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的征文(精选5篇)
关于教师节的征文范文第1篇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基础。义务制教育阶段绩效工资的实施,较大幅度的提高了教师经济待遇,随着经济待遇的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同时在提高。为此,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每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本学期将组织教师重点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教育规范管理的有关文件等。开展教师职业礼仪教育,全方位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教师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杜绝有偿家教;真心实意关爱每一位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倡导教师尽心、专心、热心于教育教学;努力提升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公信力,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增强民主法制意识,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进程。
1、增强法制意识,引导教职工通过合法渠道运用正当手段合理合法的表达自己合理的诉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工的法制教育,进一步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提高教工自我维权意识和合法维权能力,通过正当合法途径有效维权,做到既要确保教工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同时又推进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
2、增强民主意识,以主人翁的精神关心学校工作,主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加强对教工的引导和教育,应使每位教工确立起主人翁的意识,真心实意的关心学校的发展,主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献计献策。
3、健全管理制度,搭好民主管理的平台,畅通民主管理的渠道,维护教工的合法权益。抓好校务公开工作。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听取教工对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和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和学校管理工作,开好教代会,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干部的评议工作。坚持源头参与原则做好校务公开工作,根据校务公开的要求,向社会、家长、教职工公开校务工作,取得社会、家长、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办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关于教师节的征文范文第2篇
二、 活动主题
低碳节能我先行,集约有效创优秀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主要突出活动主题,在全校开展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校园风尚,使“节能减排”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通过节约低碳意识的培养进行德育延伸教育,倡导学生在学习上集约有效、统筹规划的科学学习意识;借助节能宣传,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营造全校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活动时间
2023年6月11至17日为节能宣传周
三、组织领导
组长:葛永信(校党总支书记、校长)
副组长:金延东 陈文龙 许传民 吴其玲
组员:李新昌 刘青禄 李敬永 韩明玉 吕廷良 赵同海 纪国亮 王正琪 韩鑫德 刘宁 毛德聚
三、 活动主要内容
(一) 发动宣传阶段:通过升旗仪式开展节能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节能宣传周的启动仪式;通过悬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能标语加强在校园范围的节能宣传,增加学校的人文气息;在宣传活动主题的同时,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相关法规,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校园”,实现节能减排,科学发展,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通过在学校宣传栏内悬挂节约宣传画的形式 提高师生对国家节能法规的认识;通过在办公室电脑、空调等设备上以及食堂内粘贴节能宣传标语来提高师生节能意识,引导全体师生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做起。
(三)活动推进阶段: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我为节能献一策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 根据节能宣传周的总体部署,在学校开展?我为节能献一策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通过合理化建议征集,促进全体师生从被动节能到自发节能的转变,让节能降耗工作落到实处,增强师生节能意识,倡导低碳生活。
1、参加对象:全体师生
2、活动内容:以合理化建议征集的形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学校节能工作献计献策。
3、参赛要求:参赛教师将合理化节能建议统一交到学校工会(吴其玲主席);参赛学生将合理化节能建议统一交到学校团委(毛德聚书记)
4、评比程序:通过张贴公示、网络投票、专家评比等方式进行评比,对于合理的优秀合理化建议进行采纳和奖励。
5、奖项设置:教师和学生分类奖励。
为了提高学生的低碳节能我先行,集约有效创优秀的意识,使节能减排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学校在学校学生范围内举行征文活动。征文内容:以“低碳节能我先行,集约有效创优秀”为主题征文内容要紧扣主题,可以反映生活、学习中的节能习惯,集约化规划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提高的有益帮助。
五、职责分工
(一)材料下发、组织协调、宣传:校办公室( )。
(二)活动发动与启动仪式:校工会(吴 )、校团委(毛 )。
(三)节能要求落实:总务处(李 )、安全处(韩 )、教导处( )、教科室( )、政教处( )等。
六、活动要求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在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系列宣传活动。
(二)加强协作。节能宣传周活动涉及部门多,各项工作校办公室统一协调,其它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协作,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于教师节的征文范文第3篇
一、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结合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与学前儿童文学语言发展的特点,我们以诗歌、故事、散文这三种文学体裁为基点,整合构建幼儿文学形式学习的核心经验。
1.诗歌的形式经验
儿童诗歌包括儿歌和儿童诗。儿歌和儿童诗在语言形式上都表现为分行分节,通过句式长短的变化,按照音韵和谐规律塑造出诗歌独特的形式美。因此,幼儿关于诗歌的形式经验集中表现在节奏韵律和句式结构两个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即反映了这一经验的要点。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上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能感知儿歌琅琅上口的特征,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如边拍手边吟诵儿歌《拍花箩》:“你拍几呀?我拍一呀。一只蜗牛,上楼梯呀……”在边吟唱边游戏的过程中,有关诗歌节奏韵律的经验逐步发展起来。
稳定阶段:知道诗歌的语言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在诵读儿歌时会自然而然地表现这种节奏感,如在念《上山打老虎》时能体验到诗歌的节奏感所带来的。对于诗歌短小精悍的句式(如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和杂言句)的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
拓展阶段:对不同的诗歌类型(如数字歌、连锁调、谜语和绕口令等)有所感知,能借助动作或口头语言表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并尝试运用文学语言,根据诗歌重复句式进行仿编。比如根据《什么弯弯》的重复句式仿编出儿歌。
2.故事的形式经验
儿童故事包括童话故事和生活故事。与其他文体相比,故事在形式方面最典型的特征是人物角色和情节。因此,幼儿关于故事的形式经验以认识作品中的人物特征和理解情节结构为主。其中,幼儿对故事中人物特征的认识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进行,而对情节结构的理解则包括幼儿对故事主要情节乃至主题的概括。《指南》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目标2中的年龄阶段目标为:3~4岁阶段“能听懂短小的儿歌或故事”;4~5岁阶段“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5~6岁阶段“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这些目标即反映了这一经验的要点。与生活故事不同的是,童话故事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对童话故事中幻想、拟人表现手法的感知也是幼儿需要获得的经验。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上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知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理解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即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稳定阶段:能初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来讲述。在对故事情节结构的认知方面,能从最初知道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逐步发展到理解故事情节的整个发展脉络,即起始―发展―高潮―结尾。
拓展阶段:能运用故事中的书面语言来讲述故事,能运用书面语句式描述人物特征。以《三个强盗》为例,在讲故事时,不再使用口语句式,如“这里有三个黑乎乎的东西,有斧头、喇叭……”,而是尝试使用故事中的书面语句式,如“很久很久以前有三个强盗,他们穿着黑斗篷,戴着高高的黑帽子”。能初步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即粗略地说出故事发展的过程),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预测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并初步感知童话故事幻想、拟人的表现特点。
3.散文的形式经验
儿童散文具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它联想自由而无拘束,但仍有一个内在的结构线索将所有材料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形式特征。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两种,一是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二是作品中的“我”。《指南》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目标2中的年龄阶段目标指出,5~6岁幼儿“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其中就包含了幼儿对于散文语言美与意境美的欣赏,而这种对散文美的感受又是建立在幼儿理解散文内在的结构线索与画面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的发展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在成人的引导下,能逐渐了解散文所描绘的主体,即人、物或景。
稳定阶段:知道散文中所描绘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与意境,如在学习《池塘音乐会》时,知道这篇散文所描写的是夏日池塘中的音乐会,理解三幅画面的内容,即“风娃娃唱歌,柳条伴舞;青蛙唱歌,池塘水伴舞;蟋蟀唱歌,小鱼儿伴舞”,只有把握了散文中这三幅画面内容的意境,幼儿才能初步理解作品的内容。
拓展阶段:理解不同情景之间的联系与结构线索,按照散文的某一结构线索(事物形象、时间、空间或人物等),尝试仿编散文中的语句或段落。例如,散文《秋天的雨》中的各个画面分别呈现了秋天的雨“像颜料盒”“像金色的小喇叭”“有着好闻的味道”,而将各个画面串联起来,就可以发现作者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的角度来描述秋天的雨的。幼儿按照这一结构线索,能在成人的引导下仿编出类似语句。
二、促进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发展的教育支持策略
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欣赏离不开有关文学形式学习的经验。基于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的内涵与发展阶段,我们提出以下促进幼儿文学形式核心经验发展的教育支持策略。
1.精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选择多样的文学作品,能丰富幼儿的阅读材料,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不同的语言风格。首先,为幼儿选择的文学作品应体现体裁的多样性。体裁是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幼儿文学作品特别讲究形式美,诗歌、故事和散文都有自身的语言风格和外在形式,它们对幼儿感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具有不同的作用。其次,教师应为幼儿选择题材丰富的文学作品。每一个幼儿文学作品可能只表现某一种形式和某一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众多不同的作品汇集起来就会形成丰富的形式与内容。比如,不同题材的作品表现美的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秋天的雨》描绘了秋雨的美,而《谁最美》则形象地告诉幼儿蜜蜂的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此外,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文学作品时还应考虑其年龄特征,为小、中、大班幼儿选择的文学作品在形式方面的难度应有所区别。为小班幼儿选择的作品,人物、情节都应比较简单,情感变化单纯,词语富有色彩和音响效果,结构上有比较工整的重复和变化的特点。为大班幼儿选择的作品应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奇特,人物、情节、情感变化比较复杂。为中班幼儿选择的作品应介于两者之间。
2.组织专门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的获得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在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都应充分考虑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
首先,按照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制定活动目标。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目标虽然符合语言教育活动总目标,如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语言、创意表达作品等,但这种目标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中,教师要仔细分析文学作品自身的形式特征。不同文体的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结构和表现形式,比如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征,在活动目标的制定上应体现幼儿对作品结构线索的理解和把握;故事有人物和情节结构,在活动目标的制定上则应体现幼儿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和情节的把握。但有时相同文体的不同作品也有不同的特征,如《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和《聪明的狐狸》都是童话故事,情节曲折而有趣,有一个共同的人物――狐狸,但两个故事又有所不同。《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中的狐狸贪婪而愚笨,故事在情节发展中凸显了聪明的小兔子形象,所以目标的设定可以侧重于对互道晚安后狐狸的心情与行为的变化以及对狐狸和小兔子形象的认识。《聪明的狐狸》中的人物形象众多,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因此在活动目标的设定中应侧重于让幼儿认识五个人物的特征,并通过语言和动作去理解人物形象。
其次,根据幼儿文学形式学习经验的发展过程组织活动。幼儿文学作品的学习经历了感知―理解―表达的过程,幼儿文学形式经验的学致也经历了相同的发展过程。围绕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当帮助幼儿完成从感知到理解,进而到运用和创造经验的过程。比如,在学习散文《听雨》的活动中,教师先在音乐的背景下富有感情地朗诵这篇散文,让幼儿获得关于作品的完整的听觉感受。接着问幼儿听到了什么,再次完整地朗诵诗歌,并结合图谱提问:“雨点落在哪儿,发出什么声音,它在做什么?”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最后结合幼儿的经验,请幼儿想象:“雨点还会落在哪儿,发出什么声音,它在做什么?”为幼儿提供表达散文形式经验的机会。
再次,依据文学作品的形式经验来选择教学手段。一方面,在围绕文学形式经验组织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比如,在童话故事《野猫的城市》中有很多野猫的表情和动作,教师可引导幼儿运用表演游戏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散文诗《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教师可以选择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与理解作品的内容;绕口令《上楼下楼》节奏感强,教师可以选择动作辅助的方式帮助幼儿感受和掌握作品的节奏。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活动各环节中的文学形式学经验方面的目标,适时运用教学手段。例如,在故事学习中,幼儿有时需要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有时又需要通过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入对人物形象的深层次理解,这时让幼儿倾听,其效果就要好于动画的介入。因为幼儿通过倾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甚至细节,而动画的介入则会带来较多的干扰因素。但是,如果将动画放在幼儿倾听之后,则有助于幼儿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另一方面,教师应依据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进行提问。比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童话故事《会爆炸的苹果》的内容,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故事里谁种了真正的苹果树?狐狸为什么要弄假的苹果树?狐狸用什么做了假的苹果?故事里的小猪是什么样的?故事里的狐狸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它吗?为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线索。
3.创设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学习和运用机会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文学作品学习环境,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充分抓住各种机会促进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的发展。
首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渗透文学形式经验。我们发现图画书的内容往往就是诗歌、故事、散文等文学作品,围绕图画书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必然会渗透有关文学形式学习的核心经验。比如,早期阅读活动“一园青菜成了精”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观察、理解以及预测图画书的画面,但与此同时《一园青菜成了精》这首趣味十足的童谣又蕴含着明显的节奏韵律,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中发展“感知节奏韵律”这一文学形式经验。
关于教师节的征文范文第4篇
《动物朋友》是苏教版美术教材第四册的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经验,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动物的基本特征,并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教学方式找到不了解的动物的特征。但是学生在绘画表现的过程中,却不能将这些了解到的知识技能化、充分地表现出来。同时教材文本内容相对宽阔,动物朋友种类繁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爬的、水里游的;花纹繁多的、颜色单一的;那么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呢?重点难点该落在何处呢?
现在的教学课程改革给了施教教师一个最大的权利,就是“用好教材”即可。…因此我决定将文本分成两个课时,先进行有花纹的动物特征抓捕,同时动物类型选择了陆地生活的大中小型动物。
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我一直期望出现的是学生展现出来的对美术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表现欲,这种学习是幸福和快乐的,是充满交流和探讨的,是提高成就感和表现能力的。可是要想达成这一的教学目标,就不能简单的将目标定位在仅仅了解动物的特征上,而是要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或尝试“我的感受”或“看我怎么画”,同时让学生关注“朋友”的内涵,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升华到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关系和情感表达中来。
二、我想怎么上这节课?
我为课堂教学预设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基本特征和花纹的色彩、形状等细节特征;2、尝试使用面巾纸和面、线、点等基本美术元素表现动物特征;3、实现人与动物和自然的情感升华,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平等关系。
(一)教学基本环节预设:1、介绍丛林女孩皮蒂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和自然的关系。2、了解动物朋友,把握动物的基本特征。3、观察动物的细节特征,形状的大小、疏密、部位以及色彩变化。4、演示面巾纸绘画方法,展示面、线、点美术元素的简单综合运用。5、学生尝试表现。
(二)课堂教学环节效果回顾:效果:学生回答并不积极踊跃,看来学生的思考并不深入:对动物的了解不是很丰富,但注意力很集中:学生讨论不是特别热烈,小组不是真合作,是各自为营,自我欣赏:部分小组表现出兴奋的情绪,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其语言的艺术感、情感也很平淡。没有实现学习交流,丰富自己的感受目标:教师演示让学生极为关注,对于面巾纸也能绘画显然超出了同学们的预期,学生很感兴趣,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态度。
(三)从整体把握这节课:1、虽然课堂教学环环相扣,但也平淡无奇:2、教学目标的预设,通过这种不会出错的教学方式没有新意:3、学生的学习,缺少学习的主动性,探索和交流效果不明显:4、教师介绍的绘画媒材和技法展示,激起学生兴趣,达到效果。
三、这节课还可以怎么上?
1、试试真探索的方式。我所希望的小组学习方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还有难度。一是问题卡片的帮助。教师关于动物细节特征的问题,帮助少思考和不思考的同学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爱思考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让学生更细致的感悟动物特征。二是书籍和图片结合。课堂展示相关书籍,结合问题找答案,促成学生思考和探索。
2、试试教师服务员的角色。一是为学生提供多种绘画表现媒材服务。二是为学生重复演示绘画技法服务。低年级的学生绘画是一种感性的表达,他们会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自由表达情绪、情感。但是,当情绪情感缺少了技法的支持 ,就不可能如流水般顺势而下,那么将造成一定的情感堆积,也就影响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和表现,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美术语言的放弃,因此绘画技法服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三是为学生提供竟可能多的观察物象服务。针对《动物朋友》这节课,除了小组发彩色动物图片这种观察物象以外,还可以安排动物的生活视频,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动物朋友的动作特征和体态特征。同时,在视频观察物象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动物朋友的真感情,抓住教材的文化内涵实施教育。
四、针对这一节课必须思考
1、目标的确定依据什么?对于一节课来说应该首先梳理这节课的知识结构,具体分析一课时的知识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在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中设计确立的。针对《动物朋友》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就是动物的特征,这节课的绘画表现只要能够抓住动物特征就说明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知识。所以目标围绕着这个知识点展开: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细节特征。
2、如何实现教学目标?这里必须考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问题,教师的教要依据学生的起点,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兴趣启发和情绪引导,这是双向的共同活动,缺一不可。《动物朋友》一课的设计教学,虽然考虑到教和学的问题,但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如进行动物朋友的情感激发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对自己喜爱的动物的情感引导 ,或是没有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动物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所以在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的过程中,出现了参与学生很少的现象。
关于教师节的征文范文第5篇
一、抓住人物特点
好的人物描写往往会把笔墨集中在最富有特征的一些部分,而舍弃了一些与人物精神、性格、文本内涵、事物情状等无关的东西。这些富有特征的部分,就是描写人物出彩的地方,就是人物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准确地写出人物的特点。
经典作品中人物描写很精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借鉴。《水浒传》在刻画人物的时候,通常都是以生动的肖像描写来展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鲁达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是通过史进的眼睛来描述他的相貌的:“生得面圆耳大……腰阔十围。”只是寥寥几笔的外貌描写,就写出鲁达粗莽、正直的性格。对行者武松的外貌描写,只是写他“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读者便可感受到武松英武、精明的性格。根据这一人物描写的写作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人物描写上拒绝“脸谱化”的描写,借鉴经典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时只取其神的描写方法。在布置“我身边的朋友、父母或者亲人”这一类作文的时候,笔者指导学生在肖像描写上达到突出人物个性特征的效果,并提高人物形象在文章中的清晰程度。经过指导,学生写出了传神的作品。有的学生写《我的父亲》时,通过写父亲的眼睛虽小却透露出星芒来表明父亲性格方面的精明。有的学生写《我的朋友》时,描述自己的好朋友长着白白胖胖的脸蛋,见人总露出憨厚的笑容,借此说明好朋友性格的和善可亲。教师通过这一种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式,让学生成功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使作文更为出彩。
二、进行细节描写
描写人物时,若从整体大局描写,能帮助读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若进行细节描写,则能达到升华人物情感、突出人物精神层面的目的。细节描写是决定人物描写成败之所在。在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荣国府所使用的药材清单,这不是简单的笔墨浪费,这个细节突出了荣国府里贵族们的奢侈生活。又如,鲁迅在《孑L乙己》对孑L乙己的服饰进行了细节描写:“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个细节描写既说明孑L乙己穷,也说明他懒,更表现了他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孑L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封建教育毒害之深揭示得十分深刻。细节描写对文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细节描写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细节描写的方法,指导学生寻找有效表达人物性格的“局部”与“细节”,并以此凸显人物的性格,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写作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细节写作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从细节认识他”的主题写作活动,指导学生着眼于局部,写出身边某个伙伴的性格特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写作眼光,拥有独特的写作切入点,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效果。
三、选取新颖的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选取的写作角度不同,描写效果也不同。在人物描写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本质的意识,指导学生学会选取新颖的角度,促使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好文章,让人读了眼前一亮。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深刻地认识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
在指导学生写作“我的亲人”这一类作文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某位亲人在外貌、性格上有什么特征,然后分析这位亲人的这些特征与其他亲人的不同之处,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一名学生说,与其他亲人相比较,母亲对于家庭开支的每一笔都能计算清楚,这是因为她的职业是会计,是由所从事的行业造成的。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父亲喜欢唠叨孩子的成绩,那是望子成龙的表现。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人物描写中立意更新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