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 中考观察法怎么配化学方程式视频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大全
一、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4.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高温 2Cu + CO2↑
21.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Cu + CO2
2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酸 -------- 盐+氢气(置换反应)
26.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4.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5.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36.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水
37.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39.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40.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41.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 MgSO4 + H2O
42.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47.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5)酸 + 碱 -------- 盐 + 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49.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 KCl +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51.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52.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Na2SO4 + 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57. 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 + 2Fe(OH)3==== Fe2(SO4)3 + 6H2O
58. 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 NaOH ==== NaNO3 +H2O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68.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69.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70、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五、其它反应:
7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2O === H2CO3
7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74、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 2NaOH
7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 + H2O ==== H2SO4
76、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加热CuSO4 + 5H2O
7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2
与氧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Mg+O2点燃====2MgO现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放出耀眼的白光
S+O2点燃====SO2现象: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O2点燃====CO2现象:生成能够让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气体
2C+O2点燃====2CO现象:燃烧
4P+5O2点燃====2P2O5现象::生成白烟
3Fe+2O2点燃====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2H2+O2点燃====2H2O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2H2O2MnO2====2H2O+O2↑现象:溶液里冒出大量的气泡
2HgO△====2Hg+O2↑现象:生成银白色的液体金属
2KClO3MnO2====2KCl+3O2↑现象:生成能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2KMnO4△====K2MnO4+MnO2+O2↑现象:同上,
与氢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H2+O2点燃====2H2O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Zn+H2SO4==ZnSO4+H2↑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生成
Mg+H2SO4==MgSO4+H2↑现象:同上
Fe+H2SO4==FeSO4+H2↑现象:变成浅绿色的溶液,同时放出气体
2Al+3H2SO4==Al2(SO4)3+3H2↑现象:有气体生成
Zn+2HCl==ZnCl2+H2↑现象:同上
Mg+2HCl==MgCl2+H2↑现象:同上
Fe+2HCl==FeCl2+H2↑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2Al+6HCl==2AlCl3+3H2↑现象:有气体生成
H2+CuO====Cu+H2O现象:由黑色的固体变成***,同时有水珠生成
2Fe2O3+3H2=====2Fe+3H2O现象:有水珠生成,固体颜色由红色变成银白色
跟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O2点燃====CO2(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现象:生成能让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C+O2点燃====2CO(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现象:不明显
C+2CuO=====2Cu+CO2↑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并减少,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3C+2Fe2O3=====4Fe+3CO2↑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黑色的固体减少,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CO2+C高温====2CO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减少
3C+2H2O=CH4+2CO现象:生成的混和气体叫水煤气,都是可以燃烧的气体
跟二氧化碳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点燃====CO2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a(OH)2+CO2===CaCO3↓+H2O现象:生成白色的沉淀,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CaCO3+CO2+H2O===Ca(HCO3)2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
Ca(HCO3)△====CaCO3↓+CO2↑+H2O现象:生成白色的沉淀,同时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Cu2(OH)2CO3△====2CuO+H2O+CO2↑现象:固体由绿色逐渐变成黑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2NaOH+CO2===Na2CO3+H2O(也可为KOH)现象:不明显
CaCO3高温====CaO+CO2↑现象: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跟一氧化碳有关化学方程式:
Fe3O4+4CO====3Fe+4CO2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FeO+CO===Fe+CO2现象: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Fe2O3+3CO====2Fe+3CO2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CuO+CO====Cu+CO2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跟盐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NaOH(也可为KOH)+HCl==NaCl+H2O现象:不明显
HCl+AgNO3==AgCl↓+HNO3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这个反应用于检验氯离子
CaCO3+2HCl==CaCl2+H2O+CO2↑现象:百色固体溶解,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a2CO3+2HCl==2NaCl+H2O+CO2↑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aHCO3+HCl==NaCl+H2O+CO2↑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Fe2O3+6HCl==2FeCl3+3H2O现象:红色固体逐渐溶解,形成黄色的溶液
Fe(OH)3+3HCl==FeCl3+3H2O现象:红棕色絮状沉淀溶解,形成了黄色的溶液
Cu(OH)2+2HCl==CuCl2+2H2O现象:蓝色沉淀溶解,形成黄绿色的溶液
CuO+2HCl==CuCl2+H2O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黄绿色的溶液
Zn+2HCl==ZnCl2+H2↑现象:同上
Mg+2HCl==MgCl2+H2↑现象:同上
Fe+2HCl==FeCl2+H2↑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2Al+6HCl==2AlCl3+3H2↑现象:有气体生成
跟硫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NaOH(或KOH)+H2SO4==Na2SO4+2H2O现象:不明显
Fe2O3+3H2SO4==Fe2(SO4)3+3H2O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溶液
CuO+H2SO4==CuSO4+H2O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Cu(OH)2+H2SO4==CuSO4+2H2O现象:蓝色沉淀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H2SO4+BaCl2==BaSO4↓+2HCl现象:生成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
CaCO3+H2SO4==CaSO4+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现象:这三个反应现象同与盐酸反应现象一致
跟硝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NO3==2Fe(NO3)3+3H2O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溶液
CuO+2HNO3==Cu(NO3)2+H2O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Cu(OH)2+2HNO3==Cu(NO3)2+2H2O现象:蓝色沉淀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NaOH(或KOH)+HNO3==NaNO3+H2O现象:不明显
Mg(OH)2+2HNO3==Mg(NO3)2+2H2O现象:白色沉淀溶解
CaCO3+2HNO3==Ca(NO3)2+H2O+CO2↑
Na2CO3+2HNO3==2NaNO3+H2O+CO2↑
NaHCO3+HNO3==NaNO3+H2O+CO2↑现象:以上三个反应现象同与盐酸反应现象一致
跟钙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aCl2+Na2CO3==CaCO3↓+2NaCl现象:生成白色沉淀
CaCO3+CO2+H2O==Ca(HCO3)2现象:固体逐渐溶解
Ca(HCO3)2+Ca(OH)2==2CaCO3↓+2H2O现象:生成白色沉淀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扩展阅读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扩展1)
——中考化学方程式3篇
中考化学方程式1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Ca(OH)2==CaCO3+H20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2,也可以用CO2检验石灰水)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SO2+Ca(OH)2==CaSO3+H20
3、氢氧化钙和三氧化硫反应:SO3+Ca(OH)2==CaSO4+H20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除去二氧化硫):2NaOH+SO2====Na2SO3+H2O
6、氢氧化钠和三氧化硫反应(除去三氧化硫):2NaOH+SO3====Na2SO4+H2O
注意:1-6都是: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加热Cu+CO2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高温2Fe+3CO2
现象:红色粉未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冶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亚铁:FeO+CO高温Fe+CO2
12、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高温3Fe+4CO2
13、光合作用:6CO2+6H2O光照C6H12O6+6O2
14、葡萄糖的氧化:C6H12O6+6O2==6CO2+6H2O
15、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此反应放出热量)
注意:碱性氧化物+水碱氧化钠溶于水:Na2O+H2O=2NaOH
氧化钡溶于水:BaO+H2O====Ba(OH)2
16、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
1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o5H2O
中考化学方程式2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中考化学方程式3
H
H2
H2 +F2 = 2HF (冷暗处 爆炸)
H2+Cl2 =2HCl (光照或点燃)
3H2+N2= 2NH3
H2+S =H2S
6H2+P4 =4PH3
2H2+SiCl4 =Si(纯)+4HCl
H2+2Na=2NaH
3H2+Fe2O3=2Fe+3H2O (制还原铁粉)
4H2+Fe3O4= 3Fe+4H2O
2H2 +SiO2= Si+2H2O
Hg
3Hg + 8HNO3(稀) = 3Hg(NO3)2 + 2NO2↑+ 4H2O
Hg + 4HNO3(浓) = Hg(NO3)2 + 2NO2↑+ 2H2O
HF
4HF+SiO2=SiF4+2H2O
HCl
6HCl +2Al=2AlCl3+3H2↑
2HCl +Fe=FeCl2+H2↑
4HCl(浓)+MnO2= MnCl2+Cl2+2H2O
4HCl(g)+O2= 2Cl2+2H2O
16HCl+2KMnO4=2KCl+2MnCl2+5Cl2+8H2O
14HCl+K2Cr2O7=2KCl+2CrCl3+3Cl2+7H2O
HCl +NH3=NH4Cl(白烟)
2HCl +FeO=FeCl2+3H2O
6HCl +Fe2O3=2FeCl3+3H2O
8HCl(浓) +Fe3O4= FeCl2+2FeCl3+4H2O
HCl +Na3PO4=Na2HPO4+NaCl
HCl +Na2HPO4=NaH2PO4+NaCl
HCl +NaH2PO4=H3PO4+NaCl
HCl +Na2CO3=NaHCO3+NaCl
HCl +NaHCO3=NaCl+H2O+CO2
HBr
HBr + NaOH = NaBr + H2O
2HBr + Cl2 = 2HCl + Br2
HI
2HI H2+I2
2HI + Cl2 = 2HCl + I2
HI + NaOH = NaI + H2O
H2O
2F2 +2H2O=4HF+O2
Cl2+H2O=HCl+HClO
2Na+2H2O=2NaOH+H2↑
Mg+2H2O=Mg(OH)2+H2↑
3Fe+4H2O(g)= Fe3O4+4H2
2H2O= 2H2↑+O2
SO2+H2O=H2SO3
SO3+H2O=H2SO4
3NO2+H2O=2HNO3+NO
N2O5+H2O=2HNO3
P2O5+H2O(冷)=2HPO3
P2O5+3H2O(热)=2H3PO4
CO2+H2O=H2CO3
H2O2
2H2O2=2H2O+O2↑
H2O2 + Cl2=2HCl+O2
5H2O2 + 2KMnO4 + 6HCl =2MnCl2 + 2KCl + 5O2↑+ 8H2O
H2S
H2S + Cl2=2HCl+S↓
H2S + Mg=MgS+H2
2H2S+3O2(足量)=2SO2+2H2O
2H2S+O2(少量)=2S+2H2O
2H2S+SO2=3S+2H2O
H2S+H2SO4(浓)=S↓+SO2+2H2O
H2S= H2+S
3H2S+2HNO3(稀)=3S↓+2NO+4H2O
5H2S+2KMnO4+3H2SO4=2MnSO4+K2SO4+5S+8H2O
* 3H2S+K2Cr2O7+4H2SO4=Cr2(SO4)3+K2SO4+3S+7H2O
* H2S+4Na2O2+2H2O=Na2SO4+6NaOH
H2S+Fe=FeS+H2↑
H2S+CuCl2=CuS↓+2HCl
H2S+2AgNO3=Ag2S↓+2HNO3
H2S+HgCl2=HgS↓+2HCl
H2S+Pb(NO3)2=PbS↓+2HNO3
H2S +4NO2=4NO+SO3+H2O
H2CO3
H2CO3=CO2↑+H2O
HClO
HClO=HCl + O2↑
HNO3
3HNO3+Ag3PO4=H3PO4+3AgNO3
Al+4HNO3(稀)=Al(NO3)3+NO↑+2H2O
3As2S3 + 28HNO3 + 4H2O = 6H3AsO4 + 9H2SO4 + 28NO↑
4HNO3(浓)+C= CO2↑+4NO2↑+2H2O
2HNO3+CaCO3=Ca(NO3)2+H2O+CO2↑
6HNO3+Fe=Fe(NO3)3+3NO2↑+3H2O
4HNO3+Fe=Fe(NO3)3+NO↑+2H2O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扩展2)
——中考化学盐酸相关方程式总结3篇
中考化学盐酸相关方程式总结1
1.盐酸与金属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与铁反应,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实验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与锌反应,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2+H2↑;实验现象:生成无色气体。
与镁反应,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实验现象:生成无色气体。
与铝反应,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实验现象:有气体生成。
2.盐酸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氧化铁反应,反应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实验现象:红色固体逐渐溶解,形成黄色的溶液。
与氧化铜反应,反应方程式:CuO+2HCl=CuCl2+H2O;实验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的溶液。
3.盐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实验现象:无明显实验现象。
与氢氧化铁反应,化学方程式:Fe(OH)3+3HCl=FeCl3+3H2O;实验现象:红棕色絮状沉淀溶解,形成了黄色的溶液。
与氢氧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Cu(OH)2+2HCl=CuCl2+2H2O;实验现象:蓝色沉淀溶解,形成蓝色的溶液。
4.盐酸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酸
与硝酸银反应,化学方程式:HCl+AgNO3=AgCl↓+HNO3;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这个反应用于检验氯离子。
与碳酸钙反应,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实验现象:白色固体溶解,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原理。
与碳酸钠反应,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实验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与碳酸氢钠反应,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H2O+CO2↑;实验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比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更剧烈。
中考化学盐酸相关方程式总结2
化学氢氧化钠方程式汇总
1.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与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此反应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与二氧化硫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SO2=Na2SO3+H2O;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
2.氢氧化钠与酸反应
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实验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现象不明显。
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实验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现象不明显。
与硝酸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HNO3=NaNO3+H2O;实验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现象不明显。
3.氢氧化钠与盐反应
与氯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CuCl2=Cu(OH)2+2NaCl;实验现象:生成蓝色絮状沉淀。(硫酸铜,硝酸铜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
与氯化铁反应,化学方程式:3NaOH+FeCl3=Fe(OH)3+3NaCl;实验现象:生成红棕色絮状沉淀。(硫酸铁,硝酸铁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
与氯化亚铁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FeCl2=Fe(OH)2+2NaCl;实验现象:生成白色絮状沉淀。(硫酸亚铁,硝酸亚铁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
与氯化镁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MgCl2=Mg(OH)2+2NaCl;实验现象: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镁,硝酸镁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
与碳酸氢钠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NaHCO3=Na2CO3+H2O;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
与碳酸氢钙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Ca(HCO3)2=CaCO3+Na2CO3+2H2O;实验现象:生成白色沉淀。
与硫酸氢钠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NaHSO4=Na2SO4+H2O;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
补充反应:
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反应:3NaOH+AlCl3=Al(OH)3+3NaCl;当氢氧化钠过量,会发生其他反应。
氢氧化钠与氯气反应:2NaOH+Cl2=NaCl+NaClO;
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NaOH+NH4ClNH3+H2O+NaCl;
中考化学盐酸相关方程式总结3
1.硫酸与金属反应
与锌反应,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实验现象:锌粒溶解,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
与铁反应,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实验现象:铁片溶解,生成浅绿色溶液,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
与铝反应,化学方程式:2Al+3H2SO4=Al2(SO4)3+3H2实验现象:铝片溶解,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
2.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实验现象:不明显。
与氢氧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Cu(OH)2+H2SO4=CuSO4+2H2O;实验现象:蓝色沉淀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3.硫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与氧化铁反应,化学方程式:Fe2O3+3H2SO4=Fe2(SO4)3+3H2O;实验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溶液。
与氧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CuO+H2SO4=CuSO4+H2O;实验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4.硫酸与某些盐反应
与氯化钡反应,化学方程式:H2SO4+BaCl2=BaSO4实验现象:生成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
与碳酸钙反应,化学方程式:CaCO3+H2SO4=CaSO4+CO2实验现象:白色固体溶解逐渐,生成无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
与碳酸钠反应,化学方程式:Na2CO3+H2SO4=Na2SO4+H2O+CO2实验现象:生成无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与碳酸氢钠反应,化学方程式: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实验现象:反应比与碳酸钠反应更快,生成无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扩展3)
——中考铁的化学方程式3篇
中考铁的化学方程式1
1.铁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实验现象: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2.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实验现象:铁粉慢慢减少,同时有气体生成,溶液呈浅绿色。
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实验现象:铁粉慢慢减少,同时有气体生成,溶液呈浅绿色。
3.铁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与硫酸铜反应,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实验现象:铁逐渐溶解,生成红色金属。
与硝酸银反应,化学方程式:Fe+2AgNO3=Fe(NO3)2+2Ag实验现象:铁逐渐溶解,生成银白色的金属。
4.铁的化合物的反应
氯化亚铁与氢氧化钠反应:FeCl2+2NaOH=Fe(OH)2↓+2NaCl;实验现象: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
氢氧化亚铁与氧气、水的反应:4Fe(OH)2+O2+2H2O=4Fe(OH)3;实验现象:氢氧化铁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成红棕色。
氢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Fe(OH)3+3HCl=FeCl3+3H2O;实验现象:红棕色絮状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氢氧化亚铁与盐酸反应:Fe(OH)2+2HCl=FeCl2+2H2O;实验现象:白色絮状沉淀溶解,溶液呈浅绿色。
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实验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的`溶液。
氧化铁与一氧化碳的反应:Fe2O3+3CO2Fe+3CO2;实验现象: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并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锌与氯化亚铁的反应:Zn+FeCl2=ZnCl2+Fe;实验现象:锌粉慢慢溶解,生成铁。
补充反应
铁与氯气反应:2Fe+3Cl22FeCl3;
铁与硫粉反应:Fe+SFeS;
铁与氯化铁反应:Fe+2FeCl3=3FeCl2;
氯化铁与铜反应:Cu+2FeCl3=2FeCl2+CuCl2;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扩展4)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3篇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1
在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实施后,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设计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通过旧知识建立新知,多数学生接纳了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对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的方法,明确了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在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取得了实效,学生对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表现出一定的自信,并通过组内、组间竞赛,学生们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学习热情。但通过深刻反思,仍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有欠缺,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掌握配*方法可能不太现实,在方程式配*的方法探索上有一个循序渐进,边练习边发现,边发现边积累的过程,因而需要学生不断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渐熟练。相信通过下节习题课,学生们都能掌握。
2、在尝试书写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不多,这样对那些化学方程式书写较慢和书写不全的同学会在师生共同交流中容易被忽视,他们也往往会因为未对自己的书写结果进行反思而影响对方程式正确书写方法的感知,教学中要关注他们,尽可能让他们进行板演,发言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结果,通过好的评价办法多鼓励他们。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2
我在11 月27日下午在石山中学进行了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一课时的教学。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好的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好的方面表现在:课的内容设计得比较简单,练习也安排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这点也达到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目的`是让学生第一课时学会运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和明白为什么要配*化学方程式。因此,我在这节课安排比较简单的配*方法——观察法。好的方面还体现在,我在设计课件时,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图和表。我觉得教材中的图和表,有些时候我们如果能把它们利用好了,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图表的能力。所以,这时节课的图表,虽然看得比较简单,但我还是想利用它们,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找出自己想要的信息。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这几个地方。这节课虽然主线清晰、重点也突出,但在突破难点时有些不足。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配*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时,本来我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式子和教材中的漫画,自己发现造成式子左、右两边不*衡的根本原因是——右边的氧原子数比左边的氧原子少,然后再从这点下手去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去配*这式子,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用观察法配*化学方程式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但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问题设计难度比较大,加上自己心情比较急燥和课堂应变能力比较差,所以讲到这里比较零乱。
经过这次的学习,我对教学方面有一些感悟:我觉得我在今后备课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外,还应该多多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还有在教学中注意教学语言的简炼,不要老是重复。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3
一、教师讲得多,学生练的少
我在教学中总是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总是怕学生不懂,就在课堂上多讲,没有更好地发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就现代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单就应对考试而言,是学生进考场,而不是教师进考场。学生能做的事,就应该大胆地让学生来做,相信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学生合作学习后,我应该从几个学习小组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中,选出有**性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配*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加深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为今后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打下良好基础。
二.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够完善
本节教材一开始就说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二个原则,前面我已叙述过,容易让学生接受,但第一个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原则,一下子强加给学生,学生不容易理解.听了苏老师的课后,使我茅塞顿开,苏清霞老师先讲第二个原则,在第二原则的基础上,才讲第一个原则,这样两原则的顺序调换,学生就容易理解,教学效果就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意味者自己在教学上又向前迈进一大步,而这些不足和遗憾也正是我们的一种收获,让我们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力。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扩展5)
——化学化合反应方程式3篇
化学化合反应方程式1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现象:
(1)发出耀眼的白光
(2)放出热量
(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现象:
(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2)放出热量
(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4、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 2CuO现象:铜丝变黑。
6、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7、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现象:
(1)产生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8、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现象:
(1)发出白光
(2)放出热量
(3)生成大量白烟。
9、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现象:A、在纯的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1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 高温 2CO(是吸热的反应)
13、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CO2 + H2O === H2CO3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注意: 酸性氧化物+水→酸
如: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15、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此反应放出热量)
注意: 碱性氧化物+水→碱
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2NaOH
氧化钾溶于水:K2O + H2O=2KOH
氧化钡溶于水:BaO + H2O ==== Ba(OH)2
16、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 2NaCl
1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扩展6)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整理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整理1
一、关于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1)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13. 葡萄糖缓慢氧化:C6H12O6+6O2点燃6CO2 + 6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4.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5.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6. 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2 H2O2 = 2H2O+ O2 ↑
17.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8.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9.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CaO + CO2↑
20. 加热碳酸氢铵:NH4HNO3加热H2O + CO2↑+NH3↑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21.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加热 Cu + H2O
22.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3.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4.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加热 Cu + CO2
2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7.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置换反应)
28. 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29. 铁和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
30. 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2SO4 === MgSO4 + H2↑
31. 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32. 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33. 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34. 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35. 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6.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7.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38.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39.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40.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41.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42.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43.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 MgSO4 + H2O
44.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47.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5)酸 + 碱 -------- 盐 + 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49.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 KCl +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51.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52.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铜: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57. 硫酸和氢氧化铁:3H2SO4 + 2Fe(OH)3= Fe2(SO4)3 + 6H2O
58. 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 NaOH ==== NaNO3 +H2O
59.氨水和硫酸反应:2NH3?H2O+H2SO4==(NH4)2SO4+2H2O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0.(***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1.碳酸镁与稀盐酸: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63.硫酸和碳酸钠: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68.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69.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70.氯化钠和硝酸银: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五.其它反应:
7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2O === H2CO3
7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74.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 2NaOH
7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 + H2O ==== H2SO4
76. 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加热 CuSO4 + 5H2O
7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扩展7)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菁选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分析及其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风。同时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难点
训练生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3、疑点
为什么说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4、解决办法
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习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幻灯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点燃
(2)说出此化学方程式:4P+5O2========== 2P205表示的意义。
[目的]使学生熟悉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含义。
2、教师分析课本第74页[例题1],并**。
根据[例题1)你能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可分为哪几步
[目的]结合实例、给予点拨、启迪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按化学特点去思维的.良好习惯。
3、教师**,学生自学课本第74页[例题2)。
根据例题进一步总结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般步骤和方法。
然后相邻座位学生互相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目的]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式来解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4、教师给出两道练习题,学生练习并**讨论指出错误。
(1)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
(2)根据练习你认为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基础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工具什么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目的]加深理解,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
5、教师给出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进行练习,并分组讨论。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是什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关键是什么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完整规范地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配*。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和步骤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99-10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一、写书写正确的化学式,左边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物,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短线连接,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生成物与生成物之间用+连接。
二、配配*化学方程式就是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相等,把短线改为等号。
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中“△”表示加热;“↑”表示生成物是气体,当反应物中有气体时,生成物中的气体不用标注↑;当反应物中无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时,生成物中气体的右边要标注↑。反应物中的气体不能用↑。“↓”表示生成物是固体,当反应物中有固体时,生成物中的固体不用标注↓;当反应物中没有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时,生成物中固体的右边要标注↓。反应物中的固体不能用↓。“===”表示生成。
四、查检查反应物和生成物,各原子的个数应相等。
【名师归纳】
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反应能否发生,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2)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化学方程式是否配*;
(4)反应条件是否注明,符号“↓”或“↑”使用是否正确。
【反馈练习】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D)
A.C+O2===CO2
B.Zn+HCl===ZnCl2+H2O
C.H2SO4+NaOH===NaSO4+H2O
D.2KMnO4K2MnO4+MnO2+O2↑
2.铜与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8HNO3===3Cu(NO3)2+2X↑+4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A)
A.NO B.N2 C.NO2 D.N2O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分析下列化学方程式违背了什么原则。
C+O2CO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Mg+O2MgO2违背了客观事实。
H2+O2H2O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内容二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00页中间的“方法导引”,完成下列填空。
1.奇数配偶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化学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并且两边的该元素原子总数有一奇一偶,例如:C2H2+O2―→CO2+H2O,此方程式配*先从出现次数最多的氧原子配起。O2内有2个氧原子,无论化学式前系数为几,氧原子总数应为偶数。故右边H2O的系数应配2(若推出其他的'分子系数出现分数则可配4),由此推知C2H2前配2,式子变为:2C2H2+O2―→CO2+2H2O。由此可知CO2前系数应为4,最后配单质O2为5,最后写明条件即可:2C2H2+5O24CO2+2H2O。
2.最小公倍数法
通过求最小公倍数以求得相应物质的系数。例如:NH3+O2―→NO+H2O,N与H在方程式两边各出现一次,但N是*的,H原子个数两边不等,故从H开始配,方程式两边氢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6,故应为:2NH3+O2―→NO+3H2O,这时N不*,应配N,最小公倍数为2,故应为:2NH3+O2——2NO+3H2O,最后配O,最小公倍数为10,故应为:4NH3+5O2===4NO+6H2O。
3.观察法
例如:CO+Fe2O3Fe+CO2,一个CO分子变成一个CO2分子,需要一个氧原子,而这个氧原子来自Fe2O3,Fe2O3中有3个氧原子,所以需要3个CO分子,生成3个CO2分子,故式子变为:3CO+Fe2O32Fe+3CO2。
【名师归纳】
配*的技巧是:有氢先配氢,无氢先配氧,最后配单质。有原子团的先配原子团。当H2、CO、C作还原剂时,用观察法配*。
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化学式要写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等号连接,不要忘记注上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写好后要检查。
【反馈练习】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2P2O5。
(2)硫在氧气中燃烧S+O2SO2。
(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4)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2H2O+O2↑。
(5)用氯酸钾制氧气2KClO3MnO2△2KCl+3O2↑。
(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2.高纯硅是制造计算机电路芯片的主要原料。请回答:
(1)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仅次于氧元素。
(2)工业上用石英(主要成分为SiO2)制备粗硅的反应为:SiO2+2C===Si+2R↑,则R的化学式为CO。
(3)硅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并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未来的新能源,其反应方程式为Si+O2SiO2。
3.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用下,可使汽车尾气中CO和NO反应,并转化为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以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
4.配*下列化学方程式。
(1)+P2O5+
(2)(红热)+(气)Fe3O4+
(3)N2+===
(4)+Fe2O3+Al2O3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每 份质量的碳与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惯。
课堂练**(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随堂检测(见附4)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议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每 份质量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份质量的水。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 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 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3;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 克氧气.
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
3 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 克氧气.
4.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 克铜.
5.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氢气.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或↓”→“配*”→“=”。
2.配*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3.书写化学方程式
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为氧化镁(),反应条件为点燃。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
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例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以硫酸跟氢氧化钠反应为例。反应方程式为:
教法建议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结合上一节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节教学可结合实际对课本内容和顺序做一些调整和改进。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和相互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创设生动活泼、**宽松又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
教学时要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为主”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意识。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体现出质量守恒,而其微观解释又是配*的依据。
2、概念和涵义,以最简单的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学生写:碳+氧气―→二氧化碳,老师写出C+O2—CO2,引导学生通过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而得出概念。为加深理解,又以S+O2—SO2的反应强化,引导学生从特殊→一般,概括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3、书写原则和配*(书写原则:1.依据客观事实;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常抛开原则写出错误的化学方程式,为强化二者关系,可采用练习、自学→发现问题―→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上升到理论―→实践练习的模式。
4、书写步骤。在学生探索、练习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练习,巩固配*方法,使学生体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并由学生总结步骤。教师板书时再次强化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5、小结在学生思考后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使知识系统化。
6、检查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练习。由学生相互评判、分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置作业后,教师再“画龙点睛”式的强调重点,并引出本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的关系,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使学生再次体会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巩固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教学工具
多**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入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教学过程
[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理解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哪些问题?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元素、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是化学最基础的语言,通称为“化学语言”。那么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用哪种“化学用语”表示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化学方程式。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板书]:一.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为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举例]: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 + o2 === co2 12 32 44
[讲解]:这个式子不仅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通过相对分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每12份质量的c和32份质量的o2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能生成44份质量的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kclo3 === kcl + o2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师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72页有关内容,**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1.书写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二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标明“↑”、“↓”。
(说明“δ”、“↑”、“↓”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法”,讲请书写原则及配*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法的步骤?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方法。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页第三自然段。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表示的意义)。
[板书]:2kclo3 == 2kcl + 3o2↑
2×(39+35.5+3×16) 2×(39+35.5) 3×16×2=245 =149 =96
1.含义:[质]:表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反应进行的条件。
[量]:表明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读法:[质]: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量]: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学生活动]:相邻座位同学相互练习读法。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和观察法配*方法。
[目的者图]: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的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
(四)总结、扩展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体、沉淀,箭头要标明。
2.最小公倍数配*法步骤:
①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的突破口。
②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③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④把横线改成等号。
⑤检查。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6
一、分析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材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为例,讲解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一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再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介绍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三个步骤,在这三个步骤中以化学方程式的配*最为关键。教材始终以质量守恒定律作为理论指导,也是化学方程式配*的理论基础。此外教材还介绍了一种比较简单的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2、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体系上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继上一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3、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②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初步学会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工具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游戏与练习,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和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以及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教学关键是创设恰当的情景,**好活动与探究,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学情分析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来不是难以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但往往会成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点,主要是学生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尚未学好,基础知识还不扎实时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就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学法指导
【教法指导】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如化学式写错、没配*、未标条件、箭头使用不当或遗漏等),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学生的活动探究为主线,结合使用谈话法,归纳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以及多**辅助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新知识,并充分运用多**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我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PO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P2O5,这个式子能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
[思考]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引入新课]仅仅写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并不能表示一个化学方程式,这仅仅完成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前几年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宣扬“水变燃油”。想一下水可能变成燃油吗?
[分析]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自己对“水变燃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水到底能不能变为燃油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无论什么样的反应条件,水都不可能变为燃油。这个问题说明一个化学反应不是随随便便发生的,而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绝不能凭空想象。
[过渡]化学方程式是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既然化学反应的发生不是凭空想象,必须遵守客观事实,那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原则呢?
2、化学方程式的配*
[**]在下面这个方程式中,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相等吗?
CO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CO2
[追问]所有的化学方程式都是这样简单吗?H2O2→H2O这个反应呢?
[总结]可见,这样的式子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它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要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就需要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这个过程称为化学方程式的配*。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一下H2O2→H2O这个式子是如何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
[说明]若化学式前配的化学计量数为“1”,则“1”省略不写。
[总结]由此可见,化学方程式的配*就是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过渡]那么,书写一个化学方程式要经过哪些步骤呢?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以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所讲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对书写步骤进行总结。
[总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总结出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我们现在再以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反应为例来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写”。根据实验事实在短线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不只一种物质的用“”连接。H2O——H2O2
(2)“配”。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短线左右两边达到原子的种类相同,数目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H2O→2H2O2
[说明]切记决不能改变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所配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应是最简整数比。
[补充]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很多,由于我们初学化学方程式,知识基础较少,所以只介绍最常用的配*方法。如上式采用的是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得出在H2O和H2前面各配一个“2”,此式子就配*了。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又比较常用的方法——最小公倍数法。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就采用了此种配*方法。
PO2——P2O5,式子左边氧原子的个数为2,右边氧原子的个数为5,两数的最小公倍数为10。因此,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配上2,得到P5O2——2P2O5,式子右边磷的原子数为4,左边为1,因此在P的前面配上4。4P5O2点燃2P2O5,这时式子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就相等了。
(3)“注”。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2H2O《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2H2↑O2↑,通电就是该反应的条件。
[补充说明]
①“加热”是最常用的化学反应条件,“加热”用符号“△”表示。
②若反应进行只需1个条件,就把此条件写在短线上方,若需2个或多个条件,则分开写在短线上、下两方。如:《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3)只有生成物中有气体时(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标注“↑”。
(4)溶液中的反应,只有生成物中有难溶的固体物质时(反应物无不溶性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标注“↓”。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即一写二配三标明,最后短线变等号。
[回答]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交流讨论]
学生甲:可能,只要有适当的反应条件就行。
学生乙:不可能,若水能变成油那岂不太容易了,油还能卖那么高的价钱吗?我们还需再为油的问题而发愁吗?
学生丙:不可能,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油中肯定有碳元素,水怎么能出现碳元素呢?
[阅读]请大家阅读教材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并进行归纳总结。
[总结]化学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因此,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回答]原子种类相等,等号两边都有C、O两种原子;原子个数也相等,C原子都为1个,O原子都为2个。
学生交流
[回答]这个反应,等号两边原子的种类相等,都为H、O两种原子,但原子的个数不等。如O,等号前有2个O原子,等号后只有1个O原子,而且原子总个数也不相等,等号前共有4个原子,等号后共有3个原子。
[回答]在H2前配上一个数字2,在O2前配上一个数字1(不写出),在H2O前配上一个数字2,式子两边每种原子的个数就相等了,这时得到的就是一个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了。即:2H2O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2H2O
[回答]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如下步骤: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线或箭头联结,如:PO2——P2O5
[强调]若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是一种物质,是二种或多种物质,则用“”将反应物或生成物加以联结。
(2)配*化学方程式并进行验证检查,如:4P5O2——2P2O5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把短线改成等号。即:4P5O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2P2O5
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步骤。
学生试着配*并掌握最小公倍数法(找出短线两边出现次数较多、原子数目变化较大的原子的最小公倍数)
思考并理解
通过问题的引入学生很快掌握什么样的式子是化学方程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引入新课。
由一个无知的设想让学生明白科学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步推进提出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明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方法的多样性,启迪学生解决问题时方法不是唯一的。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将所学知识趁热打铁的综合应用,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特别强调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作铺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最为关键。
补充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总结使学生得到提升。
达标检测
典例剖析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有()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解析】以上六个化学方程式都有错误。
①中,生成物的化学式应是Fe3O4,写成FeO2不符合客观事实。
②中,氧气化学式应写为O2。
③中,等号两边并不相等,应配*为2MgO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2MgO。
④中,缺少反应条件“点燃”,又O2为气体,所以SO2后面的“↑”去掉。
⑤中,等号两边并不相等,应配*《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⑥中Cu(OH)2是沉淀,应在后面加上“↓”。
【答案】D
例2镁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点燃后,它既能在氮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已知镁在氮气中燃烧,化合成一种物质,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金属氧化物。试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镁和氮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
镁和二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反应:。
【解析】根据题意,镁在氮气中燃烧发生的是化合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化学式为Mg3N2;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物的元素种类与反应物相同,Mg、C、O三种元素组成的金属氧化物为MgO,另一种黑色炭粒化学式为C。
【答案】3MgN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Mg3N22MgCO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C2MgO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通过**的中考题训练,加深学生对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同时也对中考中关于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考查有初步了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和步骤,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应该注意的事项,也能够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守实验事实,只有实际上存在的反应我们才能去写,决不能凭空想象,随意臆造一些事实上不存在的反应。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的配*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2)配(3)标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
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辅助设备:小黑板、学生课堂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说明。
请书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指明该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已知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别的物质的质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用学过的知识试着去
解决下面的问题。
例题1:用足量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如果得到128Kg的铜,至少需要多少氧化铜?(同时需要多少克氢气?)
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该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并请一位学生**演算。
引导**:
你们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会儿,然后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
总结:
解题思路:
1、写出化学方程式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怎么写
2、找出已知量、未知量(设为x),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已知量、未知量的质量比。分两行写在对应的化学式下面。
3、列出比例式,求解x。
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解题思路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并请同学们按照你们认为正确的解题格式将解题过程书写出来。
例题2:13g锌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制得多少克氢气?
问题深化:解答计算题应该有正确的书写格式,那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解题格式,并请学生回答。
解题格式:
1、设未知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量、未知量,并计算其质量比
4、列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5、简明地答
点拨:对解题格式中的相关事项作进一步强调。
现在我们就用刚学过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知识,完成下列两个练习题。
巩固练习:
1、电解1.8g水可得多少克氢气?
2、在空气中燃烧多少克木炭可得22g二氧化碳?
让两位学生到台上演算。
引导: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随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解题辨析:
下题的两种计算的结果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其中错误,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内容:略
(如果时间不够,则将该部分内容移到下节课进行。)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对学生的小结,教师作适当引导和补充。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方程要配*,需将纯量代方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课外练习:
教材习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请一位学生**书写,另请一位学生回答意义。
学生对以小黑板出示的例题略作观察,稍加思考。
可让一个学生**来演算。
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两分钟,请一、两位学生回答。
学生仔细体会解题的思路过程。
学生进行练习,请一位学生**演算,并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使用正确的解题格式。
学生分析总结出解题格式,一、两位学生**作答。
对照教师给出的解题格式,学生仔细体会,并和解题思路作比较。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完成课堂练习。
强化训练,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学生积极思考,并指出其中错误。
学生总结解题注意事项,请一、两位学生作答。
理解记忆。
**完成课外练习。
问题导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因为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对本节课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以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情景。
结合具体的实例教会学生分析题意,学会如何解计算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特点出发,养成正确地审题、解题习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
加深巩固,进一步强化用正确的思路去分析、解答计算题。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惯。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加深巩固知识,强化计算技能。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辨析解题正误,发现典型错误,避免学生犯类似错误。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只作恰当及时点拨。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加深、巩固知识,反馈信息。
课后反思: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培养学生按照化学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坩埚钳,酒精灯,集气瓶,幻灯,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怎样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观察该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判断)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客观规律考虑问题,建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教师**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方程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指定学生说出书写原则。并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说明具体书写步骤。
[目的]使学生明确书写原则及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师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讲清书写步骤及配*原则和方法后,**学生练习,并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2)用最小公倍数法配*的步骤是什么
(3)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在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德育目标
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观点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人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点燃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02====== 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以下反应:如“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
催化剂
KClO3========== KCl+02
加热
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72页有关内容,**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法的步骤。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二”表示的意义)。
△
KClO3 ========== 2KCl + 302↑
2(39+35.5+3×16)2(39+35.5) 3×16×2
=245 =149 =96
从质的含义读作:“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从量的含义读作:“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四)总结、扩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沉淀,箭头要标明。
最小公倍数配*法:
步 骤 1. 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的突破口。
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五)智能反馈
点燃
1.化学方程式C+02======= CO2表示的意义是① ② 。
此化学方程式可以读作:[质] [量] 。
2.配*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 前面,配上适当的 ,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 相等。配*的理论依据是 。配*的理论依据是 。
3.配*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02→A1203
(2)Fe+O2→ Fe204
点燃
(3)CO+02───→C02
点燃
(4)H2+02───→ H20
△
(5)HgO──→Hg+02
△
(6)KMn04──→K2Mn04+Mn02+02
△
(7)Cu2(OH)2C03──→CuO+C02+H20
点燃
(8)CH4+02───→ C02+H20
点燃
(9)C2H2+02───→C02+H20
点燃
(10)Fe203+CO───→Fe+C02
点燃
(11)CuS04+NaOH───→Na2S04+Cu(OH) 2
点燃
(12)FeS2+02───→Fe02+S02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10
弄清教学目标
1.了解根据化学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几种配*方法.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的步骤和要点.
熟悉教材
一、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
(一)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捏造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化学反应和物质.
(二)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以铁燃烧为例)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第一步要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划一条短线.
Fe+O2——Fe3O4
第二步要配*化学方程式,也就是让化学方程式能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反应前后要相等.
3Fe+2O2——Fe3O4
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3Fe+2O2 Fe3O4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将条件写在符号的上方.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明“↑”号;溶液中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
问题全解
1.怎样配*化学方程式?
配*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方程式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必须相等,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很多,初中阶段常用的有三种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该法是找出方程式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多的元素,求其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配*P+O2——P2O5
上式各元素均只出现一次,但氧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故从氧元素入手加以配*.两端氧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10,所以,O2前配系数5,P2O5前配系数2,然后配得P前系数为4,方程式写作4P+5O2 2P2O5
(2)观察法
该法是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物质入手,推求出各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的系数,然后再推出其他物质化学式的系数.
例如:配*NH3+O2——NO+H2O
先确定配*的基准点,一般找出化学方程式中组成比较复杂的物质,将其前面的系数确定为1,本题中选定NH3为基准,并确定其系数为1.
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含有构成上述物质元素的其他物质化学式的系数,可以出现分数,本题中以1个NH3分子为基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别对N原子和H原子进行配*得1NH3+O2——1NO+ H2O
最后确定其他化学式前的系数,并在方程式两边同乘以某数,使各系数变为最简整数,如本题在前面的基础上确定O2的系数,得1NH3+ O2——1NO+ H2O,方程两边同乘以4,得4NH3+5O2 4NO+6H2O,最后再检查确认即可.
化学方程式配*的方法有许多,除了在此介绍的三种方法外,常用的还有待定系数法;若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氧原子得失守恒法等等,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这些方法只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去了解和掌握.
2.怎样正确使用“△”“↑”“↓”等符号
(1)“△”号是说明某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加热”
该符号表示一般的加热,相当于酒精灯所能达到的温度,所示温度范围在500℃以下,若某化学反应发生的温度超过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则不能用“△”表示,通常以“高温”表示,“高温”是指1000℃以上,如CaCO3 CaO+CO2↑,另外注意不要把“点燃”与“加热”混淆.点燃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物质反应时,反应物预先加热燃烧或用火柴引燃的反应条件.
(2)“↑”“↓”是生成物的状态符号
这两个符号分别说明生成物以气体形式逸出和以固体沉淀形式析出.箭号只能标在化学方程式的生成物一边.个别同学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凡是气体都写上“↑”,下面我们辨认一下正确与错误的写法.
S+O2↑ SO2↑
Ca(OH)2+CO2↑=CaCO3↓+H2O
当反应物中无气体物质,生成物中有气体物质时,生成物中的气体物质一般应标“↑”,如,2H2O 2H2↑+O2↑
反应物中有气体物质,生成物中也有气体物质时,生成物中的气体物质不标“↑”,如,
C+O2 CO2
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时,其生成物中以固体沉淀形式出现(即溶液浑浊)的难溶物应标“↓”.如CuSO4+2NaOH===Cu(OH)2↓+Na2SO4
不是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不论生成物中有无难溶物质,均不标“↓”,总之,“△、↑、↓”等符号是化学方程式中的“解说词”,只有正确合理的使用,才能表达出它应**的意义.
学习方法指导
不少同学认为书写化学方程式难,主要原因是:
(1)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规则理解不透,记忆不牢.
(2)没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3)没有按步骤书写化学方程式.
(4)没有掌握好配*的基本方法.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O2 MgO2__________
B.2H2O2 2H2O+O2↑
C.2P2O5 4P+5O2
D.2HgO 2Hg+O2↑
解:A中生成物化学式写错,应为MgO;B中催化剂应为MnO2;C中反应物、生成物左右两边颠倒了.
答案:选D
点拨: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①是否按客观事实正确写出了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②是否配*.③是否正确反映出反应的必要条件及生成物的特征.
[例2]配*下列化学方程式.
点拨:本题考查配*化学方程式的技巧,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利用夺氧失氧的原子个数来配*,如CO+O=CO2,一个Fe2O3分子中有3个氧原子,可与3个CO分子反应,生成3个CO2分子;Fe2O3失去3个氧原子,剩下2个铁原子,所以Fe前配系数2,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一般用观察法来配*,而分解、化合反应则一般用最小公倍数法.
[例3]镁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点燃后它既能在氮气中,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已知镁在氮气中燃烧,化合成一种物质,其中氮元素化合价是-3价;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金属氧化物.试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3Mg+N2 Mg3N2;2Mg+CO2 C+2MgO
点拨:本题是一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信息给予题,是中考考查的热点题型.解题的思路是先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给合已学过的知识,推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然后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书写.
拓展训练
利用信息加工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书写一些不曾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过程,实际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由于信息题大多数是由题干和若干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题干给出一系列解题所要的条件、知识、启发性提示等.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题干、发现本质、寻求规律,进而完成旧知识在新情景中的正确迁移.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将试题给定的条件与试题的问题目标建立起联系,而这一联系,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搜寻,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讲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路和方法.
如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木炭、硫磺、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爆炸时生成硫化钾、氮气、二氧化碳.
这类方程式的书写,只要直接根据试题所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直接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反应物为KNO3、S、C,生成物K2S、N2、CO2,即KNO3+S+C——K2S+N2+CO2利用观察法以K2S为基准,KNO3前系数为2,配*钾原子、氮原子,再配*氧原子,CO2前系数为3,最后配*碳原子个数,C前系数为3,配*之后,再按照步骤,写上条件、箭头,写作:2KNO3+S+3C K2S+N2↑+3CO2↑
写化学方程式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因此是学习化学的难点,总结许多成功者的经验归结为一、二、三、四:“一角二*三条件,四要瞄准放暗箭——↓或↑”,
“一角”指写化学式要注意角码,
“二*”指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配*,
“三条件”强调的是要在化学方程式的等号上下注明反应条件.
“四要瞄准放暗箭”这种说法是一种为了加强记忆而采用的诙谐语句,强调要在生成物的化学式右侧适当标出气体或沉淀的箭号,即↑或↓这是保证化学方程式完整性必不可少的一步.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这样教学设计效果还算可以,但是还需反复训练才行。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k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k二氧化硫。1.6k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k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k。
讨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k64k
1.6k3.2k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k**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k,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k。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k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k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k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k=96/x
x=96×11.6k/245=4.6k
(5)答:答:可以得到4.6k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k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k?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k?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k,需氧化铜多少k?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k氯酸钾和3k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k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k?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k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k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k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k=96/x
x=96×11.6k/245=4.6k
(5)答:可以得到4.6k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扩展8)
——化学方程式教案菁选
化学方程式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方程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方程式教案1
学习目标
1、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技能,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3、领悟质和量是**的辩证唯物**观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内容简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计算技能,本节学习的计算是关于纯物质的计算,以后还要学习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有关计算的基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反映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和关键。
重点难点解析
1.书写格式规范是本节的重点
2.含杂质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3.关键是明确解题思路:(1)审题(2)析题(3)解题(4)验题
4.容易发生的错误:(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依据;(3)单位不**,有时把体积等代入;(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5)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求算式量出现错误等.
命题趋势分析
根据一定的条件,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一定条件,确定某化学式;进行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核心知识
一、涵义:
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二、步骤:
1.设未知量X
2.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质量比;并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4.列比例式
5.解比例式,求出本知量
6.答
三、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在熟悉了一般的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基础上,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典型例题
例1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多少g?氧气多少g?
分析本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同时求两种生成物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同时设两个未知全,分别与已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解设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氧气的质量为y.
2H2O2H2↑+O2↑
36432
10克xy
==
∴x=1.1y=8.9
答:可制得H21.1g,O2为8.9g.
例2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加热12.25克KClO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
KClO2KCl+O2↑
122.532
12.25gx
=∴x=3.2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3.2g.
(1)错误原因;(2)改正.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发生5类错误,本题的错误在于化学方程式没有配*.
解(1)化学方程式末配*;
(2)设反应后可制得O2的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2×122.53×32
12.25gx
=∴x=4.8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4.8g.
例3把干燥纯净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13.32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g.48克,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g?
分析MnO2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13.32g-9.48g=3.84g,这3.84g就是放出O2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O2=13.32g–9.48g=3.84g
设生成物中KCI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14996
x3.84g
=∴x=5.96g
MnO2的质量9.48g–5.96g=3.52g
答:氧气的质量为3.84g,剩余物为KCl和MnO2质量分别为5.96g和3.52g.
例4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O2=1.43g/L)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单位一致,初中阶段只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所以本题不能直接求出O2的体积,只能先求出生成O2的质量.再根据V气=进行换算.
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P2O5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4×315×322×142
6.2gxy
==∴x=8gy=14.2g
VO2===5.6L
答:需要氧气5.6升.
例5含锌65%的锌粒200g,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可制得H2多少升?(标况下ρH2=0.09g/L)
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指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不纯物的质量必须转化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换算关系式为:
物质的纯度(%)=×100%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解设可制得H2的质量为xg
Zn+H2SO4ZnSO4+H2↑
652
200g×65%x
=
答:可制得44.4升H2.
化学方程式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0;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MnO4===2MnO4+MnO2+O2↑
2×158 32
6克 X
x==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x 10 t
x==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课堂练习
1.(20xx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xx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 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2
化学方程式教案3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应熟练掌握本部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a%浓=M稀×b%稀
=(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
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四、常用公式计算
10.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1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ω
=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解题技巧计算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
则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 B.40 C.56 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答案:A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60/250×100%=64%。
解: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
可将备选答案化学是变形后进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今天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化学方程式教案4
第二课时
[复习**]解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解过量计算问题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解过量计算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回忆并回答(回答内容略)
[导入新课]在实际生产或科学实验中,不仅存在所投物料是否过量的问题,而且往往从原料到最终产物,一般都不是一步完成的,中间需经过多个连续的反应过程,像这样的连续反应,我们称之为多步反应。工业上如制硫酸、硝酸、乙醇(酒精)等许多过程都是经多步反应实现的,本节课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
[板书]三、多步反应计算
[师]和解决过量计算问题类似,我们还是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来总结解多步反应计算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投影显示][例3] 用CO还原5.0 g某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杂质不参加反应)样品,生成的CO2再跟过量的石灰水反应,得到6.8 g沉淀,求赤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分数。
[生]阅读题目,思考如何下手解决问题。
[引导]很显然,这是一个多步反应问题,要想求出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分数,应先搞清楚整个过程都发生了哪些反应。
[生]思考,写出所涉及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CO2+Ca(OH)2====CaCO3↓+H2O
[师]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讨论,把你们讨论的解决方案总结出来。
[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基本上得到两种方案,分别由两个学生**陈述。
方案之一:逆推法
设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的质量为x,则由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44 100
x 6.8
得 解得x=2.992 g
再设被CO还原的Fe2O3的质量为y,则由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160 3×44
y 2.992 g
得 解得y=3.6 g
所以w(Fe2O3)= =72%
方案之二:根据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CO2作“中介”得出下列关系:
Fe2O3——3CO2——3CaCO3
即Fe2O3——3CaCO3
160 3×100
m(Fe2O3) 6.8 g
所以m(Fe2O3)= =3.6 g
则w(Fe2O3)= ×100%=72%
[师]评讲讨论结果,大家不难看出两种方案中第一种计算起来比较麻烦,而第二种方案则简单明了,充分利用反应过程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实现了从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直接对话,这就叫关系式法,它是解决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好方法。下边就请同学们尤其是刚才用方案一思考的同学们把例题3用关系式法规范地解在练习本上,并从中体会并总结解多步反应计算题的一般步骤。
[生]在练习本上规范地练习,并归纳总结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一般步骤,一位同学举手回答(内容见板书)
[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整理板书内容
[板书]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3.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4.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提示]利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关键是正确建立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的比例关系。
[投影显示]例4. 工业上制硫酸的主要反应如下:
4FeS2+11O2====2Fe2O3+8SO2
2SO2+O2===========2SO3
SO3+H2O==== H2SO4
煅烧2.5 t含85% FeS2的黄铁矿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时,FeS2中的S有5.0%损失而混入炉渣,计算可制得98%硫酸的质量。
[师]这里提醒大家一点,FeS2中的S有5.0%损失也就相当于FeS2有5.0%损失。下边大家还是分小组讨论,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利用关系式法来解决这一工业问题。
[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大致还是得到两种方案。
方案之一,先找关系式,根据题意列化学方程式,可得如下关系
FeS2——2SO2——2SO3——2H2SO4
即FeS2 ~ 2H2SO4
120 2×98
2.5 t×85%×95% m(98% H2SO4)98%
得m(98%H2SO4)=
故可制得98%硫酸3.4 t。
方案之二在找关系式时,根据S元素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即由FeS2 2H2SO4可以直接变为㏒——H2SO4
由于有5.0%的S损失,2.5 t含85%FeS2的黄铁矿石中参加反应的S的质量为
m(S)=m(FeS2) w(S)
=2.5 t×85%× ×95%
=1.08 t
则由S ~ H2SO4
32 98
1.08 t m(98% H2SO4)98%
得m(98% H2SO4)= =3.4 t
故可制得98%硫酸3.4 t。
[师]评价两种方案:两种方案都能比较方便地找到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单地得到解决,我们还是要求同学们在下边练习时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补充说明]在进行多步反应计算时,往往还需要搞清楚以下几个关系:
1. 原料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
2. 产物产率(%)=
3. 已知中间产物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都可归为起始原料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
4. 元素的损失率====该化合物的损失率
[投影练习]某合成氨厂,日生产能力为30吨,现以NH3为原料生产NH4NO3,若硝酸车间的原料转化率为92%,氨被吸收为NH4NO3的吸收率为98%,则硝酸车间日生产能力应为多少吨才合理?
[解析]设日产HNO3的质量为x,NH3用于生产HNO3的质量为35 t-y
由各步反应方程式得氨氧化制HNO3的关系为:
NH3~NO~NO2~HNO3
17 63
y92% x
y=
用于被HNO3吸收的NH3的质量为
30 t-y=30 t-
由NH3+HNO3===== NH4NO3
17 63
(30 t- )×98% x
得[30 t-17x/(63×92%)]98%=
解之得x=52.76 t
[答案]硝酸车间日生产能力为52.76 t才合理。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通过讨论和比较,得出关系式法是解决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体地在找关系式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各步反应中反映出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的关系,如例3;也可以根据某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守恒规律,找出起始物与终态物的关系,如例4。
[布置作业]P26二、4、5
●板书设计
三、多步反应计算
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3.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4.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教学说明
多步反应计算的基本解法就是关系式法,为了得出这种方法以及展示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然后得出两种比较典型的方案,将这两种方案进行比较,自然地得出结论:还是利用关系式法解决简单。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参考练习
1.用黄铁矿制取硫酸,再用硫酸制取化肥硫酸铵。燃烧含FeS2为80%的黄铁矿75 t,生产出79.2 t硫酸铵。若在制取硫酸铵时硫酸的利用率为90%。则用黄铁矿制取硫酸时FeS2的利用率是多少?
2.向溶解了90 g Nal的溶液中加入40 g Br2,再向溶液中通人适量的C12,充分反应后,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的C12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21.3 g
3.C02和NO的混合气体30 mL,反复缓缓通过足量的Na2O2后,发生化学反应(假设不生成N2O4):
2CO2+2Na2O2======2Na2CO3+02
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15 mL(温度、压强相同),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是( )
①l:l ②2:l ③2:3 ④5:4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备课资料
在有关矿石的计算中,常出现这样三个概念:矿石的损失率、矿石中化合物的损失率、矿石中某元素的损失率,三者的涵义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必然的定量关系.下面通过汁算说明它们的关系:
题目:某黄铁矿含FeS2 x%,在反应中损失硫y%,试求:FeS2的损失率、矿石的损失率各是多少?
解:设矿石的质量为m t,则FeS2的质量为mx%,硫的质量为m ×x%= mx%t。
损失硫的质量= ×m×x%×y%t;
损失FeS2的质量= =
损失矿石的质量= my%t。
因此有:FeS2的损失率=[(mx%y%)/(mx%)]×100%=y%;
矿石的损失率=(my%)/m=y%。
从上述计算中可知:矿石的损失率、矿石中化合物的损失率、矿石中某元素的损失率三者的数值是相等的,在计算中完全可以代换。
综合能力训练
1.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人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 )
A.3:2 B.2: 3 C.8:3 D.3:8
答案:C
2.为消除NO、NO2对大气污染,常用碱液吸收其混合气。a mol NO2和b mol NO组成的混合气体,用NaOH溶液使其完全吸收,无气体剩余。现有浓度为c molL-1 NaOH溶液,则需此NaOH溶液的体积是( )
A.a/c L B.2a/c L. C.2(a+b)/3c L D.(a+b)/c L
答案:D
3.200 t含FeS2 75%的黄铁矿煅烧时损失FeS2 lO%,S02转化为S03的转化率为96%, S03的吸收率为95%,可生产98%的硫酸多少吨?
解法一:关系式法:
FeS2 ~ 2H2S04
120 t 196 t
200 t×75%×(1—10%)×96%×95% 98%x
解得x=205.2 t。
解法二:守恒法
设生成98%的硫酸x吨,由硫元素守恒得;
200 t×75%×(1一l0%)×96%×95%× =98%x× ,
x=205.2 t。
答案:205.2
化学方程式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复习**]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的燃烧
2、磷的燃烧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创设情境]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练一练]
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试一试]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2名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讨论]
参照课本第99页例题1的解题过程,对照[试一试]“电解水”的解题过程,指出缺漏。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强调格式]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例题]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出正确解题步骤。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化学方程式教案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培养学生按照化学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坩埚钳,酒精灯,集气瓶,幻灯,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怎样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观察该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判断)?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客观规律考虑问题,建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教师**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方程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指定学生说出书写原则。并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说明具体书写步骤。
[目的]使学生明确书写原则及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师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讲清书写步骤及配*原则和方法后,**学生练习,并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2)用最小公倍数法配*的步骤是什么?
(3)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在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德育目标
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观点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人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点燃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02====== 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以下反应:如“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
催化剂
KClO3========== KCl+02
加热
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72页有关内容,**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法的步骤。 ·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二”表示的意义)。
KClO3 ========== 2KCl + 302↑
2(39+35.5+3×16)2(39+35.5) 3×16×2
=245 =149 =96
从质的含义读作:“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从量的含义读作:“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四)总结、扩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沉淀,箭头要标明。
最小公倍数配*法:
步 骤 1. 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的突破口。
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五)智能反馈
点燃
1.化学方程式C+02======= CO2表示的意义是① ② 。
此化学方程式可以读作:[质] [量] 。
2.配*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 前面,配上适当的 ,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 相等。配*的理论依据是 。配*的理论依据是 。
3.配*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02→A1203
(2)Fe+O2→ Fe204
点燃
(3)CO+02───→C02
点燃
(4)H2+02───→ H20
(5)HgO──→Hg+02
(6)KMn04──→K2Mn04+Mn02+02
(7)Cu2(OH)2C03──→CuO+C02+H20
点燃
(8)CH4+02───→ C02+H20
点燃
(9)C2H2+02───→C02+H20
点燃
(10)Fe203+CO───→Fe+C02
点燃
(11)CuS04+NaOH───→Na2S04+Cu(OH) 2
点燃
(12)FeS2+02───→Fe02+S02
化学方程式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投影]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每 份质量的碳与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讲解]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解](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惯。
[投影]课堂练**(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议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每 份质量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份质量的水。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 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 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4;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 克氧气.
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
3 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 克氧气.
4.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 克铜.
5.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氢气.
化学方程式教案8
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巩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应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ν的关系。
[讲解并板书]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师]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师]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进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板书]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根据(一)的原理进行计算
[师]下面,我们就按上述步骤来计算下题。
[投影]例1: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讲解并板书]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1
0.1 mol n(H2SO4)
=
n(H2SO4)= =0.05 mol
答: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 0.05 mol。
[问]请大家口答,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生]0.1 mol。
[过渡]实际上,我们在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问题时,除了涉及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外,还经常涉及到物质的质量、浓度、体积等物理量。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换算。而换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请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出下列各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板书]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填写]
[学生板书]
[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关系,口答下列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投影] H2+Cl2====2HCl
化学计量数比
粒子数之比
物质的量比
物质的质量比
气体体积比
[学生口答,教师把各物理量的比值写于投影胶片上。它们依次是:1∶1∶2;1∶1∶2;1∶1∶2;2∶71∶73;1∶1∶2]
[师]根据化学方程式所反映出的这些关系,可以进行多种计算。但要根据题意,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解什么,从而合理选择比例量的单位。列比例式时应注意,不同物质使用的单位可以不同,但要相应,同一物质使用的单位必须一致。
[过渡]下面,我们就在掌握上述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系统、全面地学习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中考观察法怎么配化学方程式视频
[板书]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练习]在上述例题中,计算所需H2SO4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以下是该题的一种解法,供大家参考。
[投影]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mol 98 g
0.1 mol m(H2SO4)
m(H2SO4)= =4.9 g
答:所需H2SO4的质量为4.9 g。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认为简单的方法计算下题,要求用规范的格式、步骤进行解答。
[投影]例2:将30 g MnO2的质量分数为76.6%的软锰矿石与足量12 molL-1浓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计算:
(1)参加反应的浓盐酸的体积。
(2)生成的Cl2的体积(标准状况)。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选出有**性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写于投影胶片上,以备展示]
[师]请大家分析比较以下几种解法。
[投影展示]解法一: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1
12 molL-1×V[HCl(aq)] 0.26 mo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1
0.26 mol n(Cl2)
n(Cl2)= =0.26 mol
V(Cl2)=n(Cl2)Vm=0.26 mol×22.4 Lmol-1=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二: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Cl2 + H2O↑
4 1
n(HCl) 0.26 mol
n(HCl)= =1.04 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mol 22.4 L
0.26 mol V(Cl2)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三: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mol 87 g 22.4 L
12 molL-1×V[HCl(aq)] 30 g×76.6%V(Cl2)
V[HCl(aq)]= =0.087 L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问]大家认为以上哪种解法更简单呢?
[生]第三种解法更简捷!
[师]当然,本题的解答过程上还不止以上三种,其中解法一与课本上的相同,这说明:解答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多动脑筋,多想些方法,以促使自己的思维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下面,请大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计算课本P31五、与P42二、4并与以前的计算方法相比较。
[附P31五、P42二、4,也可用投影仪展示]
P31五、4.6 g Na与足量的H2O反应,计算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下H2的密度为0.0899 gL-1)。
答案:2.24 L
P42二、4.106 g Na2CO3和84 g NaHCO3分别与过量的HCl溶液反应,其中
A.Na2CO3放出的CO2多 B.NaHCO3放出的CO2多
C.Na2CO3消耗的盐酸多 D.NaHCO3消耗的盐酸多
答案:C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问]通过做以上两题,大家有什么体会?
[生]用物质的量计算比用其他物理量简单!
[师]对!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节课的目的之一,即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使计算简单化。也是我们中学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运用化学计算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对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学习中除了要用好上述规律外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作业]习题:一、3、4 二、3、4 三、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二、步骤
1.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 1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0.1 mol n(H2SO4)
4.根据(一)原理进行计算 =
n(H2SO4)= =0.05 mol
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说明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揭示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运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这一规律,教学中把物质的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等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从而使同学们充分意识到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简捷性和广泛性。
参考练习
1.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滴入石蕊试剂后溶液是 ( )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
答案:A
2.在标准状况下,11.2 L CH4在足量O2中燃烧,反应后生成的气态物质所占的体积为 ( )
A.11.2 L B.5.6 L C.22.4 L D.16. L
答案:A
3.物质的量相等的Na、Mg、Al分别跟足量稀H2SO4反应,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l:l B.1:2:3
C.I:3:3 D.3:2:1
答案:B
4.相同质量的Mg和Al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所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比是( )
A.2:3 B.1:1 C.3:4 D.24:27
答案:C
5.O.2 mol NaCl和O.1 mol Na2SO4混合,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O.2 molL-1 B.0.3 molL-1
C.O.4 molL-1 D.O.5 molL-1
答案C
化学方程式教案9
一、目标解读: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
2、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述的含义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要点回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以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元素化合价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注) (注意:a、配* b、条件 c、箭头 )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注: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设、方、关、比、算、答
三、典例分析:
例1、配*化学方程式有多种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法、氧的得失法等。请用这些方法配*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Al+ HCl === AlCl3+ H2 (2) FeS2+ O2 Fe2O3+ SO2
(3) Fe2O3+ CO Fe+ CO2 (4) P+ O2 P2O5
例2、氨气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4NH3+5O2 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 N2 B NO C NO2 D N2O5
例3、一定量的某化合物充分燃烧,需要9.6g氧气,同时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中( )
A 只含碳元素 B 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C 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D 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四、达标练习:
1、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 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
A CH4S B C2H6S C C4H4S D C6H6S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A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 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 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 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写所属反应类型: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反应
(2)“曾青(CuSO4)得铁化为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3)高炉炼铁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发射神舟飞船所用的长征捆绑式火箭,是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关放出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提高:
4、根据反应:aXY+bY2===cZ,若Z的化学式为XY2,则a、b、c的比值为( )
A 1:1:2 B 1:1:1 C 2:1:2 D 2:1:1
5、有化学反应A+B===C+2D,已知49gA恰好与29gB完全反应,生成了60gC,则同时生成D_____g。现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为98,B为58,C为12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6、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生成CO2和SO2,在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填名称)_____和_____两种元素。若该化合物在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每38g该化合物完全燃烧可生成22g二氧化碳和64g二氧化硫,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
7、在某温度下,20gCuSO4饱和溶液跟20g10%的NaOH溶液刚好完全反应。
(1)求硫酸铜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求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3)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化学方程式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化学方程式 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
〔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板书〕例如:
CuSO4+2NaOH===Na2SO4+Cu(OH)2↓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化学教案《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讲解〕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质和量方面的涵义
〔板书〕4P+5O22P2O5
质的方面:略
量的方面:略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可以用于化学计算,这将在下一节讲。
〔总结〕略
化学方程式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惯。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 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二氧化硫。1.6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
讨论完成:
S +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 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 64
1.6 3.2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 ,生成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 。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96/x
x=96 ×11.6/245=4.6
(5)答: 答:可以得到4.6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
练习3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需氧化铜多少?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 12.25氯酸钾和3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96/x x=96 ×11.6/245=4.6
(5)答:可以得到4.6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化学方程式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化学方程式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或↓” →“配*” →“=”。
2.配*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3.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为氧化镁(),反应条件为点燃。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
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例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以硫酸跟氢氧化钠反应为例。反应方程式为:
教法建议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结合上一节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节教学可结合实际对课本内容和顺序做一些调整和改进。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和相互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创设生动活泼、**宽松又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
教学时要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为主”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意识。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体现出质量守恒,而其微观解释又是配*的依据。
2、概念和涵义,以最简单的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学生写:碳+氧气―→二氧化碳,老师写出C + O2 — CO2,引导学生通过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而得出概念。为加深理解,又以 S + O 2 — SO2的反应强化,引导学生从特殊→一般,概括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3、书写原则和配*(书写原则:1. 依据客观事实;2.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常抛开原则写出错误的化学方程式,为强化二者关系,可采用练习、自学→发现问题―→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上升到理论―→实践练习的模式。
4、书写步骤。在学生探索、练习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练习,巩固配*方法,使学生体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并由学生总结步骤。教师板书时再次强化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5、小结在学生思考后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使知识系统化。
6、检查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练习。由学生相互评判、分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置作业后,教师再“画龙点睛”式的强调重点,并引出本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的关系,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使学生再次体会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巩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化学方程式教案14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应注意调*;2。**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不*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最终还是保持*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不*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板书设计: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一切化学反应
实质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五、教学中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全班学生基础各不相同,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差异,虽利用好差搭配分组及课前学生准备弥补了一些不足,但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还是在学生实验上,主要体现在:1、有部分学生实验操作过慢,这要求教师要会**教学进度;2、部分学生操作失误过多,实验结果误差大;3、对实验缺乏分析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能力。
教学评价
学案: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之旅
[观察] 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提出问题]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
你对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的猜想有:
[实验探究]老师演示**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提示: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老师的实验操作)
[实验初步结论]
[提出问题]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
[验证探究]
每一实验小组在下面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进行实验
实验
方案方案一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
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仪器、药品。粗铁钉、烧杯、天*、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锥形瓶、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天*天*、小烧杯、小试管、盐酸、碳酸钠粉末天*、小烧杯、石灰水、吸管
实
验
步
骤
(1)将粗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共同称量,调节天*至*衡。
(2)将粗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是否*衡(1)将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塞上带胶头滴管(内已吸有硫酸铜溶液)的橡皮塞,把它们放在天*上称量,调节天*至*衡。
(2)轻轻将滴管内的硫酸铜溶液挤出,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是否*衡(1)先在小烧杯中装1至2药匙碳酸钠粉末,然后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天*上用砝码*衡。
(2)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上,观察天*是否*衡(1)将盛有一定质量石灰水的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在天*上称量,调节天*至*衡。
(2)用吸管向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吹气至完全浑浊,再将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回天*,看天*是否*衡。
[收集证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根据所选做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方案方案( )方案( )
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生成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天*是否*衡
你的结论
[实验反思]你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你对实验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后小组探讨或组外交流或设计一方案解决)
[讨论与交流]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思考与探讨]1、天*不*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2、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衡?
[得出结论]
[解释结论]
[建立质量守恒的微观模型] 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你认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实践与运用]
基础题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将一克碘加热升华后得到一克碘蒸气,这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升氢气与一升氧气反应生成三升水蒸气。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 ,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基础题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小。
(2)镁燃烧后所得的全部固体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还是小?还是相等?为什么?
物质ABCD
反应前质量20g34g2g2g
反应后质量38g02g未知
提高题1、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的质量如右表:
问:(1)反应后D的质量是 ___克;(2)C物质可能是_______(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 (3)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反应。
(4)容器中发生反应的B物质与生成的A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
(5)写出一条符合容器中发生反应的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邱永富
化学方程式教案15
教学目标
技能 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懂得质量守恒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过程
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的分析,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
态度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 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及化学计算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复习**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那么能否利用化学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创设情境
【投影】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1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水是生命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制取氢气。
【问题】一桶18kg的水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你准备怎么算?
【过渡】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课题)
指导阅读
【**】怎样把同学们的思路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指导】阅读课本第100页例题1.要求:对照例题1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写出来。
【投影】展示学生的完整书写格式
【课件展示】完整的解题格式。
并请同学们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解题步骤及化学计算题中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从三方面叙述
思考讨论:根据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比由水的质量求氢气的质量,再折算出汽车跑的路程
阅读后书写
评价与指正
观看
讨论归纳
学生活动 通过复习明确方程式的含义为下一步的计算奠定基础
用具体的情景素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尝试用数学计算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解题
通过自学的方式尝试根据化学方程式规范地解题
设 计 意 图
【小结】
1、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2、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巩固练习
课本第101页课堂练习
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总结归纳
【**】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小结】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
何物质的质量。
【指导】阅读例题2,再次强调格式
【设问】实际生产中,开采的石灰石中一定含有杂质,你们考虑一下,能将它的质量直接带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小结】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补充)有关含杂质的物质计算在第八章学习
【展示】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如下,检查后回答: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做得对吗?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甲同学[解]设可得氢气质量是x。
HO2 H↑+ O2↑
33 1
36g x
答:氢气的质量是1.1g.
乙同学[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H2O H2↑+ O2↑
18 2
36g x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分析解题依据
归纳步骤
一生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写计算过程
讨论
阅读
讨论:不行,因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指不含杂质的纯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甲不对
启示:化学式书写要准确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乙不对
启示:化学方程式要配*
学生活动 通过对比归纳让学生清晰、明确地掌握化学计算题的基本格式和理论依据
使学生再练习中正确规范地解题
培养学生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
通过多****进行计算格式的训练再次突破教学难点
设 计 意 图
答可得到4克氢气
丙同学[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2H2O 2H2↑+ O2↑
20 4
36 x
答:可得到7.2克氢气
丁同学[解] 设可得X克氢气。
2H2O 2H2↑+ O2↑
36 4
36g x
x = 4 g
答:可得到4克氢气
【小结】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巩固提高
大家知道食盐是常见的调味品,但你知道吗?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食盐可以制取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等,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Cl2 +H2 +2NaOH
若每天生产氯气71Kg,问:(1)该厂至少需要氯化钠固体多少千克?(2)同时能生产氢氧化钠多少千克?
反思交流谈谈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作业:课后习题4、5、6.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丙不对
启示:要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不对
启示: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习
谈感受
完成作业
展示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此创设情境发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
规范解题
提高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二、计算步骤: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三、计算类型: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四、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
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扩展9)
——化学方程式教案菁选
化学方程式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方程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方程式教案1
教学目标
技能 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懂得质量守恒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过程
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的分析,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
态度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 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及化学计算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复习**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那么能否利用化学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创设情境
【投影】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1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水是生命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制取氢气。
【问题】一桶18kg的水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你准备怎么算?
【过渡】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课题)
指导阅读
【**】怎样把同学们的思路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指导】阅读课本第100页例题1.要求:对照例题1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写出来。
【投影】展示学生的完整书写格式
【课件展示】完整的解题格式。
并请同学们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解题步骤及化学计算题中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从三方面叙述
思考讨论:根据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比由水的质量求氢气的质量,再折算出汽车跑的路程
阅读后书写
评价与指正
观看
讨论归纳
学生活动 通过复习明确方程式的含义为下一步的计算奠定基础
用具体的情景素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尝试用数学计算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解题
通过自学的方式尝试根据化学方程式规范地解题
设 计 意 图
【小结】
1、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2、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巩固练习
课本第101页课堂练习
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总结归纳
【**】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小结】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
何物质的质量。
【指导】阅读例题2,再次强调格式
【设问】实际生产中,开采的石灰石中一定含有杂质,你们考虑一下,能将它的质量直接带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小结】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补充)有关含杂质的.物质计算在第八章学习
【展示】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如下,检查后回答: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做得对吗?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甲同学[解]设可得氢气质量是x。
HO2 H↑+ O2↑
33 1
36g x
答:氢气的质量是1.1g.
乙同学[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H2O H2↑+ O2↑
18 2
36g x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分析解题依据
归纳步骤
一生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写计算过程
讨论
阅读
讨论:不行,因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指不含杂质的纯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甲不对
启示:化学式书写要准确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乙不对
启示:化学方程式要配*
学生活动 通过对比归纳让学生清晰、明确地掌握化学计算题的基本格式和理论依据
使学生再练习中正确规范地解题
培养学生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
通过多****进行计算格式的训练再次突破教学难点
设 计 意 图
答可得到4克氢气
丙同学[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2H2O 2H2↑+ O2↑
20 4
36 x
答:可得到7.2克氢气
丁同学[解] 设可得X克氢气。
2H2O 2H2↑+ O2↑
36 4
36g x
x = 4 g
答:可得到4克氢气
【小结】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巩固提高
大家知道食盐是常见的调味品,但你知道吗?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食盐可以制取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等,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Cl2 +H2 +2NaOH
若每天生产氯气71Kg,问:(1)该厂至少需要氯化钠固体多少千克?(2)同时能生产氢氧化钠多少千克?
反思交流谈谈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作业:课后习题4、5、6.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丙不对
启示:要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不对
启示: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习
谈感受
完成作业
展示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此创设情境发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
规范解题
提高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二、计算步骤: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三、计算类型: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四、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
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化学方程式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惯。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 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二氧化硫。1.6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
讨论完成:
S +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 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 64
1.6 3.2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 ,生成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 。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96/x
x=96 ×11.6/245=4.6
(5)答: 答:可以得到4.6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
练习3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需氧化铜多少?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 12.25氯酸钾和3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96/x x=96 ×11.6/245=4.6
(5)答:可以得到4.6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化学方程式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化学方程式 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
〔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板书〕例如:
CuSO4+2NaOH===Na2SO4+Cu(OH)2↓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化学教案《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讲解〕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质和量方面的涵义
〔板书〕4P+5O22P2O5
质的方面:略
量的方面:略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可以用于化学计算,这将在下一节讲。
〔总结〕略
化学方程式教案4
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巩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应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ν的关系。
[讲解并板书]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师]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师]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进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板书]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根据(一)的原理进行计算
[师]下面,我们就按上述步骤来计算下题。
[投影]例1: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讲解并板书]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1
0.1 mol n(H2SO4)
=
n(H2SO4)= =0.05 mol
答: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 0.05 mol。
[问]请大家口答,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生]0.1 mol。
[过渡]实际上,我们在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问题时,除了涉及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外,还经常涉及到物质的质量、浓度、体积等物理量。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换算。而换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请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出下列各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板书]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填写]
[学生板书]
[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关系,口答下列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投影] H2+Cl2====2HCl
化学计量数比
粒子数之比
物质的量比
物质的质量比
气体体积比
[学生口答,教师把各物理量的比值写于投影胶片上。它们依次是:1∶1∶2;1∶1∶2;1∶1∶2;2∶71∶73;1∶1∶2]
[师]根据化学方程式所反映出的这些关系,可以进行多种计算。但要根据题意,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解什么,从而合理选择比例量的单位。列比例式时应注意,不同物质使用的单位可以不同,但要相应,同一物质使用的单位必须一致。
[过渡]下面,我们就在掌握上述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系统、全面地学习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练习]在上述例题中,计算所需H2SO4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以下是该题的一种解法,供大家参考。
[投影]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mol 98 g
0.1 mol m(H2SO4)
m(H2SO4)= =4.9 g
答:所需H2SO4的质量为4.9 g。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认为简单的方法计算下题,要求用规范的格式、步骤进行解答。
[投影]例2:将30 g MnO2的质量分数为76.6%的软锰矿石与足量12 molL-1浓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计算:
(1)参加反应的浓盐酸的体积。
(2)生成的Cl2的体积(标准状况)。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选出有**性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写于投影胶片上,以备展示]
[师]请大家分析比较以下几种解法。
[投影展示]解法一: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1
12 molL-1×V[HCl(aq)] 0.26 mo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1
0.26 mol n(Cl2)
n(Cl2)= =0.26 mol
V(Cl2)=n(Cl2)Vm=0.26 mol×22.4 Lmol-1=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二: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中考化学的方程式3篇题目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Cl2 + H2O↑
4 1
n(HCl) 0.26 mol
n(HCl)= =1.04 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mol 22.4 L
0.26 mol V(Cl2)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三: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mol 87 g 22.4 L
12 molL-1×V[HCl(aq)] 30 g×76.6%V(Cl2)
V[HCl(aq)]= =0.087 L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问]大家认为以上哪种解法更简单呢?
[生]第三种解法更简捷!
[师]当然,本题的解答过程上还不止以上三种,其中解法一与课本上的相同,这说明:解答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多动脑筋,多想些方法,以促使自己的思维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下面,请大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计算课本P31五、与P42二、4并与以前的计算方法相比较。
[附P31五、P42二、4,也可用投影仪展示]
P31五、4.6 g Na与足量的H2O反应,计算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下H2的密度为0.0899 gL-1)。
答案:2.24 L
P42二、4.106 g Na2CO3和84 g NaHCO3分别与过量的HCl溶液反应,其中
A.Na2CO3放出的CO2多 B.NaHCO3放出的CO2多
C.Na2CO3消耗的盐酸多 D.NaHCO3消耗的盐酸多
答案:C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问]通过做以上两题,大家有什么体会?
[生]用物质的量计算比用其他物理量简单!
[师]对!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节课的目的之一,即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使计算简单化。也是我们中学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运用化学计算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对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学习中除了要用好上述规律外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作业]习题:一、3、4 二、3、4 三、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二、步骤
1.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 1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0.1 mol n(H2SO4)
4.根据(一)原理进行计算 =
n(H2SO4)= =0.05 mol
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说明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揭示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运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这一规律,教学中把物质的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等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从而使同学们充分意识到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简捷性和广泛性。
参考练习
1.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滴入石蕊试剂后溶液是 ( )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
答案:A
2.在标准状况下,11.2 L CH4在足量O2中燃烧,反应后生成的气态物质所占的体积为 ( )
A.11.2 L B.5.6 L C.22.4 L D.16. L
答案:A
3.物质的量相等的Na、Mg、Al分别跟足量稀H2SO4反应,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l:l B.1:2:3
C.I:3:3 D.3:2:1
答案:B
4.相同质量的Mg和Al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所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比是( )
A.2:3 B.1:1 C.3:4 D.24:27
答案:C
5.O.2 mol NaCl和O.1 mol Na2SO4混合,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O.2 molL-1 B.0.3 molL-1
C.O.4 molL-1 D.O.5 molL-1
答案C
化学方程式教案5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应熟练掌握本部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a%浓=M稀×b%稀
=(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
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四、常用公式计算
10.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1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ω
=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解题技巧计算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
则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 B.40 C.56 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答案:A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60/250×100%=64%。
解: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
可将备选答案化学是变形后进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今天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化学方程式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0;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MnO4===2MnO4+MnO2+O2↑
2×158 32
6克 X
x==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x 10 t
x==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课堂练习
1.(20xx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xx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 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2
化学方程式教案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培养学生按照化学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坩埚钳,酒精灯,集气瓶,幻灯,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怎样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观察该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判断)?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客观规律考虑问题,建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教师**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方程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指定学生说出书写原则。并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说明具体书写步骤。
[目的]使学生明确书写原则及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师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讲清书写步骤及配*原则和方法后,**学生练习,并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2)用最小公倍数法配*的步骤是什么?
(3)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在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德育目标
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观点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人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点燃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02====== 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以下反应:如“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
催化剂
KClO3========== KCl+02
加热
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72页有关内容,**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法的步骤。 ·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二”表示的意义)。
KClO3 ========== 2KCl + 302↑
2(39+35.5+3×16)2(39+35.5) 3×16×2
=245 =149 =96
从质的含义读作:“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从量的含义读作:“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四)总结、扩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沉淀,箭头要标明。
最小公倍数配*法:
步 骤 1. 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的突破口。
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五)智能反馈
点燃
1.化学方程式C+02======= CO2表示的意义是① ② 。
此化学方程式可以读作:[质] [量] 。
2.配*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 前面,配上适当的 ,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 相等。配*的理论依据是 。配*的理论依据是 。
3.配*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02→A1203
(2)Fe+O2→ Fe204
点燃
(3)CO+02───→C02
点燃
(4)H2+02───→ H20
(5)HgO──→Hg+02
(6)KMn04──→K2Mn04+Mn02+02
(7)Cu2(OH)2C03──→CuO+C02+H20
点燃
(8)CH4+02───→ C02+H20
点燃
(9)C2H2+02───→C02+H20
点燃
(10)Fe203+CO───→Fe+C02
点燃
(11)CuS04+NaOH───→Na2S04+Cu(OH) 2
点燃
(12)FeS2+02───→Fe02+S02
化学方程式教案8
第二课时
[复习**]解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解过量计算问题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解过量计算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回忆并回答(回答内容略)
[导入新课]在实际生产或科学实验中,不仅存在所投物料是否过量的问题,而且往往从原料到最终产物,一般都不是一步完成的,中间需经过多个连续的反应过程,像这样的连续反应,我们称之为多步反应。工业上如制硫酸、硝酸、乙醇(酒精)等许多过程都是经多步反应实现的,本节课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
[板书]三、多步反应计算
[师]和解决过量计算问题类似,我们还是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来总结解多步反应计算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投影显示][例3] 用CO还原5.0 g某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杂质不参加反应)样品,生成的CO2再跟过量的石灰水反应,得到6.8 g沉淀,求赤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分数。
[生]阅读题目,思考如何下手解决问题。
[引导]很显然,这是一个多步反应问题,要想求出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分数,应先搞清楚整个过程都发生了哪些反应。
[生]思考,写出所涉及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CO2+Ca(OH)2====CaCO3↓+H2O
[师]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讨论,把你们讨论的解决方案总结出来。
[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基本上得到两种方案,分别由两个学生**陈述。
方案之一:逆推法
设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的质量为x,则由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44 100
x 6.8
得 解得x=2.992 g
再设被CO还原的Fe2O3的质量为y,则由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160 3×44
y 2.992 g
得 解得y=3.6 g
所以w(Fe2O3)= =72%
方案之二:根据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CO2作“中介”得出下列关系:
Fe2O3——3CO2——3CaCO3
即Fe2O3——3CaCO3
160 3×100
m(Fe2O3) 6.8 g
所以m(Fe2O3)= =3.6 g
则w(Fe2O3)= ×100%=72%
[师]评讲讨论结果,大家不难看出两种方案中第一种计算起来比较麻烦,而第二种方案则简单明了,充分利用反应过程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实现了从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直接对话,这就叫关系式法,它是解决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好方法。下边就请同学们尤其是刚才用方案一思考的同学们把例题3用关系式法规范地解在练习本上,并从中体会并总结解多步反应计算题的一般步骤。
[生]在练习本上规范地练习,并归纳总结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一般步骤,一位同学举手回答(内容见板书)
[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整理板书内容
[板书]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3.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4.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提示]利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关键是正确建立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的比例关系。
[投影显示]例4. 工业上制硫酸的主要反应如下:
4FeS2+11O2====2Fe2O3+8SO2
2SO2+O2===========2SO3
SO3+H2O==== H2SO4
煅烧2.5 t含85% FeS2的黄铁矿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时,FeS2中的S有5.0%损失而混入炉渣,计算可制得98%硫酸的质量。
[师]这里提醒大家一点,FeS2中的S有5.0%损失也就相当于FeS2有5.0%损失。下边大家还是分小组讨论,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利用关系式法来解决这一工业问题。
[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大致还是得到两种方案。
方案之一,先找关系式,根据题意列化学方程式,可得如下关系
FeS2——2SO2——2SO3——2H2SO4
即FeS2 ~ 2H2SO4
120 2×98
2.5 t×85%×95% m(98% H2SO4)98%
得m(98%H2SO4)=
故可制得98%硫酸3.4 t。
方案之二在找关系式时,根据S元素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即由FeS2 2H2SO4可以直接变为㏒——H2SO4
由于有5.0%的S损失,2.5 t含85%FeS2的黄铁矿石中参加反应的S的质量为
m(S)=m(FeS2) w(S)
=2.5 t×85%× ×95%
=1.08 t
则由S ~ H2SO4
32 98
1.08 t m(98% H2SO4)98%
得m(98% H2SO4)= =3.4 t
故可制得98%硫酸3.4 t。
[师]评价两种方案:两种方案都能比较方便地找到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单地得到解决,我们还是要求同学们在下边练习时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补充说明]在进行多步反应计算时,往往还需要搞清楚以下几个关系:
1. 原料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
2. 产物产率(%)=
3. 已知中间产物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都可归为起始原料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
4. 元素的损失率====该化合物的损失率
[投影练习]某合成氨厂,日生产能力为30吨,现以NH3为原料生产NH4NO3,若硝酸车间的原料转化率为92%,氨被吸收为NH4NO3的吸收率为98%,则硝酸车间日生产能力应为多少吨才合理?
[解析]设日产HNO3的质量为x,NH3用于生产HNO3的质量为35 t-y
由各步反应方程式得氨氧化制HNO3的关系为:
NH3~NO~NO2~HNO3
17 63
y92% x
y=
用于被HNO3吸收的NH3的质量为
30 t-y=30 t-
由NH3+HNO3===== NH4NO3
17 63
(30 t- )×98% x
得[30 t-17x/(63×92%)]98%=
解之得x=52.76 t
[答案]硝酸车间日生产能力为52.76 t才合理。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通过讨论和比较,得出关系式法是解决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体地在找关系式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各步反应中反映出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的关系,如例3;也可以根据某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守恒规律,找出起始物与终态物的关系,如例4。
[布置作业]P26二、4、5
●板书设计
三、多步反应计算
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3.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4.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教学说明
多步反应计算的基本解法就是关系式法,为了得出这种方法以及展示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然后得出两种比较典型的方案,将这两种方案进行比较,自然地得出结论:还是利用关系式法解决简单。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参考练习
1.用黄铁矿制取硫酸,再用硫酸制取化肥硫酸铵。燃烧含FeS2为80%的黄铁矿75 t,生产出79.2 t硫酸铵。若在制取硫酸铵时硫酸的利用率为90%。则用黄铁矿制取硫酸时FeS2的利用率是多少?
2.向溶解了90 g Nal的溶液中加入40 g Br2,再向溶液中通人适量的C12,充分反应后,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的C12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21.3 g
3.C02和NO的混合气体30 mL,反复缓缓通过足量的Na2O2后,发生化学反应(假设不生成N2O4):
2CO2+2Na2O2======2Na2CO3+02
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15 mL(温度、压强相同),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是( )
①l:l ②2:l ③2:3 ④5:4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备课资料
在有关矿石的计算中,常出现这样三个概念:矿石的损失率、矿石中化合物的损失率、矿石中某元素的损失率,三者的涵义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必然的定量关系.下面通过汁算说明它们的关系:
题目:某黄铁矿含FeS2 x%,在反应中损失硫y%,试求:FeS2的损失率、矿石的损失率各是多少?
解:设矿石的质量为m t,则FeS2的质量为mx%,硫的质量为m ×x%= mx%t。
损失硫的质量= ×m×x%×y%t;
损失FeS2的质量= =
损失矿石的质量= my%t。
因此有:FeS2的损失率=[(mx%y%)/(mx%)]×100%=y%;
矿石的损失率=(my%)/m=y%。
从上述计算中可知:矿石的损失率、矿石中化合物的损失率、矿石中某元素的损失率三者的数值是相等的,在计算中完全可以代换。
综合能力训练
1.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人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 )
A.3:2 B.2: 3 C.8:3 D.3:8
答案:C
2.为消除NO、NO2对大气污染,常用碱液吸收其混合气。a mol NO2和b mol NO组成的混合气体,用NaOH溶液使其完全吸收,无气体剩余。现有浓度为c molL-1 NaOH溶液,则需此NaOH溶液的体积是( )
A.a/c L B.2a/c L. C.2(a+b)/3c L D.(a+b)/c L
答案:D
3.200 t含FeS2 75%的黄铁矿煅烧时损失FeS2 lO%,S02转化为S03的转化率为96%, S03的吸收率为95%,可生产98%的硫酸多少吨?
解法一:关系式法:
FeS2 ~ 2H2S04
120 t 196 t
200 t×75%×(1—10%)×96%×95% 98%x
解得x=205.2 t。
解法二:守恒法
设生成98%的硫酸x吨,由硫元素守恒得;
200 t×75%×(1一l0%)×96%×95%× =98%x× ,
x=205.2 t。
答案:205.2
化学方程式教案9
一、目标解读: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
2、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述的含义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要点回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以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元素化合价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注) (注意:a、配* b、条件 c、箭头 )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注: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设、方、关、比、算、答
三、典例分析:
例1、配*化学方程式有多种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法、氧的得失法等。请用这些方法配*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Al+ HCl === AlCl3+ H2 (2) FeS2+ O2 Fe2O3+ SO2
(3) Fe2O3+ CO Fe+ CO2 (4) P+ O2 P2O5
例2、氨气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4NH3+5O2 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 N2 B NO C NO2 D N2O5
例3、一定量的某化合物充分燃烧,需要9.6g氧气,同时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中( )
A 只含碳元素 B 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C 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D 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四、达标练习:
1、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 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
A CH4S B C2H6S C C4H4S D C6H6S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A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 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 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 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写所属反应类型: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反应
(2)“曾青(CuSO4)得铁化为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3)高炉炼铁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发射神舟飞船所用的长征捆绑式火箭,是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关放出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提高:
4、根据反应:aXY+bY2===cZ,若Z的化学式为XY2,则a、b、c的比值为( )
A 1:1:2 B 1:1:1 C 2:1:2 D 2:1:1
5、有化学反应A+B===C+2D,已知49gA恰好与29gB完全反应,生成了60gC,则同时生成D_____g。现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为98,B为58,C为12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6、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生成CO2和SO2,在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填名称)_____和_____两种元素。若该化合物在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每38g该化合物完全燃烧可生成22g二氧化碳和64g二氧化硫,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
7、在某温度下,20gCuSO4饱和溶液跟20g10%的NaOH溶液刚好完全反应。
(1)求硫酸铜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求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3)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化学方程式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或↓” →“配*” →“=”。
2.配*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3.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为氧化镁(),反应条件为点燃。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
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例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以硫酸跟氢氧化钠反应为例。反应方程式为:
教法建议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结合上一节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节教学可结合实际对课本内容和顺序做一些调整和改进。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和相互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创设生动活泼、**宽松又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
教学时要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为主”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意识。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体现出质量守恒,而其微观解释又是配*的依据。
2、概念和涵义,以最简单的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学生写:碳+氧气―→二氧化碳,老师写出C + O2 — CO2,引导学生通过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而得出概念。为加深理解,又以 S + O 2 — SO2的反应强化,引导学生从特殊→一般,概括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3、书写原则和配*(书写原则:1. 依据客观事实;2.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常抛开原则写出错误的化学方程式,为强化二者关系,可采用练习、自学→发现问题―→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上升到理论―→实践练习的模式。
4、书写步骤。在学生探索、练习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练习,巩固配*方法,使学生体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并由学生总结步骤。教师板书时再次强化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5、小结在学生思考后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使知识系统化。
6、检查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练习。由学生相互评判、分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置作业后,教师再“画龙点睛”式的强调重点,并引出本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的关系,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使学生再次体会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巩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化学方程式教案11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应注意调*;2。**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不*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最终还是保持*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不*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板书设计: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一切化学反应
实质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五、教学中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全班学生基础各不相同,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差异,虽利用好差搭配分组及课前学生准备弥补了一些不足,但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还是在学生实验上,主要体现在:1、有部分学生实验操作过慢,这要求教师要会**教学进度;2、部分学生操作失误过多,实验结果误差大;3、对实验缺乏分析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能力。
教学评价
学案: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之旅
[观察] 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提出问题]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
你对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的.猜想有:
[实验探究]老师演示**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提示: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老师的实验操作)
[实验初步结论]
[提出问题]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
[验证探究]
每一实验小组在下面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进行实验
实验
方案方案一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
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仪器、药品。粗铁钉、烧杯、天*、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锥形瓶、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天*天*、小烧杯、小试管、盐酸、碳酸钠粉末天*、小烧杯、石灰水、吸管
实
验
步
骤
(1)将粗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共同称量,调节天*至*衡。
(2)将粗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是否*衡(1)将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塞上带胶头滴管(内已吸有硫酸铜溶液)的橡皮塞,把它们放在天*上称量,调节天*至*衡。
(2)轻轻将滴管内的硫酸铜溶液挤出,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是否*衡(1)先在小烧杯中装1至2药匙碳酸钠粉末,然后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天*上用砝码*衡。
(2)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上,观察天*是否*衡(1)将盛有一定质量石灰水的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在天*上称量,调节天*至*衡。
(2)用吸管向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吹气至完全浑浊,再将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回天*,看天*是否*衡。
[收集证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根据所选做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方案方案( )方案( )
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生成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天*是否*衡
你的结论
[实验反思]你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你对实验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后小组探讨或组外交流或设计一方案解决)
[讨论与交流]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思考与探讨]1、天*不*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2、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衡?
[得出结论]
[解释结论]
[建立质量守恒的微观模型] 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你认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实践与运用]
基础题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将一克碘加热升华后得到一克碘蒸气,这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升氢气与一升氧气反应生成三升水蒸气。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 ,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基础题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小。
(2)镁燃烧后所得的全部固体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还是小?还是相等?为什么?
物质ABCD
反应前质量20g34g2g2g
反应后质量38g02g未知
提高题1、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的质量如右表:
问:(1)反应后D的质量是 ___克;(2)C物质可能是_______(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 (3)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反应。
(4)容器中发生反应的B物质与生成的A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
(5)写出一条符合容器中发生反应的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邱永富
化学方程式教案12
学习目标
1、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技能,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3、领悟质和量是**的辩证唯物**观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内容简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计算技能,本节学习的计算是关于纯物质的计算,以后还要学习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有关计算的基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反映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和关键。
重点难点解析
1.书写格式规范是本节的重点
2.含杂质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3.关键是明确解题思路:(1)审题(2)析题(3)解题(4)验题
4.容易发生的错误:(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依据;(3)单位不**,有时把体积等代入;(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5)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求算式量出现错误等.
命题趋势分析
根据一定的条件,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一定条件,确定某化学式;进行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核心知识
一、涵义:
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二、步骤:
1.设未知量X
2.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质量比;并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4.列比例式
5.解比例式,求出本知量
6.答
三、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在熟悉了一般的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基础上,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典型例题
例1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多少g?氧气多少g?
分析本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同时求两种生成物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同时设两个未知全,分别与已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解设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氧气的质量为y.
2H2O2H2↑+O2↑
36432
10克xy
==
∴x=1.1y=8.9
答:可制得H21.1g,O2为8.9g.
例2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加热12.25克KClO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
KClO2KCl+O2↑
122.532
12.25gx
=∴x=3.2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3.2g.
(1)错误原因;(2)改正.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发生5类错误,本题的错误在于化学方程式没有配*.
解(1)化学方程式末配*;
(2)设反应后可制得O2的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2×122.53×32
12.25gx
=∴x=4.8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4.8g.
例3把干燥纯净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13.32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g.48克,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g?
分析MnO2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13.32g-9.48g=3.84g,这3.84g就是放出O2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O2=13.32g–9.48g=3.84g
设生成物中KCI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14996
x3.84g
=∴x=5.96g
MnO2的质量9.48g–5.96g=3.52g
答:氧气的质量为3.84g,剩余物为KCl和MnO2质量分别为5.96g和3.52g.
例4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O2=1.43g/L)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单位一致,初中阶段只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所以本题不能直接求出O2的体积,只能先求出生成O2的质量.再根据V气=进行换算.
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P2O5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4×315×322×142
6.2gxy
==∴x=8gy=14.2g
VO2===5.6L
答:需要氧气5.6升.
例5含锌65%的锌粒200g,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可制得H2多少升?(标况下ρH2=0.09g/L)
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指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不纯物的质量必须转化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换算关系式为:
物质的纯度(%)=×100%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解设可制得H2的质量为xg
Zn+H2SO4ZnSO4+H2↑
652
200g×65%x
=
答:可制得44.4升H2.
化学方程式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化学方程式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复习**]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的燃烧
2、磷的燃烧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创设情境]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练一练]
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试一试]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2名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讨论]
参照课本第99页例题1的解题过程,对照[试一试]“电解水”的解题过程,指出缺漏。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强调格式]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例题]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出正确解题步骤。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化学方程式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投影]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每 份质量的碳与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讲解]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解](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惯。
[投影]课堂练**(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议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每 份质量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份质量的水。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 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 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4;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 克氧气.
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
3 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 克氧气.
4.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 克铜.
5.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氢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