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精选5篇)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二、着力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利用天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三桶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名方面科技人才多种形式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化聚集、集群化发展。各县市区、高新区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财政投入,重点用于科技创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孵育载体建设、引进培养人才、建立完善投融资体系等方面,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小巨人”。尤其对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统计领域的中小企业,更要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使其尽快成长壮大,纳入统计范围。

三、着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企业发展最优惠的政策措施。各县市区、高新区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和政策落实力度,加强调研,摸清企业实际情况,做好咨询和培训工作。对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还未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要主动服务,靠上指导,争取全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使其尽早享受相应优惠政策。要根据市局任务,分解目标,每个县市区至少认定2家、高新区至少认定5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每个县市区都要设立专项资金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定补助,要积极配合企业,协调税务部门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

四、着力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各县市区、高新区要切实加强企业各类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以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或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特别是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企业要全部建立研发机构。今年,市局要出台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凡是没有被认定为市级研发机构的企业一率不准申报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要在重点行业、重要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服务平台、实验室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促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开发平台开放使用,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今年,市科技局将设立产学研合作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各类服务平台给予支持,各县市区、高新区也要设立相应配套资金,对认定为市级以上的研发机构给予支持和补助,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超前发展战略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发展战略。要实现海南产业超前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发展是重要的突破口。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海南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制药产业、汽车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据了解,截止2008年底,海南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7家,初步形成了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现代交通与先进制造、新材料与油气化工、电子信息和现代农业等产业为主体的具有海南资源特色和生态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推动海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取到了重要的作用。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进入了迅速成长并日益成熟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成就与问题

1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正向产业集群趋向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大企业、大项目占据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领头羊和主力军;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与日俱增;高新技术产业的从业人数明显增多,从业人员素质显著增强。

2 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很弱,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偏弱,竞争力不强;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成为制约海南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依然不足,投融资渠道堵塞;产学研相对脱节,科技成果市场开发滞后,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等问题。另外,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这其中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海南产业超前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机遇与挑战

1 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海南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区位优势、卓越的资源优势、特区的体制优势,以及国际旅游岛的人气优势和政策优势,都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和环境。总书记和总理视察海南时都曾强调海南要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这本身也符合海南自身的实际和发展战略目标,因此,海南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借助国家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海南可以大力发展信息和文化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资源与环保产业等符合环保要求和海南资源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另外,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海南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海南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契机,这也为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2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海南的经济增长和城乡就业冲击甚大。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经营压力逐渐增大。由于海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大都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资金不足,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在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之下,融资困难,出口受阻,内销下降,经营举步维艰。

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遭到来自周边省份的挑战。海南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里是中国经济和亚洲经济最具经济活力的高地。海南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起云涌,速度惊人,竞争激烈。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那些弱点,也正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软肋。在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过程中,海南的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当务之急是“苦练内功”,做大做强,否则就有被逐渐边缘化的危险。

二、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高新技术产业对海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巨大而深远。针对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海南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扬长避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扶强做大,使之成为带动海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引擎,成为海南产业超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目标体系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海南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海南产业超前发展的根本途径。海南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和环境优势,选准海南高新技术发展的领域和方向,制定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鉴于此,海南可以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微电子产业、航天技术、海洋资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文化产业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与符合本土资源优势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

另外,由于传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和海南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海南如果再参与传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显然已经错过有利时机,但海南可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立足自身资源特点和资源优势,努力寻找新领域和突破口,优先发展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前沿高新技术产业,发挥海南的后发优势,弥补海南的薄弱环节,实现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海南要适应当前国内自主创新加强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以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化危为机,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和目标,制定科学的合符海南实际和发展趋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体系。

(二)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要以企业为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削弱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的管理作用,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

1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要有超前的战略目光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要看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选择集中突破的重点领域和产品,实施正 确的产业化技术路线,搭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平台,协调和整合相关部门的关系和业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促进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 理顺管理关系,防止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不良现象发生。为了防止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敷衍塞责、扯皮推诿导致出现“管理真空”的消极状况,海南可以成立专门的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组织体制机制上理顺管理关系,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动态管理,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监管和服务环境。

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海南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理顺各方主体的关系,建立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科技管理体制,改变海南当前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企业鲜有自己的科研部门等产学研相对脱节的不利境况,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

4 加强科技计划引导和项目管理。加强引导,为企业的项目研发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和支持;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和鼓励研发在海南的优势领域具有原创性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攻关项目;加强管理,完善项目立项专家评审咨询制和重大科技项目招标制,做好在建项目的跟踪监督和服务工作。

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服务和监督作用,保障高新技术行业的竞争环境规范有序。

(三)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海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却依然逆势而上。统计显示,2008年,127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4.2亿元,比2007年增长11.4%。这其中的关键正在于这些企业都非常重视研发投入、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面对金融风暴用自己的特色产品占领市场,从容应对,化危为安。因此,要推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继续坚持:

1 全面提升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技术为支撑、人才为保障、创新为动力,市场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发展策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推动海南医学院、海南大学等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2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助推器,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海南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和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3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树立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的意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和速度;强化高新技术园区孵化器功能,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创办企业孵化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省、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全方位多层次高科技企业孵化网络;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的维权意识和能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联盟,共同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4 大力加强高新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海南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实力企业的交流合作,引进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果,增强海南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率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拓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加强国际科技的交流合作,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实现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间国际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加强海南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等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利用企业的雄厚资金和实践基地促进高校科研发展,实现互惠共赢;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横向经济联合和科研合作,共同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攻关,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5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制约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是政府、企业、高校的当务之急,海南要进一步完善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将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有机结合,形成一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良好的氛围,营造一个适合科技人才创业的社会环境;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高新企业的联合,依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适合的人才;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资源开发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防止科研与市场的脱节;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体系

1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赋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惠的政策待遇,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软硬条件,充分调动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要在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投融渠道拓宽、知识产权保护、项目审批和用地、税收和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给予高新技术产业更多的政策优惠,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

2 大力发展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基地。在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再可以考虑增加基地建设,在海南西部工业走廊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划拨地块,给足政策,建立新型的工业基地,并力争上升到省或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原有的工业基地进行优化整改,充分发挥工业基地的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3 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要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政府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风险资金以及金融部门介入,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金融部门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前提下,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金融扶持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一、加强技术创新,是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措施。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经济技术活动。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前提,是培育新的增长潜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的关键环节,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

二、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把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摆在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地位。坚持在培植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三条战线同步推进。突出新材料、新药及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和农业高新技术等重要领域的创新。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石油化工、医药、机械、电子、建筑材料、纺织、农业等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企业群、产品群、构筑全市点、线、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速实现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突出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产品创新,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在全市重点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探索建立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岛、科技角或科技特区。对其中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经科技管理部门认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一般企业在成本中据实列支的研究开发经费要达到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以上;盈利企业年增幅在10%以上的,经审核批准,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在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时,因研究开发经费增支而减少的利润,可视同实现利润计算。对达不到规定列支比例的企业,因少列技术开发经费而增加的效益,在经营者业绩考核时予以剔除计算。

企业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对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转让自主开发的技术成果以及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所得,年净收入人民币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30万元以上100万以下的所得税由财政减半返还。

软件开发生产企业,其软件产品可按6%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工资支出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生产用地,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除上缴中央部分外,其他可先缴后返。

四、深化市属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优化技术创新资源。我市科研机构改革总的要求是,按照向企业化方向转制的原则,积极稳妥、分类进行,力争年前全部改革到位。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可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具有走向市场能力的,可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或转为企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对于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不能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公益性科研机构,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照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

市属科研机构转制后,设在原科研机构的技术认证和质量检测机构予以保留,继续承担政府或行业委托的技术认证和质量检测任务。

科研机构转为企业的,执行号和国科发号文件的政策。科研机构的科学事业费,3年内继续拨付。3年后与原已核减的科学事业费合并使用,专项用于科技项目开发。科研机构转制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全部国有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可转为国有资本金或股本金,也可出售给转制企业的干部职工。

对转制的科研机构,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技术收入的营业税;免征科研开发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

科研机构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时,对过去使用未分配的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所形成的资产,经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评估、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确认,可以作为职工集体股,并按股分红。

经同级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允许科技人员购买国有科研机构,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可以分期付款。一次性买断和可获得20%的折扣优惠。出售科研机构回收的资金,作为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理,经同级政府批准后专项用于发展科技事业。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科技人员以高新技术成果向有限责任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出资入股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金额,可达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另有约定的除外。

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五、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和桥梁,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以及民营科技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它们面向社会、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功能。

建立常设技术市场。采取与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的形式,共同筹建我市齐鲁技术交易中心。沟通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为企业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寻求合作伙伴,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加强科技信息网的建设。建立科技信息库、成果库,使企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功能,获取科技信息与网络交易。

培育和扶持技术经纪人队伍。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从事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完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技术服务机构,提高服务功能和水平。

六、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民营科技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民营科技企业要在科技计划立项、项目贷款、申请风险投资、享受贷款贴息,对外招商引资、出国洽谈进修、技术职称评聘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相同的政策。

鼓励民营科技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在其兼并、收购、托管国有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和产权置换时,享受与国有企业同样的优惠政策。允许民营科技企业采用股份期权等形式,充分调动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或经营管理人才的积极性。

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开发,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七、实施新产品开发“511”计划,优化产品结构。用3年的时间在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药及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及机电一体化和农业高新技术5个领域,培植100个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经济增长点,并扶持10个技术创新重点项目。

对于列入新产品开发“511”计划的项目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每年从市级科技三项费用中拨出50%,专门用于对“511”计划项目的支持。对10个重点项目,按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标准严格审核,符合条件的,享受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优惠政策。

八、加大工作力度,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关键。继续贯彻市政府号文件《市关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若干规定》。按照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围绕5个高新技术领域,选择认定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兑现优惠政策。

采取有力措施,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对我市已建立的5000万元高新技术发展专项资金,要积极筹措施,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具体办法。

九、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市政府授权范围内,享有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积极推进开发区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增强为企业转化高新技术成果提供服务的功能,营造吸引和凝聚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健全完善区内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和人才市场等各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为进区企业提供综合性配套服务。

建立新的投资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及高科技人才来开发区建立科技工业园、大学产业园及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民营科技工业园、海外学人创业园的建设。集中资金,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使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进一步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的投入,继续对开发区财政实行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区域经济中“科技特区”的辐射作用,将开发区建成在国内、省内有特色、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先进区。

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各级政府都要按照《市科技进步条例》和《市科技投入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确保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足额到位。到2000年,市、区县科技三项费用达到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2%的比例,并逐年增长。

金融部门要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力度,采取贴现、承兑、开具信用证等方式,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在境内外上市直接融资,融通的资金重点用于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技持上市公司参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施高科技项目,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进行再融资。

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设立我市风险投资基金,成立风险投资机构及相应的配套中介服务组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定,引进和培养风险投资管理人才,规范投资的市场行为。

社会力量资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计税所得额中扣除。

十一、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兼职办或离岗办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鼓励支持机关人员通过提前退休、辞职、离职、带资分流等形式,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通过辞职、离职、带资分流等形式,创办各种类型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可减半收取注册登记费。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应当依法对研究开发该科技成果的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其中,以技术转让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可从技术转让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自行实施转化或与他人合作实施转化的,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应当在项目成功投产后,连续在3—5年内,从实施该科技成果的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奖励,或者转化的,也可以用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时作价金额20%的股份给予奖励;该持股人依据其所持股份分享收益。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所得奖励份额应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企业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为股权投资的,成果完成人根据成果价值占注册资本的比例,前3年可享有不低于该比例30%的股权收益,后3年可享有不低于该比例20%的股权收益;企业自行实施转化的,对成果完成人,在实施成果转化后实现的税后利润中,前3年可提取10%—15%,后3年可提取5%—7%作为回报。企业自主开发的非本企业主导经营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经认定后,对成果完成人,在实施成果转化后实现的税后利润中,前3年可提取20%—30%,后3年可提取10%—14%,作为回报。

十二、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和引进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对引进的国内外专家、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和市政府《关于鼓励海外学人来淄创业的意见》规定的政策。

对留学人员来我市创办各类科技型企业,经市人事、科技主管部门进行身份认定,对经贸主管部门批准,并经工商行政部门按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政策。

对国内外科技人员,携带优秀科技成果、资金来我市创办各类科技型企业的,有关部门要及时办理本人及家属子女落户、子女入托、入学、农转非等事项,免收城市增容费。

鼓励和扶持企事业单位通过聘请国外各类专家前来进行短、中、长期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同级财政拨出专项资金予以资助,资助额度不低于国家和省外因专家局当年资助拨款总额的50%。

积极选拨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到国外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科研和接受培训。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实行“助研助学”。

建立科技顾问机构,聘请部分国家“两院”院士及省内专家,聚集我市优秀科技人才,为我市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对重大创新项目,高新技术项目进行论证。

十三、强化专利意识,加强专利工作管理。专利工作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专利机构建设,设置独立的专利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和执法手段,并在经费上予以保障。

要从政策上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积极申报专利。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鼓励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的资助。凡是以专利产品或专利技术为主建立的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经科技主管部门认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鼓励发明创造,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优秀专利项目开发和实施。对于专利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以及主要实施者给予其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专利权转让方或实施方,可从技术性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金额奖励有关人员,其中主要贡献人员所得奖励份额应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具有较大学术价值或实施后获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的,经专利管理部门确认后,可直接申报科技进步奖,并作为评选市拨尖人才条件之一。

十四、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从本区县、本部门的实际出发,采取有力措施,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认识上、制度上,确保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 产业结构 高新技术 网络营销 企业孵化器

加快促使中国农业经济得到革命性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中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符合产业技术革新等时代趋势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经济革命性的发展,是一个紧密关系国家、社会、集体利益而举足轻重的系统工程。在农业经济全面开放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通过全方位的产业结构、技术、农民素质等深入改革,从而致力使我国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社会化、电子技术化、全球现代化。

一、中国农业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们的衣食来源;农业为国民经济等各部门提供劳动、资金积累和出口创汇;我国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和农业的稳定对社会稳定发展起极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农业在我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是,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如: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素质相对差;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差等。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二、世界高新技术革新

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将对中国产业带来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对现今我国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面对世界竞争激烈的世界经济市场冲击,我国农业确实需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尽快想方设法改变现状,以不变应万变。

另外,在世界高新技术迅猛革新的影响下,当代产业结构开始呈现出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演进的趋势。中国农业同样急切需要把握好如何融进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农业革命性的发展。

三、顺应时代趋势,大力发展高新农业技术产业

针对上诉情况,中国农业发展需在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方位改革开放,致力实现我国农业的规模专业化、市场经济化、电子技术化、全球现代化。

(一)产业结构的改革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尤其必要,迎接高新科技革命的需要;适应市场供求变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机制建立与运行的需要。

(二)农民素质的改革

这主要通过强化科教兴农,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

(三)高新技术的改革

产业结构与农民素质的改革都深深渗透着高新技术的融入与改革的内容。“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在上海科技论坛上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做出过展望,指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被广泛应用。”根据石元春院士介绍,一方面,继生物制药滞后,农业将成为生物基因技术应用的第二个重大领域;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主体为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信息网络和服务,3S农业宏观临近技术等,亦可称为“金农工程”。

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农业电子商务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高新技术革新的重点发展方向。而农业电子商务主要集中在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关联、策略、手段上的革新,它增加了互动性,减少了成本;增加了顾客的选择余地,减少了对书面文件的依赖;增加了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价值,减少了企业在国际市场拓展中的障碍。网络营销作为信息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它使商品的市场营销迎来了新的时代,传统的营销组合将有所增减,环节的创新势在必行。

四、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企业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特别是农业电子商务,根据中国农业发展客观现状,单方面依靠政府支持是远远不足的,更多的是需要许多其他的相关配套因素的建设。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引入一种与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展现出重要作用。企业孵化器于70年代中后期首先在美国出现,它是一种培育高新企业的机构,其本身也是一种企业,只不过经营的不是具体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扶植新兴的小企业,它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靠签订合同来确定,孵化器的主要任务是将拥有商业价值的技术或要领的尚不成型的企业培养起来,直至可以独立面对市场,简而言之也就是培育新型企业,为企业优生、优育创造良好环境。企业在实施新技术转化中出现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问题,孵化器有益给予帮助,使它们逐渐成长、壮大。经过二年至三年培育,被孵化的企业就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赢利企业,企业孵化器一般会选择高科技企业加以孵化,有着独特的经营模式。

假若我们大力推动企业孵化器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发展,企业孵化器将发挥出重大的“孵化”作用,从而通过这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办法,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革新。其具体作用如下:一是提供“种子基金”,对新办企业参股;二是对企业进行改革和培育;三是提供管理帮助;四是提供信息平台;五是帮助进行资金融通和资金流管理。

通过以上帮助,使农业企业“金鸡出壳”。

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它与农业经济的融合越显迫切,通过上述多方面的改革开放,从而更有效地促使我国农业经济革命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本因分析,科技与经济,2004(4).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界定与政府角色,农业技术经济,1997(6).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状;问题;对策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调整扬州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分析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思考扬州创新发展,培育产业新优势,从而推动经济走上创新驱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涉及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从而奠定了门类齐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总体规模。从整体上看,扬州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由2008年的870.36亿元增至2023年的3650.8亿元,增长了近4倍多;增加值由2008年的291.79亿元增至2023年的544.08亿元,增长了近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7.73%升至2023年的36.25%最高后出现回落,2023年为16.7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72.17亿元,利润为237.13亿元,出货值为562.02亿元。如表1,可见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越来越大。

(二)所涉领域。从产业领域来看,2023年在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医药、仪器仪表、智能装备、新材料和新能源制造业等行业实现总产值3071.1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6.14%。其中智能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615.24亿元,增加值为285.8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00%和增加值的56.43%;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实现产值765.23亿元,增加值为98.7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业的9.00%和增加值的19.50%,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见图1。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区域分布。202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达到455家,比2023年增加8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过100亿元的有3家,过50—100亿元的有8家,过1—50亿元的有54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650.8亿元,比2023年增长17.51%。从地理分布来看,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聚在沿江和中心城市,市区(包括开发区、江都区、邗江区、广陵区等)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81.94%。202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和产值分布.

(四)创新能力。扬州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23年全市申请专利222825件,授权专利11416件,新产品专利申请4345件,分别增长20.17%41.10%和3.97%,增幅均居全省前列;同时专利申请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在智能装备、新材料和新能源制造业生产技术方面出现重大突破,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和优势产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五)载体建设。扬州市拥有一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家,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拥有省部属院所2家,市属科研院所1家,拥有1个部级、16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4个部级、11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了以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体框架,汽车及零部件、数控金属板材加工、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等先后被认定的一批部级特色产业基地为补充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体系。(六)服务体系。到2023年底,生产力促进中心9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1个,孵化场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毕业企业200多家。在中介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上,全市的中介机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出现了一批以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现代物流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新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网络化、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二、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相对偏小。一方面,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2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650.8亿元,产业增加值为544.08亿元,仅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51899.1亿元、产业增加值6857.7亿元的7.03%.和7.93%,在全省排名分别为第8名和第10名,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和产业增加值约为排名第一的苏州市(14178.77亿元和2289.97亿元)的25.75%和23.76%。202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为455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为7703家,所占比重为5.91%。另一方而,7扬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具备领军能力的企业偏少,规模上百亿、具有带动性的龙头企业不多。由此可见,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在绝对值上与省内大多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产业规模有待扩大。

2、区域发展仍不均衡。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地区间分布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还有继续扩大趋势,区域间差距在不断加大。从区域分布来看,202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的主要有开发区、江都区、邗江区和广陵区,其中江都区和邗江区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分别为984.0亿元和718.6亿元,市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78.9亿元,占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81.94%。202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主要集中在开发区、江都区和邗江区,占全市的68.30%,其他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3、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当中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的研究开发和配套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相对较少,高新技术企业中零部件生产和原材料加工等企业居多,其中也有不少以高新技术冠名的企业,主要是靠购买先进设备来生产国内市场的空白产品,其自身并没掌握关键产品或设备的制造技术。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低于3%,而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2%时只仅能维持生存,而达到5%以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扬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过多依赖于技术引进,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够,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创新能力和技术集约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4、产业集群发展不足。高新区内尚未形成产业协同网络,区内企业集聚效应低。许多企业入驻高新区,仍然主要是为了享受和各地给予高新区的优惠政策,而不是产业集群效应的吸引,虽然可以形成空间上的聚集,但区内企业之间不能形成较强的前向、后向的关联性,产业网络很难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导致科技创新系统整合效率低下。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未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还存在着彼此自我封闭的生产方式,关联度低的现象,使得高新区内企业没能很好地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知识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只有一小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直接影响了聚集体的形成。缺少能够引导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缺乏上下游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使得产业总体竞争力较弱,产业之间关联度低,未能体现出由于专业分工所产生的集群效应,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高新技术产业链不够完整,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5、孵化器专业化发展不够。在投资组建方面,扬州市现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大多由是政府主导建设,在投资上也是过于地依靠公共财政,而公共财政的投入水平却制约了孵化器的发展速度。同时又因政府投入不足,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实际应用需求与公共技术平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出现服务链条脱节,迫切要求孵化器专业化软服务进一步提高。

三、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面对未来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完善保障服务机制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真正走出一条依靠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道路

1、继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力度。全面落实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已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高端产业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推进普惠制创新政策,给予新业态特殊政策。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公共测试平台和创业园区孵化器建设,积极支持创业园建设,特别是为产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具有高效益和高利润,以及较强的“外部性”,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2、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扬州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合理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进一步加强在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市场开拓、产业协作、区域创新等领域的对接与合作,来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积极开展区域协作,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在不断推进跨江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优势产业的同时,利用扬州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和辐射作用,重视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领和带动扬州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一个产物,企业的创新能力无疑在产业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内生研发能力,建立完善企业“一站两院三中心”的研发体系,有效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有效搭建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制定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和认证,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积极鼓励高新区内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和技术交流,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从研发源头上考虑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避免出现因技术外溢效应而导致研发积极性不足问题。产学研联合创新也是实现技术跨越的重要途径。政府应支持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协作的产业化机制。同时,坚持开放配置科技资源,一方面拓展企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创新成果向江苏的集聚和转化,另一方面引导企业研发机构向科技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延伸,加快核心技术的吸收和掌握。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和产业的高速发展。加强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申请专利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

4、加快产业高端技术突破。全面部署产业创新的高端突破,找准环节,突出重点,研究和制定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围绕发展新兴产业,开展自主研发和设计制造,突破核心技术,努力摆脱关键材料“受制于人”、核心设备“落后一代”的被动局面,推动产业从规模制造优势向研发创新优势转变。积极探索产业创新组织新机制,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抱团创新”和联合攻关,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和市场规则,抑制无序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共同开拓市场,努力使产业联盟成为产业共性技术集成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重点布局建设集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为一体的新型重大研发机构的产业研究院,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在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推进产业整体技术升级的研发平台和重要载体,重点建设国际先进、居国内领先的产业研究院,加快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共同发展。

5、完善保障服务机制建设。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政府科技投入的结构,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发展和研究开发提供良好条件。制定相应产业技术的促进政策,实行政策、技术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强产业链建设,构建一批上中下游相互承接、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的优势产业体系。搭建公用技术平台,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科技创新行为规范和服务标准,明确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在税收优惠、长期贷款、财政补贴、人才吸引等方面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科技服务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服务体系中的调节作用,提高创新服务质量。鼓励社会闲散资金参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拓宽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融资渠道和方式,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共建孵化器,建立孵化专项资金,对在孵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高新区管理创新,推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支持产业链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产生集聚效应。

作者:王寅 单位:扬州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熊季霞.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9(7)

[2]陈思萌.新形势下江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研究[J].特区经济,2023(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