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习毫米再学习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习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习。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习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习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习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习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习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扩展1)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在 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 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我课前已经准备了4根 长约10厘米的铅笔,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小组汇报,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合作点。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 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 二个合作点是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我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当学生测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 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能!”学生们抢着回答,此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 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6、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长度单位的教学,教材先安排了学生认识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学生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或听到。特别是厘米的认识,学生用的尺子就是厘米为单位的尺子,所以这两个单位安排学生先学习,确实相对于其它长度单位,这两个单位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铅笔有多长》主要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毫米的认识是难点,因为毫米单位太小,学生*时接触也不多,教学这部分内容,要靠实际测量和估算来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估算和测量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本子的厚度,书的厚度……从估算和测量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
分米的认识,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分米做单位的物品,不局限1分米。课堂上学生说了有的同学直尺20厘米是2分米,30厘米就是3分米,还有的是50厘米就是5分米,老师的尺子1米刚好10分米。1米等于10分米的进率就在学生观察和探索中发现了。
这课教学学生说重要,用手比画更重要,学生每说一个长度,都要配合一个动作把长度比画出来,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对各种长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形象思维远比口头表述记忆深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习,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习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
在学《铅笔有多长》的过程中,其中在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四只小熊都在量这只铅笔的长度,学生在**观察,思考后,第1个图中,学生很容易就判断没有对准0刻度。第2个图是正确的。到第三个图中和第4个图放一块观察,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有认为都不正确。第3个是没有对准0刻度,第四个没有对准0额度,但结果正确。学生还是根据刚刚讲的对准0刻度观察,没有别的办法了。看着学生都想不出来办法,我思考后,重新回到看这把直尺,让学生重新观察和回忆
问:从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习是有小猫跳格,小青蛙跳格,他们跳格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很快告诉我跳的格一样长
接着我追问:他们跳格的图像不像我们今天学习的直尺。
学生联想后大声告诉我很像。重新再看这把直尺,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大格都是一样长的。
师:1-2表示几厘米?2-3,3-4,4-5呢?
生:1-2是1厘米,2-3也是1厘米......
师:现在知道了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那么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接下来,重新回到小熊量铅笔的题中,用查格的方法试试,从1开始量就从1开始查格。学生很快告诉了我是5格,就是5厘米。
在新授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普遍性的会有一种思维方法,但是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其实教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把方法直接告诉,数学知识都是有纵向联系的,后面的新知,在前面的学习中都是有渗透的,数学学习就是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融汇贯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很重要。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8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9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习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1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2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创造的使用教材,本课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孩子通过在纸条剪出一分米和两分米和测量磁卡的宽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认知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生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念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长。
四、教学环节紧凑,知识出现自然流畅
通过思考“书桌高约7()”,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导入长度单位分米。在老是和学生猜磁卡的宽是多长的争论中,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长度,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六、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利用同桌估测比赛,小组比赛找一找,说一说活动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3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4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习毫米再学习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习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5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扩展2)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5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习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6、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9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习。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0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2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习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习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习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习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4
在学《铅笔有多长》的过程中,其中在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四只小熊都在量这只铅笔的长度,学生在**观察,思考后,第1个图中,学生很容易就判断没有对准0刻度。第2个图是正确的。到第三个图中和第4个图放一块观察,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有认为都不正确。第3个是没有对准0刻度,第四个没有对准0额度,但结果正确。学生还是根据刚刚讲的对准0刻度观察,没有别的办法了。看着学生都想不出来办法,我思考后,重新回到看这把直尺,让学生重新观察和回忆
问:从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习是有小猫跳格,小青蛙跳格,他们跳格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很快告诉我跳的格一样长
接着我追问:他们跳格的图像不像我们今天学习的直尺。
学生联想后大声告诉我很像。重新再看这把直尺,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大格都是一样长的。
师:1-2表示几厘米?2-3,3-4,4-5呢?
生:1-2是1厘米,2-3也是1厘米......
师:现在知道了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那么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接下来,重新回到小熊量铅笔的题中,用查格的方法试试,从1开始量就从1开始查格。学生很快告诉了我是5格,就是5厘米。
在新授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普遍性的会有一种思维方法,但是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其实教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把方法直接告诉,数学知识都是有纵向联系的,后面的新知,在前面的学习中都是有渗透的,数学学习就是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融汇贯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很重要。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习,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习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扩展3)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菁选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在学《铅笔有多长》的过程中,其中在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四只小熊都在量这只铅笔的长度,学生在**观察,思考后,第1个图中,学生很容易就判断没有对准0刻度。第2个图是正确的。到第三个图中和第4个图放一块观察,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有认为都不正确。第3个是没有对准0刻度,第四个没有对准0额度,但结果正确。学生还是根据刚刚讲的对准0刻度观察,没有别的办法了。看着学生都想不出来办法,我思考后,重新回到看这把直尺,让学生重新观察和回忆
问:从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习是有小猫跳格,小青蛙跳格,他们跳格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很快告诉我跳的格一样长
接着我追问:他们跳格的图像不像我们今天学习的直尺。
学生联想后大声告诉我很像。重新再看这把直尺,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大格都是一样长的。
师:1-2表示几厘米?2-3,3-4,4-5呢?
生:1-2是1厘米,2-3也是1厘米......
师:现在知道了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那么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接下来,重新回到小熊量铅笔的题中,用查格的'方法试试,从1开始量就从1开始查格。学生很快告诉了我是5格,就是5厘米。
在新授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普遍性的会有一种思维方法,但是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其实教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把方法直接告诉,数学知识都是有纵向联系的,后面的新知,在前面的学习中都是有渗透的,数学学习就是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融汇贯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很重要。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习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我课前已经准备了4根长约10厘米的铅笔,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小组汇报,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合作点。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二个合作点是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我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当学生测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能!”学生们抢着回答,此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8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创造的使用教材,本课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孩子通过在纸条剪出一分米和两分米和测量磁卡的宽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认知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生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念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长。
四、教学环节紧凑,知识出现自然流畅
通过思考“书桌高约7()”,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导入长度单位分米。在老是和学生猜磁卡的宽是多长的争论中,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长度,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六、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利用同桌估测比赛,小组比赛找一找,说一说活动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9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0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习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习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习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习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1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习毫米再学习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习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3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习。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4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5
长度单位的教学,教材先安排了学生认识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学生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或听到。特别是厘米的认识,学生用的尺子就是厘米为单位的尺子,所以这两个单位安排学生先学习,确实相对于其它长度单位,这两个单位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铅笔有多长》主要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毫米的认识是难点,因为毫米单位太小,学生*时接触也不多,教学这部分内容,要靠实际测量和估算来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估算和测量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本子的厚度,书的厚度……从估算和测量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
分米的认识,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分米做单位的物品,不局限1分米。课堂上学生说了有的同学直尺20厘米是2分米,30厘米就是3分米,还有的是50厘米就是5分米,老师的尺子1米刚好10分米。1米等于10分米的进率就在学生观察和探索中发现了。
这课教学学生说重要,用手比画更重要,学生每说一个长度,都要配合一个动作把长度比画出来,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对各种长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形象思维远比口头表述记忆深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扩展4)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10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开表进率,相等空间**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北老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学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学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老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老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学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老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老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老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老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老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老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活动二:
估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活动三:
小探究
1米=多少分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学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老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学生汇报
老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mm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学习吧!
PPT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学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老师:现在请看,周老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老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老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老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学生独自测量
老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老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老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老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9()=1()1()-99()=1()
4、全课小结。
老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m
1米=10分米分米dm
1分米=10厘米厘米cm
1厘米=10毫米毫米mm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 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1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
电话卡的厚度
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习,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下面是淘气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写的一篇日记,同学们看看日记里的长度单位用得合适不合适?怎样修改呢?
4月10日 星期天 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1分米=10厘米 1dm=10mm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开表进率,相等空间**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学生尺、每人一枚1分硬币,10厘米的吸管,米尺。
教学重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难点是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大家知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打手势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测量物体的方法。(很有必要,为建立毫米及分米的表象寻找依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学习,测量引入新知
师: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硬币。(板书:铅笔有多长)再用直尺量一量他的厚度,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同学知道的真多!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还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板书:毫米)(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中间有10小格,每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师: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等式还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1 cm=10 mm。)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这是一张IC卡,你先估计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实际量一量,看你估计的对不对?师:用拇指和食指捏住IC卡,将IC卡慢慢地抽出,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大约是1毫米。再做一次,体验一下。
师:除了IC卡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你还能说出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吗?(4)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5)实际测量①说出自己铅笔的具体长度。②考考你的眼力:估计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6)出示用合适的单位填空的题。一根粉笔长约75()一块玻璃的厚度大约是3()课桌的高是7()。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认识1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认识分米
1、课桌的高是7()学生试着填单位。有孩子说分米就直接介绍。(板书课题: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 dm。得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3、认一认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用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谁能说说你是从几刻度找到几刻度的?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是10厘米就是1分米。(2)体验:
在学具中找到吸管,估计吸管的长,再测量。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吸管,再轻轻拿走它,保持手型这时两手指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分米?②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4、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分米的?(师生交流)【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5、做题目
3 dm =()cm 7 dm =()cm 60 cm =()dm 100 cm =()dm找出米和分米的关系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米和分米的进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
(三)、阶段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
对儿歌:巩固。“嗨嗨,让我们大家来比一比,比什么?比比米(分米、厘米),一米(分米、厘米)到底有多长?1米(分米、厘米)大约有这么长。(学生用手势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手指歌课间活动,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放松,随着音乐的节奏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学手指歌、读儿歌,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同时也从另一角度巩固了新知,建立起数学知识与语文、音乐、舞蹈等学科知识的联系。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一句话来评评你的伙伴。
(五)、作业设计
1、找找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分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去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尺子、多**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1(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 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三、巩固练习
2 1、填一填,说一说。(根据板书回答)
2、完成练一练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
3、完成练一练第3题。(简单的单位换算)
4、辨一辨:
出示淘气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同桌合作找出错误并改正。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分米和毫米),还记得长度单位的两个老朋友吗?(米和厘米)你能将它们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一下吗?(生答后结合板书齐读:米分米厘米毫米)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齐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板书:
铅笔有多长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板书设计:
铅 笔 有 多 长
估
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知
比 1m=1dm 1dm=10cm 1cm =10dm
找
课后小记 :
本课时教材选取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猜测质疑——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先准备一些长约1分米的铅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际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用手势比一比1分米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的1分米,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空间观念。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的学习优势,让他们用认识1分米的估 、量、知、比,找的学习方法去认识1毫米。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引导总结出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铅笔以及身边大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去去学习新知识,又通过自己实践而得出结论,在观察、测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始终处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之中,学习兴趣会十分浓厚,积极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8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6、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板书设计:
铅 笔 有 多 长
估
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知
比 1m=1dm 1dm=10cm 1cm =10dm
找
课后小记 :
本课时教材选取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猜测质疑——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先准备一些长约1分米的铅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际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用手势比一比1分米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的1分米,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空间观念。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的学习优势,让他们用认识1分米的估 、量、知、比,找的学习方法去认识1毫米。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引导总结出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铅笔以及身边大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去去学习新知识,又通过自己实践而得出结论,在观察、测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始终处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之中,学习兴趣会十分浓厚,积极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扩展5)
——一年级数学《买铅笔》教学反思3篇
一年级数学《买铅笔》教学反思1
1、《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十几减9”的算法。教师尊重教材的编排要求,在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思考、讨论的基础的上,提出了多角度思考的要求。学生在交流汇报中,逐步明确计算“十几减9”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要学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争抢介绍自己方法的局面,虽然学生刚进校门不久,但学生们思维活跃,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共同完善,不管是以前知道答案的(幼儿园背过),还是暂时没想出答案的,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在此得以强化。
2、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不但体现在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上,更体现在尊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上,如探究“15-9”各种算法的交流后,提出“把你最喜欢的方法再次介绍给同桌小朋友听”“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去算”等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内化”的过程,这时,让学生“静下来”,回忆整理自己的思路是多么及时和必要。而本节课是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教时,学生初次接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尝试计算,然后通过“小狗翻卡片游戏”,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对“想加算减”初步感受和了解,既尊重学生认识掌握新知的规律,又照顾教材编排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减法,用“想加算减”等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做好铺垫。
3、数学教学情境化则是当今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
本课以“小兔和妈妈到袋鼠阿姨文体超市买铅笔,小猴过生日”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扩展6)
——大班活动《铅笔》反思3篇
大班活动《铅笔》反思1
本节课的数学我是按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这样的环节来进行的。教学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模拟表演这一环节很感性趣,当我说要与他们合作演小白兔买铅笔这一情境时,他们都争着来扮演小白兔,到我前面买铅笔,当真正来到我前面时,他又很认真地从我手里整整捆的里面取出一根与5和在一起,然后拿走9根。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也都仔细地观察他是怎样拿走铅笔的,正因为这一环节同学们观察的仔细,在后面教学研究十几—9的计算方法时,同学们很轻松地学会了用破十法来进行计算,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又一次让我感受到,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应着重设计一些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只有这样学生对数学才不感到陌生,还能更好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大班活动《铅笔》反思2
【活动目标】
1、感受铅笔花纹的多样性,初步学习用各种线条、图案装饰铅笔外壳,提高自我表现的愿望。
2、能与同伴协调合作,友好交流,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老师自制铅笔图示5幅,大张卡纸5张,剪刀、双面胶若干,装饰材料若干,毛笔、水粉颜料、调色盘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铅笔,感受铅笔花纹的多样性。
1、打招呼入座,3个幼儿一组。
出示铅笔:老师手上有什么?(铅笔)
*时用铅笔干什么?(写字、画画等)
2、仔细观察铅笔的花纹。
(1)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铅笔,都不大相同,等会每个幼儿自选一支你最喜欢的铅笔,看看图案有什么不同?
(2)每人一支铅笔,说说你的铅笔上有什么图案?幼儿说,教师出示图片。
(3)出示老师制作的铅笔图示。
二、小小***
这些铅笔都是别人设计的,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来设计铅笔。
1、观察提供的材料,该如何制作?(按图示剪下圆锥形粘成帽子,然后进行装饰;卡纸两边剪下两个圆,模特手臂从里面伸出来;***开始在模特身上画画)
2、讨论:谁愿意做***?谁来做模特?(提醒幼儿:一个好的***如果没有一个模特来穿,再好的设计也没用。)
3、幼儿三人一组,分工合作。
提出要求:毛笔蘸一种颜色后不能蘸别的颜色,如果要换颜色,毛笔洗干净后再蘸别的颜色。
三、铅笔秀(音乐:快乐崇拜)
一组一组出场展示走秀,让幼儿说说(大考吧幼儿教育 )设计的图案。
一起感谢给你们掌声的观众,铅笔展示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光临!
【活动反思】
《铅笔狂想曲》是孩子们自发生成的活动,因此,孩子们在活动中非常积极主动,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但是在分配角色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我要求三人一组合作,一人做模特,即作品完成时,拿着作品登台走秀,另外2个做***,即设计绘画。好多幼儿不愿意当模特,我反思分析其原因:模特相比***,缺乏挑战性。***不仅要合作协调好,设计的图案要新颖、独特,而且绘画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碰破纸、画的图案不能模糊等。于是我及时调整策略:三人都当***,把卡纸铺在地上一起合作作画,完成作品后选一**当模特走秀。谁知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举双手赞同,全票通过。接着孩子们**合作,共同完成作品,最后环节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模特**穿着设计新颖的铅笔登台亮相。顿时,教室里掌声四起,好不开心。因此,本次活动给我最大的感触,即只有孩子感兴趣的、适合孩子的活动才是最好的。
大班活动《铅笔》反思3
十几减9、减8的退位减法的教学内容,是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如果突破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那么,后续的十几减7、6、5等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精心设计以上教学过程。
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店买铅笔的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我把主题图进行了改进。将袋鼠提出的数学问题用白纸盖住。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老师巧妙地设疑,让学生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加减法,根据相应的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整节课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为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师生间形成了融洽、愉快、合作的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本节课在教学15—9=?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后,教师并没有一味的求多求全,也没有引导学生过早地去“择优”或是限制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自己去体会、理解、选择,这样既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差异,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给了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感悟的时间与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创新思维。
不足之处:
(一)从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分析,本课应是学习十几减9、减8的退位减法。但是,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内容颇多,难以完成任务。我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应该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学生就会自然地迁移到所有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来。因此,我认为应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一下调整,即以“十几减9”为切入点,在合作交流中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也就是删去“十几减8”的教学内容。即(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完成课本“试一试”的习题。
16—8=□13—8=□15—8=□11—8=□
选择你喜欢的算法说说“16—8”你是怎样算的?其它几题呢?)为后面的练习赢得一定时间。
(二)由于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堂课,学生思维体验的时间过短,体验的次数还少,计算时不熟练。因此,如果删去“十几减8”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15—9的运算方法;之后,补充出示:
12—9=16—9=18—9=
学生完成之后,同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说一说是这样算的。这样,体验的次数多了,计算也就熟练了。接下来,感受成功的体验就更有信心了!
(三)在摘苹果的游戏中,应将教材稍作处理:苹果树上结了8个大苹果,苹果上写着算式。教师准备几张卡片,让学生抽签,抽到几的卡片,就去摘相应的苹果,摘对了,苹果就送给他。看谁摘到的苹果最多!为了防止有的学生把苹果摘漏,教师应多准备几张卡片,如有遗漏,再让其他学生去抽签摘相应的苹果。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何愁没有学习的动力呢?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扩展7)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20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习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习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习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习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6、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
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我课前已经准备了4根长约10厘米的铅笔,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小组汇报,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合作点。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二个合作点是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我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当学生测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能!”学生们抢着回答,此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8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创造的使用教材,本课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孩子通过在纸条剪出一分米和两分米和测量磁卡的宽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认知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生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念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长。
四、教学环节紧凑,知识出现自然流畅
通过思考“书桌高约7()”,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导入长度单位分米。在老是和学生猜磁卡的宽是多长的争论中,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长度,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六、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利用同桌估测比赛,小组比赛找一找,说一说活动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6、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1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2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3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习,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习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5
在学《铅笔有多长》的过程中,其中在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四只小熊都在量这只铅笔的长度,学生在**观察,思考后,第1个图中,学生很容易就判断没有对准0刻度。第2个图是正确的。到第三个图中和第4个图放一块观察,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有认为都不正确。第3个是没有对准0刻度,第四个没有对准0额度,但结果正确。学生还是根据刚刚讲的对准0刻度观察,没有别的办法了。看着学生都想不出来办法,我思考后,重新回到看这把直尺,让学生重新观察和回忆
问:从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习是有小猫跳格,小青蛙跳格,他们跳格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很快告诉我跳的格一样长
接着我追问:他们跳格的图像不像我们今天学习的直尺。
学生联想后大声告诉我很像。重新再看这把直尺,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大格都是一样长的。
师:1-2表示几厘米?2-3,3-4,4-5呢?
生:1-2是1厘米,2-3也是1厘米......
师:现在知道了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那么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接下来,重新回到小熊量铅笔的题中,用查格的方法试试,从1开始量就从1开始查格。学生很快告诉了我是5格,就是5厘米。
在新授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普遍性的会有一种思维方法,但是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其实教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把方法直接告诉,数学知识都是有纵向联系的,后面的新知,在前面的学习中都是有渗透的,数学学习就是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融汇贯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很重要。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6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7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习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习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习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习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9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创造的使用教材,本课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孩子通过在纸条剪出一分米和两分米和测量磁卡的宽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认知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生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念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长。
四、教学环节紧凑,知识出现自然流畅
通过思考“书桌高约7()”,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导入长度单位分米。在老是和学生猜磁卡的宽是多长的争论中,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长度,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六、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利用同桌估测比赛,小组比赛找一找,说一说活动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0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扩展8)
——《铅笔有多长》教案及课程反思 (菁选3篇)
《铅笔有多长》教案及课程反思1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以我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教学案例及分析:
课题:铅笔有多长
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0-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课桌等活动,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枚一分钱的硬币、橡皮、铅笔盒、小红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张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看着老师,估计老师的身高,并说出有多高。
学生猜完后,老师测量自己的身高:1米6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约1米长,用食指和拇指间表示出约1厘米长。
师:谁还记得米和厘米用英文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说出米用m表示,厘米用cm表示。
师: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明确:1米=100厘米
1m=100cm
师:刚才同学们对1米长、1厘米长都认识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们的铅笔有多长,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学生A:我的铅笔13厘米多一些,差一点不到14厘米。
学生B:我的铅笔9cm多一点点。
学生C:我的铅笔是新的,正好是18厘米。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有的同学的铅笔长度是整厘米数,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而有的同学铅笔的长度是几厘米多,却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可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想办法,发言。(可能有的同学能说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同学们,要想准确表示出你们铅笔的长度,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毫米。板书:毫米。
[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越接近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导课的情境创设上,我以这一理论为依据,从学生能看到的老师到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让学生对所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回忆,且再一次去感知1米和1厘米的长度,为下面学生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此外,猜老师身高同时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学生显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没有按教材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而是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原因是想要遵照课题《铅笔有多长》,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长度,学生的铅笔实际上是长短不一的,而书上编排好的一枝10厘米长的铅笔让学生测量,直接认识分米,总觉得有些生硬、牵强。而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当铅笔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就会想到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很自然地导入到认识毫米。]
二、小组合作、观察测量,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以外,还有什么?
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探究。
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出示课件:直尺的放大图:
**:从0刻度到1刻度是几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从1刻度到2刻度间是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从2刻度到3刻度间呢?……
1厘米里有几毫米?
小组的同学合作观察,探究、交流。
汇报:每厘米间都*均分为10个小格,也就是说:1厘米=10毫米。
老师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也可以写成:1cm=10mm
(2)引导学生动手测量1分钱的硬币的厚度。
量完后学生明确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分硬币,再手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
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1毫米?
如学生说出10张纸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等等。
(3)师:同学们,学习了毫米之后,我想现在你肯定能准确地表示出你的铅笔的长了,请动手再测量一下你的铅笔,看一看它到底有多长。
学生动手测量、然后汇报。
学生A:我的铅笔长是13厘米8毫米。
学生B:我的铅笔长是9厘米2毫米。
学生C:我的铅笔是85mm
……
(4)估一估,量一量。
你的估计测量结果
你的铅笔盒的长度
你的橡皮的长度
[分析: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应该成为课堂主要的学习形式,而操作也应该是学生理解新知的重要**。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自己去发现1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自己思考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从而掌握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厘米间小格的长度,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并用手指夹住1分钱硬币,然后抽出后再观察两指的间缝,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且探究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再一次来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和橡皮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巩固这些知识。]
2、认识分米
(1)引出分米: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是不是就已经够了呢?下面张老师就碰到了一道难题,请看:(课件出示:)桌子的高是7()。
这里要求填上合适的单位,该填什么呢?(学生可能会不加思考地填米、或厘米、或毫米。)
当学生说出这些单位后,老师相应地演示出7米、7厘米、7毫米的长度,学生思考。(这时学生一片哗然)。
师:填米、厘米、毫米都不行,那么这又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课桌的高度不到1米,用厘米、毫米作长度单位又太小,这还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
学生讨论、商量、交流想法。
学生能说出10厘米作一个单位比较好,从而得出1分米。板书:分米
师指出分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dm表示。
(2)理解领会:10厘米=1分米
1dm=10 cm
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3)在米尺上每1分米系一根绳子作为记号,让学生思考:1米里有几个1分米?
板书:1米= 10分米
1 m=10 dm
(4)在你身上、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如自己的手掌长等。
(5)现在想一想:课桌长7()。怎样填?
[分析: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认识分米时我设计了一个疑问让学生帮我,当用学过的单位都不行时,学生想到要再创造一个新的单位来才行,学生这时候想到要有一个比米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最后通过小组商量,确定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这实际上是个小创造。同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且通过系绳这一活动理解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动手测量一下你的课桌高是多少。
2、画线段:(1)30 m m(2)2 cm 5 m m(3)1 dm
3、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床长2厘米();
牙刷长约13毫米();
小树高3分米();
老师的讲桌高9分米();
小明的身高130cm();
橡皮的长约30厘米()。
[分析:练习的设计,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有“真实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既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
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
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三、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如:在认识分米时我设计了一个疑问让学生帮我,当用学过的单位都不行时,学生想到要再创造一个新的单位来才行,学生这时候想到要有一个比米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最后通过小组商量,确定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这实际上是个小创造。同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且通过系绳这一活动理解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铅笔有多长》教案及课程反思2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
(1)填出适当的单位。
(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板书设计:
铅 笔 有 多 长
估
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知
比 1m=1dm 1dm=10cm 1cm =10dm
找
课后小记 :
本课时教材选取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猜测质疑——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先准备一些长约1分米的铅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际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用手势比一比1分米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的1分米,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空间观念。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的学习优势,让他们用认识1分米的估 、量、知、比,找的学习方法去认识1毫米。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引导总结出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铅笔以及身边大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去去学习新知识,又通过自己实践而得出结论,在观察、测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始终处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之中,学习兴趣会十分浓厚,积极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铅笔有多长》教案及课程反思3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
(1)填出适当的单位。
(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板书设计:
铅 笔 有 多 长
估
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知
比 1m=1dm 1dm=10cm 1cm =10dm
找
课后小记 :
本课时教材选取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猜测质疑——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先准备一些长约1分米的铅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际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用手势比一比1分米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的1分米,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空间观念。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的学习优势,让他们用认识1分米的估 、量、知、比,找的学习方法去认识1毫米。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引导总结出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铅笔以及身边大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去去学习新知识,又通过自己实践而得出结论,在观察、测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始终处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之中,学习兴趣会十分浓厚,积极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扩展9)
——小学二年级数学《铅笔有多长》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铅笔有多长》教案1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
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扩展10)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铅笔有多长》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出处:《铅笔有多长》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内容。
2、重难点确立: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由于学生空间观念比较薄弱,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出1分米、1毫米有多长是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本节内容主要以动手操作、亲自感受的实践为主,辅以谈话、练习、游戏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如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练一练等。
三、说学法
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动起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练习。总之,能让学生做的、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想,最终将所学知识点内化。
2、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四、说过程
1、引入阶段尽量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游戏环节是为了缓解学生在接受新知过程中的疲劳感。
3、第一个教学活动是让学生认识1分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先估计再进行测量那根10厘米左右的铅笔,当学生测量出铅笔有10厘米左右时,顺势引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4、第二个教学活动是让学生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让学生测量6厘米多一点的小木棒,当学生对“多一点”都说不出所以然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
5、为了让学生加深对1分米、1毫米的认识,我又让学生实际测量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有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有的测量自己文具盒的长、宽、高,还有的测量硬币的厚度等等,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得到了应用。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2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学生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并在自己的本子上分别画出一条1米长和1厘米长的线段,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我事先准备55根长约10厘米长的.树枝和55根6厘米多一些的小棒依次分给班上的55位同学,让他们先估计树枝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者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渐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二个教学活动是让学生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我也是让学生先估计再进行测量那根6厘米多一点的小棒,当学生测量出那根小棒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同学们都说不出所以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1分米、1毫米的认识,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实际测量生活中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同学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自己文具盒的长、宽、高,硬币的厚度等,他们不仅能准确进行测量,并且能恰当地使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应用得更加灵活。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当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3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这一理念,本课设计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探究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应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方法经验”等。新课程改变单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学习的途径,变暗示性复习铺垫“迁移”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究学习。本课针对学生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无意识感知状态,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米、厘米等有关知识,运用估计与测量等方法,让学生在两次测量不同长度铅笔的活动中产生内需,萌发探究动机,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2、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识事物注重整体感知。遵循这一特点,本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捏一捏、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中体验1分米、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分米与毫米的长度观念。由于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有充分的感知基础,印象深刻。本课还通过学生喜爱游戏的特点,利用游戏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已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再认识,从而促使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有梯度的课堂练习,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等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初步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正确运用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法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依据这一理念,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米、厘米经验,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操作活动为主线,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从而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估一估、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等操作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学法指导
本课设计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探索。
(2)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特点,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明明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红红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你看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吗?(米、厘米)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
另一方面复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为探究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教师再出示谜语:“身体细又长,身穿花衣裳,要想写好字,请我来帮忙”,让学生猜出“今天的学习伙伴”――铅笔,这时请他们拿出自己最喜欢的铅笔,问:你知道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吗,进而揭示课题。创设这样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将学习用品带入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建立1分米的表象
教师拿出一枝10厘米长的铅笔,请学生也来估一估老师的铅笔的长度,接着请学生拿出来量一量它的长度,同时让学生到展示台前实际测量。当量出是10厘米后,教师告诉学生10厘米还可以用1分米来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10厘米还可以写1dm=10cm。然后感知1分米的长度,要求学生找一找尺子上从哪到哪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分米。最后引导同桌研究、讨论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配合课件展示:1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米=()分米加以引导。
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这时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活动二、建立1毫米的表象
用课件出示不是整厘米的铅笔让学生观察,当学生发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引导其说出具体是几厘米多几小格,并问每一小格是多长。有的学生可能懂得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告诉全班学生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还可以写成1mm。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实际测量进一步认识毫米,让学生亲身体验1毫米的长度。然后请学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寻找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这样把毫米与这些熟悉的物品联系起来,毫米这样一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就变得具体了。
活动三、了解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先让学生观察直尺并思考: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然后通过多**课件模拟放大镜把尺子放大,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1厘米的中间有10个1毫米的小格,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三)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在这里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三道练习题:
1、小马虎日记(找错纠错)
小马虎的日记
20xx年3月10日 星期一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2、完成填一填(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7m=( )dm 3cm=( )mm 90dm=( )m
60cm=( )dm 2m=( )cm 800cm=( )m
3、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练习本长约2( )。 小明身高是135( )。
一栋楼高约24( )。 数学书厚约5( )。
课桌宽约4( )。 一拃长约15( )。
有梯度的练习设计,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全课小结,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利用好朋友铅笔学到了哪些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认为自己表现怎么样?(学生交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