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文章读后感(精选5篇)

励志文章读后感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句,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即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书信。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

(1)标记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提示长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4、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4、掌握重要字词

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陶冶德行。

无以:没办法。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广:扩大。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淫慢:放纵懈怠。 险躁:轻薄。 治性:修养

四、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4、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五、谈感受,说启发,积累警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课堂小结

其实诸葛亮最欣赏的是挂在书房里的一副对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不受外界的任何诱惑,我希望大家也能做到这一点,成长路上坚守自己内心的平静。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 学生齐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教学反思:

《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本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他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不可荒唐焦躁。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重点通朗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通过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达到深入理解与自我激励的目的。

在具体讲授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估计不足,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与安排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不够扎实,翻译句子过于生硬直白,虽然做到了“信”与“达”,但还需在“雅”字上多下功夫。

2、由于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成才的三个条件学生能够准确进行回答,但是对三者的关系的理解还有些模糊,需要经过不断的引导慢慢理解。

励志文章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随机点拨;情境对话;读练结合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是我在多年语文教学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下面我就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范仲淹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谈几点教学思考。

《范仲淹的故事》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胸怀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课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言行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为了简简单单、扎扎实实上好这堂课,我通过“品读感悟―勾画批注―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情境对话、读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步骤如下:回顾复述奠基础,咬文嚼字品故事,诵读诗文悟精神,拓展升华促立志。

整体回顾:课文讲了范仲淹年少时刻苦学习的哪几个小故事?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吗?再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学生则饶有兴致,娓娓道来。这样看似平常的教学实则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细读、品读夯实了认知基础。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替代,因此,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

接下来,我该和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咬文嚼字品故事了。首先请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第二部分并思考:这几个小故事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请圈画出来,并简单批注,尽可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过程中,我不时点拨引导,学生静心品读、批注,对人物特点有了初步认知,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自主默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读故事一:只身求学。

首先引导学生围绕“只身求学”自主质疑,接着学生以读汇报并发挥想象,换位思考体会范仲淹求学之艰辛,再仿照文中句子说说范仲淹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又会如何克服。通过想象画面,说话练习这一环节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接下来,我适时地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并课件出示合作探究提示,再请各学习小组从其余的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共同学习,合作探究。老师则巡视、参与其中,并适时地鼓励、点拨,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平等中的首席。

文中故事叙述方式各有特色,因此我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采用个性化的方式汇报展示,并以多元评价激发学习热情。

比如,分享“划粥割齑”这一故事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品词悟句,积累语言。从理解成语“划粥割齑”“毫不介意”“和衣而眠”入手,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琢磨、推敲,体会范仲淹甘忍清贫之苦,发奋苦读的精神。

分享“谢绝佳肴”这一生动的情节时,我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即兴表演,穿越时空,想象画面,透过范仲淹的言行体会他抵制的是舌尖上的诱惑,磨炼的却是坚定意志。就这样,学生入情入境地演着、读着、说着……在表演中感悟,在朗读中思考,在感悟和思考中,一个坚守清贫、艰苦奋斗的学子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分享“闭门勤学”则主要以分角色对话再现当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一如既往、闭门苦读的情形,从中领悟作者巧用对比、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学到这,一位能忍羁旅孤寂之苦,甘生活清贫之苦,抵美味诱惑之苦,抗世俗浮华之苦,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却乐在书中的学子形象已经深深植根在学生的脑海中。

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范仲淹日夜苦读呢?我的第三个环节――诵读诗文悟精神就水到渠成了。先引导学生思考:“范仲淹的远大志向是什么呢?你从他的远大志向中领悟到什么呢?”学生思考并畅谈感受,我再指导学生激情诵读范仲淹的豪言壮语,感受他的远大抱负;诵读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受其忧国忧民情怀,诵读“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感受人们对范仲淹的景仰之情。

励志文章读后感范文第3篇

吴官正同志的《闲来笔潭》现在网上好评如潮,在江西更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同志跟我说这本书写得实在很好。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吴官正真是一个奇才、怪才,当了大官这么多年,居然能够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画出这么生动的绘画,真是难以想象。但是我知道任何才能都离不开勤奋学习和长期积累,《闲来笔潭》正是官正同志几十年理论素养和生活积淀的深刻体现。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官正同志勤奋积累的过程中,与他的爱读书、善思考、喜文化、亲百姓的性格特点有关。

读书培养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

官正同志有三个业余爱好,一个是散步,每天要散步,第二个是下棋,第三个就是读书,其中以读书尤重。爱读书是官正同志与生俱来的习惯,培养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正如他所回忆的,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他常趁着拾猪粪的时候到村里小学旁晒太阳,老师在里面讲,他就在外面记,这种求知若渴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

官正同志曾经对我讲过,他每天早上四点左右起床,然后看书到天亮,几十年都是这样过来的。他阅读很快,博览群书。记得有一次我们陪同他乘火车去北京开会,当时宣永光的《妄谈·疯语》刚刚再次出版。聊天时,有位同志说到此书,以为这样的闲书他不一定看过,可是官正同志却能把书中不少内容说出来。由此可见,他的读书很宽。官正同志讲话时,历史人物、警句名言,信手拈来,体现了他多年读书的积累。1996年5月,我陪他去井冈山参加一项公务活动,第二天早上,省委组织部长请他早饭前给省组织部门“一推三选”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讲讲话,鼓励鼓励。他欣然同意,随即前往会场,没有任何准备,以井冈山的竹子为题,引用古人描写竹子的七句诗,鼓励年青干部坚定政治方向,关心群众疾苦,做好廉洁自律。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官正同志与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见面,他即席讲了半个多小时,历数江西的优良传统,提到45位历史人物,引用了14句名人名言,未带片纸,娓娓道来,其知识之渊博,从中可见一斑。

能把书越读越薄

官正同志不仅爱读书,而且善思考,他不读死书,善于把读的书为己所用。他经常说,书要越读越薄,而不能越读越厚,关键的问题是自己消化。《闲来笔潭》为什么可读性强,我觉得与官正同志能把书越读越薄有关。书中的思想,古人、名人的警句,都融化成他自己的语言。他的讲话和文章,纵古论今,语言生动,有股独特的味道。“读书随感”中的17篇文章,都反映他从读书中得到启迪,从读书中形成体会,从读书中申引出许多独到的哲理和见解。起草官正同志的讲话稿,既是最难也是最易的。说最难,因为他对稿子要求很高,非常认真,达不到要求,绝不通过。说最易,因为他对自己的讲话,早有思考,胸有成竹,起草的同志只不过在文字上帮助顺一顺。我记得,每次为官正同志起草文稿,他总要把我们找去,交代三个问题:一是讲话的大体布局,也就是文章结构和重点。二是文章的重要观点。对重要观点他会讲得比较详细,表达得非常清晰,这是他讲话稿的核心,是他自己非常想讲、必须要讲的话,这些话不原汁原味地用上去,肯定通不过。三是莫搞“汤汤水水”。官正同志喜欢讲短话,喜欢简洁明了,不穿鞋戴帽,不讲空洞的道理,重在讲观点,提要求,重在干什么,怎么干。初稿给他时,也要问有没有“汤汤水水”,初步定稿后,还要交代把可有可无的话删去。在江西工作期间,再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他都要求控制在20页之内,不超过一万字,能够短一点,就更高兴。《闲来笔潭》收录的文章,应当说与他一贯的文风一致。在“退后的心态”一文中,他说“搞文字工作,写材料就像‘二月天’,很不容易。”但为他起草讲话,从来没有“二月天”的感觉。倒是有一个难处,因为他谈材料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古人诗句,我是学经济的,对文学不熟,经常不知出处。我的同事郭登昊学中文出身,有次聊天中也讲到,最怕官正同志引用诗句,不知道他说的那几个字怎么写,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出处。

骨子里就是一位文化人

官正同志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骨子里是一位文化人。江西一位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厅级干部曾对我说,在省级领导当中,吴官正虽然长期当省长,但对文化工作关心最多,支持最多,出题目最多。官正同志对“赣文化”的发展情有独钟。他非常支持南昌大学成立赣文化研究所,赞扬他们“在目前存在一切向‘钱’看不良倾向时,你们能面向江西,脚踏实地地研究赣文化,很可贵。”他希望研究赣文化的学者们,“古为今用,不薄古人爱今人”。“江西历代名人很多,有许多精彩的诗文、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要开发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我们的旅游业。”他十分注意把弘扬赣文化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他写的“八一桥头的两只猫”,也是把文化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的典型,《闲来笔潭》的出版,也将澄清在此事上的不实传言。在江西工作期间,他经常给文化界出题目,由此导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像《中国母亲》、《京九情》、《江西省情概论》等,都是他提议编写的。他与江西知名作家郑伯权几十年的交往,更是为人称道。《闲来笔潭》有“脾气”一文,回忆的是发错了脾气的事情。但他对这位不是党员、没有官职的布衣老庚却从不以官压人,总是平等交流,不管讲的对不对口味,从不发火,从不厌烦,他几次亲笔给郑伯权回信,称其为“伯权兄”,表现出对文化人的尊重。

对百姓有着自然的亲近情结

官正同志出生贫寒,对百姓有着自然的亲近情结,按他在“少管所的春节”一文中的说法,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春水煎茶”26篇文章,反映了许多底层百姓的情绪和语言,也与他长期亲近百姓的情结有关。他在“点滴在心”一文中回忆,在江西当省长时,群众写给他的信有6.9万件,其中他批阅的就有4700多件。通过阅批群众来信,官正同志了解了许多真实情况,也为人民群众解决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对干部官正同志有时会发发脾气,对普通百姓他一贯和蔼可亲。书中“十下鄱阳湖”讲到他第一次下湖乘的是渔政船。那只船的船老大陈玉龙对省长乘船可是带着一肚子的惊恐。因为在“”期间,他在湖口通往九江的渡口开轮渡,一天,有位显赫人物坐他的船过渡,谁料船到中流突遇巨浪,不禁摇摆了几下,结果他被送进学习班足足审查了一个月。现在坐在船上的是一省之长,弄不好又要旧景重现。这时吴官正却悄悄来到他身边,握着他放在舵盘上的手说,“我小时候也划过船,但没有开过这么大的铁船,能不能收我这个徒弟,我也想开铁船。”几句亲切的话语,把老陈心头的阴云吹得无踪无影。1993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对姐妹因为母亲是尼姑,在学校遭到同学的歧视,立即打电话给该市的市委书记,请他打听这家人的下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三年后,他出差到那个市,专门约见这位女孩和帮助她的企业负责人,鼓励她“排除世俗观念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达悟的女儿”回忆的就是这个故事。

网上评价《闲来笔潭》是一本“不一样的领导人著作”,它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华丽的词藻,用充满趣味、饱含睿智的平实语言,讲述了许多人生哲理和为政之道。读者从书中不仅能读到官正同志良好的文学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更能读到官正同志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质朴情感。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读《闲来笔潭》,我们能与官正同志一起走走、看看、想想、议议,分享他的心得和体悟,与他一起品尝其中的滋味。

励志文章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 指导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23)22-0126-01

一 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享受

新课标强调养成良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依据这一准则,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必强行规定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其次,教师要抛弃“和学习无关的书是杂书”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里引出来,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就没有阅读水平的理性飞跃。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短小精悍的美文,让学生在闲暇时阅读并从中得到熏陶。最后,在教师的推荐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追求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至乐境界,使读书成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最难割舍的一个项目。

二 让学生阅读自然社会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书本,可以阅读山、阅读海、阅读春、阅读秋、阅读清晨、阅读黄昏、阅读政治、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阅读友情,甚至可以阅读一棵树、阅读一只鸟、阅读一个人……自然、社会、生活是最广博、最丰厚的文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在学生的心灵体验与生活的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与提升。

三 让书声伴随着学生的阅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一个表征,朗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地形成语感,逐步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放声的朗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许多经典作品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文言诗文默写课内篇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为50篇(段),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为14篇(段)。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在课外每日诵读才是上策。每天设置一项20分钟左右的朗读,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作品,还能逐步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四 引导学生进行辐射性阅读

课内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如果缺乏指导,学生虽然有读书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很难受到好的效果。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固然重要,而教师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地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辐射性阅读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第二,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一题材的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使学生们明确,同一题材因取材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

第三,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辐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辐射。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异同。

第五,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作品辐射。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这种辐射性阅读可以在阅读基点之前、其间,也可在其后。

五 以阅读激励学生作文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阅读的目的是积累、模仿、创作。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涵养,也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写出佳作。学生平时准备随笔本,摘抄精美文句,叙写读书心得,他们逐渐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文章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再也不会为素材而犯愁,从而养成了积累的良好习惯。有了阅读才有联想、有探究,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探索、领悟作者的行文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与思考,从而写出既深刻又有创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励志文章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名牌期刊 办刊理念 借鉴意义

目前文摘类期刊很多,其中,《读者》《意林》知名度较高,这两本杂志缘何能异军突起?它们对于文摘类报纸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笔者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比较,以探求它们成熟的办刊理念之于文摘类报纸的借鉴意义。

一、定位准确到位

两本刊物定位确,在报刊市场的竞争中抓住了先机,做到了有的放矢。

《读者》的办刊宗旨,即16个字: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拓眼界。任何一个报刊都有其宗旨,这是它的一面旗帜。《读者》定位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读者,这是基本的《读者》群。核心的读者群,是大学里的低中年级学生。定位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三高”,即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

《意林》创刊的2003年,中国综合性文摘类人文杂志的市场已经趋于成熟。初出茅庐的《意林》果断细分市场,砍掉相当一批读者,直接定位为“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励志杂志”。多年来,《意林》则坚守着做“中华励志第一刊”的办报理念,主持励志旗帜,“励志”成为《意林》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二、形式各具风格

(一)两本刊物封面的设计风格各具特色,与各自的读者群非常吻合。《读者》的封面设计清新素雅、意境优美,定位主要是具备一定文化层次的中青年读者,该群体成熟稳重;《意林》轻松活泼、清新可爱,其定位主要是学生读者,该群体朝气蓬勃。一本杂志的封面设计,最主要的是要与期刊的文章风格相辅相承、相得益彰,要符合读者群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层次。无论哪种风格的封面设计,只要读者认可,就应该坚持,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

(二)两种刊物在读者群细化方面很相似。《读者》推出了繁体字版、维吾尔文版、原创版、乡土人文版、盲文版、大字版等版本。《意林》推出了原创版、少年版、大字版、《意林.注音版》、《意林12+》、《儿童绘本》、《小小姐》、《小文学》、《轻小说》、《童话》等不同版本。有针对性地办刊,做到了“术业有专攻”。

(三)两本刊物在自身品牌建设上都很用心,尤以《意林》为显著。《读者》和《意林》都有自己的刊标,《读者》刊标状如一只小蜜蜂,寓意只要辛勤采撷知识,定会收获甜蜜;《意林》刊标状如松塔,形容饱满,寓意着丰盈、收获、充实。《意林》在夯实品牌形象上颇下功夫。在刊物扉页右上方,两行小字道出该刊物名字的由来——公元787年,唐封疆大吏马总集诸子精华,编著成《意林》一书6卷,流传至今。从而赋予了《意林》深厚的文化的底蕴。

三、内容精益求精

(一)《读者》和《意林》的真实性、可读性较强。两本刊物的稿件多摘自热点、精品图书和名牌报刊,图书类:比如《我的阿勒泰》、《父亲的战场》、《毕淑敏散文》、《突然就走到了》、《理想丰满》、《笑的艺术》等;报刊类:比如《广州日报》、《扬子晚报》、《中国青年报》、《今晚报》、《北京晚报》、《大公报》、《新民晚报》、《中国国家地理》、《男人装》、《中国妇女》、《中国新闻周刊》等。

(二)两本刊物中,每篇文章的插图都很有特色。《读者》每篇文章所配的插图有的是漫画形式,涉及到真实人物的多采用颇具厚重感的黑白影像图片,与文章内容很搭调。《意林》每期文章均配以素描风格的插图,有的构思巧妙、生动活泼,有的画风细腻、意蕴绵长。

四、编读良性互动

(一)《读者》与时俱进,为读者提供了多视角、全方位的阅读平台——官方电子版和苹果客户端,使得网上订阅变得更方便、更快捷、更实惠。互动版块简单明快,只占1/2版面,名曰“微博互动”,内容是读者对往期某篇文章的感受,多为原文的点晴之笔,看完让人感同身受。

(二)《意林》的互动方式可谓全方位、立体、面面俱到。1.推出电子邮箱、网站、博客、微博、淘宝商城,一应俱全,通联、网上阅读十分方便,可以满足不同阅读习惯的读者。2.编读互动版块推出“发短信评刊”活动;成立了“意林中国知名中小学文学社联盟”活动,旨在寻找新一代文坛新势力。3.推出《意林热词时文》、《意林作文素材》、《意林》(高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素材)、《意林》(专业选择、高校选择与就业前景分析)助阵考学子。4.原创版块每期出一选题,字数300字左右,稿酬200元,吸引文学爱好者参与其中。5.推出“感恩老师活动”:“送一本意林,传一份真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五、多元化全方位发展

两本刊物除了主打产品——杂志,还坚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拿《读者》杂志来说,她是《读者》集团所属的图书、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三元中的一元。在实际经营中,一方面,其期刊资源进入其他出版形态;另一方面,图书、数字出版的资源、新媒体手段参与期刊资源开发。《读者》的产业化升级是多方面的,正在积极筹备上市的读者出版集团,已经启动了它产业化之旅中关键的升级战略。意林传媒集团则在确立以《意林》为发展核心的同时,经过前期的深入调研和周密筹划,陆续推出了《人物画报》、《富》周刊、《写真地理》等侧重不同阅读人群的中高端期刊,再加上意林传媒集团官网的运行和推广,现已初步形成了“四刊一网”的期刊集群,形成了较强势的竞争合力。

六、之于文摘报的借鉴

(一)找准适合自己的定位,长期坚持下去,形成独特风格,闯出品牌之路。定位的准确与否,事关报纸的成败。报纸定位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读者定位、内容定位、管理定位、品牌定位等多个方面。报纸的定位只能是相对固定,若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势必失去读者。

(二)重视编辑素养对文摘类报纸的作用。两本刊物出名,最重要一点,缘于编辑功力深厚,稿件选得好、编得好,文章主题突出、逻辑严谨、生动流畅,无明显语句、语法错误。文摘类报纸需要耐得住寂寞、认真敬业的编辑,这一点很重要。

(三)要强化“内容为王”的找稿理念。一定要花时间用心找好稿,如果稿件不好,编得再好也是徒劳。虽然有时选稿很难,但只要肯花时间用心找,一定能选到好稿。要多从精品图书中摘稿,可以使内容更鲜活。多从名牌报刊中摘稿,可以保证稿件的真实性。

(四)文摘类报纸不像期刊那样——根据原稿件的精彩程度,决定是否灵活地转版;也不能配以精美的插图,做到图文并茂。但我们可以把每期标题的位置、字体、字号做得有新意,适当加些修饰,使版面更好地为内容服务。让读者看到办报者的用心,就能赢得读者的心。

(五)在编读互动方面,文摘报可以仿效精品杂志适当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比如“走进大型国企、大学校园、绿色军营活动”。维系老读者,拓展新读者,最终形成口口相传的局面,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有的文摘类报纸内容挺好,可是由于宣传不够,不为读者所知,这样就很可惜。

(六)走多元化品牌开发之路,不断升级产业链。坚持报纸的多元化,必须先办好报纸,这个是根本。没有精彩的内容作依托,多元化、产业升级都无从谈起。也就是说,报业必须围绕自身主体开展多元化经营活动,在横向上不断扩大报业经济主体的规模,在纵向上不断开发报业经营主体的新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加强报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