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故事演讲(精选5篇)
儿童故事演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故事会;演讲;图书馆;亲子阅读
一、周末故事会的基本内容
肇庆市图书馆周末故事会以看书、讲故事,书香伴我快乐成长!为口号,每周日下午在图书馆举行活动。活动通过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内容、活泼生动的表演形式和温馨有趣的互动问答,培养低幼读者群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从小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开展以来,在家长与孩子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活动效果明显,受到市民认可。
二、周末故事会的作用优点
2.1 故事内容启蒙性强
周末故事会活动的主导形式是让小朋友上台讲故事,故事主要来源于寓言童话、启蒙文学等。此类故事包含深刻的寓意,在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同时,对孩子发展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正面作用,对未来塑造孩子人格产生积极影响。
2.2 能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兴趣
如今,很多儿童对于阅读兴趣不大,这与他们平常阅读的浅薄化、片面化不无关系。而在参与周末故事会活动时,因为要将一个故事带到台上演讲,孩子们需要对故事进行深度阅读,从而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发展。一旦孩子领会到故事的主旨精髓,便很容易被故事所深深吸引,进而提高了探索故事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阅读兴趣。
2.3 锻炼儿童的表达能力
儿童在阅读时,主要是进行信息接收,当中缺乏对知识的自行梳理和重新反馈。儿童只有将已经消化的故事内容经过自己的逻辑整理然后重新演绎,才能达到对故事的融会贯通。而他们面向公众演讲故事,其实是在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升自己的胆量和临场发挥水平。如今,周末故事会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表现平台。
2.4 演讲与阅读互为良性影响
一方面,在图书馆开办周末故事会活动时,鼓励他们大胆参与其中,上台演讲,在重温所学知识的同时,家长也能检验孩子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具有丰富的儿童书籍馆藏,为周末故事会活动演讲的素材选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儿童与家长可就地取材,在图书馆内寻找合适的演讲题材,为参与活动做好准备。
三、存在的问题
3.1 活动形式单一,造成虎头蛇尾局面
周末故事会活动主要流程是:首先,由馆员带头上台讲故事;其次,由小孩们逐一上台演讲,当中或邀请外来的老师穿插讲故事;最后,由馆员作互动收尾。整个故事会流程较简单,形式过于单一,多数家庭都没能坚持到活动结束就提早离场,甚至连最后的互动环节都无法进行,场面分外冷清。
3.2 层次稍浅,故事内容未能被深入理解
周末故事会活动的报名情况一直都很火爆,平均每场活动有12个故事,而且排期等候时间较长。但家长们都抱着提高孩子的胆量和阅读水平的心态来参与活动,虽然参加次数较多,但孩子收获却一般。孩子们讲故事流于形式,只是单纯把故事一字不漏背诵出来,极少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和肢体语言的配合表达,朗诵语气、表现力未能随故事情节出现起伏。互动环节为照顾低幼儿童的水平,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较为显浅的,使其未能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3.3 台上与台下的小朋友欠缺互动、交流
小朋友在台上讲故事是整个活动的主要环节,而台下小朋友的聆听则是活动效果的重要反映。在演讲过程中,台下的小朋友并没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适时的反映,台上台下难以形成互动。演讲结束后,由于要配合整个活动的进度安排,主持人也只能任务似的对小朋友稍作鼓励,便请出下一位演讲者上台,而并未就刚结束的演讲与现场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调动台下观众的积极性,为台上演讲小朋友鼓励加油。整个过程下来,台上演讲者对故事的心得体会、台下小朋友对故事的理解看法,都无法通过互动交流得以表达,令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3.4 选取故事读本单调,开发思较维少
小朋友演讲的故事一般由家长确定,大多是以文字类故事书为主,极少有家长会为孩子选取图画绘本,并且让孩子将图画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将故事表达出来。这一方面是由于家长重知识轻能力,把绘本阅读等同于识字教育,另一方面也和绘本读物在我国兴起较晚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故事会活动所给予孩子的便仅仅是一次上台练手的机会,而无法使孩子在感性认识、思维开发方面得到有效提高,令孩子们获益甚少。
3.5 家长参与动机过于主观,没有顾及孩子自身情况
在每次周末故事会活动的报名当中,有很多家长并没清楚了解孩子的自身状况,也没有帮孩子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就盲目地把孩子送到台上。一些儿童在心理水平没调节完善、身心状态未完全适应的情况下勉强上台演讲,因而导致怯场、忘词、退缩甚至气急大哭,这些不愉快的经历都可能对孩子的心智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并使其对日后参与其他类似的活动产生本能的抗拒。
四、对于周末故事会活动现有情况的改进建议
4.1 重新设定活动流程模式
故事会活动的流程过于单一,会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导致活动效果不佳,所以对活动流程模式的设定非常重要。流程模式是相对固定的活动执行准则,因此不能通过经常改变流程模式来增加活动的创新效应,借此吸引参与者,而应在设计流程模式的时候,在活动各环节加入创新性的趣味元素,通过盘活各环节衔接、调动现场气氛等方法,使参与者始终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活动的开展中。
4.2 开展少儿故事讨论会活动
图书馆可考虑定期开展少儿故事讨论会。少儿故事讨论会主要通过座谈的形式,对在故事会上所演讲过的故事或者一些普遍受到小朋友欢迎的经典故事进行分析探讨,教导孩子如何认识故事背后的深刻寓意。主持人针对故事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孩子们思考分析、举手发言,探索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通过少儿故事讨论会的开展,一方面,在台上进行演讲的小朋友,会对故事产生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在演讲中带入个人情感,演讲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在台下聆听的小朋友,在听到台上所演讲的故事时,会以自己独有的思考方式对故事进行重新拆解认识,孩子自身特有的认知理解方式将随之形成。
4.3 重视由主持人所主导的互动环节
在每位小朋友演讲后,都应当进行内容充分的互动,包括由主持人对演讲完的小朋友进行肯定评价与鼓励,引导台上小朋友对所讲故事进行简单的内容分析,引导对台下小朋友就故事内容进行提问等。为保证互动环节的充分、有效进行,必要时还可适当减少每期活动上台演讲的人数,保证演讲质量的逐步提升,从而确保互动环节的顺利开展。
4.4 对所演讲的故事进行一定范围的限定
一般来说,故事内容的选取,应由家长和孩子自行决定,让孩子们选择自己熟悉擅长的故事上台展示。但孩子和家长在儿童书籍、读物的选取上并无太多经验,不知如何选择对孩子成长发展有利、具有较好教育意义的书籍读本,因此作为活动主办方的公共图书馆具有向他们提供这方面指导意见的义务。图书馆本身具有相当规模的资源信息,可在儿童的教育方式、成长规律、读物选取等方面投入资源进行研究分析和资料收集,用以指导儿童的阅读。通过此类研究方法所得到的儿童读物的选取意见,也具有相对可靠的实践指导意义。在故事会活动上,根据研究经验对故事内容、读物类型、选取范围进行科学的定向规范,可进一步深化研究指导意见的有效落实,给孩子和家长指明方向,让他们少走弯路。而作为主办方的图书馆,还可在每期活动中加入各种主题元素,以若干时间段落划分活动主题,借此对不同类型、内容的儿童读物进行合理分类。
4.5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升人们对故事会活动相关知识的认知了解
首先,可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做好故事会活动在网络上的宣传推广。在图书馆门户网站开设周末故事会活动专栏,宣传活动相关安排、主题设置、开办理念、推荐书目等,让有意参与的孩子和家长对活动有整体的认识了解。其次,通过宣传单张、网站文章、现场讲授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纠正某些家长的急躁心态,让家长们为孩子做好参加活动、上台演讲的心理辅导工作,体谅孩子的个体差异和成长环境。最后,以网站、电话、服务前台等在线、现场咨询服务方式,向家长和儿童解答阅读、演讲、活动参与方面的问题,加强阅读指导,使家长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的阅读问题,与图书馆相互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6 重视以绘本阅读为主要载体的亲子阅读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儿童的阅读效果,加强其感性认识能力,应提倡以绘本阅读为主要载体的亲子阅读模式。绘本有别于一般文字读物,其主要通过线条、图案、颜色、人物动作等直观感性的信息让儿童了解故事内容。没有文字的束缚,儿童对于故事内容的思考和想象将变得更宽广,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将故事内容还原,极大地提高了儿童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而对于绘本当中一些孩子还不能直接理解的知识,家长则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因此亲子阅读将是开展绘本阅读的最佳模式。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曾说绘本不是让小孩自己阅读的书,是大人读给小孩子的书。在家长的指导下阅读绘本,是最好的阅读方法之一,不仅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父母创造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让彼此情感更为亲密。
参考文献:
儿童故事演讲范文第2篇
一、日常童话剧表演中常有的“倦怠”现象
如何引导幼儿顺利进行童话剧表演?首先,先要熟悉这个童话剧故事;其次,需要创设富有情景性的童话剧表演环境;最后,在幼儿的表演过程中,要做好随时进行灵活指导的准备。做好这三个工作,孩子们就能够顺利开展童话剧表演啦。然而,在一次次的表演中,我经常听到一些孩子的抱怨:怎么又表演这个啊?可不可以来点新鲜的?的确,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够熟悉地表演一个童话剧,我们将童话剧剧场设置在区角游戏的表演区里,往往需要一个月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玩到并熟悉起来。因此,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有些能力发展较强的孩子早就对这个表演烂熟于心,多次的反复使他们产生了倦怠现象。本想让一些活泼的幼儿带着内向的幼儿一起表演,通过模仿、沟通,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他们的发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二、顺应幼儿的兴趣,创编原有的童话剧
其实,有了这些“抱怨”是好事,说明他们不再跟着剧本走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了,只是老师没有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说出来、演出来罢了。
又到了玩区角游戏的时候了,只见天天又是第一个冲向了表演区,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选择了表演区,大家看看人都齐了就准备戴头饰摆道具了。这时,天天跑过来问我:“老师,今天我们表演什么童话剧啊?”“《我的幸运一天》。”只见他耷拉着脑袋,嘴里还不停地咕哝着“怎么又是幸运的一天啊,一点都不幸运。”我忍不住笑了:“那你想表演什么呀?”“我想表演一些不一样的。”“可以啊,要不这样,你去跟小朋友们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演一个改编过的《我的幸运一天》?”顿时,天天的眼睛有些亮亮的东西在闪烁,我知道那是创编的火花!“好的,老师,你就等着看我们的精彩表演吧!”天天赶紧跑了回去,开始与小朋友们讨论起来,“我觉得可以让小猪在开始的时候先跳个舞。”“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最后让小猪找来其他的小动物,一起把狐狸抓起来,惩罚它,看它还敢不敢欺负小动物。”“对对对,就这样表演!”……大家开始热火朝天地表演了起来。原来只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象,自己去创造,不仅保护了孩子的积极性,更是激发出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利用现有的道具,演绎新的童话剧
我们除了可以在原有的童话故事上进行创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道具生成童话剧。我们的表演区有许多道具是小朋友们从家里带来的,有魔仙棒、警察帽、金箍棒、猪八戒面具等等,平时孩子在里面就会自己去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表演《西游记》里的故事。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好多孩子都对表演区的金箍棒情有独钟。于是,我就在区域游戏结束后和孩子们聊天:“你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有哪些人物啊?”大家都知道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还有各种妖精。“那你们有谁能够讲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几乎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讲出来。于是,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女儿国》的故事,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全都认真仔细地听着。讲完后我问他们想不想表演这个故事,一个个兴奋极了。
接下来就是收集道具了,家长们都十分配合工作,可可妈带来了女王的头纱,悦悦妈买来了九齿钉耙,天天带来了虎皮裙……我们老师找来了音乐,布置了场地环境,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开始表演啦!首先是几个主要人物的出场音乐,我们老师没有为孩子们编排动作,完全是孩子们自己去想去创编。有几个跳舞好的孩子担当起老师的角色,带着大家一起跳并提醒动作,表情严肃,有模有样。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小朋友负责讲故事,提醒小演员出场顺序。大家分工明确,热情高涨。在这场童话剧表演中,不同层次的幼儿都很开心,很享受这个过程,它没有固定的剧本,它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创编的,尽情地释放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演天性。而且这些道具可以在不同的童话剧中使用。现在,再也没有孩子会去抱怨一直是一个童话剧了。
儿童故事演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23)01-0148-01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利用故事教授儿童外语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英国的安德鲁-莱特在匈牙利用故事教授英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着丰富的儿童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在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故事教学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促进儿童的外语学习。
故事对儿童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儿童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一方面,认知好奇心是儿童喜爱原始驱动力。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相对狭小,生活给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逐渐难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因此,儿童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愿望比成人更为强烈,故事的特点决定了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故事提供的虚拟世界打破了平淡而狭隘的现实世界的藩篱,为儿童的想像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为儿童的想像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另外故事本身往往是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生动的特点,再加上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表演,能牢牢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唤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使他们兴奋、悲伤、紧张、恐惧,从而丰富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心理发育。
就英语教学而言,在选择用于教学的故事时,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故事的可读(听)性;2、教学主题;3、儿童的年龄层次。
可读(听)性涉及故事语言的难易程度、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故事内容的精彩程度和故事的长度等因素。判断故事的语言难易程度应以儿童的现有水平为依据,故事语言的难易程度应控制在儿童的语言水平范围之内,又要包含新的语言知识。如果儿童理解不了故事中大部分的词句,再精彩的故事也会令他们失去听或读的兴趣。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应选择逻辑清晰、内容浅显、有趣的故事。从小班到大班,故事内容的复杂性应该是成梯度状上升的。从故事的长度来看,用于课堂讲述的故事不宜太长,因为儿童听故事是一个紧张兴奋的过程,儿童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太长的故事会使他们疲倦,失去阅读的兴趣。另外,只有情节突出的故事才具有可读性,正如莱特所说,大段的描述是运用故事教学时所忌讳的,用于儿童教学的故事尤其如此。
教学主题是教师选择故事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根据教学主题选择相关的故事,既能降低故事的难度,又能扩大儿童的知识面。选择故事时,教师应选择线索清晰的故事,以便于学生根据故事线索理解、复述或转述故事。
儿童的年龄是选择故事时要考虑的因素。对于低龄儿童,宜选择重复率高(包括词、句与段落的重复),且朗朗上口的故事。这对儿童牢固掌握基本的词汇和句型结构,以及形成正确的节奏感很有帮助,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故事的难度,保护儿童的自信心。
活动的设计是故事教学的关键。“寓教于乐”,“教”是目的,围绕故事所展开的各项活动是达成“教”这一目的的途径。
1. 准备活动。准备阶段的活动一般在呈现故事内容前进行,
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清除儿童理解障碍;二是让儿童对故事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扫除语言障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影响理解故事内容的关键词和句而言的。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教儿童生词的活动,也要有意义且有趣,并尽可能与故事内容相关,有关故事内容的准备活动可以是教师对故事梗概的介绍。
儿童故事演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艾玛的剧场 夜晚花园里 编故事的人 杰克洛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3)06-0107-02
故事讲述类青少节目是婴幼节目、学龄前儿童节目中,占有非常重要比例的节目类型,在学龄儿童节目中占有一定分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儿童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因而十来岁的青少节目中,故事讲述类节目已不多见。
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故事讲述类节目,在表现形式和功能方面均体现出较明显的不同特征,以适应目标受众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需求。
婴幼节目重在对婴幼儿进行安抚,特别是在晚间播出的故事讲述节目,更是希望起到催眠安睡的作用。因此,这些节目的节奏较为平稳,结构简单,开门见山。故事具有童话色彩,有利于抓住婴幼儿的注意力。叙述故事的语言发音清晰,词汇简单,语速较慢。同时,节目的结构也注重完整性,开头和结尾的互文便于婴幼儿理解。而根据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程度,整个节目只采用动画或人偶的表现手法,时长一般为2~5分钟。
学龄前儿童节目开始看重对儿童阅读兴趣的激发及读写能力的培养。内容上更强调从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故事原型,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体验。形式上,往往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手法,即在节目主要所讲的故事之前和之后运用主持人、人偶或者动画元素进行一段简单的演绎,并且这样的开头和结尾在每一期的节目中都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在学龄前儿童故事类节目的主持人的运用上,多采用真人加木偶或者真人加动画的方式。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对鲜艳颜色的视觉反应和对运动物体的好奇心,人偶和动画技术的使用使节目变得更为生动,更为视觉化。而节目中的人偶往往能够成为节目品牌的符号和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学龄儿童节目引导阅读的倾向更突出,并能帮助儿童加强对社会的认知。节目内容上开始增强与社会时下热门话题的关系,主持人的形象也由真人与人偶或动画结合的模式变为主持人单独主持的模式,从而为学龄儿童提供一个拟态的社会环境,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艾玛的剧场》(Emma’s Theatre)
这是一个以婴幼儿故事讲述为主的栏目。《艾玛的剧场》每日上午7点44分在幼婴专业频道首播,当天10点44分、13点40分重播,节目时长6分钟,意在激发婴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艾玛是一个身着魔法服的女孩,通过她的木偶剧场,带着观众一起去世界的不同地方冒险。艾玛用她神奇的木偶通过简短的故事向儿童介绍了不同国家及当地的文化。这个节目全部采用了3D动画的形式来表现,色调明快,词汇简单,发音清晰。节目希望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坐下来,用自己的木偶讲故事。在进行知识普及的同时,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试图建立起父母与儿童间的亲密关系。
《夜晚花园里》(In the Night Garden)
这也是一个以婴幼儿故事讲述为主的栏目。《夜晚花园里》于2007年3月19日在CBeebies频道开播。目标受众是1~4岁的婴幼儿。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婴幼儿节目,《夜晚花园里》并不期望有多大的教育意义,而是意在帮助儿童放松下来,使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用节目创作者之一的安娜伍德的话来说:“我们非常了解因照看婴幼儿所引发的焦虑,其中一个典型的状况就是,到了睡觉时间不想睡觉的孩子和想让他们睡觉的大人之间关系十分紧张,我们的节目是想让气氛缓和下来,让小孩放松心情,慢慢平静下来,进入睡眠状态,是闭上眼睛真正地睡着,而不是闭上眼睛装睡。”2007年《夜晚花园里》获得儿童影视艺术学院“学龄前儿童真人演出节目”奖。
节目将穿着夸张的真人演员、人偶和电脑动画结合起来。真人演员们在节目中都使用着不同寻常的名字,Upsy Daisy、gglepiggle、Makka Pakka、the Pontipines、the Wottingers、the Haahoos,以及三个住在花园的Tombliboos。除此之外,在花园中还住着一些专门根据目标受众的喜好所设计的各式各样的、可爱的生命。节目中的角色说话简短,反复地重复着一些短语。各类角色说话的声音与人物的性格匹配起来,加深观众对角色的熟悉感。花园布置多彩鲜艳,装饰明亮,犹如梦境。
节目一开始,镜头中出现的是一个躺在床上的婴幼儿(每期场景类似,但婴幼儿不同),画外音介绍本期节目的内容。接着场景被切换到lgglepiggle,他是个睡不着觉的孩子,于是划船去造访夜晚花园。故事在梦境般的夜晚花园里逐渐展开,通过讲述者的画外音将故事串联起来。故事结束在花园中心的“魔法环线”型露台,或是讲述一个概括本期节目主要情节的安睡故事,或是将本期节目中出现过的角色集中到露台下一起唱歌跳舞。而节目滚动演职人员表时,画面出现的是lgglepiggle已经在他的小船上呼呼熟睡了。
《编故事的人》(The Story Maker)
儿童故事演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幼儿文学 教学方法 教学技能 研究能力
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一定的改编创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幼儿文学修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但学生的感受是,不觉得没有用,也不觉得很有用,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太高。笔者通过这几年的幼儿文学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思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探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及“快乐”文学的意识。
一、参与——教学技能培养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为此,笔者在开展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摈弃单纯以“教”为主的方式,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遵循学生“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原则,通过整合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技能,训练学生的职业口语,进行教学模拟等途径,让学生参与到幼儿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艺术技能整合。“艺术不仅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还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不仅教会儿童画画和唱歌,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发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全面文化素质”[1]。幼儿文学则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游戏等多种艺术因素,成为幼儿艺术教育中运用广泛而普遍的形式。我院学前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开设在二年级下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精心准备,将其所学艺术技能悉数应用到幼儿文学课程中来。如在儿歌这一文学样式中,让学生结合音乐的节奏节拍,为儿歌划分节奏;在童话教学中,鼓励学生将纯文本的故事,通过图画、戏剧等方式来表现;在图画书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制图画书。
职业口语技能训练。幼儿教师职业口语是实施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科学实验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习得言语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教师的语言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模板,幼儿教师的职业口语水平直接影响幼儿言语发展水平。因此,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的培养与训练尤为重要。通过幼儿文学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口语技能,主要是由文学样式的表达这一单元来完成。如幼儿诗歌、儿歌诵读,童话、儿童故事的讲述、赏析,首先通过网络媒介,让学生搜集、模仿诵读与讲述技巧,其次录制音频资料,让其他同学、老师听并提出建议,最后通过一次集体的“儿歌与故事诵读会”将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
教学实践模拟。幼儿文学课程的学习本是为学前语言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儿歌、故事,还是图画书,都需要学生在学会讲读诵之后,将其通过教学完整地展现出来。为此,笔者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特别增设了教学实践模拟这一单元。通过理论讲述、实践探索、实际操作等环节,力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理论讲述主要从文学样式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传递、教学评价指导等方面入手,详细具体地讲述某一文学样式的教学要求。实践探索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在小组内的试讲,一是通过网络、光盘等媒介,学习幼儿园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实际操作时,每一文学样式完成之后,给学生两次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
二、探究——研究能力培养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2]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五种,分别为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有结构的探究(Structured Inquiry)、指导型探究(Guided Inquiry)、自由探究(Free Inquiry)和学习环(The Learning Cycle),有结构的探究是指,研究时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但不提供预期结果。指导型探究是指,探究活动时只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有时也提供材料,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概括,弄清楚如何回答探究问题。自由探究是指,在探究活动时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当然也包括形成要调查研究的问题。[3]
大学生身心发展已趋成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明显的独立意识,能进行独立或协作的探究活动。为此笔者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有结构的探究、指导型探究、自由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在幼儿文学样式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列出研究问题或小组、个人提出研究问题,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同时与幼儿园开展合作,将大学教学与幼儿园实际教学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研究问题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紧紧相连,使得学生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如在儿歌教学中,笔者首先列举了几方面问题供学生探究:(1)儿歌节拍;(2)教材中的儿歌;(3)儿歌搜集整理;(4)名家作品赏析;(5)幼儿园儿歌教学;(6)儿歌出版。其次,让每一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以上几方面进行研究或自拟研究问题,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资料,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再次,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最后,写成研究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三、激趣——“快乐文学”熏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