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5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1、新修改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了进一步细化。

2、根据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3、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对人类生命和繁衍至关重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以及迥异的文化背景下,健康在人类心中的感觉和要求并不一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以及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影响巨大,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知也日益深刻。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一方面对人类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众多积极影响,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相应的负面效应。我们必须正视这些负面影响,不能听之任之,否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危机。现代生活病,即称现代文明病,主要是由人们生活方式和非建康行为引起的,是身心不能应付内外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某种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不良反应。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小学各学科之间已无主次区别,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心智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教学不能只限于让学生被动地参与课程,应该想办法刺激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类体育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身体、心智等的素质。这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的增强,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促进心理健康诸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备受人们关注。有关体育锻炼以及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成为现在乃至以后相关专家学者们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拟对心理健康效应进行讨论和研究,就教于各大方之家。

2023年1月1日,国家调整了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胎。但之前我们累积了众多的独生子女群体,这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众多专家和家长、教师忧心忡忡,其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日渐增高,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在品德、意志力、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家长们开始重视对学生的有关“乐观”“自信”“独立”“友爱”“合作”等精神品格的培养。对现有的小学生来讲,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却越来越差。从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霸道、任性、蛮横、吃零食、要求家长接送、以自我中心、说谎、攻击性等多种不良现象。这些行为的存在,将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们的人格缺陷,影响他们意志品质的养成。而勤劳刻苦的好习惯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可以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品质。

对于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首先是面临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场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与陌生的同伴在一起进行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环境。从心里的能动反应来讲,心理健康是人们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的经验,并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人依靠自我实现形成的心理反应,仅仅是实现自然适应的生理调节机制,而不是实现社会适应的心理调节机制。因此,教育所传递的经验内容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他是一种双边双向的、协同自动的过程,其成效取决于双方主动性。综上所述,体育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也应对体育课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分组竞赛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体育学习实践中。使小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心情的愉悦,促使他们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重视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课程中重要的任务之一,众所周知,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还能增进心理健康。在教学中,我们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而轻视甚至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必须充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使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机能,又能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难易适度的、温馨又有挑战性的、能使多数学生从中获取成功体验的情景,同时要避免营造竞争激烈的、残酷甚或野蛮的、使人望而生畏的课堂场景。

面对学生的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体育与心理健康严重脱节,体育未能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如何实现体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并为终身体育健康奠定基础,成为学校体育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发展适应社会能力和获取体育健康信息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并要求他们学习与其他人及社会和谐相处的知识,增强合作竞争意识,发展交往能力,养成关心集体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并将获得的合作交往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由于受“体质教育思想”以及“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往往重视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强调体育运动中小学生认知和身体联系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日常的情感需要以及兴趣爱好。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喜爱体育但却并不喜欢上体育课,有些学生甚至逃避上体育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立和谐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还能锤炼他们的意志和心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及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完善人际关系,学会交往规范,培养乐观自信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冯姬.心理健康教育概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5):7-8.

[2]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1):72-74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新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班主任,班中有一位令人头疼的学生小丁,以前教过他的老师都认为:“这个同学性格太倔强,拿他没法子。”

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经过观察,我发现小丁同学比较内向,平时除了上课不认真听讲,是性格孤僻。通过询问其他的同学,我才知道他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一段时间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只要教育、教学得当,没有一个学生是无可救药的。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非常重要,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心理辅导的理念、技术。聆听是老师与学生心理的桥梁,在此过程中,对于小丁同学,我为了清楚地了解他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家庭情况等因素;除了主动找他谈天聆听外,还结合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根源所在,然后通过谈心、讨论、家访等方式帮助他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使他深信,只要通过教师和自己的努力,即使自己某方面能力较差,学习后也完全可以提高,增强他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个好学生。为了去除小丁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小丁今天听课非常认真!””渐渐的,小丁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渐渐的开始和我交谈。

在平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重视为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与小丁同学的接触中,我发现他的确不守纪律,被别人当成差生。为了恢复他的自信心,在数学课上,我尝试着让他回答问题。哪怕回答并不恰当,我也善意地说:“你虽然回答得不准确,但说明你已认真思考了。”这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欢乐洋溢在了他脸上。于是,我借机发挥,在班会、数学课上,我会对同学说:“小丁这段时间进步很大,该不该为他鼓掌?”平日里一向受批评的他,居然也享受到老师的肯定,自然对自已的行为有了更深的思考,有了较大的改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小学生教育;问题与对策

1.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近30年的历史,回顾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所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因而应在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2.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清。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所以很多学校领导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学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的工作,而不能全面地掌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有的学校或机构根本就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2)缺乏专业的教师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教育。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由团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自觉运用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沦为空泛的说教,缺乏科学性的指导。

(3)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偏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方面的发展重视不足,有的家庭生活中,仅仅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方面,在他们物质生活上给予支持与帮助,却极大地忽略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两大因素,即生理和心理。

(4)心理教学理论系统庞杂,没有自己特色的材。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及教师用书层出不穷。但也存在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一致的现象。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的时候,忽略了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也没有考虑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因而不能做到因地制宜。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学校应该快速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重视并努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转变教育观念,在源头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政策和措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解决师资匮乏的有效途径就是挑选一批素质好、责任心强、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3)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家庭开展心理教育,通过与家庭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与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同时,社会也会大力配合与支持学校的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一种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4)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撰写有特色的教材。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综合体系,实现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形成向心力和执行力,力争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能够茁壮成长的基础,因而正确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所以,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参与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达到综合性、科学性与教育性为一体,使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序健康地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井泉,刘 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策略[J].北京教育,2023(02).

[2]王维平,车军社,孙福兵,等.山西省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07).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23(07).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坚持于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一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3.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

——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中小学地区性的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5.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6.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可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欢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8.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9.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老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积极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10.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1.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12.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1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

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4.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部教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师培训用书,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骨干教师。高等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要积极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范院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以帮助师范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1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16.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自主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本指导纲领的统一要求进行。自2002年秋季开学起,凡进入中小学的自主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经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

17.各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同时,各地应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此项工作统一规范称为“心理健康教育”。

18.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对心理咨询或辅导人员要提出明确要求。严格遵循保密原则,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