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精选5篇)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业

1.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国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总计演出120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国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无线音乐118.9亿,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电影音乐与电影之密切关系

电影音乐是专门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通常,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关系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音画同步,即用音乐来复述、强调画面的视觉内容,音乐与画面的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不满足于用音乐直接表现画面的情绪、气氛,由此产生了音画对位的结合方式,即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所呈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反衬,烘托出画面的内容。这种结合方式有利于音乐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影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从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管什么样的电影音乐,对其进行评价,并不是以音乐的音响效果为标准的,而是以是否体现了影片的总体构思为准绳。电影音乐首先应该是属于电影的,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符合电影的观念和需要,无论是主题创作音乐,还是资料性音乐,都必须与影片风格统一,与叙事节奏相辅相成,与电影其他的元素相匹配。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语言以及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而不能离开影片孤立地强调音乐的表现性和完整性。总之,电影音乐必须是为电影的整体要求服务,并自然地发展和分寸适当地存在。只有设计自然,在审美主体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的电影音乐才是电影音乐的上乘之作。

二、电影音乐具有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功能

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和视觉影像时时刻刻都在描绘着特定民族的风俗、信念与习惯,传达着知识、艺术、道德与法律的信息,暗示着一种历史的与人文的气息。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受到自身民族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具体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一个群体的心灵状态、习惯与性格特征,是一种物质上、知识上、精神上的生活状态的整体显现。作为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一种从学习中得到的行为方式,也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共有的。因此,一部影片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实际上是对一个民族集体性格和生活方式的表述。

电影音乐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往往是以音乐主题的方式实现的。音乐主题是影片音乐的“核心”部分,是描绘人物形象最突出、最富于乐思的旋律与节奏。美国电影理论家迈克尔?拉毕格在《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中说:“一种特殊的管弦乐法或特殊的音乐节拍贯穿整部电影是由角色、场合或情绪所设定的。”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不是理性的诠释,而是感性的刻画,是通过感性的节拍、旋律、节奏以及不同器乐音色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文化传统与性格特征的。在电影音乐中,不同的乐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立意,不同的乐器拥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与特性,这种旋律的立意与特性不仅能够突出人物情感和性格的特质,也能为某些场面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与民族的氛围。例如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影片《廊桥遗梦》中,导演在两个主要的场景里通过收音机传递出来的、有声源的意大利歌剧音乐交代了女主人公弗兰西斯卡的出生地域、文化背景和人物的兴趣、品味,并通过歌剧音乐刻画出主人公内心那种多情浪漫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美好的个人理想与沉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影片中这对男女之间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具有人物性格上的依据和可信性。

总之,一个完美的电影音乐主题的灵感应该首先来自于电影故事文化内涵的启发,来自于电影人物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性格的影响,应该展现人物的文化传统、性格特征与行动发展的脉络,突出一个民族集体的、一个人物个体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的轨迹。

三、电影《甜蜜蜜》的个案分析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海南地处中国南海,居住着苗族、回族、黎族、汉族等各种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熏陶,善良、勤劳的各族人民利用他们的智慧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音乐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海南传统音乐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以黎、苗族民歌为典型,另外,还包括崖州民歌、儋州山歌、儋州调声及临高的呖俚调;戏剧门类包括:琼剧、人偶戏、公仔戏、儋州的山歌剧等剧种。当地居民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氛围演唱不同的歌曲,例如情歌、山歌、童谣、砍柴调等与劳动动作密切相关,节奏鲜明、自由多变,根据活动人数的多少、心情如何划分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齐唱等多种形式;黎族最具特色的舞蹈“打柴舞”,在进行祭祀、节日庆祝、婚嫁丧等期间都会跳这种舞蹈。黎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黎族人民利用其特有的乐器,如:传统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乐器演奏动听的音乐,舞动优美的舞姿,展开或优美或嘹亮或高吭的歌喉,动情地庆祝自己民族节日的到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技术的发展,海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民歌、民舞逐渐对原有的物质基础失去依赖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地位逐渐降低,流行音乐占据了人们的精神阵地,本土的青少年对传统音乐逐渐降低兴趣,海南地区传统的音乐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海南地区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是本地区发展的特色优势,也是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源泉。传统的音乐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形态,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教育的趋势,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就是加强学校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当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将传统的民族音乐作为重点,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校传承策略

1.编制的音乐教材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音乐新课标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体现“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教育原则,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需求和自身能力、认知规律作为出发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学习音乐文化的平台、表演音乐和创作音乐的机会,为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海南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主要采用以汉文化为主的材,没有足够关注海南地区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学校的音乐课程安排脱离了学生熟悉的地方文化背景,音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脱离,最终导致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缺乏。为此,音乐教师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要渗透丰富的海南民族文化,音乐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符合海南民族特色。当前,海南开发的地方音乐资源主要是舞蹈和音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的演唱能力培养,还要强调学习、鉴赏、评述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加大海南传统音乐文化背景在音乐课程中的比例。

2.加强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明确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

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淀很深,很多资源可以用于音乐课程的开发利用,然而,部分音乐教师受自身条件限制和外界文化影响,对识别音乐价值的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海南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缺乏深刻了解,容易导致对海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情感价值、思想价值的忽视,最终影响海南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传承中的效果。为此,学校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不但要对音乐教师的能力和知识加强把关,还要重视音乐教师对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和识别能力等,全面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音乐教师在筛选引入课堂教学的民族音乐时,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音乐教材的多元化,还要顾及到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认真研究和发觉音乐课程的精髓,真正体现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和创造性发展。

3.鼓励和支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海南传统音乐资源开发项目。

在保护和传承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机会很少。学生作为今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柱,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学校校本课程与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中,除了音乐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然而,受升学压力影响,很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认为音乐课程与学生升学无关,音乐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加大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开发过程,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的力量,让学生更深、更全面地认识到海南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4.使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通过校内网建立海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实现文化传承的数字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设备被广泛应用,青少年对网络也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为此,学校除了要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课程教学改革,还要加大对学校音乐学科的软件、硬件设施投入,为音乐课程实施投入充足的教学资源,除了要订购相关图书资料、音像等音乐资源,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海南传统文化资源,将民歌、民舞、文化历史上传到校内网上,让学生和教师在使用校内网时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通过互联网的推广,将海南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传播。海南建省之后,相关的音乐舞蹈、诗歌、故事集成、民歌集成相继出版,然而目前为止现存的资料仅限于纸质版而且数量非常有限,给当下的研究人员和民族音乐爱好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如若我们能够建成传统文化数据库,采用影像记录或者网络保存等方式,不仅可以将舞蹈、音乐本体,连音乐、舞蹈背后的文化历史也一并录入数据库,既可以为以后的发展研究提供依据,还能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文化,还能为海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5.利用海南节日文化传承传统音乐资源。

海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他们的民族传统大多通过节庆文化展现出来,民间节庆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探究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领域。音乐教师可以在校举行节庆活动,适当引入“黎苗族三月三”“、国际椰子节”“、嬉水节”等进入课堂教学活动,并向学生讲述节日的庆典方式、文化历史来源,让学生在参与节日庆典同时,还能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更多学生对海南民族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有更全面的认识,让不同民族学生了解彼此的差异,相互尊重彼此风俗习惯,对多民族共同和谐发展和传承地区文化也更有意义。

三、结语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传统音乐;课程建设

1964年《民族音乐概论》的出版,不仅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首次归纳、整理和分类,更为重要的是全国音乐院校有了第一本中国传统音乐的教材,这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起到了开创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非遗”、传承、保护等字眼的频繁亮相,使中国传统音乐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全国各高校开设了“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也增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作为一名在地方高师院校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教师,笔者多年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进行多次尝试性的改革,在初见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建立以人文历史为背景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

音乐是具有文化性的,学习任何一种音乐,究其本质是学习一种音乐的文化,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都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之中积累和沉淀的,因此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必须要从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开始。笔者作为地方高校的教师,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中国传统音乐对于那些受到“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和流行音乐冲击的年轻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他们认为传统音乐是“土的掉渣”的音乐,对于这些音乐不理解也不喜欢,同时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学生营造聆听传统音乐、走近传统音乐的氛围,从而增强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感性认识,成为了课程的任务和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之下,其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了音乐形态本身。固然呈现独特的音乐形态无可厚非,但是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传承有着更加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当与传统音乐密不可分的历史、地域、时间、文化被抽离,剩下的仅是一个个音符时,我们将更加无法理解具有综合文化样态的传统音乐的整体面貌。

(二)建立跨文化比较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成为了必然的潮流和趋势,教育者必须从本土文化出发,从当前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活等多元语境出发,借助新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树立起平等、多元的价值标准,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新理解和建构当代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让中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以自己独特的人文价值融入当今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林,这样才可以“将中国的音乐价值以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的方式体现。”(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构想[J],中国音乐,1990,(1):20)从“欧洲中心论”到“文化价值相对论”,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意识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把音乐视为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这一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在中国,至今还有很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受到西方音乐认识论的影响,认为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目标”,而忽视了音乐所具有的文化身份认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彼此认同等其他的功能和价值。因此理解和尊重本民族和他民族的传统音乐,了解并接受其文化差异,应该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

中国音乐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是随着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而开始的,西洋近现代音乐及其理论的输入,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同时还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毋庸置疑,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然而,凡事有得即有失,在“以西为体”的教育模式之下,中国的音乐教学,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呈现“母语”缺失的局面。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如果要使中国音乐教育在世界各种音乐体系教学中获得它自身的、任何其他体系不能取代的价值和意义,使它摆脱西方音乐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学体系的建立就必须具有它自身的理论思想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之下“以审美为目标”的单一性音乐认知,显然与如今多元文化的背景相违背,当今的音乐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其音乐的文化属性。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高等学校教育让同学们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风格以及人文精神,不能仅仅依靠《中国传统音乐》或者《中国民族音乐》这一门课程,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课程群,使学生能够做到感知传统音乐、理解传统文化、尊重多元文化。要想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就要丰富和补充现有的教学内容。

(一)感性习得

对于喜爱流行音乐的年轻人来说,想要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兴趣和热情,首先要让他们走进传统音乐,通过看、听、唱等实践教学手段让年轻人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成感性认识。“看”,主要指的是借助网络资源给学生们播放中国传统音乐的视频资料,其中包括纪录片、传统音乐节目展演等,可以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成较为全面、完整的认识;“听”则是选择优秀的、原汁原味的音频让学生们欣赏,同时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让学生们近距离聆听、感受民间的声音;“唱”即教师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教唱民歌、说唱、戏曲中的经典作品,通过学习方言、模仿唱腔等方法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以上这些教学方法是学校教育中让学生们认知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它以感性体验为主,让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走近”到“走进”。

(二)理论提升

在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就应该进入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认知阶段。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民俗行为、文化体验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传统音乐的感性学习之后,需要进行理论层面的学习,进而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音乐的内核。1、传统乐理。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成要素有许多方面,如“音”、“调”、“音腔”、“板”、“眼”等,这些概念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表达方式,但却因为我们长期使用西方音乐术语,导致传统音乐的术语被人忽视,甚至遗忘,要真正懂得这些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所代表的音乐形态,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中国传统乐理》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必不可少。通过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表述方式、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等,使得传统的音乐语言和音乐理论像“母语”一样被学生所熟悉。中国传统乐理虽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有许多存在争议和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理论概念是清晰并且明确的,用于教学没有问题。2、人文历史。“中国传统音乐在行为方式上与中国哲学保持着文化的统一性,‘演创合一’与知行合一,也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天人合一”的思维、行为方式一脉相承……”(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课程历史文化重建的思考[J],音乐与表演,2023,(4):47),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根基,在民间更多地表现出了其功能性、实用性的特点,因此除了熟悉民间音乐的曲调,学习和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音乐与仪式的关系、音乐与人的关系都特别重要。梅里亚姆曾经说过:“没有与音乐相关的概念,行为就无从发生,没有行为,音乐也不可能发生”。因此,需要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具有人文性和前沿性的课程,让年轻人从不同视角看待和理解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3、世界音乐。当“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并行发展成为了一种趋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也相继提出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方针,世界音乐的学习则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世界音乐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发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与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而且还能为我们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提供国际性的思考和视野。

(三)改编创新

教育的目的不仅为了获取知识,抑或建立一种对待文化的观念和态度,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教育的任务不是重复原来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创造知识(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构想[J],中国音乐,1990,(1):22)。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有所了解之外,还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与阐释年轻人眼中的传统音乐,现代社会环境之中的传统音乐。通过学习、实践、创造的循环过程,可以使年轻的学生们进一步获得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总之,如今人类已经处于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我们学习音乐和思考音乐的标准以及视野应该是开放的,打破“欧洲中心论”,提倡“文化价值相对论”。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应当走出“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在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和习得方式的基础之上,摸索本土化和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建立具有“关联性”特征的课程群,力求将音乐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顺应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遵循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观,还要将传统音乐融入当前的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之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终将建立独树一帜的音乐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现行民族音乐课程批判》,《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2]杨静、管建华,《东南亚三国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突围》,《中国音乐学》,2023年第4期。

[3]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中国音乐》,2023年第1期。

[4]曹军,《“中国音乐母语乐感训练”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兼谈“中国传统乐理”课与“视唱练耳”之关系》,《中国音乐》,2023年第1期。

[5]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音乐研究》,1996年第1期。

[6]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课程历史文化重建的思考》,《音乐与表演》,2023年第4期。

[7]乔建中,《以感性习得,终身受益———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研究的点滴思考》,《乐府新声》,2023年第3期。

[8]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课程历史文化重建的思考》,《音乐与表演》,2023年第4期。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23)05-0240-03

樊凤龙(1975-),女,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音乐、民族声乐。(北京 100101)

一、中国传统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发展概说

對中国音乐进行理论研究,两千多年来延绵不断,但一直没有一个学科的名称。自吕骥于20世纪30年代在延安写作并发表《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以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對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主要對象是“民间音乐”。平常,人们對这种理论,也称之为“民间音乐研究”。

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身)编写出版了《民族音乐概论》,书中提到的“民族音乐”,主要也是民歌、戏曲、曲艺、器乐、歌舞这几个部分。而大部分音乐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将歌舞音乐列入民歌范畴,这就构成了民族音乐四大类:即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后来,随之又产生了“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这一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似乎更为广泛,不仅有民间的(包括少数民族音乐),还有宫廷的、文人的。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与刚传入的民族音乐学相区别,学界又将过去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通称为“民族音乐理论”。自1987年之后,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概念,并有相应的著作问世,如福建师大音乐学院王耀华和中央音乐学院袁静芳各自主编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当前,民族音乐界基本有一个共识,即“把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称为中国传统音乐,其学科名称则称之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近年来,又有不少学者主张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学科名称改为“中国传统音乐学”。

民族音乐学这一概念发端于欧洲,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环境,不同的音乐研究對象,因此,各国對民族音乐学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例如,美国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德国的《音乐大词典》、日本的《标准音乐词典》中對音乐的定义都不同。在伍国栋所著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一书中将民族音乐学定义为:“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理论的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将某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對该民族成员(个体或群体)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件、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换句话说,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应当讨论、说明音乐在一个社会/社区/社团中的文化内涵。

高厚永于1980年首次倡导并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从此,民族音乐学正式传人中国。诚然,之前的学者對民族音乐学已有所接触和研究,最先的研究者是王光祈,在他所撰写的《东西乐制之研究》一书中说:“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从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他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音乐工作者掌握一种新的方法,将它作为武器,认识、了解、继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从而达到振奋民族精神、振兴中华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的两个分支学科,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其研究對象和方法各有所重。中国传统音乐学具体研究對象是中国的传统音乐,也就是说,在文献资料上记载过的和在现实中依旧存在的一个具体音乐事项;中国传统音乐学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其研究方法以继承中国史学传统和关照“律、调、器、谱”为主之本体研究,同时也重视实地考察(谓之“采风”)。民族音乐学针對世界各民族音乐进行研究,以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具体音乐事项是其主要研究對象;将田野调查中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为其研究的基本材料,运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對该民族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传统音乐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进行研究。

但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民族音乐学把音乐置于文化视阈来考察,为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民族音乐学突出音乐文化中的多姿多彩,使中国传统音乐学拓宽了研究路径;民族音乐学重视田野考察的工作范式,为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补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