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述句练习及答案10篇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1
将下列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答:贝多芬说,他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2、小红说:“这天下午校园**到野外活动,我务必参加。”
答:小红说,这天下午校园**到野外活动,她务必参加。
3、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答:1、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他指给您看。(向秦王转述)
2、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他指给秦王看。(向他人转述)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2
把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1、秀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答:秀丽的姑娘说,她是智慧的女儿。
2、一位**同胞说,他是*人,他爱*。
答:一位**同胞说:“我是*人,我爱*。”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答: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3
把句子改成另一角度的说法。
1、*笑呵呵地说,他做得对,就应按**办事。
2、小马嗒嗒嗒地跑过去,问牛伯伯,这条河,它能趟过去吗?
3、有人问王戎,他为什么不上树摘李子吃阿?
4、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这几天只好你自己照顾自己了。”
【答案】
1、*笑呵呵地说:“你做得对,就应按**办事。”
2、小马嗒嗒嗒地跑过去,问牛伯伯:“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
3、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上树摘李子吃阿?”
4、妈妈对他说,明天妈妈要出差,这几天只好要他自己照顾自己了。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4
把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1、秀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2、一位**同胞说,他是*人,他爱*。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参***:
一、把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1、秀丽的姑娘说,她是智慧的女儿。
2、一位**同胞说:“我是*人,我爱*。”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5
把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1、秀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2、秀丽的姑娘说,她是智慧的女儿。
3、一位**同胞说,他是*人,他爱*。
4、一位**同胞说:“我是*人,我爱*。”
5、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6、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6
把引述句转为陈述句。
1、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样写。”
2、巴金说:“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3、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
4、乌龟对青蛙:“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5、鲁迅在回信中:“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能够同意。”
6、老师对我说:“你回去吧,我还要批改作业。”
7、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
8、萌萌把馍递给我:“老师,您几天都没吃饭了。您吃吧,吃了身体就有劲了。”
9、那挑山工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10、列宁问:“我就应排在哪一位同志的后面?”
11、齐威王对田忌:“怎样,难道你还不服气?”
12、桑娜对丈夫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13、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我能够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
【答案】
1、老师对他说,老师教他怎样写。
2、巴金说,他爱月夜,但他也爱星天。
3、董存瑞坚决地说,他去炸掉它!
4、乌龟对青蛙,要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5、鲁迅在回信中,他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能够同意。
6、老师对他说,要他回去吧,老师还要批改作业。
7、贝多芬问盲姑娘,盲姑娘爱听吗?他再给盲姑娘弹一首曲子吧。
8、萌萌把馍递给老师,老师几天都没吃饭了。要老师吃,吃了身体就有劲了。
9、那挑山工想了想说,他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10、列宁问,他就应排在哪一位同志的后面?
11、齐威王对田忌,怎样,难道田忌还不服气?
12、桑娜对丈夫说,他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13、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他能够发誓,他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他的话吧,赶快搬走!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7
题目:
1、妈妈对小宁说:“昨日,你到哪里去了?我找了你一整天。”
2、教师严厉地对小敏说:“你必须把教室打扫干净。”
3、鲁肃对我说:“都是你自我找的,我怎样帮得了你的忙?”
4、妈妈对我说:“今日我要开会,你自我做饭吃。”
5、妈妈说:“我今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你先睡觉。”
6、*对我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终。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7、教师傅对鲁班说:“我要考考你的木工活。”
8、妈妈对我说:“午时我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我答应把你的借给她。”
9、张教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
10、教师对王小宁说:“我有事,你**同学们继续完成制作。”
11、王明再也忍不住了,抢着对老班长说:“我帮你一齐找,我找得见。”
答案:
1、妈妈对小宁说,昨日,小宁到哪里去了?妈妈找了他一整天。
2、教师严厉地对小敏说,她必须把教室打扫干净。
3、鲁肃对我说,都是我自我找的,他怎样帮得了我的忙?
4、妈妈对我说,今日她要开会,叫我自我做饭吃。
5、妈妈说,她今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叫我先睡觉。
6、*对我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终。叫我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我。
7、教师傅对鲁班说,他要考考鲁班的木工活。
8、妈妈对我说,午时她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她答应把我的借给许小燕。
9、张教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小明冤枉了小红。
10、教师对王小宁说,教师有事,叫他**同学们继续完成制作。
11、王明再也忍不住了,抢着对老班长说,他帮老班长一齐找,他找得见。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8
把句子改成另一角度的说法。
1、*笑呵呵地说,他做得对,就应按**办事。
2、小马嗒嗒嗒地跑过去,问牛伯伯,这条河,它能趟过去吗?
3、有人问王戎,他为什么不上树摘李子吃阿?
4、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这几天只好你自我照顾自我了。”
答案:
1、*笑呵呵地说:“你做得对,就应按**办事。”
2、小马嗒嗒嗒地跑过去,问牛伯伯:“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
3、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上树摘李子吃阿?”
4、妈妈对他说,明天妈妈要出差,这几天只好要他自我照顾自我了。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9
把引述句转为陈述句。
1、教师对我说:“我教你怎样写。”
2、巴金说:“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3、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
4、乌龟对青蛙:“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5、鲁迅在回信中:“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能够同意。”
6、教师对我说:“你回去吧,我还要批改作业。”
7、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
8、萌萌把馍递给我:“教师,您几天都没吃饭了。您吃吧,吃了身体就有劲了。”
9、那挑山工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10、列宁问:“我就应排在哪一位同志的后面?”
11、齐威王对田忌:“怎样,难道你还不服气?”
12、桑娜对丈夫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13、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我能够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
答案:
1、教师对他说,教师教他怎样写。
2、巴金说,他爱月夜,但他也爱星天。
3、董存瑞坚决地说,他去炸掉它!
4、乌龟对青蛙,要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5、鲁迅在回信中,他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能够同意。
6、教师对他说,要他回去吧,教师还要批改作业。
7、贝多芬问盲姑娘,盲姑娘爱听吗?他再给盲姑娘弹一首曲子吧。
8、萌萌把馍递给教师,教师几天都没吃饭了。要教师吃,吃了身体就有劲了。
9、那挑山工想了想说,他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10、列宁问,他就应排在哪一位同志的后面?
11、齐威王对田忌,怎样,难道田忌还不服气?
12、桑娜对丈夫说,他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13、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他能够发誓,他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他的话吧,赶快搬走!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10
将下列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他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2、小红说:“这天午时学校**到野外活动,我务必参加。”
小红说,这天午时学校**到野外活动,她务必参加。
3、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他指给您看。(向秦王转述)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阅读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1)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春
(元)马致远 (元)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春山暖日和风,
小桥流水人家, 阑干楼阁帘栊①,
古道西风瘦马。 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 啼莺舞燕,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5.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2分)
答案:(共4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每首元曲的情感各1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2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 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参***
8.答案: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1分),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2分)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2分)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2分)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本诗前两联写塞北阴冷萧瑟之景。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多么荒凉凄惨!颔联的描写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虽有芳草碧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多么阴森恐怖!这就和江南的春天形成鲜明对比,把诗人思念故国的深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后两联抒情。诗穷是指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地抒写出来,酒薄则更让人痛苦: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梦中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诗的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将故国之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3
(二)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①,
杨柳秋千院中。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5、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2分)
(二)古诗词阅读(共4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每首元曲的情感各1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4
江 南 春 山 行
杜牧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7.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 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6. C 7. A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5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 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6
长安春感【唐】杜荀鹤①
出京无计住京难,深入东风转索然。
满眼有花寒食下,一家无信楚江边。
此时晴景愁于雨,是处莺声苦却蝉。
公道算来终达去,更从今日望明年。
【注】①杜荀鹤:安徽池州人,晚唐著名诗人。此时作者因科举失败,羁留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题,直接抒情,写出作者两难的生活处境与矛盾犹豫的心理状态。
B、颔联虚实结合,以眼前春花之烂漫与家乡春景之萧条形成鲜明的对比。
C、“此时晴景愁于雨”以阴晴不定的春日表达了自己多年奔波劳苦的愁闷心情。
D、作者心绪不佳,即使是婉转动听的鸟鸣在作者听来也如同秋蝉的哀鸣。
E、尾联以议论作结,同时和首句呼应,回答了首句出留京城的两难问题。
15、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BC
15、①怀才不遇、应试不第的愁闷。②羁留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③盼望世道公*,早日实现理想的感慨与自信。
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以眼前春花之烂漫与家乡春景之萧条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法错误,诗中没有对家乡春景的描写。C项,“以阴晴不定的春日表达了自己多年奔波劳苦的愁闷心情”说法错误,没有描写春日的阴晴不定,而是以乐景写衷情。故选BC。
15、试题分析:题干是“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出京无计住京难,深入东风转索然”表现怀才不遇、应试不第的愁闷之情;“满眼有花寒食下,一家无信楚江边”表达了羁留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公道算来终达去,更从今日望明年”表达了诗人盼望世道公*,早日实现理想的感慨与自信。答题时,指出表达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7
江 南 春 山 行
杜牧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7.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 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6. C 7. A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8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
10、(1)[答案]拟人(1分)。将垂杨和春人格化,(1分)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恋不舍。(1分)
[解析]本词上阕描绘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候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分析和答出修辞的效果、表达的情感。
(2)[答案]“春不语”写出词人的寂寞孤独;(1分)而这时已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雨”,更衬托出词人悲凉、忧伤的心情。(2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9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
(元)马致远(元)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春山暖日和风,
小桥流水人家,阑干楼阁帘栊①,
古道西风瘦马。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啼莺舞燕,
断肠人在天涯。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5.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2分)
答案:(共4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每首元曲的情感各1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0
江南春山行
杜牧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7.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6.C7.A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2)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__________
(2)亭亭净植 植__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
(4)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蔽林而窥之
C、无丝竹之乱耳
D、何陋之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名文。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D、莲花所体现的君主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说出 (2)树立 (3)少 (4)香气,指品德高尚
2、C
3、A
4、(1)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过了。
(2)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过但并不显得妖媚。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
(一)(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C.濯清涟而不妖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3.两篇短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9.(1) (博学的人)
(2) (隐居避世。文中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2分)
10.C (2分)
11.(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分)
12.(正面)赞美莲的形象(2分)
13.【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4分)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3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
20.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3分)
语段(一):
语段(二):
答案
17.(1)多(2)少(3)坚定,有节操(4)种植,栽培
18.(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19.外形 香气 性直 心空
20.象征 描写 议论
21.作文略也。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4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盲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析】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解答】(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濯:洗。
②句意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枝:旁生枝茎。
(7)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某一事情的描述、概述,归结出其中的特征或意义,用来解释某一客观存在的道理,本文属于托物言志。
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在“菊”和“莲”之间用分号,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在“牡丹”后面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6)①洗;②旁生枝茎。
(7)D
(8)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
【点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5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鸿儒( ) 6.白丁( )
7.无丝竹之乱耳( )( ) 8.调素琴(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阅金经( )
三.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近( )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3.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6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
20.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3分)
语段(一):
语段(二):
答案
17.(1)多(2)少(3)坚定,有节操(4)种植,栽培
18.(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19.外形 香气 性直 心空
20.象征 描写 议论
21.作文略也。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7
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②逸致:情趣。
③迨:及,等到。(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1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6、“出淤泥而不染”常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请从乙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简略说说它给你的启示。(3分)
答案:
13、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洗,洗涤。
(2)更加
(3)一天天
(4)等到
14、本题2分。
(1)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2)这样(因此),我在花开之前,先享受到无穷的情趣了。(“远”或“亵玩”如果译错,扣1分;“是”译错扣1分)
15、本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6、本题3分。写出句子得1分,写出启示得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全分)。示例(找出其它句子,如分析有道理,也可给分):
(1)“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启示: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2)“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启示: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
(3)“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启示: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活得充实、活得精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8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
小题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3:、简要回答问题。(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高尚的语句是哪句?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
参***:
小题1:D
小题2: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提示:注意个别字词的解释。益,越发;植,立;亵玩,玩弄。
小题3:(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衬托莲之高洁。
小题4: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环境雅雅,主人品德高尚。可从陋室环境、交往人事等方面分析。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9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 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鸿儒( ) 6.白丁( )
7.无丝竹之乱耳( )( ) 8.调素琴(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阅金经( )
三. 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 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 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 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近( )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3.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0
(甲)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对两处加线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处加线句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B第二处加线句体现了对好友的含蓄规劝。
C从两处加线句都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缺少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
D两处划线句都是为了谴责世人的鄙俗浅薄。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陶后鲜有闻
10、从甲段可以看出作者的高尚品格,从乙段可以看出作者的**抱负。(4分)
答案:
8、(3分)D
9、(3分)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
10、(4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以天下为己任”,或“先忧后乐”,或“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3)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
春 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归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子规是哪种鸟的别名?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两句也是写子规的?(2分)
(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
(1)杜鹃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
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2
(甲)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乙)①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②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③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革及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1.为上面文字甲按原文顺序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2分)
2.甲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4分)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甲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2分)
5.甲乙两段文字中写出了江南春风与**春风的特点,请分别用一个字准确概括。
江南的春风__________ **的春风__________________
6.乙段文字写出了**春天的别样的体会,分别是什么。(4分)
②段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字以内)
③段文字表示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字以内)
参***:
1、略
2、略
3、 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4、江南春风图
5、柔 刚
6、1使河冰开裂,冬眠惊醒。2使麦苗返青,山桃鼓苞,帮助人们把粪肥抛洒匀净。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3
①正月将过,纽约仍在飘雪,然而春天终究来了。站在窗前向外看,白茫茫的漫天飞絮中,棕***玫瑰叶已经快要绽开,而荠菜在这些日子更是随处可见。看见荠菜,再想起吃荠菜,时令便晚了。舒展到巴掌大的野荠菜,即使还没老,味道也差了。
②荠菜容易和几种不能吃的野草相混,和常见的车轴草甚至小蒲公英也酷似。但见多了,无论外形怎么变,还是一眼能认出来,但要告诉别人却不容易。这大概和生活中看人一样,很多感觉是难以言述的。
③荠菜有不同品种,彼此差别很大。叶子有绿的,有铁锈红的,还有叶尖棕色或金属般的灰白色的。叶缘多半呈锯齿状,但有的乖巧妩媚,近乎无齿,有的则天性刁蛮,**太深,细长加扭曲,弄得如一团缠丝。
④长在麦田和菜地里的荠菜,地腴水足,借了农人的爱护,免于牲畜的踏踩,养得鲜嫩水灵。叶子上举,回转成伞形,叶面常趴着亮晶晶的水珠,仿佛女子颈上的珠链。这种荠菜绿得油亮,长得肥大,然而味道淡,剁碎就出水,没多少筋骨。荠菜的香主要在根,家养的荠菜植株挺拔,看起来有模有样,根却萎缩得不成比例,又细又短,像阿Q脑后拖着的小辫子。
⑤好吃的荠菜,在房前屋后,菜地外围,以及路边和田埂上。
⑥生在这里的荠菜,天天被践踏。人践踏,牲畜践踏,鸡鸭啄食,牛羊哨啮,驴车的轮子碾过,荠菜便长得异常瘦小,叶子匍匐下去,紧趴在地面上。说趴还不够确切,该说紧紧抓着地面。老叶子在外,新叶子在内,一圈一圈,几乎像个圆,但不整齐,又松散。颜色也很少是绿色,绿中带点铁灰,很枯干的那种,更多是给人红色感觉的铁锈色和棕色。因为必得结实才能生存,它们水分少,干硬,撕开叶子见到筋。麦地里的荠菜伸手便揪起来了,这些荠菜不能,贴地太紧,根特别粗壮,叶子扯碎了,根还扯不出来,要用剪刀往深处剜才行。那么板结的土里,荠菜的根足有一拃长,粗而不肥,凑近鼻孔,香气四溢。
⑦两种荠菜,两种品质,两种命运。这是我童年挖荠菜时留下的印象。
⑧曾经读到唐人郭湜的《高力士外传》,里边记录了高力士亲口所说的一件与荠菜有关的故事。安史之乱,肃宗即位。玄宗从四川还都,做了***,大权旁落,受肃宗猜忌,**被一一剪除。忠心耿耿的高力士自不能幸免,垂暮之年被流放巫州。巫州在今天湖南的怀化,荠菜甚多,而当地人不吃。高力士喜欢荠菜,经常采来做羹。日暮途穷,他乡流落,有感于荠菜味道的鲜美,作了一首小诗:“两京秤斤买,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应不改。”怀化远离京都,当时算是化外之地吧。高力士说,虽然地方不同,荠菜的味道仍然没变啊。这首诗朴实无文,读来却能令人反复回味。正如杜甫流落蜀中,怀念长安时的诗作:“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无限感伤,尽在诗中。
⑨初到纽约,每发现一种过去见惯的草木虫鸟,都觉得欣喜。第一次看到萤火虫,竟然忍不住惊叫出声。荠菜,在公园里,运动场周围,乃至一些僻静小街的两边,到处都是。拔起闻闻,气味仿佛。儿子出生那年冬天,母亲来帮助照顾孩子,我们一起在附近的草地上挖了很多。包饺子之后,还有剩余,下到面条里吃掉了。
⑩后来几年还挖过几次,感觉却不对了,不仅不香,还有一股腥气,根老,嚼不动,从此便没了兴趣。高力士说虽然夷夏有别,荠菜气味不改,看来适用范围有限。远,要看远到什么程度,太远,所有漂亮的假设都不成立了。
荠菜开花细小而白,杂在草丛中,毫不起眼。反倒是结籽之后,分叉得很好看的细枝条上,缀满扁扁的小种子,摇摇摆摆,风致不亚于狗尾草,都是朴素又让人觉得舒服的。辛弃疾的词中有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①。”**淡淡一首词,这两句大有深意。
注:①[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选自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这两句的意思是城里的桃花李花最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就在那溪边盛开的荠菜花。
17.围绕荠菜,作者记叙了自己不同阶段的经历与人生体味。请你阅读文章,补写下面的内容。(4分)
童年时挖荠菜,发现两种荠菜的不同命运。
18.做批注是用简练的语言及时记录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提疑问等。请你从文中第③-⑦段摘录一处关于荠菜的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批注。(3分)
摘录:
批注
19.文章以辛弃疾的诗句“春在溪头荠菜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2分)
答:________
答案:
(二)(共9分)
17.答案示例:
①读高力士的故事,体会他借荠菜表达的思念和感伤。
②在纽约,惊喜地发现荠菜,却没有吃出故乡的味道。
(共4分。共2空,每空2分)
18.答案示例一:
摘录:人践踏,牲畜践踏,鸡鸭啄食,牛羊啃啮,驴车的轮子碾过。
批注:作者用一系列动词“践踏”“啄食”“啃啮”“碾”,描绘出此处荠菜生长环境之**,交代了其外形瘦小的原因,赞美了其生命力之顽强。
答案示例二:
摘录:两种荠菜,两种品质,两种命运。
批注:作者用“品质”和“命运”来写荠菜,有什么深意?
(共3分。摘录,1分;批注,2分)
19.答案要点:
①承载思乡之情,引发思考。 ②富有文化韵味。(共2分。2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4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A ,高兴起来了, B ,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为文中横线处补写原句:
A处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描写了一幅□□ 图,第②段描写了一幅□□图。
3、第①段中闹字用得好,选出下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叫着,显示出春天的热闹。
B、突出蜜蜂之多,群蜂之乐,衬托花开之艳。
C、突出蜜蜂之多,衬托花朵繁茂。
D、闹字表现了花下蜜蜂、蝴蝶、蜻蜓等昆虫数量多、阵容大。
4、第①段文字抓住了□□□、□□□、□□□这三个特征描写,是按照从□□→□□→□□的顺序来写的。
5、第②段中吹面不寒杨柳风是__________时代的__________的《绝句》一诗中的名句。
参***:
1、A处应为: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B处应为: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2、D
3、春花 春风
4、花儿多 花儿艳 花味甜,树上→花下→地上
5、南宋 志南和尚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5
春从心出
刘心武(16分)
①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②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③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通过人世的纷乱,自我的颠沛,以痛苦的失落、无奈的损减,当那岁月梳蓖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④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A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⑤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B淘出善本**,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⑥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静。我们的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C绣出万紫千红,却又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衰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D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10.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第二、三、四段的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___▲______
12.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好像扯远了,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谈谈理由。(3分)
13.著名作家刘心武一直很注重遣词用语,此文也不例外,尤其是文中的一些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请在文中A、B、C、D四处任选一例动词,结合具体内容简析它的妙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题目“春从心出”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0.(3分)①在没有演出的剧场,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②对旧照片窥欲久盛衰。③以往和如今买书的不同经历。(一点一分)
11.(3分)①人生如书,书如人生。②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③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一点一分)
12.(3分)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情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起了议论。(结构与内容各2分)
13. (3分)如:动词“蹦”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些错别字出现是多么的生硬刺眼,像石头一样硬邦邦地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破坏了我们阅读的兴致。(答题要求突出语言的生动性具体表现在哪里,占两分;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占一分)
14.(4分)我们要理智地面对青春,面对生活,珍惜青春,珍惜生活,让每一天都生活得有意义,让青春在心灵中永驻。(引用原文——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得两分。要答出“春”的含义即一种青春,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有质量的生命)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6
江 南 春 山 行
杜牧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7.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 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6. C 7. A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7
阅读 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以下题目。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
【注】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至有一字穷岁月 ( ) ②及见今人所藏遗稿( )
③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 ) ④得东坡完生数诗稿(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蘧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
A.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C.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D.何有于我哉(《<论语>》)
9.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疑皆冲口而成(标在动宾之间)
(2)渊明为小邑(标在主谓之间)
10.翻译下列句子。
(1)改正尽善,方 出以示人。
(2)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11.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_____。
答案:
8、(1)①穷尽,用尽。②到,等到。③已经。④数篇,几篇。
(2) C
解析:(1)这四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变化,要能区分古今意思。 (2)A、介词,到。 B、比。 C、在。例句中的“于”也是这一意思。 D、对,对于。
9、(1)疑/皆冲口而成 (2)渊明/为小邑 解析:了解句子意思是标出停顿的前提。(1)“疑”是动词,后面是它的宾语。(2)“渊明”是主语,后面是谓语。
10、(1)(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 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解析:(1)译准“尽”“方”等词,补上主语。(2)译准“但”“闲人”“耳”。
11、示例:作文不惮屡改
解析:本文以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三大名家为例,说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围绕这一中心来添加标题即可(用原句或自己语言都可)。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8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 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9
江 南 春 山 行
杜牧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7.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 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6. C 7. A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0
(二)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蜀中春暮
(唐)郑谷
所向明知是暗投,两行清泪语前流。
云横新塞遮秦甸,花落空山入阆州。
不忿黄鹂惊晓梦,唯应杜宇信春愁。
梅黄麦绿无归处,可得漂漂爱浪游。
22.第三联中的“杜宇”这一意象常蕴含着悲苦之情,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2分)
2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春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杜鹃啼血猿哀鸣
23.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达了明珠暗投的悲伤;第二联借景抒情,心塞云漫不见长安,花落空山,脚踏阆州。表达了仕途阻塞、怀才不遇的愁苦;尾联写常年漂泊,仿佛偏爱浪游在外,反语自嘲,表达了羁旅无归的无奈之情。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4)
——《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1
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古代的诗行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和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中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而读诗则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奇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读过千遍以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按要求填空。
①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加粗的“生出铜绿”比喻的是:____________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加粗的“它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回答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根据文意,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B.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
C.古诗中的名句都是在诗人高度**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
D.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4.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答题不得超出5个字。
①它们能够抵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为我们精神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赋予生命以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A.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
B.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C.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都具有奇巧的构思。()
D.读诗能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的意义,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得以深化和升值。()
参***:
1.①“生出铜绿”比喻的是: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者,诗歌衰老,变得昏暗、腐朽;或者,诗歌衰老,失去光彩和神奇)。
②无数的新诗(或“当代诗歌)。
2.①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
②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3.A
4.①心灵的麻木。
②源泉和归宿。
③深厚的意义。
5.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
6.A.√。B.√。C.×。D.√。
《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2
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古代的诗行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和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中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而读诗则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奇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读过千遍以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按要求填空。
①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加粗的“生出铜绿”比喻的是:____________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加粗的“它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回答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根据文意,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B.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
C.古诗中的名句都是在诗人高度**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
D.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4.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答题不得超出5个字。
①它们能够抵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为我们精神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赋予生命以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A.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
B.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C.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都具有奇巧的构思。()
D.读诗能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的意义,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得以深化和升值。()
参***:
1.①“生出铜绿”比喻的是: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者,诗歌衰老,变得昏暗、腐朽;或者,诗歌衰老,失去光彩和神奇)。
②无数的新诗(或“当代诗歌)。
2.①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
②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3.A
4.①心灵的麻木。
②源泉和归宿。
③深厚的意义。
5.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
6.A.√。B.√。C.×。D.√。
《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3
(二)关雎(7分)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米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C.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
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
22.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4分)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开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贴切自然,意蕴丰富。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5)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1
(二)阅读《卖炭翁》,完成8—10题。(共5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表达了。(2分)
9、“翩翩”一词,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意思,但在文中则是用来形容宫使 的形象。(1分)
10、诗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动作描写非常精彩,请你任选一方面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2 分)
答:
答案:
(二)阅读《卖炭翁》(共5分)
8、 答案要点:
①“宫市”掠夺的本质(**阶层剥削、**人民的社会现实)②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2分)
9、答案示例:趾高气扬(横冲直撞)(1分)
10、答案示例:(2分)
示例一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处的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两鬓花白与“十指黑”的对比,见其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
示例二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之完全可以理解,读之催人泪下。
示例三
“晓驾炭车辗冰辙”这一动作描写,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读之如在眼前。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2
第二部分(5~21题,5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5~6题。(6分)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干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3分)。
6.你会在哪些情境下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佳句?(3分)
答案:
5.(1)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2)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3)表达了对**阶级**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意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6.(1)面对困境时(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3)事情有了转机时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共4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8.诗歌讲述了卖炭翁_______的悲惨故事。(1分)
19.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3分)
答案:
18.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意思对即可。1分)
19.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阶级**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6)
——简便运算练习题及答案
简便运算练习题及答案1
用简便方法计算
(1)4.35+8.6+15.65+1.4 ? ?(2)19.32-5.56-3.44 ? ?(3)37.6-(7.6+3.25)
(4)5.49+2.68-3.49 ? ?(5)6.27+3.83+1.73 ? ?(6)8.4+3.5-8.4+3.5
解:
(1)原式= 4.35+15.65+(8.6+1.4)=30
(2)原式=19.32-(5.56+3.44)=10.32
(3)原式=37.6-7.6-3.25=26.75
(4)原式=5.49-3.49+2.68= 4.68
(5)原式=6.27+1.73+3.83=11.83
(6)原式=8.4-8.4+3.5+3.5=7
转述句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7)
——英语笔译练习及答案
英语笔译练习及答案1
原文:
The plan I conceived was architectural and based on the elements of the domestic settlement: hearth, wall, terrace, roof. A fifth main pision should comprise the working together of these four elements and embrace high art and, in a symbolic sense, high science. This plan should make apparent the derivation of objects and forms from their primordial motives and style changes conditioned by circumstances.
参***:
我设想的计划是关于建筑的,并且基于**住宅要素:壁炉、墙壁、露台和屋顶。第五种要素应该包括与上述四种要素相关的方面,其中包括高级艺术,并且以一种象征性来看,也应该包括高科技。这一计划应该能够清楚地表明物品的来历、源于物品原始用途的形式,以及由环境造成的物品风格变化。
本期句子结构分析:
1、A fifth main pision should comprise the working(注意哦?comprise the working是一个意群,而不是working together在一起) together of these four elements and embrace high art and, in a symbolic sense, high science.
2、This plan should make apparent(使得变得清晰,后面三个AND都是说要变得清晰的那个东西) the derivation of objects and forms from their primordial motives and style changes conditioned by circumstances.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