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论文(精选5篇)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见过评职称抄论文的,没见过抄得这样明目张胆的。”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收到读者许隆洋(化名)的来信称,他经调查发现,山东省枣庄电视台副台长兼广告中心主任张静参评副高级职称的10篇论文,竟然都涉嫌抄袭,有的篇目甚至“通篇连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

(《中国青年报》 2月21日)

涉嫌抄袭论文的新闻很多,有硕士、博士毕业的高材生,有大学的教授,有公务人员,也有企业高管,各行各业都有被涉及到的“新闻主角”。

我不想再去从什么学术道德上来声讨张静。因为张静本身就是在电视台拉了五六年的广告,距离学术这么高雅、高深的东西估计还很远。世界上像张静这样离学术很远的人很多,三百六十五行,并不是要求每行都得是学问家。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预防控制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23)02-0033-02

【Abstract】Academic morals construc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academic morals anomi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time is elaborated. Counter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reinforce and improve academic norms, i.e.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authorities, holding extensive education of academic morals,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controlling academic morals.

【Key words】PreventionControlPostgraduateAcademic morals anomie

高等学校学术道德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新时期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加强教育系统学风和学术道德的一系列举措。今年3月,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对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处在学术研究的一线,其学术道德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预防和控制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内涵及表现

学术道德是指学术者在从事学术研究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学术者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而采取的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学术道德问题,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日益凸显,是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求真务实、用于创新、坚忍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对于维护社会良好风尚,保持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促进学术事业健康发展,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研究生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在日常学习、科研训练中,主要表现为:①课程作业马马虎虎,下载或摘抄他人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作业上交,甚至直接将现成的文章原封不动地照抄上交,蒙混过关;②实习实验弄虚作假,拷贝他人实验数据,抄袭实验报告,应付交差;③期末考试作弊,无视考场纪律,抄小抄、藏夹带、传答案;④撰写论文投机取巧,找人课程论文(设计)、学位论文(设计),甚至“克隆”前几届毕业论文(设计)。

另一方面是在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中,主要表现为:①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剽窃、抄袭,或在未参与实际工作的研究成果或论文中挂名,或引用但未说明有关文献;②粗制滥造论文,或编造实验数据和引用的资料,或伪造篡改研究成果,或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研究;③一稿多投,一稿多用,将待或者已经发表的论文,改头换面,继续投稿;④其它一些学术失范行为,如伪造刊用通知、雇佣“”写论文、等等。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成因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王正杰的《论新时期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江新华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和对策》、贾万刚的《审视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三大根源》、钟芳芳的《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王雯姝的《当前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引导》等。这些学者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道德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日渐显现,加之我国还尚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致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都产生出大量为追逐个体(小团体)利益最大化而抛诚弃信的不良现象。首先,政府权力疏于监督,出于部门利益或地方长官意志,注水数字、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频频发生;极少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随意瓜分公共利益,公共领域的极少数人的失信行为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为失信行为留下了空间。其次,商业上投机心理泛滥,一切向钱看,制假卖假、坑蒙拐骗、逃税漏税、钱权交易等屡禁不止,不良社会风气蔓延。再次,近几年,文化生活领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不断增加,虚假报道、有偿新闻、走后门、潜规则、暗箱操作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社会诚信体系松垮、人民诚信心理滑坡,失信、违信、疑“信”、甚至拒“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者何以安心治学问道,学术界势必难以保持一片净土。

2.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教育原因

大学教育机构的自身局限性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一是办学体制与学术自由的矛盾。中国大学定位为行政事业单位,其发展受到行政干预较多,学术没有充分的自由度,研究什么、写什么文章,大多数听命于行政命令。二是“官本位”思想对大学学术的侵蚀严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为了“发展”、“升级”,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获取教学资源优势,不断争取重点学科、硕士生点和博士生点,纷纷制定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指标;为鼓励广大教师多发、快发论文专著,还制定了奖励办法,导致教师重量轻质,出现了大量的文字垃圾堆出的虚假学术繁荣。三是高校学术工作者忽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淡化道德认识和情感。在既要应付官僚化的政治任务,还要适应商品社会意识影响的两难处境之下,一些教授们对争项目、争课题、争经费花尽心思,少数人甚至不择手段,对项目的具体执行、成果的质量却关心少、投入少,出现了在实验室时间少、吃饭局时间多、“甩手掌柜”的怪现象。在指导研究生方面重量轻质,一些导师来者不拒,有多少招多少,老师学生相互应付,你好我好大家好,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品行引导方面难尽其责。研究生作为大学、研究机构的组成部分,耳濡目染,见怪不怪,受到的影响不言而喻。

3.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自身原因

人生观、价值取向错位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自身因素。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价值取向向个人倾斜、向金钱倾斜,致使个人价值取向发生错位,导致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有较大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在职攻读学位的研究生,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价值观和道德观体系更加复杂,对待学术的功利性倾向明显严重。另一方面,随着生活、学习条件的日益改善,研究生严谨求实、好学深思、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化,反映到求学治学的过程中便表现为心浮气躁、投机取巧、浅尝辄止。此外,互联网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更为便利的信息资源,也正在改变着青年群体的治学方式。这种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特殊性,使抄袭、剽窃的行为性成本很低,从而助长了学术道德缺失者的不诚信行为。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指出,学风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建立健全一整套加强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使人们不愿、不能、也不敢违背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不断强调学术道德的基础上,通过学术规范的制度建设,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底线。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既要靠倡导教育,也要靠制约管理,要把学术道德纳入到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努力使在校研究生成为良好学风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1.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高校学风建设组织机构是总体把握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机构。要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纳入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个体系,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要在二级院系成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工作小组,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副书记和科研、研究生副院长来具体负责研究生日常学习、学术过程中的相关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知识产权管理中心等学术管理机构在端正学风、加强学术行为规范中的作用,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学术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

2.广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

要切实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进手册、进课程、进文化、进制度工作,不断牢固学术规范的思想防线。

一是学术道德教育进手册。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著作权法》、《专利法》以及教育部关于学术行为要求和学校学术管理一系列办法引入《新生手册》,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当中穿插渗透,使学生意识到学术诚信是作为一名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进入校门第一天就要了解学术道德规范,认同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荣辱观。

二是学术道德教育进课程。大力开展以学术诚信为核心的思想道德课程建设。积极开设有关论文写作规范、学术政策、知识产权等相关课程,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了解有关学术诚信的常识,明辨借鉴引用与抄袭剽窃的区别,掌握如何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规避知识产权侵犯和学术失范。

三是学术道德教育进文化。开设介绍有关知识产权、学术政策和学术责任的专题网站,不断更新社会对学术道德的反馈和要求。不定期邀请专家来校为研究生作有关学术行为规范的相关报告。积极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求实创新、追求真理、诚实守信的学风正气。

四是学术道德规范进制度。规章制度是学术道德规范的外化。要加强学校学术道德规范制度建设,从实际出发,对学风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查漏补缺。明确学校对学术管理的态度和具体办法,建立并完善从学术教育、学术审查、学术评估、学术违规处理的长效机制。建立惩戒机制,加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警示作用。

3.完善学术道德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学术诚信责任制。实行学生、导师、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四级体系的学术道德责任管理制。每一届新生入校时,由学生、导师、学院与学生管理部门签订学术道德责任书,将学术诚信纳入导师和学院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导师招生资格与学院办学经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工作的联动性。

二是严格人才培养考核制。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等工作管理部门和教师应当加强对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严格各项学习纪律和制度,如监考制度、作业制度、论文抽查制度,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学术诚信档案制度,用来规约和记载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术诚信情况。对学位申请、评奖选优、免试选拔、出国推荐等过程中的需要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及进行严格审查和核实,特别是对毕业要求论文要通过专门软件,与网上电子版的书籍、学术期刊、参考书进行比较,估算出论文中自创部分的所占比例,然后将鉴定结果连同论文一起提交学位委员会。

三是明确学术德育导师制。导师是学生学术行为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术道德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导师在日常学习、科研过程中注重德育教育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与引导。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除了需要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外,高校自身必须在构建学术道德工作体系方面有所创新、有所作为,不断开创学风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9)

2 李卫红.学讲话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3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N].,2009.4.21

4 王正杰.论新时期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思想研究,2009(7)

5 钟芳芳等.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

6 贾万刚.审视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三大根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4)

7 王雯姝等.当前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引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一、坚持学风建设机构、学术规范制度、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三公开、三落实”

(一)设立学风建设的专门机构,加强学术行为监管

学术规范委员会在学术评议、学术审议、学术决策咨询和学风维护等方面作的这些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负责受理对学术道德问题的投诉,主持对学术道德问题的调查与仲裁,负责有关学术道德规范问题的裁定,并依据调查仲裁结论向学校提出处理意见。学术规范委员会对提高学术评审的公平性、公正性,促进学术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发扬良好学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制定完善学风建设相关文件,积极拓展学习宣传渠道

抓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关键是要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端行为查处机制的监督作用不可或缺。

积极拓展学术规范和学风道德的学习宣传活动的渠道。在校园网开辟学风建设专栏,并不断丰富专栏内容,宣传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发挥网络阵地的正面引导作用,努力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

(三)注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坚决落实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

学校通过严格不端行为查处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校学术规范委员会从学术角度提出学风建设要求,受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组织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学校果断严肃惩处,绝不姑息迁就。通过严肃不端行为查处机制,起到了明显的震慑预防作用,创设了良好的治学氛围。形成了科研诚信建设的合力,为涤荡学术研究中的不良行为、保持良好的治学风气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结合师德建设工作,加强教师的科研诚信教育

(一)把教师科研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实施重点

学校利用各种机会,对教师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在教师年度考核中增加科研诚信的内容,建立科研诚信档案。本着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原则,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把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首要考核指标,强调学者的自律意识,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工作中体现重创新质量和贡献的导向,全面考察师德、教风、创新和贡献,坚决杜绝将学术成果、学术奖励和物质报酬、职务晋升挂钩的片面倾向。

(二)专业技术岗位(职务)高聘工作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根据教育部强化师德建设精神,在专业技术岗位(职务)高聘工作中,将“师德”表现作为申报人员聘用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基础,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重大教学事故者予以取消高聘资格。结合师德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教育,督促指导教师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

(三)对新上岗研究生导师进行宣讲工作

召开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季谈会,对研究生教师、导师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从导师层面上规范研究生培养中的学术风气,也为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四)面向新教工集中进行宣讲工作

培训旨在让新教工全面了解学校各方面规章制度,确立爱校敬岗的职业理念,尽快适应学校环境,进入工作角色。新教工岗位培训突出各项管理制度,明确规章条款,着重强调保密制度、工作纪律、师德准则、教学行为规范,通过法规介绍和生动案例说明,灵活开展科学道德建设。

三、加强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具备学术诚信素质的优秀毕业生

(一)集中开展宣讲教育活动

每年新生入学之际,研究生院集中组织新生,召开新生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工作会,由研究生院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就不同的主题进行宣传教育。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学籍、学位管理的文件制度、具体要求进行政策解读。

2.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管理、学分要求、考试制度、科研要求、毕业资格审核以及学位论文的电子检测、匿名评审、论文答辩等环节的重点问题做了细致讲解。

3.要求研究生会后认真学习《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等文件,在开展科研活动、撰写论文时,保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二)将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

1.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创建良好的学术道德与学风

研究生院实施重点课程建设,严格考勤制度。对学科基础课程,采取固定座位与月考方式,实行严格管理,督促研究生端正学风。

各二级学科开设论文指导与写作课程,将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纳入日常培养计划,以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风建设作为课程主题,使研究生深入了解学术研究的规范边界,引导研究生自觉遵守相关规定,避免错误的出现。

2.制定修订导师手册,从导师做起言传身教,指导研究生树立起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

全面修订导师遴选办法,强化导师负责制,细化明确了导师在研究生学业、教书育人、学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职责。

3.坚持学位授予、评奖评优一票否决制。

经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校学术道德规范委员会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者,取消其评奖评优资格和学位申请资格,同时根据学生处分条例给予相应的处分。

(三)严控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逐年提升

1.注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严查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

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及时出台及修订相关文件和办法。从制度上明确了各级单位的职责,并依此文件要求各学院严把关口。此举有效督促了广大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控手段和处理办法。

2.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认真细致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工作

论文匿名评审是学校对研究生教学培养以及导师指导水平考核内容之一。为使论文抽取具有较充分的代表性,对其评价所得到的信息可较全面反映研究生教育培养水平,要求全体博士生参加论文匿名评审,全日制硕士研究按比例且逐年提升抽取参加论文匿名评审,全体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参加论文匿名评审。同时,按照专家评审意见和匿名评审结果处理办法,由导师、系部主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层层把关,落实学位论文修改情况,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3.严格做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管理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学位[2023]36号)文件安排,要求同等学力人员学位论文必须进行论文电子检测,对全体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匿名评审。此举严把同等学力人员培养质量关的要求,部分学位论文水平较低的学员放弃了本次学位申请,主动延期半年,用以提高论文质量。

(四)修订制度、规范管理,积极拓展宣讲渠道

1.修订了与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的文件,制定了研究生奖助体系管理办法,并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学位授予、学术规范、学风建设的文件整理汇编,便于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交流。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博弈分析;局中人

近年来,研究生学术问题普遍存在于高校中,并且日趋严重。研究生学术道德越轨行为对学术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阻碍了我国学术进步的步伐,给我国科技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文利用博弈论对研究生、学校及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进行建模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概述

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意识形态,学术道德的定义为学术研究及相关活动过程中主体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的从本质上来讲是指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主体――人的道德,因此研究生学术道德可以定义为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为了处理好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由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以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为目标,因此研究生在读期间的成绩主要以其所以及科研成果为评价标准。由于学业以及社会竞争的压力,导致在研究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更容易出现学术道德不端的现象,也更容易出现忽略学术道德的情况。研究生学术问题之所以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因为部分研究生并没有从思想上端正态度,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学术道德失范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的严重性。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即一些人、团队或者机构组织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各自的行为或策略范围内选择相应方案,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本文以罗伯特?奥曼教授对博弈的定义为理论基础,即博弈就是策略性的互动决策。博弈论由美国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于20世纪40年代建立,博弈论是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可以说,博弈论研究即针对博弈行为弈双方是否存在最合理方案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任何一个博弈均至少由三个要素构成:局中人、策略及局中人可能得到的赢利。

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并不是由单一的局中人造成的,而是涉及纷繁复杂的局中人,因为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主体为研究生本身、学校、用人单位、学术期刊等。在研究生和学校、用人单位及学术期刊之间的博弈中,各类局中人的得失分别表现如下:研究生是否能够顺利获得学位毕业,学校是否能够维持教学水平,用人单位是否能够招聘到理想人才,学术期刊是否能够收录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由于博弈中的各类局中人均需针对自身利益进行博弈,因此在策略制定过程中,不道德现象难免发生。

(二)研究生与学校间的博弈

目前,学界主要以高校的科研水平作为学校排名的重要评价指标,而研究生的发文量、发文质量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水平及自身科研水平的评价。因此,学校基于自身和研究生的考虑,都要求研究生。学校必须找出一个在保证量的前提下,仍能保证研究生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方案。针对该问题建模如下。

1. 模型假设

以研究生及学校性质和关系为基础,在不影响研究结论的条件下,可以先做如下基本假设。

假设1:这个博弈过程只包括两个局中人,即研究生和学校。研究生只有两种策略,要么诚信(遵守学术道德),要么不诚信(学术道德失范)。学校针对研究生的行为也有两种策略,要么检测(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进行严格规范),要么不检测(放任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

假设2:整个博弈过程是以完全理性经济人为假设的,所有的博弈局中人为设定为完全理性经济人,同时其他局中人的策略被看作是给定的,研究生及学校的决策并不影响博弈中的其他局中人,研究生和学校在做决策时完全根据各自的情况来决定。每次博弈都是独立的。

假设3:研究生所付出成本与学校的名声学术收益一致(且与研究生所得学术收益也一致,建模时不考虑)。

假设4:存在学校处分,如学校制定相关规则对学术道德不规范者进行惩罚,研究生如果学术不端,它将得到一定惩罚。

假设5:研究生、学校双方在做出决策之前对彼此的行为互不知晓,即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同时进行的。

2.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根据前文提到的模型假设及现实情况,可以将研究生、学校博弈看作是一次完全信息下的混合策略博弈,这个博弈中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现在,假设研究生按照一定的概率,随机从两种纯策略选择一种作为他的实际行动,学校同样按照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自己的纯策略是检测或不检测。假设a表示研究生给学校带来的收益,c表示学校对研究生进行检测的成本,F表示学校检测出研究生学术道德不规范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且与“学校对研究生学术不断进行处分后,研究生改过给学校所带来的收益”一致)。p为学校选择进行检测的概率,(1-p)为学校不进行检测的概率。q为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1-q)为研究生选择诚信的概率。双方的混合策略博弈得失矩阵见表1。

双方的混合策略分别为

学校:σ1=(A,B;p,1-p)

研究生:σ2=(C,D;q,1-q)

已知研究生不诚信的概率为q,则学校如果进行检测,学校的收益E1=(a-c+F)*q + (a-c)*(1-q),学校如果不进行检测,学校收益 E2= a(1-q)。

已知学校检测概率为p,则研究生如果诚信,则研究生的收益E3=-a,研究生如果不诚信,则研究生的收益E4=(-a-F)*p。

由上可得,研究生的总收益函数为U1(p,q)=q*(a+F)*[a/(a+F)-p]-a。

学校总收益为U2(p,q)=p*(a+F)*[q-c/(a+F)]+(1-q)*a

研究生的目标是U1越大越好,因为学校的混合策略已经设定为(p,1-p),所以研究生的最佳反应函数是

q=R1(p)

=1 当0

同理,学校的最佳反应函数是

q=R2(q)

=1 当c/(a+F)

现在可以做出研究生与学校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图,如图1所示。在以q为纵轴、p为横轴的直角坐标系中,把研究生和学校的最佳反应函数都画出来,两个反应函数重合的地方就是这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由此,得出了研究生与学校混合策略博弈的纳什均衡点NE,它是p=a/(a+F),q=c/(a+F),即纳什均衡是学校以p=a/(a+F)的概率选择检测,研究生以q=c/(a+F)的概率选择不诚信。

可以看到,局中人的策略都是对方相关函数,F越大,即当研究生选择不诚信时,学校对它的惩罚越大。研究生了解到这个信息,就可以认为研究生要选择不诚信的几率就会变小,从而学术道德问题现象就会有所改善。另外,降低学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的成本c也可以降低研究生不诚信行为的概率,从而更好地净化学术环境。

(三)研究生与用人单位间的博弈

对于现今的用人单位而言,由于人才的良莠不齐,用人单位把人才的教育水平作为一个信号,用来帮助他们挑选更有才能、更有追求和更能干的职员,并且认为具有一定学术科研能力的研究生能够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研究生为了符合用人单位这一要求,纷纷走入捷径,促使了学术道德问题的不断严重化。用人单位与研究生之间也存在着以下博弈:如果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是通过学术不端等行为实现的,则意味着他们的实际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工作中也会导致不能合理完成工作的道德风险。在这一方面,用人单位与学校的立场一致,即应当尽量避免学术道德问题的发生。由上述分析可知,用人单位与研究生之间的博弈与学校与研究生之间的博弈类似。

(四)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在整个博弈中,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相应的博弈。总体来讲,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利益趋于一致。学校渴求将研究生培养成能为社会服务的高水准人才,而用人单位则渴求能招聘到拥有真才实学、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因此,学校与用人单位需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在研究生道德问题的控制方面做出努力,从而使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并且净化研究生学术风气。

三、学术道德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

研究生们应当自觉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 充分认识到尊重科学事实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才能在个人所处的科研领域有所作为,学有所用。另外,研究生们也应该提升个人学术研究的独创性、批判性、质疑性,坚持学术自由、学术独立、学术平等、学术民主,强调求真致用、学术积累、学术创新,从而促进个人的不断进步。

(二)加强学校监管力度,保证信息公开、对称

由上述分析可知,加大学校对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惩罚力度及降低学校进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术道德不端现象的发生,让研究生逐步自觉形成自我创新科研的意识。另外,学校应保证研究生每次的公开性,并且经过学校审核才能进行投稿。同时,学校针对研究生学术科研的评价不能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论文数量上,也应该注重论文的质量。

(三)用人单位加强招聘审核

用人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今学术界的风气,加强自身对应聘者学术成果的了解及筛选,以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用人单位也可以加大对不诚信应聘者的处罚程度,如签订诚信协议,一旦发现应聘者情况不属实,则可以索取一定的赔偿。此外,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应该仅仅以文凭、证书、论文等为指标,应当考虑研究生的个人综合能力。

(四)学校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

由上述博弈分析可知,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利益一致性,因此两者需要不断加强交流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大对研究生学术道德不端的监控力度,从而减少不道德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研究生能够更好地获得就业信息,减缓了其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研究生的科研压力。

四、结语

通过利用博弈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研究可知,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将其纳入研究生教育的必修环节。这不仅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我国高质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除了上述策略,整顿学术出版界风气、建立学术监督机构及大力弘扬创新文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不端行为。本文利用博弈论知识,以一个新的视角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进行了研究,模型尚存在不完善之处,笔者将在日后不断修正。

参考文献:

[1]刘健,杨惠敬,高艳,于静.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2023(03).

[2]费小燕.基于博弈论的网络团购研究[J].当代经济,2023(07).

[3]马晓辉,黄富峰.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23(02).

[4]杨公安.从博弈论角度看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03).

[5]汤清,付阳.C2C电子商务中的博弈论分析[J].特区经济,2006(06).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伦理

1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科学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伦理并不具有像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共同性。从科学的评价标准来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革命,是科学的巨大进步;但从中世纪欧洲的伦理观念来看,却违背了《圣经》的教义,不适当的伦理标准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伦理的这种保守性、稳定性、滞后性与科学的进取性、快速发展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科学促进伦理的变革,使伦理更好地适应科学和时代的需要;伦理引导科学的进步,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科学界也有人担心伦理的规范和引导会不会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但实践充分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必要的适当的伦理规范非但没有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反而促进了科学顺利健康的发展。

2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四种观点: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就是道德行为,反之,愚昧无知或盲目迷信是与道德无缘的。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

(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斥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不能带来道德进步,反而导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甚至主张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3)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无关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社会作用,从来也不相遇,永远也不会发生冲突”,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英国思想家休谟把知识和科学分为“事实的知识”、“价值的知识”和“物理科学”、“精神科学”,认为道德价值观念来自趋乐避苦的情感,理性对道德价值无能为力。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科学的王国与正义的王国是不交叉的。现代西方新实证主义伦理学派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也认为道德不存在对错、真伪的问题,科学也没有善恶之分。

(4)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善恶并进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既非等同,亦非排斥,更不是无关的,而是善恶并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既能促进伦理道德进步,也能导致道德退步。我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认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道德思想却非完全直线发展,是苦乐并进、善恶兼行的。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既认定人类由新发现得到的利益将会比害处多,但又有些忧心忡忡。后来,爱因斯坦、维纳等人也同样表示了这种忧虑。这表现出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社会后果的关注和他们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当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①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科学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也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伦理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推动力量,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前进的基本趋势,促进了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深化了人们的道德认识、更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等等。同时进步的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因为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其它因素和中间环节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相互作用关系不是单向的、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复杂的。

3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4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

为缓解上述的科学技术与伦理冲突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1)强化社会伦理责任,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强化社会伦理责任,包括科技工作者、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伦理责任。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多是受政府、企业集团和组织资助的,也就是说,科技工作者成为社会职业角色,科学已不再纯粹是为了探索自然奥秘,它成了满足社会经济、政治等需要的一种工具,更直接地为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赞助者(政府和企业)服务。科技工作者一方面以发现和发明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政治和军事控制。无论从研究手段还是从研究目的来看,科学家的行为时刻处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之下,受制于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和标准。科技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问题,而且事关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规范,

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这就要求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不仅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客观公正地提交科研成果,更应该对某项即将诞生的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充分评估,向公众说明其科技成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公众应当享有广泛的知情权。

虽然由于科技风险的不可避免性,科学家难于对其科研成果的负面效应有完全的预见性,但科学家应尽可能考虑到其成果的应用可能造成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科学家还必须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以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为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关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2)更新观念,包括科学发展观,文化观等。

传统科技发展观既割裂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割裂了科技与社会、自然紧密的互动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传统科技发展观的狭隘性,要么相对孤立地只是从科学系统内部“为科学而科学”要么只注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为经济而科技”,从而纵容了科技负效应的日益膨胀,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恶果。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科技发展观。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中轴,在此基础上探索真理。科学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活动,在其活动过程中正确处理理性与情感,功利与审美的关系。②对高科技的应用进行人本主义的规约。这样既可以克服科技双刃剑的特征,最大限度地遏制其负效应的作用,又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科技对人性的挤压。

新文化观就是把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结合的大文化观。也就是说要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在科技理论中,同样蕴含着逻辑的、直觉的、价值的、审美的、道德的、信仰的因素,科技成果无法超越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前提。为此,要探究有利于科技健康发展的社会总体精神,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文化观。这种新文化观体现了科技中的人性、人道、人生等的人文指向和尺度蕴含,表达了人的情感世界,它为高科技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指导。

(3)建立完善法律机制。

保持科技与道德协调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要进行两项立法:①立法律之“法”,即行政立法;②立道德之“法”,即自我立法。法律是强制性的规范,约束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道德则是非强制性的规范,也是一种立法,以人类特有的内驱力的激励,达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道德和法律,一是“自律”,二是“他律”,二者缺一不可。

法律侧重在于惩恶,而道德侧重于劝善,防患于未然。从事科技活动的专家,违规或失范的行为大多不属于法律管辖的范围,要靠本人的自省自律和公众舆论的谴责去克服、防止和净化。但我们看到,由于道德规范的非强制性,它只能解决人们在科技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当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时,其规范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了。如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技术必然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利,但是,也必然有人以基因技术为恶:如根据基因组工程学,达到治病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此技术使人致病,更有甚者,有些国家正准备或正在研制基因武器,如果使用这种武器必然产生可怕的后果。像这类问题仅靠道德是解决不了的。道德的下限就是法律,当道德的力量不足以律己或律人时,就不得不依靠法律的威严,通过立法禁止。

总之,科技道德与科技法制都是规范和调节科技活动的手段和机制,法制是通过法律制度,以强制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则通过道德教育和舆论教育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使人们遵守合乎道德的准则。显然,科技法制的强制性约束是不可缺少的,而道德的非强制性规范和教育作用,特别是它对科技工作者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产生潜移默化作用也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雷毅.科学也要关注伦理问题[N].科技日报,2000-12-15.

[2]詹颂生.科技时代的反思[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大椿.在真与恶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