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15篇
历史小故事15篇
历史小故事1
《斗智》
孙膑初到魏国时,魏王想考察一下他和庞涓谁本事大。一次,魏王坐在宝座上,对孙膑和庞涓说:“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宝座上下来吗?”
庞涓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魏王说:“不行。”
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不过,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听了,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说:“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大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都嘲笑孙膑不自量力,等着看他的洋相呢。这时候,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智慧连连称赞,可庞涓却更加嫉妒孙膑了。
历史小故事2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历史小故事3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小故事,对于历史小故事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背景的认知意识的跟进,通过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历史故事中的现代意义的,是对文本进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不想把时间放在对故事情节的纠缠教学中,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提炼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是对祖国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价值体验,或者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教学过程中,我是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加强学生的自主预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2、积极开拓课程资源,积极地搜集有关的资料,也让学生进行搜集,让学生自通过资料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的时代背景。
3、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写批注、小组讨论、谈体会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人物的精神,从方法上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课文、如何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并且从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
4、通过讲故事、演故事、谈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的讲演中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对历史故事的现代意义进行挖掘。
课堂上的教学与设计总有一些出入和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教学和课后的思考,我想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语文教师的语言的精炼: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几处不应该出现的口误,这对于严谨的语文课堂来说是很不应该的,这还需要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提高。
第二、虽然给了学生10分钟的时间进行感悟,8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但在我的设计中这是不够的,应该还在前段的教学中进行精简,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第三、在学习方法的提炼上总结得不够。
第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探究的含量还不够,学生的质疑时间淡化了。
历史小故事4
程门立雪
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历史小故事5
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历史小故事6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高山流水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在龟山脚下,月湖侧畔。相传在20xx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路经汉阳江口,夜泊江岸。当晚雨过天晴,明月高悬,景色清新,伯牙抚琴抒怀,调寄高山流水,引来樵夫钟子期。子期作过乐尹,善知音律,听罢情不自尽地赞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江河”。
伯牙巧遇知音,非常高兴。两人相约半年来此相会。第二年,子期不幸病逝。伯牙悲痛欲绝,来到子期墓前,重弹“高山流水”旧曲,痛失知音,遂将七弦琴摔碎,长歌当哭,吟诗一首:“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摔琴谢知音”的传说故事。古琴台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
黄泉见母
春秋时,郑武公的夫人姜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姜氏在睡梦中生下的,醒来后吓了一大跳,因此就起名为寤生。二儿子段长得一表人才,又武艺高强,姜夫人很喜欢段,不爱寤生,她一直劝武公立段为世子,武公没有答应,仍立寤生为世子,只给段一个叫共的小城,姜氏很不高兴,却又无可奈何。
郑武公死后,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姜夫人就开始和段密谋要篡权。大臣都劝庄公早点动手,庄公因为母亲和弟弟的阴谋没有明显暴露,就迟迟不动手。
一天,庄公假装外出,姜夫人和段以为有了机会,就公开叛乱,结果被庄公一网打尽。段畏罪|自杀。庄公让人把姜夫人和段密谋的信件交给姜夫人,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姜夫人也觉得没有脸见儿子,就搬到颍地去住。
当时,有一个叫颍考叔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带上几个猫头鹰的头去见庄公。
两人见面后,庄公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鸟的头?”考叔说:“这鸟叫猫头鹰,长大后就吃了哺养自己的母亲,是不孝之鸟,所以我专门杀这种鸟。”庄公就拣了几块好肉包起来,放在袖中。庄公觉得奇怪,问:“你这是干什么?”考叔说:“我家里穷,平常没什么好吃的孝敬老母亲,所以每次有了好吃的,我就拿一些给母亲,让她老人家能尽量高兴。”庄公一听,长叹一声,说:“你虽然贫穷,却有母亲,我虽贵为国君,却没有母亲!”考叔明知故问:“您母亲姜夫人不是身体很好吗?”庄公停了一会儿,就把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对考叔说了。颍考叔听了以后,说:“如果您顾虑黄泉见母的誓,我倒有一个办法。”庄公连忙问:“先生你说怎么办?”考叔说:“您找一个地下有泉水的地方一直往下挖,挖到有了泉水后,就在泉水旁边盖一个地下室,然后把您母亲接到地下室,您不就可以与母亲相见了吗?”
郑庄公听了大喜,马上就让颍考叔带人去办。等挖到泉水,地下室盖成后,颍考叔把姜夫人接到地下室,然后就派人去通知郑庄公。郑庄公急忙来到洞边,沿着梯子走进地下室,泉水沽沽地流着,庄公一见姜夫人,一头跪倒在地,说:“儿寤生不孝顺,请母亲恕罪!”
姜夫人连忙扶起儿子,说:“都怪当忍受的我糊涂,与你没关系。”说完,母子俩抱头痛哭,然后,庄公扶着母亲走上地面,亲自赶车把母亲接到宫里。
姜夫人与郑庄母子团聚,十分感激颍考叔,就封他为大夫。
历史小故事7
宋朝时候,雕板印刷大为盛行。
雕板印刷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把木头锯成一块一块大小一样的板子,使之平滑,然后在一张薄纸上写字,反贴在板子上,用刀雕刻成文字凸起来,再刷上墨,铺上纸,用软刷在纸上轻轻刷过,揭下来,纸上就有了白底黑字。一本书的字数自然是相当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块,每一块都照这种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毕,一页一页地装订起来,那就成了一本书。
当时,杭州西山有个号称“神刀王”的雕板师傅,刀下功夫远近闻名,有口皆碑。许多人慕名前来拜师,“神刀王”一概不收。可他晚年的时候,却破格收下了一个平民出身的小徒弟——毕升。这是啥原因呢?原来,“神刀王”不但看中了毕升那股灵巧劲儿,更喜欢他那忠厚、诚实的品行。他觉得,把自己的本领传给这样的人,到死的时候也就可以瞑目了。
毕升跟着“神刀王”一学就是几年,技艺大有长进。有一次,师傅雕刻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让毕升在一旁观察揣摩。谁知还剩下最后一行时,毕升一不小心,碰了师傅的手臂,把刀下那个“之”字刻坏了。
毕升难过极了。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先是暗暗埋怨自己,后来又突然冒出一个念头:雕板印刷太麻烦了,能不能改一改呢? 从那天起,他一有空儿就琢磨这件事。一天,他在西湖边散步,发现一个江湖画师正在往一幅风景画上盖图章,凑近仔细一瞧,真新鲜,那画师竟把三枚图章串在一起。
毕升颇有兴趣地看了一会儿,忽然,猛一击掌,高兴地大叫起来:“有办法了!有办法了!”
他一溜烟跑回住处,用胶泥作成一个一个方块,干了以后,刻上反字,一字一块;接着用火将这些活字烧硬,按韵排列在特制的木格里;然后根据需要将活字排在铁框里固定好。这样就可以刷上墨印书了。
采用活字印刷,既方便,又节约。这种新技术,很快就被推广到全世界。
历史小故事8
1、包拯的故事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2、王杰手好不要钱的故事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3、公孙仪拒收甲鱼的故事
公孙仪是战国时鲁穆公手下的`丞相。他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于是送鱼的纷纷上门,但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公孙仪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问:"你素来喜吃甲鱼,为何别人好心送来,你却不收呢?"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吃几条甲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经常收别人的礼品,那就要落个坏名声,到头来连丞相的官位也会丢掉。到那时,为兄再爱吃甲鱼,恐怕也吃不成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多吃几年我爱吃的甲鱼。
4、吴隐之不惧饮贪泉的故事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历史小故事9
灰战
公元919年,五代后梁皇帝下诏吴越王钱鏐征讨吴王杨隆演。钱鏐派遣节度副使钱传瓘为诸军都指挥使,率战舰500艘击吴。吴派舒州刺史彭彦章及副将陈汾迎战。战于狼山江,钱传瓘指挥士兵顺风扬灰,吴兵不能开眼。他又教军士撒沙于己船,撒豆于敌船,结果吴兵立脚不住,纷纷跌倒。彭彦章奋战力尽,受伤数十处,见陈汾不来支援即自杀而死。钱传瓘指挥兵士斩敌千余,烧毁敌船400余艘,大获全胜。
历史小故事10
在一处以魏蜀吴三国元素为主题的遗址公园里有一个工艺品店,工艺品店里陈列了大量的三国人物陶俑。看管这家店的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爷爷,他是该遗址公园里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会终身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他在这里工作已有六十年的时间了,这些活灵活现的小陶俑大都是他的作品。帝王将相,贩夫走卒,穿着打扮,日常器皿,制作的无不惟妙惟肖,形容逼真。文官有文官的儒雅、智慧和风度,武将有武将的勇猛、刚烈和威势。
有一天,当老爷爷在望着自己的作品沉思时,这些陶俑突然复活了,变成了一个个完全还原三国人物全貌的小精灵。
其中有一个陶俑叫夏侯杰的首先站出来说到:“老爷爷!您可得给我做主呀!”
老爷爷先是一惊,然后他看见其他的陶俑都是有说有笑地向他作揖失礼,还有的像古代人跪拜皇帝一样正式地双膝跪倒,倒头便拜,之后,这些精灵们都各自成群结队地议论起来,有的双手拢在胸前站立,有的神情肃然地坐着。关张赵马黄诸葛聚在一起,典于许徐夏侯荀彧等聚在一起,刘曹孙站在一起,黄程鲁周陆坐在一起,凤雏水镜崔州平站在一起,大乔小乔貂蝉站在一起,张苞关兴关平周仓站在一起,华佗王允站在一起,董卓十常侍站在一起,吕布刘表刘璋张鲁站在一起,袁绍袁术公孙瓒孔融陈琳站在一起,赤兔马,绝影马,的卢马也复活了,站在一起···看到这般景象,老爷爷感到欣慰极了,心想,行!是这个姿势!很标准!很到位!完全是这个味儿!
“哦?你不是夏侯杰吗?三国时曹魏那边的一位将军,也曾立过赫赫战功,曹操对你也多有赏赐,有何冤屈呀?”老爷爷问道。
“老爷爷,我的冤屈可大了,三国演义上说,我是被张飞的吼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吓的口吐白沫而死,那纯粹是罗贯中的胡编滥造呀!我运筹帷幄、排兵布阵的将兵之才与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的赫赫战功,三国演义这本书上压根儿就只字未提。都知道曹孟德一生唯才是举、疑心重重,试想,能在他手下带兵,没有两下子怎么能行?”
“是的,这样子确实是不对的,你好歹也是一将军,怎么能被一句话吓死,这像是讹传的。”
“这就是讹传。”
旁边上的几个陶俑又都说话了,周瑜说他不是被气死的,他那是被毒箭射伤而死,却被书家歪曲为气死,纯属小说家胡言乱语;杨修说在小说里和在现代人的印象里,他杨修是志大才疏、不识大体,逞能过了头,能死的,这一点并没有错,难道都不怪曹孟德吗?是他疑心太重,才错杀忠良的呀,在我被曹孟德处死的时候,小说家最起码应该渲染一下悲剧气氛,弄得上至饕餮老人下至毛头孺子的普罗大众都把我的死当成一个千古笑柄,看那关公的死,诸葛亮的死,华佗的死,都是风风光光的,唯独我,死都死得不值钱,这也太不公平了;袁术反倒没有埋怨什么,他自己承认他确实是被饿死的;白发苍苍的王朗可就满腹牢骚了,他激动地辩驳着,差点儿都要哭出来了,他说,好歹自己也是汉末老臣,难道没有一丝雅量吗?我即便再没有一点儿涵养,诸葛亮再怎么会说,我这么个在汉末巨大政治风浪中折腾了大几十年的久经江湖的一代巨儒,怎会被短短的几句话给活活骂死?大家伙儿都在指着诸葛亮的鼻子说三道四,说的意思大致不外乎三点,一是过度地美化他的千古智者这一形象,什么三顾茅庐、博望坡用兵、什么火烧新野、什么祭东风、什么草船借箭、什么空城退司马、什么诸葛妆神···大家都知道纯系子虚乌有,大概只有躬耕于南阳是真的,刘备白帝城向他托孤是真的,前出师表是真的。二是诸葛亮并非真正的军事天才,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而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患得患失的小本经营,要不然蜀国为什么没能最终北定中原克复汉室呢?无非是能组织兵将们平时怎样操练兵马而已,他的强项是在笼络人心和国家经济治理上,至于攻杀战守、用兵如神,那都是没影的事儿,说实在的,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及曹操。三是诸葛亮怎么会神机妙算?真是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怎么他就算不到晋国司马家要一统天下?还怎么要硬撑着跟刘备干。怎么就算不到刘备的儿子是个孬种?诸葛亮也很不好意思地表示,他确实不像小说上吹的那样神乎其神,要真是那样神,就不会让关羽有麦城之败,让刘备有火烧连营之辱,就不会落得个挥泪斩马谡、命丧五丈原的下场。他还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身上积聚的矛盾是那么多:既然是自古第一人龙,那为什么就只是甘愿作为一个辅政者呢,愚忠本身不也是一种愚吗?既然能够料定天下要一分为三,那又何必硬要和曹魏作战呢?都说他是被累死的,可是他自己辩驳说他不是真正被累死的,而是自始至终就强加在他身上的被远远超出事实的好名声给生生压死的!不一会儿,吵着要发言的陶俑越来越多,刘备也要说话,关云长也要说话,张飞瞪着豹子眼也要说话,司马懿也要说话,董卓吕布都要说话,连貂蝉也出来吵吵,老爷子一会儿听这个说,一会儿又听那个吵,一时间不知道听谁的好了,结果场面乱作一团乱麻,越想把谁的话听清楚,就越是听不清楚,结果弄得就像是在乱七八糟的大街,谁的话也听不清了,若不是老头耳朵有时候听不见,恐怕光这聒吵声都要把他逼疯。
他和和气气地对大家摆了摆手说道:“各位请肃静,慢慢听我说。各位说的话我听到了,各位的心情我也都理解,虽然你们说的各不相同,但出发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为了过分夸张强调某些人的英明和神武把你们当作了炮灰,你们的好名声被损毁了,是不是这样?”
“是的!是的!”陶俑们个个挣的都是脸红脖子粗,一边互相吵着一边争着对老爷爷说道,“爷爷不愧是三国历史研究专家,那你今天就给我们大家评评理,为我们洗刷不白之冤,我们受够了不被人们理解的滋味儿!你也重新写一部三国演义,为我们正正名,要不然,我们的灵魂永世都不得安生啊!如果您老人家真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重新为我们索回颜面,我们可就有了第二次生命,哪像我们?现在的我们死都死得窝窝囊囊。”
“大家都先别那么激动,即便是历史故事改编的,可小说毕竟只是小说,不能也不可能去完全还原历史事实,小说首先是故事,是极其通俗的读物,其写作意图是表达作者某种主观意愿,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命运都要忠实于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每个人物角色的理解关键得看什么人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当不得真。再说了,不管怎样,哪个人物都有两面,三国里面你们都很重要,即使有些误传,你们不要放在心上,时间和广大人民群众终究会还你们清白的。历史自有公论,我们只管做好自己就好了。”
听了爷爷的一番话,大多数陶俑都似乎如同醍醐灌顶一般大彻大悟,只有曹孟德还颤栗着站到一块岩石上动情地吟诵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吟诵着吟诵着不禁大声痛哭起来:“我的这帮不孝曹氏子孙呀,是你们让我一手缔造的大好基业毁于一旦,正应了我的那句话,若没有我曹操,不知这乱世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三国后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魏晋南北朝的长达三百年的分裂时期。”
爷爷忙劝他说“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顷刻兴亡过手,前人田地后人收,说什么龙争虎斗。斗来斗去不都还是什么也带不走吗?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短短的三国才多长时间呐,掐头去尾虚算一下,不过六十年而已,这在朝夕不止的时间洪流中只是一个瞬间,不要再妄自叹息了,知足吧,大家都当你是一代枭雄和一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你的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也千古传诵,现收编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就单论这个,阁下也该知足的了。”
曹操似乎听懂了,表情平静了许多,可仍旧是一言不发,没有搭理老爷爷一句话,转身慢慢地背着手转身走进陶俑群,边走边唱着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唱完就定格了,不知在什么时候,他的二儿子,七步诗的创作者曹植,不知什么时候就跟在了他的父亲身后,口中若无其事地吟诵着“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诵着颂着,慢慢地和他父亲一起入了定。这时,其他陶俑们早已重新定格下来,就像从来没有复活过一般。
历史小故事11
宋代大书画家米芾,与苏轼一样,也是中国古代赏石界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米芾喜欢奇石,简直到了如醉如痴、如癫如狂的地步,故有“米癫”的戏称。而“米芾拜石”的故事,则是对其癫狂的一个最好的印证。
米芾整日醉心于品石、赏石,以至于好几次遭到贬官,一生宦途失意。一次,他新任无为州坚军,初入州署,发现院内立着一块大石,形状十分奇特,心中不禁大喜:“此足以当吾拜。”于是,他立刻整好衣冠拜之。此后,他还称这块大石为“石丈”。过不了久,他又听说河岸有一块奇石,“状奇丑”,便命令衙役将其移至州署院内。米芾见到此石,大为惊奇,一时得意忘形,让仆人取过官袍、官笏,设席跪拜于地,念念有辞地感叹:“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这一段“米芾拜石”的故事,成为后世不少画家的创作题材,更是他们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无为州距灵璧石的产地不远。米芾借近水楼台之机,广为搜集奇石,乐此不疲,还将所集之石一一冠以美名。米芾的上司杨次公听说他在州署嗜石成癖,唯恐他弄石废事,就去整言相劝。米芾面对着杨次公,从左袖中取出一块奇石,只见“峰峦洞穴皆具,色极清润”。不料,杨次公连一眼都不看。
米芾又取出一块奇石,只见“叠嶂层峦,奇巧更胜”。杨次公去看,米菲在无奈之中,又从袖中取出一块奇石,只见那是“尽天画神镂之巧”的神品。这时候,米芾再不顾杨次公有何反映,仿佛受了委屈似的问道:“如此石,安得不爱?”此刻的杨次公,也好像被突然惊醒一样,大声喊道“非独公爱,我也爱之!”说罢,从米芾的手中顺势夺过这一块奇石,连头也不回,马上登车而去。
杨次公夺石,是没收它以下属“改邪归正”,还是由于个人爱好而收藏起来?这件事情的最后结局,大家都不清楚。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米芾并未因为杨次公的告诫而停止藏石的举动。
米芾一生都痴迷于奇石。
历史小故事12
从前,有一个皇帝,这是一个朝代末年,这个皇帝不想被别人打败,他就逃哇逃,逃到了一片森林里,他看到了一块石头,石头上的蚂蚁爬成了7个字“皇帝必死在此处”。(其实这是敌人刻上字后倒上蜂蜜,蚂蚁来吃蜜形成的。)这个皇帝当年有点迷信,他想:蚂蚁都排成这样的字,我今天肯定要死在这里了,他就拿起手中的剑自杀了。
历史小故事13
战国时候,有个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作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说:“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历史小故事14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历史小故事15
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后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然后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响声。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了。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然后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了,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了呢。如果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