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3篇

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1

  魔方六面还原的口诀就是底棱归位、底角归位、棱块归位、顶棱面位、顶角面位、顶棱归位、顶角归位。

  魔方还原的时候没有特殊的技巧,就是按照魔方还原的公式步骤进行还原,魔方还原的公式是RUFU、RDRD X,3OR5,R *,(R*U),(R*U)3,U L U L U F U F,* * U F U F,F(R * U)F,(R * U)2和(R * U)5,R2 D2 R * D2 R *,R U, L U L U2 R *,UL U L。

  三阶魔方七步还原法熟练之后就可以学习速拧,速拧用到的公式是(R * U)(R F)(R2 * U)(R * F)、U z(* D)(R2 * *2 U)z(R U)U’、(R *F)(R *U)(RF R2 URU)、( R2 * U) ( R * U ) ( R * )、( R * U2 ) ( R L* U L ) ( U2 R2 )。

  三阶魔方在还原的时候可以先记住中心块和角块的颜色,然后再进行还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照公式进行还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建议是先自己转动,有比较复杂的步骤时再参考公式。


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3篇扩展阅读


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3篇(扩展1)

——《6的乘法口诀》教案3篇

《6的乘法口诀》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难点:

  突出“三六十八”、“四六***”两句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口诀卡片及写有6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

  算式:5×2= 3×1= 3×3= 4×2= 4×3=

  口诀: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出示口诀卡片,指名回答。)

  三五十五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3.教学准备题。

  ①写数。第一排学生在准备好的卡片上写6,第二排同学加6,把得数写在自己的卡片上,第三排同学继续加6......一直加到36。

  ②填数。翻开教科书33页,将每次加6 的结果填在准备题的空格里。(学生**完成。)

  ③说数。指名回答:1个6是多少?2个6相加是多少?3个6呢?4个6、5个6、 6个6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依次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指名口答:18是几个6连加?30是几个6连加?12、24、36呢?

  ④读数。按顺序齐读这6个数,然后指出:后面一个数总比前面一个数多6,前面一个数总比后面一个数少6。

  4.揭示课题,几个6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乘法要用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 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

  (1)看图写算式。

  (出示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观察:树上有几只蝉?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6?列出乘法算式。(6×1=6)

  (贴图:又飞来一只蝉)观察:现在有几只蝉?两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课件显示:6×2=12)

  如果树上现在有3只,4只,5只,6只蝉,你能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吧!(学生**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

  (2)看式说意义。

  你能说出每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吗?(6×1=6表示1个6是6,6×2=12表示2个6是12,6×3=18表示3个6是18......)

  (3)看式试编口诀。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4人一组互相讨论,口头编口诀。)

  (4)汇报。

  你编了几句口诀?请你任选一句说说看。

  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口诀卡片。

  (5)排序。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口诀排列起来吗?你为什么这样排列?

  学生读自己所编出的6的乘法口诀。

  (6)交流。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的第一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哪几句难记一些?你用什么方法记呢?怎样记住“三六十八”、“四六***”两句口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说、想出不同记口诀的方法。

  (7)应用

  “做一做”第1题(学生半**完成):①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②摆2个六边形要用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想的?(想口诀“二六十二”。)③运用所学的口诀口答摆4个、6个、3个、5个六边形所需要向小棒数。

  “做一做”第2题(**完成):①将第2题改为填空题,在圆圈内填写正确的积;②口答得数,并说一说所用口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说明根据第一个算式可以推出第二个算式的得数,根据前句口诀可以推出后一句口诀。

  2.**完成练习十第2题。直接说得数,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3.实践题。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6的乘法口诀很快算出积?(学生思考,互相**。)

  如:小朋友一天上6节课,二天上几节课?三天呢?四天……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的乘法口诀,共有( )句。

  (2)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 )。

  (3)还学会了用一句口诀计算( )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3篇(扩展2)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3篇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1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十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重、难点: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音乐是陶冶人心灵的神丹妙药,是调节情绪的有效工具。也为了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乐曲中进行操作。并以“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三、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2、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具准备

  写有算式的卡片、苹果;写有口诀的盒子;主题图、表格、苹果树。

  五、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让全班同学回忆“2—5的乘法口诀”。这不但是为了检测他们是否掌握并记忆了,还可以为本堂课的教学做一些铺垫。

  (二)设置情境,探讨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

  1、编写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加以记忆。根据教材的主题图,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

  鱼(条)

  三角形(个)

  ②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③根据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④根据“口诀”还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吗?

  前面已对“2—5的乘法口诀”有了理解和掌握,再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本课的难点就被一步步地突破了。

  2、学以致用。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如:

  ①61页“做一做”,呈现用6根小棒摆成的六边形直观图,以口答“摆2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摆……”巩固6的乘法口诀;

  ②63页第6题,填空题,题目以图文结合形式给出一只**6条腿的条件,让学生分别填出3只、6只**多少条腿;

  ③怎样很快地算出在上课的学生的人数(每6人一组,共6组)

  3、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和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我又设计了下面一系列相干的“游戏”(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巩固,有所收获。如:

  ①开火车:让同组的同学按顺、逆时针的方向,接下去说“口诀”;

  ②投信:把写有算式的卡片投放到写有口诀的盒子里;

  ③摘苹果:先说出想要摘那个苹果(6乘几或几乘6),再说出其相关的口诀,说对了就把苹果摘走,否则不能。

  (三)结课。

  1、结束语(师):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答。板:6的乘法口诀]这不仅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再次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揭示课题。

  2、知识伸展。这时,课以接近尾声,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可以这样**:“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一波未*又起一波,再次把学生带到另一个**。

  附: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很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6的乘法口诀

  示主题图

  示表格

  乘法

  算式

  乘法口诀

  另一道

  乘法

  算式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今天我所要讲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讲6的乘法口诀,例题的编排与5的乘法口诀大至相同,接着以练习的形式巩固6的乘法口诀。联系中还安排了一些估算题和开放性的题目。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学习乘法口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与思考方面:在正理的乘法口诀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解决问题方面: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形成过程。并能利用口诀熟练计算乘法。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在编乘法口诀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能力、积累学习感情、享受成功喜悦。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掌握并应用6的乘法口诀。

  难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探究并得出6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说学生

  当然,一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一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一开始,便用强答的形式,不求每个学生都对,但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让学生相互竞争,跃跃欲试。同时,复习口诀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动手尝试,自主发现

  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学生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之后,已基本了解了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在胶靴的乘法口诀时,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充分利用自己的学具,自主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同时,还应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可以不利用学具,直接推出口诀,也应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分层教学,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三)察比较,巧妙记忆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去记忆口诀时,就不会在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一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异的生动的刺激下,才能一起他们的注意。而且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这时,可将设计的练习容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既让学生放松,又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的练习主要分针对性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三类。既适应不同水*的学生的需要,又适应了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

  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一个66*1=6一六得六

  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个6相加6*4=24四六***

  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今天我所要讲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讲6的乘法口诀,例题的编排与5的乘法口诀大至相同,接着以练习的形式巩固6的乘法口诀。联系中还安排了一些估算题和开放性的题目。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学习乘法口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与思考方面:在正理的乘法口诀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解决问题方面: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形成过程。并能利用口诀熟练计算乘法。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在编乘法口诀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能力、积累学习感情、享受成功喜悦。

  3、教材重、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掌握并应用6的乘法口诀。

  难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探究并得出6的乘法口诀。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说学生

  当然,一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二)动手尝试,自主发现

  (三)观察比较,巧妙记忆

  (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一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一开始,便用强答的形式,不求每个学生都对,但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让学生相互竞争,跃跃欲试。同时,复习口诀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动手尝试,自主发现

  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学生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之后,已基本了解了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在胶靴的乘法口诀时,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充分利用自己的学具,自主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同时,还应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可以不利用学具,直接推出口诀,也应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分层教学,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三)察比较,巧妙记忆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去记忆口诀时,就不会在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一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异的生动的刺激下,才能一起他们的注意。而且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这时,可将设计的练习容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既让学生放松,又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的练习主要分针对性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三类。既适应不同水*的学生的需要,又适应了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3篇(扩展3)

——魔方技巧口诀6面还原七步 (菁选2篇)

魔方技巧口诀6面还原七步1

  首先,破解魔方,我们就要先了解它的结构,魔方共6色6面,每面又分为**块(最中间的块6个)、角块(4角的块8个)和边块(4条边中间的块12个)。其中**块只有1个面,他们是固定的结构,所以**是***块,那么其他的红色都要向这个面集中。而且*****块对面永远是橙色**块(国际标准是这么规定的)。而边块有2个面2个颜色,角块则有3个面3个颜色。

  接下来我们将每个面都用字母**:

  然后破解功略里会用字母来说明要转动的1层或1面,以及方向:例如:R(**右面顺时针转90度),R`(**右面逆时针转90度),R2(**右面顺时针转2次90度)下面是图示:

  最后要说明的是:每面的名称是相对的,例如F是前面,就是手拿魔方时面向自己的一面,若把模仿旋转到另一面,那么就有新的一面成为前面。

  好了,下面就让我们尝试下7步将魔方还原吧!

  第一步,先将中间是白色块的一面(有个rubiks logo的那块)对着上面,然后在顶部做出白十字,就是其他颜色的'块都到相应的位置(小复杂,见图示,注意上面标的口诀哦,照做无误)

  第二步,然后是将白色的角块归位(秘籍说的很复杂,还是看图比较容易理解啦)

  第三步,然后让中层边块归位。把白色面转向下,找出红绿边块,若红绿边块在顶层则按顺时针方向转动顶层,直到边块与图上的1个情况相同,在按照口诀转动魔方,使边块归位。若红绿边块在中间某层,但位置错误或颜色错误,则先使红绿边块在右前方的位置,再重新按照下面其中一个次序旋转1次。

  第四步,然后将顶层(应该是黄色)边块调整向上,做出黄十字。若按照口诀转动1次后,顶层仍未出现黄色十字,可重复按口诀转动,直到黄色十字出现为止。

  第五步,然后将黄色角块调整到十字周围,有点难度,看口诀提示吧。

  第六步,通常这时候黄色块,和侧面的颜色会有错位产生,根据口诀(我还没吃透)将四角的黄色块定位。

  第七步,最后将边上的色块再调整到对应的位置。哈哈,大功告成!

魔方技巧口诀6面还原七步2

  魔方六面还原的口诀就是底棱归位、底角归位、棱块归位、顶棱面位、顶角面位、顶棱归位、顶角归位。

  魔方还原的时候没有特殊的技巧,就是按照魔方还原的公式步骤进行还原,魔方还原的公式是RUFU、RDRD X,3OR5,R *,(R*U),(R*U)3,U L U L U F U F,* * U F U F,F(R * U)F,(R * U)2和(R * U)5,R2 D2 R * D2 R *,R U, L U L U2 R *,UL U L。

  三阶魔方七步还原法熟练之后就可以学习速拧,速拧用到的公式是(R * U)(R F)(R2 * U)(R * F)、U z(* D)(R2 * *2 U)z(R U)U’、(R *F)(R *U)(RF R2 URU)、( R2 * U) ( R * U ) ( R * )、( R * U2 ) ( R L* U L ) ( U2 R2 )。

  三阶魔方在还原的时候可以先记住中心块和角块的颜色,然后再进行还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照公式进行还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建议是先自己转动,有比较复杂的步骤时再参考公式。


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3篇(扩展4)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0篇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

  “8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学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教学时,我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8个人物情境引入,贴近生活,学生兴趣浓再指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情景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自我的动手、动脑、动口编出8的乘法口诀。同时,我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达到逐步巩固应用乘法口诀的目的。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8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发现规律。在解读品味,感悟口诀中,没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编的口诀发现口诀存在的规律,以便学生更容易识记,没有引导学生根据前后句的口诀,来推导出自己忘记的口诀。没有让学生说说8的乘法口诀与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规律的相同点。让学生猜猜看9的乘法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呢?并且最好能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口诀的特点去熟记口诀。

  2、练习的设计过于普通化,没有层次性,思考性较差,不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在巩固训练中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3、关于追问: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会烦锁地进行碎问,而且技巧不高,没能让学生擦出智慧的火花,没能通过追问,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不能有效地促成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资源。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有着其它**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应该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这些缺点都有待于自己今后教学中不断去改进和提高,从而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面和教学能力。

  指导老师给的建议:

  1. 要培养小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2. 学生回答完后师要给予及时的积极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知识的传授要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来教学;

  4. 最后总结一定要有,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等;

  5. 在这节课教学中的讨论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边讨论边填写出课本上的口诀表,以节省时间,充分利用时间,而且还让学生更专心学习;

  6. 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2

  今天教学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课时,从一开始的信息窗引入,我感觉学生还不了解标本是什么,干什么用的,所以就先与学生了解了一下。认识了标本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解决第一个红点的.问题:42朵红花能做几件标本?学生能够**完成。第二个绿点的问题:56片黄叶可以做几件标本?在我巡视时,竟没有同学写错算式,但是在求商时,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在几秒内搜索到合适的口诀,我引导他们从一八得八开始背八的口诀,慢慢的求商。这个方法如果多用几次,学生一定会加快速度,因此在下一节的练习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求商用到的口诀。

  再提出问题时,学生能够顺利的提出:72片绿叶能做几件标本?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能够自己从九的口诀里面搜索,很快求出了商。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因此我在这节课里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求商的方法,相信学生在不断地运用口诀中,会加快计算的速度,进而达到熟练口算的目标。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3

  一、欣赏学生,给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表扬和认可是他们学习最大的动力和源泉,在学**只要得到老师些许的肯定,就会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中,要注意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学生,不断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表扬和激励,让学生在自信中提出问题,在自信中探究问题,从而在愉悦的心境中完成整节课的学习。

  二、相信学生,给学生一片探究的天地。

  在课堂中搜集信息和提出问题都由学生来完成,解决问题更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交流的空间,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不同算法的展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了解了多样化的算法,

  三、精心设计活动,掌握巩固新知。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好的练习设计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新知。在练习时我分层次设计了四道练习题,这些题的设计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习题,有效地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4

  “本节课课堂教学严谨,进行的紧张而有序,老师的教态自然,有一种亲和力,给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这是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常常体会到教师上课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灵活机智的运用课堂资源,教学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去反思。并应用于下次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通过《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渗透阗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老师是**者、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和新知识的应用。所以,这节课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体现这一理念头。

  1、情景教学法:

  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小鱼是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的”教学情景。这样的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去解疑,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摘苹果”、“数**”、“送信”3个教学小游戏。即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人,教师是知识学习的**者、引导者和协作者“的功能。

  3、合作交流法。

  以“同桌互相帮助,完成表格”为合作交流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知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4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观察小鱼,合作讨论,填写表格,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

  二、用激励性的语言,创设激情的课堂。

  在上课这前,我曾经短时间的接触这些学生,刚一见面我就说:“我在没来咱们班这前就听说,二年一班的学生是纪律最好的一个,你能表现给老师看看吗?”学生一听马上就安静下来,坐得直直的。我又说“我还听说你们是最聪明的,你能看懂我这个姿势吗?”学生马上回答说“你这是让我们把双手放在桌子上,不乱动。”我又连忙说:“你真聪明,只有这样做你才能认真的听课,学到新知识。”

  上课时,我让学生倒背6的乘法口诀,发现有几个小学生,把自己的眼睛给捂住了,我对其它的学生说:“刚才同学们背诵乘法口诀时,我发现有几个小学生,把自己的眼睛给捂住了,来证明自己是在背诵,像这样诚实的孩子,才是值得大家表扬和学习的,把掌声送给他们!”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就这样,我不断的用激励性的语言,创设了一个富有激情的课堂,使在座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感染,兴趣盎然。

  三、教学不足。

  无论是多么严谨,多么有激情的课堂教学,都是有缺陷的,有人说:“教学就像维纳斯一样,都是有缺陷的艺术。”这节课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对突发事件处理的不够好,教学机智不灵活,理念落实不到位。

  在学生自主编写乘法口诀时,我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你能不能用6的乘法口诀,编一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应用本课所学知识编写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有一个小朋友说:6×5-7等于几?这是模仿我前面的6×4-3提出来的,和我预设的不一样,因此,我马上拿出事先预备好的习题,如:()十二、五六()、4×6=()等习题,继续练习下去。

  训练学生自主编写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其理念是好的,但贯彻的不够好,挖掘的不够深。我在上这堂课时,如果马上追问一句“还有谁能提出和他不一样的问题?”或者以我校为例当堂编写一道数学问题“因为通勤的关系,我们学校每天只上6课,那么两天能上几堂课?三天呢?”“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就有可能结合所学说出解题方法,这样的教学机智,不但引导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教师还起到一个好的引导者的作用。

  2、数学课应该是严谨有趣的,在本次教学中却忽视了数学书的作用。

  本节课进行的紧张而有序,从头至尾学生和老师互动的非常好,**迭起,也有很强的趣味性,特别是我出示**图片时,有个小朋友错把2条触角当成了腿时,说**有8条腿。全班哄堂大笑,我马上又请另一位小朋友帮忙纠正那两条是触角。最后确定一只**6条腿。练习题设计的有梯度,层层渐进,可是从头至尾学生都没看过一眼教科书,书始终是教学的载体,完全脱离了书本,忽视教科书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充满激情的课堂,还需要教师的机智去完善课堂教学。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5

  本节课内容是再学生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呈现的,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旨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性要求的编写意图。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已初步具备推导、编写口诀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新课时先让学生**计算有关6的乘法算式,根据算式自己编口诀,先让他们自己探讨6的乘法口诀,然后小组(同桌)合作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编的口诀是怎样想的,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在情景中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存在以下几点应该进一步改进之处:

  1、让学生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还应大胆的放手,可以不引导学生编前三句,因为前几句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口诀,直接编制6的所有的口诀,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你觉得哪几句口诀你编的时候有困难,从而引出这节课学习的新口诀只有“六六三十六、六七四十二、六八四十八、六九五十四”四句。

  2、学生合作学习研究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操作中做数学的理念,但应考虑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把合作学习的要求分几步进行,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整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内容。

  3、在记口诀一环节中,采用了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等多种方式,但是时间有点短,老师觉得学生的口诀记得比较熟练了在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速度比较快。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对乘法口诀的进一步学习。如果仍然按照前面的教学方法学习,势必会给学生造成烫剩饭的感觉,如何设计这节没有难度的课,让学生有兴趣的、有激情的投入到课堂学生当中去呢?我按照下列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一、从学生已有的加法入手,寻找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我首先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今天王老师给你们买了一些台灯,一盏台灯6元,两盏呢?学生很快说出了结果12元。我接着问,3盏呢?4盏呢?……你们为什么会算的这么快呢?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计算规律。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是把上一个结果直接加上一个6就可以了,所以算得很快。

  二、接着我又出示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6条腿的虫子),让学生发现这只虫子有几条腿,是几个6呢?1个6怎样列乘法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两道乘法算式是1×6=6或6×1=6,你能编出一道乘法口诀吗?学生很快编出了一六得六;接着又出示2只小虫子呢?学生马上就说出了是2个6,怎样写加法算式呢?学生马上就列出了算式是:6+6=12,乘法算式呢?学生同样能写出算式2×6=12或6×2=12,并编出乘法口诀二六十二。同时我鼓励学生你们太棒了!自己能编口诀了,接下来你一定编的更帮!于是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编口诀当中去。

  三、变式练习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学生把乘法口诀编出来了,也找到了口诀的规律,我设计了如下练习:1、同桌对口令,一人说前半句,一人说后半句。2、开火车,要求快速接着说,3、看算式说口诀,4、看口诀说算式,5、看图写两道算式,并说出所用的口诀,6、解决问题,这类题目我没有按照惯例出示应用题,而是结合图示让学生先提出问题或补上条件,然后再解答,增加了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越有挑战性学生越有成就感。

  总之,我们在备课时,只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生的需要,每节课我们都会上的非常成功。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7

  “本节课课堂教学严谨,进行的紧张而有序,老师的教态自然,有一种亲和力,给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这是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常常体会到教师上课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灵活机智的运用课堂资源,教学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去反思。并应用于下次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通过《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渗透阗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老师是**者、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和新知识的应用。所以,这节课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体现这一理念头。

  1、情景教学法。

  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小鱼是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的”教学情景。这样的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去解疑,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摘苹果”、“数**”、“送信”3个教学小游戏。即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人,教师是知识学习的**者、引导者和协作者“的功能。

  3、合作交流法。

  以“同桌互相帮助,完成表格”为合作交流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知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4、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观察小鱼,合作讨论,填写表格,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

  二、用激励性的语言,创设激情的课堂

  在上课这前,我曾经短时间的接触这些学生,刚一见面我就说:“我在没来咱们班这前就听说,二年一班的学生是纪律最好的一个,你能表现给老师看看吗?”学生一听马上就安静下来,坐得直直的。我又说“我还听说你们是最聪明的,你能看懂我这个姿势吗?”学生马上回答说“你这是让我们把双手放在桌子上,不乱动。”我又连忙说:“你真聪明,只有这样做你才能认真的听课,学到新知识。”

  上课时,我让学生倒背6的乘法口诀,发现有几个小学生,把自己的眼睛给捂住了,我对其它的学生说:“刚才同学们背诵乘法口诀时,我发现有几个小学生,把自己的眼睛给捂住了,来证明自己是在背诵,像这样诚实的孩子,才是值得大家表扬和学习的,把掌声送给他们!”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就这样,我不断的用激励性的语言,创设了一个富有激情的课堂,使在座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感染,兴趣盎然。

  三、教学不足

  无论是多么严谨,多么有激情的课堂教学,都是有缺陷的,有人说:“教学就像维纳斯一样,都是有缺陷的艺术。”这节课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对突发事件处理的不够好,教学机智不灵活,理念落实不到位。

  在学生自主编写乘法口诀时,我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你能不能用6的乘法口诀,编一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应用本课所学知识编写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有一个小朋友说:6×5-7等于几?这是模仿我前面的6×4-3提出来的,和我预设的不一样,因此,我马上拿出事先预备好的习题,如:()十二、五六()、4×6=()等习题,继续练习下去。

  训练学生自主编写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其理念是好的,但贯彻的不够好,挖掘的不够深。我在上这堂课时,如果马上追问一句“还有谁能提出和他不一样的问题?”或者以我校为例当堂编写一道数学问题“因为通勤的关系,我们学校每天只上6课,那么两天能上几堂课?三天呢?”“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就有可能结合所学说出解题方法,这样的教学机智,不但引导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教师还起到一个好的引导者的作用。

  2、数学课应该是严谨有趣的,在本次教学中却忽视了数学书的作用。

  本节课进行的紧张而有序,从头至尾学生和老师互动的非常好,**迭起,也有很强的趣味性,特别是我出示**图片时,有个小朋友错把2条触角当成了腿时,说**有8条腿。全班哄堂大笑,我马上又请另一位小朋友帮忙纠正那两条是触角。最后确定一只**6条腿。练习题设计的有梯度,层层渐进,可是从头至尾学生都没看过一眼教科书,书始终是教学的载体,完全脱离了书本,忽视教科书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充满激情的课堂,还需要教师的机智去完善课堂教学。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8

  二年级上册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情境图是地里种了4棵玉米,每棵玉米上结了3个玉米,小熊掰走了一个,小天使提出问题“还剩几个?”三只青蛙分别想出了三种算法

  (1)3+3+3+3+3+2=11

  (2)3×3+2=11

  (3)4×3-1=11

  这样的编排打破了以往呆板、机械、每个问题都有现成结论的思维模式,注重了算法多样化,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同时启发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过早的选优.教师正是借助教材这一知识的载体和依据,对类似这样的内容作了恰当的处理.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要求还剩几个玉米棒,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说说你的想法”,结果学生的奇思妙想令老师始料不及.(下面是学生的算法和想法)“3+3+3+3+3+2=11,我是把4棵玉米上的玉米个数全加起来.”“3×3+=11,我先把左边3棵算出来,再加上右边1棵上的2个.”“2×4+3=11 我是把每棵玉米都看成有2个玉米,再加上多出来的3个.”“3×2+5=11 我先把左边2棵算出来,再加上右边2棵的5个.”更令老师没想到的是有的学生做出了这样的回答“1×4+7=11 我想一棵玉米只能结一个,就用1×4,多结的7个可能很小就加7.”……

  教材算法多样化的突出,使我们又一次体验了新教材实验带来的课堂变化,不仅使学生体验了向他人学习,不断修正自己观点、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把数学知识自己发现或再创造的重要意义,也使教师又一次领悟了要尊重每个孩子思维的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9

  《8的乘法口诀》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该课是同学们在学习了2到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该课的学习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2到7的乘法口诀,所以教材并没有呈现完整的8的乘法口诀,意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归纳出8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学习**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让学生经历**探究,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乘法口诀的来源。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为: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本课的难点为:理解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会灵活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学生在有了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已有基础,学生学习并不抽象,比较容易理解。我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和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品学、展示交流、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帮助学生逐步悟出8的乘法口诀的由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故事人物引入新课学习;白雪公

  主和七个小矮人要到科普公园去参观,每张门票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谁来帮帮它?帮忙是小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这样比较能激起孩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考虑到8的乘法口诀句数多,学生不易记,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在学生总结记口诀的方法之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对口令,拍手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努力做到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课堂中评价单一,激励性评价欠缺,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课堂教学中要在多元激励性评价上下功夫。

  2、在让学生自主探究编写8的乘法口诀时没有引导学生发现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在解读品味,感悟口诀中,没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编的口诀发现口诀存在的规律,以便学生更容易识记,对教材的解读挖掘还不到位,以后在分析教材、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上还需要进一步下功夫。

  3、练习的设计过于普通化,没有层次性,思考性较差,不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在巩固训练中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在练习题的设计

  上要注重层次性、思考性,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4、课堂中设计理念过于保守,对学生不敢放手,没有做到以学定教。对学生缺乏信心,不敢放开。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探究合作的氛围,使学生的能力、情感都得到培养。通过这堂课我也反思到,我的教学过于死板,总是怕学生不会,其实有些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合作是完全能够**解决的,而且让孩子自己探究他们的热情也特别高。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念,充分地了解学情、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一课时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算法的多样化。

  一、欣赏学生,给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表扬和认可是他们学习最大的动力和源泉,在学**只要得到老师些许的肯定,就会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中,要注意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学生,不断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表扬和激励,让学生在自信中提出问题,在自信中探究问题,从而在愉悦的心境中完成整节课的学习。

  二、相信学生,给学生一片探究的天地。

  在课堂中搜集信息和提出问题都由学生来完成,解决问题更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交流的空间,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不同算法的展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了解了多样化的算法,

  三、精心设计活动,掌握巩固新知。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好的练习设计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新知。在练习时我分层次设计了四道练习题,这些题的设计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习题,有效地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除法题,巩固口诀求商。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出示除法题既巩固了口诀求商的方法,又为本节课继续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问题来自于学生,便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

  对于书上提出的问题,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便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数学学习活动的实现。在新课阶段,学生探究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种算法都进行了评价,使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是学生体验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讨论交流各自个性化的算法,让孩子们在倾听他人意见时,反思、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体验到同一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3、精心设计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将课后练习题做成多**课件,进行动画播放。在练习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练习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层次性、应用性和开放性,每道题都有其侧重点,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完成了课后习题。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环节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通过上这节课,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今后,我还要在教材的研究上下功夫,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的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3篇(扩展5)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5篇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

  今天讲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节,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当然重点就是“求商的方法”,教材设计得很好,因此我就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今天有几只小猴在树丛中玩耍,忽然看见猴妈妈回来了,手里还提着一些桃子呢,小猴子们非常高兴,回家后,猴弟弟搭手拿起一个桃子说:“猴哥哥,你先吃吧!”。猴哥哥说:“你真好,还是你先吃吧!”猴妈妈看到孩子们你推我让,夸奖他们“你们真懂事,还是我给你们分一分吧!”这时出示栩栩如生的猴妈妈分桃子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把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起来,问:“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愿不愿意帮助猴妈妈分一分?” 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

  2.让学生自己探索“求商方法”:学生回答愿意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后,好奇又好胜的动作分得快又好,接着问:“你是怎么分的?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一只只小手在空中摇摇摆摆,多希望老师能让他***回答,有的学生说用连加方法,有的用连减方法,还有的用乘法口诀??接着老师让学生观看了形象逼真的猴妈妈分桃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法的意义,以及为什么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原因,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体验分桃子的过程,探索出“求商方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在课件制作上也突出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除上面猴妈妈分桃子图以外,还有最后一个练习题的图学生也非常喜欢,“谁答对了就把玩具摘下来”,学生看着那些喜欢的玩具, 带着一种好奇心和好玩心,参与度特高,学生答对一个老师就摘一个,兴趣急剧高涨起来,很快就把玩具摘完了,老师看到同学们表现的特好,接着出示课件“我真棒!”说:“同学们真了不起,把玩具全部摘光了,夸夸自己。”学生更高兴了。就这样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气氛中结束了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的情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盼望着下一节数学课的到来。

  存在的问题:

  1.努力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2.学生探索方法的过程,“放”的还不够,今后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3.课堂上要多一些表扬鼓励的`语言,激发孩子们的斗志。

  4.面对二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就要让学生多说,通过说来促进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只有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才可以表示对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了。在本节课中应让学生多说一说如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样不仅复习乘法口诀,同时知道除法求商要用乘法口诀来求。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一课时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算法的多样化。

  一、欣赏学生,给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表扬和认可是他们学习最大的动力和源泉,在学**只要得到老师些许的肯定,就会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中,要注意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学生,不断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表扬和激励,让学生在自信中提出问题,在自信中探究问题,从而在愉悦的心境中完成整节课的学习。

  二、相信学生,给学生一片探究的天地。

  在课堂中搜集信息和提出问题都由学生来完成,解决问题更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交流的空间,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不同算法的展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了解了多样化的算法,

  三、精心设计活动,掌握巩固新知。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好的练习设计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新知。在练习时我分层次设计了四道练习题,这些题的设计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习题,有效地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除法题,巩固口诀求商。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出示除法题既巩固了口诀求商的方法,又为本节课继续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问题来自于学生,便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

  对于书上提出的问题,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便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数学学习活动的实现。在新课阶段,学生探究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种算法都进行了评价,使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是学生体验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讨论交流各自个性化的算法,让孩子们在倾听他人意见时,反思、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体验到同一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3、精心设计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将课后练习题做成多**课件,进行动画播放。在练习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练习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层次性、应用性和开放性,每道题都有其侧重点,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完成了课后习题。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环节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通过上这节课,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今后,我还要在教材的研究上下功夫,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的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对于学生学会除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力图体现这些思想,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我创设了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同时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景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上课初,我则创设情境图“猴妈妈分桃”,我们一起去那里看一看的故事情境,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数学信息,进而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从而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问题来自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对于书上例题中提出的三种求商的方法,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多次合作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在“巩固练习促内化”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讨论、交流三个算式间的联系时,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彼此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在观点分享和碰撞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适时评价。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交流中,明白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形成了比较牢固地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个性的价值,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活动,力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最大的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方式罗列出来,而是将课后三道题联系起来,设计成一个闯关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和敢于挑战的勇气,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了课后习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4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计算,重点是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的简便性。

  一、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低年级的孩子特别爱听故事,上课初,我则创设小猴妈妈请大家帮她分桃的情境,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同学们在根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二、下面我就重点说一下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回答我没能及时的把它和我的设计联系在一起,没有给学生强调放在一个盘子里就是分成一份,紧接着出示的课本上的问题与学生说的不符。这样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扰,无形中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以后应注意教学设计上应更贴近学生,多备学情,更加敏锐地捕捉课堂的生成的资源。

  在教学难度的讲解上也没有给学生明确的分析,应该根据算式让学生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明白计算除法时,要想与除数有关的乘法口诀,看除数乘几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今天这节课我设计的练习也不够。

  总之,自己带数学学科教学时间不长,在今后教学中还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和帮助,并能针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希望大家直言不讳的提出我的教学不足和教学失误,我会本着发展、提高、探讨、学习的态度接收,并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摸索和改进,使自己能早日的成长和成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5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对于学生学会除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力图体现这些思想,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我创设了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同时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景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上课初,我则创设情境图“猴妈妈分桃”,我们一起去那里看一看的故事情境,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数学信息,进而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从而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问题来自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对于书上例题中提出的三种求商的方法,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多次合作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在“巩固练习促内化”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讨论、交流三个算式间的联系时,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彼此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在观点分享和碰撞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适时评价。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交流中,明白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形成了比较牢固地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个性的价值,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活动,力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最大的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方式罗列出来,而是将课后三道题联系起来,设计成一个闯关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和敢于挑战的勇气,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了课后习题。<


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3篇(扩展6)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3篇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页例1、第25页练习五第3题

  【教学目标】

  1、经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感受到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巩固对除法含义的认识,能够解决简单的除法应用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会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竞赛

  27+35=36+45=5×8+23=45-3×9=12+3×6=

  87-29=56-37=82-4×7=19+8×4=67-6×9=

  1、师念题,规定时间**开始做题。

  2、最先计算结束的4位同学**。

  3、**的同学口述答案,全班校对。

  二、新课学习

  1、情景问题创设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口算练习完成得非常棒!不仅全部算对了,而且速度也很快,老师决定对他们给予一些奖励。每个同学奖给3颗糖,现在老师手里只有12颗糖,够不够呢?

  要知道够不够,我们也可以先算一算12颗糖能够分给几位同学。

  2、问题板书:12颗糖,每个同学分3颗,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指名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因为是把物品每份分几个,问可以分几份,所以用除法)

  3、方法探讨:12÷3=?

  (1)引导:我们可以用分一分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师依次分给每一名学生3颗糖,要求所有同学每一步用一个算式表示还有几颗糖。

  板书:第一个分3颗:12-3=9

  第二个分3颗:9-3=6

  第三个分3颗:6-3=3

  第四个分3颗:正好分完。

  (3)刚才老师问大家够不够的时候,大家好像一下子就算出来了:刚好够。你们是怎么算的?

  (用乘法口诀算的。)有多少同学会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首先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4)怎么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呢?

  (先想:3乘以多少等于12,三四十二,所以12÷3=4.)

  (5)这样行吗?师引导理解算理。

  (一个同学分3颗,2个同学分2个3,就是6颗,3个同学分3个3,三三得九,就是9颗,4个同学就要分4个3,三四十二,12颗。可以用乘法口诀。)

  (6)你还有别的算法吗?

  你喜欢用哪一种算法呢?

  4、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第二个问题:12颗糖,*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颗?

  (2)学生读题后,**列式。

  (3)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4)交流: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5、小结:(1)刚才计算除法我们主要采用了哪些算法?

  (2)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23页,看看书上介绍的方法跟我们刚才用的相同吗?

  三、课堂练习

  1、大家最近还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很快将要放到这样一集:灰太狼为了捉住心爱的小肥羊们,发明了一种病菌,只要喜羊羊他们接触到,就会全身酸软无力,老村长知道后,专门研制了一种解药,只要每只羊吃下4颗,就不会被病菌感染。可是老村长夜以继日,还是只研制出了20颗,这20颗药可以分给几只小羊?

  学生**列式并计算后,指名口述解题思路:为什么这样列式?怎样求商?

  2、大家都知道,最近我们这地方遭遇了少见的干旱,尽管人们采取了很多办法,还是常常停水。实际上要想从长远解决干旱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多植树造林。参加植树活动,每一个组需要3名同学,一个挖坑、填土,一个放树,一个浇水。现在有15名同学要去植树,他们可以分成几个组呢?

  3、同学们还记得上个星期老师跟大家说的望谟县一所学校的小朋友要爬几十公里山路上学的事吗?他们过去每天上完课后都要自己做饭吃,现在学校终于有了食堂,但每个同学吃一顿饭还是要交5角钱,这对他们很多人来说,也是很困难的,你们每天的零花钱是多少?如果把一天的零花钱全部捐给他们,你算过够几个人吃一天吗?

  4、课本第25页第3题:

  (1)师板书1~6,指名将卡片发到结果下,其余同学在书上写出结果。

  (2)全班校对,同时说出使用了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3)观察:结果等于1的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被除数和除数都相同。)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了什么?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乘法口诀求商。我们还发现,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估计的策略以及它对计算的作用,培养估计意识。

  2、经历**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3、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编制6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创设问题情境,经历口诀编制过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对编制乘法口诀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因此,教材增加了一点新的学习内容,如估计,体验估计的方法以及它在计算中的作用。在探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要体会新旧乘法口诀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在学生**思考、**作业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与数学的灵活性。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观察发现。

  课件演示:将方格图外观设计为高楼,方格作为各层房间的窗户。

  师:天黑了,大楼的窗户星星点点亮起来了,最后都亮了,你能估计一下这幢大楼的正面共有几个窗户吗?

  师:我们需要搜集哪些相关的数据信息,才能做出“窗户有多少”的估计呢?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都动手列一个算式来表示“窗户有多少”?

  师:6×9=?你们能根据这个算式进行估计吗?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乘法算式6×9=正确答案是多少呢?学习了这节课 同学们就都能知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

  2, 算一算,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学生**思考完成。)

  共有几层楼

  1

  2

  3

  4

  5

  6

  7

  8

  9

  共有几个窗户

  6

  3,指名汇报,交流算法。

  4,学生**编制6的乘法口诀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编的口诀?每人选一句说一说。

  集体汇报,教师出示口诀。

  全班齐读口诀

  观察这九句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口诀特点学生记忆口诀。

  指名背口诀,全班背口诀。

  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

  活动:拍手说口令。

  思考: 6×8=6×7+□=6×9—□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把口诀补充完整。

  六九( ) ( )五十四 三六( )

  四六( ) ( )三十六 六七( )

  2,根据算式说出口诀。

  6×8= 2×6= 6×6

  6×4= 6×7= 6×5=

  3×6= 1×6= 6×9=

  3,找朋友。

  36 18 24 30 42 54

  6×4= 6×6= 6×3= 6×7= 6×9= 6×5=

  4,列式计算

  一只瓢虫有6条腿,两只瓢虫共有多少条腿?——————————————————————————

  五只瓢虫共有多少条腿?———————————————————————————

  5,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汉堡6元 鸡块4元

  鸡肉卷5元 派3元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列出正确算式。

  6,算一算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格子。书第73页第5题。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1、 过去我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估算,比较困惑。这次教学设计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颇有心得。估算不是随心所欲的猜想,能够列出算式的,要根据算式进行估算;估算基本的策略是对算式进行变换,变得容易口算,得到原来算式的一个近似结果。如果能够根据运算的意义估计误差,那么在近似结果的基础上还能计算出精确的答案。如,估算6×9=?把算式看成6×10,6个10是60,即6×9≈60。而6×9比6×10少1个6,所以6×9=60—6=54。把估算与计算结合起来,能从中体会到估算作为计算的一种策略的价值。

  2、体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理解、内化新知识的重要条件;联系的方法也是数学思考与记忆的重要方法。所以本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引导学生从已有的乘法口诀出发,去探究、编制新口诀。

  3,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法动中保持学习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了,因此,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有趣的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题。如:摘苹果,帮青蛙妈妈算一下自己有多少个孩子,帮小动物找朋友等练习活跃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把所学的知识得以加深,巩固落实运用。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23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件、自制信箱和信。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1.背2—6的乘法口诀。

  2.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3.学生读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8÷4=2 12÷3=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边放课件边讲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有一天,一群小猴到山下去玩,走着走着,看到一棵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就摘了很多。回家后,猴妈妈看到小猴们拿了这么多桃子回来,可高兴了。

  小猴们正准备吃,猴妈妈却说“别着急,答对了我的问题才能吃”。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1)

  1.课件出示情境图“猴妈妈分桃子”。

  2.观察回答:

  (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课件出示: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2)读题:**地大声读一读。

  (3)你会列算式吗?**思考,汇报。师板书:12 ÷ 3=?为什么这样列式?

  (4)你会算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展示算法。比较方法

  你们真棒!前几节课在计算除法时我们都是借助图或摆学具得出的,这样计算比较麻烦,也比较慢。除法要想算得又对有快,就要向同学们刚才所说的用口诀求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2)

  1.出示:12个桃,*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请同学们大声读题目,读懂了就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

  3.做完的同学们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用口诀求商的。

  4.学生汇报,师板书:12÷4=3 想:(三)四十二,商是3.

  (三)观察比较:

  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汇报。

  师小结:大家的发现可真聪明,计算这两个除法算式可以用同一句口诀求商。(板书:用口诀求商)总结求商方法:在用口诀求商时,就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四、闯关游戏

  创设情境:同学们帮猴妈妈解决了问题,猴妈妈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愿意吗?可是,聪明又调皮的小猴们不服气了,想和大家比一比,在去花果山的路上,为你们设下了三个机关,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第一关: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10÷2= 12÷6= 8÷2=

  10÷5= 12÷2= 8÷4=

  2.第二关:把得数是5的涂成红色。把得数是4的涂成绿色。

  8÷2 6÷3 10÷2

  20÷5 24÷6 15÷3

  18÷3 5÷1 30÷5

  3.第三关:送信。(练习五第三题)

  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4.同学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闯关成功。小猴们说:欢迎到花果山来做客!)

  师:花果山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下节课再去玩,好吗?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 ÷ 3=4 12÷4=3

  想:3和几相乘得12?

  想:(三)四十二 ,商是3。

  三(四)十二,商是4。


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3篇(扩展7)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3篇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填一填,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 )×2=12 4×( )=16

  5×( )=15 3×( )=21

  ( )×6=18 ( )×5=25

  二、学习新知

  (一)情境导入,审读题目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2. 根据题意,你会列算式吗?

  (二)探究算法

  为什么要列除法算式?

  (三)展示算法

  12÷3=?可以怎样计算呢?

  1. 可以用减法算

  2. 也可以用加法算

  3. 还可以用乘法算式算

  4. 用乘法口诀想

  三(四)十二,商是4。

  (四)比较选择

  12÷3=4

  减法

  12-3=9 9-3=6 6-3=3 3-3=0

  加法

  3+3+3+3=12

  乘法算式

  3×4=12

  乘法口诀

  想:3和几相乘得12? 三(四)十二

  哪种方法比较好?

  请你计算下面各题,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0÷5= 12÷6=

  12÷3= 10÷2=

  8÷4= 9÷3=

  6÷6= 12÷4=

  问题:知道老师为什么算得快吗?(用乘法口诀)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 6÷2= 12÷4=

  8÷2= 9÷3= 10÷5=

  2. 有()棵黄瓜苗, ()个花盆。*均每盆种几棵?

  四、课堂总结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 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 20页练习四,第 3题、第 4题。

  【2】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感受到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对除法含义的认识,能够解决简单的除法应用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会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出示卡片,学生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3×4= 2×5= 3×3=

  5×2= 4×4= 2×3= 3×5=

  6×1= 4×6= 2×4= 3×6=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说图意,列算式。

  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创设情境,谈话:大家都听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吧。(课件出示)后来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带回了一些鲜美的桃子。小猴子看到了都想吃。孙悟空想:“糟了,桃子不够分,怎么办?”它灵机一动说:“我考大家一个问题,谁回答对了,就把桃子奖励给它吃吧!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仔细观察有(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

  二、探索算法

  1、**思考,合作探索。

  师:小猴子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小朋友,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帮帮它们吧!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2÷3=□(只),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因为是在*均分,每几个分一份,问可以分几份,所以用除法)

  你是怎么计算出12÷3的?能给小猴子说一说吗?

  学生可借助摆圆片、**观察、想算理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各自的想法。比一比,哪一组帮小猴子想的方法最多。

  2、交流汇报算法。

  3、尝试运用,多种选优。

  小猴子从小朋友这里得到了这么多好办法,解决了孙悟空的问题,高兴坏了。有一只小猴子特别可爱,它决定也考考孙悟空。它说:“孙大圣,有12个桃,如果*均分给四只小猴,有本事你也算一算每只小猴能分几个?”

  师:谁知孙悟空马上就计算出结果。小朋友们猜猜,孙悟空用哪种方法算的这么快呢! 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小结,点题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学会计算除法算式。那么,在众多的方法中,你们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

  师小结:计算除法时,通过看除数想口诀的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今天,我们大家学习的就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师:说说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最关键看什么?

  (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乘法口诀求商。)

  四、巩固反馈 深化新知(闯关游戏)

  创设情境:孙悟空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愿意吗?可是聪明又调皮的孙悟空还想考考大家,在去花果山的路上,为你们设下了三个机关,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10÷2= 12÷6= 8÷4=

  20÷5= 36÷6= 18÷3=

  要求:a.自己小声说一说,有问题找老师或同桌帮忙。

  b. 你觉得哪个说得最棒,就说哪一个。

  c.你发现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2、送信。(练习五第三题)

  按题意**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通过检查,及时反馈。并请个别学生说说是应用了哪句口诀求商的。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例:9÷9= 20÷20= 100÷100=

  3、要求:说出得数,并说说是用那句口诀求的商。

  24÷6 20÷4 25÷5 18÷6

  30÷6 24÷4 36÷6 16÷4

  30÷5 15÷5 1÷1 15÷3

  五、拓展知识 发散思维

  师:孙悟空直夸我们班的同学聪明。现在它想让我们班的.四人小组一起合作,把这12个桃子,*均分给一些小猴子。看看还有其它不同的分法吗?大家有没有信心共同解决?

  在小组内摆圆片,并说说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

  六、课堂总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乘法口诀求商。我们还发现,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3、作业:第25页练习五第1、2题,写在书上。

  教学反思:


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3篇(扩展8)

——魔方教程一步一步图解入门口诀 (菁选2篇)

魔方教程一步一步图解入门口诀1

  魔方教程公式口诀七步

  首先我们先将每个面都用字母**

  然后会用字母来说明需要转动的1层或1面,以及方向:例如:R(**右面顺时针转90度),R‘(**右面逆时针转90度),R2(**右面顺时针转2次90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每面的名称是相对的,例如F是前面,就是手拿魔方时面向自己的一面,若把魔方旋转到另一面,那么就有新的一面成为前面。

  下面尝试7步将魔方还原。

  第一步

  先将中间是白色块的一面对着上面,然后在顶部做出白十字,就是其他颜色的块都对应相应的位置(小复杂,见图示,注意标注的口诀,照做无误)

  第二步

  将白色的角块归位。

  第三步

  将第二层相对应的角块归位,如图对应操作

  第四步

  将顶层边块调整向上,做出十字。若按照口诀转动一次后,顶层未出现十字,可重复按口诀转动,直到出现十字。

  第五步

  将顶层角块调整到十字周围,有点难度,按照口诀转动。

  第六步

  通常这个时候顶层的色块,和侧面的颜色会有错位产生,根据口诀,将四角的色块定位。

  第七步

  最后将边上的色块再调整到对应的位置。

  7步教你复原三阶魔方

  接下来我们将每个面都用字母**:然后破解功略里会用字母来说明要转动的1层或1面,以及方向:例如:R(**右面顺时针转90度),R`(**右面逆时针转90度),R2(**右面顺时针转2次90度)下面是图示:

  最后要说明的是:每面的名称是相对的,例如F是前面,就是手拿魔方时面向自己的一面,若把模仿旋转到另一面,那么就有新的一面成为前面。

  第一步:先将中间是白色块的一面(有个rubiks logo的那块)对着上面,然后在顶部做出白十字,就是其他颜色的块都到相应的位置(小复杂,见图示,注意上面标的口诀哦,照做无误)

  第二步:然后是将白色的角块归位(秘籍说的很复杂,还是看图比较容易理解啦)

  第三步:然后让中层边块归位。把白色面转向下,找出红绿边块,若红绿边块在顶层则按顺时针方向转动顶层,直到边块与图上的1个情况相同,在按照口诀转动魔方,使边块归位。若红绿边块在中间某层,但位置错误或颜色错误,则先使红绿边块在右前方的位置,再重新按照下面其中一个次序旋转1次。

  第四步:然后将顶层(应该是黄色)边块调整向上,做出黄十字。若按照口诀转动1次后,顶层仍未出现黄色十字,可重复按口诀转动,直到黄色十字出现为止。

  第五步:然后将黄色角块调整到十字周围,有点难度,看口诀提示吧。

  第六步:通常这时候黄色块,和侧面的颜色会有错位产生,根据口诀(我还没吃透)将四角的黄色块定位。

  第七步:最后将边上的色块再调整到对应的位置。哈哈,大功告成!

魔方教程一步一步图解入门口诀2

  各种魔方的玩法及公式 基本上很简单,大写的字母R,U之类就是转某个面,小写的r,u等就是同时转两层,带就是逆时针转。 x、y、z就是整个魔方转,具体怎么转比较绕一点,x、y、z分别为水*,竖直和前后轴,标记x、y、z就是分别围着这三个轴顺时针转90°,加就是逆时针。 具体碰到了大家也别自己想,看看动画就明白了,还是感性认识比较好。 另外()括号的意思就是这几个动作是一组,可以很连贯很顺手的一起做 ,()括号外面有个2就是括号里面的步骤做两次,大家再有不明白的看动画就行了。 注意E和D的顺逆方向一致,所以E是从上往下看的顺时针。M和L的顺逆方向一致。 具体的见下面的图解。

  三阶魔方还原公式

  1、第一步:底棱归位

  2、第二步:底角归位

  3、第三步:第二层棱块归位

  4、第四步:顶棱面位

  5、第五步:顶角面位

  6、第六步:顶棱归位

  7、第七步:顶角归位

  8、总的步骤大概为:

  魔方公式,三阶魔方教程图解,最快的玩魔方的公式口诀

  魔方有玩过吗?不管会不会玩,肯定大家都玩过,小编小时候看见魔方真的.好喜欢,总想买一个玩一下,不过一直没有如愿,等到自己有钱买了一个后,发现根本就不会玩,玩了一个多小时,一个面也没有拼出来,看看那些几秒钟就能完成的魔方高手,真是神人啊,魔方到底怎么玩了,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魔方公式的文章,这里会教大家一些魔方教程图解,玩魔方的公式口诀以及魔方还原步数图解,应该看完后就有所帮助了,慢慢就会玩了,一起来看看吧。

  三阶魔方教程图解

  魔方又叫魔术方块,也称鲁比克方块,魔方作为一种智力玩具,备受各国人民的追捧。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建筑学院厄尔诺·鲁比克教授在1974年发明的。三阶魔方系由富有弹性的硬塑料制成的6面正方体,共有26块小立方体。目前最普遍最受欢迎的就是三阶魔方,下面小编就教你七步还原三阶魔方。

  魔方的基本术语阶:阶数是指魔方每个边所具有的块数,比如三阶魔方每个边就有3个小块。

  复原:指魔方从非原始状态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POP:俗称飞棱,指在复原中魔方的某些组成部分从魔方上面脱离的情况, 如果是出现在比赛中作为无效的复原过程。

  DNF:即Did Not Finished指魔方复原者感觉无法在自己满意的时间内完成,魔方而弃权的情况,在比赛中可以有一次DNF。

  首先,破解魔方,我们就要先了解它的结构,魔方共6色6面,每面又分为**块(最中间的块6个)、角块(4角的块8个)和边块(4条边中间的块12个)。其中**块只有1个面,他们是固定的结构,所以**是***块,那么其他的红色都要向这个面集中。而且*****块对面永远是橙色**块(国际标准是这么规定的)。而边块有2个面2个颜色,角块则有3个面3个颜色。


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3篇(扩展9)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1

  本章共分三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氧化还原反应。主要介绍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的实质。第二部分为离子反应,第三部分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和规律,对金属的冶炼和防护,化学电源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氧化——还有反应的基本概念,对于他们今后参加实际工作和进一步深造也很必要。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第一章里讲述是由于第二章是碱金属,第四章律卤素。这两章里介绍的氧化反应较多,并能加深卤素和其它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用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气体——还原反应,由于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复杂,且高一学生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所以学习此内容时会感到困难,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勇于发言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好化学课,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整体来看,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和爱国**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对中学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要用化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溶合教材注意学生激发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综上,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依据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2、掌握氧化还原、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

  3、学会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判别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正确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通过氧化与还原两个概念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对应**观点的教育。

  5、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和思维能力。

  6、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实例的介绍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的表示方法,

  3、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氧化性,还原反应、还原性的认识。

  教学难点:

  化合价的改变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知识有层次结构为基础,通过分析,讲解,让教师的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认识。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4、多层次,具有**性的习题,进行巩固提高,为此按照上面思路要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完成教学目的,并适时指导学生有关的学习方法,和将采用讲述,讲义等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教学方法,把教师的认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识体系,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新课程体系中是分三阶段完成的:在初中阶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理解;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处于第二阶段,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过程方法目标: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3.教学重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比较大,尤其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知识比较陌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一过程和方法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大、跨度大,必须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深入浅出,而且还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深刻地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教学**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问题一]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基本反应类型,你能否各举一例来说明?

  这一问题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忆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我接着**:

  [问题二] 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类属于哪一种反应?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这一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很自然地引起一种认知矛盾,很显然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问题也油然而生:那它属于哪一种化学反应呢?我顺势**:

  [问题三]我们在初中还学过哪些化学类型,其分类标准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能够回忆出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如:C+O2=CO2,CuO+H2=Cu+H2O等。但初中学习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讨论:

  [问题四]以CuO+H2=Cu+H2O为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进行的吗?

  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发现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是并存的,有得氧必有失氧,将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地分割开,是不恰当的,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本质。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通过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辩证唯物**教育,教师还可趁势引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知识,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使得新课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从得氧、失氧到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其跨度较大,学生较难接受,须架好“桥梁”让学生顺利过渡,这是突破难点所必须的。这座“桥”就是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

  [问题五]标出上述几个反应的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不难发现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把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还原反应。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问题六] , 没有得氧失氧,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得知尽管没有失氧和得氧的关系,但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因此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见,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扩展了其内涵。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有关概念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是其概念的升华和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和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紧接着设问:

  [问题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复习和加深学生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弄清化合价的数值和**跟原子的电子得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充分利用多**的优势,把氯气和金属钠的反应、氯气和氢气的反应制成课件,把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加以形象化。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想象上的难度,也顺利突破了难点。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已顺利完成,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

  [问题八]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什么关系?

  这时可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习题2,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新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还可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即:化合反应和分解分应有些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这样设计不仅在课的结尾加强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结构化的知识。

  四、说学法指导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环环相扣的八个问题把整个课堂串联起来,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运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方法,其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贯彻了新课程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五、说板书计划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原始特征)

  凡有得氧失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表面现象)

  凡有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本质原因)

  凡有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本节地位及作用

  本节安排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从学科内容方面讲是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是高考的热点,同时对化学反应中能量观点的建立十分重要。因此,本节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

  2.2过程与方法

  从狭义的定义入手上升到广义的定义,由简单到复杂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对学生进行对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2.4教学重、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二.说学情

  学生知识状况:初中已学习电子得失、化合价等知识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系统。学生能力情况:学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三、说教法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任务或问题的提出开始的,即“不憤不启,不悱不发”。本节课我以“问题教学法”为主导,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完成任务。通过设“障”立“疑”,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决的境地,促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使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

  四、说学法

  建构**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生长,是由同化和顺应构成的*衡过程”。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础上,在老师提出问题的指引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从狭义的认识上升到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广义角度。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投影:切开的苹果表面颜色的变化;铁钉生锈;干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问题]知道它们的原理吗?

  由情景问题引出新课,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意识。

  [复习旧知]

  [问题]在c+2cuo=co2+2cu反应中,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物质发生的反应?

  [设问]氧化还原反应中是否一定有氧元素参加呢?

  [问题]下面呈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正反例证,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

  [投影]

  例证1:H2+cuo=cu+H2o(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2:fe+cuso4==cu+feso4(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3:2Na+cl22Nacl(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4:H2+cl22Hcl(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5:2Hcl+caco3==cacl2+co2+H2o(非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6:2NaoH+cuso4==cu(oH)2+Na2so4(非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学生分析归纳,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追问]能否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c+2cuo=co2+cu反应得到启发,归纳化合价的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问题]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何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

  实验1:将锌片插入cuso4溶液中

  实验2:将锌片和碳棒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插入cuso4溶液中

  [问题]

  1.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2.实验2中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何有源源不断的电子?

  2.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虽然没学原电池知识,但由现象能认识到本质是相同的,再在初中电流和电子得失知识上,体会到反应中有电子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展示]动画展示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

  直观教学,让微观世界形象化。

  [过渡]接下来从原子结构微观

  角度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理解电子转移两种形式——得失和偏移。

  以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反应为例

  投影并讲解

  教学到此,分三个层次强化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巩固练习]

  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例证1、2、3、4中物质发生的反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设计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的相关理论。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知识深入和拓宽,重建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网络。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4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章教材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在高中阶段学生对氧化还原的认识是一个分阶段、螺旋上升的过程:

  水*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基本概念;能够分析哪些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说出哪些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初步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化合价与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关系。

  水*2:在Na、Al、Fe、Cl、N、S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学会研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思路方法,初步体会到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存在强弱关系,如Cl2与Fe3+的氧化性强弱等;学生初步应用电子转移守恒进行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如浓、稀硝酸与金属铜的反应配*;学生能够书写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水*3:在周期表周期律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建立规律性认识,如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并能够从物质结构(原子结构)的角度预测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对比强弱关系。

  水*4:在电化学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达到电子转移的定量水*,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

  水*5:高三复习,达到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分析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综合应用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进行定量计算、物质制备、能量转化、实验设计等综合问题,甚至还要跟其他相关的知识联系共同解决问题。

  可见本节内容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 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剂、还原剂及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

  3能列举中学阶段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4能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生活中;通过知识内容类比,学会判断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领悟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材料对比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并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探究过程,体验知识生成的愉悦感。

  本节内容的重点

  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内容的难点

  1用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用“双线桥”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刚进入高中不久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心理状态活跃,易于调动

  2 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结构及离子结构

  3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分类思想,经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形态理解的比较清楚

  四、教学方法及策略

  1概念教学通常是老师讲授为主,*铺直叙,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兴趣不高。为打破这种局面笔者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原因,主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氯化钠、氯化氢入手,让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的形态是否发生了改变,引出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状态的变换,从而认清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

  3利用课本插图及动画模拟作为辅助**,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大家是否注意过一个现象: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苹果表面变成褐色;但市售的苹果汁不变色,为什么呢?(展示市售苹果汁的成分,提示其中的维生素C起到了防止苹果汁变色的作用)

  提示:在空气中苹果中的Fe2+被氧化成Fe3+而使苹果变色,苹果汁中加的Vc将Fe3+还原为Fe2+而防止变色。这里面涉及到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设计】§2-3氧化还原反应

  【探究活动一】请学生写出可以制取NaCl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反应中的化合价如何变化。

  学生有的写出来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有的写出了钠与氯气的反应……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将这些化学反应分类: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和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我们就将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重点分析钠和氯气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探究活动二】请大家阅读课本36页,图2-11,用自己的话描述氯化钠形成过程中微粒的变化,分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并归纳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由于钠和氯原子间电子的得失而使两元素分别显示+1、—1】

  【活动三】若参加反应的物质中的元素都不容易得失电子化合价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请大家看课本37页第一段,然后观看动画氯化氢形成的过程及电子对的形成和偏移情况。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该物质即为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对偏离)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该物质为还原剂。

  【小结】有电子转移的(得失或者偏移)的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决定了了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

  【活动四,回扣情景】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颜色变为褐色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加入Vc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们如何用电子转移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六 板书设计

  §2-3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有化合价变化

  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首先,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中学化学学习中,贯穿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本节课内容承接初中所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为之后学习金属的冶炼和防护、化学电源、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课程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虽是相反的,但又是相依存的,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好题材。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过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是只是局限在得氧、失氧的角度来认识,因此在这节课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逐渐形成正确、恰当地看待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科学态度。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3、会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的深入研究,深刻体会自然现象中的对立与**关系,树立辩证思想。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但是仅仅能从得失氧的角度来进行区分,因此我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式导入本节新课:

  首先**学生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并请学生举出几个具体的实例。通过学生举出的实例,我会请学生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会从得失氧的角度得出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由此我会提出,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就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进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当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之后,我会请学生举出几个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学生目前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仅仅是停留在得失氧的层次上,那么我会请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就会发现发生氧化反应的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还原反应的元素化合价降低。接着我会提出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否只有得失氧的化学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并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这就是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特征的讲解。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我会承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来**:为什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会出现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先请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并且渗透双线桥法的应用,学生会发现在这一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钠元素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氯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

  接着请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HCl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氯化氢分子里会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并且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因此,氢元素被氧化,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氯元素被还原,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发生了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也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完了NaCl、HCl的形成过程,我会请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重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也就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电子偏移)。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NaCl、H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深入理解“电子转移”的意义,并向学生渗透从结构入手探究化学反应这一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

  之后会让学生利用双线桥法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这是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思考教材“学与问”的问题,将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这两种不同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巩固、升华的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用双线桥法来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我的板书具体呈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还通过图示的方式呈现了双线桥法,直观展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6

  一、设计理念

  高中化学概念理论教学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建构**教学理论,学生才是化学科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基于这样的观点,我在设计中特别重视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迁移过程。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分析学生的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脉络;分析教材的活动线索和STS线索,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探究能力,确定教学过程的问题线索。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引导互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合作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学习。与此同时突破教材局限,挖掘深层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紧扣“生活走向化学,化学服务社会”的主题,认识到科学的最高价值在于应用。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特点,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做如下设定:重点是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难点是从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教学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才不会迷失方向。所以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本节课的目标分析,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化学教学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目标:从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并进一步理解四种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对比类推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对立**等辩证唯物**观点的教育,体验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不仅要让同学们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互动启发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设疑、析疑和解疑。

  教学程序:采用“生活引入-问题引导-实验迁移-抛锚式建构-强化概念-拓展联系-结合应用”程序教学。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已有经验为起点,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起来,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从得失氧的角度知道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而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结构的知识了,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及元素化合价的基本理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本质。

  2、学习方法指导:

  (1)实验揭示本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到课堂当中来。

  (2)教法引导学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征到本质、从未知到已知。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真正能够做到知识的迁移。

  (3)理论结合应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能力。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适当的分析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新课程倡导的是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理念,这也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也正因为这样我把我这节课分成以下四个过程,即新课的导入、概念的建构、关系的建构和拓展视野四个部分组成。

  本着贴近生活的原则,我从食盐及氯化钠的制取方法引入,再从化学方程式入手,问题引导,分析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引导思考其变化的本质原因,进而从特征和本质上形成完善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第三部的建构关系是指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联系,最后再联系生活,结合应用,进入视野拓展的环节。

  问题引导:上面曾多次提到问题引导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具有引导启发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七个,这七个问题形成问题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新课的导入,本节课的导入我采用的是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问题启发法。联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的周边生活出发,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关键物质NaCl,再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实验室制备方法得出钠在氯气中燃烧这个关键反应,并用实验演示的方法验证这个反应。

  第二部分是概念的建构,由化学方程式 2Na+Cl2=NaCl入手,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实质,再进一步通过NaCl微观形成动画揭示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微观变化,标出化合价,分析化合价前后变化,从而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再通过原子结构基本理论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继而通过实验演示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发生转移。到这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已经得出,所以接着引导学生根据特征和反应本质给这类反应命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特征巩固和对本质的理解。

  概念形成之后,第三部分就是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联系。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回忆初中所学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完成所列出的例题,用不同标准给所列反应分类。问题的选择也有意设计了一定的障碍,那么在启发学生可以用化合价变化的标准给反应分类之后,我们可以总结出把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这样的分类更加本质。根据反应的特征引导学生完成能示意其联系的一张脸谱图,概括其内在联系,通过这个设计吸引同学注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习激情,同时还深刻揭示了其内在的本质联系,而且便于同学理解记忆。

  之后进入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一组生活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应用的图片,我们能清楚的观察削皮之后的苹果一段时间会变锈色,绿茶久置也发生颜色变化,钢铁生锈腐蚀。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实问题。由此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主要应用:

  1、金属防腐,食物防腐,及时解决图片中的问题;

  2、实现物质的转化,与课前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相呼应;

  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与原电池的实验演示再一次前后呼应;

  这一块的设计意图就是要前后呼应,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对化学服务于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认识。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化学并不仅仅是学会做题、学会考试,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脉络,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当中急需注意和加大比例的内容。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贯通和衔接,一气呵成顺理成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在微观层面上对反应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而本节课最突出的教学特点就是问题启发、实验迁移、主动建构、理论联系应用,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

  六、板书设计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通过简单的文字和示意图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内容。简洁清晰、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氧化还原反应”这节教材内容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七、反思与体会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启发为主线;体现“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想,彰显学科特征,理论结合实验,化抽象概念为可视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所有内容,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7

  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处理

  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栏目,让从得失氧的角度得出原有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概念,再让学生分析3个有得氧、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明确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再用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思考与交流”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 教学环节

  本节课是按照概念的学习过程,即概念的建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应用这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1.概念的建立过程

  首先,在课堂引入时,教师首先展示一些色彩比较突出的图片,如:精美的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维生素C的作用、汽车的尾气处理系统等,使学生在视觉上引起兴趣,再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作用,让学生先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比较熟悉的反应,如CuO与C的反应,从而发现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很顺利的将概念化的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已有概念知识的基础上慢慢过渡到概念的核心上来,学生较容易接受,同时也促进概念的逐步建立。

  其次,概念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的概念知识深化和拓宽,重新构建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体系。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概念的实质。如: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完CuO与C的反应后,产生一系列问题:

  [问题1] 在H2O与C、CuO与H2的反应中,也存在得失氧的情况,有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呢?

  [问题2]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如何变化?

  [问题3]含有变价元素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反应?

  [问题4]Fe与CuSO4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问题5]Cl2与Na、Cl2与H2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变化?

  通过[问题1—3],促使学生抓住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相似点,切入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从而使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由 “被动接受”变为“初步生成”,通过[问题4、5]三个反应的比较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再佐以设置的相应【练习1】巩固概念的建立,再因势利导的提出[问题6]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有变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促进了较深层次概念的建立。

  2.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过程

  首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更深层次的概念,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如: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之后,利用教学多**模拟钠原子与氯原子在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内容顺利突破的同时,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其次,在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以后,用言简意赅的概括语言,概括中形成“升失氧,降得还”,从而真正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3.概念的应用过程

  教学环节最后,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同时得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五、说学生收获

  通过本节课,学生收获的是分类思想、以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会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基本的氧化还原方程式;同时,由表及里的思维、分析、讨论、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学会用辩证唯物**哲学观点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六、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以化合价为线索,分解知识难点,循序渐进,自主建构概念。通过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为协助学生理顺化合价升变化与电子得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整合,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注重学法指导。

  【不足之处】

  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预想不一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可能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

  其一、教学环节的衔接不能循序渐进。

  预设学生能从“问题—生成—问题”中逐渐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从而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问题和预期的生成衔接不顺畅,如: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变化?电子转移的数目与化合价变化数目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会使学生陷入疑惑的困境,从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其二、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概念知识本身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想象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概念的形成受阻。

  其三、学生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例如,在分析Fe + CuSO4= FeSO4+Cu反应时,学生仍然用物质得氧失氧角度判断,认为Fe得氧生成FeSO4 和CuSO4失氧生成Cu影响了概念的理解。

  其四、对立**的辩证观点没有很好的渗透。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教育的好题材,教学中应该通过认真引导,但由于只重视概念的形成,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七、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基本概念

  氧化反应

  得到氧

  化合价升高

  失去电子

  (或电子对偏离)

  被氧化

  还原反应

  失去氧

  化合价降低

  得到电子

  (或电子对偏向)

  被还原

  同时发生

  理解片面

  反应特征

  反应本质

  物质变化

  小结:升、失、氧,降、得、还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阶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理解;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既要复习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和以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4、重难点设置: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大,要使同学们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深入浅出,而且还要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者。所以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教学**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向深入。

  问题的设计由以下几个问题的环环相扣来完成。

  问题一:让学生回忆出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

  同学们根据初中的知识从得氧失氧这一方面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回答可能会有很多个反应。此时老师挑选出两个比较典型的反应式来进行分析。如:。但初中学习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讨论:

  问题二:以为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进行的吗?

  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发现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是并存的,有得氧必有失氧,将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地分割开,是不恰当的,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本质。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通过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辩证唯物**教育,教师还可趁势引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知识,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使得新课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

  问题三:标出上述反应的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不难发现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此时老师重点强调: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还原反应。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问题四:没有得氧失氧,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得知尽管没有失氧和得氧的关系,但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因此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见,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扩展了其内涵。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有关概念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是其概念的升华和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和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紧接着设问:

  问题五: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弄清化合价的数值和**跟原子的电子得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充分利用多**的优势,把氯气和金属钠的反应、氯气和氢气的反应制成动画,把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加以形象化。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想象上的难度,也顺利突破了难点。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已顺利完成,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在初中所学到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哪些反应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并对同学们得作答做出解释和说明。

  四、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环环相扣的五个问题把整个课堂串联起来,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运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方法。教师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贯彻了新课程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教材把《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合乎情理(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德育目标: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对立**”的辨证唯物**观点教育。

  1、3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的关系。

  2、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知识有层次结构为基础,通过分析,讲解,让教师的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认识。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4、多层次,具有**性的习题,进行巩固提高,为此按照上面思路要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完成教学目的,并适时指导学生有关的学习方法,和将采用讲述,讲义等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教学方法,把教师的认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识体系,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

  3、说学法

  3、1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发应叫做还原反应。”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2学法指导

  通过学情分析我采用的主要是探索引申、分析讨论的教法,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层层推进,所以学生就沿着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征及其本质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H2还原CuO的这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氢、铜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针对此问题,紧接着提出Na在Cl2中燃烧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顺势引导学生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然后提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讲座的学习方法,学生不难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深刻理解,氧化与还原这两个相反的过程总是同时存在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原因是,一种物质失去电子,必定同时在另一种物质得到电子,它们是相反的,又是互相依存的。这样一来,学生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思考分析,突破了重点,提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与物征。另外通过练习掌握了表示电子转移情况的方法后,其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增强记忆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学习方法。

  4、说教学程序

  4、1教材处理

  (1)分散重点、难点:课时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与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第二课时突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氧化剂、还原剂等十个、五组概念。

  (2)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统概念的建立为主线,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并以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基本概念;同时加以一定量的应用、练习来巩固、深化和发展概念。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

  (3)用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复杂,且高一学生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所以学习此内容时会感到困难,而且氧化剂、还原剂等十个、五组概念易混淆,为了方便记忆,由简入深的方法进行记忆。比如说:通过简单的反应(Zn+2HCl==ZnCl2+H2↑)来记忆各个概念。这样就可以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对立**”的辨证唯物**观点教育。

  4、2教学环节的解决办法

  (1)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复习化合价概念,抓住化合价的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通过分析氢气跟氧化铜的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氧失氧、化合价的升降、电子转移一环扣一环地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从而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正确理解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讲氧化剂和还原剂时,应着重说明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夺得电子而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后的生成物叫做还原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让学生认识到氧化剂和还原剂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

  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疑点的解决办法

  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关系: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看具体的而定。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只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不取决于得失电子的多少。得失电子的难易往往可以通过反应的条件和反应的程度加以判断,一般说来,反应条件越容易,反应的程度越剧烈,则得失电子越容易。例如:Na和盐酸反应比Al和盐酸反应剧烈。

  元素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一般常见的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具有还原性;处于最高价的元素具有氧化性;而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通常以一种性质为主。如S、Cl2以氧化性为主。

  说明:以上所述解决办法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故下面教学程序将不再重述。

  4、3教学程序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引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2Mg+O2=2MgO

  (**)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学生随意发挥: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H2+CuO=Cu+H2O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

  科学家早以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问中只属于还原反应吗?否。还属于氧化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不能分开的。知识是有阶段性的,许多概念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行“对立**”的辨证唯物**观点教育。)

  (**)2Na+Cl2=2NaCl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不是)

  事实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愕然。)

  (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讨论)三个反应的新的共同点,可提示从化合价角度分析。

  学生讨论、分析、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新课]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探究)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展开思考、打下伏笔)

  (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复习)反应H2+CuO=Cu+H2O中H2因得氧发生氧化反应,最终H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CuO因失氧发生还原反应,最终Cu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第二课时

  (设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性思维)以NaCl、HCl的形成加以分析。

  (结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移)。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为了方便记忆,给出口诀:高失氧,低得还,中间看情况。

  (讲述)氧化剂、还原剂概念

  要求:理清五对概念: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为了方便记忆,结合简单的方程式(Zn+2HCl==ZnCl2+H2↑)

  和口诀: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充实概念)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联系实际)氧化还原反应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由学生提出观点,相互补充后整理得出)略。

  (目的是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5、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C+CuO====Cu+CO↑

  得氧:C氧化反应 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失氧:CuO还原反应 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1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课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学好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属于c级要求。由于其内容多、涉及面广,思维抽象,它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与氧化还原反应打交道。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巩固初中化学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学会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析、判断、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能力方法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对立**等辩证唯物**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为能够辨证、全面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会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

  学生在一年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从知识储备上来讲,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化学相对简单,高一一上来的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由浅入深的教学。因此我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复习引导式、问题讨论式

  五、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教材分析及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教材主要讨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两部分内容。分三课时学习:

  课时1:化学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2:氧化剂和还原剂,“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3:课堂小结、训练及作业评析。

  教材首先复习初中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得氧、失氧)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让学生自己举例复习,用时约5分钟。通过对两个反应(H2+cuo==cu+H2o,fe2o3+3co==2fe+3co2)的讨论,说明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不够全面,也不完善,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角度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首先以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例,从得失氧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之间的关系,并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进而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有化合价升降的范围。教材在复习初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讨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了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打算引导学生从钠和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分析电子得失,从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分析电子对偏移的情况,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同时利用穿插多**演示并抓住课本中的漫画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扮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如慷慨解囊、互不相让来形容电子得失和电子偏移),从而更好的突破难点。从第一部分的最后,还通过讨论,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材只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下定义,并简单介绍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里,我将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记忆口诀:“失高氧得低还”。引导学生讨论已学过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加以补充。并补充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内容。

  再花相当的时间进行“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如箭头的表示,得失电子的数目等)。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本节最后简介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辩证的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等。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复习]:从复习初中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入手,进入新课。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H2+cuo=cu+H2o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讨论]:完成课本讨论(投影片打出)

  [产生疑问]:从讨论结果中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究竟属于那种类型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到底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引出课题

  ]:今天的主要任务: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仍从反应H2+cuo=cu+H2o中化合价升降分析(前后四人一组,分析讨论,由同学展示讨论结果)。

  [追问]:若没有氧的得失呢?

  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讨论、回答)

  [分析]: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讨论]: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并举例说明。

  [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方面的体现,并得出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讨论并小结]:记忆口诀

  [举例]:初中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补充]: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阅读]:课本最后两节内容,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危害。

  八、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H2+cuo==cu+H2o

  得氧:H2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失电子

  失氧:cuo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得电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11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把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安排在《卤素》这章里讲述,是由于这章介绍的氧化还原反应较多,客观上有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需要,并能加深对卤素和其他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有**性,又有**性,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目的要求与编排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理解并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正确表示电子的转移。本节教材从复习初中学过的狭义氧化还原反应入手,也即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入手,继而从化合价升降角度(或观点)分析,最后上升到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转移)的观点来揭示氧化、还原的实质,从而形成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这种由狭义至广义、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宏观到微观的安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3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本节教材所要探索的主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重点及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用相关知识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从而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至于难点还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氧化剂,以及如何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及其该两种方法的区别之处。


6面魔方还原方法口诀3篇(扩展10)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菁选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

  “8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学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教学时,我从小动物参加接力棒比赛的情境引入,指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情景图,寻找规律,利用规律。我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出乘法算式,进而让学生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

  同时,我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达到逐步巩固应用乘法口诀的目的。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8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为帮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根据乘法口诀的生成规律,让学生理解、思考,进一步体会乘法含义。通过让学生找表中的规律、找记忆口诀的规律,让学生交流想法、师生对口令、师生游戏、生生游戏等多种活动,从多层面上记忆、应用8的乘法口诀,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空间,激发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热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整节课,情境设计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活动注重丰富有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良好学习情感和应用意识。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老师有时还是说得多了些,有时指导学生看图解决问题时太急于关注问题,而忽视引导学生先去观察信息,所以有些学生跟不上上课节奏。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从为学生服务这个观念入手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2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计算,重点是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的简便性。

  一、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低年级的孩子特别爱听故事,上课初,我则创设小猴妈妈请大家帮她分桃的情境,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同学们在根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二、下面我就重点说一下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回答我没能及时的.把它和我的设计联系在一起,没有给学生强调放在一个盘子里就是分成一份,紧接着出示的课本上的问题与学生说的不符。这样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扰,无形中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以后应注意教学设计上应更贴近学生,多备学情,更加敏锐地捕捉课堂的生成的资源。

  在教学难度的讲解上也没有给学生明确的分析,应该根据算式让学生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明白计算除法时,要想与除数有关的乘法口诀,看除数乘几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今天这节课我设计的练习也不够。

  总之,自己带数学学科教学时间不长,在今后教学中还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和帮助,并能针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希望大家直言不讳的提出我的教学不足和教学失误,我会本着发展、提高、探讨、学习的态度接收,并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摸索和改进,使自己能早日的成长和成熟。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的除法计算。重点是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计算使孩子感受到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的简便性以及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灵活性。除了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外,让学生经历除法的求商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从多种方法中找到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也就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在课堂上,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情景,用“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形式引入例题,之后再通过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动口说一说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动脑想一想等来解决问题。之后又让学生交流分析想商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并通过对比从中选出最优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

  在教学时,我没有限制学生,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计算,学生一下子说出了许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用想乘算除法,用口诀计算,用小棒分的,用加法计算的,用减法减4次减完的。看,这不是一种创新的思维吗?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各抒己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设想,寻求解决问题方法,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后在比较中选择简便的方法。这样既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探索的快乐,又增强了合作意识。同时,采用多**课件辅助教学,将图、声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还注意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使学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相互启发,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4

  第十三周到第十五周,我校进行了“高效课堂”教研活动,每人授课一节,我的课题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的除法计算。重点是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计算使孩子感受到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的简便性以及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优点:

  1、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小,有时起床都要家长督促甚至还有迟到现象,我想让孩子从思想上意识到要早睡早起养成好的作息习惯,所以我就这样创设情境:熊猫贝贝是一个特别勤快的孩子,他每天早睡早起,从来没有迟到过,就连星期天他也不睡懒觉。这不,一大早,他就来到店里给妈妈帮忙。瞧,他正忙着给顾客介绍玩具的价格呢!从而引出投影情境图。这里的玩具可真不少啊!你能帮小熊介绍一下这些玩具的价格吗?让学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指名完整地介绍玩具。此环节通过教参,是让学生自己根据给出的数学信息**题并解决问题。我想:孩子们在前面的基础上已经会提加法、减法问题和乘法问题,个别能提除法,肯定能提出好多,如果那样肯定要用好长时间,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你能帮顾客解决第一个问题吗:10元钱能买几个皮球?我把柜台里面的看出小熊贝贝,另一只小熊当成顾客,这样就比较自然了。

  2、让学生探索“求商的方法”。首先,根据列出的算式,孩子们凭着感觉很快算出了得数,10÷2=5(个)。先别急着说答案,先想想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对不对。(可以数一数、画一画、圈一圈,也可以说说想法。)孩子们很快动手,用10个圆圈代替10元钱,俩个圈一起,共圈了5圈,有的还在上面写上2元,下面写上1个,数一数共5个。还有的是:一个皮球2元,2个4元,3个6元,4个8元,5个正好10元。还有个别孩子写了乘法口诀。我让画的好的到黑板上用老师准备好的磁扣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他们画的一目了然,很清楚明白。让孩子当小老师讲讲自己的想法,从而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探讨过程中,我问他们喜欢哪种方法,多数孩子喜欢画图的方法,因为一看就知道买了几个,很清楚。有一个孩子说喜欢乘法口诀,因为算得很快。我因势利导,问其他孩子如果100元钱,你要画100个圈才行,要是更多呢,你还能画图吗,从而达成一致,用口诀算商简便。突出了重点。此过程,体现了孩子是学习的主人,

  3、在制作课件上我也注意了孩子的爱好和兴趣。除了前面的熊猫玩具店图外,课件尽量做的颜色亮丽些,突出主题,练习中红红的苹果,鲜红亮丽的手套,更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是练习中的建房子每块砖上有一个算式,计算正确你就是合格的建筑师。学生带着高度的热情和参与度,每答对一个,就垒砌一块砖,最后建起了一座结实的房子图。“你真棒!”“你的声音真洪亮!”“你回答的真完整!”激励着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树立着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注意了练习的由易到难,以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增加了练习的密度。

  不足之处:

  1、在授新过程中,孩子们很快列出算式后,我说,我们知道*均分就可以用除法,这里没出现*均分,你怎么也用除法呢?一个孩子说的很好,他说,都是2元买一个皮球,都是一样多,说明就是*均分了,所以用除法。我总结道:每2元就能买一个皮球,10元里面有几个2元,就能买几个球,于是板书:10里面有几个2?此过程,我最好再多叫两名学生说一说,老师最好再总结:像这样的除法是除法的另一种形式,包含除。我想是不是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些?

  2、语言上还欠锤炼。有的环节语出后欠精确,以后还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向他人学习,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3、探索过程还需要再“放”开手,让孩子能充分的在动手过程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5

  “本节课课堂教学严谨,进行的紧张而有序,老师的教态自然,有一种亲和力,给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这是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常常体会到教师上课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灵活机智的运用课堂资源,教学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去反思。并应用于下次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通过《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渗透阗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老师是**者、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和新知识的应用。所以,这节课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体现这一理念头。

  1、情景教学法:

  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小鱼是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的”教学情景。这样的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去解疑,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摘苹果”、“数**”、“送信”3个教学小游戏。即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人,教师是知识学习的**者、引导者和协作者“的功能。

  3、合作交流法。

  以“同桌互相帮助,完成表格”为合作交流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知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4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观察小鱼,合作讨论,填写表格,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

  二、用激励性的语言,创设激情的课堂。

  在上课这前,我曾经短时间的接触这些学生,刚一见面我就说:“我在没来咱们班这前就听说,二年一班的学生是纪律最好的一个,你能表现给老师看看吗?”学生一听马上就安静下来,坐得直直的。我又说“我还听说你们是最聪明的,你能看懂我这个姿势吗?”学生马上回答说“你这是让我们把双手放在桌子上,不乱动。”我又连忙说:“你真聪明,只有这样做你才能认真的听课,学到新知识。”

  上课时,我让学生倒背6的乘法口诀,发现有几个小学生,把自己的眼睛给捂住了,我对其它的学生说:“刚才同学们背诵乘法口诀时,我发现有几个小学生,把自己的眼睛给捂住了,来证明自己是在背诵,像这样诚实的孩子,才是值得大家表扬和学习的,把掌声送给他们!”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就这样,我不断的用激励性的语言,创设了一个富有激情的课堂,使在座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感染,兴趣盎然。

  三、教学不足。

  无论是多么严谨,多么有激情的课堂教学,都是有缺陷的,有人说:“教学就像维纳斯一样,都是有缺陷的艺术。”这节课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对突发事件处理的不够好,教学机智不灵活,理念落实不到位。

  在学生自主编写乘法口诀时,我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你能不能用6的乘法口诀,编一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应用本课所学知识编写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有一个小朋友说:6×5-7等于几?这是模仿我前面的6×4-3提出来的,和我预设的不一样,因此,我马上拿出事先预备好的习题,如:()十二、五六()、4×6=()等习题,继续练习下去。

  训练学生自主编写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其理念是好的,但贯彻的不够好,挖掘的不够深。我在上这堂课时,如果马上追问一句“还有谁能提出和他不一样的问题?”或者以我校为例当堂编写一道数学问题“因为通勤的关系,我们学校每天只上6课,那么两天能上几堂课?三天呢?”“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就有可能结合所学说出解题方法,这样的教学机智,不但引导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教师还起到一个好的引导者的作用。

  2、数学课应该是严谨有趣的,在本次教学中却忽视了数学书的作用。

  本节课进行的紧张而有序,从头至尾学生和老师互动的非常好,**迭起,也有很强的趣味性,特别是我出示**图片时,有个小朋友错把2条触角当成了腿时,说**有8条腿。全班哄堂大笑,我马上又请另一位小朋友帮忙纠正那两条是触角。最后确定一只**6条腿。练习题设计的有梯度,层层渐进,可是从头至尾学生都没看过一眼教科书,书始终是教学的载体,完全脱离了书本,忽视教科书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充满激情的课堂,还需要教师的机智去完善课堂教学。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6

  6的乘法口诀是小学二年级乘法口诀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节课中,一开始我首先引导同学们看信息窗,问“大家从这幅图中发现了什么信息”创设了缝沙包用几块布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课的开始学生就处在积极地学习状态,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

  在新知探究中,我以1个沙包6块布,6个沙包几块布?引入对6的口诀的编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编口诀,让学生经历6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让学生观察6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从中找出规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多种感官协调下获取知识,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学习。

  以多种形式巩固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设计了集体背诵、同桌检查、教师抽查等方式巩固乘法口诀,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良好学习情感和应用意识。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7

  二年级上册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情境图是地里种了4棵玉米,每棵玉米上结了3个玉米,小熊掰走了一个,小天使提出问题“还剩几个?”三只青蛙分别想出了三种算法

  (1)3+3+3+3+3+2=11

  (2)3×3+2=11

  (3)4×3-1=11

  这样的编排打破了以往呆板、机械、每个问题都有现成结论的思维模式,注重了算法多样化,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同时启发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过早的选优.教师正是借助教材这一知识的载体和依据,对类似这样的内容作了恰当的处理.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要求还剩几个玉米棒,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说说你的想法”,结果学生的奇思妙想令老师始料不及.(下面是学生的算法和想法)“3+3+3+3+3+2=11,我是把4棵玉米上的玉米个数全加起来.”“3×3+=11,我先把左边3棵算出来,再加上右边1棵上的2个.”“2×4+3=11 我是把每棵玉米都看成有2个玉米,再加上多出来的3个.”“3×2+5=11 我先把左边2棵算出来,再加上右边2棵的5个.”更令老师没想到的是有的.学生做出了这样的回答“1×4+7=11 我想一棵玉米只能结一个,就用1×4,多结的7个可能很小就加7.”……

  教材算法多样化的突出,使我们又一次体验了新教材实验带来的课堂变化,不仅使学生体验了向他人学习,不断修正自己观点、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把数学知识自己发现或再创造的重要意义,也使教师又一次领悟了要尊重每个孩子思维的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8

  在《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我紧密联系课本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从一只螃蟹8条腿,让学生算2只呢?3只呢?……等等.并试着说出“一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16条腿,三只螃蟹24条腿······”然后引入鼓号队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怎么数,并试着说出算式,当学生能说出一部分后,我让全班学生一起动笔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怎么记住这些乘法算式,有的孩子说出:“一个8是8,两个8是16······”因为一部分孩子之前已经背出乘法口诀表,能直接说出乘法口诀,我就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说出口诀的意义,这样大家的观点相互结合,学生顺利完成了口诀,很快理解了口诀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规律,怎样记得快,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熟练背出口诀,会用口诀,学习效果非常好。

  回顾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亲历知识行成的过程,在写算式时,自己编出口诀,在讨论中,形成简洁、便于记忆的口诀。并在记忆口诀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口诀的规律,学生理解了,学的速度也就快了。而且,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方法的准备。自始自终,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我只是结合具体的情境提出引领性的问题,课堂内学生学得轻松而愉快。实践证明,放手让学生经过尝试解决问题,学习效果比想象的更加理想。因为,

  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一旦获得成功,将会更加有信心,他们也才更有动力。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9

  通过本节课教学,本课教学设计立足于新课程教育理念,在生动的数学活动基础上,既发展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合作、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本课中给学生创设了金鱼吐水泡的场景,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画面中,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缩短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出示各句口诀,而是让学生根据金鱼图**,想图填表得出6的乘法算式,然后再让小组讨论后学生自己编出乘法口诀。再如让学生找一找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练习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本节课中先设计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主要是对6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先设计了“把口诀补充完整”“算出得数并说出那句口诀”的练习,再设计“课程表给我的信息”的开放性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4.学生的**思考和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既有学生的**思考,又有师生、小组、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一课时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算法的多样化。

  一、欣赏学生,给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表扬和认可是他们学习最大的动力和源泉,在学**只要得到老师些许的肯定,就会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中,要注意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学生,不断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表扬和激励,让学生在自信中提出问题,在自信中探究问题,从而在愉悦的心境中完成整节课的学习。

  二、相信学生,给学生一片探究的天地。

  在课堂中搜集信息和提出问题都由学生来完成,解决问题更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交流的空间,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不同算法的展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了解了多样化的算法,

  三、精心设计活动,掌握巩固新知。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好的练习设计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新知。在练习时我分层次设计了四道练习题,这些题的设计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习题,有效地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除法题,巩固口诀求商。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出示除法题既巩固了口诀求商的方法,又为本节课继续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问题来自于学生,便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

  对于书上提出的问题,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便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数学学习活动的实现。在新课阶段,学生探究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种算法都进行了评价,使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是学生体验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讨论交流各自个性化的算法,让孩子们在倾听他人意见时,反思、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体验到同一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3、精心设计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将课后练习题做成多**课件,进行动画播放。在练习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练习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层次性、应用性和开放性,每道题都有其侧重点,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完成了课后习题。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环节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通过上这节课,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今后,我还要在教材的研究上下功夫,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的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1

  《6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让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教学重、难点是编制、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教案时采用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复习旧知,创设生动的情境,导入新课。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出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熟记6的乘法口诀。

  四、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这节课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而且抽象,再加上好多孩子在家父母已经教过,学生学起来难免会感到无趣。我就想有什么办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些呢?施瓦布说过:“如果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能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更好呢?”因此我在没计本课时我从学生容易理解的,感兴趣的游乐场旋转木马入手,先学会编制“二六十二”,然后把编的问题交给学生,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觉得有挑战成功的喜悦感,接下来学生就能进行快速有效的自我探索,从而由被动变为积极主动,教师只要稍加牵引就行了。

  在口诀编写这一块,我让学生自主编写,当然编写之前我利用低年级儿童好奇的心理,先让他们猜一猜,如“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口诀中一定有谁?”“它在什么地方?”等问题,有效的再次激发本已下滑的积极性,然后在孩子自己信心满满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编写口诀,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且记忆效果也是不容小视的。而事实上学生编写口诀的情况也非常好,这远远比老师给,学生在记的效果好。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2

  周五的教研活动,按照学校教研组的安排,我教学《6的乘法口诀》,即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7(第61页)。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呈现的,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旨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能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够正确运用6的乘法口诀求两个数的积,难点是怎样去**写出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的思路是:在上课时,通过“我会背—我会说—我会写”这三个环节先让学生简单的复习1—5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小鱼图引入本课课题,因为学生已经有1到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基础,所以我在引导学生编出一六得六和二六十二这两句乘法口诀之后,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筋,编出剩下的口诀,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再引导学生根据6的乘法算式和口诀的'特点来发现他们之间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利用课本61页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摆一摆,进一步加深对6的乘法口诀来源的认识。我让学生在情景中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前准备不充分。因为之前没有怎么上过公开课,也不知道要怎样去备课,所以导致我做的ppt显得比较散。

  2、复习旧知力度不够。在复习环节,在全班齐背了1—5的乘法口诀之后,只简单的叫了一个同学起来背诵,然后就进入了新课。

  3、教学重难点没有把握好。

  4、专业知识不够。我不是专业的数学老师,对于数学教学,也只是凭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讲授,很多细节问题上面处理得不好。

  5、教学方法太单一。因为这节课要学的是6的乘法口诀,所以整节课最多的就是让他们练习试着背出来,但是我的方法用得不好。

  6、动手和练习的时间太少。在背口诀环节耗时太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基本练习时间不够充裕。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也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和落实。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3

  1、教学设计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感到达到了本课的预期教学目标:上课的时候,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并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好数学”的心理。课堂教学的开始,我设计用我们北国冬天最常见最美丽的雪花引入,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雪花有6个瓣,学生在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借助雪花图案,积极主动的编制6的乘法口诀。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生活经验与环境都有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更谈不上乐于学习。我还安排了智慧屋,介绍奇妙的6,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自然界除了雪花有六个瓣以外,还有很多与6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因此,应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4

  这节课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把握学生已有知识水*和能力基础上,我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 因地制宜,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因我班没有多**,我只能用画图的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课中画苹果的场景,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画面中,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缩短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 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出示各句口诀,而是让学生根据苹果图**,想图填表得出6的乘法算式,再采用小组合作,让他们自己探讨并编制6的乘法口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得出乘法口诀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口诀的规律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 练习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本节课中先设计了小组竞争、集体背、师生对口令等的游戏,主要是对6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又设计了“根据口诀说算式”“根据算式说相应的口诀”的练习,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口诀的熟练程度,又增添了单纯计算教学的趣味性,最后还设计了摘苹果,小猫钓鱼等有梯度的练习,整个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低段学生的思维特征,难度适宜,又有一定延伸,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中我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在根据图中信息填表时,学生虽然能够完成表格的填写,但是对其中的含义并不一定理解深刻,如6×2+6×3=6×( ),学生不会填,在交流表格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深入到位,对后面创编口诀的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二是教学技能上,我对学生情绪的调动还不够,课堂气氛还不够热烈,对学生的评价语还不够丰富。同时本节课的教学中,儿童化的语言运用不够,还要注意用语言描述情境。

  这节课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把握学生已有知识水*和能力基础上,我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 因地制宜,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因我班没有多**,我只能用画图的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课中画苹果的场景,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画面中,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缩短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 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出示各句口诀,而是让学生根据苹果图**,想图填表得出6的乘法算式,再采用小组合作,让他们自己探讨并编制6的乘法口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得出乘法口诀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口诀的规律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 练习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本节课中先设计了小组竞争、集体背、师生对口令等的游戏,主要是对6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又设计了“根据口诀说算式”“根据算式说相应的口诀”的练习,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口诀的熟练程度,又增添了单纯计算教学的趣味性,最后还设计了摘苹果,小猫钓鱼等有梯度的练习,整个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低段学生的思维特征,难度适宜,又有一定延伸,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中我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在根据图中信息填表时,学生虽然能够完成表格的填写,但是对其中的含义并不一定理解深刻,如6×2+6×3=6×( ),学生不会填,在交流表格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深入到位,对后面创编口诀的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二是教学技能上,我对学生情绪的调动还不够,课堂气氛还不够热烈,对学生的评价语还不够丰富。同时本节课的教学中,儿童化的语言运用不够,还要注意用语言描述情境。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5

  这节课的授课内容是6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是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并且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在课前,我先6上网查阅资料,看一些相关的课件,然后和教研组进行讨论6修改课件,还在两个班进行了试课,之后又进行了研讨修改。

  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豆荚微笑的教学情景,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通过合作交流,同桌互相帮助完成表格的方式来**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无论是多么严谨,多么有激情的课堂嗯,都是有缺陷的。第一个是突发事件处理的不够好,教学机制不够灵活,理念不太到,理念落实不太到位,比如说在表格呈现的.过程中,学生回答的内容不是预设的问题,处理的不够完美。其次是要让学生理解,从乘法的含义入手找出几个6,与今天所学的6的乘法口诀联系起来从而解决问题。第二是在教学的练习的过程中,练习的题目没有梯度,需要提升一个高度,还有一点就是课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充满激情的课堂,还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地融入到这个课堂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