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心得体会(精选5篇)

磨课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磨课”;利;弊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23)12-0147-01

一、能建立交流平台,活跃学术气氛

“磨课”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是参与者,任教者共同见证成长的过程,参与者围绕一桌,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学术争辩与碰撞,经历了一个深层次的教育思考过程。在磨得环节中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评价的改革,此间促进了教师们的个体业务成长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教师们在参与讨论过程中形成平等民主、活跃和谐的研究氛围,为了共同的教学目的而互相协助,进行最大限度的交流与对话,倾力所有,让共同的成长理念得到有效的落实。既磨课又炼人,磨出了默契,磨出了气氛。磨出了精彩。

二、丰富教学教学手段 磨出精彩课堂

“磨课”好比雕琢美玉,在打磨成型之前,它不过是埋没山野一乱石,因为名家的慧眼,而得以熠熠生辉,磨课是对原生态教学的研制,在未磨之前,课堂疏漏甚多,环节凌乱,而经过打磨,执教者就会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从浅入深,对教学手段的参悟由表及里,挖掘出课堂的亮点,使之更加接近教学目标,曾听教师执教过《生命 生命》一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静听心跳,懂得生命是属于个体的、独一无二的。原先的设计是让学生听录音机里录下的心跳声,那心跳声确实沉闷而有力,可是总感觉学生比较懵懂,仿佛置之身外的漠然,更谈不上情感的共鸣。后来经过集体商讨,这环节改成让学生用手轻触心房,感受自己那强有力的心跳声,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独一无二,不禁发自内心地呼喊到:“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他们对生命的领悟如此真实而鲜活!听着为着震撼。文本的内涵在引领中得到升华。这就是磨课的魅力和精髓吧!

三、磨出精益求精的态度,锻炼坚强意志

“磨课”虽是引领、是扶植,是引导教师走向个人成长的台阶,但是它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病,下面我就来浅析它的“弊”吧!

1.目的性太强 昙花一现。大凡“磨课”,都是在教学比武或上公开课前夕,它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获奖,它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关系到集体的名誉和得失成败。因此,为了迎合和揣摩专家评委口味,他们会更追求出彩,寻觅课堂中的亮点和出彩,按照优质课的模式千人指导打磨,细节到过渡语、评价语的使用,板书的设计,总结性语言的陈述,感情投入的多少等等,无一不是吹毛求疵。一招一式皆定势,容不得丝毫偏差。更是忽视了任教者的教学风格和个人素质,忽视来师生互动才是课堂有效生成的重点。都说公开课堂精彩纷呈,可是给人的感觉总是太虚假,教师犹如演员,孩子犹如提线木偶,一颦一笑皆排练得完美无撼。而且仅仅是为了表演而表演,好似昙花一现,空中楼阁。而实际上纵观教师们上的常态课,反差之大,判若云泥。因此,我觉得这样“磨课”使人进步的概率真是微乎其微了,甚至会让教者走进教学的死胡同。它应该是落实到实际课堂,成为校本教研活动。将其最深层次的特质挖掘出来,贯彻到平时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的个人习惯和气质都不一样,没必要把过渡语、体态,甚至眼神交流都设计完好。“磨”的是教学流程的顺畅,教学重难点、疑点、知识能力的生成。师生互动性活动的取舍,以及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撇开是否会获奖或得到专家赞赏这结果,说来不是毫无瑕疵就是一堂好课,在斟酌、建议、甚至批评中成长,对教师的成长而言,未曾不是一件好事啊!

2.绝对权威 消殆本色和激情。都说“磨课”是煎熬的事,看着属于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在剖析修改中慢慢体无完肤,思路消磨殆尽,本身就是痛苦的事,加上得人云我云,不理解不赞同的环节得照章办事。无疑更加懊恼。有的教师在权威指示下按照好课的标准来磨,实际上那样的课并不适合自己,那磨的真不是课啊!磨的是本色和激情。自我的价值在磨中渐渐迷失,这也是“磨课”过程中常出现的弊病。“磨课”我认为应该要围绕执教者实际不断修炼,根据教师独立思维来展现课题的独特性。因个性而精彩。而不是教学流派。应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管官位权威,应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独断专行,而在真正平等自主的交流氛围中,才能让执教者真实展示自我风采。搞学术权威论,虽说是名家名言,可毕竟个人思维难免定势,且课堂教学是种生成不是预设,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倘若脱离了教学实际,再精美的理论教学也是曲高和寡。“磨课”是集体的智慧,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充分发扬从事教学研究所需要的钻研精神。让它真正常委多方的互动行为。采百家之长,纳百家之言,让学术的灵魂在创新,高高在上的“磨课”才是教育的悲哀。

磨课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在“三公开”活动中我校田老师在讲《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她反复上了四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精彩,最后一次上全校性观摩课,得到了所有老师的一致喝彩。课后她深有体会地说“李校长,我现在体会到了‘好课是磨出来的’。”再一次听到这句话,我不无感慨地说:“是啊,好课靠磨。”

回想起这次精品课的成长历程,真有化蛹成蝶的感觉。记得第一次上课后,我给他列出了一大串课上不满意的地方,包括对教材的揣摩、学法的指导、问题的设计、环节的导入、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的解决等等,当时她现出一脸的痛苦,但还是坚定地跟我说:“明天我再上一节,您再听听。”从她的话中,我听到了一个想上好课的教师的决心。这也给我为她导课增加了许多信心。第二天她果然又上了一次这节课。这次我叫来了一些骨干老师听课。这次上课她克服了许多弊病,比上一次好了很多。课后我带领听课的这些老师又坐下来反复修改课上不满意的地方,改后她信心十足地说:“李校长,我再上一节,你们再给我听听。”我们欣然应允。当第三次修改后,她兴奋地说:“课真是越磨越精!以前我真没感觉到。”这是一个年轻上进教师,发至心底的声音,成功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是思想的飞跃,对教学的感悟和提高。

怎样上课才使学生满意、自己满意?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这是每一个老师都深感困惑的问题,也是老师们所不懈追求的。磨课,既要研究知识结构,也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达着教师的创新思想,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只有讲究“备”的艺术,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的艺术,也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这次在推敲课的过程中,我们从“磨教材”、“磨学法”、“磨教法”、“磨结构”、“磨和谐”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形成比较满意的教案,推敲中甚至精炼到每句问话,预设会有哪些生成等等,每次推敲,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提升。最后不仅上出了精品课,同时也提升了我们每一个人。

磨课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磨课需充分把握个体智慧与团体智慧的关系

(一)同伴互助,合理价值判断。

磨课通常是由学校(或学科教研组)组织的集体性推敲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一次好的磨课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研究中教师同伴互助的作用,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学智慧的提升。我们强调群体协作,共同发展。教师们围绕一节课,进行多角度剖析,多方谋划,献出各自的真知灼见。在交流讨论中,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交锋,生成新的教学智慧。教师在磨课过程中发表的真知灼见是优化一节课的备选要素。更要把磨课中好的意见有机地整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专业引领,由骨干教师与执教者一起对磨课中的各种意见进行甄别、筛选、剪裁、整合,否则就会出现案例中“你一言,我一语,听起来都有道理”,而执教者“没了主意”的现象。

(二)专业引领,适当适时适度。

专业引领需要充分尊重每位教师的发展需要,利用“适应学说”,尊重教师的选择和评价。对于“不好的”主义,不妨“延期评价”;对于“吃不准”的主义,不妨鼓励,支持他去试一试。

1、适当,就是专业引领的身份要适当,专业引领人要努力营造一种关系平等、心理相融、合作互助的磨课氛围,以欣赏的眼光和豁达的心态对待磨课中的各种意见,让参与磨课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表达出真实的想法。

2、适时,就是要给参与磨课的教师留出尽可能大的空间和尽可能多的时间,引领者可在讨论难以深入时给予点拨,在意见交锋难解难分时给予分析,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给予指点,在观点散乱时给予提炼,在磨课结束时给予评点。

3、适度,就是不扼制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由伸展,不以自己的教学特色为标准去束缚教师,不以自己的教学好恶去取舍磨课中的真知灼见,努力把执教者的个体智慧、其他参与者的集体智慧和引领者的教学智慧有机整合在一起。

磨课需要教师间协作互助和集体智慧力量,加强教师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二、磨课需规范组织,主题引领研讨

1、磨课一般分为计划、实施和总结阶段。长远来看,有效的磨课可以把教研活动质量与教学活动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日常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此次参与磨课的教师涉及全园各个级组,若是人员和时间安排不妥当,就会使得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担忧着班级工作中幼儿的安全,降低研讨效率。所以磨课的前期准备务必充分,包括班级工作人员安排、磨课中记录员、摄象员等角色分配,使各参与教师职责明确,并有足够提前量妥善协调班级工作,保障常规工作有序开展。

2、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主持人的主持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磨课研讨的效果,在研讨中,主持人需要有效地提出适宜的话题,在整个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担负着对参研教师给予启发、鼓励,对研讨中的观点给予欣赏、概括、总结和提升等任务。因此,主持人除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外,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较高水平的倾听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简洁高度的概括能力、较强的亲和力和协调能力等等。现在,当我们对教研活动的“问题解决”和“行为跟进”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常规教研不能仅停留于让每个教师发表一些个性化的言论,如何把老师们“思想上的共识”和“行动上可付诸实施的策略”梳理出来,这是很有必要的,即教学研讨活动中除了对教学事故的解剖,更应有理论的探究,这样才能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源头上”的影响,终而实现教师个体的“观念落实到行为”、“行为渗透着理念”的转变。

三、磨课需使动力内化,促进教师后续发展

众多身在一线的教师,有一些实践经验,缺的是理论支撑,理论与实践转换渠道不畅、转换方式呆板,针对这些情况,“磨课”是有效的“催熟剂”。无论是个人的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学设计,还是集体备课,都有助于解决一线教师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成熟和教师个人的成长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磨课教师们感到往往会花时间设计好引语、过渡语、结束语,甚至去背名师的课堂用语。如此反复,就是因为自己对新纲要的一些理念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学科特质把握不深入,该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不清晰,在师生互动时缺乏互动技巧,文化底气不足,“家底”不厚,做不到“信手拈来”。教师们不由感慨,自己前几年的积累太单薄,目前唯有博览群书,深入研究方可走进专业,有所突破。以往教师们认为“日常教学是练兵场,公开课是舞台。”而现如今,大家转换了认识,深刻理解到公开课的“磨课”过程才是最好的练兵场,而最终教师的舞台应是在日常教学中。

磨课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我与我校青年教师崔艳芬几经研磨,最终成就《桂林山水》一课,经逐级推选,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暨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本文所述就是我们磨课的经历。

第一次磨课――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最容易被激发的,一旦其认知活动有情感相伴,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就会更为丰富、深刻,也更为主动。教师要运用语言、情感,围绕教学内容渲染课堂气氛,营造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使儿童个体在心智方面整体和谐发展。

《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一般在讲授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时,教师会习惯性地提问:“有哪些同学去过桂林?去过的请举手!”接着请这些学生说一说他们见过的桂林山水是怎样的。这样做仅仅调动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桂林,他们的参与意识被忽略了。

何不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来表现桂林山水之美,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有了这个想法,我与崔老师一起重新设计了该课。在教学中,我们分以下步骤实施:(1)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图片,用动画技术突出显示桂林在地图上的位置;(2)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字,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桂林山水所具有的独特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愿望;(3)教师抓住时机,播放一段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这样,在上课伊始就渲染了气氛,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了必要的情感铺垫。通过第一次磨课,我意识到,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还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二次磨课――运用信息技术调动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感知材料,也通过对疑难点的情境再现,有效地启发了学生对表象的分析与概括,从而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出来。

基于此番考虑,我和崔老师再一次补充了我们的课件与教学内容――借助实景录像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这一补充改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次磨课――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教学目标就像圆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实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协调,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

我和崔老师第三次补充了教学课件,在教学《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描写桂林的山)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①导语: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如何写桂林山的特点?(和第二自然段比较,同样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特点之一是“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等词语。观看课件中补充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练习模仿句式,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特点之二是“秀”。对于课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我们借助图像,让学生感受到山“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特点之三是“险”。指导学生通过字面或结合语句领会、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如“危峰兀立”,先在字面上指导学生理解“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再让学生将词语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同样,教师教授给学生方法后,再让他们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④练习朗读“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等感叹句,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表达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由交流体会。这时,教师请学生将他们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个性化地表达出来,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热情。

第四次磨课――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我们在尝试网络教学时,设计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学习主题,提供的素材跨越学科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拥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主动权,也拥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各自的学习领域。

基于此,我和崔老师第四次修改了该课的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时,突破了以往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放手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与《桂林山水》有关的文学、历史、地理、人物等知识并进行加工整理,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与大家共享。如此一来,不但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学生从中学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学到的知识。同时,学生收集、整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心智的全面发展。

在此番研磨中,我也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到今天,其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只是课件的“看客”,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我们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宽泛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作秀”,而是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整合课强调“突破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摸清“两端”,即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依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好整合课的教学重点,重拳出击,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磨课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一开始很怕“磨课”。如何让研究成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如何让教师不惧怕“磨课”,真正认识“磨课”的好呢?

一、 理念的诠释与把握:

上海教科院徐子煜教授对“磨课”有最直接、简洁的解释:“磨课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复实践、反复琢磨、反复改进。”

(1) 磨课意味着用集体的智慧来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活动),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不断地上课、不断地改,最终会形成一种最能让幼儿学得通透的方法。

(2) 磨课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是我们教师为了获得更高的教学功效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修炼的手段。

(3) 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二、 实施磨课:

开展多轮磨课活动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把“磨课”作为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集体力量开展磨课活动。

(一) 磨课的形式

新教师——抄方式磨课

新教师一开始先学会“抄方”,即“模仿上课”。新教师刚上岗谈不上经验,要在大家的指导下模仿师父的课和外出听的课。熟读《纲要》后写读后感,听专家的反思报告,然后学着专家写反思。有专家云:“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

师徒结对——跟进式磨课

徒弟围绕一节课执教,在师父参与指导下,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深入地研究、探讨,再由徒弟多次重上,期望徒弟教学业务快速提高。“师徒结对”是幼儿园教师互帮互学的一种形式,而“磨课”是师徒互帮互学最合适的形式,可明显地看到年轻教师的成长。徒弟每学期磨课一次,每次一课三磨或三磨以上。“行为跟进”中重视活动中的开头、过程、评析小结,此时的师父是专业引领者的角色,全程参与,根据徒弟的特点,为教学活动提意见、出点子。当然,师父的专业引领也要适度,不要以自己的教学特色去束缚徒弟,应该给徒弟教学个性的自由伸展,努力把执教者的个性与自己的教学智慧有机结合。

一课多研——互动式磨课

各组的一课多研称之为“互动式磨课”,一课多研就是教研组内不同的教师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对于同一内容,发挥教研组成员的个人教学风格,博采群长,在交流讨论、智慧碰撞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课多研”中我们注重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合作性同事关系”,不断开展相互合作的探究活动。

同课异构——同中求异式磨课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精品课——集大成式磨课

我们有些老师参加“评优课”、“展示课”,这时“磨课”成了锻造“精品课”的途径。先由执教者初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邀请专家、骨干教师等前来听试教课,每次说课试教后,进一步修改,以执教老师为主,其他教师再次共同修改教学设计,反复推敲,完善教学思路的方式。这种集众人教学智慧,打造相对完美的教学活动的磨课,我们暂且称之为“集大成式磨课”。

三、 磨课——成就好课:

磨目标:

磨课的首要环节就是看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改理念,是否符合课程要求,是否考虑了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否便于实践,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目标应主要选用反映学生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体现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

磨过程:

以执教教师为“主角”,其他教师协同,思考教学方法、幼儿情况、疑难问题等,根据这些制订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和教学环节。执教者不仅要明确怎样做,而且要明确为什么这样做。把握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亮点”认真对待,发挥出自己最佳状态,把课上好。做到以幼儿为本,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合理组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灵活。参与磨课的教师认真听课,以书面的形式作好教学实录。

磨细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