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精选5篇)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
许多大学新生在入学后缺乏个人规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以至于没有学习的动力和压力,往往表现为虚度大学时光、成绩不理想、频繁违反学校纪律,致使大学期间多门功课不及格,甚至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些学生不仅个人没有得到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学校校风和学风建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大学生欠缺学业规划意识和能力,而国内高校又普遍缺乏对学生学业的引导、指导和帮助。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有的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学生学业生涯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云南农业大学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探索与实践三年多来的经验和问题,旨在为广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提供理论参考。
一、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其根源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理论。王秋夜认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具体而言,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与未来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制定的学业发展计划。换言之,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创业打好基础[1]。同时,有学者提出大学生学业规划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理解[2]。从狭义上讲,大学生根据其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对修满学分、成绩合格要求,为顺利毕业或取得优秀学习成绩而对自己大学四年学习活动所做出的计划与安排,这是浅层次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从广义上讲,大学生根据毕业后意欲从事的职业方向,或继续学业深造的目标,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旨在提高学习成绩和专业素质,拓展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对学习活动和课外社团活动、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做出的计划、设计与安排活动,这也是深层次的学业规划。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人格特点和志向,以职业目标为基础,而对学业进行知识、理论、实践的学习安排和筹划。
二、国内外学业生涯规划开展情况
美国是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最早的国家。美国的众多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学生学习指导中心,主要职责在于全面系统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四年,各高校学生学习中心的主要目的都是帮助学生规划学业,为其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帮助。但在侧重点上有一些不同,有的侧重于如何学习的通识类课程;有的针对目前学习困难进行学业指导与补充教学;还有的是提供学习、学术建议[3]。
德国早在1902年就已经出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发展至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内容涉及面很广。英国政府早在1909年就颁布了《职业交换法》,1948年通过了《雇佣和训练法》,明确规定了各所中学对所有的在校学生实施职业规划指导[4]。目前,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已将学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列入必修的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我国的学业规划研究始于20世纪初,由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者张恒亮先生发起,继承了美国职业指导与生涯教育理论。张恒亮提出了学业规划的求学决策与学业管理两大要素和相应的学业规划理论体系[5]。
三、学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及经验
云南农业大学作为西南边疆的一所农业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不发达地区,环境相对封闭,经济和文化教育环境相对落后,其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较有很多不足,并且个性特征上也有其自身特点[6],导致了其学生对学业规划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我校于2023年以新生教育工作为平台开始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系列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和能力测试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为学生合理的制定学业规划,提供保障。
2. 开展各种专题教育活动。学校各部门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每学期都开展各种专题讲座、调研、社会实践、座谈、竞赛等专题教育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并适应大学,掌握学习技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择业、就业观等。通过各种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业规划。
3. 编制学生生涯规划手册。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印了《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生涯规划手册》,手册内容涵盖学生大学四年,分为适应、定向、冲刺、腾飞四个章节,针对大一到大四各个时期不同的侧重点设计相应的内容,帮助学生剖析自我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专业方向、研究领域和社会需求,制定自己每学年的学业目标,形成最初的学业规划,通过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整体规划。
4. 建立学业规划跟踪监督机制。学业规划形成后如果没有跟踪和监督,规划的有效性将无法体现。我们在制定《学生生涯规划手册》中明确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定期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业目标完成情况,并给予一对一的指导和建议。学校每年对各学院学业规划教育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确保了学业规划能够有效的实施。
(二)取得的成效
自2023年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帮助新生尽快渡过适应期,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的个性特质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身价值,发现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通过自我剖析找出问题根源,从入学开始就培养学生树立大学的目标和规划,缩短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时间。
2.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了学校学风。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尽早认识清楚自己的学业发展方向、并开始有目标、有计划的安排大学生活,而不是临近毕业了才开始想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从而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即时开展学习指导使得学生在“我要学”的同时能够实现“我会学”。从根本上提高了学校整体的学风。
3. 拓展了学生综合能力,达到自我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志向远大、愿成就个人价值的心理趋向,通过老师的正确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正确自我认识、客观分析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明晰自我的不足,使得他们会自己主动进行各种“充电”,潜移默化的就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学校在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部份学生学业规划意识不强。部份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如何渡过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了解程度不够,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生活盲目被动处于一种“混日子”的状态,根本没有想过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还有的学生有学业规划意识但很模糊,不知道如何去规划。在学业规划过程中还容易受到特定群体的影响,盲目跟从、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没有为自己量身定做学业规划。
2. 部份教师对学业生涯规划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学校现在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重心在学院层面,班主任、辅导员就成为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关键人员,他们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督促、指导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执行。但是,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有的老师因为忙于教学科研等其它事务,还有的老师由于班级学生人数众多难以面面俱到,忽略了对学生规划的指导和监督。还有的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不重视,缺乏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直接影响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树立与规划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业生涯规划执行力与执行效能不高。
3. 学校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由于学校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时间不长又没有有效的经验可供借鉴,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体系。例如:学业生涯规划执行的检查、评估、反馈、指导修正的工作机制不全面,为学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执行提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不完善;教育缺乏系统的教育计划和内容安排;从事学业生涯规划专业的指导教师人员太少等,都是目前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四)今后工作的重点
由于学校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时间不长,并且国内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针对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后急需改进的方面主要是:
1. 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针对目前很多新生学业没有规划、没有职业理想,甚至有学生从来没思考过怎样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的情况,对新生开展规划意识培养非常重要。学校通过讲座、座谈等各种方式开展规划意识培专项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学业规划的重要意义,才能积极主动性完成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
2. 完善学业规划教育体系。学校目前开展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还不太完善,很多地方还有可提升的空间。结合实际情况,目前需要完善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学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教师数量。针对目前专业指导教师人数少的情况,可采用学院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学校开展的专项培训来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以点带面方式增加专业教师数量,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
(2)丰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方式。目前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学校层面组织的育,形式、内容和手段还相对单一。今后在原有的教育活动基础上不仅可以将学业生涯规划教育设置为大一基础课扩大教育程度,还可以充分发挥学院积极主动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加教育深度。以发挥学业规划的最大效用。
(3)建立学业生涯规划的跟踪反馈机制。学校要定期对学生学业规划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和测评,通过信息的收集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改进和调整,保证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4)建立学业生涯规划监管和考评机制。为保证各学院学业规划实施落在实处,要完善监管和考评制度,对各学院开展教育情况进行规范性的管理,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学院学生工作考评体系中,建立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学校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如何能将这项工作做的更好、更具时效性,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积极探索、不断改进,以期望使学校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能够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此,将我们工作实践经验予以总结,希望给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秋夜.高职院校推行“学业生涯规划”的探索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2] 张晓霞.大学生学业规划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3] 闫琼,李红燕等.美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概述[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23(9).
[4] 温多红,姚苗苗.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5] 张恒亮.学业规划[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8-0083-03
学业规划是一种新的人才成长观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职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国内高校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学业规划教育,可以准确引导学生明确成才目标,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活效率和质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认清自我、了解就业形势,促进其积极向上和自我完善,增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张莹对部分本、专科学校学生进行了学业规划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学生认为实施学业规划有利于明确学习目的、提高综合素质,但缺乏学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大多数学校没有开展学业规划教育,即使开展也不够重视。尤其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软硬件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导致学业规划教育的实施进度缓慢。因此,笔者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实施,探索实施学业规划教育的具体措施,旨在提高学业规划教育的操作性,并在学业规划教育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
夯实学业规划基础
学业规划是求学者在对自身特点和未来社会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确定其人生阶段性的事业(职业)目标、确定学业路线,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制定学业规划的必要前提是:学业规划认知、自我认知、环境认知。
学业规划认知 郑昌辉等人曾对高职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50%的学生从来没听说过学业规划,或者不了解学业规划的涵义;15%的学生认为学业规划与就业相联系;55.8%的学生认为学业规划对自身没有任何影响,认为职业规划才会影响就业。据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通过介绍典型案例、社会调查结果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高职阶段进行学业规划的意义:(1)有助于适应高职院校的新生活。在普遍存在的“大一迷茫期”中,学生若能客观分析个人兴趣与潜能、树立现实可行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将会比较顺利地渡过适应期,以最短的时间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行动方向。(2)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招聘单位十分注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学生有必要通过学业规划正确处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学业争先的同时完善人格、修养品德、培养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有利于学业深造。高职学生若准备升学,必须进行合理的学业规划。只有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研究问题、探求理论前沿的敏锐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才能获取继续深入学习的机会。(4)有利于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的对接。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若能按照本专业的市场需求对学业进行统筹安排,把未来的职业选择纳入学业规划中,学其所爱、学其所长、学以致用,将会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产生制定学业规划的需求后,可进一步介绍“目标设定的原则”、“SWOT分析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制定学业规划的维度、方法和步骤。学生初步制定学业规划后,可通过“今日清单”、“本周任务”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将学业规划目标细化分解并与当前任务相联系,指导学生制定具体、限时、可量的学业规划。
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是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在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基础上调控自我,完善人格。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系统获得关于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方法和策略,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和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教师可通过开展“自我知觉窗”、“理想我、现实我、镜像我的比较”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多个角度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探索自我、分析自我,厘清“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如何成为那样的人”等问题,为学生制定与自身实际相符的学业规划奠定基础。另外,教师可结合案例分析、行为训练等方式协助学生着意培养自觉、果断、坚持、自制的优良品质,提高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志力水平,从而坚定地执行学业规划、实现理想目标。
环境认知 目前,我国民众对高职教育的社会认知还存在偏差,很多学生是以“无可奈何”、“得过且过”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对自身和学校的悲观情绪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目标和动力。另外,学生都希望所学专业能与个人需要相吻合,在入学前对学校、专业进行了种种想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部分学生感到想象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因此情绪低落、不安心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分若干主题帮助学生对环境形成全面、客观、积极的认知:(1)结合“情绪调控”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情绪产生的机制——事件评价情绪,即情绪的产生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鼓励学生理性认识现实,开阔心胸、减少烦恼、积极行动。(2)结合“学习适应”主题向学生讲解高职院校学习的特点——自主性、专业性、选择性、多途性和探索性,帮助学生认清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在外松内紧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在学业完成、能力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鼓励学生积极转换角色、明确定位,有所侧重地进行自我设计。(3)结合“能力发展”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优化能力结构的重点——专业需要,协助学生判断能力要素中哪些是必备的、哪些是需要精通的、哪些是当前急需的、哪些是可以长远培养的,指导学生制定适应社会需要又独具特色的学业规划。(4)结合“就业准备”主题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区别——社会责任不同、社会规范不同、社会权利不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时机体验职业角色,缩小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调整学业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入,
抓实学业规划载体
高职学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升学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等。笔者所在学校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相结合,根据学业阶段分层次开展职业定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年级学生的活动围绕“引导适应”开展,旨在帮助学生适应高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建设中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帮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心理现象,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往;帮助学生确立就业目标或学习深造的发展方向,初步制定学业规划。
二年级学生的活动围绕“巩固定型”开展,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勤工助学、担任干部等实践活动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当前学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不断完善人格;帮助学生根据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调整学业规划。
三年级学生的活动围绕“总结优化”开展,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实习、实训、顶岗等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指导学生客观评估学业规划的执行情况和效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职业发展目标,设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定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包括:利用广播、心理网站等媒体营造舆论氛围,增进学生对“学业—就业”心理知识的了解;提供标准化量表指导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素质特点,为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提供依据;组织专家报告、知名校友交流、参观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本行业发展的趋势,增强其学业规划的现实性和前瞻性;依托心理社团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可开拓高职学生自我认知与环境认知的视野,使学业规划处于“制定—评估—反馈—调整”动态变化的良性循环中,又可在实践中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介入,
落实学业规划行动
学业规划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执行力。书面制定的规划无论多么周密,若不付诸行动,目标终将只是梦想。在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些有学业规划的高职学生也不是都能实现既定的学业目标,他们或者将规划束之高阁,或者在执行中虎头蛇尾,处于有规划却不实施或实施不持久的境况,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介入,帮助学生化言语为行动。
一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强化执行。高职学生有“规”不“动”或者有“规”怠“动”的原因之一是对学业规划的执行缺少强化。强化学业规划执行就是求学者在执行学业规划前充分运用想象,详细罗列出完成学业规划的益处,从而形成积极的心态,增强执行规划的动力,进而产生足够的执行力,确保学业规划顺利完成。这一环节可以借助团体心理辅导实施,例如,班级定期开展以“目标决定方向、 努力改变未来”、“我的未来我做主”等为主题的心理辅导式班会,提供时机让学生充分畅想完成学业的前景,并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保持乐观情绪、优化意志品质、和谐人际关系等为重点,化解学生心理困惑、强化学业规划执行,形成有“规”必有所“动”的团体氛围。此外,还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式班会开展“大家齐鼓掌”、“红色轰炸”等活动,对完成了阶段目标的学生予以精神奖励,激发、带动学生执行学业规划的积极性。
二是个体心理辅导的对症下药。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每个学生都将面临一系列人生的重大课题,如专业知识储备、业务技能操练、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择业深造准备、交友恋爱等,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与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影响着学业规划的贯彻执行。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加之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例如,自我意识扭曲、学习挫折、人际关系紧张、职业选择迷茫等。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节认知、调控情绪、调整行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受重视程度较低,目前尚处于现状分析和理论探索阶段。学生的学业规划不足,对学校意味着教育投入增加、教育产出减少,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学生意味着物质投入加重、心理负担加剧,人生职业发展效率降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高职院校整合资源、提高教育收益,也有利于高职学生增强心理素质,科学规划学业,用较少的“能源消耗”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恒亮.学业规划[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尹登海.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周西安,王立军.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J].教育探索,2023(4):83-86.
[5]郑昌辉,张景书.浅析高职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23,38(20):170-172.
[6]王珊.试论大学生学业规划现状及开展学业规划的主要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6):232-233.
[7]张志敏,王晓庆,李睿.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业指导三位共生教育模式的构建——基于学业困难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3(12):77-79.
[8]张晓霞.大学生学业规划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7(2):90-93,97.
[9]张莹.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调查[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3(4):32-35,71.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范文第3篇
无论是学生活动,还是社团活动,或者是社会实践活动,只要能跟学生在一起,这份快乐与满足就会不断充斥着我,让我时刻充满着活力,再辛苦再累都是快乐的。就是凭着这份快乐与兴趣,我也特别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策划学生活动时会想出很多新点子,规划社会实践时以学生受益为主要目标,也发自内心的愿意帮助他们掌控着各种活动的节奏,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在不断享受着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这份用心也换来学生们的信赖,更加能够获得学院以及上级部门的认可。
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一直以来都是我最感兴趣也是最用心的部分,每次活动时我都很积极,愿意参与其中,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学生们贴心的相处,学生们都会感受到,不仅愿意和我一起玩,也愿意将活动中的难处都拿出来和我说,我也尽心竭力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看到老师都这样用心的付出,学生们更加努力用心的工作,因此一直以来,我所带的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的成绩都比较突出。志愿者协会凭着“爱心团队、文明团队、创业团队、服务团队、奥运团队、环保团队”六大主题活动两次获得沈阳市“十佳社团”;表演社团凭借着历年的表演社团迎新晚会、校园十大歌手大赛、表演社团十周年晚会,微电影大赛以及《暗恋·桃花源》的舞台剧两次获得沈阳市“优秀社团”荣誉称号。每届鲁迅美术学院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节,学习交流季,工业设计学院团总支都积极参组织各项主体活动,连续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工业设计学院历年的年底联欢会也都是学校上座率最高的晚会。
与学生们一起搞学生活动会给我快乐,帮助学生们规划未来的就业之路让我充满了成就感。因为我的专业恰好涉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和就业、工作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于学生们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就天然的比较重视,因为学生们来到学校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获得一份理想的事业,这份理想的事业需要从大学时开始培养,这也成为了我工作中的一个侧重点。
籍着读研时的基础,我完成了两项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课题,对课题内容进行整理,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涯规划相结合,形成一门系统的既涵盖大学期间学业也包括毕业后十年规划的大学生学涯生涯规划课程,定期为学生们上课,指导同学们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涯,做职业生涯规划书,累计共上课100多课时。集职业生涯规划书近240份,形成了一份《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卷与两篇篇论文。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涯规划 课程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并就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由来、性质及课程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由来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工作已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已成为人们对生活目标的一种追求,成为个人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的选择也因之而成为一个复杂的历程,以致许多青年学子在投身大学专业训练之后,仍然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迷茫和困惑。笔者对200余名大学生的调研表明:绝大多数人既缺少一个生涯规划,又无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因此而备感茫然、彷徨。下面是来自心理咨询室的一则案例。小赵是一名大二学生,入学以来一直感觉自己活得很空虚,整天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他感到迷失去了人生方向、奋斗目标。尽管他不断提醒自己要学好专业课,但就是没有动力。而且小赵表示很留恋高三时紧张、充实的生活,因为那时有奔头,一心要考上重点大学。但考上大学之后他却不知道他的下一个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从而彷徨无措。在“2007年中国职业辅导年会”暨“中国大学生职业辅导高级研讨会”上,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主席、佐治亚州立大学教授宗耀民说,中国孩子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从我们的调研以及来自咨询室的案例和专家的呼吁中,我们窥探到,大学生生涯不确定性严重,缺乏生涯定向现象相当普遍与严重。生涯不确定状态不仅会导致生涯发展延滞,还将导致自我认同的危机。生涯不确定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茫然、焦虑、彷徨,目标与兴趣模糊不清,缺乏学习动机,角色定向不足,学习适应差,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和困扰,这极不利于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生涯发展与规划”无疑应成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俨然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此任务要求下,开发并提供更多更好的大学生生涯探索、课程、自主活动方案等,理应成为辅导者的职责。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旨在呼吁我国尽早开设相关课程;并就开设“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设计理念,单元活动内容,提出了框架建构,为大学开设“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课程教学、大学教师规划与引导“班级活动”,或大学生自行从事生涯探索团体活动提供参考。
2大学生生涯定向与生涯发展任务
2.1大学生生涯定向
在自我发展理论方面,美国心理学家e.h.erikson提出了“自我认定”这一概念,以强调说明青年期的发展危机。自我认定贯穿着一个人由幼年至老年的终身历程,是人生各阶段发展的基础所在。自我认定在青年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原因之一是因为个人在青年期首次将青年的认同经验加以积累、组织,通过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产生“人我分离”与“独特单一”的感觉,而逐渐形成其自我认定。原因之二是个人在青年期必然面临许多关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选择专业、职业、人生价值、恋爱、婚姻等,需要建立自我认同,做为抉择的依据。如果个人对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认定,就可能仍停留在过去或沉迷于对未来的遐想之中,对当前的情境无法表现出适应性的行为,而产生角色混淆的现象,即表现为上述情形。
另一位美国学者marcia(1980)根据e.h.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依据抉择危机和专注定向两个维度,把青年的自我认定归纳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自主定向型、提早定向型、延迟未定型、茫然失措型。其中,提早定向型的人,在社会的限制和父母的保护下,面对生涯抉择时,往往不会产生过高的焦虑;但在从事生涯准备或专业学习方面,仍然难免听天由命、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延迟未定型和茫然失措型的人,在面临生涯抉择之际,容易缺乏目标定向,甚至可能感到焦虑和彷徨不安,不利于专业学习与学校适应。marcia(1980)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自我发展理论的观点,显示生涯定向确实是青年期主要而关键的发展任务之一,生涯定向的明确与否不但可能阻滞个人今后的长期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其当前的生活调适。从提早定向型群体的良好发展状况看,更进一步印证了生涯探索在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活动中的重要性。
2.2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
d.super等人根据生涯形态的研究,并参考了buecher有关生活阶段的观点,把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
从生涯发展历程的观点看,大学生在经历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之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其主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生涯探索的历程,增进生涯觉知,并逐渐澄清其发展方向,以完成生涯计划和准备。
d.super指出生涯探索是个人发现自我及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其间包括通过工作或工作环境所提供的资料,促进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价值、工作角色及能力做梳理的工作。具体包括: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工作内涵,乃至个人的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由此对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在学习活动中,随着生涯探索的发展与觉知的增加,大学生逐步确认其生涯发展的方向,建立稳定的生涯目标,以引导后续的生涯探索,并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3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建构
3.1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实有的存在,每个人生下都是自由的,在社会化中通过一连串无可避免的选择,创造出了自己做人的形象,也刻画出人类众多形象的一个侧面。因此,萨特指出:“人必须不断超越自己去寻求解放,才能领悟自己是真正的人”。
纵观实际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一生都在选择、准备与实践着个人生涯类型与生活方式,包括学业、职业、家庭、休闲、社会参与以及其他许多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些课题进而统合构成了贯穿个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在个人整个发展历程中,做好各种评估、选择、准备与计划,个人独特的生命意义才能得以显示,臻于自我实现。
从理想模式看,所谓的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的各种特质、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生涯探索,掌握环境资源,以逐渐发现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条件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心情,投入其生涯选择,承担生涯角色,以获得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因此,“个人自我探索”和“职业与教育资料的探索”,以及“对环境资源的评估与掌握”即是生涯规划鼎足而立的三个方面。本文还参阅了金树人博士的“生涯规划模式”(2007),并依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状况,提出了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框架。具体设计目标是:通过纸笔操作及讨论活动提供的情形,协助大学生提升其生涯自主意识与责任,进而以“大学生生涯规划模式”为框架,进行“个人自我的探索”,建立个人暂定的生涯目标;从而针对暂定的生涯目标,进行“职业与教育资料的探索”和“环境资源的评估与掌握”,并发展生涯决策的能力,以逐渐澄清其生涯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3.2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性质与构建
3.2.1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性质
就性质而言,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是一门“经验”课程。通常,经验课程所强调的是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参与与体验,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着手于生涯的规划。在课程中,教育者提供探索与体验的机会,学习者在课程中所学的是经验生涯规划的过程,并试图为自己的生涯做一些规划,同时了解规划的步骤与细节。因此,该课程的学习者本身就是参与者,是直接被帮助的对象;教学者是课程的设计者、提供者、引导者和催化者,这无疑是一门自助助人的经验课。课程设计的基础在于正视大学生现有的生涯发展与抉择。因为大学生生涯发展并非从零开始,该课程的作用就是协助大学生在生涯发展探索的关键阶段,整理现有的选择,面对未来做出更好的生涯探索与选择,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3.2.2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建构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单元活动方案的设计,主要是提供“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课程的教学,或由导师规划、引导“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透过单元活动的进行,增进师生间的融洽互动,帮助大学生从事生涯探索与规划,达到生涯探索的效果。
设计整体的生涯规划理念与实施方案如下:
主题一:生涯觉察。活动内容是认识生涯发展与成人的生涯发展任务;认识自己的生涯类型,对照检查个人的生涯发展,引起生涯觉察;引发生涯自主意识与责任。主题二:认识生涯规划模式,即根据“自己的特质”、“教育与职业资料”、“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三方面,考察生涯发展与规划。主题三:自我探索,通过活动探索个人的生涯兴趣、风格类型、人生价值观,最后整合个人特质的探索,建立生涯期待,并找出暂定的生涯目标。主题四:教育与职业资料探索,本活动主要是收集职业资料,其渠道是画面及视听媒体资料、职场的观察,以及职场前辈的访谈等。目的是练习生涯资料探索活动,并认识生涯资料。主题五:环境探索,主要是认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重估个人的生涯资源。主题六:生涯决策与计划,活动目标是认识生涯决策过程,熟悉理性决策模式与生涯计划的再主题七:回顾与总结,即本课程的评价与讨论。通过量表测试,了解目前自己的生涯发展状况,总结是否比上课前有所提高,并对课程各单元的设计与改进提出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关于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设计,其终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理性的进行生涯探索,促进其生涯发展与适应。与此同时,在大专院校中,学生辅导中心也应安排提供更多的系统性生涯探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方案,让大学生们在班级活动、社团联谊、团体训练中,自行参与活动,进行生涯探索体验,也是增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有效渠道。本文提供的设计思路,也可作参考。
参考文献
[1]金树人著.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如何提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何将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并形成长效机制,是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按照自身爱好、兴趣、性格特点等因素对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实践等各个过程进行规划,从而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期间的具体实现[1]。客观而言,大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进行系统的规划至关重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求职甚至将来职业生涯的成败[2]。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通过教育和培养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爱好、兴趣、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对大学阶段的学业、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规划。从对大学生把握和分析专业技能学习到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等各个领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当前的学习目标树立和长远的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对大学期间做出清晰定位和合理规划,从而提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也是毕业生能否在社会上长期立足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树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标并不懈努力,不断提高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才能在招生质量、就业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等教育才能得到长足发展。缺乏就业竞争力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高校的发展会逐步失去社会的认可,最后脱离社会服务的职能[3]。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机制构建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机制
高等学校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与和配合的组织、机构、人员较多,需要教务处、共青团、学生处等多个机构和部门共同推进,配合完成。同样,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和指导人员涵盖了多层次、多方面,就业创业指导、心理辅导咨询、学生教育管理、群团组织活动等。只有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组织机构,不断扩大参与人员范围、引发广泛关注等多方面的保障机制才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成效的前提。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管理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步阶段。大一新生入学,学校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有关部门就组织学科带头人、教授、专业教师等有关人员,向学生重点讲解教学计划安排、专业培养目标和各类理论、实践等重要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而吸引学生热爱专业,追求专业,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督促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的,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要全过程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环节,帮助新生根据个人特征,精心填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落实阶段。在学生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后,对学生的规划落实全过程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专职指导人员要定期点评,分阶段总结,帮助学生完成从“我怎样做”到“我做什么”的过程递进;教育学生本人,定期自觉对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所设定的目标,做好自我检查,认真总结,找出不足、整改完善。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阶段。以学期为节点,通过学生的阶段总结,自我定位,相互对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育和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和完善既定目标,修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效作用,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跟踪服务,实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管理。
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在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的融入机制
(一)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战略
根据高校各专业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树立具有学科特征的人才培养特色品牌。依托学校定位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时间节点,指导大学生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意识,充分挖掘院校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根据学生就业职业发展方向,将特色意识培养融入学生成才的全过程,不断凝练特色、创新思维,突出重点,形成具有明显学科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战略。
(二)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为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优惠政策,并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普通高等学校也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各自人才培养特点,制定并颁布了有关创新创业工作的文件通知,对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进行专项辅导,加大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支持,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进行奖励表彰。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制定激励措施,凝聚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内打造创新创业活动文化。
(三)突出年级特征培养目标
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剖析,通过综合素质考评和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确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目标和途径。经过专项教育培训使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科学地设计职业发展方向,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求职能力,掌握求方法和技能,接受就业市场的选择。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确立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一年级:“适应校园、了解专业、转变角色、激发动力”;二年级:“认知自我、找出差距、设计人生,明确方向”;三年级:“提高素质、夯实基础、锻炼能力、定位发展”;四年级:“运用政策、提高技能、调整心态、就业择业”。根据不同年级特征的培养目标,丰富具有阶段特征的培养课程内容,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通过引入职业能力训练技术、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模式,将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和企业实习的实战训练、职场环境模拟等训练环节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敏,张凤.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实务[M].西安: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50-59.
[2]眭国荣,王洪洲,王利青.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23,(2):66-6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