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主动性指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1

  最近我的宝宝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不喜欢主动与陌生的小朋友或者大人打招呼,有时候早晨上幼儿园都不太喜欢主动的与老师打招呼,与其他的宝贝比较起来,我的孩子已经算一个性格开朗外向的孩子的,可是同样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就让我有了对这一话题的认识,总结了一些要点与宝宝妈妈们一起分享一下。

  1、鼓励。鼓励宝宝与其他的孩子接触,鼓励宝宝不要害怕友好的陌生人,妈妈的鼓励会是宝宝前进的动力。

  2、多带孩子接触外界。孩子对外界事物了解的越多陌生感和恐惧感就会减少,这样就不会害怕他们不认识的人,认生的现象也会减轻,多带宝宝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对让宝宝接触人,学会与别人沟通。

  3、给孩子自己完成事情的机会。孩子的主动性并不是单纯的表现在与人打招呼上,还表现在对事情的热情上,有些家长将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的全部承担下来,别说这样锻炼不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连孩子对事情的主动性也会抹杀掉,让孩子了解某些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的,也需要对事情有一种热情的态度。

  4、制造困难。孩子们的好胜心里其实很强,对自己觉得简单的事情并不放在心上,那么家长就应该有意识的将某件事情提高难度,这样孩子对完成这件事情就产生了兴趣,这就是孩子的主动性。

  5、给孩子找一个榜样。说是榜样其实也可以说成是竞争对手,孩子们的自信心都很强,不希望自己输给别人,别人做的事情自己也想去效仿,而且希望自己做的更好,这就是孩子们的天性,家长应该利用这个天性去启发孩子的主动性。

  6、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任何事情家长都给安排好了,甚至连今后的路怎么走都计划的妥妥当当的,孩子在其中只能扮演木偶的角色,那试想一下孩子还会对生活感兴趣吗?自然就丧失了主动性,只要按着父母的意思做就好了。

  7、增加孩子的兴趣点。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兴趣,这样才能对这件事情有一个主动性,孩子们的兴趣点多了,主动做的事情也就多了。

  经过我上面的经验分享不知道宝宝妈妈们是否对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希望本文对你们是有所帮助的。

  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2

  怎样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好,但是学习好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要形成孩子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分督促,二是要创造适宜孩子学习的家庭气氛。

  一、过分督促孩子是不妥当的

  有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后,孩子动作慢了一点,忍不住要催促。孩子做作业,忍不住要去指指点点;成绩差了几分,少不了要警告几句。认为督促孩子愈多,孩子进步就会愈快。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呢?

  1.老是被人督促着学习,孩子就非常被动,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

  适当的提醒、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最终是为了孩子自己主动去学习,所以督促只能适当,而且要讲究方法。比如孩子玩得久了,家长可以说:“你准备什么时候做作业呢?”提醒孩子学习要自己安排,如果家长每天老是命令说:“该做作业了,不要玩了!”这就使孩子没有了主动。

  2.督促孩子学习切忌唠叨,切忌大事小事都要干涉。

  在家长的絮絮叨叨、指责数落中,孩子决不可能有积极愉快上进的情绪,很难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家长的唠叨,不停的催促、训斥,使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紧张,无法获得宽松宁静,影响学习。做家长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能过分督促,提出要求,就要求孩子一定做到。

  养成习惯不在于每天催促,而是要求每天做到。有的家长不停地催促:“起来起业!快点,快点!”孩子越拖拉、越被动。有的家长做得很不错,告诉孩子每天必须做到按是时睡觉和按时起床,别的暂时不要求,让孩子感到这件事的重要。之后,孩子有做不到的时候,家长非常坚决、简单地说:“必须做到。”不许拖拉和讨价还价,孩子做到了,就给予夸奖。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自我管理、主动能力得到很多的发展。

  总之,家长的督促要着眼于孩子主动性的发展,不少孩子学习差、习惯差,往往不是因为督促太少,而是因为督促过分,使孩子失去了主动性造成的。

  二、创造适宜孩子学习的家庭气氛

  学习是一种独特的大脑活动,需要适宜的气氛。这种良好气氛是保证孩子形

  成主动学习状态的重要条件。对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忌说教气氛,注重一点一滴养成。

  有家长认为,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必须经常说很多道理,其实不是这样,家庭教育要注意养成,注重潜移默化,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靠一次次地重复以成自然。浓厚的学习兴趣依靠一点一滴培养起来,令人乏味的说教会破坏适宜学习的气氛,所以家长要学会说短话,保持正常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感到平和、宁静、有安全感。

  2.切忌“轰轰烈烈”,注重循序渐进。

  由于对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家长容易制定许多教育计划,抓紧一切机会和空闲让孩子学这学那,把家庭教育弄得轰轰烈烈,气势很大,这是同有必要的,孩子的学习长达九年、十几年的时间,轰轰烈烈的气氛破坏正常学习进程,就如我们食用的米、面、饮用水,味都是淡淡的,因为淡,才能长期食用,所以适宜于孩子的学习气氛不应该是轰轰烈烈的。以轰轰烈烈开始的家庭教育,必定以有始无终而结束。

  3.切忌严厉气氛,注重营造宽松。

  严厉的气氛并不适宜大脑思考,学习是大脑的活动,大脑如果处于恐惧和惊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现积极状态的,用脑需要宽松的环境。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守在一旁,孩子稍稍做错了一点,就厉声训斥,甚至一耳光打过去。这种紧张的气氛使孩子恐惧,大脑的思考被严重抑制、扰乱,严重妨碍孩子的学习。

  4.切忌支配气氛,注意让孩子主动。

  家长要用心创造一种气氛,就是让孩子自己主动学习,而不是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听从安排,什么时候作业,什么时候玩,形成一种绝对支配和被支配的气氛,这对孩子学习是不利的。比如一年级孩子刚上学,回家肯定要问家长:“妈妈,现在可以玩吗?”这时家长要指导孩子开始学会自己安排学习和玩耍,家长可以说:“你能自己安排吗?不会的妈妈帮你。”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学着自己安排学习。

  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3

  讲到人的主动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讲得很透彻,人的固有本质就是人的主动性,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的。传统教育压抑儿童的自发冲动,真正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以自由,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允许儿童自由活动,这是实施新教育的第一步。

  孩子的主动性,从婴儿就开始了。出生一个多月的婴儿,吸吮手指,这是他主动性的第一个标志。吃手指,尝味道。到3个多月的时候,对周围的东西开始摸、拿。8—12个月,推开遮挡物找藏在后面的东西,这都是主动性。2—6岁,主动性更强了。我一个6岁的侄外孙女,特别活跃,也特别喜欢和我玩,我抱着她在阳台上让她看下雨。她看着我的眉毛说:“北京姥爷,你的眉毛里面有迷宫。”从来没有人这么描述过!她说,“你的汗毛里面也有迷宫。”我发现她的门牙掉了,我问:“牙呢?”她说,“我的牙,像一辆车一样,开走了,再开来一辆车就不走了。”天哪,这说得多有意思?儿童,只有在这个年龄有这个语言,她的主动性是非常强的。

  我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对过话,我问他,怎么发现孩子的主动性潜能优势?他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经常带孩子到博物馆、科技馆,让孩子有尽可能多的体验,看看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什么做得最好,这可能就是他的潜能优势。

  我总结一下,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有这样七个方法:概括想象力与好奇心的支持环境、鼓励质疑、发现和培养特长、突破习得性无助的误区、成功的体验。我在这里讲一讲多体验唤醒潜能、突破“习得性无助”的误区以及成功的体验。

  多体验唤醒潜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老先生的儿子陈佳洱是物理学家,当过北大的校长,科学院的院士。他走上物理科学的道路与他童年时和父亲玩过的一个游戏有关。如他在文章《难忘的游戏》中所述,一个下雨天,电闪雷鸣,陈佳洱很害怕,跑进书房,钻进爸爸的怀里说吓死了,雷公公要劈死人了。爸爸问:“谁说的?”他说:“张奶奶说的。”他爸爸说:“不会的。打雷就是阴电和阳电相遇的结果。”知道孩子听不懂,他又接着说:“我可以给你变一个戏法,我能让纸人跳舞,你想不想看?”他爸爸就剪几个纸人放在桌子上,两边用积木垫起来,放一块玻璃,拿个绸子在上面摩擦,摩擦生电。一摩擦,那个纸人就开始起来了。往这边摩擦,纸人往这边倒,往那边擦,就往那边倒,很有意思,由此陈佳洱喜欢上了自然科学。所以,你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是你引导孩子很重要的一个契机。

  如何突破“习得性无助”的误区呢?各位很爱孩子,但有的时候会发现孩子无助。习得性无助,就是经过多次努力,多次尝试不成功,绝望了。孩子想:“老师再也不会喜欢我了,我永远也不会做,我肯定做不好,我不想做了。”孩子这种情绪就叫习得性无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非常需要引进积极心理学。我们有的孩子数学成绩不好,“我最恨数学了,我数学怎么都学不好,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当孩子这么说的时候,父母有两种解释最常见也最糟糕:“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我们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笨孩子,你算完了,我们也完了,没希望了。”这是第一种解释,简单否定。第二种解释,比较温柔,但更可怕。父母说:“孩子别难过,你为什么学不好数学?因为你爸爸妈妈都没有数学细胞,你也没有。”孩子一听是这个原因,以后就不学了。这种解释,就叫消极的解释。所谓消极的解释,就是把孩子挫折、失败的原因解释为永久的、普通的、人格化的,一句话就是不可改变的。积极的解释是什么?倒过来,把孩子挫折失败的原因,解释为暂时的、偶然的、非人格化的,一句话就是可以改变的。我做个示范,你跟孩子说:“你能学好数学,你看你以前数学题做得很好,账算得也很清楚,这次没有考好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准备,有几个概念你没有掌握,你努力一下可以学好。”这就叫积极的解释。积极的解释导致乐观,消极的解释导致悲观。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需要换一个解释。

  如何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这需要好的关系、积极的心理。各位,想想你们家怎么吃晚饭?很多大城市的家庭都是中午难见面,晚上全家人齐了,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孩子长身体,饿了,过来狼吞虎咽,吃得很好。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吃饭香,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孩子长身体、食欲好,吃得好。生气的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惹祸很多。父母就忍不住说:“看看,你还有脸吃?你把好东西都吃哪去了?”孩子一听你说他了,不说话了,赶快低着头吃。父母一看,反应不到位,批评得更厉害、说得更尖刻,终于把孩子说哭了。孩子哭了之后,父母说:“你还有脸哭?快吃!再吃下去就得胃病。”没有一个父母想让孩子得胃病,但是你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得胃病的方法。孩子都是研究大人的专家,明智的父母绝不在餐桌上训孩子,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多烂,惹多少祸,都笑脸相对,让孩子愉快地吃饭。孩子一边吃饭一边就在想,“家真温暖,爸爸妈妈真好,我成绩这么烂还让我吃饭,我一定得努力。”只要孩子觉得家庭温暖、父母可亲,这孩子就充满了希望。

  不仅要积极地解释,还要让孩子学会对消极情绪进行反驳。有的时候,“你是个笨蛋”“扫大街的料”,孩子可能会承受很多诬蔑,我们要引导孩子敢于反驳。孩子一定有证据,证明他不可能什么都不好,不可能没有希望,一定有很多是好的。成功教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他们认为,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怎么让孩子成功?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勤反馈。

  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4

  在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块富饶的土壤,这就是幼儿教育的暗示原则。所谓暗示,一般认为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为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是社会和人际影响的形式之一。

  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做得成功还是失败,不但受自身性格、智力、能力的影响,还受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幼儿,他们的一言一行更容易受成人的影响,陈老引述了美国心理学者施茅尔、桑戴克和闻趣对儿童暗示感受性的研究,他从中总结出“儿童是易受暗示的,而且年幼的孩子比年长的孩子暗示性强。”

  人出生后,头脑中的生活概念一无所有,总是从各方面模仿他人,很容易受他人或环境的暗示或诱导,从而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幼儿有一种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的感受性。暗示的巧妙运用,既可以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也可以激发儿童的主动性,积极地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创设良好的暗示情境。

  幼儿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与环境相互影响与作用的情境中。因而我选择言语、动作、表情、姿势、色彩、文字、图画、音乐乃至物品摆设等不同方式,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暗示情境,以适当的方式给孩子以合理、有效的暗示影响。首先我对孩子充满希望和信心,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给幼儿信心和力量,并能逐渐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希望与追求。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了这个原理。其次,在教育活动我也常用一些图画、色彩来暗示幼儿,在开展活动“马路上各种各样的线”时,我将幼儿常见的马路上的各种各样的线贴在班级的地面上,让幼儿学习走“人行道”、横穿马路时走斑马线等;实施系列活动《伞的世界》时,我在班级内悬挂了各种款式、各种颜色和大小的伞,让幼儿积极的去感受,引起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在体育活动中我也经常播放一些轻音乐,以缓解幼儿的活动紧张的气氛,特别是一些具有比赛性质的体育活动,更能舒缓幼儿紧张的心里感受,有助于幼儿顺利进行比赛。

  二、灵活运用积极暗示法,提高教育效果。

  暗示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我通过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语、一个信号等形式把某种观念传递给幼儿,使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按一定方式行动。因为幼儿比成人更容易被影响,所以在一日生活中,我充分利用暗示的特点,灵活运用语言暗示、表情暗示和动作暗示等积极暗示法以激发幼儿的需要,调动幼儿潜在的能力和无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增强思维、情感、意志、注意、记忆等功能,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积极暗示作为普通教导法的第一条原则:“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有消极的命令。”他举例说明,运用积极的暗示,可以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父母的教诲,而且不会伤孩子的心,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如在认识南瓜时,我问:“南瓜除了煮着吃,还能怎样吃?”;玩圈时,我会说:“看谁最聪明,能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玩法。”诸如这样的语言能激发幼儿的思维,正如塔罗斯托尔所说:“教师语言上的暗示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在教育中,我还常用表情提示幼儿注意听讲,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或者利用表情反映对幼儿某一行为的满意程度,从而对幼儿这一行为加以肯定或否定。如有的幼儿特别好动,没有耐心听别人回答问题或讲故事,这时我用眼神提示他们注意,这样既可让他们回到活动中来,又不至于打断其他幼儿的活动,以确保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有的孩子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做些小动作影响别人,我会用摇摇头或摸摸幼儿的头、拍拍幼儿的肩等简单动作,对幼儿进行适时提醒。又如有的幼儿十分害羞,怕在集体面前说话,当他能独自在集体面前发言、唱歌、讲故事、念儿歌时,我及时用点点头或翘起大拇指等动作,并说“你真棒”、“你进步了”之类的话,鼓励和肯定幼儿当前的进步,将能激发幼儿今后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说话的积极性。陈鹤琴认为动作是具有暗示性的,动作愈激烈,暗示性愈大。体育活动、音乐活动是运用动作暗示的典型区域。当幼儿看到别人走、跑、跳做游戏或跳舞做律动时,便会产生参与活动的需要,并积极要求投入活动的行列中。因此,在这些活动中,我先进行示范,通过示范动作的暗示作用,引起幼儿学习兴趣,是十分关键的。

  三、避免使用消极暗示,保护幼儿上进心。

  消极暗示方法,会挫伤幼儿积极性,使幼儿产生不良心理,所以必须避免使用。例如,有的小朋友被撞了一下就哭。如果我说“你再哭,就把你送到小班去”。虽然这句话也能达到让孩子不哭的目的,但孩子容易产生紧张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反之,我对幼儿说“你最勇敢了,勇敢的小朋友是不哭的,”这样两种不同的暗示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显然,前者则会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使幼儿因惧怕而紧张,而后者则不同,能使幼儿从充满激励的言语中获致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如午餐时,有几个孩子吃得特别慢,别的小朋友已吃完准备散步,而他们碗里还有许多菜,一点也不着急,我说:“今天我们比比,看谁能先吃完”于是,幼儿个个都说:“我先吃完。”午睡时,有的幼儿入睡难,不仅自己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还去影响旁边幼儿入睡,这时我会说:“xx睡得真好,真是个乖孩子。”乱动的孩子听到后,就会立即安静下来。待他安静后,我再对他说:“你现在睡得真好,也是个好孩子。”散步时,幼儿队伍排的不整齐,这时我就说:“你们看,大班哥哥姐姐的队伍排的真好。”幼儿听了就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位置,将队伍排的很整齐了。这样的语言暗示,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和上进心,产生相当好的效果。当幼儿拿着自己画的画、构建的作品给老师看时,我看后马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肯定幼儿的成果。这时幼儿则会感到满足,或可能跟老师讲解,或者拿着作品示意给同伴看。再如,当幼儿遇到困难欲退却时,我会用期待的目光和鼓励的神态,给孩子以无形的力量,使其增强信心。

  总之,在运用暗示原则的时候,要适量运用积极的暗示,避免使用消极暗示,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可以让教育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