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纪念日(精选5篇)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遗址 遗址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5月22日,总理在视察地震重灾区北川县时,站在龙门山半坡遥望被地震严重破坏的北川县城,留下这样一句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温总理的这个提议迅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在汶川-北川地震重灾区进行地震遗址保护已被有关部门提上议事日程。下面,笔者以唐山地震遗址保护经验来对比分析一下汶川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一、唐山地震遗址保护的经验

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建国以来我国遭受最为惨重的一次强烈地震,地震使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受伤,唐山市受到全方位的、毁灭性的破坏。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原唐山第十中学地裂等七处地震遗址被永久保存。1986年唐山市人民政府在唐山市中心建立“唐山抗震纪念碑”纪念唐山地震和广大军民英勇抗震的事迹。近年来,唐山市大力加强了对唐山地震遗址的保护:注重对地震遗址原貌的保存,强化地震遗址的科普及教育功能,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唐山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其一,对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明显滞后。唐山地震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国家财力、物力、科技水平有限影响,很多非常宝贵的遗址、实物、资料在后来的重建中被当作废墟清理,地震遗址资源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其二,对现存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尚需加强。唐山地震遗址损毁严重的趋势现在未有根本改变,其中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遗址、唐柏路食品公司仓库遗址已被拆迁。现存的五处遗址中,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缮,但是遗址的倾斜、倒塌、风化,人为损毁等现象依然严重。其三,对地震遗址资源利用的观念落后。多数地震遗址处在荒废中,缺少管理和维护。虽然去年唐山市规划局对“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进行了地震公园设计方案的招标,但是由于受场地和资料缺乏的限制实施起来不乏困难。管理者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更加有效的方法研究不足。

二、汶川地震遗址保护的必要性

“5.12”汶川地震给四川西北部造成重大损失,地震中心区各个县市的建筑物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其中,汶川县城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倒塌;受灾更重的北川老县城80%的建筑倒塌、新县城60%的建筑倒塌,曾经繁华的城镇,震后只剩下坍塌的房屋和瓦砾。除了地震对城镇建筑物的破坏外,广大震区还留下了大量的地震遗址和遗迹,侧翻在地的大客车、被砸扁的面包车、停在公路中间的大货车比比皆是;强烈地震导致的地面碎裂、岩体、山体、滑坡随处可见;救灾队员在废墟中找到的众多政府部门的文件册,学生的红领巾、受损的家具、电器等地震遗物。这些都是地震留给我们的非常宝贵的科学遗产,它记录下的悲惨一页既是珍贵的,也是不可复制的,对此次“5.12”汶川地震历史的纪念、回忆和悼念,将真实的地震遗址、遗迹和档案及时加以保护以待日后的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遗址资源开发、利用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

鉴于唐山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经验,笔者对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以下建议:

1.及时有效地开展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像北川县城这样有可能修建地震博物馆的地方,有关部门应对现有地震遗址的保护高度重视。5月21日,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已对该县城实行特殊管制,非救援和防疫人员,将不再被允许进入北川县城。一方面搜救工作已基本结束,另一方面确保地震灾害后县城原貌不被破坏。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此外应积极利用现在距离地震发生时间比较短,地震遗址、遗迹和档案容易整理的优势,尽快做好汶川地震文物的保护和收集工作。选择具有典型性、规模性和代表性的设施、物品作为地震文物进行保护。还要尽快对当事人、目击者的口述、回忆和照片等加以收集,为震灾留下齐全的第一手资料。

2.合理规划、开发地震遗址资源。利用汶川地震的遗迹遗址,在震区建立集地震遗址保护、地震科研、地震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地震遗址公园、地震博物馆等设施。地震纪念设施规划要注意点线面结合,建设的总体原则要在汶川地震涉及的龙门山断裂带修建地震纪念设施,重点应在一头一尾(汶川和北川),使地震纪念设施布局形成一个整体,更多地展示汶川地震的历史全貌。在对地震遗址资源的开发上应始终贯穿“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主题,明确开发地震遗址资源的使命在于启发人们去记忆无畏、大爱、协作、互助的抗震精神,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这样才是对此次地震灾害最有意义的纪念。

3.转变观念,发展汶川地震特色旅游。地震旅游在我国基本上属于空白。其原因很多,除了对地震遗址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外,观念上的陈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地震被称为不祥的预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使人们不愿去提及它,甚至是极力回避它、忘却它。地震作为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了解它。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使来自国内外的人们能够亲身感触到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在凭吊亡者、感悟抗震精神的同时,又进行了有关的地震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很有纪念意义的。总之,发展汶川地震特色旅游从长远来看,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会比简单的恢复重建好。一旦此事变为现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汶川地震遗址将与举世闻名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等著名景点一样,成为四川旅游的一个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2篇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为进一步增强汶川旅游综合实力,提升汶川旅游产业品牌地位,近日,汶川县启动了“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近年来,到死亡、灾难、痛苦、恐怖事件或悲剧发生地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且颇具争议的旅游方式,它甚至有自己的名字―黑色旅游(Dark Tourism)。汶川地震遗址游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黑色旅游项目。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随着“5?12”汶川地震纪念日的临近,关于汶川映秀的消息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日汶川县了启动“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的消息。因为地震而发展起旅游业的城镇并非没有先例,1996年一场地震让丽江一震成名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映秀镇是通往九寨沟的必经之地,不管外界如何看待,当地的旅游经济已经初具规模。

同时,有评论认为,汶川大地震是一次震惊全世界的灾难。灾难过后,满目疮痍,坍塌的楼体、荒芜的废墟、无助的人们、悲凉的氛围,成为最直观和最深刻的纪念。而在地震当时和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众多催人泪下的事迹,让所有国民刻骨铭心。对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游客来说,所有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影像都会吸引他们,吸引他们去地震遗址,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慑力量,感受人类求生的顽强意志,缅怀逝去的生命,珍爱现有的生活。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是旅游者视觉、感觉、知觉各方面的综合体验。目前,汶川地震遗址游可以说是我国最大的黑色旅游项目。在这条自成一条标准环线的旅游线路上,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震主题,包含了地震旅游体验的众多要素。现已有多条地震遗址旅游线路,如:彭州地震遗址一日游、绵竹汉旺镇地震一日游、映秀地震遗址一日游、汶川大地震遗址一日游,北川地震遗址寻龙山风景区一日游、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二日游。

人们到死亡、灾难、痛苦、恐怖事件或悲剧发生地旅游,是近年来一种新兴且颇具争议的旅游方式。1996年,苏格兰大学的玛尔考姆?弗尔列和约翰?莱侬首次将这种旅游方式称为“黑色旅游”。2000年,他们又合作出版了《黑色旅游:死亡与灾难的吸引力》一书。他们认为黑色旅游的实质是造访悲剧遗址,包括对历史战场和刑场遗址的参观。其后的专家西顿提出,黑色旅游即是人们出于纪念死者而参观死亡地的“思索死亡”之游。这些不同的界定,都表明了黑色旅游是一次对苦难或死亡发生地进行造访的旅游行为,而这些苦难或死亡源自人为黑色事件或者自然灾害事件。在此定义下,黑色旅游的形式包含了战场遗址、大屠杀遗址、灾害遗址、墓地旅游等,并拓展到人为模拟的死亡体验和以案发现场、恐怖事件、违法犯罪等危害公众生存发展的黑色事件旅游。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3篇

关键词“5.12”抗震救灾周年报道 舆论支持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为做好“5?12”抗震救灾周年报道工作,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和编委会按照省委和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精心策划,以“坚强奋进、走向未来,以人为本、庄重简朴”为宣传报道基调,组织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四川在线等集团主要报网强势出击,深入宣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的统一指挥,全面报道一年来灾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崛起危难、重建家园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广泛宣传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对口援建省市的倾力帮扶,热情讴歌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唱响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广大读者充分肯定。

突出重大活动报道 形成浓厚氛围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主要报网突出重大活动报道,及时、准确传递主流声音。

一是及时、准确地传递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突出做好总书记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在四川视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出席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的重要报道。二是认真做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团赴四总部和武警部队致谢慰问的报道。三是认真做好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深入灾区调研和慰问18个对口援建省市援建者的报道。四是认真做好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总政治部联合主办的《三百六十五个祝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大型艺术团赴灾区慰问演出》的报道。五是认真做好四川省新闻办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通报》和“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会的报道。六是认真做好“5.12”一周年之际在四川特别是6个重灾市州举行的一系列纪念活动的报道。通过上述报道,突出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四川的巨大关怀,反映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对灾区的巨大支持,反映全国人民对灾区同胞的深切关爱,反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推进“两个加快”的坚定信心和扎实行动,以及四川人民坚强奋进的信念和感恩致谢的情怀。

推出专题专栏 形成宣传强势

四川日报对4月12日至6月12日期间的报道按预热、高潮、后续三个时间段安排,分为深度报道、互动报道、典型报道、理论言论等板块。4月13日以言论《我们从不敢停步》开篇,强势推出“以人为本、坚强奋进、走向未来”为总栏题的“5.12”抗震救灾周年特别报道。随后,陆续推出《最感人的瞬间》摄影追踪报道大赛、《讲述:我这一年》、《文化重建灾区行》、《抗震救灾周年纪念征文》等专题专栏。

在重点推出的《我们重回现场?我们见证新生》专题报道中,四川日报派出9路记者,重访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生过标志性事件的新闻现场,再访那些曾受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记录变化,讲述感动。《我们都是四川人》是另一个重点栏目,围绕“新生”、“直面”、“奉献”三个主题,选择一些焦点人物进行回访,展现一年来灾区人、四川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关注热爱四川的人们的大爱情怀。报道刊发后广获好评。

华西都市报推出《爱:直通灾区》、《徒步三川》、《明天――5?12特别展》专题报道。该报派出记者徒步青川、汶川、北川,寻找重生的画面,探访那里的人和事。这些报道从普通人、普通事人手,展现了一年来灾区干部群众努力与地震灾害作斗争,在废墟上崛起的精神风貌。

天府早报推出“穿越地震带”大型专题报道。3月31日正式启动,持续到5月11日,每天2―3个版。派出记者深入地震带上的汶川、茂县、都江堰、彭州、崇州、什邡、绵竹、平武、江油、安县、北川、青川12个重灾区县市,报道鲜活的人和事,采用感性的写作手法,注重新闻性、可读性,见证灾区灾后重建一年的变化,凸显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伟大精神。

5月12日,四川日报推出16个版的《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特别报道》。围绕“铭记?历程”、“标志?精神”、“新生?家园”、“奋起?高地”四个主题全景展开。5月13日又推出6个版的《“5?12”周年这一天》特别报道,对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告慰逝者安息、激励生者图强的情况进行了全景反映。5月12日这天,华西都市报推出抗震救灾周年特刊20个版,围绕“火热之夏、重建之秋、磨砺之冬、崛起之春、奋进之年”5个主题展开。天府早报推出16个版的汶川特大地震周年《图变》特刊。这些特刊。主题鲜明,内容感人,集中反映了汶川特大地震一年来,四川人民战胜巨大灾难、从废墟中站起的伟大历程,表达了对援建人士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感恩之情。

发挥言论作用 传递主流声音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要报网精心组织刊发社论、评论员文章、理论专版等,发挥言论的引领推动作用。四川日报刊发社论《坚强奋进重建家园 走向未来――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评论员文章《加快民生恢复重建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怎样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系列评论员文章“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来川视察和出席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长篇署名政论文章《灾难中站立四川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还推出“决战2009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理论专版和“5?12”周年理论创新特刊。华西都市报刊登了评论员文章《重视这片山河》,天府早报发表言论《生于“5?12”――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四川在线在论坛上转发了重点文章。

这些言论,通过对抗震救灾精神与壮举的梳理、概括和提炼,深刻揭示了抗震救灾中四川人民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在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中浴火重生自强不息的四川形象,发挥了正确引导舆论,为加快重建加油、为灾区干部群众鼓劲的作用。

创新宣传方式 扩大社会影响

作为主震区的党报――四川日报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围绕“5.12”周年报道主题,表达灾区人民对援建省市的深切谢意。

从4月30日起,四川日报联合5家对口援建省党报――南方日报、浙江日报、新华日报、大众日报、福建日报,启动“党报联动,请恩人回四川”活动,在援建省市征集救援者、援建者、志愿者代表和为灾区献爱心的普通市民,请他们回四川见证灾区的变化,为灾后重建建言献策。征集活动在援建省和灾区干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5月8日起,20多名征集来的恩人代表分别前往对口援建的重灾县,川报和援建省市党报记者随同采访,均作了强势报道。5月10日起,川报陆续刊登了《魂萦梦绕的北川,我回来了》、《汶川还是那个汶川,汶川不再是那个汶川》等报道,真实生动展示了恩人们重返灾区、为灾区发展出力、与灾区人民真情互动的故事。这种互动形式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受到援建方及广大读者好评。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4篇

一年来,针对汶川地震倒塌的建筑,尤其是学校倒塌的房屋,社会上泛起一股要追究其质量的呼声。那么,应不应该追究建筑质量责任?其实,四川省司法厅厅长刘作明已经给出很科学的说法了。他说,追究公共建筑质量问题的情绪,在民众中始终没有完全化解掉。这件事情本身完全能够解释清楚,但现在各种因素却搅在了一起。

判定任何事物,要认清实质,需要剖析根源与本质,不能参杂情结。否则肯定会偏离事实。据言传,自从汶川地震后,社会上刮起追究建筑质量之风后,建筑质量检查在四川随后展开,而四川的有些官员整日战战兢兢,思想压力很大。

据媒体披露,此次汶川倒塌的房屋,95%建筑于1995年以前,其中又有50%建筑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从1988年才开始,规定房屋的抗震烈度在7度。1988年以前,对校舍建设抗震标准没有任何的具体规定。而去年汶川地震裂度达到11度。由此看见,从法律层面上讲。在校舍设计、建设与质检,有一整套的法律程序,验收的时候没有发现质量问题,使用的时候也没有举报质量问题,超强地震中再来追究,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就像美国9?11事件后,也有不少人质疑双子塔的设计有问题,但最后并没有进入法律程序,而是由保险公司承担了责任。

早在去年6月份,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等地质与建筑等学家就声明,汶川大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是造成建筑物严重受损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震烈度、地震波传播的方式和方向,以及建筑物本身的原因等多种因素,同一个地区的建筑物受损程度不一。但这并不能说明严重倒塌、损毁的建筑物就一定有质量问题。要弄清楚真实原因,应该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作出结论。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凤凰卫视;地震周年;策略分析

在去年的抗震报道中,凤凰卫视积极投入了那场史无前例的灾难直播。国难当头,在源源不断向全球播送着地震救援进展的同时,凤凰卫视还发起并参与了各类义演、赈灾、向世界各地华人筹集善款等活动。而在四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凤凰卫视依旧放不下那人那山那水,依然保持着对恢复重建后的灾区的高度关注,在川震一周年纪念之际,凤凰卫视的节目同样体现出其特有的节目制作策略。

一、节目“全信息集成化“策略

凤凰卫视一直秉承着“大事发生我在场 ,大事发生看凤凰”的品牌逻辑,在四川地震时候表现出色的凤凰,对地震周年的纪念同样做了积极的准备和工作,在四川地震一周年之际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和各个类型节目的制作。

为了这个特别的日子,凤凰卫视增设了新栏目,如重返四川制作特别节目《直击四川大地震周年纪念》,让我们看到了震区重建工作有条不紊,灾民生活秩序井然的状况;再如到新都宝光寺主持佛教界为汶川地震灾区祈福追荐法会,并将此拍摄成为佛教纪录片播出等等。

除了增设特别节目,凤凰卫视原有的节目也根据地震周年纪念做了相应调整:2009年5月初开始就陆续在各类节目中推出传川震纪念这一话题进行反思和讨论。比较早的应该是5月7号《时事开讲》做的一期评论节目《五一二无意识形态灌输便唤醒人的内心》,凤凰卫视素以拥有众多优秀主持人、评论员、文化名人而享誉海内外。在这次地震周年报道中,凤凰卫视依旧将这种评论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期节目中,评论员邱震海,就“五一二”到底留下了什么这一话题展开评论,对人心人性进行探问;从突发性事件带给人们心内的启示,使受众在四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时候静静的反思自我。之后的《时事开讲》继续制作了节目《汶川地震周年记,危机管理可圈可点》,讨论了由地震引发反思危机事件预案和处理办法等方面的问题;主持人和嘉宾在现场边回忆边议论,反思灾难背后的隐患问题。从5月11日开始《凤凰大视野》推出系列节目《在人间,我和北川这一年》,陈晓楠重返四川对祭奠地震中的死难者,采访逝者的亲友和地震的幸存者,报道了灾后重建的北川的现实情况。随后,很多节目相继播出了自己的专题节目,如《锵锵三人行》播出《川震周年回顾:我所经历的“五一二” 》;《冷暖人生》播出了《王瑞勋:依然坚守的川震志愿者》;《鲁豫有约》制作了《五一二地震一周年特别节目》,邀请了残疾舞者在节目现场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舞蹈表演;《凤凰全球连线》以“生死祭”为切口制作了《五一二汶川地震周年特别节目》。

在常规新闻播报类的节目中更是可以随时看到有关四川地震一周年时各类消息的报道。比如,《华闻大直播》中播报《致信震区学生,勉励其做有用的人》;《凤凰早班车》播报《汶川地震周年纪念今举行,抵四川》;《时事直通车》播出《:灾后重建民生优先》;凤凰卫视巧妙的从多角度纪念四川地震,就连《娱乐大风暴》也播报了关于《王菲送“北川女儿”回家,李亚鹏流泪》的报道,并没有因为是娱乐节目而忽视对四川地震周年的关注。

可以说,对于此次周年纪念,凤凰卫视不仅竭尽各类节目形式进行报道,而且节目的内容上设置上更是对一年后的震区工作情况、灾民生活状态、志愿者爱心奉献进行了全景展示,并对灾难本身带给人们心灵的反省和对体制机制尚待完善的思考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使受众从多角度、全方位将川震周年的实况得以了解,在此次川震周年祭报道中,使得凤凰卫视依旧位列前茅,呈现出鲜明的报道特色。

二、节目定位“人性化”策略

媒体的实际操作中,根深蒂固的“媒体本位”观念仍然无意识地左右着媒体,使其常常从自己的利益、意志、兴趣出发,很少考虑到受众的实际状况和需要。而凤凰卫视在许多事件报道和活动开展中,能够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也得到了受众的很好的反馈和关注。

在凤凰卫视我们经常会看到由总裁直接参与的活动,而几乎所有的节目主持人更是经常活跃于凤凰举办的各种活动当中。在新都宝光寺隆重举行的佛教界为汶川地震灾区祈福追荐法会,不但是由吴小莉主持,而且凤凰卫视的总裁刘长乐也参与其中。通常,活动的参与者直接显示了媒体对活动的重视程度,而受众在收看这个佛教纪录片时,看到画面中出现的总裁刘长乐,一定会对凤凰产生极大的认同感。

地震周年之际,受众关注的已经不再是灾难的惨痛,而常常理性的在思索怎样最大程度的为灾民抚平伤口,解决今后生存生活的实际问题。2009年5月13日,在什邡市北京小学的操场上举行的“抓周”仪式,在罗汉寺内出生的“地震宝宝”们齐聚一堂,凤凰成为了认助宝宝最多的“爱心保保”。主持人许戈辉成为“保妈”,代表凤凰卫视认助了“川震第一宝宝”唐震雯;2007中华小姐环球大赛冠军曾光则以“华姐”名义,认助下另一位地震宝宝代思雯;凤凰网也认助了一位地震宝宝肖子轩。就这样,凤凰卫视通过自己的节目,既奉献了爱心帮助了“地震宝宝,同时也宣传自己,借事造势,更加赢得了受众对其的美誉度。

而由凤凰卫视主办的“中华小姐环球大赛”因五一二地震暂停一年,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2007年中华小姐环球大赛冠军曾光不但认助宝宝,并与众多明星艺人一起回访灾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宣布2009年赛事全面启动。相应的新一届华姐选拔则也十分应景的将慈善作为起点,更加强调美丽心灵的重要性。虽然是选美活动,但是凤凰卫视还是着重强调慈善与善举,考虑到受众在经历灾难后对选美活动的接受能力,而“心灵美”则正好应和了大灾过后人们希望感受到的那份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这无不体现着凤凰卫视对节目策划力求符合受众的心理,尊重受众的情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