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国获胜和楚国失败的原因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

632

,是春秋

期晋

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

进行

一场关键性

决战

。当时,处于复兴阶段的晋国,出奇制胜势力强盛的楚国,奠定了百余年霸业的基础。综观全文,晋胜楚败的因素有如以下:

一、从内部关系看

晋文公长于收揽人心,一即位就采取子犯“入务利民”的建议,使民****;

教民以“义、信、礼”,使民能为己所用。因此,从围曹救宋,拘楚宛春复曹、卫,到决战城濮,晋国君臣将帅无不认真运筹策划,甚至连役卒舆人也主动献谋出策。内部和睦,君臣同心、军民协力,为晋国创立霸业奠下坚实的政治基础。反之,楚国君臣对战争形势的估计和意见不一;子文传楚军统帅之职于子玉,蒍贾却不认为子玉能胜任;面对晋、宋、齐、秦的联盟,楚王“知难而退”、“楚众欲止”,子玉则非战不可。内部矛盾,君臣不和、军民不协,抵消了应战的力量,这是楚军自取灭亡的主要原因。

二、从外交策略看

在外交上,晋文公长于争取与国。他打着“报施救患”的旗号伐楚,一方面赢得

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好感和信任

另一方面

乘机扩

自己

的势力

和领地范围,达到“取威定霸”的目的。接着,巧施“喜賂怒顽”之计,利用楚国与齐、秦之间的利害矛盾,争取齐、秦的联盟,以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后又“私许复曹卫”,使曹、卫“告绝于楚”,以瓦解楚军的联盟;开战时,又

采取克制态度,

对楚履行若言,先

退三舍,后发制人,使

己处于理直地位

,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反之,楚国为夷国,处于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排斥的地位,尽管宋、曹、卫等小国在其强权下屈服,但一遇晋国与之相争,便迅速向晋国靠拢,楚国也因此陷入众叛亲离的被动局面。

三、从军事谋略看

在军事上,

军战略正确,

指挥

有方。如前所说,晋军一开始就采用“退三舍”

之计,先避开楚军的锋芒,使其骄纵轻敌;后抓住彼竭我盈的机会,选择有利的战场,赢得主动权。决战时,晋军避强击弱:先“蒙马以虎皮”,使楚右师溃;再用佯败之计,虚设“二旆”和“舆曳柴而伪遁”,诱敌深入,而后反攻夹击,使楚左师溃;最后逼使子玉收兵。反之,楚军的战术不如晋军灵活机动,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察觉出晋军的退却是以逸待劳,反而轻敌中计。另外,由

陈、蔡

等国临时构成的军队实为乌合之众,斗志涣散,

根本不能与

训练有方和

骁勇善战的

军相提并论

;而左右军受攻击时,强大的

中军

按兵不动

坐等晋军将其各个击破

,这就使楚军的优势逐渐化为劣势,终于全面失败。

四、从人的因素看

政治、外交、军事固然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原因,但在以弱制强的战争中,人的

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早年的流亡生活为晋文公累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以至他对战争态度谨慎,谋虑周全,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身边的贤臣良将,如先轸、狐偃、**衰等,不仅具备高超的道德修养、军事素质

谋略智慧,而且恪尽职守,信念一致,为城濮一战称霸的

运筹

和胜出起了极大

的作用

。反之,楚成王处事尚欠稳重,首鼠两端,对战争抱存侥幸心态,对子玉的出战不坚决加以制止;而子玉虽有一定的政治才干,但治军残暴,刚愎自用,骄傲轻敌;只为消“谗慝之口”,不顾国家利益坚持出兵,视战争为儿戏,这就注定他最终被覆灭的悲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