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它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心理健康有六大标志:
一、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即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甚至自暴自弃。
二、坦然面对现实,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国的缺陷和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三、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承认别人,限制自己,能接纳别人,包括别人的短处。在与人相处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余怀疑,喜爱多余憎恶。
四、有较强的情绪控制力,能保持情绪稳定和心里平衡,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适度,行为协调。
五、处事乐观,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
六、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有经久一致的人生哲学,健康的成长有一种一致的定向,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种主观的愿望。
老年心理健康也以上述标准为认定基础,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强调心理养生和精神富足。所谓心理养生,就是力求在精神和心理上保持良好的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达到防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目的。当今,退休人群长寿现象已成为常态,如何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种种矛盾,早就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和焦点。多年来由于多元化价值观引发的代际间鸿沟、生理病痛引起的身心疾患频发、缺少倾诉对象而长期难以排解等严重有损于身心健康的的消极因素等现象,均屡见不鲜……此类老年社会的实证现实和严峻态势,除了需要从加强国家层面管理和制度改革多渠道谋划以外,迫在眉睫的是必须努力加强对老年期的心理健康进行指导和教育,这不仅能使老年人学会以正确的认知方式应对各种不利因素,也理应成为民生建设中一项利在当下,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担当。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应该表示为认识自己,悦纳自我。认识自我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想要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从生理和心理或者外表和体质特征、形象和精神世界两方面进行评定。在认识自我中,保证老年期自由健康体魄自然是第一位的,老年人应该做好自己的身心医生,积极做到心理调适掌控自我,克服情绪上的障碍,优化性格态势。在此基础上,保持心理世界的健康状况也十分必要,客观的自我分析,拓展知识范畴,深化交际渠道,发挥创造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一切,建立自强、自信、自立之心,悦纳自我,朝着积极、幸福的晚年迈步。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应该表示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可以不断完善自我,增强智力、发展自我,以增强退休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成就新的人生。退休老人中不少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拥有渊博的学识造诣和技艺专长,我们可以通过重建学习兴趣,加以引导使“老有所学”达到“老有所乐”的境界。那些能做到“老有所为”的人,常常具有以下特点:具有积极向上的性格,可以充分激发人的潜力和活力;拥有充实而快乐的生活,从而远离失落、孤独、空虚和忧郁;拥有众多的朋友,不但远离了孤独,而且在生活中有了倾诉的对象,各种不良情绪也有了宣泄的渠道。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心态,根植于个人的人生观和思想修养,是长期磨练出来的,每日三省吾身练就一个平常心、宽容心,积以时日,自然会达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境界。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应该表示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心理学家认为: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科学研究表明,性格开朗、心态平和是长寿老人的共同性格特点。平和心态的获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宽容、豁达。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美好的心态,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和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有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都会更大更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