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凭证管理工作总结(精选5篇)

银行凭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银行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会计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会计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不仅仅是用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也不仅仅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重大变革,其更为深刻的含义是,将会给传统的银行会计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引起银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进而推动银行会计工作现代化的进程。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和银行会计电算化对传统银行会计的冲击和影响,以更好地促进银行会计电算化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使银行会计在银行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 银行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长期以来,会计操作主要是以算盘作为主要计算工具,靠手工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的。随着的不断发展,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管理工作对会计数据的要求日益提高,会计职能和有了新的发展,相应的会计数据处理量大大增加,手工处理会计数据的方式逐渐暴露出速度慢、效率低、准确性差等弊端,越来越不适应会计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适应经济管理工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操作技术逐步地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操作,进而发展到电算化操作。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会计中的,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性学科———银行会计电算化,它是一门介于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现代会计学科之间的边缘性科学,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体系。概而言之,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诞生,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是银行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必将对银行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重大影响。

二、 银行会计电算化与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银行会计基础工作,是指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它是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其主要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置和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工作交接的程序,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会计凭证的格式设计,取得,填制,审核,传递,保管等;会计账簿的设置,格式设计,编制,审核,报送要求等,会计档案的归档要求,保管期限,移交手续,销毁程序等,会计检查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等等。应当说,银行会计基础工作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并且其范围也并非固定不变,它会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发展。也就是说,必须结合银行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发展来理解和界定银行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银行会计工作实现会计工作程序化、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化、报表文件统一化以及数据资料完整化和代码化等。会计工作程序化,要求制定一套会计工作的“工艺流程”,编制会计工作流程图,用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分解和协调,规定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以及它们与有关业务操作的信息联系,通过流程图使会计工作的职责范围规范化、条理化、具体化。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化,就是把会计业务按照银行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会计人员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规范成标准的工作程序的方法,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会计人员行动的准则和规范。报表文件统一化,要求设计一套统一规范的会计资料。数据资料的完整化和代码化:完整化是指要有一套完整准确的数据资料,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数据,银行本身的和与银行经营有关的其它各方的数据资料;代码化,就是要把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则编制成统一的代码,以便于计算机的识别和处理,提高计算机运算效率,节约运行费用。概而言之,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同时,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又可以进一步促进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 银行会计电算化给银行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的变革及对策

(一) 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进行分类汇总反映的类别名称,是银行设置账户、归集和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根据。在银行会计工作中,通过设置和运用会计科目,可以将银行错综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分门别类地反映,从而保证银行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符合和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银行会计科目处于一种不规范、不统一的状态,与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极不相适应。而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资料的统一和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

1.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要求银行会计科目类别、名称、编码、核算内容应尽量统一和规范。

2. 为了减少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初始设置工作量,要求会计科目的层次、内容应尽可能统一,并尽可能稳定。明细科目的设置尽量考虑电子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方便。

3. 会计科目的编码是银行会计电算化中的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科目代码要有扩展性并且位数要适当。银行会计科目代码使用范围广,一旦代码的长度或编码方式发生变化,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非常大。但银行的经济活动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会计科目的数量(特别是明细科目)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增减变化。这就要求银行会计科目编码方案要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不改变原有编码体系的条件下可以很顺利地增减科目。与此同时,又要防止代码过长,造成记忆、输入、使用上的不便。

(二) 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也是核对账务和事后留存查考的重要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银行会计核算操作的起点和基础,在任何情况下,没有审核合格的会计凭证就不能处理业务、记载账务,就不能向电子计算机系统输入数据———这是银行会计核算的一条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定。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受手工操作方式的影响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会计凭证的处理一般都要经过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环节。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后,记账凭证主要有三个来源:(1)手工编制的零星业务的手工凭证;(2)其他业务子系统在对业务处理后自动生成的机制凭证;(3)账务处理系统自身产生的固定凭证。记账凭证分为三类:手工凭证、机制凭证和固定凭证。其中,手工凭证是人工编制、手工录入的,后两者都是机器自动编制、自动转录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关心的已不再是根据记账凭证登账的工作量大小,而是凭证的来源。因为这时所有的记账凭证都存储在计算机中,如果不能从中明确地区分出凭证的来源,银行会计以及审计工作就会非常困难。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记账凭证按其来源而不是按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是必要的且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另外,会计凭证也将由以实物凭证的传递为主转变为主要传递“电子凭证”的方式(实行“票据载留”制度)。

(三) 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是指由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格式的账页所组成,是用来分类记载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记录薄册,是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依据。在银行会计手工操作的条件下,银行会计账簿按其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序时账薄、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按照“双线核算”原则的要求,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码后的记账凭证,平行登记分户账和总账。其中总账和分户账的相互核对即总分核对是保证账簿记录正确无误的关键所在。而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账簿的登记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集中自动化处理来完成的,总账和分户账之间不存在相互核对的问题,总分核对已无实质性意义。在账簿的格式问题上,限于打印机的条件,传统账簿的输出在软件设计上有一定的难度,使用中也存在浪费纸张、成本较大的问题,因此,账簿格式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否一定要打印输出账簿呢?从信息保存的角度来看,存储于磁介质和存储在纸介质上的效果是一样的。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打印账簿,也只是多一种各查的会计档案资料而已,但这种做法的代价则是费时、费力、成本增加。目前不少实现了银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平时并不打印账簿,只在会计期末或检查时才予以打印就是一个证明。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所谓账簿只不过是根据记账凭证按会计科目进行归类、统计的中间结果,而在计算机内部不存在手工意义上的各种账薄;此外,将会计账簿分为日记簿、总账及明细账的价值和必要性已经不大。会计电算化以后,只要给出一个会计科目,计算机就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形成所谓的账簿,而不管这个科目是存款科目还是贷款科目,是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而且所有的账都可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形式。在银行会计手工操作中,一旦发生错账,应根据不同的错账情况,在分清错账类型的基础上,相应的采用“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兰字反方更正法”等进行更正。而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条件下,输入数据都要经过严格的逻辑性校验,如会计科目逻辑性校验、借贷发生额平衡校验等,因此,不需要用划线更正法来更改账簿记录。如果账簿记录有问题,那么一定是合法性问题,往往采用输入“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它类似于“红字更正法”,以便留下错账更正的线。

(四) 账务处理程序

账务处理程序,也叫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填制方法。具体内容是指从受理或编制凭证开始,经过记账、结账和对账,直至编制会计报表、轧平账务为止的全部处理过程所采取的方法和步骤。手工会计方式下,围绕如何减少登账,特别是登记总账的工作量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形式。如常见的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等。在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时,各单位可以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在保证既能准确、真实、及时、完整地提供有关会计信息,又能简化会计核算手续、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适应本单位的账务处理程序。银行会计则采用的是科目日结单账务处理程序,它属于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一个变形。但不管采用哪一种账务处理程序,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简化转抄的工作量,而不能完全避免转抄。无论会计人员的素质如何,从填制记账凭证到编制报表的每一个环节中,转抄错误和计算错误都难以避免。为了保证账务处理的正确可靠,根据复式记账原理,“账核对”、”试算平衡”等账务核对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这种通过低效率、重复处理来换取账务处理的正确可靠,是银行会计手工账务处理程序的一大特点。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流程中,记账工作完全由电子计算机系统自动进行,其内部的账务处理流程根据数据流来设计,调整和取消了银行会计中因手工操作或内部控制的需要而人为增加的诸多重复性环节的内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整个数据处理过程可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等三个基本环节,其控制的重点是在输入环节。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其一切中间过程都在电子计算机系统内部自动完成,而需要的任何信息资料,都可以通过“查询”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处理不会发生遗漏、重复记录和计算差错等手工操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故某些手工操作方式下的账务核对环节将不复存在。总之,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中,银行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将有新的变革和发展。

(五) 财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是定期反映银行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有关未来经营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组成,其中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编制会计报表是一件费时、费工、费力的事情。在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反映活动的会计数据以一定的结构存放在会计核算数据库,财会人员只要定义好报表格式、取数公式,机便自动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复杂的劳动简化了,工作效率得以较大提高。由于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储存能力、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会计报表编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使得财务会计报告在披露的时间、、方法等方面也发生重大的变革。此外,会计报表的报送渠道和报送方式上可依据计算机系统处理的特点,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报送报表、报送磁盘或联网传递等不同方式,以随时满足各有关方面对银行会计信息的需求。

(六) 会计档案

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档案主要是以纸张的形式存放。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档案发生了巨大变化:纸张介质改变为光、电磁介质。磁性介质一般体积小、存储密度大、易于传递、复制和保管,具有纸张无可比拟的优点,类似手工的各种账簿种类、格式在计算机中并不完全存在或并不永远存在,当需要输出这些账簿时,会计人员只需告诉计算机会计科目、日期,计算机就会自动、准确、迅速地生成所需的账簿并显示在屏幕上或从打印机输出。但是,由于磁性介质不能直接识读,数据删改容易且不留痕迹,将会给银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带来新的课题。

(七) 会计工作组织体制

在银行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相互之间通过凭证的传递、交换,建立联系,相互牵制,从而保证银行会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将手工会计对数据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记录的操作方式,改变成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式。银行会计工作组织体制的确立,将主要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依据,手工会计中的岗位划分将被新的岗位划分所代替,如数据录入、审核、维护等。很显然,手工会计工作岗位与电算化工作岗位是截然不同的。具体说来,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工作岗位可划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主要包括:会计主管、出纳、核算各岗、稽核、档案管理等,各基本会计岗位与手工会计的各会计岗位相一致,基本要求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一致。电算化会计岗位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银行要根据计算机系统处理的特点,结合会计工作的需要,划分电算化会计岗位。大型银行和使用大规模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银行,可设立如下电算化会计岗位,即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会计档案保管以及软件开发等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其它中小银行和使用较小规模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银行,可根据本银行的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设立一些必要的电算化会计岗位,一些岗位可以由一个人担任,但要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

(八) 会计内部控制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会计工作中为了维护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物资的安全性等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和业务处理手续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银行会计手工操作中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会计凭证的传递及账务处理程序,规定每个工作点应完成的任务,并在账务处理程序中选择关键控制点,在进行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相互校验,相互核对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同时,在账务处理过程中,还通过对账、检验账证、账账、账实各自是否相符等内部控制方式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堵塞漏洞。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计算机电磁介质不同与纸张介质,它能不留痕迹进行修改和删除。此外,计算机在硬件和软件结构、环境要求、文档保存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会计电算化下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必然具有新的内容。原来手工会计操作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方式将会被部分的取消或改变,如原来的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等内部控制方式将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更加严格的输入控制;原来通过签章等方式实现的控制,而代之以密码、权限控制实现;控制的方式也从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控制。总之,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方式将由原来的人工控制转变为“人—机控制”。控制的要求更为严密,范围更加扩大。

(九) 会计职能实现

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随着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银行会计职能将会出现转换和扩展,其工作重点由过去的主要是对外编送会计报表,转向利用会计数据加强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由过去单纯事后检查和分析,转向全面核算;由过去会计部门只是反映财务情况,提供财务信息,转化为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充分发挥会计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软件逐渐从核算型转向管理型,其管理职能将会进一步加强。各种专业管理系统将会综合成一种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共享,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管理信息,为银行进行正确地决策提供保证。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分析和解决实际,揭示出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挖掘银行内部潜力,为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提供可靠依据。由此看来,银行会计实现电算化过程中,其支撑环境,包括硬件、软件、技术的选择、技术人员的培训与配置,以及相应组织机构的安排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十) 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组织银行会计核算和加强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处理银行会计事务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我国现行的银行会计制度主要是基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而制定的。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不但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要遵循会计电算化情况下的一些特定的规则和要求。因此,变革现行银行会计制度,制定融手工银行会计制度与电算化银行会计制度为一体的银行会计制度体系则成为必然。

(十一) 会计人员素质

银行会计手工操作条件下,从事银行会计工作的主要是银行会计专业人员,其业务骨干主要是会计师。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所需人员应由银行会计专业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等组成。对从事银行会计人员的要求是: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而且还要熟悉电子计算机,其骨干应是精通电子计算机的高级银行会计人员。

(十二) 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

在银行会计实行手工操作的条件下,银行会计信息系统一般由会计师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的会计制度等,并同行业的经验,针对本银行的实际情况,拟定设计而成。而在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使用了电子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其账册、报表不仅要遵循银行会计手工操作的一些基本规范和原理,还要遵循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一些特殊的规定,特别是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需通过一系列相当复杂的过程开发出来。具体说来,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是在对原来的银行会计信息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和系统调试等一系列系统开发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银行凭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会计事后监督;风险管控

一、引言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品种的推陈出新,由操作风险而引起的案件频繁发生,操作风险管理问题日趋严重。2004年正式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概念进行了明确的说明。操作风险,是指有问题或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为有效管理业务运行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银行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创建了中国特有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事后监督。

我国商业银行事后监督由会计监督职能演变而来。会计事后监督随着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业务运行以及风险管理的要求发展并不断壮大起来。由于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多重委托的经营管理特点以及从业人员心理和行为的有限性,商业银行运行和核算领域一直是操作风险的集中高发区,需要建立一个监督机制对各项业务的核算和业务流程进行风险控制,监督业务核算的具体执行情况,发现核算差错、潜在风险隐患和业务流程缺陷并及时纠正,以提高核算质量和服务质量,切实化解商业银行业务运行中的操作风险。会计事后监督即是这种安排中的重要环节。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可以识别和发现业务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会计事后监督体系的好坏,一定程度上映射出银行操作风险防控水平的高低。

华夏银行XX分行是二级分行,成立于2009年5月,隶属华夏银行南京分行,是近二十年来首家入驻XX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华夏银行XX分行经营业务范围涵盖了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提供保管箱服务等等在内的业务。10多年过去了,华夏银行XX分行在总行的领导下不断扩充业务,更新业务操作系统,是全国第二批上线新国际结算系统的二级分行。

二、华夏银行XX分行会计事后监督中心现状

(一)会计事后监督中心工作情况

华夏银行XX分行会计事后监督中心隶属于分行会计部。会计部下设作业中心、内控合规部和会计事后监督中心三个部分,主要负责分行在会计方面内控管理上的把握。华夏银行作为已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和事后监督非常重视。2002年,华夏银行结合自身会计核算体系的实践,开发了一套事后监督系统。该系统可应用于本行储蓄、对公、华夏卡、网上银行等所有本、外币业务。近年来,华夏银行结合自身业务和发展情况,丰富事后监督中心监督的品种,更新监督的设备,扩大事后监督的范围。然而会计事后监管传统的会计凭证审核模式仍活跃在事后监督阶段的各个环节。

目前华夏银行XX分行主要采用人工监督和计算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总行开发的事后监督系统,通过影像缩微系统完成原始凭证的扫描与识别,实现人工与计算机的有效结合。

(二)华夏银行XX分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流程

华夏银行XX分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流程主要有:各机构传递凭证至分行、会计事后监督中心审核凭证、会计事后监督中心下发差错、营业机构确认差错、会计事后监督中心汇总。

1. 各机构传递凭证至分行

营业结束后,各机构柜员审核自己当天所办业务的所有会计凭证,并打码整理。两人交互审核确认签字完毕交给各柜面责任人,然后封装,通过邮政小包的方式,传递至分行会计事后监督中心。

2. 会计事后监督中心审核凭证

第二天接收到各营业机构的会计凭证后,会计事后监督中心清点审核无误,由监督员登录图像数据采集系统,按照网点编号和柜员工号的顺序,将凭证扫描进图像数据采集系统。人工审核纸质凭证后,根据前日业务的运作状况和扫描到数据图像数据采集系统的凭证进行流水勾兑。

3. 会计事后监督中心下发差错

根据会计凭证审核和流水勾兑结果,监督人员登录事后监督系统登记差错情况、差错级别、差错责任人等信息。并在excel表中进行差错统计,形成每月的差错柱状图。同时,根据所发生差错的主要信息形成纸质差错单下发至营业机构,要求各责任人反馈整改情况。

4. 营业机构确认差错

营业机构登录事后差错查询系统查询到本机构的差错情况,或者收到纸质差错单后,机构经理进行差错分析。属于一般性差错的,由当事人整改并反馈确认差错原因。如属风险性差错除整改外,应认真查找业务数据,剔除隐患,并根据分行文件规定对当事人进行相关处理。

5. 会计事后监督中心汇总

会计事后监督中心监督人员汇总分行各营业机构差错反馈情况,分析差错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防范方法。并形成每月分析报告,月底会计工作报告时进行通报。

(三)华夏银行XX分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特点

1. 监督范围广,工作量大

华夏银行XX分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主要是对前一日的高低柜会计业务凭证进行全面的审核。除了基本的凭证审核外,还有影像检查,不定期的现场检查等。监督范围基本上涵盖了柜员的大部分业务,覆盖面广,因而工作量也非常的大。

银行凭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会计的存在具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其中至为密切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理论基础是指会计系统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技术基础是指会计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技术支撑或技术手段,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虽然我们的银行会计机软件大多采用的是“仿真式”,即仿手工式,但在以算盘、笔墨、帐簿为主的手工条件下的会计理论必须与计算机信息为主的化技术条件相匹配,因此,电算化对传统银行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必然的。

1、“双线核算”已失去原有的核对作用。

在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其帐务处理的程序是:凭证——分户帐(登记簿)——余额表,以及凭证——科目日结单——总帐——日计表。可见,明细、综合核算两者虽然是自成体系,但都是根据同一凭证进行的。但一笔业务需分别由二人处理。

在计算机操作下,科目日结单无需另外再由他人输入原始凭证信息产生,而是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生成。在此情况下,初始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通过初始数据的录入和共用,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的数字总是相等的,分户帐合计恒等于其总帐。至此,计算机内部已无法通过平行记帐双线核算来检验其帐务的正确性,现在很多银行是名为总分核对,实为“人机核对”,用手工方式再做一次综合核算。因此,双线核算已失去了手工条件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

2、单式凭证原有便于传递的作用不复存在。

在传统核算业务中,由于一笔银行业务的实现可能涉及几个柜台,甚至几个行处。长期以来,为了便于凭证传递和分工记帐,银行一直广泛采用单式凭证。随着计算机记帐及联行“天地对接”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迅猛和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的输出输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已不存在复式凭证传递速度等,复式凭证不仅对应关系明晰,便于事后查考,节省银行工本费,而且,在计算机操作下,只需调整软件设置,就可实现根据同一凭证同时记录借贷双方帐务的功能。而且,现实中也确实有不少业务名义上使用单式凭证,实际上已运用了复式凭证的原理。如联行业务,原来需要发送给收报行的有关凭证现已改由发报行保管,收报行只是依据电子信息直接登记有关联行帐务,在此情况下,发报行只要有发报依据即可,报单的作用已逐渐减弱,尤其是原来流传递给收报行的来帐卡片和来帐报告卡,更显多余。再如同城票据交换业务中,现有不少城市已使用了电子清算系统,不需将票据送达付款行便可完成支票和本票等结算业务。收付款单位在同一银行的有关业务,则更无必要根据套写的凭证分次输入同一业务信息系统。

3、帐簿种类过于繁多。

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及银行业各种类的多样性,长期以来,帐簿设置是根据不同业务特点而有所不同。明细核算中的分户帐就有形式各异的甲、乙、丙、丁四种;登记簿也有普通三栏式及根据不同业务需要设宜的多栏式;余额表也有一般余额表和计息余额表之分,再加上活页式总帐等,可谓“品种”繁多。在手工操作下,这些帐簿有其共存的必要性并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需在帐页上计息的科目可使用乙种帐,不需计息或使用计息余额表计息的则使用甲种帐,以有利于迅速结息等。但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下,信息资源具有共享的优势,它可以随时对贮存的信息进行自由重组汇总,且具有无限的自由空间,按使用者的要求,在原始数据基础上,直接生成手工状态下的各类会计报表。因此,在电算化实现后依然设置众多形式的帐簿已无必要。

4、会计凭证基本要素的值得再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有关会计制度对会计凭证的基本要素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签名或盖章”被作为判断凭证真实性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凭证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这一规定没有顾及到电算化条件下的新情况。在电算化条件下,有时可审查到凭证的印鉴,而有时只能审查到其密押或支付密码。如同城支票结算中,为了做到及时进帐,许多票据交换系统都引入了电子支付密码技术,它具有准确性与安全性,且便于银行校验,发挥着与印鉴相同甚至更强的防伪效用。再如电子联行、电子汇兑中,判别对方凭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只能依靠密押。由此可见,在有关制度中并不能将“签名与盖章”作为鉴别凭证真实性的唯一条件,至少应将支付密码和密押等包括进去,否则,银行目前按“支付密码”所做的凭证传递及帐务处理是否具有效应,将会引起争议。

二、改革传统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应充分考虑在电算化条件下现代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的要求,淡化传统的以帐簿为中心的帐务组织概念,以记帐凭证及各种分类、分期的发生额和余额为基本数据,直接处理、合成输出各种帐簿、报表及与管理和决策有关的信息。

1、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处理潜能,改变电算化软件开发的“仿真性”。

“仿真性”程序在软件开发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电算化软件开发推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会计电算化系统适应环境的主要途径。但如果银行会计电算化一味地强调遵循手工会计理论与,这无疑会在难以完全仿真、与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不协调的同时,无法真正发挥电算化的优势.造成资源的浪费。计算机信息系统具有如下技术特性:(1)集中性。同一信息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共享,而且信息存贮有着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2)自动性。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从输入信息到输出财务报告的全过程,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3)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收集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信息时间、空间上的多元化及处理信息方法的多元化等。

基础应与技术基础相匹配,任何超越技术基础的理论、规则是不切实际的;反之,技术到一定阶段依旧墨守陈规,也难以使技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应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性的新视点出发,和发展会计理论与,以充分发挥电算化优势,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2、依据会计业务重组原则,增设会计科目级数。

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是统一核算口径、正确组织银行会计核算的前提。科目设置是否恰当,关系到银行业务与财务信息是否系统、明确,直接核算质量和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随着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应充分发挥信息共享、汇总及再处理的优势,改变按业务和资金性质设置会计科目的现状,使之丰富完善成为不仅按业务内容和资金性质,而且按业务管理、会计、统计和会计信息的需求来设置科目。因此,有必要根据核算、分析、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增加科目级数。即:设置会计科目的最明细级(如帐号),然后依次设置各项明细级(科目代号)、次高级(报表会计数或业务类型码)、最高级(行号等);并且,可对各区间代号位数进行统一协定,以防各行标准不一;造成混乱。这样有利于银行会计快速统一规范的核算,有利于信息资料按不同需求随时汇总,有利于信息分析和决策。

3、改革银行会计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手工条件下的一些单式凭证,如上所述已失去了原本意义,至此仍一味“仿真”,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防范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不方便等弊端。如联行汇划补充报单格式已率先印好,待使用时再由机会栏打印,这样增加了凭证管理环节,也带来风险隐患,因此,有必要改革会计凭证的设置与管理方法。而且,在有形凭证能通过计算机转化为会计信息的今天,改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也有其可行性。

4、完善银行帐务组织及处理程序,建立现代化会计核算体系。

帐务组织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帐簿的设置、结构、核算程序和帐务核对方法等相互配合的帐务体系。我国银行帐务组织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改革,绝大部分业务在手工条件下,已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帐务组织系统,但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体系还需不断发展、创新与完善。

就帐簿设置而言,由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极强,登帐、计息、合帐等机械处理极为迅速,因此,在计算机条件下,分户帐没有必要仍保留甲、乙、丙、丁四种,最多保留甲、丁二种帐簿即可,其他如余额表、登记簿等也可精简并规范其格式。

就帐务处理而言,科目级别的细化和会计凭证、帐簿的改革也必将使银行帐务处理程序随之发生变化。电算化条件下,不必设置类似于手工帐簿的帐簿数据库,可建立记帐凭证数据库和分类汇总数据库,以适应计算机集中性、多元性的特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此外,在帐务处理程序的设计上,还应兼顾预防串户的要求。可行的方法是在程序中增设帐号和户名的自动核对功能。在录入凭证时,应同时录入帐号和户名,供计算机核对,核对相符,方可调出分户帐。这既可有效地杜绝串户,保证会计核算资料正确性,又可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就会计信息报告而言,计算机辅助会计报表处理和财务分析工作.已成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可以满足其他财会信息文档处理、管理的要求。过去日计表主要是轧平当日帐务的主要工具,在电算化条件下,其功能可扩展为满足管理者了解掌握基层行日常业务状况的需要。可利用计算机系统根据需要采取联机实时报告的形式每日逐级汇总上报日计表,弥补业务状况报告表定期上报的不足。

银行凭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银行账户 内部控制 资金安全

银行存款是行政事业单位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如何加强银行存款的安全性管理,确保其安全、完整,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本文结合公安消防机关的工作实际,从内部控制制度关键环节入手,以银行账户管理、银行存款结算控制、银行存款核对控制和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4个方面为重点,对如何加强银行存款的安全性管理进行深入探讨。

一、加强银行账户管理

在银行开立账户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第1步,因此管好银行账户的开立是对银行存款进行有效管理的起点。根据国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具备开立银行账户条件的单位,只能在银行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但实际上,有的单位巧立名目,违规设立多个基本账户和在多家银行开设账户。事实证明,一个单位多头开户,银行账户过多、过滥,极易导致资金安全管理问题。对开立账户进行管理的关键在于把好审批关,较好的审批办法是审批过程由两人以上同时办理,互相牵制,而不应单独授权于一人,最后再经后勤部门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对多头开户的单位,要按照公安部消防局的有关通知进一步清理、规范,该撤销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应当将银行账户监督检查纳入财务检查的重点内容,以堵塞管理漏洞,不给“小金库”、“账外账”以可趁之机,确保银行存款的安全管理。重点内容是:

(一)是否擅自、多头、多处开立银行账户,银行账户的开立申请、审批手续是否合规和健全。

(二)是否按开户核准通知书核定的用途开设账户,是否存在账户混用以套取现金的行为。

(三)是否定期与开户银行核对存款收支款项和余额。

(四)是否建立、健全银行账户管理档案,是否使用统一的银行账户管理信息系统。

(五)临时银行账户是否在有效期内,延期申请手续是否完备。

(六)有关的银行账户的报表是否账表相符。

(七)是否建立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落实。

(八)网上银行、单位银行卡等电子支付手段是否安全可靠。

二、加强银行存款结算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针对银行结算的关键环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强银行存款的安全性管理。

(一)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

依据内部控制原则,严禁一人保管支付银行存款所需的全部印鉴。预留银行的单位财务专用章和领导名章应分别保管、分别使用。单位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领导名章应由领导个人或其授权人保管。严禁将银行预留印鉴携带外出,防止用印过程失控。

(二)妥善管理银行结算凭证和相关票据

各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银行结算凭证和收款票据,明确各类票据的购买、领用、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设置票据使用登记簿,对票据的使用逐笔登记,空白支付凭证和支付密码应分开存放,防止被盗和遗失,禁止在空白凭证上加盖预留银行印鉴。

(三)严把存款收支审核关

要确保每笔存款的收支都经过严格的授权和审批。对存款的支付,要由经办人员填写支付存款的申请,并经复核岗位的人员审核,依据经费使用审批权限,经有审批权的单位领导审批后,方可由出纳人员签发银行结算支付凭证。对银行结算支付凭证的签发,应实行双重复核制。即出纳人员签发的支付凭证,除预留银行印鉴保管人在加盖前检查外,还应由复核岗位的人员根据经批准的支付申请和原始凭证进行复核,以减少付款过程中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在加强付款核对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存款收入合理、合法性的审核,特别是对那些与本单位业务无关或无经费领拨关系单位发生的收入,要加以甄别后处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经济纠纷。依据重要性原则,对单笔金额较大的银行业务,应至少由两人以上到银行现场办理,如大额现金的提取、大额转账款项的汇兑、定期存款的存取等。

(四)充分重视电子支付手段的安全性

目前,一些单位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使财务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银行业务,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享受现代科技便利的同时,其安全性也应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要保证支付网络的安全性。网上支付所用电脑一般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其网络安全性较之单机应用和专用网络要差很多,但只要管理措施得当,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这些安全措施包括安装和及时更新互联网安全软件,及时安装操作系统安全补丁;不下载、使用和打开来历不明的软件、电子邮件;使用复杂的系统登录密码,并定期更换;以普通用户身份登录操作系统;指定专人使用网上支付电脑,防止未经授权的接触使用;不在上网电脑上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等。其次要落实岗位分工制,防止一人办理网上支付的全部业务。网上银行登录和支付密码必须由两人分开保管和分别使用,定期更换,网上支付授权移动证书实行三级管理,严禁由一人全部保管和使用。

三、加强银行存款核对控制

核对银行存款可以及时掌握银行账户的实际余额,发现日常业务存在的差错和舞弊行为,具有其他控制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针对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的岗位,并使不相容的岗位相分离。银行存款的核对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证证核对

即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核对。并不是所有的凭证都需要核对,核对的对象是收付款凭证,要将不涉及收付款的转账凭证排除在外。核对的内容主要有:记账凭证金额记录是否正确,是否混淆银行存款和现金科目,是否正确记录了银行结算凭证种类和编号。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原则,此项工作应由除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人员以外的复核岗位人员负责。

(二)账证核对

账证核对是指银行存款日记账与记账凭证相互核对,以发现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检查的内容包括:凭证编号记录是否正确,两者的金额是否相符,是否记录了结算凭证种类和编号,凭证摘要内容是否完整,借贷方向是否相同,科目是否混淆。同样地,按照岗位分离原则,此项工作应由除登记日记账的出纳员以外的复核岗位人员负责。

(三)账账核对

总分类账会计人员应和出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核对银行存款发生额和余额,确保日记账和总分类账银行存款余额相符。核对工作应随时进行,日清月结,防止在期末突击进行,减少出现差错的可能性。

(四)函证核对

现在开户银行会定期地向存款单位发出函证,核对银行存款余额的一致性。如果充分重视此项工作,会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将一些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是随便盖上章应付了事。各开户银行也可指定专人向开户银行发函核对账户余额。这种双向核对工作都应由除总分类账会计、出纳人员以外的人员专门负责,以便保证此工作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可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五)账单核对

即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存款对账单相互核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近些年发生的一些案件表明,个别单位不落实资金安全管理制度,银行对账工作全部由出纳人员一人完成,或其他相关责任人在关键控制环节走过场,不履行职责,甚至有的单位长期不对账,出纳人员伪造银行对账单蒙混过关,发生了挪用、贪污公款案件,造成了极坏影响。有鉴于此,按照行为的实施与监督检查相分离的原则,银行对账工作应由非出纳人员负责,银行对账单也应由非出纳人员到开户银行取得,并根据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对账单勾对流水,调节未达账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出具调节报告。核对时不但要核对余额,同时还要核对发生额,特别是对收付款金额相同、但未入账的每笔款项要提高警惕,确定是否有出租、出借银行账户和套取现金等违纪行为。一般来说,本月的未达账项会在下月初成为已达账项,如果一笔未达账项在连续几个月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出现,则属于非正常现象,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可能:一是开户银行或开户单位对同一笔业务账簿记录有误;二是相关人员利用未达账项调节收支余额以达到某种目的;三是此笔收支款项审批手续不全,无法入账;四是此笔款项被挪用。具体是哪种情况,需进一步核实并查明原因。

四、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控制

以消防机关为例,由于近几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施,现在支队级以上的单位经本级财政部门批准,都为消防业务费建立了零余额账户。零余额账户克服了传统银行账户的一系列弊端,但因零余额账户的用款额度具有与人民币存款同等的支付结算功能,在资金安全风险管理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应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加以控制:

(一)预算单位集中支付软件的操作控制

因为银行支付凭证和财政授权支付命令由集中支付软件直接产生,其重要性对资金安全性不言而喻。此软件的操作员至少应设置数据录入、审核、超级用户3个岗位,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负责,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不应由一人完成全部操作过程。由于超级用户的权限最大,因此要限定其只能对“用户和角色”模块进行操作(增加或修改软件的操作员并对其授权),而不能从事其他具体业务。超级用户的操作过程应指定其他岗位人员进行监督,并对其操作时间段、操作过程等做书面记载,签字备查,明确责任。各操作员要妥善保管各自的登录密钥,防止泄漏,并尽量使密钥复杂化,定期更换。

(二)零余额账户额度的对账控制

零余额账户具有区别于一般存款账户的特点,其账户余额时刻为零,不能像其他账户一样核对余额,但不能因此忽视其资金管理控制。首先,预算单位每月应与财政集中支付管理部门核对“类、款、项”级科目下收支额度数,包括直接支付数和授权支付数,核对数据是否一致。通过此项核对,可发现是否有额度未到账或到账后被转移的问题。其次,应与银行核对零余额账户的授权额度数、支用数、余额和额度收支流水。此项核对工作原理基本与银行存款的核对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零余额账户的余额为零,但因为某种原因预算单位和银行仍然存在记账时间上的差异,预算单位仍需要编制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核对报告,说明可用额度差异产生的原因。年度终了,通过三方对账保持授权额度收入数、清算数、余额数的一致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灿英,王春云.试论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代经济信息,2023(6).

[2]何建华.银行存款审计方法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3).

[3]钟丽华.市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 .长三角,2023(4):8.

银行凭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了解货币资金的职务分工

了解出纳员、会计员、内部审计人员、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的职责分工情况,是否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出纳员应当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与保管,银行日记账、现金日记账的登记。会计人员应当负责记账凭证的编制,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登记。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负责独立核对银行账,突击盘点库存现金,独立检查收支凭证及账簿记录,独立核查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不得制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得附有处理处罚权。部门负责人应当提出本部门的预算申请,参与企业货币资金预算制定。会计主管应当负责本单位年度预算的起草,企业货币资金收支的授权审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制定等工作。

(二)了解资金预算

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按公司的经营计划,提出年度财务计划,并依据年度财务计划,编制公司年度预算,送呈管理部门审定、评估。

(三)了解银行账户的开立、审批

了解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使用、核销是否符合规定。企业应当按照《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和实际需要在银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和临时存款账户。企业应当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规定:不准违反规定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不得出租、出借银行账户;不得使用银行账户进行偷税漏税、逃避债务、套取现金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四)了解收款的控制

了解收款流程,收款是否能够足额登记入账。收款必须开具收据,收据应当连续编号,作废收据应当加盖作废标记并妥善保存。收据的购置、保管、登记由专人负责。

(五)了解付款的控制

了解付款的流程,付款是否执行了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为了防止企业资金的流失,付款应当执行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付款一般应当经过支付审核、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等程序。

(六)了解有关印章及票据的管理

了解印鉴的管理是否做到专人分开管理,票据管理是否符合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对有关印章的管理。一般而言,财务专用章应由财务主管或指定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由本人或其授权人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要的全部印鉴。企业应制定严格的票据管理制度,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票据登记簿进行登记,防止空白票据遗失和被盗用。

(七)了解货币资金的内部稽核

了解企业是否制定资金稽核管理制度,管理层是否做到定期监督。通过以上测试,得出结论,南宁骏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得到有效运行。因此在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中,审计人员应当应用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

二、对货币资金实施控制测试

(一)对货币资金实施收款测试

对货币资金实施收款测试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银行对账单金额与收款记录是否核对一致;收款是否及时入账;收款业务的内容与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相关;收款凭证的对应科目与付款单位的户名是否一致;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内容、金额是否核对一致。

(二)对货币资金实施付款测试

对货币资金实施付款测试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申请付款项目是否有预算;付款单据是否经过审核并履行了审批程序;付款后在原始单据上是否加盖“付讫”戳记;银行对账单金额与付款记录是否核对一致;付款业务的内容与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相关;付款是否及时入账;付款凭证的对应科目与收款单位的户名是否一致;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内容、金额是否核对一致;不相容职务是否已分开设置并得到执行;通过控制测试进一步得出结论,南宁骏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得到有效运行。根据测试结论,确定对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

三.对货币资金实施实质性测试

(一)函证银行存款

函证银行存款,可以核实银行存款的所有权,证实银行对账单所列示的金额是否正确等相关问题。银行对账单虽然是外部凭据,但由于审计人员获取的对账单是经企业之手,其可靠性有所降低。函证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来自于第三方,因此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的可靠性要更高一些。实务中CPA应当对所有的银行存款账户进行积极式函证,包括零余额的账户及近期内注销的账户。具体操作如下:

打开“实质性程序工作底稿”―“货币资金”―“银行存款明细表”―“右击”―“放入函证”―“银行询证函”―“进入D审计主界面”―“询证函”―“银行询证函”―“录入账户名称、银行账户等信息”―“加载项”―“生成询证函”。

将生成的询证函打印盖章,由CPA亲自寄出。回函应当直接寄给会计师事务所,CPA对回函结果进行分析调整,同时编制函证结果调节表和函证结果汇总表。

(二)将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核对,编制调整分录

2023年1月4日获取银行对账单。银行对账单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山西区分行高新分理处余额398149.24元,交通银行太原市支行高新分理处余额1116845.82元,中国建设银行山西区分行高新分理处余额750.83元。企业提供的银行日记账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山西区分行高新分理处余额522923.74元,交通银行太原市支行高新分理处余额992071.32元,中国建设银行山西区分行高新分理处余额750.83元。

解析:案例中,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核对不一致。所以,审计人员应当详细查账,查账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很显然,造成此项错误的原因是,银行或企业有一方记账错误,经查原始凭证得出结论,企业记账错误。所以应当做审计调整。调整方法如下:

进入D审计软件界面,点击“审计调整”―“期末调整分录维护”―“添加调整分录”:

借:银行存款\中国工商银行太原高新区分行 18010.5

贷:银行存款\交通银行太原市支行高新分理处 18010.5

借:银行存款\交通银行太原市支行高新分理处 142,785.00

贷:银行存款\中国工商银行太原高新区分行 142,785.00

调整后,工商银行日记账的余额为:522923.74+18010.5-142,785.00=398149.24;

交通银行日记账的余额为:992071.32+142785-18010.5=1116845.82。调整后,日记账与对账单余额一致,因此得出审计结论,调整后余额可以确认。

(三)监盘库存现金,编制库存现金监盘表

2023年12月31日,库存现金账面余额1516.95。2023年1月8日对南宁骏业的货币资金进行监盘,监盘的结果是2616.95元。其中100元26张,10元1张,5元1张,1元1张,5角1张,1角4张,5分1张。

2023年1月7日末账面余额2000元,未入账收入1000元,未入账支出383.05元。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8日收入1500元,支出400元。库存现金监盘表的填列如表3所示。

解析:通常库存现金的监盘是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后进行,监盘的结果只能证实审计日库存现金余额是否正确,为了证实报表日的余额是否正确,就应当进行追溯调整。应用的公式如下:报表日库存现金应有余额+报表日至审计日库存现金收入总额-报表日至审计日库存现金付出总额=盘点日(审计日)账面应有金额。进而推算出报表日库存现金应有余额=盘点日(审计日)账面应有金额+报表日至审计日库存现金付出总额-报表日至审计日库存现金收入总额。将推算出的报表日库存现金应有余额与报表日的账面余额进行核对,以此确定库存现金账面余额是否正确。本案例中,报表日库存现金的应有余额等于账面余额1516.95,因此得出结论,经审计无调整事项,余额可以确认。

(四)检查大额现金的收支情况,编制大额现金收支检查情况表

为了体现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实务中,难以将全部的库存现金纳入到审计范围中,所以需抽取部分现金收支业务进行检查。具体操作如下:

进入D审计软件界面,点击“总账明细账”―“凭证抽凭”―“科目编号1001”―“抽样方案货币资金―大额现金收支检查情况表”―“搜索”―“选择抽样方法”―“试抽取”―“确定”―“保存”

在抽样方法中,涉及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完全随机的抽取样本。系统抽样是指,在抽样前先对凭证列表进行随机排序,然后根据用户输入的样本数计算出抽样间隔数,系统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样本的抽取。例如,样本总体12,抽取样本数4,样本区间=样本总体/抽取样本数,即样本区间为3,分别为1-3,4-6,7-9,10-12,然后从1-3,4-6,7-9,10-12中各抽取一个样本,共抽取4个样本。分层抽样是指将样本按区间进行划分,然后从各个区间中抽取一定的样本量。例如,可以将区间分为?10000元,10000-100000元,100000-500000元。

抽样完成后,打开大额现金收支检查情况表,详细检查所抽取的样本,核对的主要内容有:①原始凭证是否齐全;②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③账务处理是否正确;④是否记录于恰当的会计期间;⑤是否经过授权审批。通过检查得出审计结论,库存现金余额是否可以确认。

(五)检查银行存款收支情况,编制银行存款收支检查情况表

在D审计环境下,银行存款收支检查情况表的抽凭方法等同于大额现金收支检查情况表。

在银行存款收支检查中,核对的重点是,有没有异常收支。在对南宁骏业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中国工商银行对账单2023年4月6日收款750000,2023年4月30日付款750000;中国交通银行对账单2023年12月21日收款800000,2023年12月30日付款800000。一收一付均未在银行日记账中体现。通过审计人员的进一步调查核实,证实企业存在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的问题。

(六)测试银行存款的截止情况,编制银行存款截止测试表

进入D审计软件界面,选择截止日前后的天数及金额,点击“加载项”―“生成”。将生成的结果进行测试,确定银行存款是否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是否存在跨期(见表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