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防控工作总结(精选5篇)
银行风险防控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作为一种古老的险种,操作风险自商业银行诞生伊始就伴随其左右。但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认识是近几年才开始的。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为全球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研究影响日益巨大的操作风险问题。巴塞尔银行委员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有机构研究确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因操作风险已损失了2000多亿美元,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这不得不迫使银行业更加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而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更是处于银行业务最一线、最前沿的操作风险。
一、建立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设置,应按照商业银行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三个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建立职责清晰、层次分明的会计内部管理、执行、监督体系。在总行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设立操作风险防控小组,负责对全行各类操作风险的宏观控制和政策性指引,其中子项包括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由总行会计结算管理机构制定对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的的具体实施、管理办法并执行主要的管理职能;在分(支)行及基层营业机构建立实时控制的事中监督系统;同时在稽核监控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对结算操作风险的事后监控系统,从而建立起一个由上至下系统连贯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同时由于会计业务流程是所有商业银行业务的最基础的平台,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必定会对银行其他业务产生一定影响,但会计结算管理部门并不是唯一对银行全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负责的部门,银行各相关业务部门都应当按照部门职能的特性进行联动,共同配合、参与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
二、强化会计结算制度、流程建设工作
(一)建立标准化的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一是在整合、梳理会计结算管理制度、内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流程,完善并强化对会计结算业务操作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二是及时对制度、流程进行补充和修订。银行业务的更新和创新日新月异,因此对制度和流程的及时修订和补充更显重要,要通过政策研究、业务检查以及从一线柜台收集反馈的意见及问题,及时对原有制度和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漏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三是建立定期的风险评价、评估制度。定期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风险评估、评价、会计内控检查评价、操作风险防范评价等。四是有针对性的制定操作风险防范制度。以金融领域发生的大案、要案等为鉴,积极查找本行在结算业务内控管理的漏洞,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操作风险规章制度,并研究落实会计结算领域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手段。
(二)制度、流程建设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制度、流程要优于业务先行。面对激烈的金融竞争,各家银行都纷纷亮出浑身解数开展金融创新,因此近几年商业银行推出的新产品、新业务有如雨后春笋,商业银行在新业务、新产品推广时,更要高度关注由新业务所带来的系列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要在充分研究、分析并试点的基础上,先行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操作流程,以有效评估和防范其可能形成的操作风险。二是在内控岗位的设置和对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上,要积极加强岗位责任制建设力度,确保内控管理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手段的有效实施;要明确并建立职责,让银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到对结算操作风险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来,以实现对结算操作风险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全面管理和监控,如:充分发挥内部稽核部门、审计部门职能,以及在必要时借助外部审计手段等。三是要加强岗位和业务的制约、制衡。要切实加强会计结算业务的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界定职责和权力范围,杜绝任何个人或部门独立完成某一会计业务而不受监督和制约情况的发生。要坚持定期对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强制休假、岗位轮换和交流制度,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四是通过大力推行管理决策信息化,实现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化管理的转变。
三、实施有效检查监督、完善整改纠错机制
(一)进一步明确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检查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健康发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不仅要检查出现存的问题,还要总结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风险点,以此对风险进行区分和分析。同时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更依赖于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各项检查不能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更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整改,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议,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完善整改、纠错机制。一是各分(支)行对会计检查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消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问题。二是监督检查部门要及时组织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对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彻底现象及时督促,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直至有效整改完毕。
(三)建立结算操作风险警示报告制度。针对集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出呈现的业务操作风险点,由会计结算业务主管部门或稽核监控部门每月汇总,形成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警示报告,下发到银行商业银行各营业网点,以起到警示和强调的作用。
(四)建立定期召开结算操作风险状况及对策分析会议制度。由银行会计结算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稽核等相关业务部门、分(支)行主管行长、委派会计、结算监督员、综合柜员等不同责任层次的人员参加分析会议。在分行一级可建立每季度召开会议的制度,在支行一级可建立每月召开会议的制度,在各营业网点则可建立每周的分析制度。要通过对以上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建立起持续的、循环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检查、分析、处理、改进过程,督导责任人员严格履行各岗位职责和遵守业务操作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均得到有效实施,最终达到控制或消除操作风险的目的。
四、加强会计结算监管队伍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结算操作风险监管预警手段,培养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人才。应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在技术条件成熟和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运用回归分析、非线性模型、经济函数模型等来科学衡量风险,让管理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定向培养操作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人才,不断提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使基层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之内 。
(二)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建立风险管理能力及业绩评价机制。商业银行应对支行主管结算工作负责人、委派会计、营业网点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建立明确的结算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对其的风险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和管理业绩的评估评价,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要通过集中或分散培训的方式,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风险管理的先进知识、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充实会计结算监管队伍力量。要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敢抓敢管的会计人员充实到基层营业网点会计监管工作队伍中去,充分发挥其“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五、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科技水平
(一)优化业务流程。各项银行业务设计要尽可能的优化业务处理流程或程序,从客观上减少操作风险源,减少出现技术性风险的错误或事故机率,并尽量将业务流程中的高风险控制点纳入计算机的控制范围,通过在机内设置相应的要素,增加后台管理能力,减少人为的操作性风险。
(二)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科技水平。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操作风险衡量方法,建立会计结算操作风险衡量系统,敏感反映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变动,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信息进行自动分析。
六、培育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应贯穿于建设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个过程,并结合实施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以及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不断将操作风险管理新理念、原理、工具等传递给相关人员,让他们能够视为己任,主动地参与其中的改进和配合,发挥出自身的智慧。一是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防范操作风险的关键在于人,商业银行要加强员工对防范操作风险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员工的操作风险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二是建立起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针对银行会计结算专业而言,就是要让各层次银行会计结算及相关管理人员对构成操作风险的包括执行风险、信息风险、关系风险、法律风险、人员风险、系统事件风险等形成全面、足够的了解,并充分认识各类违法违规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真正从内心深处提高警惕,把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切实防患于未然。三是要发挥银行会计结算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要增强员工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要构建充满活力的选拔任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四是要加强对银行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操作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银行会计结算人员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银行风险防控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上存在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风险评估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整个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因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由以下五方面因素构成:
(一)内部控制环境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分权制衡;银行应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规定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应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明确所有与风险和内部控制有关的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银行应建立和保持书面程序,以持续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评估。
(三)内部控制措施
银行应对其业务和管理活动采取控制措施;应考虑计算机系统环境下的业务运行特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建立并保持预案和程序,以识别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或紧急情况。
(四)信息交流与反馈
银行应建立并保持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程序,应建立并保持必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文件。
(五)监督评价与纠正
银行应对内部控制绩效进行持续监测,对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评价,董事会应采取措施保证定期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审,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要点
(一)会计制度建设
根据中国会计相关准则的相关要求,商业银行制定了各类业务会计核算制度,建立了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和本公司财务报表编制的真实和公允。
(二)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运作机制
一是建立了由一般准则、作业准则、工作规范等组成的制度体系,以及现场与非现场并重的检查模式。二是设立了独立于业务经营管理之外,独立行使检查、监督、评价职能的审计部门,各一级分行根据机构设置条件和经营管理要求设立分行审计部门。三是建立了总行审计部向董事会的垂直报告路线,审计部负责人由董事会任命,年度审计计划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批准,审计结果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报告;日常审计工作由副董事长直接分管,并接受监事会和高管层指导。以战略、风险、价值为导向,从加强对全行内控状况、风险状况的评价,加强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揭示入手,持续加大审计检查力度,进一步转变审计管理流程和模式,有效地发挥了内部审计独立监督、评价的职能,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内部控制关键要素与措施
报告期内,商业银行结合市场环境,围绕新的发展战略,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保证了各项业务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优化内控环境
本行持续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根据新的发展战略调整全行组织架构,精简管理层下设委员会,调整内控机构设置;科学界定前中后台、总分支行及附属机构的职能;持续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助推业务发展;有效落实各级行、各部门、各级人员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职责,夯实内控管理基础;持续开展多层次培训,加强核心人才培养,加大全员岗位培训力度;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发展战略中明确“人性化的员工管理、标准化的柜面服务、数据化的业务运行和差异化的客户服务”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二)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水平
本行结合新的发展战略以及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制定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内控管理政策与措施,有效提升风险识别与评估水平。信用风险方面,全面量化信用风险管理,启动“信用风险公司客户评级优化项目”,以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为依据实现行业信贷风险前瞻性识别与持续性防控;市场风险方面,在年度授权和日常风险审批中对相关产品包含的市场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识别和评估,积极加强和完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日常监控和报告;流动性风险方面,持续对资产负债的总量和结构、流动性缺口、备付指标的变动进行监测,综合评估全行流动性风险状况,有效应对流动性紧张的市场波动,确保了全行流动性安全;操作风险方面,全面推广操作风险系统及操作风险三大管理工具,为风险识别与评估提供管理运用平台,组织全行对重要业务领域的关键流程进行RCSA评估,分析、优化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声誉风险方面,持续加强舆情监测、处置力度,高度关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舆情监测,通过舆情提示单、媒体沟通等方式总分联动化解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方面,建立问题主动管理的机制,通过系统健康检查、日常巡检、趋势分析、厂商巡检和漏洞扫描,在全行范围开展电子银行信息安全检查、电子银行安全评估、互联网应用系统渗透测试等工作,主动识别潜在风险隐患。
(三)完善内控制度和措施
本行制定《内控梳理管理办法》、《内控台账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固化了内控实施要求,实现各项内控管理工作的常态化;选取与业务发展和客户端联系密切的流程作为内控梳理及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的重点;优化理财业务审批流程、集中采购流程、信息系统开发流程,进一步处理好风险控制与审批效率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措施,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严格落实贷款三查;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通过货币市场、公开市场等多种渠道和手段增加流动性资金来源,确保全行流动性安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针对目前易发、频发操作风险隐患,加强风险提示和流程梳理,针对同业风险事件及时警示全行加强风险管控;市场风险管理方面,持续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限额管理;信息科技风险方面,深入开展系统和应用监控部署工作,强化性能容量管理,提升生产风险事件预防能力。
(四)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本行加强重大风险事件报告管理,提升对重大风险事件的反应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风险提示与风险信息共享,对个人征信系统应用、克隆银行卡、信用卡套现、银行卡盗刷、贸易融资金融服务等业务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深入剖析,提示风险要点和应对措施,增强员工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全面总结各分行运营状况和先进经验,通报全行共享,推动全行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银行风险防控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系统;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068-01
银行会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贯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银行经营风险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商业银行的风险终究会在银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结算过程之中有所反应或体现。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管理、防范会计风险、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是减少资金损失、降低案件发生率的重要环节,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管理是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完整,采取一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会计业务的组织实施、会计岗位和人员的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综合管理和会计核算程序等全部会计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控制和杜绝发生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活动。而内部控制要求银行建立识别、计量、监控和管理风险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风险决策和经营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的全部活动都在内部控制的评审之下。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原因分析:导致银行会计风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1、会计风险的外部环境影响。(1)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常见的缺陷逐渐暴露。如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缺乏约束机制等。(2)尚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我国现阶段,金融管理模式不够完善,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要强化各家商业银行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公平的竞争。(3)不法分子的犯罪活动。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日益深化的银行改革使银行业已成为犯罪的重要目标。2、会计风险的银行内部因素影响。(1)会计管理方面。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是会计体制改革不到位。二是会计制度建设落后。三是机构庞大、管理半径过宽。无法及时发现、纠正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四是管理体制分散。信用卡、国际金融、住房信贷等多项业务的会计核算均自成体系,缺乏有效管理。(2)会计人员方面。第一,腐朽思想的侵蚀。随着经济发展,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诱惑越来越多。个别员工利用工作上的漏洞,窃取和挪用银行资金进行犯罪活动,直接威胁着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第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在银行内部,各个层面上的会计人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的现象。(3)会计操作方面。主要是会计、储蓄经办员责任心不强或法制观念淡薄导致操作失误而造成银行资金或财产损失的因素。综上,在银行会计工作实际中,既要加强会计管理,又要加强员工素质教育、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从宏观着眼,微观人手,采用综合对策,才能真正防范会计风险。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1、支付结算的内部控制。首先,加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内部控制,要实行支付结算票据债务备案制度,以央行为中心,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区域企业资信评估制度,推动自身形象建设,净化经济环境,减少金融风险;其次,升级我国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电子联行往来系统,实行流程再造,增强系统的开放扩充功能,强化银行内部牵制制度,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功能;再次,完善商业信用制度,开展票据创新,商业信用制度的完善有赖商业票据自身信誉的提高,票据联保制度也是提高商业票据信誉的一个重要方面。2、岗位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每个岗位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一年中没有违规违章现象给予奖励,对发生违规违章现象的给予不同程度处罚,提高他们完成本岗位职责的责任心。3、健全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一支精干的会计检查队伍,充实会计检查人员;充分发挥事后监督的作用;健全会计坐班制度,建立工作记录与报告制度。对发生严重违反制度规定的错误行为,责令经办员立即更正,使总会计真正起到监控防范的作用。总之,在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中,要从把好制度关、技术关和用人关入手,加强银行会计系统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根据会计工作的发展不断完善管理手段,促进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四、防范会计风险的对策:1、树立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首先,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增强会计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其次,完善各项会计法规,制定实施细则,有章可循,实现法律规范化。再次,加强执法力度,对有法不依、知法犯法者从严查处,为防范会计风险提供法律保障。2、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事前监督,主要包括对会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事中监督,主要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建立对经营风险动态监控的机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事后监督,对银行经营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进一步防范会计风险。3、加强会计工作检查、审计力度。加强会计岗位的风险审查,需要内外协作配合。首先,强化管理行对基层行自上而下进行的会计监督与检查,消除同级会计检查功能弱化、问题难查等负面效应。其次,借助外部检查监督力量,提升内部会计管理水平,有效发现疏漏,使会计检查工作成为一个内外结合、全方位的、严密的预警体系。4、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把好用人关,逐步优化会计岗位从业人员的队伍结构。5、建立系统的教育培训机制,开发人力资源。在培训内容上可以采取以传授金融理论知识、会计实务、会计专业技能等基础知识与培育职业道德、责任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提高会计自身的操作技能,增强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马宏(1986年-),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006级会计学本科生。
参考文献:
[1]招商银行研究部,《商业银行管理前沿》,中信出版社,2005.8
[2]刘慧娟.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3]朱莹.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环渤海经济瞪望》,2006.2
银行风险防控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银行结算 账户管理 合规
一、多策并举强化账户管理,确保客户资金合规使用
几年来,中国建设银行三峡分行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账户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也深入贯彻落实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的各项规定,抓紧抓好账户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23年武汉市账户管理执法检查中获得充分肯定,同年我行被授予“宜昌市账户管理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实现“账户集中控管”,使银行账户合规使用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逐步增强
为规范单位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立使用,强化账户合规管理,防范支付结算业务风险,提高前台营销服务和价值创造能力,中国建设银行三峡分行从2008年开始就对单位人民币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在宜昌市城区范围内实行账户集中管理,营业机构负责受理相关账户资料,负责审查账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分行营运管理部依据营业机构申请,对单位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变更、撤销相关事项集中审批,对账户使用状态等操作进行统一控管,以及核准类账户集中报送市人行。为了兼颐服务效率,县区支行核准类账户资料由各支行报送当地县人行审批。不论是城区支行还是县区支行,账户资料的审批和核心系统账户状态的控管都集中在分行营运管理部,通过账户集中管理,银行在账户开立的合规性、开户资料的完备性、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得到很大提高。账户管理工作逐步由分散趋向集中,杜绝了在账户开立分散管理的模式下,违规开户、违反审批规定提前使用账户、开户后不及时向人行申报等违规现象,银行账户合规使用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逐步增强。
2、创新对公结算账户管理手段,破解账户集中管理难题
按照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后台集中控管改革的统一要求,中国建设银行三峡分行完成了所辖各行账户开立、变更和撤销的报批、账户状态集中控管,以及城区行开户资料的集中保管等工作的物理集中,在账户开立的合规性、开户资料的完备性、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作业手段和管理工具,分行账户集中管理运作中暴露出较多问题:一是账户集中审批的效率有待提高;二是账户资料集中保管,使用和管理出现一些问题;三是账户数据不一致,对经营分析和业务管理带来障碍;四是临时账户过期使用、账户资料过期等问题客观存在。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分行主动梳理设计账户集中管控流程,有效融入“六西格玛”方法,遵循“定一测一析一改一控”的实施思路,创新完成单位银行结算账户集中控管作业系统(简称ACMOS系统)开发、功能测试、试点运行、专项整治竞赛活动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提升分行单位结算账户集中管理能力。通过流程优化与系统开发有机融合破解账户集中管理难题,并荣获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受到总行好评。
3、实现了人防与机控相结合,结算账户基本达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通过核心系统账户状态集中控管使得凡是不符合要求的账户即使开立了也无法使用,做好事前防御,从源头上防范资金风险;通过设置柜面监测系统相关参数及时预警和委派会计主管现场审核方式进行事中控制;通过事后稽核系统和风险管理常规检查“三道防线”进行事后控制。“三道防线”是指我行各部门和各分支机构在落实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构筑的三道风险防控防线:即各业务部门和各分支机构作为风险管理常规检查的直接承担者,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信贷审批、合规、安全保卫等广义的风险管理部门,是防范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则是防范风险的第三道防线。由此“三道防线”,将银行风险管理渗透到了业务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有效保证了全行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委派会计主管、风险经理和纪检监察特派员分属三道防线,具体落实相关风险管理制度,或检查制度落实情况,账户管理是他们检查的重要内容。
4、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柜面账户风险防范和监督执行力度进一步增强
业务经营与风险防范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共同体,如何在确保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出现安全事故,总分行在体制机制方面做了许多很有成效的工作,其中会计主管委派制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我行委派会计主管业务管理和人事关系隶属分行资金结算部,办公地点在营业网点,受分行委派管理柜面操作风险,确保前台合规合法经营,有直接反映问题的报告路径,在风险管理方面,相对独立和超脱。多年来,我行委派会计主管在账户开立事中审核、大额现金支付事中授权和银企对账组织管理等柜面风险防范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创新操作风险控制管理手段,解决操作风险管理抓手问题
历年来,建行高度重视风险问题,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有关柜面操作风险的制度、办法很多很全,具体到营业网点如何确保每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支行领导人员如何掌握本行柜面操作风险现状等都是一个现实问题。2009年,我行制订并下发了“委派会计主管操作风险每日报告制度”。分行组织人员对柜面风险控制点进行了梳理,选取20项重要柜面风险控制点,逐项列示,作为委派会计主管每日作业,要求每日审视柜面操作,每日记录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办法,支行分管行长每日批改作业,解决了长期以来会计主管履职缺乏抓手的问题。从一年来的执行情况来看,操作风险每日报告制度对于贯彻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防范对公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委派会计主管每日风险报告内容共有20项,其中与账户管理相关的共有5项。
6、高度重视账户信息的合法合规性,账户年检工作日常化
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确保各经济主体合法合规办理资金结算,账户年检工作是账户管理的重要内容。以前,每到10-12月,网点就要抽调一定人力物力清理账户资料,通知客户前来更新账户资料,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效果不太好;自去年来,我行利用ACMOS系统信息提示,提前告知客户,逐步实现账户年检工作日常化,成效显著。
7、持续开展账户专项治理活动,提升银行结算账户规范化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规范结算账户管理,2008年以来,银行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全行性结算账户专项治理活动。分行把结算账户专项治理作为防范案件风险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按照《账户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账户开立、申报、使用以及开户资料管理等每年进行全面检查、清理,防止虚假开户、多头开户等不合规行为,力争从源头防范账户管理风险。同时,根据建设银行总行要求,一并结合反洗钱、可疑支付监管工作,按季组织进行结算账
户风险排查。通过开展账户专项治理工作,全行银行结算账户的合法性、合规性大大提高。
二、认真查找分析账户管理工作难点,积极呼吁完善制度办法
在账户管理推进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料到期和银行结算账户的信息变更后,督促客户在规定时间内前来我行变更存在难度
《人民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存款人更改名称,应于5个工作日内向开户银行提出银行结算账户的变更申请;第四十七条规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地址以及其他开户资料发生变更时,应于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开户银行并提供有关证明。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客户信息已更新后,我行工作人员联系客户,但客户未按规定时间到银行进行变更。同时,部分单位账户资料过期或即将过期,通知客户到工商、税务和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办理变更手续,而客户反映这些部门每年集中某月份办理年检和换发等手续,致使过期的资料迟迟不能更换,存在资料过期不能及时更换和账户的信息变更不及时的问题。
2、临时存款账户管理存在难度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第三十六规定临时存款账户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二年。而在实践中,部分施工单位的工程远远超过二年,特别是支付工程款、材料款、劳务费等一些款项时,一些临时开户单位不可能在二年内结清上述款项,有的甚至拖欠长达几年,而结算账号不能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此类账户我行采取在人民银行系统进行销户,而柜面系统未销户的方法处理。
3、《账户管理办法》部分内容与现阶段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如《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基本存款账户和一般存款账户不能在同一银行机构开立。该规定与现实经济活动不适应。如用于借款开立一般存款账户不能和基本存款账户在同一银行机构开立,使银行机构对存款人贷款资金难以监管。目前大部分银行机构均要求存款人将基本存款账户开在本机构后,方可对其贷款。同时,为监管贷款资金的用途,大部分银行要求存款人单独开立账户进行贷款资金监管,使得多数在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行借款的存款人其借款户只能以借款协议开立专户进行管理,但《办法》对以借款协议开立的此类专户并没有相应的条款进行规定。
又如《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存款人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自正式开立之日起3个工作日后,方可办理付款业务。但随着《反洗钱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银行在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下,应在同意存款人开户前,就对存款人进行真实性调查。因此规定账户在核准后3个工作日才能使用不利于存款人及时办理结算业务的需要。
4、《账户管理办法》部分账户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银行风险防控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控制 机制
一、引言
任何经营活动都避免不了风险,由于事前没有预料到的因素而导致的损失致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差距出现了较大的空隙,这样就无法再赚取额外的利润,尤其是我国国际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国内外知名银行的进驻给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在这样激烈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银行积极的寻找规避风险的措施,开发了一系列的新的金融工具,力争完善商业银行的金融体系,但无疑这也加大了风险因素。另一方面,为了与国际银行业接轨,我国商业银行也需要不断的调整,持续进行制度的创新,也就增加了经营过程的风险。因此,基于以上这些环境因素,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自己的风险控制机制,这一需求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的重点课题。
二、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问题
(一) 太过重视业务指标。
我国商业银行一向比较重视利润,尤其是在拓展中间业务的时候,往往以利润率的高低来决定是否房贷,当然这期间还有政策和市场的因素起着作用,但是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普遍通用的规则,就是以利润为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在拓展自己的业务时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由于市场的竞争比较大,导致有些基层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发生抢客户的现象,注重了销量,却忽略了质量,降低了放贷的标准,提高了贷款回收的风险。
(二)未建立科学的防控体系。
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对待风险的处理方法比较集中在事后处理,也就是将资产风险的组合、转化、处置等作为处理风险的重心工作,但是对事中和事前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商业银行部门较多,且每个部门的员工对于自己的风险实行自我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这样就无法建立统一的控制目标,也不能在整体上实现良好的信息沟通,无法起到系统的监督。
(三)缺乏事前控制。
分析商业银行的预警机制,几乎没有构建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运用较为先进的方法,这样就没有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也无法阻止损失的发生。在我国的商业银行系统中没有构建统一的风险防范体系。这样无论风险发生无论是前期、中期还是后期的概率都比较高,另外,银行没有对这些风险进行前期的量化分析,即使有的银行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也不足以深入研究控制风险的方法。
(四)内控机制不健全。
从构建内控机制的角度来说,我国的商业银行还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一方面是这些防范措施还比较简单,达不到现在金融风险控制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也要进行不断的监督和管理,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系统将风险进行等级分类,并将这些分类运用较好的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目前商业银行的防控系统还是很粗略,有些方法或者概念比较模糊,不够清晰。
(五)风险管理人才欠缺。
虽然现在有些商业银行开始重视风险管理,也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开展工作,但是在当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银行所配的员工的素质还无法满足金融市场对风险管理的需求,在知识和技术方面还存在着缺陷。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措施
(一)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全面放开银行的市场对于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应该统一起来,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拥有一个统一的风险防控目标,同时各个部门又要为自己的风险目标负责,从而使各个岗位都能建立一种风险意识,在控制风险的过程中发挥力量。通过建立一套控制体制,并且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提高风险的防范水平,保证经营的质量。
(二)加强风险管理的文化建设。
除了要进行组织上的管理,还需要建立理念上的控制,也就是说让各个员工都能具有风险意识,认为防控风险是工作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纵观国际的金融机构,很多都倒闭了,这和他们的员工不重视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全体员工,无论什么级别,都应该重视风险观念的树立,也就是建立风险控制的文化体系,将风险控制植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环节中,让大家时时刻刻建立一种信念,培养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样就可以把风险降低到最低。
(三)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
制定目标需要结合商业银行的现实情况,尤其是单纯的业务指标考核的方式不仅是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还对员工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使追求利润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虽然作为一个企业,商业银行的利润和规模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不计较风险的产生,那么就会造就比较严重的后果,而且有些后果可能会威胁到商业银行的生存。
(四)完善考核机制。
除了要构建良好的制度管理体系,还需要完善员工的考核机制,管理制度再好,如果没有构建奖惩机制,那么制度也仅仅是放在墙上供闲暇时阅读的资料而已。所以,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 建立一定的激励措施和惩罚措施,保证员工们能够朝积极的方向努力,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完善信息报告与披露制要。
要想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就需要将一些基础的数据、指标、范围等清晰的表示出来,这种情况下,将金融监管的一些科学的识别方法和预警机制结合起来,从而构建统一的信息披露体系,完善风险控制的措施,保证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机制的完善还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借助深化改革的政策之风,总结国内外先进的风险控制经验,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