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扩展阅读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扩展1)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赏析(春江花月夜赏析及诗意)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赏析】

?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声真韵、仄声纸韵、*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创作背景】

?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扩展2)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赏析(春江花月夜诗的译文)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此诗是唐诗中的名篇,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清末学者王闿运称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对它的赏析向来不乏精彩之作。只是有感于前人有模糊不通之处,故作本篇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先说此诗的结构。

这首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转韵。*据此将每四句分为一小节,共分九节。认为此九节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且每一节都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场景。更有甚者认为此诗由九首绝句连缀而成。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我们读此诗,首先应明确,诗的分节应根据内容而定。此诗每四句一转韵固然没错,但不能就此认为每四句便为一节,并据此分为九节。因为诗人并没有作任何划分,每四句一转韵只是诗人保持整首诗浑然一体的方式,具体分节还应依据内容而定。简言之,将相关内容分割开来或将不相干内容拼凑在一起,仅仅因为韵脚的同或不同——这不是机械主义的分析方法吗?

事实上,这首诗就内容上而言,应*均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在上半部分里,头十句为第一节,后八句为第二节;在下半部分里,头八句为第一节,后十句为第二节。而每一节,又各分为两层。

诗的上半部分描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感叹了岁月易逝,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哀愁。那么,这种哀愁是单纯的为自己吗?显然不是。诗人在下半部分假想了思妇与舟子这一对夫妻的离情,指出天下多少有情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天各一方,从而使诗人的愁怨落在了实处,得到了深化。

诗题为《春江花月夜》,诗的内容虽然紧扣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眼,但主要还是围绕着月来写。在本诗中,月的意象经过了几次演变。从一开始的*易,到高寒,到孤绝,再到冷酷与险恶,月的嬗变象征了一个统治者从进取到堕落、一个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变迁。所以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看,本诗亦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封建王朝本质的清醒认识,对于底层百姓苦难的无比同情,以及对于有识之士壮志难酬的怅恨不*。而纵观全唐及后世诗歌,像这样一篇审视和剖析社会发展进程的作品也是绝无仅有的,即便李白、杜甫亦不能为也。

诗人在写此诗的过程中,采用了顶真的写作手法。通过视角与思绪的变换,将语意持续推进,创造了一个花草掩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意象世界,反映了诗人的思索与拷问、理想与哀愁。

空说无凭,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对本诗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

上半部分

第一节: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此四句是第一节中的第一层。写的是远景。由”春江潮水”联系到”海”,由”潮生”联系到”明月生”,由”滟滟随波千万里”联系到”何处春江无月明”。而由”何处无月明”又导出了下一层,并围绕着”明”字展开。这是一个空间延递的过程,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想象。

在本诗中,此四句格局最大,情绪最热烈,明月予人的印象也最为美好。明月普照大地,象征着恩泽施于天下。而春潮、大海,又使明月的”明”不独堂堂皇皇,更兼具了勃勃朝气之美、活泼生动之美以及能够深入世界任何角落的*易*人之美。这就像一个王朝的崛起,最初总是民心所向且朴实无华的。所以不同于后面逐渐变质的明月,这里的明月是亲切的、热情的——它不会让人感觉高寒,更不会让人感觉孤独。

“高寒”是因为统治者高高在上,这是森严等级后逐步脱离群众的反映。然而,正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描述的那样,此时的明月尚是清正的,尚能因距离产生美。

“孤独”是因为统治者称孤道寡,这是与百姓离心离德、彻底决裂后的反映。然而,正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揭示的那样,亿万年来,这才是明月的常态,是统治者的俗常面目。

可惜长期的疏离与冷漠过后,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对立。对于百姓的苦难,统治者又何止是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呢?在诗的下半部分,明月分明表现出了如恶魔般的嗜血与残忍。”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说的是统治者对于百姓苦难的欣赏与享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说的是对于百姓的苦难统治者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有意制造者。”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说的则是统治者垂死挣扎时表现出的拉百姓陪葬的恶毒与疯狂。

本诗中关于月的隐喻与象征先概述于此,后文解释的时候将专注于其本义,不再赘述,请读者先行划一重点。

2.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此六句是第一节中的第二层。写的是*景。头四句是俯视,后两句是仰视。是对上一层结尾”何处无月明”的进一步说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江水如一条闪闪发光的玉带在花草丛生的原野上曲折前行,可知”月明”也。

“月照花林皆似霰”,长满鲜花的树丛中雾珠如密密的冰晶在闪烁,可知”月明”也。

“空里流霜不觉飞”,冰晶何来?应是空中有飞霜吧?可是为什么看不见?”月明”故也。然而时值春季,哪里会真的有霜?所以,本句实质是说月色如霜、天气微冷给诗人造成的错觉。

“汀上白沙看不见”,沙滩上的白沙也都看不见,当然也是”月明”的缘故。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天纯然一色,蓝色的大背景下,更显”月明”也。

从”江流宛转绕芳甸”到”月照花林皆似霰”,好似镜头一下拉*,使我们观察到更多细节。而从”月照花林皆似霰”又使我们联想到”空里流霜不觉飞”。飞霜落于地面,自然会使”汀上白沙看不见”。蔚蓝色的”江”与”天”在这白色的世界中更显纯净,反过来又愈发衬托出了明月之”皎皎”。

而由”皎皎孤月轮”又导出了下一节,并围绕着”孤”字展开。

3. 小结:”明月”,是诗人心目中的圣人、明君。而以明月喻明君,显然并非诗人首创,唐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早就这么做了。

本节中需要注意的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句。我认为正是这两句描绘勾勒出了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尽管这是两种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理想世界。

在第二层中,”孤月”大放光明却”空里流霜不觉飞”,转瞬间便使”江天一色无纤尘”,从而缔造了一个带有凛凛寒意的干净清爽、秩序井然的世界。显然,一个统治者只要足够英明,即使乾纲独断也算符合诗人的期望。

第二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不同于第一节中的空间描写,本节是从时间的延展上来写的。诗人将视角从人类之初直推到无穷后世,抒发了人生短暂和江月永恒的感慨,反映了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

1.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此四句是第二节中的第一层。是围绕着上一句中的”孤”字来写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人类最初的那个人存在的时候有这轮明月吗?若是没有,则漫漫长夜他是如何度过的呢?

“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刚开始存在的时候会有人吗?若是没有,那漫漫长夜它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当这个世界有人又有月,那想必彼此都不会再感觉孤独了吧?可是不然。转身回望,曾经的人生代代于江月而言,原来都不过是过客而已。所以人与月终究还是因互不相得而各自孤独。这就恰似百姓与统治者的形同陌路、势同水火,才是漫长历史进程中的真相与常态。而上一节中描述的盛世、治世,终究不过是其中微不足道的短暂一瞬罢了。

由此,以”江月只相似”又导出了下一层。

2.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此四句是第二节中的第二层。写的是岁月无情,抒发了诗人襟抱未开的哀愁。

那么多人来了又去,而江月却不曾有一丝改变,是不是在固执地等待着什么人呢?而这个人为什么不是自己呢?岁月易逝,仿佛长江输送的流水;韶华易老,恰似天上漂泊的白云。诗人站在青枫浦上,强烈的孤独感与挫败感吞噬着他的内心,使他禁不住悲从中来。

能人志士就这样遗憾终老,注定了一个朝代的悲惨结局。诗人看着这一切却无能为力,个人、家国、天下苍生的命运就这样纠葛在一起,叫他怎能放下并轻松回避呢?

3. 小结:江月待人,犹言不知”明君”取士纳贤的标准为何且欲待何人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多少才子智士一代代的抱负不得施展,而帝王千秋万世屈才遗才的状况却从无改变。”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乃诗人伤人亦自伤也。人生短暂而终不得见重于君王,多少人就这样如流水而去,怎能不令青枫浦上同样不得志的”我”惆怅万千呢?

本节以”青枫浦上愁”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下一段,并围绕着”愁”字展开。然所”愁”仅仅为己吗?实亦代天下人”愁”也。充分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了诗人胸怀天下苍生的博大胸襟和拯民救国的崇高理想。

而从更深一层的角度去理解,除去崛起之时的短暂英明与行将灭亡时的最后疯狂外,大多数时间里统治者就是这样孤家寡人般地无知无觉地存在着。而长期与民众脱离、拒绝贤臣辅佐的高高在上与自以为是,势必造成他们如神祇般俯视苍生,以百姓为蝼蚁并随意践踏及牺牲的病态心理及残酷行径。洞见这一切的诗人岂不悚然而惊,为这势将轰然而至的悲剧哀叹不已呢?

下半部分

第一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一节是由前面的”青枫浦上愁”引出来的。由于愁绪入怀,诗人很自然地将目光望向了江面上的渔火舟船,并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游子、思妇。以游子、思妇的遭遇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乃举重若轻、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此四句是第一节中的第一层。写的是诗人的思绪。

看到扁舟子,便想到绣楼。又由无处不在的月光,联想到它会照射在离人的妆镜上。妆镜明晃晃一片,映得屋内亮如白昼,想念亲人的女子还怎么能睡得着觉呢?所以,这四句是为后面内容作铺垫的。而由”应照妆镜台”引出了下一层,并围绕着”照”字来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月亮所代表的意象发生了变化。此时的它,仿佛是在故意以这种捉弄的方式来挑起离人的痛苦。

本层疑从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句化来。

2.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此四句是第一节中的第二层。描写的是思妇之情。

深受失眠折磨的思妇终于忍无可忍,无比恼恨的想将帘子上的月光卷起来,想将捣衣砧上的月光拂拭掉,却无可奈何的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于是索性坐在梳妆台前,手托香腮,静静地思念起远方的亲人来。他的面目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可惜却不能互诉衷肠。于是她许下了以身逐月流照情人的誓言。

如果我们结合前面”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句来看,女人的愿望似乎能够实现,可现实又如何呢?

注意”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句。”玉户帘”与”捣衣砧”有隐秘地性意识在,反映了独守春闺的少妇的寂寞之情。

而由”愿逐流照君”引出了下一节,并围绕着”逐”字展开。

3. 小结:以离人写愁,是古人诗中常见的题材。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典型例举的方式,来反映民生疾苦,从而引出了篇尾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猛烈抨击了社会的黑暗。

在这一节里,诗人通过描写”明月”的促狭肇祸之”明”,与上半部分第一节中的盛大堂皇之”明”相呼应、相对比,使其具有了强烈的批判性。指出万众瞩目、被寄予厚望和期许(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明君已经堕落成为了以民间疾苦为乐的*、暴君。

第二节: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十句乃下半部分中的第二节,是由”愿逐流照君”导出的。

1.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此四句是第二节中的第一层,描写的是舟子之情。

前面写道:”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既如此,则化身月华的思妇定能照见爱人的归途吧?却并非如此。原来,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雁阵一字长飞,鱼群不停地潜跃,说明世间类似的别离太多了。痴男怨女们往来的信件使得满天长飞的鸿雁把无所不至的月光都遮住了,不停潜跃的鱼龙把*静无波的江海都搅混了,又哪里去寻那一叶扁舟并为他照亮归途呢?故本句既呼应了上句,又暗示了在外漂泊的舟子所面临的险境。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其中,”昨夜”指的是刚刚过去的时间当是无疑。”闲潭”又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下面还有”江潭”一词。那么我想,此处”闲潭”应是指”风*浪静的深水面”。”梦”,是长时间与风浪搏击后难得的小憩时做的梦。”落花”一词则隐藏着舟子对独守春闺的妻子的疑虑。类似的情感可见于韩翃的《章台柳》: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可怜春半不还家”则是梦醒后舟子的自怜自伤。

而由”春半不还家”又引出了下一层。是围绕”不还家”写的。

2.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六句是第二节中的第二层。与下半部分第一节中的第一层相呼应,同样写的是诗人的思绪。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四句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只见江水滚滚,落月西斜,江面上暗雾蒸腾,小舟与江边实质相距并不远,却因为月亮的隐藏和雾气的阻隔而仿佛遥不可及。相爱相聚的春天正飞速流逝,舟子回家的希望却依然渺茫。表达了诗人对于舟子的深切同情与担忧。注意”落月复西斜”中的”复”字,犹如诗人在惋惜并焦急时间又过去了一天。

“碣石”,指岸边耸立的柱状石,可登临以望远也。明·王錂《春芜记·献赋》:”似迢遥乘槎海畔,把碣石相望。”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另外,”碣石”还有墓碑之意。

“潇湘”, 借代指此眼前的江水。

潇,指湘江上游最大支流潇水,潇水因其水流清绿幽深蘸得名。湘,指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山海经·中次十二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澧沅风,交潇湘之渊。”《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洞庭张乐池, 潇湘帝子游。”李善·注引王逸曰:”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死於湘水 。”

湘水流域自古为荒僻之地,又是娥皇、女英哭舜而投水自尽的地方,所以潇湘也有相思、伤心之地,又有情已成空,无可奈何的意思,正合诗人寄情.也有解释成潇水和湘水的 。唐·李白 《远别离》诗:”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王琦·注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元·耶律楚材《用薛正之韵》:”凤池分付夔龙去,万顷潇湘属湛然 。”明·徐祯卿《古意》诗:”帝子葬何处, 潇湘云正深。”

在这里,”碣石”犹如思妇登高望夫之处,”潇湘”犹如舟子相思、伤心之地。礁石与江水虽*在咫尺,却因为斜月藏于海雾之中而茫茫一片互不得见,就好似隔着千山万水,是谓”碣石潇湘无限路”。

这里斜月的举动可堪琢磨。”沉沉”,形容寂静无声,形容深沉。一个”藏”字则进一步说明了其隐于雾中之举实乃主动而为,凸显了其不欲情人团圆、不许人间幸福的阴沉与歹毒。

世有*之美,更何况”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呢?而将沉之月不去驱散海雾为离人照亮迷途,就恰似日暮帝国只合制造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也。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此句中,诗人将对舟子的同情推广到天下人。他站在江边,看着月亮从升起直到现在的落下,叹息道:也不知道有几个人能趁着这月色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反正我只看到江边的垂柳摇落了一江离情。

这里的”落月摇情满江树”有点儿费解。事实上,另有版本此处作”落花摇情满江树”——更加的匪夷所思。那何谓”落月摇情满江树”呢?这里的”江树”不妨理解为”江柳”。古人往往折柳以别。柳树往往象征着离愁别绪。江树之下,或是舟子与思妇依依惜别之所。站满江边的垂柳,犹如翘首以盼的思妇们,说明尚未能回家的舟子实在太多太多,从而对上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作出了回答。所以,当诗人站在岸边,看着寒月西坠,月光的余晖像银色的缎带随着江水一波波涌来,而拥挤的江柳的倒影在这晃动的水光之中似摇曳,似抽泣。诗人不免联想到:满江的树是谁摇动的?是那轮掉落时溅起层层水波的月亮呀!它(落月)为了得到什么?只能是满江痛别的离情吧?如果把”落月”看成一个苟延残喘的王朝、一个穷途末路的统治者,那它所要收割的、带走的、希望为它殉葬的便是劳苦大众的痛苦与哀嚎。至此,诗人对于落月的厌恶与憎恨达到了顶点,指出一个王朝在走向覆灭时必定会不顾一切地掀起腥风血雨。

3. 小结:本节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都说明舟子、思妇的遭遇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反映了当时极度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与上半部分第二节中的”孤”字相呼应与相印证(舟子孤、思妇孤),指出穷凶极恶的统治者是这一切悲剧的总根源,从而使诗人的情绪由略带惋惜的”愁”过渡到无比激愤的状态。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浩浩荡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像是为潮水涌起。

月光如银蛇般跳荡随着波浪千里万里;在在处处,哪里能无此光风霁月?

草色掩映的原野上,曲曲折折的江水如发光的玉带;开满鲜花的树林中,一粒粒晶莹剔透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飞霜才无从觉察吗?如银泻地,所以沙滩上的白沙才看不分明吗?

这时候,瓦蓝的天空与江水真是纯净极了!在浩瀚的夜空中孤月高悬,似莲花绽放光明。

这世上最初有人的时候是谁首先看见了月亮?这一轮明月又是在何时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的恰似无穷无尽的匆匆过客;月色一年年的好比江山不改的万物逆旅。

也不知这江月在执拗地等着什么人啊?只看见一江春水叹息着默默向东流走。

天空中白云悠悠像皓首的隐士归于寂静,青枫浦上的我禁不住老泪纵横愁肠百转。

江上渔火点点,是谁家的游子还在漂泊?远处更鼓声声,又是谁在寂寞小楼上正相思?

月亮像顽皮的孩童笑闹着在绣楼旁流连招摇,离人的妆镜上月光如水把闺房映得雪亮。

它在洁净素雅的帘栊上琤琤瑽瑽地响个不停,又在粗壮有力的捣衣砧上似振翅的鸟儿倏忽来去。

不眠的女人叹息着怅望着怀想亲爱的人儿;双掌合什祷告着祈愿着化身月华去追寻。

只是她晓得吗?鸿雁一字长飞早已遮天蔽日,鱼群穿梭踊跃在江中掀起着巨浪。

而那游子会在片刻的*静时梦见花儿零落成泥,小船上辗转反侧恨不能早日回家。

就这样眼看着暮春蔼蔼,将要随江水流尽;就这样眼看着明月西斜,转眼要沉入天边。

站在岸边我看见海雾涌起,渐渐把斜月隐藏;痛惜那天边的渔火还离这归岸无限遥远。

也不知道有几个人能趁着这月色还家?只看见落月把岸树离情摇荡着洒落满江。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扩展3)

——春江花月夜原文赏析翻译(春江花月夜全诗赏析)

春天的大江水势浩荡,夜晚,我站在江岸向远方眺望,大江仿佛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在那里冉冉升起,月光伴着潮水一起像我涌来。月光照耀着春江,照耀着原野,也照耀着我,大江千万里奔流,月光千万里相随,我的心跟着春江水,跟着月光,千万里遨游

大江在原野上曲曲折折地流淌,原野上花草丛生,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在花草与江流间穿插生长,月光如霜,无形无状,似有似无,但照在丛林和花草之上,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微风吹过时,高低错落地闪烁,前后跳跃着闪烁,左右飘逸着闪烁,洲上的白沙也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清,分不明。置身此景,如梦似仙

江水浩渺、天空无尘,天地我融为一体,令人恍若进入虚无之境,高悬空中的那轮孤月。更增添了这种如梦似幻的虚无之态,这是思想的故乡,只有这时,思想才能任意驰骋,谁是那个在江边上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又是从哪一年开始,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人呢?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但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丝毫不受时间影响。昨天的月亮

照了谁?明天的月亮又将照耀谁?不知江月是否寂寞?它为何如此固执?也许他在等待着什么人?思想在飞驰,大江在奔流,其实,你我他,都知道月亮为何如此固执,因为我们的心中都有爱,欲托明月寄相思。

离乡的游子如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爱人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夜在坐着小船漂泊?想必世间的某一处,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着故人吧?

明月皎洁,月色令人流连,照在离人的梳妆台上。不必卷走,照在爱人的捣衣砧上,不必拂掉。那月光中,有亲人的思念,亲人的守候

今夜,我们同在月色里,一起守候这轮明月,虽然听不到彼此的声音,但能感受彼此的心。鸿雁在无边的月光中往复飞翔,它一定也是在寻找自己的爱。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那是相聚时欢愉的跳跃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让我恍然忆起家中的美景,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明月慢慢下沉,藏在深深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那西落的月亮为我作证,相思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我已听懂你的爱,我已感受到你的召唤,今夜我将乘着月光回家。。。。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扩展4)

——《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的*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3)扁舟:孤舟,小船。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5)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石、潇湘, 泛指天南地北。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海上那一轮明月,正伴随着潮水的涌动一同升起。

  月亮的亮丽光华,随着波浪闪耀到千里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会没有月亮的朗照之光啊!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全都像细碎的雪珠闪烁。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莹的白霜流布,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岸边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与天空连成了一片透明,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只有一轮孤独的明月高悬在中天。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

  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云向远空缓缓飘去;青枫浦那种远游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游子禁不住心中的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么地方思念着明月照耀的爱人的小楼呢?

  多令人伤心啊,此刻那楼上的月光正流连不去;它应该也照耀到了离去游子的梳妆台。

  它溜进爱人漂亮的闺房,卷上窗帘也赶不走;它留在捣衣石上,用手将它拂去它还会返回。

  游子思妇们此时相互思念,却听不到对方的音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流去关照对方啊。

  可恨送信的鸿雁早就飞走,月光又不能渡过;传情的鱼儿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纹。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边,就梦见了花朵零落将尽;春天已过了一半还不回家,怎不令人伤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尽;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开始偏西了。

  残月深深隐入了茫茫海雾;远在北方碣石南方潇湘的离人啊,回家的路途该是多么的遥远。

  不知其中能有几人乘着月光转回家乡?残月掩映着大江*的树木,深深激荡人的心情。

  赏析: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今仅存诗两首。

  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在唐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是金子总有闪光时。等待了将*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色。“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当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溶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动人心魄。自“白云一片”至此,写游子、思妇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了低徊宛转、缠绵俳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韵,*、上、去相间,抑扬顿挫,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这篇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锺惺《唐诗归》石:“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陆时雍《唐诗 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拓展内容:春江花月夜阅读答案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回答后面的问题。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所沿用的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旧题,表达的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是此诗却成为唐诗中的名篇,流传千古。请从立意的角度,对此原因作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本诗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在情感的表达上,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衬托出了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出了人生的短暂。诗歌有些许感伤和凄凉,但并不颓废。诗歌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全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2)①“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一句更好。 ②“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说自己愿化作月光照着游子,这比托月寄情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著、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扩展5)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温秋红

初唐的春天,夜晚的江边,一轮明月淡淡升起,不知名的野花在江畔、石隙中点缀吐芳,真美呀,连日应酬在俗务中的张若虚面对此等美景,脱口而出:“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沉浸在诗意中的诗人没有想到,这一美篇横扫盛唐,开启了大唐诗歌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诗风。一曲《春江花月夜》仿佛聆听到大唐滚滚而来的新气象。其大开大合的造境手法宛如一股清流,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把大唐诗风引入到一个昂扬开放,清新自然的新高度。

唐朝前期的文风继承了六朝浮夸之风,宫体诗大行其道,诗歌成了腐朽荒淫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荡然无存。这个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向市井,从台阁移向江山和旷漠,明确了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六朝浮夸之风,争奇取巧也同时促进了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深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承继初唐四杰文风理念,推陈出新,去伪存真,使这一旧题焕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据传《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隋炀帝、诸葛颖、张子容、温庭筠均有涉猎,但它们远不及张若虚此篇恢弘大气,脍炙人口。他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将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没有多余铺垫,一开始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一个“连”字,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动态地展现出江潮浩瀚无垠,明月随潮涌生,气势宏伟,磅礴大气,诗情画意信手拈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置身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人总是孤独的,就像那轮孤独的明月,它在宇宙中何时而来?又何时而去?人生有限,宇宙无穷,对月问天,一丝人生短暂的伤感油然而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此处别开一笔,这是诗人高明的一个地方,也是本诗出彩的一个环节。诗人没有沉浸在孤寂辽远的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而是上升到对宇宙、生命探索的层面,这种哀而不伤的基调源于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也是面对美景的一种良性宣泄,字里行间回响着大唐积极乐观的时代之音。

上半篇通过江畔、明月、江流、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勾勒起一幅幽美恬静的春江月夜图,面对如画美景,诗人的思绪转向更深更远。在有限的生命中,人世间有多少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此句为过渡,用“愁”字引出下句。“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谁家”“何处”两句设问层层递进,一种相思,两地闲愁的思绪不可遏制地荡漾开来。“可怜”紧承“何处”句,表达思妇对离人的怀念。欲说思妇却说月,悲泪自出。其中“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以月喻人,将思妇惆怅和迷惘的内心活动生动地表现出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卷不去”“拂还来”思妇的困扰、忧烦、细腻的情感波动跃然纸上,画面感极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由景及人,以己度人,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空间转向远方的游子,引出八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寄身异地他乡的游子春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自己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看那一江春水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春天随流水而去。明月几度西斜,辉映江潭,渐渐地斜月隐入海雾,一天又将过去,回家的路还是那么遥远。此时有多少游子、离人、怨妇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也许有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思念的人儿还在守着这野浦孤舟,想着远方的亲人。江水东流去,明月永不息,惯看离情别绪的明月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万千思绪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

春、江、花、月、夜、楼头、思妇、扁舟、游子这些文学永恒的主题,在张若虚的作品中大放异彩,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诗人将月赋入了复杂的人类情感,初月的朦胧、高月的明媚,斜月的迷离,落月的缠绵,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痴情、砧上月的执着,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在月的朗照下江流、江畔、江潭、江树、江花这些空间的纷繁景物,与春、夜、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清雅且夺人心魄的春江夜月图。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全诗四句一韵,*仄交替,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江与月这两个主题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通篇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在诗歌发展方向不明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继初唐四杰之后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轮明月耀千古。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廊中回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依然不朽,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扩展6)

——春江花月夜拼音版翻译(春江花月夜诗文内容及注释)

是诗的哲学,是哲学之诗。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探讨了短暂与永恒的哲学命题。

注解:

1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

2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3 文:同“纹”。

4 碣(jié)石潇湘: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这里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5 斜:读音是xié,另有古音念xiá,在部分古诗中使用古音以求押韵。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张若虚(约公元647年-约公元730年)的诗作。此诗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附中英文:

春江花月夜

A Moonlit Night On The Spring River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In spring the river rises as high as the sea,

And with the river’s rise the moon uprises bright.

She follows the rolling w*es for ten thousand li,

And where the river flows, there overflows her light.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The river winds around the fragrant islet where

The blooming flowers in her light all look like snow.

You cannot tell her beams from hoar frost in the air,

Nor from white sand upon farewell beach below.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No dust has stained the water blending with the skies;

A lonely wheel like moon shines brilliant far and wide.

Who by the riverside first saw the moon arise?

When did the moon first see a man by riverside?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Ah, generations h*e come and pasted away;

From year to year the moons look alike, old and new.

We do not know tonight for whom she sheds her ray,

But hear the river say to its water adieu.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Away, away is sailing a single cloud white;

On farewell beach pine away maples green.

Where is the wanderer sailing his boat tonight?

Who, pining away, on the moonlit rails would learn?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Alas! the moon is lingering over the tower;

It should h*e seen the dressing table of the fair.

She rolls the curtain up and light comes in her bower;

She washes but can’t wash away the moonbeams there.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She sees the moon, but her beloved is out of sight;

She’d follow it to shine on her beloved one’s face.

But message-bearing swans can’t fly out of moonlight,

Nor can letter-sending fish leap out of their place.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Last night he dreamed that falling flowers would not stay.

Alas! he can’t go home, although half spring has gone.

The running water bearing spring will pass away;

The moon declining over the pool will sink anon.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The moon declining sinks into a he*y mist;

It’s a long way between southern rivers and eastern seas.

How many can go home by moonlight who are missed?

The sinking moon sheds yearning o’er riverside trees.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扩展7)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希望大家喜欢!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诗人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诗人生*】

  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有些典籍(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诗选》),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约公元660~720年,即唐高宗龙朔至玄宗开元初,大约活了六十岁。至于《全唐诗》所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只能说明他们诗名相当而驰名京师,籍地相邻而并称四士。

  张若虚,不仅他的生*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在唐代,似乎没有他的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然而这仅仅是作为乐府宫体诗收录的。直至明人杨高棅《唐诗正声》选本,仍然没有把他的诗选在“正声”之列。然而幸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诗总算从唐代起被保留下来了。

  等待了将*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以后,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张若虚的诗声似乎更好些,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初唐时期,唐诗的浪漫气质日趋强化。它以另一种风格,呈现于刘希夷、张若虚等人赞美青春、表现对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诗篇中。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扩展8)

——春江花月夜舞蹈赏析

春江花月夜舞蹈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春江花月夜舞蹈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春江花月夜》

  古典女子独舞

  编导:栗承廉

  编曲:诸信恩根据同名古曲改编

  首演:1957年

  主演:陈爱莲

  团体:北京舞蹈学校

  《春江花月夜》原是柳尧章根据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并易名的一首乐曲,乐曲表现夕阳西下时人们在箫鼓伴奏下轻歌曼舞和摇归舟的动人景象。而舞蹈编导者则给这首乐曲以新的解释,并赋予了崭新的艺术形象。

  舞蹈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触景生情,幻想着自己将来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舞者身穿蓝色衣裙,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舞蹈动作语汇全部采用的是*古典舞蹈风格的动作、姿态和造型,通过“闻花“、“照影“(对着江水映照自己的身影)、“听鸟鸣”、“学鸟飞翔”以及“想像中的爱情幸福”等情节,表现出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个舞蹈创作演出的成功,除了编导栗承廉具有较深的*古典舞的造诣和编舞的技巧能力外,还与表演者陈爱莲出色地驾驭*古典舞风韵,动律细腻、深情地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古典少女的舞蹈形象分不开的。

  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这个舞蹈作品收人彩色舞台艺术片《百凤朝阳》中。196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友谊联欢节上由陈爱莲表演的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获得舞蹈比赛古典舞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94年,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该作品获经典作品金像奖。

  《春江花月夜》舞蹈赏析

  一直很迷恋*传统文化,自然,对古典舞也是非常喜欢。在摄影技术和舞台效果远不如今天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爱莲老师的独舞《春江花月夜》是如此的精彩。

  首先,这支舞蹈的舞台布置就非常唯美。犹如深蓝丝绒的幕布,几丝彩云点缀其间;一轮金黄的圆月刚刚升起,把倒影留在江面;舞台是一座小岛,岛上桃李缤纷,繁华竞艳,一派春意盎然。随着一阵悠扬的古筝伴奏,舞者仿若仙子下凡般从云雾中飘出,迈着凌波微步,起先是以两把白色羽扇挡住玉容,大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与娇羞美。

  其间有一段旋律轻快,舞者手持羽扇随风舞动,非常优美。在这月色如水的春天的夜晚,良辰美景伴佳人,好一幅美丽的图画。陈爱莲老师的舞蹈功底很深厚,那些下腰,旋转,她都做得十分到位,腰肢柔软,舞姿柔中带刚,但身轻如燕,因此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很飘逸的。她随舞曲摆动双臂,臂上缠绕的轻纱随风飘扬,而她也像一只翩跹起舞的蝴蝶,在百花丛中寻香。

  令人称道的还有陈老师传神到位的表情和眼神。她的一个小小的顾盼,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低眉,一眨眼,都把那种少女特有的娇俏柔媚和羞涩之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还有舞台摄影也很出色,时而的远景让我们看到静谧的夜色中,美丽少女翩翩起舞的美景;*景让我们跟随镜头的移动,去捕捉舞者精妙无双的姿态和传神的表情。

  舞蹈最后,舞者依然如出场一般,在一个旋转坐地之后,消失在迷雾之中,*添了一份神秘与缥缈的美感,彷如仙子驾云离去,带给我们无限遐想和梦幻。

  内容拓展: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春江花月夜》翻译及全诗赏析(扩展9)

——春江花月夜手法赏析

春江花月夜手法赏析

  “春江花月夜”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为陈后主所创,乃乐府旧题,隋炀帝杨广有两首同题五言短诗。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春江花月夜手法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然仍为乐府旧题,但他将五言短诗发展为七言长篇歌行;尽管依旧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已经摆脱宫体诗的藩篱,洗尽艳情诗的绮罗脂粉气息,借月怀人,极写相思离别之苦的同时,还有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探求。因其非凡的艺术魅力,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构思巧妙,紧扣题目

  题目为《春江花月夜》,全诗构思巧妙,紧扣题目。据统计,整首诗中春、江、花、月、夜这几个字的出现次数如下所示:

  可见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逐层展开,又以月贯穿。而且对“月”的描写是多角度多层次的。首句的“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写天边初出的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写升至中天――天上的月亮,“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是写天边的斜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的是摇荡在江树之间的落月。如此,初月――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这条弧线串起全诗,构思极为巧妙。

  二、章法整齐而有变化

  《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为一个韵群,但又不拘泥于此,章法整齐而有变化。开头四句“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偶数句的'“生”字和“明”字押同一个韵,接下来四句诗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霰”和“见”韵同。之后几句的末字“轮”、“人”、“似”、“水”不按此规律。而之后的余文又全是四句为一个韵群,“愁”和“楼”、“台”和“来”、“君”和“文”、“家”和“斜”、“路”和“树”。整首诗以四句为一个韵群为主,但又略有变化,显得整齐而不呆板。

  三、情、理、景的交融

  全诗按照写景、叙理、传情可分为三个层次。“春江潮水连海*……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景的描绘。宁静的夜晚,江水与岸齐*,烟波浩渺,一轮明月浴水而出,挂在广袤的天空中,如水的月光与澄澈的江水交相辉映,意境华美清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对宇宙奥妙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江月年年相似,是无限的是永恒的,但人生呢?是多么的有限和短暂。在这无限永恒的宇宙之间,人显得多么的渺小和无助。但诗人略有伤感却不颓废,充满了对人生的深情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正如李泽厚所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是对传统游子思妇感情的抒发。诗中抓住“妆镜台”、“落花”、“捣衣砧”等典型意象将思妇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男人之悲在于英雄失路,女人之悲在于美人迟暮。因为时代的原因,古代的女子不像现代的女性可以通过工作来自立,她们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所以对她们来说美貌似乎就成为找到如意郎君维持婚姻极为关键的筹码,青春对她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也就成为必备的功课。泛黄的铜镜映照着如花的容颜,镜外的精致之美,而镜内呈现出另一种朦胧之美,两美相映。自古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然而,那个“悦己之人”或为前程或因远游不在眼前呢?镜中的人儿就*添一份愁思,独依妆镜台望月怀人,相思之情溢于双眸。韶华在无声中逝去,唯美但略显凄苦。“落花”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往往也象征着青春不在,意蕴哀婉,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林黛玉《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对红花凋零惋惜的同时也是对韶华易逝的哀叹。

  然而景、理、情三者又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场面阔大、气势恢宏的景致描写给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营造了一个明丽悠远、空明宁静的意境,也给思妇感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华美清新的背景;对月怀人、思索宇宙人生,使得整首诗既有细腻的情味,又有深邃的理趣。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恐怕是这首诗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四、语言风格

  《春江花月夜》摒弃了宫体诗的绮靡,具有民歌清新明丽的特点。王运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复吟唱,“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用到了顶真写法,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