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学习宪法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直接应对基层群众的工作者,咱们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发奋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潜质,提升为人民服务本领。下方我结合自我本职工作,谈谈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一、要进一步提升学法用法思想理念
首先,自觉领悟、贯彻和宣传法律,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其次,学法、守法是自身建设的需求,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首先就应是国家法律带头的执行者和遵守者,学法用法这个头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效,关联到工作的形象。同时,基层工作队伍用心地学法用法对村民守法的引领作用也显而易见,依法办事是一切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对巩固执政基础、规范社会秩序、培育公民品格、促进文化建设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要进一步加强学法用法教育
学法是用法的前提,咱们部分基层干部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还稍显淡薄,还存在弄不懂、学不深现象。要加大学法培训力度,健全考核机制,提高村干部学法用法的用心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学法的实际效果。同时将学法带入工作,充实资料,培养基层干部用法的潜质。
三、要进一步提高依法办事,服务为民的潜质
现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迅速,农村村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如果咱们不严格依法办事,就有可能引发矛盾,给接下来的工作增加阻力,从而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咱们要时刻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行使村民赋予的权力。尤其要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处理群众纠纷。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做到学法用法的和谐统一。
坚持深入推进党员干部学法用法,对于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表率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有效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必将带动村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推动全民普法不断深入,弘扬法治精神,在全村构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风尚。
学习宪法心得体会2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对依法治国具有决定性意义,不断与时俱进地完善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此次修订宪法适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党心民心所向,符合宪法发展规律,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是巩固和加强党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要求,是新时代依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此次宪法修正案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11个方面的修改内容都是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对创新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一是要坚决拥护宪法的修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而要解决新的矛盾,宪法也必须与时俱进,为新时代保驾护航。二是要认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与西方宪法的本质区别。这次修正案在序言和总纲中都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性、全面性和时代性。三是要深入理解宪法修正案中删除了国家主席、副主席任期限制,这一修改强化了“三位一体”的国家领导体制,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四是结合农林实际,及时做好宪法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弘扬宪法精神。要在全系统开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的活动,培养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敬畏宪法、捍卫宪法、践行宪法的意识,让干部职工成为宪法忠实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获得高票通过,体现了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必将凝聚起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们坚决拥护支持,并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四个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本次修改宪法,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作为___的党建办主任和工会主席,要以此为契机,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坚决守护它的,营造风清气正氛围,并且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强化法制意识,坚决维护职工正当权益,不断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大家知法、学法、懂法、用法,引导干部职工紧跟新时代步伐,为推动时代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学习宪法心得体会3
我们党首先要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实施。要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营造良好氛围。宪法法律的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宪法意识,使全体人民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宪法法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遵法守法习惯。要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法律的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加强宪法学习,增强宪法意识,带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监护
农村留守青少年是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的特殊群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增多,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随之而来。根据《中国2023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青少年达6100余万。2023年年初,《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陆续下发,可见,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已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农村留守青少年作为日益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现状如何?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障?这些问题在当前值得研究探讨。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及其社会保障现状
课题组立足山东,重点选取山东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典型地区--烟台、潍坊、菏泽三个地区,通过政策文件查询、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对目前山东各地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及其社会保障状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1.生活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留守的农村青少年需要经常从事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生活能力较强。留守青少年的生活费用主要来自于父母或监护人,少部分来自于自己劳动所得,源自政府帮扶以及社会捐赠的少之又少。同时,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月花费通常不高,主要用于衣、食、交通等基本的生活需求方面,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月花费额渐增。虽然各地发展水平不一,但绝大部分留守青少年对自己的一日三餐和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表明大多数农村留守青少年已基本认同并适应了当前的留守生活。
2.教育现状
调研发现,一方面,家庭教育中,无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还是"自我看护"的农村留守青少年,他们来自于家庭或监护人的所谓教育支持,多为对按时完成作业的口头或电话叮嘱这一单一形式。另一方面,农村留守青少年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以初中和小学文化为主,仅有五分之一的调查对象接受过高中教育。大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觉性差,并常常伴有厌学情绪,甚至经常出现旷课现象;一部分留守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平衡家庭负担和学习时间的关系,缺乏求学热情;小部分留守青少年学习兴趣浓厚,克服经济、家务、农活、家人照料等各种困难,严格要求自己,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成绩优异。同时,调查对象中有过半数的留守青少年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通话使用情况、授课方式等,感觉一般或较为满意。
3.心理现状
对处在心理成长关键时期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这一阶段最需要时刻感受父母的陪伴、呵护与关爱。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青少年与工作在外地的父母联系沟通的主要方式是打电话,每周一次电话或两周一次的占绝大多数,但仍有5%左右的留守青少年与父母半年联系一次或终年不联系。父母(或一方)在关爱、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中的缺位,一方面激发了留守青少年对出门在外父母的思念与渴望陪伴的需要;另一方面,和有父母陪伴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显得格外敏感脆弱,以致于其中一部分留守青少年和父母有较深的感情隔阂,甚至产生怨恨情绪,出现对其他监护人的管教产生严重逆反等现象。调研还发现,留守青少年在处理负面情绪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想到和家人、同学、朋友、交流纾解的较多,但仅有3.5%的青少年选择和老师交流沟通以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从接受调查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来看,接近半数为内向型性格,三分之一为外向型,少数为矛盾型性格。
4.健康与安全现状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健康,只有极少数青少年认为自己是不健康的,还有小部分青少年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这部分人群主要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初高中在校生)。同时,留守青少年生病或因饮食不卫生就医的第一选择多为就近的村诊所,或者采取所谓的偏方治疗。在安全常识和安全意识方面,发现农村留守青少年对安全常识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主要得益于幼儿时期父母的教育和如今不在身旁频繁的电话安全叮嘱。目前学校的安全常识教育以非规范性的教育为主,且多于寒暑假前一周集中讲授,临近假期开课,效果不佳。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现状
结合上述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山东各地的保障做法各异,但也存在一定共性,多采取规定性、支持性和关爱性的保障措施。
1.依照已有法律规定,保障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各项权益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山东省社会救助办法》、《义务教育法》、《青少年权利法》、《青少年福利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犯罪法》、《社会保险法》等系列法规政策,一定程度规定和保障了当前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生活和各项权益,但专门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系统的、高级别的法律仍需探讨和完善。
2.加大政府投入,重视从兜底层面对农村留守青少年进行救助
近年来政府对民生投入加大,社会救助层面支出增多。以山东省为例,2023年山东省财政筹集资金54.07亿,支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救助水平,比上年增长15%,用于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但由于山东省人口众多,各地发展不平衡,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教育、健康、安全等成本不断增加,使得政府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其救助水平仍然不高。当前低保障层次的、低水平保障,需要继续完善。既包含救助、又兼顾保险和福利的多层次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3.多主体参与,对农村留守青少年进行关爱和帮扶
山东各地的政法系统和共青团、妇联及社会各界人员,多采取与农村留守青少年结对子、交朋友的形式,通过一对一帮扶,规范留守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习惯。一些地方还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来自社会的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走进学校和家庭,为农村留守青少年进行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等。虽然目前各参与主体的关爱和帮扶方式以及具体内容,还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其对农村留守青少年保持良好心态、促进健康成长的正向作用不容忽视。
总体而言,目前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无论从法律规范,还是资金支持方面均需要完善和提升;当前各界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关爱和帮扶也多是以慰问式和补救式为主,且多为单一介入性措施,各地均缺乏专门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容多面、层次多元、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安排。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及其保障现状的原因分析
结合现阶段农村留守青少年群体及其社会保障的基本状况,将导致其现状的原因归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不足
"一个人从出生到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家庭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青少年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极易出现诸如学习、性格、心理、社交、安全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带来了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缺陷明显。客观来看,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在家的孩子的影响是双向的。从正面影响看,父母外出打工直接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条件,促使孩子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从负面影响看,带来了农村留守青少年情感缺失这一根本性问题。家庭是全体成员互动形成的动态系统,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靠与其他成员的互动来实现,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扮演着主要角色,即亲子教育,这也是维系亲情关系的基础。而农村留守青少年面临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现实,亲子关系很不稳定,教育中缺少父母的关爱,难以体验亲情感受,常易"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和敌意"。
(二)学校教育作用有限
学校负有培养人的特殊使命,学校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当前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受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人员配备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上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偏差,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心理干预。留守青少年作为农村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能够相互联系,并做到有效衔接,以求在学校教育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关键。然而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脱节,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学校教育的互动和巩固提高,学校教育缺少关于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系统深化。集中表现在学校教育将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同样对待,没有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给予留守学生专门的考虑,很多学校和相关教师只有在学生成绩下降明显时,才介入进行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干预,方法性和针对性不强,也错过了最佳时机,这也成为留守学生和老师沟通少、信任度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不良社会环境阻碍
社会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价值观念、世界观的形成阶段,社会环境对此阶段带来的影响十分重要,持续时间也更长。农村留守青少年正处于这一阶段,无论教育还是成长、生活的其他方面,都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村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对正常家庭而言,父母充当了阻挡不良社会风气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对这些留守的青少年而言,在复杂混乱的社会环境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规范,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害,农村留守青少年较非留守青少年面临更严峻挑战。
(四)政府关注不够
虽然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关注在逐年增多,但对于居于主体地位的政府而言,当前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仍很不够,使得部分地区的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变得较为突出。调研中发现,有些政府部门尤其是乡镇一级的政府部门,没有任何有关外出务工家庭的专门资料,没有为留守青少年及其家庭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这部分人群现实问题的相关政策和具体办法。当前多数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关注,还是主要停留在对他们生活条件等物质基础上的关心,而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安全守护等层面关注较少,对该群体义务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问题也尚未引起广泛重视。结合调研情况看,所谓的政府关注也就是每隔一段时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青少年家庭送一些油米粮面、文化用品和玩具等小礼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实际及长远问题。
三、完善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结合山东省的调研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进行高层次专门立法
在当前依法推进社会保障的大背景下,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推进立法进程,为维护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如:应尽快颁布《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法》,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规范化;完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扩大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救助的范围,提高其救助水平;颁布和修订与农村留守青少年相关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二)加大政府对农村各项社会保障的投入,强化政府责任
建议政府根据财政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提高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各项社会保障水平。同时,树立现代政府理念,科学定位其角色,强化其责任,保障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活、教育、医疗健康、心理安全等方面的投入,运用多种形式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群体提供内容多面、层次多元的系统保障。
(三)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之间的联系
首先,重视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青少年父母应当为孩子提供必需的生活学习条件,关心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针对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家庭而言,应该特别注意亲子教育。平日多沟通,定期常见面,父母与孩子时常沟通,是解决留守青少年亲情缺失最有效的方法。
其次,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力量。学校是孩子系统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担负着其他机构和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学校应当成为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各方力量中的核心。一方面应当摸清学校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数量和基本情况,采取建立农村留守青少年档案的方式,详细记录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信息、性格爱好以及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监护人情况等,以便开展有效的动态管理。另一方面组织结对帮扶行动,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缺少交流、心理障碍等问题,组织有爱心的教职员工与留守青少年结成对子,在农村留守青少年与非留守青少年之间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引导留守学生敞开心扉,快乐学习和生活。
再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倡议加入到"为农村留守青少年献一份力量"活动中去。让农村留守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怀,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康成长。
最后,政府应切实关注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有所作为。一方面,除了真正关心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的实际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的、制度化的帮扶外,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技能培训,以增强农村留守青少年自身的能力,调动起留守青少年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确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敢于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并鼓励社会各界为农村留守青少年提供参加各种实践和集体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发掘自己的优势,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打工,既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状态,又能保障家庭结构的完成性,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产生和存在。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5
[2] 王志中,胡萍.农村留守儿童辍学问题探析--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10
[3] 刘欣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政策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2023.5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积极心理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孩子。近些年,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到城市打工,由于条件限制,将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照看,致使很多中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行为,严重的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中小学也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效果不显著,留守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原因在于当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过分地关注和渲染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诱发了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暗示和痛苦的心理联想,忽略了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健康儿童的事实,忽略了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因素和积极潜能,阻碍留守儿童的积极评价。所以对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果能够挖掘出来,个体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解决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得到完满发展,个体就能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侧重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和力量:第一,主观层面,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包括希望、满足、乐观、安宁和幸福等,其中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研究的重点,是指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个体层面,研究人的心理品质,尤其关注有关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如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试图探讨能够帮助人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第三,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社会系统、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探讨个体如何利用这些积极组织促进自己积极品质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较消极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变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他的留守儿童就没有关注到。而且对于这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也仅仅是帮助克服心理问题,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发展性教育,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儿童中应该能发挥的更大作用。
2.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片面
传统主流心理学把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认为没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就是健康的个体。在这种消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也是片面而消极的,只注重给留守儿童介绍他们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弱势以及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掌握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错误认知,以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对号入座,错误地给自己贴上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标签,产生消沉痛苦的情绪感受。即使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也只学会了如何避免和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会主动挖掘和利用自己拥有的积极的潜能、积极的力量去促进自己完美地发展,实现幸福人生。
3.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讲授法传授给留守儿童有关心理问题的知识。这种讲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1)留守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佳;(2)教师只是单向地向留守儿童传授知识,没有能够从留守儿童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够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3)师生之间或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很少,不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4.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导向、监督、检查、调解、激励的作用,从积极心理学视野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非常不完善,体现在:(1)评价的指标消极。学校通常根据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辅导教师通过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2)评价的主体单一。通常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价工作仅仅由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家长或其他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
5.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农村中小学中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等兼任,几乎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不熟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德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做出许多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规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或自学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但对于积极心理学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几乎不可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树立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仅仅关注和解决个体身上的缺陷和问题是不能产生持续有效的预防效果的,应该通过发现和发掘人人自身都拥有的积极心理潜能、利用个体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来有效地预防和战胜心理问题,使个体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调适者和促进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积极的目标不仅要帮助个别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问题,更要培养全体留守儿童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样的目标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吻合,才能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不仅需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更需要学会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积极潜能幸福地生活。因此,除了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力量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等。
(1)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预防
个体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如诚实、乐观、自尊、勇气、智慧、希望等,是战胜心理问题强大的力量,发掘和利用它们,个体就拥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较高的问卷测量留守儿童拥有的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美德,如引导他们利用乐观品质战胜忧伤和自卑。针对那些留守儿童身上没有的积极品质和美德,可以采用纵向研究了解这些品质形成的过程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干预,帮助留守儿童塑造这些品质。
(2)增加留守儿童积极情绪体验,提供充足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够让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准确。所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也应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加留守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是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表扬孩子。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观察孩子,但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关注和了解孩子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身边,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与认可,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是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欣赏的眼光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尊重、鼓励中增加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教师还可以创造某些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3.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
仅仅依靠讲授法这种单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要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突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体验积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某些典型场景,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引起留守儿童某种情绪和态度体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和留守儿童之间双向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留守儿童之间是互动的,在合作完成某种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因素得到培养。除了情境教学法外,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团体心理辅导法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4.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
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保证其教育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因此,我们要破除病理学的评价和干预方式,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客观、科学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增加积极指标来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极的、负面因素的减少,另一方面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像传统心理学一样只采用心理问题减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更要把拥有多少积极心理品质、体验多少积极情绪等作为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采用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自我、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积极的、正面的指标,来检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留守儿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2)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仅仅由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单一主体进行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所以应该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实际监护人、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和留守儿童个人都应该参与评价。多元化的主体进行的综合评价应该会更科学。
5.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掌握专业心理学知识、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教师才能够胜任。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关键条件。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1)各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特岗计划等方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2)创造机会让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出去参加培训,学习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念。(3)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科研,在科研中提升专业素养。
――――――――
参考文献
[1] 孟丽娟,胡云斗,王同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23(10).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增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留守儿童的问题更加突出,学习情绪不良,行为认知明显,人际沟通技能呈弱化趋势,生活技能比较差,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学习技能提升、人际沟通、生活本领提升等增能活动,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灵的灯。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父母开始向城市转移,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农村与老人一起生活。尽管我国目前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很多,但对于留守儿童的概念却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笔者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背景知识,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农村的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值得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一般来说,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平平的问题。从学校教育来看,留守儿童学习的场所大都是离居住地较近的农村,难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从家庭教育来看,留守儿童大都是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而祖父母由于自身年迈,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够对孩子的学习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与监督,导致留守儿童不把学习放在心上,缺乏学习兴趣,对待学习任务草草了之等。
(二)心理问题。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认知、学习、行为和人际交往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较突出地表现为自卑心理、学习压力大、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他们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可父母常年外出工作,祖辈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一般只停留在保证孩子生命安全,满足吃饱穿暖,却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内心的想法缺少合适的方式去表达,极易出现情绪性问题,进而引起心理病变。
(三)行为问题。
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道德品行上,留守儿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才能进行良好的社会化?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工作,无法陪伴在子女身边,往往出于补偿心理,想在物质方面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弥补对孩子的亏欠,无形之中使这部分留守儿童养成奢侈浪费、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惯。此外,监护人大多数的祖辈或者亲戚,他们很宠爱孩子,对待孩子的过错,未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一味的溺爱孩子,导致他们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
(一)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方法是处理儿童问题常用的方法,社会工作人员在开始服务之前,要全面搜集留守儿童的个人资料,充分了解其家庭环境,运用综合的专业方法,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其人格,运用同感的手法,表现对他们的真诚与关怀,耐心聆听他们的倾诉,协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二)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留守儿童在小组活动中拥有归属感与成就感,获得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且自己开始尝试解决问题,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针对留守儿童群体,社会工作人员可以把地理位置相对较近、兴趣爱好相似、性格相近或者互补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举办一些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人际沟通小组等活动,让留守儿童通过参与小组活动,提高自信心,并且增进与父母和监护人之间的感情。针对监护群体,社会工作者可以把监护人集中起来,传授现代教育儿童的理念与方法,鼓励其与留守儿童父母经常保持联系,形成“监护人—父母—社会工作人员”三者有效联动机制,携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
(三)社区工作方法。
首先,留守儿童社区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的经济支持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合理利用农村社区现有的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可以学习、活动的场所,如体育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这些不但可以扩展留守儿童的知识面,而且为他们的课余时间提供了安全的活动中心。其次,社会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唤起社区里的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此外,在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上,还要加强社会组织与社会福利服务的互补性,建立一个高效的留守儿童社会服务体系。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问题,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学科,社会工作方法与留守儿童问题又具有契合性,因此从社会工作视角介入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个案社会工作,能够解决特殊留守儿童的困难;通过小组社会工作,可以培养留守儿童性情,提升学习积极性;进行社区社会工作,亦会增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他们的良好的社会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中国社会出版社,2023.
[2]宗苏秋.试论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J].科学之友,2023,(03).
[3]曹自爱,武迪,张肖蒙.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23,(03).
[4]唐梦雅.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3,(05).
学法守法用法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问题导向的“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一)对“留守儿童”身心问题的研究
梅传强[2]认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缺陷容易导致缺陷人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的需要和动机,的人格特征,不良的道德情感,缺乏自我调解和控制的能力等。范兴华、方晓义[1]通过比较对留守儿童的不同监护方式后发现,上代监护儿童、祖辈监护儿童在10 种具体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多重问题行为总分、攻击和违纪行为的发生频率、行为适应困难的个体比例方面均显著高于一般儿童。说明留守现象给上代监护和祖辈监护儿童的行为适应带来了不利影响,使得他们对问题行为的易感性较高。这两类儿童缺乏正常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使得他们在面临一些行为抉择时,常常不知所措,问题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纠正。
此外,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大多认为在情感方面亏欠孩子太多,通常会从金钱方面进行弥补,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些。一些留守儿童不善于管理金钱,把钱花在买零食、玩电子游戏等方面,甚至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父母的“金钱补偿”也为留守儿童“攀比吃穿”“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另外,研究还指出,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绝大多数行为上并无明显差异,留守儿童并非一定是问题儿童。因此需谨慎对待留守儿童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与个别性问题,即一方面,对普遍性问题行为要保持适度的关注,通过研究找出有效的帮教方法,使留守现象对他们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应避免人为地夸大问题行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发生情况,警惕“留守儿童即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
此外,张颖[3]对湖北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问题、道德问题、行为问题、安全问题如欺负行为等。范兴华和方晓义[4]对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进行分析发现,上代抚养、祖辈抚养的留守儿童问题相对突出。徐保峰[5]以技校中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为样本,分析了留守现象对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黄艳苹[6]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同辈或无看护组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蔡重阳[7]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少部份留守儿童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在某些心理指标或因素方面存在问题,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社交与人际关系不畅、抑郁与孤独、自我评价不高、身体症状与适应不良等方面。雷雨[8]以湖南、广西、江西、浙江、安徽与河北的留守儿童作为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存在孤僻离群、焦虑抑郁、情绪不稳、逆反心理、道德缺失及注意缺陷等诸多问题。
(二)对“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
各地区司法部门对有留守经历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了相关统计。例如2023年《安徽省东至县人民法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中指出:2009 年,留守儿童犯罪案件审结15件19人,故意伤害案件8件8人,抢劫案件2件3人,盗窃案件4件7人,非法拘禁案件1件1人;2023 年,审结19件27人,聚众斗殴案件7件11人,故意伤害案件5 件7人,抢劫案件3 件7人,盗窃案件4 件4人;2023 年,审结24件38人,故意伤害案件8件9人,抢劫案件7件16人,盗窃案件6件9人,抢夺案件1件2人,案件1件1人,组织妇女案件1件1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开展的“未成年被告心理风险评估”课题也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早年曾有过留守经历的未成年被告数量占比较高,案件种类涉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贩卖、盗窃、等重案。张颖[3]对湖北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认为,留守少年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多发人群,并大多是团伙性犯罪;留守少年犯罪多以侵犯财产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为主,其中财产型犯罪占比60%,故意伤害、、杀人等暴力案件占比33%;农村留守少年重新犯罪率已达到 15%。安徽东至县人民法院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显示,犯罪特点为年龄趋向低龄化,其中15至16岁占比最多;案件类型多为暴力、侵财类,涉及罪名有故意伤害、抢劫、盗窃、、抢夺、聚众斗殴、非法拘禁、组织妇女等,且以前四种犯罪居多,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留守儿童辍学现象严重,初中辍学的人数约占89%,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起码的鉴别能力,很容易走向犯罪。
对于留守儿童的犯罪原因和犯罪特点,冯倩[9]认为,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失调导致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数量逐年攀升;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隔代抚养宠溺、学校接纳等因素是留守未成年人多为惯犯的原因;社会不良诱导、欲望刺激等因素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多为侵财类和性犯罪;“读书无用”的风气等导致留守未成年人早早辍学参与社会劳动,法制观念十分淡漠,甚至丝毫不懂法。王道春[10]认为,留守儿童犯罪增多,除遵循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缘由外,根本原因在于“留守综合症”作祟,即在缺少父母关爱监护,社会的有效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多地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扭曲。他们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等。王道春进一步说明,“留守综合症”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因素:监护人重“养”而不重“教”;亲子联系缺乏,父母放任不管或关爱肤浅;留守儿童中家庭破碎的比例较高,父母离异导致留守儿童的处境雪上加霜(海淀法院未审庭的实案举例中也提及此类型);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普遍较差,问题行为较多;留守儿童不良交往的群体多,团伙作案态势多发;受农村条件限制,就业机会少,留守儿童闲散。聂吉波[11]对重庆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根源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失败。所谓社会化过程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学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使他的行为方式符合该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从而成为他所属社会的合格成员。社会化过程要学习三大技能,一是掌握生活常识,二是获得专业知识,三是遵守基本社会规范。而社会化主体是对这个学习过程影响重大的因素,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主体如家庭、学校、同辈、媒体、社会环境等都是有缺陷的,影响了其社会化进程,从而导致缺陷人格,而再社会化的失败是造成再犯和累犯的原因。全国“农村留守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2009年对8个省市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在各种犯罪动机中,由于学业受挫、家庭冲突和经济受挫而犯罪的比例高达45%。
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未雨绸缪,避免问题行为进一步质变为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议题。
二、积极导向的“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研究”项目在方晓义等的主导下研究编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1]。该问卷是由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乐观开朗五个一阶因素组成的二阶单因素模型;问卷总分、各维度得分与西方心理资本各要素均呈显著正相关;问卷高分组儿童的情绪、行为与学业适应水平均显著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儿童;问卷与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5~0.88之间,重测信度在0.78~0.85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于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资本的测评。
除上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专项研究外,国内其他学者也在留守儿童抗挫力、心理弹性等方面开展了部分探索。邓玮[12]认为,帮助面对挫折或逆境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或抗逆力,是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范燕宁[13]也作了一些尝试,从提升或恢复抗逆力的多个视角,对问题青少年、未成年劳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青少年群体进行了实务干预工作,使这些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挫折坚忍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良情绪和负向感受的调节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变。由于这些抗逆力研究的不断深化及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展,青少年犯罪预防方面的理论研究重心也在发生调整,从过去强调控制、惩罚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强化抗逆力的模式,重点关注高危青少年的个人优势与未来发展的模式。刘慧[14]从心理韧性与适应性方面讨论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她认为,发掘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个体特征和外部资源,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并提高适应能力;王淑芳[15]从心理弹性与依恋、应对方式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群体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而影响积极的应对方式。
三、“问题导向”与“积极导向”的研究视角之争
(一)问题导向在“留守儿童”研究中的诸多弊端
如若将视角一味盯住“问题”,一味用负向思维模式去反映和强调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危险性、违法犯罪高风险性等,实则现实意义不大。
一则,现今对留守儿童生存问题现状的关注呼声之高近乎“过分”,再三强调留守儿童的问题,只会在学术领域甚至社会大环境下造成一种认知假象――留守儿童是身心不健康的问题频发群体。
二则,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表明,他们会因背负“留守儿童”标签而被定义和预言化,在公众传媒等的炒作和渲染下,他们可能表现出更多“留守儿童”标签中的不良行为,不利于自身潜能的实现和身心健康,在过分关注中形成唯一的生存发展可能。
三则,取长补短远不及扬长避短的效果明显,这句话可以概括出积极心理学的思维模式。在以往长久以来的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惯常的模式是去研究问题人群,例如战争对人类精神和心灵的摧残和伤害等,不管分析的维度如何精准,却始终无法突破问题;但积极心理学诞生后,这股新思潮鼓励研究者们去发现大多数以外的个别成功群体,例如虽然经历过纳粹集中营噩梦却依旧在自由后保持心理健康的人,探索他们所具备的积极内在品质才能推进人类发展,跳出问题以解决问题。
(二)积极导向在“留守儿童”研究上的建设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性中的美德与力量等积极方面能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过上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从而有效地缓解、抵消甚至消除困境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困扰;心理学家要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在这一思潮影响下,Luthans等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将“个体一般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或能力”定义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包括韧性、乐观、自我效能感和希望四个要素。这些要素是介于特质变量与状态变量之间的类状态变量,分别代表了个体凭借自身的努力和面临困境时的坚持,对周围环境的乐观评估和对成功可能性的合理预期,以及在内在动机驱使下的行为倾向。
大量研究发现,在近似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条件、地区文化、成长环境下,一些留守儿童虽然也同样面对监管不力和家庭功能缺失的处境,但并未出现身心问题,甚至表现出自强不息、明理感恩、健康成长的独立自我。这其中一定是存在某些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乐观、抗挫力、希望、自我效能感等。这里的心理资本[1],就是家庭处境不利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的对心理社会适应具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心理能力。提升这些积极的心理能力才是预防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乃至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着力点。
针对“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现象、问题行为、身心发展等方面,积极心理学视角是预防性和建设性的。而将留守儿童等同于有心理缺陷的论调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因为类似于此的刻板认知将置留守儿童于“转型顽疾”的处境,非唯社会变革而不可蠲除,或杯水车薪收效甚微。
注:本文系202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博士科研项目“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之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研究”的成果,基金项目编号:2023BKY026。
参考文献
[1]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23(1):1-6.
[2]梅传强,赵亮.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以重庆万州区张波、张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3,01:95-103.
[3]张颖.我国农村留守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23.
[4]范兴华,方晓义.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问题行为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18(2):232-237.
[5]徐保锋.技校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D].兰州大学,2009.
[6]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
[7]蔡重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3.
[8]雷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3.
[9]冯倩.给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多一份关爱――关于留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J].城乡建设,2023,2(下):211-212.
[10]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3):27-33.
[11]聂吉波.“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
[12]邓玮.社区为本: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的社工干预策略――以抗逆力提升为介入焦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4(5):84-90.
[13]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点――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刑者的情况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10-12+4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