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简介

常建

  风景这边独好——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馨音。

  这是一首即兴写景、咏佛抒怀之作,诗歌借山林寺观清远深静的环境,抒写旷远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乐的隐逸情怀,也不露痕迹地礼赞了禅院佛宇的圣洁光明。诗歌笔调古雅,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传播万口的名篇。

  首联总起全诗,点示了时间、环境和人物的去向,语言朴素、平易,画成清新、优美,诗句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初升,普照山林,水汽蒸腾,山色空蒙,如烟似雾,如梦似幻,好一派溢彩流光、灿烂辉煌的美丽景致!诗人的欣悦陶醉之情溢于言表。“高林”一词,语义双关,一指劲健挺拔的茂林修竹,二是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此处“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颔联写景,平中见奇,“幽处”生辉。诗人沿着竹林小径蜿蜒前行,只见浓荫蔽日,苍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处,忽见花团锦簇禅院房。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这样曲径通幽的行程,使诗人惊叹、陶醉。描绘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出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心向神往。我们几乎可以说,自从清晨登山,一路行来,对诗人来讲,是一个欣赏幽美风光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禅佛的过程,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不断寻找、不断追求、不断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让生命得到安顿,让灵魂找到归宿的过程。诗人把“禅房”安置在小径幽幽、花木成林的地方,与现实尘世保持一段距离,是不是在暗示人们寻找的过程就是一个艰辛而又美妙的过程呢?我看是有这种意味的。“竹径”句有的版本写作“曲径”,一字之异,情味不同。竹有修直挺拔、节节高升、中通外直、清阴不改的特点,隐喻这些修禅礼佛之人的品性高洁,情趣高雅,心志淡泊。苏东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王维有诗“竹喧归綄女,莲动下渔舟”,都写到了清清翠竹,都含有隐喻颂扬之意,常诗若用“曲”在表现小径幽深的环境特点上似无不可,但却少了“竹”的那份脱俗,高雅。所以,我认为用“竹”为妙。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诗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也许,这才是常建苦心孤诣要告诉我们的“另一个世界”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