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立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古诗简介

  《汉宫春·立春日》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此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作风致以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翻译/译文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汉宫春:词牌名。《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韵。

  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春已”三句:谓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粪,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稼轩《蝶恋花·元日立春)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答彩胜。”此风宋时尤盛。

  “无端”两句:言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无端:*白无故地。

  “年时”两句: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末办”两句:言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浑:全然。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又一说,称五辛盘。《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拭《立春日小集戏辛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词本此,但反用其意。

  “却笑”五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更:何况。

  “清愁“两句:言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见”两句: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赏析/鉴赏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片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使此词传情含蓄而深沉,留给人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大。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2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古诗简介

  《汉宫春·立春日》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此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作风致以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翻译/译文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汉宫春:词牌名。《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韵。

  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春已”三句:谓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粪,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稼轩《蝶恋花·元日立春)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答彩胜。”此风宋时尤盛。

  “无端”两句:言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无端:*白无故地。

  “年时”两句: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末办”两句:言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浑:全然。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又一说,称五辛盘。《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拭《立春日小集戏辛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词本此,但反用其意。

  “却笑”五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更:何况。

  “清愁“两句:言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见”两句: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赏析/鉴赏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片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使此词传情含蓄而深沉,留给人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大。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阅读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1)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

  思帝乡·春日游原文: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思帝乡·春日游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田问小路上,谁家少年,如此风流?

  若能将身嫁与,誓死到白头,纵被无情弃,也不羞。

  注释

  《思帝乡》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词起源于唐,流行于中唐以后,到宋而达极盛。

  ①足:足够,十分。

  ②一生休:这一辈子就算了。

  ③“纵被”两句:即使被遗弃,也不在乎。

  思帝乡·春日游赏析

  这首词不掩饰地流露了女子青春的热情,迫切要求恋***。词意质朴大胆,很近民歌。

  此词开端之“春日游”三字,表面看来原只是极为简单直接的一句叙述而已,然而却已经为后文所写的感情之秾挚做了很好的准备和渲染。试想“春日”是何等美好的季节,草木之萌发,昆虫之起蛰,一切都表现了一种生命之觉醒与跃动。而“春日“之后更加一游”字”,则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随春物以共同萌发及跃动从而可知。而春游所见之万紫千红莺飞蝶舞之景象也就从而可想了。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满头”一句,则外在之春物遂与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层直接的关系,其感染触发之密切乃竟有及身满头之情势矣。

  “吹”字虽有花片被风吹落的意思,然而在此一句中却并没有花落春归的哀感,而却表现出一种当繁花开到极盛时,也同时伴随有花片之飞舞的一种更为缤纷盛美的景象。首二句已经为以后的感情之引发,培养和渲染了足够的气势,于是下面才一泻而出毫无假借地写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一个上六下三的九字长句,读起来笔力异常饱满。

  韦庄这首小词虽不必有儒家之修养与楚骚之忠爱的用心,然而其所写的用情之态度与殉身之精神,却确实可以引发读者一种深层的感动与丰美的联想。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春日醉起言志

  唐代: 李白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译文: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人生在世如一场大梦,有什么必要辛劳终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所以我整天沉醉在酒里,醉倒就如一堆烂泥卧在前庭。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醒来向庭院中看去,一只鸟儿正在花间飞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请问这已是什么时候?春风只顾与流莺细语声声。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对此我真想发一通感慨,但还是对酒自饮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高歌一曲邀请天上的明月,曲终又使我沉醉忘情。

  注释: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yíng)。

  前楹:厅前的柱子。

  觉来眄(miǎn)庭前,一鸟花间鸣。

  眄 :斜视。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yīng)。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赏析: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道家和佛家,都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梦,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唯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道”及普渡众生的“佛法”,才是真实的,永恒的。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诗人通过醉酒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乐趣。当诗人从醉梦中一觉醒来的时候,觉得烦嚣的尘世已变得分外安宁:“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庭前花丛中,有一只小鸟在鸣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原来世界中还有这样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这种幽美之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与,不如说是诗人心境的表现。他醉前竟百视而不一见,而如今在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正是因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后*静了下来,他才会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这种发现,犹如哲学上的顿悟,使人突然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那是超凡脱俗的另一个世界,一切人间的忧虑和烦恼,都不复存在了。在这里宠辱皆忘,只有审美的观照、心灵的宁静。

  对于这种醉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诗人非常高兴,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因此感慨再三。他很想让这种心境多持续些时候,怕自己过早地酒醒,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来,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因此,他还得再喝上几杯。“对酒还自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对酒狂歌,逍遥自得,久久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

  这首诗深受陶渊明《饮酒》诗的影响,是“拟陶之作”,但又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写得“流丽酣畅”。不象陶渊明那样沉静、淡泊,只在沉醉的时刻,有些陶渊明的影子,等他一旦完全醒来,就又回复到豪放旷达的李白了。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春日

  宋代:宇文虚中

  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

  译文:

  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

  请不要叹息在北方洹水地带春耕太晚,三月里天气尚寒报信的春风刚刚吹来。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

  遥想这个时节江南的景象,阳光下河中涨满春水,鸭子在水中拨弄落水花瓣。

  注释:

  北洹(huán)春事休嗟(jiē)晚,三月尚寒花信风。

  北洹:北方的洹水,这里是指今塞北之地。洹,指洹水,即今安阳河,源出山西省黎城县,经河南林虑山,入于卫河。嗟:叹息。花信风:应花期而吹来的风,相传花信风共有***番。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

  东吴:泛指古吴地,相当于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满江:涨满春水的江河。鸭绿:喻水色如鸭头浓绿。残红:落花。

  赏析:

  诗人于奉旨使金,被羁不归。后在北方安了家,做了大官,但是,身在金邦心在宋,内心并没有忘却故国。最后还由于他暗中策划南归,事情败露,与全家一起被杀。因此,在他生前,思念故国之情经常流露在笔端。此诗以三月塞北刚吹起春风,而江南已水绿花落,寓诗人对江南春色的.眷恋。

  “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按日历看,阴历三月已经到了暮春的季节。在江南,春耕的工作早已干得热火朝天。但这里,北方洹水带,黄土地上,现在才开始春耕。别看是三月了,但春寒仍浓,只不过偶而从南方吹来几阵报信的春风罢了。这里根本不能同春意盎然的江南相比。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在诗人**起伏的脑海里,只能凭着向往,凭着回忆描绘出江南此时的春景。风和日丽,满江清澈的流水。*的桃花已谢,落下的花瓣飘流在水面。水面上游过来一群鸭子,它们一面嬉戏,一面追逐流动的花瓣,嘎嘎的声音热闹非凡。后二句诗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北宋**后,南宋高宗起初以扬州为行在,后又定都杭州,称临安。诗中“东吴”语,双管齐下,兼寓思乡和思君之情,言外之旨甚明。

  此诗描述南北气候的悬殊,留露出对故国江南的怀念。作者在两宋之交风雨与摇之际慨然*使金,继为金人所用,终为金人杀害,其生*经历和思想感情确实很复杂,也很难三言两语说清。“诗画心声”,其难以言状的微妙心态跃然纸上。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4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古诗简介

  《汉宫春·立春日》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此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作风致以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翻译/译文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汉宫春:词牌名。《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韵。

  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春已”三句:谓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粪,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稼轩《蝶恋花·元日立春)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答彩胜。”此风宋时尤盛。

  “无端”两句:言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无端:*白无故地。

  “年时”两句: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末办”两句:言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浑:全然。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又一说,称五辛盘。《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拭《立春日小集戏辛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词本此,但反用其意。

  “却笑”五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更:何况。

  “清愁“两句:言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见”两句: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赏析/鉴赏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片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使此词传情含蓄而深沉,留给人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大。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译文

  春天使者姗姗前来访问,西湖水面换上绿色衣裙。

  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热情,花风落地一样唤人兴奋。

  春来了,参军思绪乱如云,白发人,最怕题诗送青春。

  我知道你摆好了湖中酒席,等待着老朋友来开怀畅饮。

  遥遥万里你捎来一片春情,每到春来我暗暗感到心惊。

  冰雪消融,门外千山碧绿,繁花争妍,江边二月多晴。

  还记得,少年时,迎春畅饮,到如今,春草绿,两鬓如丝。

  他乡作客,物态人情各异,东风情意,年年难舍难离。

  赏析:

  原注:西湖者,许昌胜地也。

  谢君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

  全诗以“万里”一句为界分为两部分,前半写西湖景色及朋友相念之情;后半写自己异乡逢春的新鲜见闻和落寞情怀。诗中春景写得明媚可喜,感情写得真挚动人。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语言明白晓畅,多少也有学*白诗风所带来的飘逸气,体现了欧诗的基本特色。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6

  春日郊外

  宋代: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译文: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住在城里,还丝毫没能感受到春光;今天漫步郊外,惊喜地发现,原来榆树槐树早已抽芽,半绿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远处的青山婀娜多姿,我更喜爱它那峰顶还留存着皑皑白雪;池塘的水渐渐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微风从草地吹来,夹杂着阵阵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我怀疑这景中藏有美妙的诗句,刚想为你们拈出,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注释:

  城中未省(xǐng)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未省:还没知道。省,这里是“省察、领悟”之意。黄:鹅黄色,指榆树、槐树新芽的娇嫩。

  山好更宜馀(yú)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水生:水涨。倒垂杨:映出杨柳的倒影。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莺边日暖如人语:这句为倒装句,原序为“日边莺暖语如人”。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佳句:好的诗句。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诗首联树色泛黄的细微变化中来描写早春的到来;中间两联对仗十分精采,赋予春水以人的活力,自然诗趣盎然,黄莺暖语、风送药香的独特感受写得很有诗味,使有色有声的郊外早春景象有了芳馨的气息。尾联道出创作中常见的一种奇特现象,就是许多诗人面对名山胜景,想写诗填词,却束手无策,留下无穷的遗恨。整首诗格律谨严,简淡而富有风致。在句法上,有*叙,有拗折,充分显示了作者锤炼布局之工。

  首联“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而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不仅立意新,又足见诗人敏锐的感察力。“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颔联“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上句写远景: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之葱翠。唯“积雪”方显“山好”。

  下句写近景: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生意盎然;*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画面生动。唯“垂杨”方显“水生”。此句与东坡“溪柳自摇沙水清”可谓异曲同工。“生”、“欲”二字下得巧妙,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则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本来这两句按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这样写,也是好句。但诗人却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如此另辟蹊径,方不落俗套。“如人语”、“作药香”用拟人手法,以情笔写景,读来亲切,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颔、颈二联,对仗极其工稳,遣词极为精当,足见诗人功力之深厚,推敲锤炼之严谨。

  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其立意,与诗人另一名篇《醉眠》结句“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颇为相似。只不过后者宁静*淡,而本诗则在极尽春光烂漫之后,笔锋陡然一转,用一“疑”字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撷取时,却又如雪泥鸿爪,难觅其踪了,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怅。而这一怅然的感触,不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笔忘筌的诗家甘苦;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慨。写法上暗合东坡“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的造意,而余味过之。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统观全诗,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而辞意之流畅,形象之鲜明,一扫宋诗枯涩冷峭、偏重理趣之弊,堪称**。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7

  春日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忆濂溪老,五亩园思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古诗简介

  《春日》是吴锡畴所作一首感春伤时的七言律诗。它与作者其他纯然赞颂田园之乐的作品颇为不同,它隐曲地透露了哀国的忧思。

  翻译/译文

  人生年华一大半已经匆匆过去了,内心有不少隐秘之情难以表达和倾诉。

  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我自己却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

  窗外的青草惦记着濂溪老周敦颐,几亩田园思念着涑水翁司马光。

  我没有写招魂赋只能让屈原去独自狂啸了,姑且排上一段春诗来回应春天的造化之功。

  注释

  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涑水瓮:指司马光,陕州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赏析/鉴赏

  作者吴锡畴,南宋末年人,死后第三年南宋即**。他刻志于学,慕东汉隐士徐穉、茅容之为人。咸淳间,南康守叶阊聘他做白鹿洞书院堂长,他不做,以闲居山林为乐。性喜艺兰,自号“兰皋子”,因此就用它来命名自己的文集,寓幽独自芳之意(事见《四库全书总目》、《休宁县志》)。

  这首诗的开头,与宋代许多名家,如苏轼、秦观、陈与义等写《春日》的诗不同,他们都是从写景入手,而作者却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么!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她浑然一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而使诗人感到郁闷惆怅。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这一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的赞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春日诗‘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句,又为方岳所赏,并见于方岳跋中。然集中佳句,似此者尚颇不乏,岳偶举其一二耳。盖其刻意清晰,虽不免偶涉纤巧,而视宋季潦倒率易之作。则尚能生面别开。”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已。“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濂溪老,指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他曾写《独乐园记》,记载了这一悠闲自得的生活。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当“偏爱”解释。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而《兰皋集》(宜秋馆汇刊宋人集)作“忆”“思”,使诗意单调,面面呆板,诗意索然。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消除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8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古诗简介

  《汉宫春·立春日》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此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作风致以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翻译/译文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汉宫春:词牌名。《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韵。

  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春已”三句:谓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粪,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稼轩《蝶恋花·元日立春)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答彩胜。”此风宋时尤盛。

  “无端”两句:言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无端:*白无故地。

  “年时”两句: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末办”两句:言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浑:全然。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又一说,称五辛盘。《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拭《立春日小集戏辛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词本此,但反用其意。

  “却笑”五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更:何况。

  “清愁“两句:言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见”两句: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赏析/鉴赏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片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使此词传情含蓄而深沉,留给人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大。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9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原文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词句注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双调四十一字。

  ⑵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⑶东风:春风。这里是红:指春天的花。

  ⑷“几番”句:指清兵入关后的一系列事变。

  ⑸芳草:一作“故国”。王孙:对尊礼、思慕者的称呼,如淮南小山《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这里疑指南明的鲁王、唐王。

  ⑹无语:一作“无主”。

  ⑺泪染:一作“泪洒”。胭脂: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2]

  白话译文

  美丽的春光映入眼帘,春日东风总是将繁花吹散。几重烟雨朦胧,只有这些娇弱的花朵难以庇护。梦里总是时不时浮现起旧时芳草萋萋的道路。春天沉默不语,在那杜鹃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红的是春雨还是眼泪。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赏析

  此词原题为“春闺”,后代编者王昶等人为拔高陈子龙这首词的思想而作了修改,并题为“春日风雨有感”。

  词之起二句,先扬后抑。此时词人举目所见,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光。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这一顿挫,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陈子龙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对明**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明代江山无限美好,正如满眼韶华。可是清兵南下,“****”、“****”,犹如骤起狂风,将万紫千红摧残殆尽。在这里,词人用的是比兴手法。“韶华”(春光)和“红”(花),**美好事物,**他所热爱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东风”则是****的象征,也隐喻清兵的南下,“东风”一辞作贬义者,古已有之,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东风恶,欢情薄”,此处只是移用于词人所憎恶的事物罢了。下面二句,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春天的风雨连绵无尽,常常呈现烟雾迷蒙的状态。在东风肆虐、烟雨茫茫的天气中,百卉凋残,一片凄凉,于是词人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只有花难护!”前几句造足蓄势,至此词人的感情迸发而出,力抵千钧。在生活中,他奔走呼号,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结果毫无效果。因此这一句正是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之痛。

  下片宕开一笔,径写对明**的系念,但在词的意脉上仍与上片紧密相连。词人在白天看到风雨摧残的落花,到了晚上便自然联想到惨遭践踏的故国。“梦里相思”一句,为艳词中常语,然而此处用以表达爱国之情,却非常深刻而又贴切。“王孙”一辞,通常被理解为贵族子弟,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这里的本意却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可是梦醒之后,依然风雨如磐,落红成阵。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发出“春无主”的哀叹。结二句进一步渲染出这种悲哀情绪,哭出了国家将亡的忧思。句中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是古蜀国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隐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鹃啼血借指失国之痛。这里说“泪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转化而来,则杜鹃悲鸣时流出血泪,洒在飘飏落花的风雨中,红雨满天,景象壮丽而又悲惨。词人若非怀有深仇惨痛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用“胭脂”形容雨中落花,前人有杜甫的《曲江对雨》“林花着雨胭脂湿”;而用以兼喻泪水的有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陈子龙则将这些故实融会贯通,自铸伟词,赋予新意,令人读来便觉有更深刻的意蕴和更强烈的美感。

  陈子龙比较重视诗词的寄托,他曾说过他之作诗是为了“忧时托志”(《六子诗序》)。此词形式上虽“风流婉丽”,但词人借以“忧时托志”则与其诗作是一样的,在绮丽的表面下,蕴含着深永的内涵。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0

  长命女·春日宴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古诗简介

  《长命女·春日宴》是五代十国南唐词人冯延巳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赠给丈夫,表达了一个贤淑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和“岁岁长相见”的真挚愿望。该词语言清新明丽,通俗易懂却能够表达最真挚的感情。

  翻译/译文

  风和日丽的春天,摆起丰盛的酒宴。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注释

  ①长命女:唐教坊曲名用作词调名。全词39字,上片三句三仄韵,下片四句仄韵。

  ②绿酒:古时米酒酿成未滤时,面浮米渣,呈淡绿色,故名。

  ③妾身:古时女子队自己的谦称。

  ④岁岁:年年,即每年。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年轻女子向她的郎君祝酒陈愿的词,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赏析/鉴赏

  这首词实际是祝酒词,描写春日开宴时,夫妇双方祝酒陈愿。前两愿分别祝郎君与自己长寿健康,第一愿以梁燕双柄喻夫妻团圆,天长地久。冯词三愿对于人问恩爱夫妇而苦则相当典型,主人公不求富贵.惟愿夫妇相守长久,意愿虽强而所求不奢,表现了古代女子对美满生活的追求。

  在具体描写上。本词不但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抒情,而且通过相应的具体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春日、绿酒、情歌、呢喃燕语,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对于爱情的抒写是极有力的烘托。

  整首词采用妇人口吻,语言清新明丽,语浅情深,可谓做到单纯与丰富富、*易与雅致高度**,深得民歌精髓,化*凡为神奇,艺术效果奇妙。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2)

——春日原文赏析及翻译5篇

春日原文赏析及翻译1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译文及注释

  「翻译」

  美丽的春光映入眼帘,春日东风总是将繁花吹散。几重烟雨朦胧,只有这些娇弱的花朵难以庇护。梦里总是时不时浮现起旧时故国的道路。春天反复无常,在那杜鹃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红的是春雨还是眼泪。

  「注释」

  ⑴此词原题为《点绛唇·春闺》,后代编者王昶等人为拔高陈子龙这首词的思想而作了修改。

  ⑵“几番”句:指清兵入关后的一系列事变。

  ⑶王孙:对尊礼、思慕者的称呼,如淮南小山《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这里疑指鲁王、唐王。

  ⑷“春无”三句:叹复国不易。

  「赏析」

  此词见于《**裕全集》,借惜花怀人,寄托**哀痛与复国希望。正如题中所示,此词是写“春日风雨有感”。“春日风雨”,是当时所处的环境、节候和气氛,而“有感”则是寄离词人的感慨和情怀。词之起二句,先扬后抑。此时词人举目所见,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光。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这一顿挫,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诗词的寄托,他曾说过他之作诗是为了“忧时托志”(《六子诗序》)。此词形式上虽“风流婉丽”,但词人借以“忧时托志”则与其诗作是一样的,阅读时须透过绮丽的表面,去体会深永的内涵。

春日原文赏析及翻译2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翻译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发,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

  无端:*白无故地。

  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

  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全然。

  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

  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

  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

  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

  更:何况。

  解连环: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最怕,只怕。

  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赏析二

  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方度过的。当时的*北方,已为金人所**,辛弃疾的家乡山东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从金国归于南宋的。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首词是他南归之初、寓居京口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立春节候。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故欧阳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无端风雨”两句,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高**集团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宛如为余寒所笼罩。“年时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年时”即去年之意,这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生活尚未安定,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到肴馔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却笑东风从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后,东风就会忙于吹送出柳绿花江的一派春光。“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磋砣岁月,年华虚度。这里说的“清愁”,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解连环”,是用《战国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当时的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但环顾当前,南宋最高**集团中人,谁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确决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表示作者对于恢复事业的担忧,深恐这一年的花由盛开又复败落,而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难归去,言语、句流露出一丝的惆怅。

  从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在这首词中,他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他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赏析三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片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使此词传情含蓄而深沉,留给人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大。

  赏析一

  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绪凄迷:“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手法颇似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时变化。“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意思是说: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来的燕子正往北风,或许它们今夜会梦宿西园吧。“西园”,原指供**游猎的场所,因其地处京城西郊,故称西园。《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亦称西园,此应指后者。从“年时燕子”句看,此词大约作于辛弃疾南归后不久。寄情于燕,令人寻味不尽。“黄柑荐酒”,黄柑酿制的腊酒。“青韭堆盘”,把韭菜等装到五辛盘里。据《本草纲目·菜部》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去:“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浑未办”(还未办、全然未办),情境大异,如此良辰,其情绪之怅怅,浮漾纸面了。

  下片继写“春已归来”。试看:东风着意,她吹得梅花微绽,****;柳吐金丝,柔条婀娜;似乎一点儿闲空都没有。可是偏于此前冠以“却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画意,又可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过是美丽的想象而已。紧接一转说东风还会忙里偷闲:“又来镜里,转换朱颜”。顿挫盘郁,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战国策·齐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此以清愁绵绵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极言愁之多且深。最后一语破的:这愁是怕见花开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来的大雁却已先我而北还!那么,这愁便也“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了。

  这首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何况“渡江天马南来”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能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与此篇同一感慨。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称此首:“‘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韭,极写宴安酖毒。换头又提动*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虽说扯远了些,但他毕竟看出了词的主旨,与昔人咏节序的“率俗”之作迥异。不过“辛词之愁”,并非“未有甚于此者”。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绿树听啼鴂”)等,而前者因“词意殊怨。……愚闻寿皇(孝宗)见此词颇不悦”(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只是此词藉咏节序以抒国事,悲慨窒塞,郁结于中,辞浅意深。称得上是一篇“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之作。

  创作背景

  《汉宫春·立春日》作于宋孝宗隆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刚刚成家。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三版题记”中说:“辛稼轩在‘锦襜突骑渡江初’的绍兴三十二年,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彦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

春日原文赏析及翻译3

  春日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忆濂溪老,五亩园思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古诗简介

  《春日》是吴锡畴所作一首感春伤时的七言律诗。它与作者其他纯然赞颂田园之乐的.作品颇为不同,它隐曲地透露了哀国的忧思。

  翻译/译文

  人生年华一大半已经匆匆过去了,内心有不少隐秘之情难以表达和倾诉。

  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我自己却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

  窗外的青草惦记着濂溪老周敦颐,几亩田园思念着涑水翁司马光。

  我没有写招魂赋只能让屈原去独自狂啸了,姑且排上一段春诗来回应春天的造化之功。

  注释

  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涑水瓮:指司马光,陕州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赏析/鉴赏

  作者吴锡畴,南宋末年人,死后第三年南宋即**。他刻志于学,慕东汉隐士徐穉、茅容之为人。咸淳间,南康守叶阊聘他做白鹿洞书院堂长,他不做,以闲居山林为乐。性喜艺兰,自号“兰皋子”,因此就用它来命名自己的文集,寓幽独自芳之意(事见《四库全书总目》、《休宁县志》)。

  这首诗的开头,与宋代许多名家,如苏轼、秦观、陈与义等写《春日》的诗不同,他们都是从写景入手,而作者却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么!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她浑然一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而使诗人感到郁闷惆怅。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这一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的赞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春日诗‘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句,又为方岳所赏,并见于方岳跋中。然集中佳句,似此者尚颇不乏,岳偶举其一二耳。盖其刻意清晰,虽不免偶涉纤巧,而视宋季潦倒率易之作。则尚能生面别开。”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已。“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濂溪老,指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他曾写《独乐园记》,记载了这一悠闲自得的生活。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当“偏爱”解释。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而《兰皋集》(宜秋馆汇刊宋人集)作“忆”“思”,使诗意单调,面面呆板,诗意索然。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消除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春日原文赏析及翻译4

  春日

  宋代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译文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赏析

  这是汪藻的成名作,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此篇一出,便为诗社诸公所称。”清新明快,与同时张耒相近。作者最慢由此出名。桃花出篱,红杏出墙,皆为农村中常见之景。而此处却以清丽之笔写出一个宛如开卷有益人似的桃花。它始而嫣然一笑,令人魂飞;再一细看,花蕊半绽,又似含情脉脉少女。诗虽咏物,却事有作者本人的少年心性,其中跃动着青春的脉搏,决不能说它风格轻俏。

春日原文赏析及翻译5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古诗简介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8卷第15首。此诗写得轻松愉快,颌联用典饶有幽默感。颈联造句颇巧,出句“城外”与“屋里”,对句“东家”与“西邻”均自相对仗,而又共同与邻句相对仗,这样便增加了语气流通的力度。末句“种松皆作老龙鳞”,因是对出句“多岁月”的补充,但又作为一种意象。

  此诗格调清新,别开生面。多处用典,却贴切自然。写景轻描淡写,如话家常,却轻描之中有致,淡写之中有奇,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翻译/译文

  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问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象龙鳞一样。

  注释

  裴迪,王维诗友,早年同居终南山,后常伴王维隐居辋川,游览赋诗,琴樽相乐。新昌里,即新昌坊,在长安朱雀街东自北数第八坊(见《长安志》)。吕逸人:不详何人。逸人,古代称隐居之人。遇:会见。

  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一向: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

  绝:断绝,隔绝。

  风尘:指尘俗的世事。

  柳市,汉长安地名。《汉书·游侠传》载:“万章。字子夏,长安人也。长安炽盛,街闯各有豪侠,章在城西柳市,号西城万子夏。”此亦借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隐沦:隐士,隐居之人。

  题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魏嵇康与吕安两人*素非常要好,只要一想念对方,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要命驾专程前去探望。有一次,吕安来看嵇康,正巧嵇康不在家,康兄嵇喜前来迎接。吕安不进屋,只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嵇喜看到了这个“凤”字后,感到非常高兴,认为是吕安在表扬他。他哪里知道,这个“凤”字是吕安对他的讥讽,认为嵇喜这个人只不过是一只“凡鸟”而已——“凡”与“鸟”这两个字合写,就是“凤”的繁体字字形。作者在“题凡鸟”前加“不敢”,有两个意思:一是此次来访未遇主人;二是赞扬吕逸人家不俗气。

  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王徽之见吴中一个大夫家有好竹子,就去观赏。到了那里以后,在竹林中讽啸了很长时间。主人请他坐下,他仿佛没有听到。在他要回去的时候,主人把门关上,留他赏竹,尽欢而散。作者在此用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

  何须:何必,哪里还用。

  屋里:室内。唐朝杜甫《见萤火》诗:“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前星宿稀。”唐朝姚合《咏破屏风》:“残雪飞屋里,片水落床头。”

  闭户:闭门,关门。

  种松:栽种松树。

  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赏析/鉴赏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终南山,常相唱和,以后,两人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事迹未详。这首诗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联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3)

——春日朱熹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朱熹原文翻译及赏析1

  春日

  朱熹〔宋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春天。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寻芳:游春,踏青。滨:水边,河边。光景:风光风景。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东风:春风。

  春日-朱熹拼音解读

  chūn rì

  zhū xī 〔sòng dài 〕

  shèng rì xún fāng sì shuǐ bīn,wú biān guāng jǐng yī shí xīn 。

  děng xián shí dé dōng fēng miàn,wàn zǐ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

  相关翻译

  风和日丽游历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这春天的样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相关赏析

  这首诗在赞美春天繁荣的同时,贯穿以探究事理的机趣,旨在启发引导人们摆脱束缚,大胆地领略探索的愉悦。此诗一开始写诗人在晴朗的春日去观赏春景,接着写春游

  见到的景色,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借人喻景都是在表达诗人心中的无限喜悦之情。

  作者介绍

  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闽学派的**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4)

——宫词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宫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宫词

  唐代: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译文: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大清早,**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发髻梳理完毕,还要对镜反复端详,重换一件罗衣,注意加熏一些香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远远看见,正殿闪动人影启开珠帘;看见短袍绣裤宫女,正在打扫御床。

  注释: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十二楼:指一清早宫人就在梳妆以待幸。望仙楼:意谓望君如望仙。

  锁衔(xián)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lòu)长。

  水滴铜龙昼漏长:指铜壶滴漏,古时计时仪器。

  云髻(jì)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kuī)正殿帘开处,袍袴(kù)宫人扫御床。

  袍袴宫人:指穿着衣袴的宫女。

  赏析: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颈联通过**的着意装饰打扮,进一步刻画她百无聊赖的心理。“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是说刚刚梳罢那浓密如云的发髻,又对着镜子端详,惟恐有什么不妥贴之处;想再换一件新艳的罗衣,又给它加熏一些香气。这一联将**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怀着希望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十分逼真。“望”的时间越长,越叫人心情难堪,说是没指望吧,又怀着某种期待;说是***吧,望眼欲穿,实在渺茫。罢梳复又对镜,换衣重又添香,不过是心情烦乱无聊和想望之极的写照。

  末联写**“望”极而怨的心情,不过这种怨恨表达得极其曲折隐晦:“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袍袴”,指穿短袍绣袴的宫女。“遥窥”二字,表现了妃子复杂微妙的心理:我这尊贵的妃子成日价翘首空望,还倒不如那洒扫的宫女能接近**!又表明,君王即将临幸正殿,不会再来的了。似乎有一种近乎绝望的哀怨隐隐地透露出来。

  这首诗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逼真。自首*起望幸之意后,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于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和对人物间的处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们的空虚、寂寞、苦闷、伤怨的精神生活。

宫词原文翻译及赏析2

  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

  宋代 辛弃疾

  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微透暖薰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译文

  是不举烟火的寒食节,名贵的树木在园子里隐隐透出绿色。嫩生生的寒意,在春风中瑟瑟抖动着。薰笼内,焚烧香料的博山炉还微微透出暖气。深浓的春色围着小小的阁楼,在轻柔的雨声里,我们做着温馨的梦。

  在我们分手的渡口,送信的鲤鱼哪一天才能来到呢?它捎来的,该是一封包裹着千愁万恨的信吧!还记得,我们是在去年,一株海棠花下认识的,由于相思的折磨,她一定瘦多了。啊,也许此刻她正含着泪,在独自寻找那片片残红罢!

  注释

  1.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格律俱为*韵格,双调**,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韵。

  2.金谷:金谷园,本为晋代石崇的别墅,这里代指词人的宅第。

  3.嫩寒:微寒。

  4.博山:指香炉。

  5.薰(xūn)笼:罩在香炉上的竹笼。

  6.别浦(pǔ):分别的水边。

  7.鲤鱼:指书信。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8.锦书:用锦织成的信,一般指情书。用窦滔妻苏氏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以赠其夫事。

  9.随分:照例,相应。

  10.残红:残花。

  赏析

  “金谷无烟宫树绿”,以“金谷无烟”出之,表明这是寒食、清明节问,“金谷”一词,含着许多意思,令人想起高门大户人家的庭园,里面应该住着美慧多情的女子。“宫树绿”一语,加深了景物朦胧暗碧的效果,起一种伤感的感情引诱作用,这与女子的脆弱多情的伤春感情正相融。所以,起笔虽然没有直接写人、写情,却通过用典和造境,在这两方面作了暗示。

  “嫩寒生怕春风”,以倒装句式突出春寒恻恻,给予未出场的女主人公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生怕春风”,写得细,写得透,仿佛作者与她通感着似的。

  “博山微透暖薰笼”,转入楼内,渲染出女子居处的温馨气氛,并为她创造出一个典型的怀人环境。然而以下又不正写,而是把她的思念之情转到她的幽梦中去,这样写,比正写更雅致——隔着梦的帷幕来思念人,总有一些朦胧美,有几分差涩感;也更有深致——连梦中都不能**思念,醒时的情状就不用多说了。但又不明出——没有写她幽梦的内容,只是渲染出的这个情调使读者不得不往词人暗设的那条思路想去。

  “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这两句的含蓄蕴藉和情蕴的丰富,以及对仗的工致,足以与晏几道的抒情名句“落花人**,微雨燕双飞”媲美。“幽梦”一句,写情尤其多致,这样的雨声,在她的幽梦中,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致了。

  “别浦鲤鱼何日到”,“何日到”,实际是说“无书到”,在渡口相别分手之后从没有收到过书信。

  “锦书封恨重重”一句,怨书信不来,怨书信即是怨人。上两句言分手之后就一直没有音信,不由得叫人怨恨重重了。“海棠花下去年逢”,海棠花又开了,自己只能流连树下,追忆去年这个时候与情人在此相会的'情景了。这一句写得温馨香软,足见对初相遇的记忆之深、之美好,甚至连他写到的那海棠,似乎也都成了伊人风采的暗示。

  “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细节化的猜测,猜测她的必然消瘦,想像她在觅残红——这是男性作者所造的女子伤时伤别之情的经典意象。这样的猜测,无疑显示出对伊人的极度钟情。

  这首词怨春怀人,却不直说,而说“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而说“嫩寒生怕春风”、“忍泪觅残红”,婉转细腻,深沉含蓄,其怨春怀人之情愈为深切。辛弃疾是豪放派大家,而该词通篇以婉丽词句写出,体现了这位“豪气”与“柔情”并于一身的大词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年无可确考。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以广信书院本次第推测,谓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之前,在带湖。蔡义江、蔡国黄也将之归于是年。可供参考。

宫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

  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

  宋代 辛弃疾

  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微透暖薰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译文

  是不举烟火的寒食节,名贵的树木在园子里隐隐透出绿色。嫩生生的寒意,在春风中瑟瑟抖动着。薰笼内,焚烧香料的博山炉还微微透出暖气。深浓的春色围着小小的阁楼,在轻柔的雨声里,我们做着温馨的梦。

  在我们分手的渡口,送信的鲤鱼哪一天才能来到呢?它捎来的,该是一封包裹着千愁万恨的信吧!还记得,我们是在去年,一株海棠花下认识的,由于相思的折磨,她一定瘦多了。啊,也许此刻她正含着泪,在独自寻找那片片残红罢!

  注释

  1.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格律俱为*韵格,双调**,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韵。

  2.金谷:金谷园,本为晋代石崇的别墅,这里代指词人的宅第。

  3.嫩寒:微寒。

  4.博山:指香炉。

  5.薰(xūn)笼:罩在香炉上的竹笼。

  6.别浦(pǔ):分别的水边。

  7.鲤鱼:指书信。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8.锦书:用锦织成的信,一般指情书。用窦滔妻苏氏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以赠其夫事。

  9.随分:照例,相应。

  10.残红:残花。

  赏析

  “金谷无烟宫树绿”,以“金谷无烟”出之,表明这是寒食、清明节问,“金谷”一词,含着许多意思,令人想起高门大户人家的庭园,里面应该住着美慧多情的女子。“宫树绿”一语,加深了景物朦胧暗碧的效果,起一种伤感的感情引诱作用,这与女子的脆弱多情的伤春感情正相融。所以,起笔虽然没有直接写人、写情,却通过用典和造境,在这两方面作了暗示。

  “嫩寒生怕春风”,以倒装句式突出春寒恻恻,给予未出场的女主人公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生怕春风”,写得细,写得透,仿佛作者与她通感着似的。

  “博山微透暖薰笼”,转入楼内,渲染出女子居处的温馨气氛,并为她创造出一个典型的怀人环境。然而以下又不正写,而是把她的思念之情转到她的幽梦中去,这样写,比正写更雅致——隔着梦的帷幕来思念人,总有一些朦胧美,有几分差涩感;也更有深致——连梦中都不能**思念,醒时的情状就不用多说了。但又不明出——没有写她幽梦的内容,只是渲染出的这个情调使读者不得不往词人暗设的那条思路想去。

  “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这两句的含蓄蕴藉和情蕴的丰富,以及对仗的工致,足以与晏几道的抒情名句“落花人**,微雨燕双飞”媲美。“幽梦”一句,写情尤其多致,这样的雨声,在她的幽梦中,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致了。

  “别浦鲤鱼何日到”,“何日到”,实际是说“无书到”,在渡口相别分手之后从没有收到过书信。

  “锦书封恨重重”一句,怨书信不来,怨书信即是怨人。上两句言分手之后就一直没有音信,不由得叫人怨恨重重了。“海棠花下去年逢”,海棠花又开了,自己只能流连树下,追忆去年这个时候与情人在此相会的情景了。这一句写得温馨香软,足见对初相遇的记忆之深、之美好,甚至连他写到的那海棠,似乎也都成了伊人风采的暗示。

  “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细节化的猜测,猜测她的必然消瘦,想像她在觅残红——这是男性作者所造的女子伤时伤别之情的经典意象。这样的猜测,无疑显示出对伊人的极度钟情。

  这首词怨春怀人,却不直说,而说“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而说“嫩寒生怕春风”、“忍泪觅残红”,婉转细腻,深沉含蓄,其怨春怀人之情愈为深切。辛弃疾是豪放派大家,而该词通篇以婉丽词句写出,体现了这位“豪气”与“柔情”并于一身的大词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年无可确考。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以广信书院本次第推测,谓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之前,在带湖。蔡义江、蔡国黄也将之归于是年。可供参考。

宫词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唐代]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与故乡之隔有三千里之遥啊,我已被幽闭在这深宫里二十年了。

  听到这曲《何满子》,眼泪竟忍不住落在了君王面前。

  注释

  故国:故乡。此为代宫女而言。

  深宫:指皇宫。

  何满子:唐教坊曲名。《乐府诗集》载白居易语:“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临刑进此曲以赎死,竞不得免。”《何满子》曲调悲绝,白居易《何满子》诗中说它“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君:指唐武宗。

  赏析: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让读者从一个片断场景看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去玩味。这首诗却与众不同。它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与这两句诗相似的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也是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去国投荒的分外可悲。这都是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增加诗句的重量和深度。

  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过去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写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这样才能使整首诗显得强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这里,特别值得拈出的一点是:有些宫怨诗把宫人产生怨情的原因写成是由于见不到**或失宠于**,那是不可取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写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个怨情,联系前两句看,决不是由于不得进见或失宠,而是对被夺去了幸福和**的*,正是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

  这首诗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四句诗中,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诗句中“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而他所举的“皆用实字”的例句,就是名词句。这首诗之所以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与运用这种特殊的诗句结构有关。另一特点是:四句诗中,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目字。而数字在诗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这首诗的这两个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与它的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与张祜同时的诗人杜牧非常欣赏这首诗,在一首酬张祜的诗中有“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句。这说明,张祜的这首诗道出了宫人的辛酸,讲出了宫人要讲的话,当时传入宫中,曾为宫人广泛歌唱。

宫词原文翻译及赏析5

  连昌宫词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

  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

  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

  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凉州彻,**龟兹轰录续。

  李谟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

  *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

  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

  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

  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

  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

  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

  尔后相传六**,不到离宫门久闭。

  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

  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

  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

  舞榭欹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

  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

  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

  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

  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

  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谁致乱者谁。

  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弄权**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

  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

  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

  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谋休用兵。

  翻译

  连昌宫长满了宫竹,年岁太久无人来管理,竹子长得高而密,枝叶纠结在一起。

  又有墙头碧桃,***花瓣被风纷纷吹落。

  住在连昌宫旁的老人向我哭诉,少年时曾因向**进贡食物而入到宫中。

  唐玄宗正在望仙楼,杨贵妃一起倚着栏杆而立。

  楼上楼前都是缀戴着珍珠、翡翠的宫女们,光彩鲜明闪烁照耀天地。

  归来后如梦又如痴,哪里能从容详尽地诉说宫中之事。

  当时刚刚过了大寒食而到了小寒食,城里的店舍都不见炊烟,只有宫边的树木翠绿如常。

  夜半月亮升得很高了,宫中传出了琴弦的鸣声,原来是贺怀志压场的琵琶声。

  高力士传唤寻找名倡念奴,念奴潜伴**的随从侍卫人员过夜。

  片刻找到又接连催促,特别下令街上准许燃起烛火。

  睡在红纱帐里的念奴满眼春意,充满娇气,用手整理一下头发很快就妆束好了。

  来到宫中刚刚歌唱一声,邠王李承宁随即吹管笛与之相和。

  急奏整套的`凉州曲调末了,各种龟兹乐曲热烈地连番演奏。

  吹笛少年李谟靠着宫墙,偷学了许多新曲子。

  天大亮的时候**的车驾发往行宫,万人歌舞在道路上。

  百官的仪仗队避开歧王李范、薛王李业,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的车行轻快迅速。

  第二年十月洛阳被攻破,御用的道路还在,安禄山的**经过。

  强迫供应食宿不敢有私藏,百姓们无声暗暗流泪。

  **长安和东京洛阳收复后六七年,却寻家舍在行宫前。

  尔后相传的六位**不到离宫,宫门久闭。

  听来来往往的少年说起长安,知道了玄武楼建成,花萼楼荒废。

  去年使者奉皇命来连昌宫砍竹子。

  偶尔遇上门打开,我跟着进去了一会儿。

  杂草丛木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填满了池塘。狐狸、兔子胆大 ,见人并不逃逸,绕着树木。

  舞榭倾斜(榭:台有屋叫榭),地基还在,雕有花纹的窗子幽深仍绿。

  尘土埋没了粉壁,陈旧的金属花片。鸟儿啄着挂在檐棱间的铃铎或金属,发出碎玉般的声音。

  玄宗**偏爱靠近台阶的花朵,依然将**的坐具靠近台阶斜坡。

  蛇出燕巢盘绕在斗栱之上,香案腐朽,长出菌蕈来,正在那天子所居的衙。

  寝殿相连的端正楼,杨贵妃在楼上梳洗。

  晨光未出,室内已有人在活动,至今反挂着珊瑚制成的帘钩。

  我把宫中遗迹指示给人看却因此伤心痛哭,退出宫门时眼泪还不断地流淌。

  自从此后宫门再也没有打开过,每天晚上只有狐狸窜上门屋。

  我听了老人的这番话后心里也禁不住悲伤,问道:“是谁开创了太*盛世,又是谁招致这一混乱局面呢?”

  老人说:“乡野老人哪能分辨得出呢?我就把耳闻目见的事情跟你说说吧。

  姚崇、宋璟作**时,劝谏**李隆基言语恳切。

  **协助**处理政务,粮食丰收,调和中外没有战争杀伐之事。

  长官清正廉洁,太守杰出,人材的选用都说由于用人施政至为公正。

  开元末年姚崇、宋璟相继逝世,朝廷渐渐信任听从杨贵妃。

  安禄山自请为杨贵妃养子,出入宫廷,无所禁忌。

  虢国夫人门前倚势弄权,钻营者不绝于门,如市上一样热闹。

  当时弄权**名字记不得了,依稀记得是杨国忠和李林甫。朝廷制定的国家大计颠倒,四海飘摇,安史之乱所留下的民生调敝的残破混乱局面持续了五十年。

  当今**圣明,丞相裴度贤明,诏书刚下,便*定了吴蜀两地的藩镇**。

  官军又攻克了**藩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此贼又除,天下安宁。

  我年年耕种宫前道路旁的土地,现在乱世既*,为迎接**出巡,今年就不叫子孙在宫前耕种了。”

  老人这样做的意思是殷切地盼望**前来,希望**努力于国家大计,不要再起战争杀伐。

  注释

  连昌宫:唐代**行宫之一,公元658年(唐高宗显庆三年)建,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西九里。

  森似束:指竹子丛密,如同扎成一束束的。

  森:森森然,密貌。

  千叶桃:碧桃。

  簌簌:花纷纷落下貌。

  小年:年少时。

  上皇、太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望仙楼 ,本在华清宫,此是作者的想象。

  炫转荧煌:光彩闪烁。

  备言:说尽。

  寒食:冬至后的一百零六天为寒食节。唐俗在此前后三天禁火。

  贺老:指玄宗时以善弹琵琶闻名的一个艺人,名贺怀智。

  压场屋:即今“压场”意。唐人称戏场为场屋。

  “念奴”句诗人自注云:念奴,天宝(742—756)中名娼。善歌。每岁楼下杯醭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之罢奏。

  明皇遣高力士呼于楼上:欲遗念奴唱歌,分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其为当时所重如此。然而玄宗不欲夺侠游之盛,未尝置在宫禁,或岁幸汤泉,时巡东洛,有司遣从行而已。”高力士,唐玄宗宠幸的宦官。

  诸郎:侍卫或其他艺人。

  *:因禁火,故特许燃烛。

  掠削:稍稍理一下,

  旋装束:马上就装束停当。

  九天:宫中。

  二十五郎:邠王李承宁善吹笛,排行二十五。

  吹管逐:即吹管伴奏意。

  逡巡:指节拍舒缓貌。

  大遍:相当于“一整套(曲子)”的意思。

  凉州:曲调名。

  彻:完了,终了。**龟(qiū秋)

  兹:各种龟兹乐曲。

  轰录续:陆续演奏。

  “李谟”句下自注云:“玄宗尝于上阳宫夜后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忽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诣验之。

  自云:‘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暮也。’玄宗异而遣之。”

  厌笛:按笛。

  大驾:**的车驾。

  队仗:仪仗队。岐、

  薛:指玄宗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两人皆死于开**间,这是诗人的误记。)

  杨氏诸姨:指杨贵妃的三姐姐。为玄宗封为韩国、虢国、秦国三夫人。

  斗风:形容车行快。

  东都破:指安禄山占洛阳。安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旧历十二月占洛阳,此是约言之。

  过:指安禄山叛军沿途的所造成的破坏。

  供顿:即供应。

  两京:指**长安与东都洛阳。

  门:一作闼,指门中小门。

  六:应作五。

  玄武 :唐德宗时建,

  花萼楼:玄宗时建。

  斫:砍。

  栉比:像梳齿一样紧挨在一起。

  文窗:雕有花纹的窗子。

  窈窕:深貌。

  花钿:金属花片,妇女饰物。

  风筝:此指一种檐鸣器。

  姚崇、宋璟:皆开元(713—741)年间贤相。

  燮理:调和。

  阴阳:代指社会秩序。

  杨与李:指杨国忠、李林甫。

  庙谟:朝廷大计。

  疮痏:疮疤。

  吴蜀*:指*江南的李奇与蜀中的刘辟。

  深望幸:深深希望**临幸东都。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18年(元和十三年),一说公元817年,当时元稹在通州任司马。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迅速由盛而衰。唐宪宗时**朝政,有一些中兴气象。公元817年冬天,**暂告安定。诗人生活在这个时代,并思想感情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鉴赏

  全诗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从“连昌宫中满宫竹”至“夜夜狐狸上门屋”,写宫边老人诉说连昌宫今昔变迁。

  前四句是一段引子,先从连昌宫眼前乱竹丛生,落花满地,一派幽深衰败的景象下笔,引出宫边老人。老人对作者的泣诉可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小年进食曾因入”至“杨氏诸姨车斗风”,写连昌宫昔日的繁华盛况。

  寒食节,百姓禁烟,宫里却灯火辉煌。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望仙楼上通宵行乐。琵琶专家贺怀智作压场演奏,宦官高力士奉旨寻找著名歌女念奴进宫唱歌。邠王李承宁(二十五郎)吹管笛,笙歌响彻九霄。李谟傍靠宫墙按着笛子,偷学宫里新制的乐曲。诗人在描绘了一幅宫中行乐图后,又写玄宗回驾时万人夹道歌舞的盛况。

  第二层从“明年十月东都破”至“夜夜狐狸上门屋”,写安禄山叛军攻破东都洛阳,连昌宫从此荒废。安史乱*后,连昌宫也长期关闭,玄宗以后的五位***不曾来过。直到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使者奉**命来连昌宫砍竹子,在宫门开时老人跟着进去看了一会,只见荆榛灌木丛生,狐狸野兔恣纵奔驰,舞榭楼阁倾倒歪斜,一片衰败荒凉。安史乱后,玄宗依然**连昌宫,晚景凄凉。宫殿成为蛇燕巢穴,香案腐朽,长出菌蕈来。当年杨贵妃住的端正楼,如今物是人非,再不见倩影了。

  第二大段从“我闻此语心骨悲”至“努力庙谟休用兵”。通过作者与老人的一问一答,探讨“太*谁致乱者谁”及朝**乱的因由。

  诗中称赞姚崇、宋璟作**秉公选贤任能,地方长官清*廉洁,因而出现了开元盛世。姚、宋死后,朝廷渐渐由杨贵妃操纵。安禄山在宫里被贵妃养作义子,虢国夫人门庭若市。**杨国忠和李林甫专权误国,终于给国家带来了**和灾难。接着诗笔转而称赞当时宪宗**大力削*藩镇**,和*有望。结句,作者意味深长地点明主旨:祝愿朝廷努力策划好国家大计,安定社稷,结束内战,不再用兵。

  这首诗针砭唐代时政,反对藩镇割据,批判**弄权误国;提出所谓“圣君贤卿”的**理想。它含蓄地揭露了玄宗及皇亲骄奢*佚的生活和外戚的飞扬跋扈,具有一定的历史上的认识意义。前代诗评家多推崇这首诗“有监戒规讽之意”,“有风骨”,把它和白居易《长恨歌》并称,同为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

  这首《连昌宫词》在艺术构思和创作方法上,受到当时传奇小说的影响。诗人既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又不囿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虚构一些情节并加以艺术的夸张,把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事件集中在一个典型环境中来描绘,写得异常鲜明生动,从而使主题具有典型意义。例如,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连昌宫中的一段生活,元稹就不是以历史家严格实录的“史笔”,而是用小说家创造性的“诗笔”来描摹的。据陈寅恪的考证,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没有一起去过连昌宫。诗中所写,不少地方是根据传闻加以想象而虚拟。如连昌宫中的所谓望仙楼和端正楼,实际上是骊山上华清宫的楼名。李谟偷曲事发生在元宵节前夕东都洛阳的天津桥上,并不是在寒食节夜里连昌宫墙旁。其他如念奴唱歌,二十五郎吹笛,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等,都不出现在寿安县的连昌宫内或宫前。元稹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的事件集中在连昌宫内来铺叙,并且还虚构一些情节,用以渲染安史之乱前所谓太*繁华的景象,突出主题思想。从诗的自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对念奴唱歌、李谟偷曲等事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不是不知道的,他如此处理,实在是有意识地学习唐人传奇所常用的典型化方法来创作。这样一来,整首《连昌宫词》在某些细节上虽不符合具体的历史事实,但却形象地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至于诗中说到*吴蜀、定淮西等历史事件,则又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浓烈的现实感。

  这首诗的情节,写得真真假假,假中有真,真假相衬,互相对照。正如陈寅恪所指出的那样:“连昌宫词实深受白乐天、陈鸿长恨歌及传之影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元白诗笺证稿》第三章)在我国叙事诗的发展史上,《连昌宫词》有独自的风格特色。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5)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春望词四首·其二

  唐代: 薛涛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译文: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采摘小草结成同心结,将它赠送给我相知相爱的心上人。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春愁伴着春光同我告别时,那不知我心事的子规鸟却哀鸣不歇。

  注释:

  揽(lǎn)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揽草:采草。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结同心:同心结。旧时用香辈或销带打成的连回文样式的结子用作男女相爱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中的“揽草结同心”是指用草编成同心结。将香草结成同心的样式,准备送给理想中的.恋人,表现出怀春的感情。“将以遗知音”是指赠送给我相知相爱的情人。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用两典故:“同心结”和“子规鸟”来表示心中的情爱。同心结”典出《玉台新咏》梁武帝萧衍《有所思》:“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古人用来表示男女相爱的象征。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春望词四首·其三

  唐代:薛涛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译文: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花儿随着春风的吹拂,一天天的衰败下去,约会的`佳期也是渺茫无期。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不能与心中的如意郎君结合在一起,岂不白白结下相爱的同心草。

  注释: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miǎo)渺。

  渺渺:形容悠远、久远。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赏析:

  这首诗仍然是写无穷无尽的相思。有人类就有爱情,有爱情就有相思。其意是,花儿随着春风的吹拂,一天天地衰败下去,结婚的佳期也是渺茫无期。结识不到如意的郎君,编结再多的相思草,也只能是空欢喜一场更使人愁上加愁,让人心碎这里的“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是作者在佳期渺渺,没有同心人的情况下,对自己以草结同心的行动表现出自怨自艾的无比痛苦心情。

  这首诗与第二首诗一样,都是刻意伤春之词,春望,在这里意味着春天里的盼望,其中包含首着一个妙龄少女渴求自己爱情而最终归于失望的故事。女主人公兴致勃勃地揽摘芳草来打同心结,要将它赠给自已的“知音”。打同心结,是表达爱情的方式,把全部希望放在“同心结”上,然而,春鸟发出哀吟,昔日的同心结,今日成了断肠草。人世间留下了一颗破碎的心,情天恨海*添了几行血泪。

  女主人公仍在编结“同心草”,不过此时是“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不是不愿结同心人,而是无法结同心人,故而,也只有“空结”同心草了。一个“空”字,写尽了她伤心欲绝的情味,与尽了她无法诉说失恋和绝望的痛苦……也只好木讷地用双手编结“同心草”来打发失去了人生意义的时光。用结同心草的细节,写出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可见,薛涛是写爱情诗的高手,这恐怕也与她自己的命运有关吧女诗人写爱情诗,自然有她得天独厚的条件:真切深刻细腻,易于感人至深。这正如胡云翼先生所说:“婉约而温柔的文学,总得女性来做才能更像样…无论文人怎样肆力去体会女子的心情,总不如妇女自己所了解得真切;无论文人怎样描写阔怨的传神,总不如妇女自己表现自已的恰称。”这是对女性创作的高度肯定与赞扬,也是对薛涛爱情诗的肯定和赞扬。黄周星在《唐诗快》评第一首与第三首诗为:“二诗皆以浅近而入诗,故妙。”这四首诗,以第一首与第四首写得较好,其审美价值更高一些,可读性更强一些,也更耐人寻味一些第四首诗的立意与第一首诗相同,不同的是这首诗多了一些形象性的描写,其诗就更加具体,更加感人。第四首又与第一首诗相呼应,满目春色,非但不让人喜,反而更是着恼:恼在个独赏!梳妆打扮,又有何用呢?镜里的花容月貌,又有谁看呢?又是为了谁呢?这也只不过孤芳自赏罢了。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3

  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古今异义

  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

  家书抵万金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鉴赏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

  “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6)

——阿房宫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阿房宫赋原文翻译及赏析1

  《阿房宫赋》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诗词如下:

  【前言】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者骄奢**的历史经验,向唐朝**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释】

  (1)六王毕:六国**了。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指六国。[ 毕 ] 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2)一:**。

  (3)蜀山兀,阿房出: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兀,山高而上*。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出,出现,意思是建成。蜀,四川。

  (4)覆压三百余里:(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里是面积单位,不是长度单位。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三百余下里,约合7500户人家的面积。300里地,即150公里,现代人也无法做到,夸张过度,难以令人信服)。这是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覆压:应当是指“层层叠叠”)。

  (5)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6)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走,趋向。

  (7)二川溶溶: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8)廊腰缦回:走廊长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所以这样说。缦,萦绕。回,曲折。

  (9)檐牙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10)各抱地势:各随地形。这是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

  (11)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如今指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12)盘盘焉,囷囷(qūn qūn)焉,蜂房水涡: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焉,相当于“凛然”“欣然”的“然”,意为的样子。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像水涡。盘盘,盘旋的样子。囷囷,屈曲的样子,曲折回旋的样子。

  (1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1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易经》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云。这是用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

  (15)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霁:雨后天晴

  (16)冥迷:分辨不清。

  (17)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乐。

  (18)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19)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统指六国王侯的**。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下文的“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20)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

  (2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荧荧,明亮的样子。下文紧连的四句,句式相同。

  (22)涨腻:涨起了(一层)脂膏(含有胭脂、香粉的洗脸的“脂水”)。

  (23)椒兰:两种香料植物,焚烧以熏衣物。

  (24)辘辘远听:车声越听越远。辘辘,车行的声音。

  (25)杳:遥远得踪迹全无。

  (26)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27)缦立:久立。缦,通“慢”

  (28)幸:封建时代**到某处,叫“幸”。妃,嫔受**宠爱,叫“得幸”。

  (29)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按秦始皇****(前221年)***,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做了十二年**,这里说三十六年,指其在位年数,形容阿房宫很大,有36年都没有见到**的宫女。

  (30)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下文的“经营”也指金玉珍宝等物。“精英”,形容词作名词,**,也有金玉珍宝等物的意思。

  (31)摽(piāo)掠其人:从人民那里抢来。摽 ,抢劫,掠夺。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32)倚叠:积累。

  (33)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底的浅锅。

  (34)逦迤(lǐ yǐ):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

  (3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翻译】

  六国的君主**了,全国(为秦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和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翠绿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的是秦**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谁能够族灭它呢?(秦****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赏析】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12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像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先写“妃嫔”的由来,说明是“六王毕,四海一”的结果,照应篇首。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逸。“燕赵之收藏”以下,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在这里,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的历史教训,向当世**者发出警告。

  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阿房宫赋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一作:不知其)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见者一作:有不见者)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释:

  (1)[六王毕]六国**了。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指六国。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2)[一]**。

  (3)[蜀山兀,阿房出]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兀,山高而上*。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出,出现,意思是建成。蜀,四川。

  (4)[覆压三百余里](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里是面积单位,不是长度单位。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三百余下里,约合7500户人家的面积。300里地,即150公里,现代人也无法做到,夸张过度,难以令人信服)。这是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覆压:应当是指“层层叠叠”)。

  (5)[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6)[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走,趋向。

  (7)[二川溶溶]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8)[廊腰缦回]走廊长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所以这样说。缦,萦绕。回,曲折。

  (9)[檐牙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10)[各抱地势]各随地形。这是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

  (11)[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如今指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12)[盘盘焉,囷囷(qūn qūn)焉,蜂房水涡]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焉,相当于“凛然”“欣然”的“然”,意为。。。的样子。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像水涡。盘盘,盘旋的样子。囷囷,屈曲的样子,曲折回旋的样子。

  (1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1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易经》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云。这是用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

  (15)[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

  (16)[冥迷]分辨不清。

  (17)[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乐。

  (18)[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19)[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统指六国王侯的**。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下文的“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20)[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

  (2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荧荧,明亮的样子。下文紧连的四句,句式相同。

  (22)[涨腻]涨起了(一层)脂膏(含有胭脂、香粉的洗脸的“脂水”)。

  (23)[椒兰]两种香料植物,焚烧以熏衣物。

  (24)[辘辘远听]车声越听越远。辘辘,车行的声音。

  (25)[杳]遥远得踪迹全无。

  (26)[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27)[缦立]久立。缦,通“慢”

  (28)[幸]封建时代**到某处,叫“幸”。妃,嫔受**宠爱,叫“得幸”。

  (29)[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按秦始皇****(前221年)***,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做了十二年**,这里说三十六年,是举其在位年数,形容时间长。

  (30)[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下文的“经营”“精英”也指金玉珠宝等物。

  (31)[摽(piāo)掠其人]从人民那里抢来。摽,抢劫,掠夺。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32)[倚叠]积累。

  (33)[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底的浅锅。

  (34)[逦迤(lǐ yǐ]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

  (3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36)[奈何]怎么,为什么。

  (37)[锱(zī)铢(zhū)]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38)[负栋之柱]承担栋梁的柱子。

  (39)[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

  (40)[庾(yǔ)]露天的谷仓。

  (41)[九土]九州。

  (42)[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者。这里指秦始皇。

  (43)[固]顽固。

  (44)[戍卒叫]指陈胜、吴广**。

  (45)[函谷举]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秦朝**,并派兵守函谷关。举,被攻占。

  (46)[楚人一炬]指项羽(楚将项燕的后代)也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47)[使]假使。

  (48)[递]传递,这里指王位顺着次序传下去。

  (49)[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六国后,“下诏曰:“朕为始**,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秦朝仅传二世便亡。

  (50)[族]使。。。灭族。

  (51)[不暇]来不及。

  (52)[哀]哀叹。

  (53)[四海]天下。

  翻译:

  六国为秦所灭,天下被**。蜀山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每五步一座高楼,每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像绸带一样迂回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依着不同的地势,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盘旋的样子,迂回曲折的样子,像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矗立着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龙?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分辨不清,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暖意,如同春光那样和乐;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氛感觉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楼阁宫殿,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日夜奏琴歌唱,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一层脂膏,(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娇媚极了。(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的身影。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砂砾,扔得到处都是,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突出的钉头,比仓谷里的粟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驻守边关的士兵**,函谷关被刘邦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烧毁秦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假使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谁能够**他呢?秦国的**者来不及为自己的**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他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赏析: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12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像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先写“妃嫔”的由来,说明是“六王毕,四海一”的结果,照应篇首。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逸。“燕赵之收藏”以下,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在这里,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的历史教训,向当世**者发出警告。

  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阿房宫赋原文翻译及赏析3

  《阿房宫赋》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诗词如下:

  【前言】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者骄奢**的历史经验,向唐朝**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释】

  (1)六王毕:六国**了。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指六国。[ 毕 ] 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2)一:**。

  (3)蜀山兀,阿房出: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兀,山高而上*。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出,出现,意思是建成。蜀,四川。

  (4)覆压三百余里:(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里是面积单位,不是长度单位。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三百余下里,约合7500户人家的面积。300里地,即150公里,现代人也无法做到,夸张过度,难以令人信服)。这是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覆压:应当是指“层层叠叠”)。

  (5)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6)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走,趋向。

  (7)二川溶溶: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8)廊腰缦回:走廊长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所以这样说。缦,萦绕。回,曲折。

  (9)檐牙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10)各抱地势:各随地形。这是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

  (11)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如今指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12)盘盘焉,囷囷(qūn qūn)焉,蜂房水涡: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焉,相当于“凛然”“欣然”的“然”,意为的样子。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像水涡。盘盘,盘旋的样子。囷囷,屈曲的样子,曲折回旋的样子。

  (1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1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易经》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云。这是用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

  (15)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霁:雨后天晴

  (16)冥迷:分辨不清。

  (17)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乐。

  (18)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19)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统指六国王侯的**。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下文的“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20)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

  (2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荧荧,明亮的样子。下文紧连的四句,句式相同。

  (22)涨腻:涨起了(一层)脂膏(含有胭脂、香粉的洗脸的“脂水”)。

  (23)椒兰:两种香料植物,焚烧以熏衣物。

  (24)辘辘远听:车声越听越远。辘辘,车行的声音。

  (25)杳:遥远得踪迹全无。

  (26)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27)缦立:久立。缦,通“慢”

  (28)幸:封建时代**到某处,叫“幸”。妃,嫔受**宠爱,叫“得幸”。

  (29)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按秦始皇****(前221年)***,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做了十二年**,这里说三十六年,指其在位年数,形容阿房宫很大,有36年都没有见到**的宫女。

  (30)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下文的“经营”也指金玉珍宝等物。“精英”,形容词作名词,**,也有金玉珍宝等物的意思。

  (31)摽(piāo)掠其人:从人民那里抢来。摽 ,抢劫,掠夺。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32)倚叠:积累。

  (33)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底的浅锅。

  (34)逦迤(lǐ yǐ):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

  (3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翻译】

  六国的君主**了,全国(为秦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和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翠绿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的是秦**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谁能够族灭它呢?(秦****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赏析】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12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像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先写“妃嫔”的由来,说明是“六王毕,四海一”的结果,照应篇首。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逸。“燕赵之收藏”以下,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在这里,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的历史教训,向当世**者发出警告。

  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7)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近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37首。

  这首**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xx年4月8日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8)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天净沙·春

  朝代:元代

  作者:白朴

  原文: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翻译:

  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注释

  (1)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2)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3)帘栊:窗户上的帘子。李煜《捣练子》:“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

  白朴现存的散曲作品中,有《天净沙》**共八首,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共计两组。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这支曲子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依靠景物的巧妙排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动静结合的写法,增添了生气,也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