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精选5篇)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1.专业初识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顾名思义,就是设计先进的飞行器,主要面向航空飞行器设计。本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行业特色,航空航天工程是基本的服务方向;同时,在民用工程领域有广阔的市场。轰动世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神舟”飞船等,都是本专业的杰作。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后,具有参与飞行器总体和部件设计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学。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基础、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力学、力学性能与结构强度、试验技术、自动控制理论、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复合材料设计与分析、空间制导控制、传热学与热防护等。
3.发展前景
在轰炸机、运输机、民航飞机等其他机型上面,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各航空公司使用的大型民航飞机都是进口的,目前国内没有能力生产。本专业极具发展空间。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对数学、物理等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常查询航天飞机的资料,对航天飞机感兴趣,对飞机导航系统感兴趣。喜欢飞机模型,常看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实况转播。渴望当一名宇航员。注意了解宇宙飞船的材料,常收集宇宙飞船的模型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具备较好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和飞行器工程基本理论,同时有较强的飞行器总体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试验的能力。
3.职场纵横
本专业毕业生能从事飞行器(包括航天器与运载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研究、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通用机械设计及制造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初识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主要以航空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就是生产出高效、实用、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由于航空发动机为载人飞行器提供动力,其在高速飞行、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等方面要求都极为严格,因此飞行器动力装置在动力工程领域一直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并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飞行器动力装置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机械工程设计、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飞行器动力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验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主要课程: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含气体)力学、动力装置原理及结构、动力装置制造工艺学、动力装置测试技术等。
3.发展前景
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展示了本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必备工具。对飞行器的燃料装置感兴趣,了解飞行原理。常研究宇宙飞船的燃料,关注飞机的新燃料。常搜集飞行器动力资料,对飞机动力系统感兴趣,了解导弹动力装置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知识的专门人才。
3.职场纵横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他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初识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主要研究探索更方便、更快捷、更可靠的飞行器制造工艺、方法。本专业属于机械制造范畴,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学习机械制造的各种工艺、整套方法和流程,而且要对飞行器的设计有一定了解。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制造工程基本理论和飞行器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飞行器制造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航空工程材料、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金属塑性成形原理、模具设计与制造、飞机零件加工与成形工艺、飞机装配工艺、飞机构造、计算机辅助飞机制造等。
3.发展前景
国内不仅在飞行器设计上与国外差距很大,在制造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加强航空建设、国防建设,需要大批专门人才的不断努力,这预示着本专业前景十分广阔。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关注新型飞机,对飞机机械原理感兴趣,了解宇宙飞船的构造,收集过飞机图片资料,常观察各种飞机模型,希望做一名飞机设计师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从事飞行器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3.职场纵横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性强,社会需求量大,就业范围广,在广大科研院所、高科技产业和航空、机械、电子、计算机公司等单位都有用武之地。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初识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是以空间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化工等学科为基础,研究飞行器救生系统为主,将人、机器、环境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专业。目前,国内有三所高校开设了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航空航天生理、空间环境工程、热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人机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航空航天环境模拟、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空间环境工程、航空航天生理学、控制理论、人机工效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空调制冷技术、航空航天环境控制系统、航空航天安全工程、空间环境试验技术等。
3.发展前景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预示着航空航天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喜欢关注宇航新闻,关注空间站的建设,对宇宙探索节目或介绍宇宙的文章感兴趣。对宇航员训练条件感兴趣,对宇航生物实验感兴趣。了解空间生理学,渴望了解外层空间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航空、航天环境模拟控制、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在民用领域从事热能利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热能动力 高技能人才 高职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广西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加快推进工业化,是建设富裕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知名品牌,优化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电力、铝业、制糖、钢铁、化工、林浆纸、锰业、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工业化进程。从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不仅需要大批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熟练掌握专门技术,具有精湛操作技能的热能动力类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对当地相关企业的调研,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尽快培养造就一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探索。
一、广西热能动力类高技能人才建设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趋强劲,广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热能动力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未来的发展需求来看,广西热能动力类高技能人才建设却仍然存在下面问题。
1.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要求不相适应。广西要实现经济起飞,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关键在工业,推进工业化是带动广西经济增长的主导。当前广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很多企业已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批低技能岗位正日益转化为高技术含量的岗位,急需一大批适应新要求的新型技能人才。目前广西的高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缺口。根据《广西人才开发目录》,未来几年,预计广西重点产业每年热能动力类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2000名。
2.高技能人才存量不足,比例明显偏低。调查表明,热能动力类高技能人才仅占该类技术工人总量的5.9%,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必须在15%以上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形成良好的生产力循环系统。相比较而言,差距明显。按照广西《广西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23年,高技能人才占持证技术工人总数比例达10%以上,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高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突出体现在年龄、学历上。据对相关企业调查,年龄在35岁以下的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型人才总量的27%,45岁以上的占45%。高技能人才面临断层的危险,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退休,许多企业一线将面临阵前缺良将、后继无能人的窘境。在学历构成上,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技师占29%,大专学历占9%。大量低学历技能人才难以满足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以及在年龄、学历上的结构性矛盾,已成为严重制约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瓶颈。
二、职业院校热能动力类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1.职业教育培养总量小。“十五”时期,广西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良好,高职高专教育新增了不少专业和专业点。但从整体来看,“十五”时期广西高职专业结构中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仍然偏大,专业设置结构不能尽如人意,“轻型”专业居多,“科技”含量不大,与广西加速“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热能动力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还比较少。
2.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等问题仍然存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没有完全体现就业导向,尤其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特色。教学多沿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多数院校贴近生产实际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训教学形态单一,内容陈旧,严重脱离生产实际,造成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不够。
3.热能动力类专业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由于经济发展对热能动力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造成了热能动力类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严重不足。调查所涉及的相关职业院校热能动力类专业师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尤其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这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三、对职业院校热能动力类人才培养的建议
1.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开放性,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人才培养要按区域经济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求,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从制度和体制上创新,进行人才培养的调整。广西在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中提出了重点力发展电力、铝业、制糖、钢铁、化工、林浆纸、锰业、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形成支柱产业集群。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面向以上行业、背靠重点企业,根据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对人才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密切关注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和培养方向,打造“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方案。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岗位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坚持以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需求为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按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安排课程,重点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现职业能力化,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技能操作水平高、职业素质良好等特点。
3.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建设“双师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任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举措都是无效的。建立一支结构优化、高学历、高技能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双师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又要熟悉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资格认证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实行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到相关能源动力企业见习和挂职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以提高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积极从生产一线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改变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践基地。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从事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实践能力、训练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高职教学建设的重点。职业院校应以相关行业和企业为依托,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热能动力类高技能人才实践基地,如依托重点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行业或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等。通过依托企业的实践教学活动,紧跟行业和企业最新科技动态和技术发展,在实训中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这对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高高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能人才成长周期,能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参考文献: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锅炉;课程建设;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23)23-0114-02
“锅炉原理”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简称“能环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在学生完成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课程以热力发电厂的生产和运行过程为背景,主要传授锅炉运行的基本原理、锅炉的主要组成结构和锅炉相关的计算方法。“锅炉原理”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综合性很强,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掌握好本门课程是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1-3]
我国的能环专业由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而来,该专业由浙江大学最早创立并于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专业。建立能环专业是为了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发展要求,把热能动力和能源环境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具备进行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设备的设计、优化、控制和研究创新的综合能力。[4,5]东华大学于2008年开始招收能环专业本科,是东华大学较为年轻的专业。本文将结合东华大学能环专业的实际情况,浅谈“锅炉原理”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课程建设的内容和一些收获。
一、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1.东华大学开设能环专业较晚,与锅炉原理课程相关的教学经验较缺乏
基于此,根据专业教学大纲,东华大学借鉴了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院校能环专业教材,选取了由东南大学泰教授主编的《锅炉原理》中的相关章节,并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后作为学生上课教材。[3]
2.锅炉原理课程教学内容需和专业发展方向一致
和国内传统的热能动力领域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不同,东华大学能环专业不是以对口火电厂为主的传统的热能动力专业,这和学校以纺织学科为特色、热能动力专业发展起步晚等原因密切相关。因此,如果按照传统热能领域的培养方式,东华大学的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相比传统热能高校将处于劣势。然而,目前国内锅炉原理课程都是以电站锅炉为背景而设立,授课内容通常围绕电站煤粉锅炉进行。因此,结合东华大学能环专业特色将“锅炉原理”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3.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和锅炉原理课程学时少相矛盾
锅炉原理课程内容丰富,综合性强,包括燃料及燃烧计算、煤粉制备、燃烧理论及设备、锅炉受热面及工作原理、锅炉热力计算、水动力过程、锅炉外部过程及污染物净化,等等。因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院校锅炉原理课程安排的学时较多,分上、下两个学期进行,总学时达到96学时甚至更多。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为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新课程大幅增加,使得锅炉原理课程的学时不断压缩。东华大学能环专业分配到锅炉原理的课时为48学时,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学时相比以前压缩了一半。由于课时数少,因此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锅炉原理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4.锅炉技术发展迅速和锅炉原理教材内容更新慢相矛盾
锅炉原理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随着锅炉技术的不断发展,锅炉原理的许多知识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因此,要求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锅炉原理教学大纲,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使锅炉原理课程内容跟上锅炉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锅炉原理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这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为保证教材内容的正确性,优秀的锅炉原理教材往往经历多年的编写和修订,因此教材的内容主要反映锅炉的成熟技术,锅炉最前沿的技术则不会详述;其次,锅炉原理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锅炉的许多先进技术往往掌握在一些国内外知名锅炉设计和制造商手中。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这些企业非常注意图纸、计算方法等技术资料的保密,这就给锅炉教材的更新造成客观上的困难。
二、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开展锅炉原理课程建设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学思想,即教学思想要与国家战略需求、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专业发展方向一致。锅炉原理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是强化学生对锅炉基本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规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1.教材选择
如前所述,由于东华大学以纺织学科为特色、热能动力专业发展起步晚等原因,能环专业的发展很难再走传统热能动力强校的老路。但学校对能环专业的重视和不断投入大笔专业建设资金,为能环专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契机。能环专业是国家特设专业,是国家为满足能源与环境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而特设的专业。随着人类对能源的空前需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消耗,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严重依赖使人类进入空前的能源危机;另一方面,由于矿物质能源的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也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基于此,人类对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视程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东华大学能环专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此外,也给锅炉技术的发展带来契机,燃煤锅炉不再局限于燃煤,还可以在生物质能利用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以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以垃圾为燃料的垃圾焚烧锅炉、以污泥为燃料的污泥焚烧锅炉和以秸秆等农林作物为燃料的锅炉,等等。尽管目前出版的锅炉原理教材均以燃煤电站锅炉为背景而编写,但生物质锅炉等新兴锅炉也是在燃煤锅炉基础上发展起来,燃料的燃烧计算理论、燃烧设备、锅炉热力计算方法等内容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选取了由东南大学泰教授主编的《锅炉原理》中的相关章节进行一定程度修订后作为学生的教材。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燃料及燃烧计算、燃烧过程的理论基础、锅炉受热面结构和工作原理、锅炉热力计算、锅炉内部过程、锅炉外部过程及燃烧污染物净化技术。受学时所限,课堂上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都讲深讲透,课程内容必然有所侧重。目前,大多数学校对锅炉原理课程内容偏重于燃料及燃烧计算、锅炉受热面结构和工作原理、锅炉热力计算(包括热平衡计算、炉内计算和对流受热面计算)、锅炉整体布置和水动力计算。[6,7]在学时较少的情况下,一般不再讲授锅炉强度计算和通风计算。为体现东华大学专业特色,对锅炉原理授课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在锅炉燃料介绍中侧重煤和生物质燃料,锅炉炉型不再侧重于煤粉炉,而是侧重于链条炉和生物质锅炉,煤粉制备不再介绍,等等。
3.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条条框框式教学,建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建立教师讲解基本知识和重点―学生课堂讨论―学生提问和老师答疑授课程序,实现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燃料和燃烧计算、锅炉受热面、锅炉热力计算、锅炉水力计算和锅炉整体布置等内容都要涉及,但在难度和深度上合理安排,时间安排紧凑,重点内容讲解投入时间比例要多一些。由于锅炉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要求课程教学能及时反映锅炉技术的发展,通过深入锅炉现场考察和拍摄大量锅炉及内件照片,为上课提供生动资料。对于锅炉设备结构的讲解采用三维图片和设备运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突破传统二维图片过于抽象的局限,加强学生对设备结构的理解。
4.教学手段
东华大学锅炉原理课程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锅炉设备结构、锅炉运行动画等教学内容必须通过多媒体工具进行展示。而对于锅炉理论和计算的讲解,例如燃烧理论、燃料燃烧计算、热平衡计算等内容往往涉及复杂的公式推导,通过采用黑板板书讲解的方式则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和计算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5.教学网站
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建立了锅炉原理教学网站,网站中设立了课程简介、课程内容、学术交流、课外知识等栏目。学生和老师可以在网上下载或上传资料,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学术交流区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则可以定期上网答疑,师生交流互动方式更加灵便和自由。
6.考核方式
锅炉原理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成绩考核,以期末成绩考核为主。由于学时所限,课堂中不可能安排很多时间用于学生的训练,因此课程注重学生的课后练习,平时作业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定期组织课堂讨论和小测验,该成绩占总成绩的10%;考核学生出勤率,出勤成绩占总成绩5%,无故旷课迟到学生出勤分将会打折扣。总之,考核方式的设定要体现教学的公平性,尽可能减少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
2008年至今,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锅炉原理课程先后建立了课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站、锅炉仿真模型等教学资源,课程建设取得很大成效。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断提高。今后,我们将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使东华大学锅炉原理课程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于广锁,林伟宁,梁钦锋.锅炉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9,(3):29-31.
[2]王培萍,李伟然,徐敏强,等.“电站锅炉原理”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80-81.
[3]泰.锅炉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王丽丽,李文哲,王忠江.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优势及其未来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23,(6):54-56.
[5]蔡颖玲,匡江红,张志英,等.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1):39-42.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期 图纸 超前策划 队伍 指导文件 信息化办公
前言:
在火电日益发展的今天,电建工程建设越来越激烈,现在对于电建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今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提前发电投产是当下每个电建工程的首要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工期就被严重的压缩,在这个过程中各个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逐渐适应了这种紧张的施工环境,也积累了大量的在非正常的施工工期下保证工程的工艺质量及施工进度处于可控在控状态的宝贵经验。
一、综述: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热控专业是一个小的专业,也是一个配合专业。不需要引起太多的重视,通常情况下在主要专业完工后热控专业的工作也就必须结束。也就是说热控专业的施工工期在日益紧张的工程压迫下几乎为零。这给热控专业的技术人员带来的非常大的压力,如何在非正常工期下克服重重困难合理穿插在其他主要专业施工当中顺利完成任务并保证施工质量是热控专业一直努力解决和完善的主要目标。
1、问题:热控专业的各种图纸经常无法及时到位。而且热控专业图纸只是示意图,无法根据图纸内容直接指导现场施工工作。
2、措施:
热控专业需要充足的前期准备时间。在正式开工以前,对热控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技术人员一定要根据现有的图纸及经验重新进行设备二次设计工作。这主要牵扯到热控电缆桥架的走向及标高、电缆的敷设路径及数量、热控各种设备的位置定位、保护管的预埋、仪表管的走向、及一些重大施工方案的超前策划工作(如:BTG盘的搬运等)。现热控电缆桥架及电缆敷设的施工工作一般在机务专业管道安装以前。电缆桥架的走向及标高一定要按照质量验评标准要求参照机务图纸进行二次设计避开机务管道,否则一旦在电缆敷设完毕后才发现与管道出现碰撞及冲突的现象,将很难进行更改。导致的后果是会直接导致工期的延误及设备运行的安全性。设备的定位是否正确也直接关系到电缆敷设的质量。如果设备及测点定位失误将直接导致电缆敷设终端位置的偏差。将给后续施工带来巨大的施工难度。严重的会直接延误工期。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全面查阅机务及土建专业图纸。一定要全面细致的对图纸进行细致入微的二次设计及设备定位工作。工作不怕细,只有前期作了充分的准备,才会给后续的施工减轻技术上的压力,才能在正式开工以后充分的让技术人员腾出手来参与到现场的施工控制及质量管理工作当中去。
3、问题:由于工期紧张的原因,机务专业的设备普遍到货时间滞后或是由于土建专业安装工作滞后,致使机务专业设备无法安装。给热控专业超前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
4、措施:由于做好了充足的前期技术准备工作,遇到此类情况技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因地制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自己的经验大胆的超前策划及安排施工工作。如:汽机房变送器支架安装工作量很大。如果现场条件无法安装或不好定位,我们可以在条件比较好的组合平台提前将支架、设备仪表二次门、排污门、仪表管扇面、排污槽、仪表架电缆槽盒甚至是槽盒开孔连蛇皮管工作提前安装完毕。等到现场具备条件了就可以直接将支架固定,而固定工作的结束也就是设备安装、管路敷设及阀门安装工作的结束。为后续施工节约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而对于锅炉磨煤机炉前平台区域及汽机疏水门区域一般都是热控与机务专业交叉作业及施工比较集中工期又相对比较紧张的地方。为了充分的抓好提起量,现在工地的做法是将磨煤机区域的电缆桥架直接引到炉前平台上面,采取桥架分区域环绕的施工方式。电缆敷设方面,汽机疏水区域按照本体疏水、管道疏水、小汽轮机疏水小范围分区域的电缆敷设方式,无论机务专业疏水门集中布置还是就地布置,都可以迅速的将该区域的电缆整理到位,减少了施工的难度。
5、问题:外协队伍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施工质量及进度控制难度大,无法实现真正的大包。
6、措施:针对热控专业外协队伍本身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我们一方面在引进外协队伍之初要进行严格的考察外,还要对他们实行必要的缴纳安全及质量保证金制度,对于同一个施工项目最好使用两支及以上队伍同时施工,这样不但可以让他们相互之间在技术上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技术人员根据相互之间的质量及进度进行激励和处罚。促进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外协队伍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的现象,要通过培训进行重点培养,只有真正的将跟随热控专业的主力外协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一个档次,达到能够独力根据施工图纸完成施工任务的成度,才能真正的将热控的施工技术人员彻底解放出来。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公司日益紧张的人力资源的压力,还可以不断促使热控的技术人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全方面的人才。
7、问题:热控专业指导性技术文件缺少,统一格式少。新技术人员无法迅速担当起施工重任,处理问题经验缺乏。
8、措施:对于信息化办公系统,公司已经全方面的推广开来,大大提高了办公的效率。但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络的重要特点―――资源共享。仔细想来在每台机组的施工过程中我们似乎都会有同样的问题发生。每台机组施工前期准备工作都要从头再来。我们有时候总在重复以前干过的工作。对于一些年轻的技术人员,他们缺少技术资料的参考,甚至对一些工作如“二丈和尚,摸不到头脑”。这其中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实现常规资料的资源共享工作。仔细想来,国内的机组无非就是东方、上海、杭州、哈尔滨这几大主机厂的设备。他们的设备多少年几乎都没有变化。而设计无非就是山东、西北、中南等几个大的知名设计院,他们的图纸也是大同小异。有的甚至直接就是同出一辙。如果不断加大对一些工程常用施工资料的汇总与共享工作,一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如:热控专业每台机组测点布置图、电缆桥架设计图、电缆清册、定值清单等,通过相互比较及参考,可以大大降低技术人员的施工难度,有的甚至可以照抄照搬。再者,一些工程用的常用表格及资料的统一还可以规范技术人员的资料,充分实现资料的通用性。这是为公司长远的发展积累的一份宝贵的技术资料。
9、问题:紧张的施工工期下,热控专业提前安装的精密设备容易受到二次污染及损坏。
10、措施:在紧张的施工工期下,热控专业为了充分赶超施工进度,经常要超前施工。对于设备防护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管道后期的安装及刷漆保温,地面及墙面的二次抹面工作将对热控设备造成直接影响。如果等到机务及土建专业安装完毕后热控专业在进行设备清理,很多设备将需要重新更换,产生不必要的二次工作量。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热控专业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锅炉保温保护箱采取脚手架及架板直接防护的措施;汽机变送器支架采用废旧盖板加支撑的强化保护措施;就地所有蛇皮管及设备用塑料布全面防护的措施;排污槽采用封闭式防护措施;与泵及设备相连蛇皮管采用隔离安装防止接地措施等等。通过此一系列措施的实行在总启动前期热控专业将设备保护措施拆除以后,所有设备均整洁如新。受到了项目部的一致好评。也充分减少了后期施工的工作量。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炉膛 炉料 冷却 水套 风机
中图分类号:TK1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3)07(b)-0000-00
1前言
工业炉是一种用于高温处理,以天然气、油和电等燃料作为能源,直接或间接用于冶炼、催化生产特种化工品的设备。炉体在生产过程中高温辐射散热强,导致周边环境温度急剧升高,炉体及炉体配件由于高温流体的侵蚀和机械磨损出现寿命缩短现象,同时,炉体的辐射散热导致操作工人无法安全检测炉内加热情况,故需要大量的冷却介质对其进行降温 [1-3]。
炉体是一个大型工业设备,具有体积大,温度高,操作复杂等特点,故涉及冷却部件中不仅要考虑到与高温环境密切相关的炉衬、炉膛和加热管等,还有炉盖、炉门、出料口、烟道、喷嘴等其他附属部件的冷却。
而炉体冷却中炉衬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故国内外一直将炉衬冷却作为炉体冷却的一个热点研究,而从冷却方式上划分,主要有气态冷却,液态冷却,以及气液结合冷却。
窑炉连续烧结物料,若不进行有效冷却,烧结后的制品容易发生破裂、变形,生产效率降低,故在烧结中采用冷却技术使冷却温度分布最佳。故设置冷却装置均匀冷却。
2窑炉冷却专利技术的整体情况
2.1 炉窑冷却技术专利申请量趋势分析
炉窑冷却技术是窑炉安全生产的主要技术之一,国外窑炉生产起源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而国内窑炉生产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窑炉冷却技术也用运而生,尤其是在近10年内,关于窑炉冷却的专利数量激增,冷却的技术手段也更加细致。
2.2 主要国家专利申请情况和申请人分布
经过梳理发现该技术领域中专利申请量的分布相对较集中,主要涉及几个工业大国,诸如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并且排名第一的中国的申请量是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与改革开放后,国内大力发展工业建设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起步较早的美国申请人可追溯到40年代的Midland-Ross Corporation,70年代后,国内对于窑炉冷却技术也从开始的萌芽到最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国内对于该技术的研发保持持续的热度,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远超国外。通过对国内申请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约85%的申请来自企业,而仅有10%的申请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而个人申请只占极少数,这与大窑炉领域中的企业申请多的总体趋势相同。
2.3 主要技术分支
在炉的冷却领域中,根据冷却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炉体的冷却、炉料冷却、炉体和炉料的结合。从冷却方式上共有三种,即液态冷却、气态冷却和气液结合三种,液态冷却有水冷、油冷、冷却剂等冷却工质,气态冷却有风冷、蒸汽冷却、气氛冷却等。
其中,炉体的冷却占总申请量的近80%,炉料冷却占18%,其余为两者冷却结合。首先,通过筛选发现,炉体的冷却中液态冷却占绝大多数,这也是由于水具有比热比较大,资源丰富,成本低等优势作为首选冷却方式,在浏览中发现早前的冷却方式有气态冷却,但由于气冷效率低,故逐步被液态冷却所替代,但随着技术不断改进,在炉体部分特殊区域并不能采用带有水汽的水去快速冷却,故将局部采用气态冷却,其余可采用液态冷却的部分依然采用效率较高的液态冷却。其次,炉料的冷却主要是对炉体中烧结物料、加工工件等的冷却,故采用液态冷却和气态冷却的申请数量接近,例如,对于烧结球团的冷却通常采用风冷,而冶炼金属部件通常采用水冷,后期的申请中出现两者的结合。最后,随着技术不断的改进,申请人发现炉料冷却和炉体冷却可以同时结合,故申请中出现其两者的结合,而申请数量上并不多,且该种冷却方式主要为气态冷却和液态冷却。
3 窑炉冷却专利技术发展总体趋势分析
对于炉体冷却,从发展趋势来看,炉衬的冷却数量最多,尤其是在近10年间,对于炉衬冷却的专利申请更是居高不下,这与炉衬面积大,且容易被冲刷、侵蚀等因素有关,且炉衬的冷却技术改进几乎贯穿了整个窑炉冷却各个阶段;近几年炉膛冷却专利申请较多,这与工业窑炉的产量不断增加,体积扩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浏览文献过程中,早前申请大多每种窑炉仅针对一种物质进行冶炼或加工,而随着窑炉体积增大,窑炉生产种类增加,故在生产完一种物料后急需将炉膛快速冷却方便下一道工序,故炉膛的冷却数量在近几年申请数量激增;对于炉盖和炉门的冷却申请数量一直持平,炉门从单层炉盖改进为双层或多层炉门,炉盖从简单的喷射冷却到后面的螺旋线型降温盘管持续冷却;对于炉壳外的冷却主要采用冷却水直接喷射炉壳外形成水膜快速降温,随着技术改进,最后在炉壳外设置散热器,冷却效果大幅提高;本文加热管还包括电极、感应线圈等的加热手段,其中,冷却方式主要为液态冷却和气液结合,而美国公司Midland-Ross Corporation提出的顺序喷入空气、水、雾液体的冷却方式较先进,既可保证加热管的冷却效率又不会对加热装置造成损害,国内申请人在加热管外设置夹套的冷却方式较多,后面改进为加热管和冷却水管交替排列的方式;出料口主要为流槽、出料辊子的冷却,主要采用喷淋降温亦或是设置多个散热孔和冷却管进行降温;其他配件主要为轴承座、烧嘴等附属配件,其中在近几年对于烧嘴的冷却研究较多,采用紧急降温水枪可实现其快速降温。
对于炉料冷却,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烧结加工过程中物料需要快速冷却,故物料冷却研究的较早,且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而物料冷却技术也一直没有突破,这是因为采用传统的风冷即能满足要求,且在专利技术筛选中发现,通过控制窑炉炉内气氛可以较好的控制物料温度,故物料通过不同区域温度控制下的区段即可达到所要求温度;而在窑炉生产中,燃料温度需要得到严格控制,故在燃料温度过高时依然需要将其温度降至所需温度,故存在少数专利涉及燃料冷却。
参考文献
[1]吴懋林,王立民,刘述临.高炉冷却壁和炉衬的三维传热模型[J].钢铁,1995,30(3): 6-1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