释
①履:踩。
②踦(yǐ):指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③砉(huā)象声词,哗的一声。
④騞(huō)然:比砉然更大的响声。
⑤中:合乎。
⑥会:音节,节奏。
⑦进:超过。
⑧硎(xíng):磨刀石。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阅读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1)
——《庖丁解牛》说课稿3篇
《庖丁解牛》说课稿1
一、对教材的把握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把它安排在读本中,其目的是扩大知识视野,配合教材的学习,力补教材课时之限、数量之不足的缺点。其学习方法也应不用于教材,对教材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度也比较大;对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阅读,灵活性比较大,更有利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结合“新课标”对教法的把握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赏文艺作品,能感受想像、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在教法上必须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为此我的教学目标为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
B、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过程与方法
A、整体感知,训练古文阅读能力
B、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知识的能力。
3、重点与难点
A、教师引导交流,利用学生的成功激发兴趣
B、“技精湛——道精深”的关系
C、学以致用,教是为了不教,用这一篇的交流引导学生读其它课文
三、教学设计过程
1、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外,早读学生先自读)
2、导入:现代著名的诗人郭沫若曾说过:“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这绝无仅有的一个便是庄子。”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秋水》一文,他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它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大胆夸张,想像奇特,最是有浪漫**色彩,今天我们再来交流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庖丁解牛》,以期进一步领悟这种特点。
3、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正字、断句。
技/盖至此乎?(盖——运转hé:何不,何)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枝zhī:枝脉,綮qìng)
四、分工合作式研究,力求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组(1——2)自然段
二组(庖丁释刀曰——而况大軱乎)
三组(良庖——新发于硎)
四组最后一段
先讨论本节内容,解决字词疑难。后分别推荐一个同学口述译文(读——译)
1、解牛场面:动作、声音
劳动者:艺术表演观看者:艺术享受
2、解牛经验:找句子概括
技精湛——道精深
3、如果撇开庄子的本意,请你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其寓意(把它作为一篇**的寓言去挖掘)
A、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B、实践出真知
C、小事可以悟出大道理
D、一切劳动都是美的,劳动可以得到享受
E、要避开矛盾
F、学无止境
G、要遵循规律
H、自信不可缺少
《庖丁解牛》说课稿2
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我是来自****,我的名字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庖丁解牛》。
一、教材的把握
《庖丁解牛》是职教版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属于古代散文。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达到积累古代散文知识、提高阅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的目标。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散文具有形象性,给人更着实、具体逼真的感受。
《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不仅寓意深刻,还给人很多的启示,这一点适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的确立。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当前教育现状,我觉得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适应语文考试;二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认为不易面面俱到,不要担心丢下这个,或没有顾及那个,否则会造成目标繁杂而重点不够突出;应敢于放下,这样会使目标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在课堂教学流程中落实。
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对古代文言知识的积累;二是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课程学习也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以上,《庖丁解牛》一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积累词汇,掌握一词多义现象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方面,学生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作品的形象性,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方面,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探究作品给人的启示。
三、教法的拟定。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拟定如下主要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诵读是古诗文教学中很关键的一环,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主要通过学生诵读,再听朗读录音以对字音参校、核准,正确掌握读音和句读。
2、讨论法。对于文中的“养生之道”、“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关系、作品给人的启示等内容适用于使用讨论法。不过对于文本中的其他知识点也可采用此方法。这种方法将在“探究文本”的教学流程中采用。
3、引导交流法。文言文中的知识点较多,诸如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现象、文言特殊句式等,主要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以求全面、完整的掌握各类知识点,这样,教师避免唱独角戏,也减轻了教师讲解的负担。
四、流程的操作。
1、本则寓言计划用一课时教学,并使用多**课件辅助进行。
2、教学设计主要安排“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研析文本”、“探究文本”和“课业安排”五个流程。
3、检查预习。预习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环,学生预习的情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中既要指导预习方法、安排预习内容,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惯,这实质是一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可能收益终身。这一环节主要落实学生对文言知识点的掌握。
4、文本的研析,主要通过“思考导引”,采用引导交流的方法来实施。当然,“思考引导”题的设立注重入手、衔接、坡度几个关键环节。在本课这一教学流程中,打破教材内容的安排,从庖丁练就如此高超娴熟解牛技艺的经历入手,因为事实本来的发展是按照:目见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表演)这一循序渐进的规律,然后再讨论他的.解牛经验,最后欣赏解牛场面,从而感受作品的形象性。
5、本文教学的“探究文本”部分,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来探讨本文给人的启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一环节,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时间,机动调整时间的安排,确保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五、关于板书。
语文课教学虽然运用多**,但也应有合理的粉笔板书。一方面粉笔板书能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旨;另一方面,字品亦人品,用粉笔字影响着学生,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本文的板书主要从“观”、“感”、“悟”三个方面设计的。
六、小结。
以上是本人对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文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的阐述。望各位评委专家多予指正。谢谢!
《庖丁解牛》说课稿3
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我是来自****,我的名字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庖丁解牛》。
一、教材的把握
《庖丁解牛》是职教版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属于古代散文。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达到积累古代散文知识、提高阅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的目标。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散文具有形象性,给人更着实、具体逼真的感受。
《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不仅寓意深刻,还给人很多的启示,这一点适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的确立。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当前教育现状,我觉得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适应语文考试;二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认为不易面面俱到,不要担心丢下这个,或没有顾及那个,否则会造成目标繁杂而重点不够突出;应敢于放下,这样会使目标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在课堂教学流程中落实。
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对古代文言知识的积累;二是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课程学习也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以上,《庖丁解牛》一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积累词汇,掌握一词多义现象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方面,学生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作品的形象性,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方面,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探究作品给人的启示。
三、教法的拟定。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拟定如下主要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诵读是古诗文教学中很关键的一环,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主要通过学生诵读,再听朗读录音以对字音参校、核准,正确掌握读音和句读。
2、讨论法。对于文中的“养生之道”、“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关系、作品给人的启示等内容适用于使用讨论法。不过对于文本中的其他知识点也可采用此方法。这种方法将在“探究文本”的教学流程中采用。
3、引导交流法。文言文中的知识点较多,诸如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现象、文言特殊句式等,主要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以求全面、完整的掌握各类知识点,这样,教师避免唱独角戏,也减轻了教师讲解的负担。
四、流程的操作。
1、本则寓言计划用一课时教学,并使用多**课件辅助进行。
2、教学设计主要安排“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研析文本”、“探究文本”和“课业安排”五个流程。
3、检查预习。预习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环,学生预习的情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中既要指导预习方法、安排预习内容,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惯,这实质是一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可能收益终身。这一环节主要落实学生对文言知识点的掌握。
4、文本的研析,主要通过“思考导引”,采用引导交流的方法来实施。当然,“思考引导”题的设立注重入手、衔接、坡度几个关键环节。在本课这一教学流程中,打破教材内容的安排,从庖丁练就如此高超娴熟解牛技艺的经历入手,因为事实本来的.发展是按照:目见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表演)这一循序渐进的规律,然后再讨论他的解牛经验,最后欣赏解牛场面,从而感受作品的形象性。
5、本文教学的“探究文本”部分,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来探讨本文给人的启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一环节,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时间,机动调整时间的安排,确保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五、关于板书。
语文课教学虽然运用多**,但也应有合理的粉笔板书。一方面粉笔板书能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旨;另一方面,字品亦人品,用粉笔字影响着学生,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本文的板书主要从“观”、“感”、“悟”三个方面设计的。
六、小结。
以上是本人对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文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的阐述。望各位评委专家多予指正。谢谢!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2)
——庖丁解牛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
庖丁解牛原文及赏析1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创作背景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恣肆的特点。
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第二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刀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刀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不过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客观上又揭示了人在实践中如何达于**的问题。文中所说的“天理”、“固然”,若引申**看,亦可理解为人们面临的外界客观事物。它虽然会给企望达于**的人们带来这种那种限制或妨碍,但睿智的人们又不是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认识它,顺应它,就能够如庖丁那样**洒脱。对此,庄子曾作过一番极为精妙的分析:“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节”固然不可逾越,但毕竟有间隙,这就为人们“游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刀于在这一天地里施展本领,是同样可以**自在的。“游刃”二字,活现出解牛者合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神化境界。当然,对于“固然”的认识并非一劳永逸,即使庖丁那样技艺高超者,每逢筋骨盘结处,总是谨慎从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毫不懈怠才是。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成后内心满足的喜悦。
庄子正是通过庖丁其言其艺,揭示美是一种**的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必须实现合规律(“因其固然”)与合目的(“切中肯綮”)的**,以达到**自在(“游刃有余”)的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则是创作必备的心境,强调要排除一切感官纷扰,全神贯注,这与《庄子·达生》篇中梓庆削鐻时所说的“斋以静心”,“忘吾有四枝形体”,是一致的。此种“心斋”、“坐忘”境界,与近现代**美学注重的“静观”、“观照”殊途而同归,不过却早于叔本华、尼采两千一百多年。
庄子散文刀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刀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庄周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庖丁解牛原文及赏析2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刀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刀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注释
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踦(yǐ):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
砉(xū)然:象声词。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
騞(xū)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嘻:赞叹声。
盖:通“盍(hé)”,何,怎样。
进:超过。
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批:击。郤:空隙。
导大窾(kuǎn):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軱(gū):股部的大骨。
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族:众,指一般的。
折:用刀折骨。
发:出。硎(xíng):磨刀石。
节:骨节。间:间隙。
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怵(chù)然:警惧的样子。
謋(huò):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
委地:散落在地上。
刀: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养生:指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原文及赏析3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创作背景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恣肆的特点。
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第二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刀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刀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不过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客观上又揭示了人在实践中如何达于**的问题。文中所说的“天理”、“固然”,若引申**看,亦可理解为人们面临的外界客观事物。它虽然会给企望达于**的人们带来这种那种限制或妨碍,但睿智的人们又不是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认识它,顺应它,就能够如庖丁那样**洒脱。对此,庄子曾作过一番极为精妙的分析:“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节”固然不可逾越,但毕竟有间隙,这就为人们“游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刀于在这一天地里施展本领,是同样可以**自在的。“游刃”二字,活现出解牛者合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神化境界。当然,对于“固然”的认识并非一劳永逸,即使庖丁那样技艺高超者,每逢筋骨盘结处,总是谨慎从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毫不懈怠才是。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成后内心满足的喜悦。
庄子正是通过庖丁其言其艺,揭示美是一种**的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必须实现合规律(“因其固然”)与合目的(“切中肯綮”)的**,以达到**自在(“游刃有余”)的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则是创作必备的心境,强调要排除一切感官纷扰,全神贯注,这与《庄子·达生》篇中梓庆削鐻时所说的“斋以静心”,“忘吾有四枝形体”,是一致的。此种“心斋”、“坐忘”境界,与近现代**美学注重的“静观”、“观照”殊途而同归,不过却早于叔本华、尼采两千一百多年。
庄子散文刀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刀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庄周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3)
——庖丁解牛教学反思
庖丁解牛教学反思1
用了三节课时间,完成了《庖丁解牛》的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本语法知识;
2、对照注释,读懂课文,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
3、初步了解庄子及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和处世智慧。
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也感兴趣,我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对照注释“猜”原文意思,并开展“复述”接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集中。对于复述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我进行了归纳总结,抓住了文言词汇和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效果良好。
对于此文的蕴含的哲理,我则引导学生从他们*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入手,结合庖丁的成长历程,深入体会。学生发言能讲到点子上,只是比较肤浅、感性。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时间比较充分。
不足之处:
语法知识讲述有部分学生听着吃力,应加强练习与巩固。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4)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10篇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1
一、教学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结合这一理念,设计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2、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课前全班朗读课文。)
(二)导入(2分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鲲鹏”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三)课堂活动过程
1、复述故事。(3分钟)
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用幻灯片显示《庖丁解牛》的`漫画。)
(设计意图:结合漫画来复述课文,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课文,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同学的讲述,我们想一想,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
(幻灯片显示:
问题: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
明确:庖丁解牛时的动作姿态和解牛时发出的声音均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
2、发挥想象,编写故事。(10分钟)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细读文本,整合文中的材料,合情合理地虚构故事。也为后一个环节提供必要的铺垫和素材。)
由上述介绍可见,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谓出神入化,实乃高手中的高手。相信当年文惠君一定金口玉言,封他为“名庖”。我们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那今天庖丁的这段“神秘”往事就要靠我们来揭开。请大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编写这《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请1—2人发言。)
(小组讨论说明:在班级教学**操作上,全班按座位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设组长一人。组长**讨论,小组得出结论性的意见或答案,指定一个同学**小组发言——发言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2)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编写的故事简短总结。
(幻灯片显示:
标题: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教师总结思路: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3、透过故事,探讨人生。(25分钟)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解读文本,透过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观点,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
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也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那些人生道理呢?现在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哪些情节、文段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发言。(18分钟)
(2)教师小结:人处身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事情,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尽可能的避开种种矛盾冲突。但不免遇到困难、冲突时,则要全神贯注,谨慎处理。在困难解决后,应及时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生存于这个社会之中。(2分钟)
(幻灯片显示:庖丁论人生)
(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3)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也应该留意到,在文段的结尾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这样一段文字:(5分钟)
(设计意图:在个性化解读之后回归原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幻灯片显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承认知识的地位,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可知,当年文惠君看到的是一种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养生之道。
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
(四)课后作业
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①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②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知识,方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学习重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2、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著名诗人郭沫若曾说过:"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的,这绝无仅有的一个便是庄子。"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学生回忆并介绍庄子后多**显示:
"**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补充: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①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②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今天我们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请大家认真听读课文。
2、听读正音
多**播放经典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学生**读:一字一词一句的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字词,理会文意。
3、把握内容
播放"庖丁解牛成语故事",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三、知识积累
1、字音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中音技盖至此乎
批大郤导大窾肯綮更刀大軱新发于硎謋然
2、一词多义
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教案《《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解读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
①奏刀騞然(拟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牛者(古:没有不是;今: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依乎天理(古:天然结构;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因其固然(古:本来的样子;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至于,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族,古:(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行为迟(古:动作因为;今:受思想支配表现的活动)
3、通假字
砉然向然(响)
技盖至此乎(盍)
批大郤(隙)
善刀而藏之(缮)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5、积累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6、翻译句子
①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手之所触"等句均由指示代词"所"加动词"触"等形成名词性词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意为"接触的地方"。"手"为句中定语,"之"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尝,动词、试,这里可作"碰到"、"接触"之意。技经肯綮是"尝"的宾语,这里提到动词"尝"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③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尾;"其",代词,代上文的"间"。)
③怵然为(之)戒。
怵然,害怕的样子,等到于说小心翼翼也。(戒,警惕;为(wèi)介词,后面肯略了宾语"之"字,下面"为止"、"为迟"皆同。)
四、合作探究
1、欣赏"解牛之美"。
①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教师提示:庖丁解牛的场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并用两个拟声词:砉、騞,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这段描写引人入胜,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②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2、探讨解牛经
学生读第三段,思考: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②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不懂规律,目有全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目无全牛)→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③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教师提示: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创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王国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游刃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高级极了--第三境界。
庄周不愧为大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几百字内写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历程,写出了出语惊人的三个境界。用对话方式来写,从庖丁回答中得知。
3、知识拓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教师提示: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4、探究: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
5、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字词大意。
2、把握故事形象,理解寓意的内容。
3、理解“道”的内涵,探究作品对人的启示。
学习重点:
对课文古文言词的理解
学习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体会对人生的启示
学习过程:
一、导入环节: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以孔子和孟子为**的儒家鼓励人们积极入世,克己复礼;而以老子和庄子为**的道家则是与儒家争锋相对,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脱离社会的消极避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庄子的著名篇章——庖丁解牛。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庄子哲学的思想。
二、品读课文
1、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恣肆,具有浪漫**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2、《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所谓“养生主”,即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
3、相关成语: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善刀而藏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注音
yǐ踦、xū砉然、huō騞然、大窽kuǎn、綮qìng、大軱gū、硎xíng、怵chù然、謋huò
2、齐声朗读
3、文章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庖丁解牛的高妙。
第二部分(2—3):写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4):从庖丁解牛的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4、课文内容翻译
1、朗读课文
2、讲解重点字词
3、翻译文章大意
小结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掌握了庖丁解牛的内容和文言知识。在下一次课我们将会着重学习庖丁解牛背后的寓意,请同学们巩固好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一下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
布置作业
1、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抄写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庖丁解牛的文本内容,我们从文本中得知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接下来,我们再来深入地学习庖丁解牛的背后的寓意。
二、根据文本内容,回答问题,深化理解
A、第一段从什么角度描写庖丁解牛,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两个方面:
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声音:砉然、騞然、莫不中音(音乐化)
动作和声音的描写,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B、庖丁解牛,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
(2)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庖丁按照时间顺序,诠释了自己练就解牛之技,得“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经过了不知规律——把握规律——应用规律的三个阶段,探寻出应遵循的“道”,使自己的“解牛”日臻化境。
C、庖丁和族庖、良庖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庖丁——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技与道的区别
技是形而下的,可以目视的,是感官所感的;而“道”则是形而上的,不能目视,只能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也就是说在四之躯体所掌握的“技”不能不停止的地方,而“神”却径自运行。这种“神”的力量从何而来?“依乎天理”,“天”就是自然,“理”就是奥秘、规律,即“道”。由此看来,“道”是超越“技”的。
目的:在与良庖、族庖的对比衬托中进一步凸显了庖丁解牛技艺之高妙。
D、这次寓言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如果解牛之刀看作人的生命,那么牛身体相当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牛身上的骨骼筋骆缠结之处比喻世事的纷繁复杂,解牛的方法便是养生之道。人生于世,必然要面对、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所以讲究“解牛之法”,即“养生之道”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人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首先要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与社会的良性法则,同时要巧妙避过种种复杂障碍,遇到困难的事情时,要全身贯注,谨慎应付,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样才可全身养性。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把握庖丁解牛的形象把握全文要阐述的事理。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设计(1-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唯心**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庄子》,又叫《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作,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文笔**恣肆,富有想象力和浪漫**色彩,想象奇特丰富,善用寓言。
3、庄子精神
A以道为本(道是世界的根源,世界的普遍规律。道是超越物我、是非与好恶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人生的一种体悟,达到这种境界,便可获得最大的精神快乐。)
B安命无为(安命无为的生活方式,又不完全是悲观无望的生活,而是一种乐观悠闲的生活。)
C万物一体(庄子认为天地万物之间都有共同性,否认了事物的差别,认为贵贱、贫富**、是非、**、得失乃至生死都是一体的。)
D逍遥而游(没有任何束缚地、**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种心灵的遨游说穿了就是一种超越于喜、怒、哀、乐之感情的起伏与利害得失之价值的牵涉及是非真假之意识的冲突,达到一种无心无情,无思无虑,不动心的状态。)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养生主》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丁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窾綮硎謋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课堂练习检测(见课件)
2、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②进乎技矣(介词,用法同“于”,相当于“比”)
③依乎天理(介词,用法同“于”,可不译)④而况大軱乎!(表反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3、实词、成语及难句归纳(见课件)
目无全牛——形容技术达到极纯熟的境界。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4、欣赏“解牛之美”
(1)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5、探讨解牛经----生读第三段
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6、合作探究: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避开矛盾是非,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还是容易受傷害的。
客观喻理: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7、由庄子的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哲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整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书,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让精神顺其自然。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寿命。
8、延伸拓展:读庄子的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启示?生写100字左右的启示。
1、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2、硬碰硬撞,只会两败俱伤。3、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得心应手。4、做事要循序渐进。5、做事,或者做人,抓关键。把要点的地方解开了,枝节的地方自然迎刃而解。6、疱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是每次解牛的时候,他总是小心谨慎。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露锋芒,随即把刀揩干净收藏起来。这心里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便是自处之道。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重点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教学难点
文惠 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二、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三、课堂小结:明确主题。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分类作业 A类: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B类:JC。
预习布置 预习《项羽之死》。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6
一、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
出自己**的思考。另外,在学习完高中阶段的五个必修模块后,学生已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言知识和一定的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阅读鉴赏。
二、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
篇文章,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欣赏,单元教学赏析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別。古诗中的形象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跳跃性大;散文中的形象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庖丁解牛》
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
思想的培养。”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课程目标有: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学修养;理解作品的
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
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
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以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感悟来领悟
本文所阐述的养生的道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读和课堂的检测使学生积累
本文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领悟
本文所揭示的“养生”的道理,并能辩证地进行
评价。
四、教法和学法
1、
导读法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
多**教学辅助设备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教学 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
评价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自读《庖丁解牛》
一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假如我把《庖丁解牛》这
篇文章比作一头牛,那么解牛人就是谁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初步解牛的情况如何。
(二)自读检测
1、一词多义:
善:“嘻,善哉”好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拭擦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介词,给,替
“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乎:“技盖至此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语气词,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感叹或赞叹
2、通假字
“向”通“响”,响声
“盖”通“盍”,怎样
“善”通“缮”,拭擦
3、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活用作状语)
4、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三)朗读体会: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庖丁解牛的具体情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追寻庖丁解牛经历的几个阶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明确:解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四)感悟讨论
1、庖丁为什么能达到解牛的至高境界呢?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道”作为追求的目标。)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不懈实践,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专注,尊重规律,从不骄傲大意。)
2、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庖丁解牛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五)拓展探究
结合《庄子养生主》
一文的第一段思考,文惠君所领悟的“养生之道”和庖丁的“解牛之道”有何相似之处?
(借助多****展示拓展的教学资源)
拓展材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注:①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即养
精神。②生,通“性”,天性。
【
参考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求取无限的知识,那是费力伤神的。既然这样还要追求知识的渊博,那就难免陷入危险的境地了!做善事不必贪图**,做恶事不要惹上刑戮之灾。顺应督脉自然中和之气作为打通经络的主要方法,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老人,可以享尽天年。
明确:庖丁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文惠君的“养生之道”是: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顺应自然”。
(六)交流应用
1.交流学习中的疑问,让学生提
出自己学习
本文后还有哪些疑问。
2.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养生”?
3.读写结合,让学生结合《***》
一文和本课的学习,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庄子这位历史名人写一段评语。(50字左右)
(七)收获时刻
由学生
总结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八)课堂
小结
1.
总结本课内容。
2.
总结并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7
一、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
出自己**的思考。另外,在学习完高中阶段的五个必修模块后,学生已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言知识和一定的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阅读鉴赏。
二、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
篇文章,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欣赏,单元教学赏析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別。古诗中的形象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跳跃性大;散文中的形象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庖丁解牛》
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
思想的培养。”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课程目标有: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学修养;理解作品的
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
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
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以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感悟来领悟
本文所阐述的养生的道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读和课堂的检测使学生积累
本文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领悟
本文所揭示的“养生”的道理,并能辩证地进行
评价。
四、教法和学法
1、
导读法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
多**教学辅助设备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教学 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
评价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自读《庖丁解牛》
一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假如我把《庖丁解牛》这
篇文章比作一头牛,那么解牛人就是谁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初步解牛的情况如何。
(二)自读检测
1、一词多义:
善:“嘻,善哉”好
庖丁解牛译文逐字翻译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拭擦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介词,给,替
“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乎:“技盖至此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语气词,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感叹或赞叹
2、通假字
“向”通“响”,响声
“盖”通“盍”,怎样
“善”通“缮”,拭擦
3、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活用作状语)
4、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三)朗读体会: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庖丁解牛的具体情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追寻庖丁解牛经历的几个阶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明确:解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四)感悟讨论
1、庖丁为什么能达到解牛的至高境界呢?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道”作为追求的目标。)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不懈实践,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专注,尊重规律,从不骄傲大意。)
2、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庖丁解牛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五)拓展探究
结合《庄子养生主》
一文的第一段思考,文惠君所领悟的“养生之道”和庖丁的“解牛之道”有何相似之处?
(借助多****展示拓展的教学资源)
拓展材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注:①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即养
精神。②生,通“性”,天性。
【
参考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求取无限的知识,那是费力伤神的。既然这样还要追求知识的渊博,那就难免陷入危险的境地了!做善事不必贪图**,做恶事不要惹上刑戮之灾。顺应督脉自然中和之气作为打通经络的主要方法,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老人,可以享尽天年。
明确:庖丁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文惠君的“养生之道”是: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顺应自然”。
(六)交流应用
1.交流学习中的疑问,让学生提
出自己学习
本文后还有哪些疑问。
2.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养生”?
3.读写结合,让学生结合《***》
一文和本课的学习,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庄子这位历史名人写一段评语。(50字左右)
(七)收获时刻
由学生
总结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八)课堂
小结
1.
总结本课内容。
2.
总结并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重点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教学难点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二、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三、课堂小结:明确主题。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的重点实词及通假字,理解文段的基本含义。
2、探究庖丁的优秀之处和原因,感悟解牛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过庄周梦蝶吗?谁能概述一下这个故事呢?话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被庄周称之为物我合一。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就是跟庄周有关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庄子出生在先秦时代,*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庄子是那类耀眼的星座之一。这个枯瘦的老人家像一只下蛋的鸡,趴在大自然的巢穴里勤勉地生产思想的鸡蛋,然后咯咯地叫着“天道自然,养生全身”八个字,向人们传播自己的思想。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教授新课
1、揭示主题
我们今日学习的主题是《庖丁解牛》。谁能从字面意义上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去研究。
2、翻译原文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老师带领学生边看原文边进行翻译。)
3、联想成语
同学们,课文的**意我们已经基本清楚了,那么,从本文大意中,你能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①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学生若答不出,教师可适时引导,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过渡:所以一篇小小的文章竟然隐含了这么多成语啊。
3、文言知识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本文中的重点词句。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
3、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
4、善刀而藏之(善,通缮)
(二)词类活用
1、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2、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3、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三)一词多义
族
(1)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2)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
然
(1)砉然向然/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
(2)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乎
(1)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2)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3)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四)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五)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于《桑林》之舞(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六)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七)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表判断)臣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三、深度解读
1、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本文,本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蕴含了什么道理?
答: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恣肆的特点。
2、我们再回到课本中去,第一段详细写“解牛”目的是什么?
答: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3、第二段文惠君叹息有什么作用?
答:第二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4、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为什么?
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5、“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12字有何妙处?
答: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6、文惠君的养生之道与庖丁的解牛之道有怎样的关联?
答: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7、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答: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
8、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小结:初解牛时,目见全牛;三年之后,目无全牛;方今之时,游刃有余。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四、拓展阅读
1、宁做**鬼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10
一、教学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结合这一理念,设计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2、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课前全班朗读课文。)
(二)导入(2分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鲲鹏”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三)课堂活动过程
1、复述故事。(3分钟)
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用幻灯片显示《庖丁解牛》的漫画。)
(设计意图:结合漫画来复述课文,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课文,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同学的讲述,我们想一想,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
(幻灯片显示:
问题: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
明确:庖丁解牛时的动作姿态和解牛时发出的声音均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
2、发挥想象,编写故事。(10分钟)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细读文本,整合文中的材料,合情合理地虚构故事。也为后一个环节提供必要的铺垫和素材。)
由上述介绍可见,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谓出神入化,实乃高手中的高手。相信当年文惠君一定金口玉言,封他为“名庖”。我们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那今天庖丁的这段“神秘”往事就要靠我们来揭开。请大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编写这《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请1—2人发言。)
(小组讨论说明:在班级教学**操作上,全班按座位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设组长一人。组长**讨论,小组得出结论性的意见或答案,指定一个同学**小组发言——发言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2)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编写的故事简短总结。
(幻灯片显示:
标题: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教师总结思路: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3、透过故事,探讨人生。(25分钟)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解读文本,透过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观点,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
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也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那些人生道理呢?现在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哪些情节、文段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发言。(18分钟)
(2)教师小结:人处身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事情,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尽可能的避开种种矛盾冲突。但不免遇到困难、冲突时,则要全神贯注,谨慎处理。在困难解决后,应及时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生存于这个社会之中。(2分钟)
(幻灯片显示:庖丁论人生)
(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3)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也应该留意到,在文段的结尾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这样一段文字:(5分钟)
(设计意图:在个性化解读之后回归原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幻灯片显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承认知识的地位,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可知,当年文惠君看到的是一种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养生之道。
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
(四)课后作业
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5)
——《庖丁解牛》读后感10篇
《庖丁解牛》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庖丁解牛这篇文章。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文惠君来到庖丁面前说:“啊!太妙了,你的技术真高啊!”庖丁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只是因为我跟相处的时间长,我很熟悉牛的骨头,现在我不需要看,只需要摸,而且还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庖丁接着又说:“大王,您的江山也是这样的,也需要您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朝政里啊!”文惠君很欣赏庖丁,心里很高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全心地投入,熟能生巧!我们小朋友学习也一样,要全心投入进去,才会取得好成绩!
《庖丁解牛》读后感2
课文《庖丁解牛》是《庄子·内篇·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养生主》主要阐述养生的要领和方法。庄子以刀喻人,以筋骨盘结牛体比喻人,以筋骨盘结的牛体比喻充满着错杂的人类社会。以为不会操刀的人又砍又割,徒劳伤筋,又吃力又不讨好;不懂道理的人处事损形耗神,劳累而无效。但是,若要保全刀刃,就要尽量避免切割筋腱骨骼;若要保养身心,则要避开社会的矛盾冲突。
课文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成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重要的**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著作被列入《庄子》一书,他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具有浪漫**的艺术风格,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于运用语言、比喻及夸张等不同的修辞手法。他把深刻的哲理阐述得格外精细入微,形象生动。若把庄子比喻成星星,那他便是夜空中那最耀眼的星星。此外,*是属于思想家的年代,而“天道自然,养生全身”这八个字,已向人们传播着此思想。
《庖丁解牛》假托庖丁为惠文君解牛的故事,阐述着庄周的“养生之道”,他的客观意义已远远超出这个寓言主观意旨。读者从文章中除了能为庖丁解牛的高超感到惊讶,还能领悟到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的累积经验,虚心向学,就可以像庖丁一樣,认识及掌握事物的规律后,可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的高端境界。
这篇文章分成三个不同阶段。首先,第一阶段是让读者欣赏“解牛之美”,作者先阐述解牛的场面。接着,第二个阶段是借用文惠君的赞叹和**,说明庖丁解牛的技巧和方法,将庖丁的解牛细节一一生动的叙述。最后,作者比较了庖丁、良疱与族庖的阶段。他运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体现了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得到解牛之道。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庖丁解牛》让读者除了领悟到养生之道,还学习到通过如何不断积累经验,反复实践以提升自我的个人水准。大家都知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简易明了的道理。厨师的刀工需要时间磨炼而成;飞机师也得进行培训,自我的实践与练习才能达到当飞机师的水准。凡事都有隐藏的精华在内,必须坚持信念,耐心地提升自己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并把自己推到更好的水准。
《庖丁解牛》读后感3
读罢《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我对庄子的养生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学会“善刀而藏之”,即在处理问题时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急功近利,不认清自己的工作中的规律,累垮了身体,并成效甚微。这些人正像是“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那只乌鸦。这只乌鸦想要喝杯子里的水,但当它把嘴伸进杯子里时却发现够不到。它费了半天的劲,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这就好比是《庖丁解牛》中的“良庖”与“族庖”。他们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及道理,只知道蛮干,“岁更刀”、“月更刀”,技艺没有得到提升,而且自己也累得筋疲力尽,可谓是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我们能掌握这些规律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就能事半功倍。例如那只乌鸦,它后来想到了一个主意:把一些小石块衔进杯子里,这样水面就会上升,自然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喝到水了。于是它成功了。不妨比较一下同一只乌鸦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不难发现,前一次乌鸦费的力气要比后一次多很多,而且没有成功;后一次它发现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本质,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获得成功。这跟庖丁用刀的道理一样:遇到“节者有间”,则“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每至于族”,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解牛有时会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好比行事遇到障碍,便要巧妙地避过,且加倍小心谨慎,集中精神去应付。于是事情便可得到解決。庖丁用这种方法,“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就好比人生处世,面对种。种困难,仍能保持完好的生命而不受损。庖丁之所以用刀美妙绝伦,是因为他掌握了解牛的规律及方法,“得养生焉”。
我们要学会使用“养生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全自己的身心,游刃有余地养生。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各门学科的学习要领,不采取“题海战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高效率的学习。
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学会挖掘工作中的技巧,不盲目硬做,而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在社会上,我们要顺应自然,遵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这样才能建设起一个**的社会环境。
庄子称赞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诚然,人生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艺术,应当有其自身的节奏与韵律。社会中的人既要投入地生活,又要“善刀而藏之”——诗意地享受着人生。
《庖丁解牛》读后感4
课文《庖丁解牛》是《庄子·内篇·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养生主》主要阐述养生的要领和方法。庄子以刀喻人,以筋骨盘结牛体比喻人,以筋骨盘结的牛体比喻充满着错杂的人类社会。以为不会操刀的人又砍又割,徒劳伤筋,又吃力又不讨好;不懂道理的人处事损形耗神,劳累而无效。但是,若要保全刀刃,就要尽量避免切割筋腱骨骼;若要保养身心,则要避开社会的'矛盾冲突。
课文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成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重要的**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著作被列入《庄子》一书,他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具有浪漫**的艺术风格,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于运用语言、比喻及夸张等不同的修辞手法。他把深刻的哲理阐述得格外精细入微,形象生动。若把庄子比喻成星星,那他便是夜空中那最耀眼的星星。此外,*是属于思想家的年代,而“天道自然,养生全身”这八个字,已向人们传播着此思想。
《庖丁解牛》假托庖丁为惠文君解牛的故事,阐述着庄周的“养生之道”,他的客观意义已远远超出这个寓言主观意旨。读者从文章中除了能为庖丁解牛的高超感到惊讶,还能领悟到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的累积经验,虚心向学,就可以像庖丁一樣,认识及掌握事物的规律后,可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的高端境界。
这篇文章分成三个不同阶段。首先,第一阶段是让读者欣赏“解牛之美”,作者先阐述解牛的场面。接着,第二个阶段是借用文惠君的赞叹和**,说明庖丁解牛的技巧和方法,将庖丁的解牛细节一一生动的叙述。最后,作者比较了庖丁、良疱与族庖的阶段。他运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体现了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得到解牛之道。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庖丁解牛》让读者除了领悟到养生之道,还学习到通过如何不断积累经验,反复实践以提升自我的个人水准。大家都知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简易明了的道理。厨师的刀工需要时间磨炼而成;飞机师也得进行培训,自我的实践与练习才能达到当飞机师的水准。凡事都有隐藏的精华在内,必须坚持信念,耐心地提升自己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并把自己推到更好的水准。
《庖丁解牛》读后感5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很多好书,有:《格林童话》、《最温暖的感恩童话》、《励志好故事》、《益智好故事》······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寓言故事》这本书!
《寓言故事》讲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特别喜欢《庖丁解牛》这个故事。
有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
看了《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后,我体会到了许多事情都是需要多练,常练的,就像我们学习一样,也是需要经常做习题来****所学的知识。我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也是感受特别深刻。上个学期我参加了市里**的“三独比赛”中的独舞比赛,通过反复练习,我逐渐理解每个动作的意思,充分的表达了音乐所包含的情感,让自己对舞蹈动作有了更好的理解,在跳舞的时候更加专注更加自信了。
我觉得我在遇到不熟练的事情时,一定会努力的练习,才可以达到一定的目标。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方法,就会迷失正确的方向,达不到自己的目标!
不付出努力,是不会收获好的成绩!
《庖丁解牛》读后感6
庄子在《庖丁解牛》一文中,详尽的描述了庖丁为文惠君表演解牛之术,令文惠君叹服,并从中悟到了养生之道的故事。
所谓“养生”真正之道,不仅仅是身体外部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纯净。在当今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内在的现状下,坚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何其难也!
工作压力,生活负担,对名、利、优越物质生活的追求,令人们奔波劳顿,疲惫不堪。在这种境况下,养心就显得尤为重要。经常将心灵的包袱放置一旁,时常清理清理心灵堆积已久的垃圾,暂且将世间劳形劳心之事抛开,心灵就会放简便,明亮、畅快起来。养生与养心同时进行,方可到达庄子所说的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中另一层含义,便是遵循自然之道。世界万物皆自然生成,按照必须的规律变化延续着,而作为广泛的自然界中渺小的人类,却试图根据自我的利益和要求改变自然、创造自然。殊不知这种自以为是、有违天理的行为给人类带来了多少毁灭性的灾难。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疾病、惨重的灾害,不正是人类疯狂掠夺,不尊重自然的结果吗?
作为人类自身也不满足于自然之态,违反常理,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我的外貌,从而弄巧成拙,给自身带来很大的伤害,甚至是一生的遗憾。其实,残月也是一种美,一种令人怦然心动的诗意美,一种自然之美。刻意去追求外在的完美,本身就失去了真实感,这种经过修饰的美始终是虚假的,不会打动人,更无魅力可言。
尊重自然之道,将人类无止尽的欲望降到最低,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满目疮痍,也不会因为自我行为造成的后果而懊悔不已。
《庖丁解牛》读后感7
读罢《庖丁解牛》对他的“进乎技矣”的境界惊叹不已,在他与梁惠王的问答中,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庖丁潇洒自如地游刃于盘根错节的筋骨间,听见了“砉hua然向然,奏刀騞huo然”之声。
那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自信和无人匹敌的高超技艺,但在钦慕庖丁的同时,也不免引起了我的深思。庖丁有言:“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可见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是一个普通的解牛者,然而一千多个日夜,他不知换了多少把刀才变成如今十九年使一刀的自己。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多少**的血雨,奋斗的泪泉。”
诚然,庖丁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坚持与努力。“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这便是庖丁的成功之花,我想若没有鲜血与热泪,它也不会如此美丽的绽放。解牛如此,学习亦如此。
泰戈尔曾说过:“只有经历**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学习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朝夕间所能改变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和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庖丁的精神 ——坚持与勤学。
庖丁解牛的手指一定是流过鲜血的,当你惊羡那双血已干涸的手指爆发的能量,当你也想像他一般“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那么就拿起笔杆去学习,探索课本的“天理”。
然而,要真正做到“批大郤,导大寂,因其固然,技经肯祭之未尝”却是不易的,但请不要放弃。一位外国学者曾经说过:“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既然已解,如土委地”。这便是庖丁的另一个品质——探索。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努力过,为目标拼搏过,才有机会成功。
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我们要像庖丁一般,打好基础,为未来铺路,学习他的坚持与勤学,还有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庖丁解牛》读后感8
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处理不当无形中会给人带来烦恼,如何摆脱烦恼,潇洒的处理好一切事情呢?今天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暑假里,我读了《古代寓言》里的一篇故事,题目是《庖丁解牛》。这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叫庖丁的人,他宰牛的技术十分高超。有一天,有一个人叫庖丁去帮忙宰牛,庖丁按照牛的结构,把刀引向骨头之间的空隙,只见庖丁拿起刀在牛的身上划来划去,划出了许多优美的线条,不一会的功夫就宰好了。大家都对庖丁高超的宰牛技艺佩服的“五体投地”。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我明白了:世界上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都有规律可循。关键是你要善于掌握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规律疏导,遇到难解的节设法绕道沟通,避免违背它的规律硬砍硬崩。试想庖丁如果不按规律办事,不知道拐弯,拼着力气砍坏了解牛的刀,没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连鸡也杀不了。这样做势必会陷入尴尬而没有回旋的余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规律,只有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积累经验,熟练地掌握技巧,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就得像《庖丁解牛》一样,牛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我们的学习也不例外,我们也要像庖丁那样多多练习,用心观察,掌握规律,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学得更好。
*时大家在报纸和电视上总会看到“在某某地方有一个神童,他(她)如何如何地聪明”这样的内容,大家一定都非常羡慕。但是,在羡慕之余,大家想过没有,其实所谓的神童只不过是他(她)们的接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好,再加上后天的训练才会取得成功的,而并不是天生就那么神奇的。我们经常在报纸、电视上看到,某某神童的妈妈从小就有意识地进行胎教;某某神童的爸爸在家专职教孩子学习,1年学完小学课程等等。
同样的道理,我们对学习也要有一种不怕吃苦、顽强探索的精神,不断的勤学苦练,寻找规律,这样也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庖丁解牛》读后感9
梁惠王让庖丁为他宰牛。庖丁又快又熟练把牛分成几大块,一刀又把牛分成几小块。梁惠王问:“
你是怎样学会的?”庖丁说:“我一开始也不明白,过了三年,我坚持下去才了解牛的身体结构。”梁惠王说:“我能够拜你为师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下去。我以前见困难就躲避,看完这个故事,我不能见困难就躲避了,应当多动脑筋。
《庖丁解牛》读后感10
读罢《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主人公庖丁那精湛的技艺以及谦虚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次散步时,梁惠王无意中看见庖丁正在宰割一头牛,他被庖丁那精湛的技艺折服了,不禁询问庖丁技艺为什么那么高超,庖丁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他已经从事多年宰牛行当,已经熟悉牛体的全部结构,所以才能轻易地把牛分解开。
这让梁惠王受益匪浅,他从中学到了庖丁谦虚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谨慎行事的原则。
读了这篇文章,我也受益匪浅。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谦虚的态度,“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冰心曾有过一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道当初它的芽儿渗透了多少**的血雨、奋斗的泪泉。”是的,仔细想想,庖丁纵然天生有解牛的基因,可他在解牛前之初所见的仍是全牛啊。
解牛如此,绘画又何尝例外?当人们艳羡于达芬奇的成就时,为《蒙娜丽莎》的微笑而叹为观止时,又何曾想过他那段画蛋的特殊经历呢?又可曾想过,为描摹好一根线条,他解剖过多少具尸体?为渲染出一分神韵,他做过多少回细致的观察?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人梦想天上掉馅饼。试问,没有耕耘,哪来收获?不吃苦中苦,哪有幸福?
庖丁解牛的原文及译文
解牛如此,绘画如此,学习和生活亦如此。只要我们都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每一个淘金者都能得到生活所回报的“无法衡量的财富”!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6)
——庖丁解牛读书笔记5篇
庖丁解牛读书笔记1
你认清自我的生活了吗?我每一天扪心自问。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适应外界条件,顺应自然,就能活得惬意,活得精彩。
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喜欢漫步在温暖的阳光下,暂时抛却成长的烦恼,猛然发觉一切都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般朴实完美。
曾记得有多少次像听天书似的上数学课,脑子飞快的转着,却总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仅有双手在不停的运动,复制下教师的板书;曾记得有多少回再拿到试卷的一刹那,脑袋一片空白,心中不由凉了半截;曾记得有多少个夜晚,应对眼前的作业发呆,不知何以下手的无奈涌上心头……很多次很多次当真为自我沉重的生活下了定义:如同**般的生活,不是人过的。
诚然如此,我又不得不承认事物总有其两面性,正如那令我厌烦又不能及时消化的笔记成了我最宝贵的学习资料;那令人心寒的分数背后却隐藏着我必须消灭的敌人——学习的薄弱环节;那犹如“雪满太行”的难题,在我努力攻克下,成功的欢欣鼓舞无可替代……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庄子能把知识分子认为繁重、肮脏、卑贱的宰牛劳作,写成一曲美妙的音乐演奏,那么我为什么不能将学习生活看成一种享受呢?既然无法无法改变学习的艰巨性,就让自我去适应它。
换一种眼光看生活,我明白我该怎样做了!
庖丁解牛读书笔记2
生活如诗,可以色彩斑斓;生活如狱,可以苦闷昏暗;回眸一探,转个视线,又是另外一片天。——题记
你认清自己的生活了吗?我每天扪心自问。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适应外界条件,顺应自然,就能活得惬意,活得精彩。
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喜欢漫步在温暖的阳光下,暂时抛却成长的烦恼,猛然发觉一切都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般朴实美好。
曾记得有多少次像听天书似的上数学课,脑子飞快的转着,却总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只有双手在不停的运动,复制下老师的板书;曾记得有多少回再拿到试卷的一刹那,脑袋一片空白,心中不由凉了半截;曾记得有多少个夜晚,面对眼前的作业发呆,不知何以下手的无奈涌上心头……很多次很多次当真为自己沉重的生活下了定义:如同**般的生活,不是人过的。
诚然如此,我又不得不承认事物总有其两面性,正如那令我厌烦又不能及时消化的笔记成了我最宝贵的学习资料;那令人心寒的分数背后却隐藏着我必须消灭的敌人——学习的薄弱环节;那犹如“雪满太行”的难题,在我努力攻克下,成功的欢欣鼓舞无可替代……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庄子能把知识分子认为繁重、肮脏、卑贱的宰牛劳作,写成一曲美妙的音乐演奏,那么我为什么不能将学习生活看成一种享受呢?既然无法无法改变学习的艰巨性,就让自己去适应它。
换一种眼光看生活,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
庖丁解牛读书笔记3
今天,我阅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庖丁解牛》。故事主要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庖丁的人,他宰牛的技术十分高超。有一天,有一个人叫庖丁去帮忙宰牛,只见庖丁拿起刀在牛的身上划来划去,划出了许多优美的线条,不一会的功夫就宰好了。大家都对庖丁高超的宰牛技艺佩服的“五体投地”。
其实,庖丁一开始宰牛的时候一点都不熟练,可以说得上是动作笨拙,缓慢。但是通过许许多多次的练习,他渐渐地掌握了宰牛的技巧,慢慢地就熟练起来了。这是庖丁宰牛成功的一大原因!所谓熟能生巧,我想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
*时大家在报纸和电视上总会看到“在某某地方有一个神童,他(她)是谁谁谁”这样的内容,大家一定都非常羡慕。但是,在羡慕之余,,大家想过没有,其实所谓的神童只不过是他(她)们的接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好,再加上后天的训练才会取得成功的,而并不是天生就那么神奇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对学习也要有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不断的勤学苦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庖丁解牛读书笔记4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很多好书,有:《格林童话》、《最温暖的感恩童话》、《励志好故事》、《益智好故事》······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寓言故事》这本书!
《寓言故事》讲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异常喜欢《庖丁解牛》这个故事。
有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样会有这么高超呢?”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
看了《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后,我体会到了许多事情都是需要多练,常练的,就像我们学习一样,也是需要经常做习题来巩固自我所学的知识。我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也是感受异常深刻。上个学期我参加了市里**的”三独比赛“中的独舞比赛,经过反复练习,我逐渐理解每个动作的意思,充分的表达了音乐所包含的情感,让自我对舞蹈动作有了更好的理解,在跳舞的时候更加专注更加自信了。
我觉得我在遇到不熟练的事情时,必须会努力的练习,才能够到达必须的目标。可是如果没有好的方法,就会迷失正确的方向,达不到自我的目标!
不付出努力,是不会收获好的成绩!
庖丁解牛读书笔记5
大概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我跟从老师学过这篇课文。那时候,读完文章后总感觉:一个写宰牛人的故事,还收取到课本里,又被老师说的好了又好。不过有什么可好的啊?还不如那些写古时候刺客的文章过瘾。
现在,能有空闲时间偶尔翻阅了这篇文章。每每读过,却总能由衷的感到,文章传千古啊。有时竟然在临睡之时,这篇文章里的句子又一下一下的窜了出来。故意让我再三品味,而后才能昏昏睡去。在昏昏之际又仿佛时而能听到那种牛皮被刀子割开时的霍霍的声响,或是体会到手持牛刀,视为止,行为迟,的超出感官的解剖境界。或许每个人读后的感受不同。但这个小文章却能如此轻易的就向读者传达了庖丁解牛时的感受,而且感同身受。堪称生动。
自己总结了一下,这个文章比较有力的一点就是整个文章中拟声词的使用。开篇就使整个文章充满了音乐的动感。不仅在暗地用拟声词,更在文章明面上写出了合于桑林之舞。试想,如果真的有听过这个曲子,那这篇文章阅读起来能听到的声音不是更丰富么。
而且,文章中每次语义的过渡时候,又采用拟近的联想手法,使整个文章浑然一体。也就是说,每次语意转移的时候,都承接上一个描写的现象,转移到人们最容易联想的另一个现象。比如,开篇描写动作,从手,肩到足,膝,都是从相近的位置间逐渐转化,而后再用触,倚,履,踦这些动词,把各个部位衔接在一起。好像一个人的具体动作从最开始的一部分一部分的被观察到,到最后再将这些动作连贯起来给你一个动画般的印象。而后的说理部分更是这样,从牛的身体结构写到刀,再从刀又写回到牛的身体结构。这些都是最容易联想到的想象过程。也就是说,通过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之间的交叉转换,完成了文章各个部分的过渡。更进一步,如果这些想像中的事物如果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那么,就会出现动画般的连贯想像效果。让人难以忘记。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7)
——《庖丁解牛》的教学设计3篇
《庖丁解牛》的教学设计1
我曾上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公开课,从《庖丁解牛》入手研究文言文课外自读篇目的教学法,课后反映较好。下面是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及有关问题。
一、教学设计:
1、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读《庖丁解牛》,必须做到: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达到可以较流畅的诵读要求;勾出“自读提示”及课文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主旨、好句好段等内容;记下疑难问题。
2、通过课堂(45分钟)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并指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具体步骤为:
①诵读正音。指定一个大组听其他三个大组诵读课文,指出错误,教师同时也给予诵读指导,然后再读。
②教师**抽查自读勾书的情况,对认识混淆、理解错误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发动全班学生讨论,从中寻找正确答案。
③质疑辨析。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记下的问题提出来让全体同学思考讨论,尽量联系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寻求其中的联系,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点拨、总结。
④写作训练。要求学生针对文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以“‘道’与‘技’”为正标题,对副标题“谈……”进行补充,设计议论文的开头。
二、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进行文言文教学硬是要逐字逐句地串讲,学生也习惯于依赖老师,不敢也不能够自己阅读文言文,教材所编配的文言自读篇目常常不能发挥“自读”的作用。因此,在接到公开课任务后,我选择了课外自读篇目《庖丁解牛》,力图体现出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在布置自读任务时没有提出特别高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做书面作业等,只要求他们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同时适当地勾画,记下问题。与读懂大意比较起来,“达到较流畅的诵读”这个要求可能相应要高一些,因为读一遍二遍是绝对不行的。提出这个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领略其神韵。我始终相信适当的勾画圈点和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途径。
学生课外自读老师是看不见的,要掌握学生自读的情况,解决其疑难问题,则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既然是检查自读,当然就必须体现自读,不能搞成“讲读”,因此我采取了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这个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同时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你很难预测学生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说,这样的处理的确把“自读”二字落到了实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自读的一般方法。
三、这堂课的特点:
1、活而不乱。这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活动为主,由于任务明确、程序清楚、引导恰当,一直进行得活跃而有序,虽然有37人次发言(有关**统计),但一点也不凌乱。
2、时有**。由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始终主动参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例如,“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中的“三年”是不是正好三年?又如,“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与同一个单元《荷⒄扇恕分小暗乐不行,已知之矣”中的“道”、《五蠹》中“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中的“道”一样吗?这些问题激起更多的学生参与争论,气氛热烈,不时形成**。
3、真实自然。这堂课事先没有“排练”,也没有限制学生的发言,因此既展示了学生自学的真实情况,也暴露了教师个别不足之处。
4、有一定的思辨色彩。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写作训练,但由于引导了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道”(事物的客观规律)与“技”(技术、技巧)的关系,使整堂课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
《庖丁解牛》的教学设计2
一、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
出自己**的思考。另外,在学习完高中阶段的五个必修模块后,学生已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言知识和一定的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阅读鉴赏。
二、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
篇文章,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欣赏,单元教学赏析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別。古诗中的形象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跳跃性大;散文中的形象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庖丁解牛》
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
思想的培养。”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课程目标有: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学修养;理解作品的
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
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
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以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感悟来领悟
本文所阐述的养生的道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读和课堂的检测使学生积累
本文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领悟
本文所揭示的“养生”的道理,并能辩证地进行
评价。
四、教法和学法
1、
导读法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
多**教学辅助设备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教学 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
评价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自读《庖丁解牛》
一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假如我把《庖丁解牛》这
篇文章比作一头牛,那么解牛人就是谁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初步解牛的情况如何。
(二)自读检测
1、一词多义:
善:“嘻,善哉”好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拭擦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介词,给,替
“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乎:“技盖至此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语气词,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感叹或赞叹
2、通假字
“向”通“响”,响声
“盖”通“盍”,怎样
“善”通“缮”,拭擦
3、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活用作状语)
4、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三)朗读体会: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庖丁解牛的具体情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追寻庖丁解牛经历的几个阶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明确:解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四)感悟讨论
1、庖丁为什么能达到解牛的至高境界呢?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道”作为追求的目标。)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不懈实践,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专注,尊重规律,从不骄傲大意。)
2、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庖丁解牛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五)拓展探究
结合《庄子养生主》
一文的第一段思考,文惠君所领悟的“养生之道”和庖丁的“解牛之道”有何相似之处?
(借助多****展示拓展的教学资源)
拓展材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注:①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即养
精神。②生,通“性”,天性。
【
参考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求取无限的知识,那是费力伤神的。既然这样还要追求知识的渊博,那就难免陷入危险的境地了!做善事不必贪图**,做恶事不要惹上刑戮之灾。顺应督脉自然中和之气作为打通经络的主要方法,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老人,可以享尽天年。
明确:庖丁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文惠君的“养生之道”是: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顺应自然”。
(六)交流应用
1.交流学习中的疑问,让学生提
出自己学习
本文后还有哪些疑问。
2.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养生”?
3.读写结合,让学生结合《***》
一文和本课的学习,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庄子这位历史名人写一段评语。(50字左右)
(七)收获时刻
由学生
总结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八)课堂
小结
1.
总结本课内容。
2.
总结并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8)
——《庖丁解牛》名师教学设计3篇
《庖丁解牛》名师教学设计1
一、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
出自己**的思考。另外,在学习完高中阶段的五个必修模块后,学生已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言知识和一定的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阅读鉴赏。
二、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
篇文章,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欣赏,单元教学赏析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別。古诗中的形象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跳跃性大;散文中的形象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庖丁解牛》
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
思想的培养。”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课程目标有: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学修养;理解作品的
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
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
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以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感悟来领悟
本文所阐述的养生的道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读和课堂的检测使学生积累
本文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领悟
本文所揭示的“养生”的道理,并能辩证地进行
评价。
四、教法和学法
1、
导读法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
多**教学辅助设备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教学 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
评价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自读《庖丁解牛》
一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假如我把《庖丁解牛》这
篇文章比作一头牛,那么解牛人就是谁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初步解牛的情况如何。
(二)自读检测
1、一词多义:
善:“嘻,善哉”好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拭擦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介词,给,替
“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乎:“技盖至此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语气词,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感叹或赞叹
2、通假字
“向”通“响”,响声
“盖”通“盍”,怎样
“善”通“缮”,拭擦
3、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活用作状语)
4、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三)朗读体会: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庖丁解牛的具体情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追寻庖丁解牛经历的几个阶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明确:解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四)感悟讨论
1、庖丁为什么能达到解牛的至高境界呢?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道”作为追求的目标。)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不懈实践,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专注,尊重规律,从不骄傲大意。)
2、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庖丁解牛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五)拓展探究
结合《庄子养生主》
一文的第一段思考,文惠君所领悟的“养生之道”和庖丁的“解牛之道”有何相似之处?
(借助多****展示拓展的教学资源)
拓展材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注:①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即养
精神。②生,通“性”,天性。
【
参考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求取无限的知识,那是费力伤神的。既然这样还要追求知识的渊博,那就难免陷入危险的境地了!做善事不必贪图**,做恶事不要惹上刑戮之灾。顺应督脉自然中和之气作为打通经络的主要方法,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老人,可以享尽天年。
明确:庖丁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文惠君的“养生之道”是: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顺应自然”。
(六)交流应用
1.交流学习中的疑问,让学生提
出自己学习
本文后还有哪些疑问。
2.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养生”?
3.读写结合,让学生结合《***》
一文和本课的学习,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庄子这位历史名人写一段评语。(50字左右)
(七)收获时刻
由学生
总结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八)课堂
小结
1.
总结本课内容。
2.
总结并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庖丁解牛》名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的重点实词及通假字,理解文段的基本含义。
2、探究庖丁的优秀之处和原因,感悟解牛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过庄周梦蝶吗?谁能概述一下这个故事呢?话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被庄周称之为物我合一。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就是跟庄周有关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庄子出生在先秦时代,*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庄子是那类耀眼的星座之一。这个枯瘦的老人家像一只下蛋的鸡,趴在大自然的巢穴里勤勉地生产思想的鸡蛋,然后咯咯地叫着“天道自然,养生全身”八个字,向人们传播自己的思想。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教授新课
1、揭示主题
我们今日学习的主题是《庖丁解牛》。谁能从字面意义上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去研究。
2、翻译原文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老师带领学生边看原文边进行翻译。)
3、联想成语
同学们,课文的**意我们已经基本清楚了,那么,从本文大意中,你能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①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学生若答不出,教师可适时引导,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过渡:所以一篇小小的文章竟然隐含了这么多成语啊。
3、文言知识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本文中的重点词句。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
3、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
4、善刀而藏之(善,通缮)
(二)词类活用
1、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2、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3、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三)一词多义
族
(1)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2)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
然
(1)砉然向然/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
(2)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乎
(1)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2)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3)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四)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五)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于《桑林》之舞(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六)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七)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表判断)臣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三、深度解读
1、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本文,本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蕴含了什么道理?
答: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恣肆的特点。
2、我们再回到课本中去,第一段详细写“解牛”目的是什么?
答: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3、第二段文惠君叹息有什么作用?
答:第二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4、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为什么?
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5、“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12字有何妙处?
答: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6、文惠君的养生之道与庖丁的解牛之道有怎样的关联?
答: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7、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答: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
8、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小结:初解牛时,目见全牛;三年之后,目无全牛;方今之时,游刃有余。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四、拓展阅读
1、宁做**鬼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