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0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

  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当坚持联系教学实际,坚持面向全体,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个性发展,坚持打好基础、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每一个学科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1、继续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础的数学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

  2、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和渴望探求真理,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喜欢愉快,还是厌倦畏难,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智力、能力的发展。

  二、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和学是辩证统一的。教――不是把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传递给学生,而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学――不是吞咽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而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课、讨论、问难、解答、实验操作、练习、总结评价等系列学习活动过程中。

  2、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基本的学习水平标准,以构成学习目标的第一层次,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要求,构成第二层次的目标体系,以满足学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关怀,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补差,坚持每个例题、每个小节、每个单元的知识及时补救,及时过关。

  3、坚持“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教学要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研究新旧知识间存在的共同要素,研究新旧知识间存在的共同原理,使新的知识很快能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充分估计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把握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从而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坚持“过程化”教学原则。“过程化”一指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二指重视教学活动的思维过程,三指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数学,记住揭示数学规律的各种结论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忽视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做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习数学,不能忽视数学活动的思维过程,如定律、公式的论证、推导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等。同时还要重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如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等。

  三、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1、仔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钻研、理解和把握。教师钻研教材时,要对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明确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明确所教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做到竖成线,横成片。

  2、制定全面、恰当、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全面是指教学目标必须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教学目标要恰当是指教学目标不能一般化,抽象化。在一节课里,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知识需要简单应用,哪些知识需要综合运用,通过什么手段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结合什么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都要明确具体。只有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才能对教学具有导向、调控作用。

  3、合理组织教材内容。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按照大纲顺序编写成教科书形式呈现出来的。它不是现成的理想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教学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应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着眼于知识的承上启下和本节知识的深化、完善,形成较为有序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知识结构与思维统一起来,使之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4、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分配教学时间。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环节不同。如新授课一般包括复习、引入新课、学习新知、练习、小结评价等基本环节,练习课一般包括检查复习、提出练习的目的要求、课堂练习、反馈调节、布置作业等环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环节。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熟悉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爱好,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题目的习惯和探索题目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公道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捉住了学生熟悉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公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公道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

  贯串课堂始终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假如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往思考你所提出的题目,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题目,由于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题目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看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展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聪明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题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题目,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题目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同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靠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纵性活动,即依靠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以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正确的,由于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温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以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足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公道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往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往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往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往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熟悉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经常会进进误区,由于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爱好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题目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题目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题目,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往解决某一类题目,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题目的本质性的东西。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

  许多专家都认为: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思想方法,并运用它们去解决数学问题以及日常生活问题。而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中,也得出一个类似的结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比具体的数学知识更加重要,因为前者更具有普遍性,在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派到用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极其重要,这样可避免“题海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

  一、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思想

  在数学领域中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有些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接受,而且要想把那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渗透给学生也不现实。因此,应该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几何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在数学教学中,由数想形,以形助数的数形结合思想,具有可以使问题直观呈现的优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迪思维,拓宽思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数形结合思想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形转化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

  2.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是数学的重要理论和解题工具。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集合思想,集合的思想和概念渗透于数学教学和各个阶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愈来愈广泛,其体现形式愈来愈丰富多彩。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把含在教材中的集合思想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

  3.化归思想方法。

  化归是数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它的核心是以可变的观点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变形,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是对问题进行直接进攻,而是采取迂回的战术,通过变形把要解决的问题,化归为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从而求得原问题的解决。其基本思想是:将待解决的问题甲,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个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乙,然后通过乙问题的解答返回去求得原问题甲的解答。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它的基本形式有: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曲为直等。在小学数学中蕴藏着各种可运用化归的方法进行解答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会化归的思想方法。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里要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推导过程中,采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就是把曲线形化归为直线形的过程。

  4.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异同按某种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即根据教学对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归入一类,把具有不同属性的归入另一类进行分析研究。分类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如果对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分类,就可以使大量纷繁的知识具有条理性。一般分类时要求满足互斥,无遗漏、最简便的原则。如整数以能否被2整除为例,可分为奇数和偶数;若以自然数的约数个数来分类,则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几何图形中的分类更常见,如学习“角的分类”时,涉及到许多概念,而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渗透着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其中几种角是按照度数的大小,从量变到质变来分类的,由此推理到在三角形中以最大一个角大于、等于和小于90°为分类标准,可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而三角形以边的长短关系为分类标准,又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可分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通过分类,建构了知识网络,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结构。

  此外,还有类比思想、组合思想、极限思想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应注意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1、在数学内容准备和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进过程中,应注意: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依据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时注重与学生分析、探讨解题思路与策略,在解题后带领学生进行回顾,如本题应用哪些知识或概念,利用哪些基本技能,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还有哪些题可借助本题的解法(多题一解)。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能大大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探索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对这样的“知识”消化,并吸收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想活动。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对待。

  3、在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复习中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在平时教学复习中,要以思想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各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在解题训练过程中以数学思想为主线,并进行知识点概括与归纳整理,从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问题、不同方法中寻找同一思想。把数学思想方法纳入教学计划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练、概括的过程。对于习题的选择不可以条块分割、泾渭分明,应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选题,有意识地设计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的习题、高频率再现,精心安排,恰到好处的点拔。特别是章节复习时,在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统领知识的思想方法概括出来,增加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精彩、最本质、最有价值的东西。正如日本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科学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相对地说是不够的,而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却是绝对必需的;数学知识可以记忆一时,但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却永远发挥作用,可以受益终生,是数学能力之所在,是数学教育根本目的之所在。”总之,数学教学必须着眼于现代化,以适应21世纪教学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将数学知识真正建立在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之上,用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的核心内容,并且能将知识和方法用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

  10月17日,我河东区教研室在汤头街道中心小学举行“数学送教下乡”活动。观摩了三位优秀数学教师采用不同学段、不同风格但同样精彩的课堂教学。第一节是邵珠浩老师的《田忌赛马—策略》,第二节是王佩佩老师的《圆的认识》,会后,第三节是刘玉娜老师的《百分数的写法和意义》。各位老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一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他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重视营造愉快课堂。在观摩中,充分感受到三位老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每位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我们看到教师课堂体现了: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自主探究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现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下面就从一下几点谈谈本人这几节课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

  一、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

  二、课前准备过程很有特点,每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这样不会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觉得很紧张,而且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到课堂中来,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引人入胜,而且大多数都引用了视频型的文件,既形象又生动,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四、练习设计基础实效,新课过后的练习要及时巩固基础。只有及时巩固才能更好的使学生牢记掌握所学知识。

  五、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师生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重结果,轻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六、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听的这几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来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尤其凌燕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

  虽然只有三节课,但老师们带给我的精神大餐,却让我享用不尽,使我有如入馨香之室,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

  一、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1)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形象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然他们知其所以然。

  (2)运用“迁移”规律,促进计算法则的掌握。在计算法则教学中,主义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运用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法则。

  (3)重视算法指导,在计算的合理性、灵活性上下功夫。在讲情算理、揭示规律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使解题过程既正确,又合理。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定律,使解题过程最忧化。

  三、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四、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

  改变课堂上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还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新授内容重点练。

  (2)基本内容方法练。

  (3)易错内容针对练。

  (4)新、旧知识结合练。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6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六个年头了,在这六年的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学中我们还有不少困惑。

  一、新课改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我们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很多,加上家长对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闻不问,即使过问,顶多关注分数,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能力,不懂得什么叫“减负增效”,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二、新课改在课时安排上更紧了。新课程方案的课时数有了很大的变化,象三年级每周只有四课时,对于优生来说,问题不大,尖子将更尖,教材的编排有利于他们发展思维,拓宽思路,但对差生而言,差生更差,教师有时为了几个差生通常要费好几倍的时间,但是还是跟不上趟,而每天课表又都安排的满满的,学生在校时间又严格控制,这样就成了一对矛盾,迫于进度的要求,又不得不开新课,这个知识还未掌握,下一个知识又来了,简直是应接不暇,最后就达到了云里雾里,糊里糊涂的境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新课程要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的机会相对多了,班级名额多,动手机会多,组织教学难了,让学生多活动,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一周只有四节课,不让学生自主探究吧,又与新课程相违背,现在每学期市局要调研,平时学校要检查,也许是我们太在意结果吧。

  三、新课改对教师课堂调控更难了。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常常一发难收,课堂纪律,难于控制。学生分小组活动,合作探究,这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也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但问题又来了,目前教学班人数多,学生分组六人一组,一个班要分八组以上,四人一组要分十二组以上,活动中教师照顾不全,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把活动时间变成聊天时间了,教师的辅导引导作用就起不到了,难以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

  四、新课改对课前准备更复杂了。

  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我们是农村小学,硬件条件跟不上,不可能同时使用课件,全校二十个教学班只有一台投影仪,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看挂图,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7

  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布置了三道“求商的近似数”的题。5分钟后,我巡视,只有一半同学完成了,有的计算结果还不一样。10分钟后,同学们大多数陆陆续续地做完了,还有几个同学仍然没完成。答案五花八门,什么得数都有。我让他们互相交换检查,找出问题所在。我拿了十几个同学的作业一看,完全做错的就先不提了,有九个同学没有看清楚保留几位小数,导致出了错;有的试商时出现了问题,刚刚讲过的方法,竟然还错误百出!这些知识和四年级学的整数除法方法一样,难道学过的知识忘完了吗?

  回到办公室,同办公室的老师探讨这个问题,许多老师都有同感。而且好多同学都反映考试题目会做可就是做不对,很多时候都是计算出了问题。

  每学期考试结束后,对学生试卷进行分析时发现,学生由于计算方面的错误导致的失分占到总失分误的40%,这还只是平均值,对于个别同学来说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目前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差,我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多数都不够端正,对于学习的知识认识不清楚,怎么会有端正的态度?家长逼着来读书,老师看着来学习,好像学习是为了家长和老师,完全跟自己没有关系似的。于是,老师在,就装模作样的读书写字;家长在,就端端正正的完成作业。老师家长缺席,学生就彻底放了风。可以说,这些孩子是被看着长大的,他们没有感觉到知识的魅力,没有看到知识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等到学习成绩公布了,如果不理想,就请家教,不管用处有多大,请来了老师心里就踏实了,求个心安嘛!再者,就是成绩不好,也能上个学校,学点手艺也行啊。更何况,学校里学的这些东西在生活实践中能用到多少呢?电脑、计算机、手机等功能齐全,还怕计算出错吗?所以,学生们对于计算早就有了应对措施,有了依赖性,自然对于计算就不重视了。这些想法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造成了计算能力的低下。

  二、学生学习自觉性差

  很多同学自觉性很差,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还打瞌睡。对待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要么跟同桌商量着完成;要么翻开课本照着例题做;要么边做边看答案,随时改正错误;要么干脆,拿别人的作业抄一下。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学生自觉性太差的表现。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平时看着还不错,一上考场,错误百出。

  三、学生计算习惯不好

  有人说,计算还要好习惯呀?是的,从小养成一个好的计算习惯,受益无穷。计算前,准备好草稿纸,每算一道题,在草稿纸上都有清晰的标记,题号清楚,数字整齐清楚,题与题之间间隔适当,便于检查。练习题做完后,草稿纸也是整整齐齐的,哪儿有问题一目了然。这是良好的习惯。而我们的好多学生自作聪明,认为自己脑子很灵光,口算,简单题可以,复杂题就会出错的。还有的同学也用草稿纸,可是上面乱七八糟的,检查的时候没有头绪;还有的同学,拿一小片纸,写一丁点的小数字,看也看不清,写着写着就弄错了,错了重来,不放心,再算一遍,三遍三个结果,怎么办?计算的过程已经找不见了,看看列的式子,像一堆杂草,只好再算一遍。这样多浪费时间呀,倒不如留下计算的过程,帮助检查。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8

  月考之后,翻阅一下卷子,我发现孩子在计算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我班的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计算的准确率不高、速度不快。这些问题,并不单纯是粗心的缘故,其主要原因是熟练度不够、反应不快、对数字不够敏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抄错数字,有的横式上是一个数,下一步就变成了另一个数了。2、看错运算符号,把加算成减,减算成加。3、计算不准确。如出现:13-8=6,12-6=7。4、计算速度慢,五年级了,有些学生还依赖于“伸指头”。这些小问题成了考试扣分的“元凶”,而且,在每天的作业中都会出现。

  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想起了以前的专家讲座上,有人介绍了一个很有名的扑克牌游戏,寓教于乐。一副扑克牌,不要大小王,将牌洗好、砌好后正面朝下置于右手中,从下面依次将牌一张张地翻过来,将每张翻过来的牌作连加计算,直到最后一张。如,第一张翻过来的是“5”,第二张是“3”,要求他(她)要立即报出“8”(5+3=8),3若翻过来的第三张是“10”,则应立即报出“18”(8+10=18), 若翻过来的第四张是“2”,则应立即报出“20”(18+2=20),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张牌,总数为364。注意:“A”作“1”,“J”作“11”,“Q”作“12”,“K”作“13”。

  发现扑克牌游戏的确对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听说有的家长每天坚持陪孩子玩半个小时扑克牌,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经常考满分。于是,我决定用这种方法加强对孩子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游戏分好几个阶段,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开始,先从第一阶段,连加法开始。再循序渐进的训练连减法、抽牌连加法、抽牌连减法、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等等,我制定了初步的训练计划,并印制“写给家长的一封信”、印制训练反馈表,发给学生。要求孩子每天在家长的监督下,训练两次,家长计时,精确到秒,最后如实填写计算得数,签名。

  并号召家长:贵在坚持,如果家长能坚持每天陪孩子玩10到20分钟的话,一定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并鼓励家长提出更好的建议,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相信我们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教育下,计算能力、手、眼、脑配合能力、反应能力等各方面都会有很大进步,我很期待!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9

  小学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数学学习环境就是课堂教学,学生在这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计算、感悟计算、领会计算。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一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体会。

  创设情境,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数学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科,计算练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只有营造浓厚的计算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生搬硬套,数据缺乏科学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情境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就能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兴趣就能倍增。

  过程重于结果,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方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课程标准》也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所以教师要重视演绎推理,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感悟算理算法,在强化中感悟归纳推理。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理,在强化中感悟归纳推理,最终具备灵活、简洁、准确、合理、速度、优选的计算能力。当然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其中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算法多样化,激励学生去发现

  《课程标准》提出“算法多样化”,就是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去发现许多富有个性的计算方法,但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方法的同时,也要熟悉、了解和掌握其它的计算方法。如果仅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达到优化是不容易的,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通过优化比较,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这也给学生创设了机会,提高他们思维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

  注重交流,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充满对话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有时候把重点放在计算方法上面,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所以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同时教师又是互动交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学生在交流、辩论中,深刻地认识到要注意些什么。课堂学习就是在交流、对话过程中完成的,学生自然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放大错例,深化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思维打下基础,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见到成效。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0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种模式是“讲例题,归纳法则,套法则练习。”数学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只满足于讲清法则,学生能模仿例题进行正确计算。不知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算”已不是那么重要了,而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发现规律,总结法则。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就计算教学而言,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如果教师设计好计算教学的“五步”,能使学生主动探索的完成学习任务,并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复习引路

  教师要设计好与新知识紧密相连的旧知识作复习题,巩固旧知,导入新知,为学生探索新的知识技能作适当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由旧知导入新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三、探索新知

  1、出事练习题,

  2、尝试练习,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自己一人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3、反馈交流,同位之间互相交流,互述计算方法,互相检查。

  4、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提纲

  (2)结合尝试计算过程,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3)归纳小结,总结定律法则。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

  2、同位互查互评,找出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攻克。

  五、开拓创新

  1、四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出题检测计算能力。

  2、学生提问,学生讨论。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自由提问,全班学生参与讨论,学生自己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再出面归纳。

  由于是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探索知识,教师只帮他们理清思路,学生自己归纳出法则,学生真正理解了计算法则,又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