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委员会年度教育工作大会上的发言
陈维嘉校长在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年度教育工作大会上的发言 文章来源:
回顾历史,传承文化;展望未来,创新发展
2011年10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同行
大家好!
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在两区合并后召开的新东城区教育大会上与各位共同探讨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汇文中学于19世纪70年代诞生于东城,两区合并后隶属新东城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隶属关系上的“回归”,两区的合并,是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今年5月24日学校教代会通过的《北京汇文中学阶段发展规划》明确了我校今后三年的阶段发展目标。其后,我们以全教会和两区合并为契机,重新审视和规划未来一个时期北京汇文中学的建设和发展,就以下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回顾历史,传承优良文化遗产
北京汇文中学始建于1871年(清同治十年),最初为美国教会学校,后为私立学校。1952年秋,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后成为公立“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学”。1960年,因建设北京火车站,校址从船板胡同迁至培新街。198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恢复使用“汇文中学”名称 。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良的教育传统,建立起一套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个模式在北京汇文中学漫长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彭雪枫、邓力群、李佩瑶、万国权等政治家、军事家,王大珩、梁思成、王忠诚、王德民等三十余位两院院士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特别引人深思的是国学大师启功、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和国家“863计划”首倡者之一王大珩,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曾为汇文一小同班同学,后一同升入汇文初中和高中,汇文成为他们学术人生的起点,为他们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回顾汇文中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汇文中学第九任校长高凤山先生在1926年就提出了“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它的内涵共有七条,即:“一、增进身体健康;二、涵养审美情操;三、增殖职业知能;四、预备升学基础;五、练习善用闲暇;六、学做良好公民;七、养成高尚品德。”这是一种从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出发,立足于基础教育的属性和规律,为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先进教育思想。
第二、畅通的升学通道
汇文中学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由于实行严格的学分制和升留级制度,学生可以免试由汇文小学升入汇文初中,进而升入汇文高中。不仅如此,由于教学质量高和历史的渊源关系,汇文高中毕业生学业成绩合格,操行成绩在中等以上者,可由本校请求燕京、齐鲁、东吴三所大学直接收录,不需要考试 。
第三、独特的课程体系
在学业方向设置上,上世纪20、30年代的汇文中学根据社会的需求及其学生个人家庭经济状况、学业能力、兴趣等,设置理科、文科、商科和教育四科。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包括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和体育。
选修课很有特色,首先,学术性强;其次,有大量的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活动课;第三,课程设置注重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
第四、民主的校园文化
汇文中学深厚的文化背景,客观上使得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观念深深植根于汇文校园文化中。尊重、赏识学生,师生平等交流充分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上。直到今天,以人为本,民主管理、自我管理,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元素仍然是汇文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历史上汇文中学的教师职员队伍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师资来源较为广泛,与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紧密相关,且其中相当部分的教职员同时供职于中学和大学。
回顾历史,汇文中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取得优异办学成果,是因为有先进办学理念;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学制和课程;有畅通的人才成长渠道,使得学校可以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学生,学生则有效地专注于自身修养、学识和能力的提高;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将相关学术领域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方法带入到中学课堂中来,对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术思想,学习科研方法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切对于新时期汇文的新发展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抓住机遇,创新实践促进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长期的实践传承,“全人教育”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已经成为汇文中学文化中思想理念的重要基石之一。
通过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新中国的教育有了巨大发展,普通百姓可以享受到优良的教育,但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管理方法等还存在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鼓励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积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经过学校领导集体与广大教职员工认真思考、讨论,初步形成了汇文中学新的发展设想,即:坚持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前提下,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教育质量,适应学生主动发展、长远发展的“整体设计、分段落实、注重基础、关注个性、相互衔接”的联动培养体制。其基本内容是:
1、建立在上级教育委员会指导下的、以学校联盟为主要形式的校际合作模式。
通过学校联盟理事会协调各联盟学校之间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达成一致或形成共识。实施联盟校之间干部和教师的交流,探索适应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建立适应学生成长的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无接缝绿色成才通道。
初期阶段,我们希望与有共同历史文化渊源的丁香小学(原汇文一小)联合,建立小学、初中、高中纵向培养模式的汇文学校联盟,在课程设置与开发、人员交流、学生升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与实验。
未来阶段,在实验取得成效的前提下,争取做大做强校际深度合作联盟,一是与相同文化背景和历史的国内外学校之间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交流;二是扩大汇文学校联盟,吸收认同这一模式的学校加入。
2、建立有机衔接的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国家课程指导下的自主课程结构和体系;建立注重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兴趣和发展潜质的评价机制。
在建立课程结构和体系、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将有计划地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如争取建立与有历史渊源的北京大学合作机制;此外,北京汇文中学与国内外众多同级学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组织有长期的有效的合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借助各方面的力量进行人才专项培养,为学生今后升入大学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不等同于一贯制,而是更加关注人才培养体制在理念上、文化上和课程设置上的一贯性;关注通过减少升学考试对学生能力和潜质等方面的束缚。
3、建设一支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干部教师队伍。
学校今后一个时期在教师建设上的工作重点,一是关注队伍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层次,使之更加合理。二是继续推进名师工程,为教职员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三是建立与著名高校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机制和合作关系,在更广阔的领域学习和吸收先进理念和文明成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人才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我们回顾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正如区教委领导到汇文调研时所讲,是要从教育的规律出发,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于汇文中学实际,通过办学体制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让汇文的文脉、血脉连通起来,流动起来,将历史证明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传承下去,在继承中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一直以来,北京汇文中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深切关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全教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我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东城区委、区政府和区教委领导下,努力实现区领导对北京汇文中学的希望,即“三个成为”、“两个要有”。“三个成为”是:一定要成为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模范 。一定要成为改革创新、教育成果层出不穷的示范。一定要成为输出和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典范。“两个要有”是:汇文是大校,要有大校的胸怀和气魄;汇文是名校,也要有名校的能力和底蕴,更要做输出优质资源、促进东城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典范。
汇文中学是优质教育资源品牌,是百姓的财富。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让这个成果不断受到滋养和壮大,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分享这个成果 。
我们也真诚的希望加强与各兄弟学校的交流,得到各位同行指导和帮助,共同为我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