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1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阅读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1)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文解释」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因此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山。怎么能够,弯腰低头去侍奉**,使我自己不能快乐开颜。
「词语解释」
海客:航海者。
瀛洲:传说海中三神山之一。
微茫:隐约不清。
信:确实。
越:指今浙江一带。
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东。
明灭:时亮时暗。
拔:超越。
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天台:山名,在浙江天**,与天姥相对。
此:指天姥山。
之:指上述越人的话。
镜湖:在今浙江省绍兴。
剡溪:在浙江嵊县南。
谢公:南朝谢灵运。他往游天姥曾投宿剡溪。
绿水:清澄的.水。
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
青云梯:比喻高峻的上山石级。
天鸡:传说桃都山有树名桃都,上有天鸡,日出时则鸣,天下鸡跟随啼鸣。
路不定:指山路变化多端。
暝:黑暗。
殷:震动。
栗:战栗。
云巅:层叠的山峰。
青青:此指深沉。
澹澹:波光闪动。
列缺:闪电。
霹雳:雷声。
崩摧:塌毁。
洞天: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府。
訇然:巨大的响声。
青冥:天空。
金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以金银装饰的楼台。
霓:彩虹。
云之君:云神。此泛指神仙。
鼓:演奏。
回:运转,驾驭。
如麻:形容多。
悸:心动,惊惧。
恍:恍惚,心神不定的样子。
向来:刚才。
烟霞:指梦中美好的景象。
此:指梦的幻与灭。
君:李白作此诗时准备由东鲁下吴越,此君指东鲁友人。
白鹿:古人常指仙人、隐士的坐骑。
摧眉折腰:低眉弯腰。意为奴颜婢膝。
事:侍奉。
「诗文赏析」
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奇异的梦境,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热情向往。而在最后则一吐胸中郁闷,表现了诗人对**的蔑视及对生活现实的不满。
全诗描写内容丰富,梦中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像与夸张,尽情抒发自己浪漫**的情怀,格调高昂,潇洒出尘。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2)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听**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倏忽间,就到了黄昏。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部。
四万八千丈:一作“一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同慄。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醒。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生所经历的**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的氛围。前面是浪漫**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2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文解释」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因此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山。怎么能够,弯腰低头去侍奉**,使我自己不能快乐开颜。
「词语解释」
海客:航海者。
瀛洲:传说海中三神山之一。
微茫:隐约不清。
信:确实。
越:指今浙江一带。
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东。
明灭:时亮时暗。
拔:超越。
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天台:山名,在浙江天**,与天姥相对。
此:指天姥山。
之:指上述越人的话。
镜湖:在今浙江省绍兴。
剡溪:在浙江嵊县南。
谢公:南朝谢灵运。他往游天姥曾投宿剡溪。
绿水:清澄的水。
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
青云梯:比喻高峻的上山石级。
天鸡:传说桃都山有树名桃都,上有天鸡,日出时则鸣,天下鸡跟随啼鸣。
路不定:指山路变化多端。
暝:黑暗。
殷:震动。
栗:战栗。
云巅:层叠的山峰。
青青:此指深沉。
澹澹:波光闪动。
列缺:闪电。
霹雳:雷声。
崩摧:塌毁。
洞天: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府。
訇然:巨大的响声。
青冥:天空。
金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以金银装饰的楼台。
霓:彩虹。
云之君:云神。此泛指神仙。
鼓:演奏。
回:运转,驾驭。
如麻:形容多。
悸:心动,惊惧。
恍:恍惚,心神不定的样子。
向来:刚才。
烟霞:指梦中美好的景象。
此:指梦的幻与灭。
君:李白作此诗时准备由东鲁下吴越,此君指东鲁友人。
白鹿:古人常指仙人、隐士的坐骑。
摧眉折腰:低眉弯腰。意为奴颜婢膝。
事:侍奉。
「诗文赏析」
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奇异的梦境,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热情向往。而在最后则一吐胸中郁闷,表现了诗人对**的蔑视及对生活现实的不满。
全诗描写内容丰富,梦中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像与夸张,尽情抒发自己浪漫**的情怀,格调高昂,潇洒出尘。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3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城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根据它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侍奉**,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生所经历的**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的氛围。前面是浪漫**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3)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诗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
翻译/译文
**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倘若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注释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到**的排挤,被放出京。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经常出海的人谈起瀛洲这个地方,都说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找到。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就是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因为山上赤石列,远看好像***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魏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的色彩。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在**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4)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0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教学目标:
1 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与下一句的“*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这表现诗人蔑视**、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 作业
课后练习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意境”的概念及鉴赏方法,了解“吟”这种歌行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内容,欣赏丰富多变的意境,感受诗歌浪漫**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讨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追求个性**的思想
三、教学创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感受诗境,我选择了合作朗读、小组探究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为让学生“缘景明情”,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将李白的梦游天姥和庄周梦蝶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在作品的比较和探究中理解李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并结合李白的生*简历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乐观积极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近几天出现了一种天文奇观,是什么?(出示图片:双星伴月)
太白金星、木星和一弯残月相约相伴,形成了“双星伴月”的奇观。
看到太白金星,我想到了一个人。(李白)
如果唐诗是文学天空的皎皎明月,那么李白就是这明月旁的太白金星,他和杜甫共同构筑了这一浩渺天空的星月神话。
面对这一奇景,我写了一幅对联:
【出示课件】金木双星伴明月 李杜两峰耀唐诗
如果李白面对这奇景,他一定会“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因为他是“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是“酒仙”;“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是“诗仙”。然而,这样一位谪仙才子,却等到42岁才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虽有唐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但李白却不甘心成为供帝王消遣的一介词客,最终得罪**,不到三年就被赐金放还。回到东鲁的李白,准备南游吴越,于是,他告别东鲁的朋友,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出示课件】“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谪仙”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酒仙”
“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诗仙”
(二)初读会意
(引导)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我们一起用朗读来传达诗人生命的节奏。两个要求,读好字音、停顿和起伏,并思考诗歌的三段与题目有什么联系?
1、学生朗读全诗
第一段,请一位学生读,全班齐读两个地方,一处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仙之人兮列如麻”,一处是最后两句“安能”。剩下的句子我想请一位同学读。
2、老师纠正字音,商讨句读和学生朗读中需要调整的句子。
明确: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
“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这是楚辞体,朗读要舒缓,要引导学生读好“兮”字,体会骚体诗的特色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好情感,为后文理解作者深沉的情感做铺垫。
3、诗歌的三段内容与题目有什么联系?
明确:
①“梦游天姥”概括了第1、2段的内容,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第1段是梦游之因。第2段是梦游之旅。
②“留别”概括了第3段的内容,这是向东鲁的各位朋友道别的诗,也是作者抒发“梦游之感”。
(板书:梦游之因
梦游之旅
梦游之感)
(三)品读入境
(引导)诗歌,是诗人的生命酿造的美酒。李白是浪漫**诗人,怎样去品出浪漫之酒的滋味呢?当代作家陈世旭曾这样说:“从世俗到灵魂,只隔着一层薄得看不见的门。李白在里面经营意境,偶尔取出一些,就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的眼睛。”
1、积累知识,习得方法
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其描写的客观物象融合而成的世界。
例如“双星伴月”就是一个美妙的意境:双星与月相依相伴,描绘了亲睦祥和的画面;人们给它取名“双星伴月”又融入了观众赞叹神往之情“意”,两者相融就构成神奇美妙的世界,这就是意境。
李白在他灵魂的世界里给我们经营了怎样的画面?不同的画面中又融入了什么情感?
2、明确要求,学生品读
请同座合作,找出你们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说说你们的品读收获。
【出示课件】运用了 ? 的手法(或词语)
描绘了 ? 的画面
融入了 ? 的情感
3、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明确:
①第1段“越人语山”,通过“瀛洲”“烟霞”等衬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通过“天”“五岳”“赤城”“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用“信”“或”“连”“横”“拔”“掩”“倾”等词语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激发人们的神往之情。
②第2段“月夜入山”通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惬意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
③第2段“日游天姥”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情感。“”
④第2段“夜游天姥”描绘的画面变化多姿,由惊心动魄而神奇飘渺而雄伟壮观。
⑤第3段“洞天仙境”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
小结: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神奇万变,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夸张手法的运用大胆而出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的风格。
(四)研读悟情
(一)比较探究
李白之梦让我想到了庄子之梦,从梦中意境与醒后感慨两个角度比较庄梦与李梦有何异同?
【出示课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明确:
1、梦中意境不同——同为浪漫之梦,但庄蝶互融,李白却处于梦之外②③
李梦意境更丰富多变,雄奇瑰丽;庄梦则轻快闲适、**恬静。
庄梦庄子与梦中蝴蝶融为一体,蝶中有庄,庄中有蝶,物我相融,万物与我为一。
李梦中,李白不是仙人,仙人里没有李白,李白只是光辉灿烂、融洽和乐的仙境的旁观者。“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探究一:李白梦游仙境,却又不能栩栩然仙人也,是什么羁绊住了他?
现实,他遭到**排挤的愤懑难以排遣,所以只能在梦中憧憬。梦之所以憧憬得如此美丽,就是因为李白深怀着对现实的不满。不能改变现实,就只有飘入梦幻之所。梦成为他摆脱现实的避难所,成为他人生追求的理想国。梦越是美,就越能衬出现实之丑恶。
2、醒后感慨——梦醒之后,庄子依然恍然如梦,陶然于蝴蝶**飞舞的意境;而李白梦醒时分,对朋友抒发了复杂的感慨。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无常的伤感
②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寻访名山,逃避现实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追求个性**
李白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心,也有道家放归自然之情。在现实的惆怅中,他终能找到精神的出口,他选择了骑鹿远游,娱情山水,以慰藉心中惆怅。
探究二:你觉得李白是真想骑鹿远游、别君去兮永不还吗?你怎么看出来的?
“且”,暂且远游,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壮志。实际是含蓄透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愿侍奉**,表达了蔑视**、追求个性**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成为全诗的诗眼,照亮了全诗,让所有的意象熠熠生辉。它喊出了李白蔑视**、追求**个性的愿望,成为全诗的最强音,甚至在《唐之韵》这样来评价李白: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二)知人论世
我们来看看这个超级巨人的人生经历:
【出示课件】李白生*,帮助学生理解李白思想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这就是李白,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壮志,即使在遭遇了排挤和流放,也矢志不渝,梦是他壮志难酬时的安魂曲,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的不屑,对**的追求。
(五)小结励志
李白在失望之中希望,在失落之中追求,在困厄之中超越。“太白的诗写在天上,飞翔的生命挂在悬崖。”既然现实是灰暗的,就在心灵的天空飞翔。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块圣地,安放自己的灵魂;我们需要时刻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为,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五、教学反思
一堂语文课,也应有意境。语文课的意境应该是教学细节与师生情感互动共同融合形成的世界。我着意从以下几方面来打造本节课的意境之美:
1、诗意之境。本课的诗意,在于导语的优美、朗读的抑扬。在导语设计上,我切合生活实际,就3月27日在本地出现的罕见的“双星伴月”的天文奇观引入李白,显得活泼而富有趣味;对李白的才华及文章写作背景简介,我引用李白诗句、运用整句,使得语言精炼而富有感染力,给课堂营造了优美的氛围。
2、文化之境。我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入诗文导入,并讲古代诗文和当代散文等经典名句名段融入课堂,增添了课堂的厚重感,使得李白诗歌的魅力得到拓展,得到延伸,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起了良好的熏陶作用。
3、思想之境。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此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进行恰当地点评,在点评中引导、挖掘、补充、纠正。这是课堂生成的环节,最需要老师的教学智慧。在合作交流的环节里,课堂里冒出了思想的火花,就第2段的意境到底是“激越”还是“飘渺”进行了探讨,我力争在点评上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成为课堂的亮点。
当然,课堂在“品读入境”这一部分还显得不够充分,使得课堂留下了空白,不过这正好可以激发学生去反复地领悟诗歌,感受诗歌之妙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感受诗境,我选择了让学生诵读、小组探究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意境,缘景明情,探究理解李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并结合李白的生*简历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乐观积极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品味意境,把握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探讨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梦境”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课件展示全诗思路,让学生熟悉全诗的行文脉络,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接下来让学生**朗读全诗。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并感受诗歌情感韵味。
根据诗歌思路让学生部分朗读。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抓住典型意象,把握每一幅画面的特点,进而理解情感。目的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其间采用小组讨论及学生诵读的方法)
吟读指导: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气,力争吟诵出诗歌中多变的节奏,多变的情感。
分析写景部分,各学习小组任选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意象,把握画面特点,理解蕴含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别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段:入梦缘由
景物:天姥山
特点:高大雄伟
情感: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
描述示例
第1段“越人语山”,通过“瀛洲”“烟霞”等衬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通过“天”“五岳”“赤城”“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用“信”“或”“连”“横”“拔”“掩”“倾”等词语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激发人们的神往之情。
第二段:月夜渡湖
景物: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
特点:清幽宁静
情感:急切兴奋、轻松惬意
描述示例
月夜渡湖:飞、送
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山之日景
景物:海日、花石
特点:壮美迷离
情感:陶醉,流连忘返
描述示例
山之日景:著、登、见、闻
黎明时分,诗人穿**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上到半山腰,但见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耳际传来半空中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山之夜景
景物:熊咆虎吟、云、水等
特点:惊心动魄、变幻莫测、光怪陆离
情感:惊异
描述示例
山之夜景:咆、吟、栗、惊、云、水
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
洞天仙境
景物: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
特点:辉煌灿烂、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情感:惊叹不已,兴奋愉悦
描述示例
洞天仙境
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虎是百兽之王,在这里鼓瑟,鸾是凤凰,吉祥之鸟,这里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极尽想象,极尽浪漫。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梦醒后的感慨,然后引导学生加以总结。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无常的伤感。
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寻访名山,寄情山水,逃避现实。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追求个性**。
李白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心,也有道家放归自然之情。在现实的惆怅中,他终能找到精神的出口,他选择了骑鹿远游,娱情山水,以慰藉心中惆怅。
3.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①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课件展示相关背景,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你觉得李白是真想骑鹿远游、别君去兮永不还吗?你怎么看出来的?(小组讨论并回答)
得出结论:
“且”,暂且远游,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壮志。实际是含蓄透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愿侍奉**,表达了蔑视**、追求个性**的思想。
置身诗境,我们会发现,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途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4.小结励志
李白在失望之中希望,在失落之中追求,在困厄之中超越。“太白的诗写在天上,飞翔的生命挂在悬崖。”既然现实是灰暗的,就在心灵的天空飞翔。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块圣地,安放自己的灵魂;我们需要时刻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为,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诗歌情感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再就是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解读课后李贺诗歌《梦天》,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目的:通过实践,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景物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特点
情感
积极乐观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教学重点
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色彩的诗歌作品;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的凛然傲志。
教学**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
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 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的清高与傲气。
6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
明确:1丰富的想象(举例略)
2大胆的夸张(举例略)
教案点评:
诵读法是鉴赏古诗的好方法。本诗具有音乐般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反复诵读有助于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把文字转换为画面,有助于体会诗人的浪漫**文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 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 ① 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 梦后 ---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习 四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前: 谈 语 睹 神往
梦中: 梦由 之
梦游: 登山
游山 (景) (虚) 兴奋
遇仙
梦后: (实) 失落
感慨 感叹
安能摧眉折腰事**,
使我不得开心颜? (情)
艺术手法:诗风浪漫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 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上的不得意和对**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渴望**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将进酒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
在*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诗**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对月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⑶钟鼓馔玉不足贵⑷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鉴赏情感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愁”埋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4、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5、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比较阅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技巧: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六、作业布置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8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鉴赏重点语段,体会李白语言魅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李白浪漫**诗歌特色。
3、通过了解李白的生*思想,学*白蔑视**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的浪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李白浪漫**诗歌特色。
2、学*白蔑视**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的浪漫**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到初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李白的诗,比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温故是为了知新,今天我们将学*白的另一首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梦中游历天姥山,和朋友离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范读,正字音,商讨句读
2、梦游天姥吟/留别
3、标画出梦境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板书:梦前、梦境、梦后
四,读课文,品鉴梦境
1、诵读梦境部分
思考:本部分描绘了哪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情感?
(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味画面的特点和诗人饱含的情感)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明确:
(1)、第2段“月夜之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通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
清幽、愉悦、急切
(2)、第2段“日出之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面对此景,心胸为之开阔,襟怀为之敞开,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到了傍晚都没有察觉。
壮丽、豪放
(3)、第2段“傍晚之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天气急剧变化,画面变化多姿,惊心动魄,内心惊恐万分。
恐怖、害怕
(4)、第3段“晚上之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仙人们齐聚一堂,老虎弹琴鼓瑟,鸾鸟驾车,热闹非凡。读来让人无比惊叹,沉醉其中。
神奇、惊叹
小结:
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浪漫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的风格。让我们集体诵读诗歌,再次感受这奇妙的梦境。
2、研读“梦前”和“梦后”部分,探讨李白入梦的原因
(1)、梦境如此美妙奇特,可是,诗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
明确:
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瀛洲”衬托天姥山,给天姥山蒙**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表达了对天姥山的向往。
神奇、高大、向往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反抗、愤激
(2)梦后部分还能读出哪些情感呢?
明确:失落、伤感
(亦如此、虚幻的梦、人生如梦)
小结:刚刚通过诵读,我们知道梦境是美妙的奇特的。入梦不仅仅有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的蔑视。
五、研读探究,把握内涵
关于梦的内涵,历来有两种说法:
1、理想世界的象征
2、宫廷生活的反映
同学们探讨一下,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的排挤,被放出京。)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的抗争,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不愿与**同流合污。
无论是“理想的象征”还是“宫廷生活的反映”,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梦境到最后都会幻灭,梦境的幻灭也就是理想的幻灭,短暂的**生活的幻灭,但是李白却能够不向世俗低头,不与**同流合污,追求个性**,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亢的呼喊,这是非常难得的。李白就是李白,不愿为了**而失去**,丢弃人格。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意当**的李白,最终选择了凝神傲立,傲岸不屈,这就是李白人格的伟大之处。
六、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再现画面的美,体味情感的美,感受人格的美。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梦境中的某一画面,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 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 ① 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 梦后 ---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习 四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前: 谈 语 睹 神往
梦中: 梦由 之
梦游: 登山
游山 (景) (虚) 兴奋
遇仙
梦后: (实) 失落
感慨 感叹
安能摧眉折腰事**,
使我不得开心颜? (情)
艺术手法:诗风浪漫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0
一、导入:
我给同学朗读一段现代诗,这段诗写的是一个古代伟大的诗人,“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的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扣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大家说这个诗人是谁啊?
李白用手中的笔抒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放洒脱。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的诗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有着放荡不羁的豪情,把雄奇奔放、清丽飘逸、自然隽永三者完美**的**,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情调。如果说唐诗是白雪皑皑的高峰,李白便是凌霜傲雪的高峰征服者;如果唐诗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李白便是餐花品叶的撷英客。李白凭借其如泉涌的才思,**恣肆的诗情,登**唐代诗歌圣殿的最高处,成为盛唐气象的形象代言人。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有如此之高的成就,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李白的生*经历,他的思想,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创作背景。所谓的“知人论世评文”就是这个道理。
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样一个天才从小就有着他的异于常人之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年轻时仗剑任侠,在他和朋友叙旧时,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自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开元十二年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峨嵋山沿*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一生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
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年,又举家东迁至山东。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秋,李白第二次入长安。由玉真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赐金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开封,济南等地,次年,李白南下江浙,行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随着天宝年间**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公开表示*,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叛**,途中因病折回。宝应**(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向朋友倾吐衷曲的一首诗作《梦》。
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梦游天姥,二是吟,三是留别。为何要梦游天姥?稍候在课文的学习中请同学们来回答。
我们先来看吟是什么意思?跟谁作别?吟,是古代诗体歌行体的一种,她在形式上比较**活泼,就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一样可以不拘一格,如孟郊的《游子吟》,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我们在前面说过这首诗写于李白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那留别的是东鲁诸公。由这个题目,同学们可以看出:写梦是主体,留别是最终的目的,以次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以写梦来作别的实为罕见,我认为这是本诗的一个独创,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色。
教学过程:1范读(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2:同学**朗读。朗读过程中了解诗的大意。3分章朗读4学生串讲看看全诗各节主要都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这节课共同来品味一下一代诗仙的浪漫情怀。同学们说一说诗歌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要写诗啊?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如何运用他那清新飘逸的语言,豪迈奔放的激情来构造出如此奇伟瑰丽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又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谁先来说一说诗中都出现了哪些奇特的意象啊?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在前面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梦游天姥山?有哪个同学能回答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诗人之所以会梦游天姥山的缘由(入梦缘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来陪衬“天姥”,**仙山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瀛洲难寻而天姥山却可一见。这里以虚衬实,给天姥山蒙**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下面紧接着写天姥山的山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此处的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再以天台山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难道不能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吗?这一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及对比、衬托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横亘长空,高峻挺拔的雄姿。
第二段:诗人梦游天姥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呢?是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梦中奇景呢?
四个层次:月夜渡溪(到清猿啼)⑵登山奇景(到忽已暝)⑶山顶奇观(到列如麻)⑷梦醒长嗟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接着便写梦境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这里的镜湖风清月朗,随即诗人以清风为伴,明月相随,一夜之间飞过镜湖,来到剡溪。(李白一生喜月,曾说“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看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月光下飞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想一想此时李白的“心境”是如何的呢?[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第二层:诗人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啸。诗人穿**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径盘旋,到山腰时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只见海日生空,天鸡高唱,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从夜晚转到了拂晓,景色也由清幽到壮美。此处道路宛转,山花烂漫,诗人倚石赏花,迷失其中,流连忘返,不觉间暮色降临。
第三层:此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雷声隆隆。好像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巨大的声响在山岩和泉水间传开,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天空黑云沉沉,水中波翻浪涌,烟气升腾。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令人恐惧战栗的昏暗世界。
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轰隆一声,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卖场拉开序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此处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下来。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一片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
第四层:可惜,一觉醒来,梦景陡然消失。(板书:梦醒)
本章句式变化非常大,造成了音韵节奏跌宕多姿,读来琅琅上口,颇有气势的特色。第三段:诗人因梦而悟,因梦有感。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和蔑视**的反抗精神。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乐土的理想的追求。
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5)
——《天末怀李白》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天末怀李白》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天末怀李白
朝代:唐朝
作者: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风浪。
作文章忌讳坦荡的命途(逆境发奋,才易写出名篇),奸佞小人最喜欢好人犯错。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
注释
⑴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嶙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⑵君子:指李白。
⑶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⑷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⑸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⑹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过:过错,过失。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
⑺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说冤屈。
⑻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赏析:
这首诗当作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和《梦李白二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当时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李白在“安史之乱”中因永王李璘事件而获罪,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6)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反思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为: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难点是: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当时上完课后心情是复杂的,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并且将教学目标贯穿于始终。以读为
主,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三、将鉴赏内容分给四个小组,放心大点的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合作体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
不足之处在于:
在细节上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
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本节课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反思2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
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7)
——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多篇3篇
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多篇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自主赏析文章。诗文较长,生难字词较多。早自习预习时,首先让学生通读了全文,接下来对生难字词进行了正音辨识,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时的情感变化,指导学生朗读。通过一个早自习的预习,全班学生基本能够熟练朗读全文,达到了预期的预习目的。
本课要讲的内容很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取舍内容,抓住一些关键点来讲。在授课中基本实现了预期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此简单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1)在授课途中我没有按照传统的导入——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这个模式,而是在介绍完作者以后直接解题,把背景介绍放在了最后一个问题——有关“诗眼”的讨论之前,便于学生真正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主题,这一点我感觉遵循了内容为主题服务这一点。
(2)作为诗歌教学,朗读是很必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朗读——学生单个朗读——集体朗读——单个朗读——集体朗读的环节,做到了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3)在赏析诗歌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理清思路,让学生明白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做到心中有底。
(4)在赏析时主要以几个问题贯穿,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两次比较大型的分组讨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合作探究原则,在此期间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领队的作用,活动主体是学生,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这一点。
总之,这一节课,我自己觉得还是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当然作为一名执教一年半的青年教师,在这次课上也体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特反思如下,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1) 粉笔字不是很好,位置摆放不是很恰当。
(2) 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语言比较枯燥单一。
(3) 刚开始的紧张,导致少部分语言表达不精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扬优点,不断提升自己,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做一名真正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
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多篇2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8)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一等奖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也是高二语文的一篇课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一等奖
(一)、 导入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说起古代诗歌,我们很自然想起建安风骨、大唐气象。在大唐的诸多诗人当中,李白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要给大家提起李白,我想要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李白还是一个剑客,他“十五好剑术,” 曾经“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的诗句。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经做过非常生动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到,衣袂翩翩的诗仙李白,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超拔不群,今天我们就有机会一起来学*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课文探究
1、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2、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3、主题探讨
怨恨说--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归隐说--**失败,理想破灭,心灰意冷,只好放荡不羁,高喊“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理想说--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
人格伟大说--题曰 “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情。 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 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们了。
人生经历对照说--题以留别为名,离别就有离别之情呀,留赠则有留赠的感叹呀。写梦实为写人生经历,离别的怨恨情仇而又不可直言,只好比兴而言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乘风而至君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人生如梦,做官也是梦,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临别以人生感悟作为赠言:“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
李白二入长安这一段“攀龙附凤”的经历以及此期的思想感情,是探索此诗内容的必由之路,而李白诗歌富于比兴的特点。从梦境中高与天齐的山势、山重水复的胜色、风云变幻的奇景、光华灿烂的仙境,从梦游之中向往、急切、愉悦、恐慌、惊栗、幻灭、超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豪情、长安供奉的苦闷、**失意的幽愤、长安经历之后的觉醒彻悟。梦境,是这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这样的理解,符合天宝五、六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也符合李白诗以游仙抒情的特点。况且诗中明白地将梦境与“世间行乐”“古来万事”一体观之。
(三)重点难点
1、梦游是梦幻还是写实?
绝大多数人认为李白写的天姥山是虚景是幻景,那么“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难信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这里将不可求的“瀛洲”与“天姥”相对而言,就是说天姥是可睹的了?那么李白此前有没有到过天姥山,就是断定是写梦还是写实景的最佳依据。
李诗虽然题为"梦游",却是他当年实地遨游的曲折反映。依据绍兴市新昌“唐诗之路”的记录,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登上向往已久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因此,当天宝初年,他被赐金还山、**理想破灭时,除了入道修仙,就是游山览胜,李白第二次到越中游了天姥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剡溪而漫游天姥、天台。
2、 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霓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3、 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思路)
有人认为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之后就进入梦境,也有人认为“脚着谢公屐”才进入梦境,直到“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全是梦境。其它的是写实景。
入梦缘由-梦境路线-仙境-梦醒-留别寄语。
4、 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6、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
7、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9、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10、全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夸张和想象: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11、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9)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菁选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 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与下一句的“*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这表现诗人蔑视**、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 作业
课后练习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 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上的不得意和对**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渴望**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 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上的不得意和对**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渴望**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10)
——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散文改写 (菁选3篇)
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散文改写1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四万(也有说一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嗅着清晨淡淡薄雾的味道,被环拥在仍未完全消散的暗色中,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木鞋与石梯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回荡在空旷的山间。沿着盘桓险要的如青云梯般的石梯缓缓向前。也许是清晨的空气清新干净,使人心无杂念,原本枯燥的攀登竟也让人心旷神怡,在半山腰的时候,脸上赶到的微微暖意,原来是太阳升起了,空中传来了天机的叫声,嘴角不由的轻轻上扬。山路回环,像是腾龙,脚步麻木般的向前,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不知不觉间,竟已天色昏暗,好像听到了熊的咆哮,龙的鸣吟,这声响震动了山岩和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变黑,黑云下压,像是要下雨了,水波动荡生气的烟雾,好似身处仙境一般。
顿时,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这其实,如同万马齐奔,如同山洪崩裂。突然,眼前出现一道石门,这分明是神仙洞府的大门,大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灰暗看不到洞底,日月星辉,照耀着金银台,彩虹化为七色的华丽衣裳,将风当作马车来成,只见云中出现模糊身影,轻柔双眼,是仙人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神情恍惚,只觉心中无限畅快,好似自己也化为仙人一般。
我恍然惊醒,长叹不已。梦醒时感叹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何必委屈自己向**折腰。
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散文改写2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四万(也有说一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嗅着清晨淡淡薄雾的味道,被环拥在仍未完全消散的暗色中,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木鞋与石梯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回荡在空旷的山间。沿着盘桓险要的'如青云梯般的石梯缓缓向前。也许是清晨的空气清新干净,使人心无杂念,原本枯燥的攀登竟也让人心旷神怡,在半山腰的时候,脸上赶到的微微暖意,原来是太阳升起了,空中传来了天机的叫声,嘴角不由的轻轻上扬。山路回环,像是腾龙,脚步麻木般的向前,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不知不觉间,竟已天色昏暗,好像听到了熊的咆哮,龙的鸣吟,这声响震动了山岩和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变黑,黑云下压,像是要下雨了,水波动荡生气的烟雾,好似身处仙境一般。
顿时,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这其实,如同万马齐奔,如同山洪崩裂。突然,眼前出现一道石门,这分明是神仙洞府的大门,大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灰暗看不到洞底,日月星辉,照耀着金银台,彩虹化为七色的华丽衣裳,将风当作马车来成,只见云中出现模糊身影,轻柔双眼,是仙人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神情恍惚,只觉心中无限畅快,好似自己也化为仙人一般。
我恍然惊醒,长叹不已。梦醒时感叹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何必委屈自己向**折腰。
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散文改写3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
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因此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
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
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怎么能够,弯腰低头去侍奉**,使我自己不能快乐开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