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通用20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通用20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
对于我而言,小说的魅力不是多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将生活中会经历的矛盾铺开了给大家看,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将这些矛盾点不断推进,而在这个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不过有主人公的命运,也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在矛盾中挣扎似乎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宿命,但是人不能为了逃避这个痛苦过程,而不去思考,因为我相信人需要的绝对不仅是幸福而麻木的一生。《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一部讲述现实和理想矛盾的小说,它是20xx年迄今为止kindle付费阅读量最多的作品,由此可见其受年轻人欢迎的程度。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对每一个年轻人而言,“月亮与六便士”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矛盾,大多数人希望在小说中获得共鸣或者找到答案,不过答案真的存在在书中吗?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主人公思特里从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中逃脱出来,从一个证券商变成了一个贫困潦倒的画家,他最终因为患麻风的病死在了满墙都画了自己作品的房间里。如果道德家在场,绝对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地批评一通主人公,其实就在小说中,思特里也获得了不少人的批判咒骂,因为思特里为了追逐自己作画的梦想,不光抛弃了自己光鲜亮丽的生活,而且也抛弃了妻子和子女,之后还有很多情节,包括思特里的朋友把他从生死线上救回来,然而思特里和朋友的妻子出轨,并且最后跟朋友的妻子分手导致朋友的妻子自杀等。
小说里面的人物经常会帮读者问思特里“你难道不愧疚吗”,但是显然思特里根本不在乎这些,像小说里写道“他绝不会忍受任何外在桎梏。依我看,他生命中只有那迷也似的热情,无休止地驱使他奔向一个他自己都不清楚的目标;若有任何东西妨碍征程,他会从心底把这东西连根拔除,哪怕惨痛不堪献血淋漓也在所不惜。”在追逐梦想到道路上,思特里绝对是个毫无保留的朝圣者,在达到目标之前,他可以放弃生命,不在乎道德约束,做一个冷漠自私的人。或许读到这里,每一个读者都知道从这本书中不可能得到选“月亮”还是选“六便士”的答案,因为在思特里没有任何所谓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追逐理想的岁月中,不论是外人的非议咒骂,或是自身的疾病痛苦都没有让他想要放弃的想法,这本书只是让你更加清楚直接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矛盾,该如何作出选择,更重要的是看自己愿不愿意做一个一无所有的朝圣者。
《月亮与六便士》正如它的题目一样主要是围绕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作为核心展开故事,但是除了主人公思特里这条故事主线之外,一些故事辅线同样值得深思。例如思特里的好朋友德克是一名只能画出庸作的画家,但是他却能看出思特里画作的不俗之处,或许艺术本身就是矛盾的事物,读后感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表现,但是很明显原始艺术不是受过高等教育成为贵族就能学习来的,同样也不是穷人永远无法购买的奢侈品。还有例如医生放弃了深造名额,甘于在小岛上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相比顶替了他的外科医生,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到这里我想到常常有长辈跟我说某人明明一手的好牌最后打烂了,这个医生不就是长辈说的这种人,成功的单一定义或许局限了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在生活中还是不要轻易地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吧。
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故事辅线就不一一列举了,而且每个人看的的感悟都不一样,需要每位读者自己去一一挖掘。就像开头所说,小说如何更好地把人生的矛盾展现给读者或许比跌宕起伏的剧情更重要,好的人生或许也不是追求华丽的偶像剧式的经历,如何能够在充满矛盾挣扎的一生中认识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我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去看完,不过我在前两个月加三星期都在划水,在最后一个星期的时候才静下心把这书看完。不得不承认自己在阅读前期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自己真的不懂什么英国幽默又或者自己思维层次还不够深,无法将书里面两种甚至多种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区分,导致前期后期出现了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过在知乎里面也有看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分析,勉勉强强也能梳理一点东西。
一、 爱情
关于爱情,我就不提斯特克里兰这个无情的人了,即使他在我下面文字中会有些许描述,但是在语言镜头中,下面的主角不是他。斯特克利兰一生大概有三位女子,三段情,而在我看来前两位爱的并不是斯特克里兰这一个人,她们爱的更多是自己。特别是第一任,爱的就是她的幻想,一旦轨道偏移,就想着去改变真人,这是一件特别可笑的事情。爱一个人更多的是包容,不仅能包容好的也能包容坏的,像是爱塔一样,不去过多打扰,给足了彼此空间,让爱的那个人活得更像他自己。在看知乎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觉得特别有道理:
感情易在日久生情,难在小心经营。
有感觉无感情,最终不过是,开始时,适逢其会,分开时,天各一方。(第一任)
有感情无感觉,最终不过是,在一起时心意难平,分开时又决议难定。(第二任)
这也是为什么斯特克里兰在面对爱塔恳求——留下在他身边照顾,他会心软。文中这样描述:
“如果别人选择离开,让他们走好了,可是我不会离开你的,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如果你离开了我,我会吊死在屋后的那棵大树上,我对上帝发誓,我说到做到。”
她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有种不屈不饶的倔强劲。她已经不是那个驯服、软弱的土著小姑娘,而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人,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无论你去哪,我都跟着你。”
片刻之间,斯特克里兰的铁石心肠被动摇和软化,眼睛里含着泪,慢慢地顺着脸颊流下……
二、 梦想无高低贵贱
有的人想一生顺顺遂遂,偏安一隅而知足常乐;有的人想突破自我,渴望直面生活的崎岖。两种生活,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选择,无好无坏。做自己想做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人能去评判是非。
生活有许许多多的意难平,如果自己能在20岁前、(30岁40岁都没有问题)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过怎么样的生活,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能像斯特克里兰那样洒脱其实真的就够了。与其碌碌终身,不如活着像他一样明明白白。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他,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他的勇气,“包含着对自己一直道德体系的抛弃,包含对他们责任的否定,包含对别人伤害的不屑(这是我不喜欢他的一点),这种内心的纠结,远远大于了物质的贫瘠。”
三、 对于梦想的态度
之前在打辩论赛的时候,因为没有对梦想进行深入解刨而输掉了比赛。师兄说的很对,梦想是可以让自己舍弃生命去追求的一个渴望,穷极一生都要去弄懂的,去实现的东西。像斯特克里兰在画画这个“魔鬼”的驱动下,舍弃手中的六便士,逃离英国,去巴黎追寻他的白月光。没错在追寻的过程中,是痛苦的,因为我们的努力无法可视化,我们无法得知我们已经走到了哪一步,所以我们才会说要放弃。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我们是因为热爱所以才要追逐它,当我们投入这件事的时候,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报酬,能否被认可,收入是否同努力成正比都已经不重要了。
这读书笔记还真是草草收笔,只能说自己真的很弱,无法将心里面想要表达的说出来。其实这本书是我打完辩论后看完的,最后一场我是替别人上的,只有两天时间准备,关于梦想的。现在就挺后悔当初没有提早看完这本书吧,始终意难平,不过现在也挺好继续加油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3
人生注重时序,阅读有时也是这样。
几年前,我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于是碰上爱好阅读的朋友就推荐它。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多少与当时的处境以及心境有关。那时的我有迫切想要达成的目标,但却受各方条件的限制,常有身不由己的感慨。看到小说中的主人公,恣意“任性”,对人之常情的东西嗤之以鼻,这正是我个性中缺失的东西,于是乎对主人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一部小说。天才画家跌宕起伏的人生与放荡不羁的个性令人心向往之,同时也会心生难以望其项背之感。
和《月亮与六便士》不同,毛姆在《刀锋》中刻画了一个普通的美国人拉里。拉里身上既有独特个性,又有一种谦和感。就整个故事情节来看,我更喜欢《月亮与六便士》,它的笔墨集中于主角,情节更紧凑,故事感更强。《刀锋》中多条故事线交错,除了主人公外,书中涉及的其他角色的命运走向都有较为详尽的始末交代。这些部分对那些耐心不足的读者来说,应该会觉得有些“拖沓”。但《刀锋》中刻画的主人公拉里的人物形象,我非常喜欢,他不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那么冷酷、尖刻到令人难以理解;拉里非常富有同情心,为人谦和、诚挚且实在。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无论成为谁的朋友,都会令对方感到荣幸。
《刀锋》与《月亮与六便士》都出自毛姆之手,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它们的叙述角度一致,都是第三者叙事:叙述者兼作故事的讲述者和半参与者。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再去看《刀锋》中设置的“悬念”,其实已然毫无悬念感。你会发现这又是一个男人跳出别人为自己设定的人生路径,奔赴自己预想的人生旅途的故事。拉里这个刚从战场上退役的美国青年,不想投入工作,与美丽的未婚妻解除了婚约,想去流浪人生。他的想法在周围那些有身份的人看来,是在作贱自己、糟蹋时光。他们认为拉里患上了战后创伤后遗症,才会产生流浪巴黎的荒诞想法。未婚妻以为他是一时兴起,没想到他早已打定了主意,并不打算回头。拉里靠着微薄的收入,四处流浪,到各地寻找何为人生、人生为何的答案。他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但在印度获得了内心的愉悦,打开了新的生活视角。我们生活中出现拉里这样的人,多数人会把他叫做疯子,他不要过体面人的生活,非要到处吃苦,找罪受,很难理解这样的人。但也会有少数人将他称作理想主义的践行者,把这个众人视为平庸之徒的人唤作传奇;因为他听到内心的呼唤,就像虔诚的信徒获得上天的启示那样刻不容缓地寻找朝圣之路。拉里究竟是传奇还是疯子,取决与人们对生活的定义以及对功成名就的看法。
拉里和本书中的另一个人物艾略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者不受名利的诱惑,放弃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钱财,去追寻何为人生的宏大命题;后者有修养、智慧,仪表堂堂、资产丰厚却一生痴迷于上流社会的交往活动,在宴会与请帖之间庸庸碌碌。关于个体如何存在以及社会在个体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将是人类无法彻底解答的难题,读几本哲学书籍有时候能缓解一下思考这些难题引发的头疼症,但是不深入生活,不找到自己的人生智慧,就只能哀叹生活索然无味,人生缺少靓丽风景。多彩的生活需要强有力的世界观来支撑,以此来构架起一个人的信仰世界,给他生命的信念、生活的力量。
人可以从阅读中品尝人生百态,有时也需要从内心的呼唤出发用脚丈量大地。尽管我没法去过流浪人间的生活,但我尽量让精神世界处于流浪状态。人说要安居乐业,我漫浪的脑袋里常常浮现的是漂泊四海。
虽然我难以成为拉里和思特里克兰德,但是非常钦佩他们有出走半生的勇气。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4
《月亮和六便士》虽然是一本接近100年前的作品,但却一直有着经久不衰的现实价值,这也是它畅销至今的原因。
书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相信大家都了解它的寓意所在:月亮高高在上,是我们的理想。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金额最少的钱,象征着我们生活。
人生赢家总是能成功地将这两者结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尝试过去平衡月亮和六便士的关系——当然土豪富二代不在此讨论范畴。
所幸的是,今时今日,这两者之间已经不再是水火不容了,起码已经进步成猫和狗之间的关系——我们既可以追寻自己的理想,又能够凭理想获得相应的收入。
简单跟大家梳理一下故事情节吧,思特里克兰德是个百年难得的艺术天才,却从事着普通的白领工作:股票交易所的经纪人。
他已经成功让自己活到了四十不惑之年,并拥有一个看似美满幸福的家庭,有米有房有车有娇妻有存款有二胎甚至还是龙凤款,可却突然像是魔鬼上身,抛妻弃子,连夜做滴滴顺风车去到巴黎,追寻自己虚无缥缈的画画梦想,并在屡屡碰壁后,决定离开文明的世界,去到一个荒岛里混迹余生。
荒谬的是,逝世之后他的作品才得到世人认可(听到这,像不像我们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呢)。
另外,这儿还有个小插曲,在巴黎穷困潦倒到几乎要饿死的期间,思特里克兰德还不忘风流地勾搭了自己最好的而且还救了自己的朋友之爱妻,造成了对方的家破人亡(友妻殉情)。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毛姆是现实主义作家的恪守者,书本里大量的故事环节都有生活的原型,包括男一号,正是死备哀荣的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见下图其作品),只是换了个国籍而已。
也就是说,还是印证了那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总的来说,作家毛姆的文字是偏向于叙述型,同时又不乏一定的幽默感(这一点的确能得,举例如下),其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态度,去解剖那些引藏在人们内心的感情。
“我来同你谈谈您太太的事。”
“是吗?当您年纪再长几岁的时候,肯定就会懂得不该管别人的闲事了。如果你把头稍微往左转一转,你会看到那里有一扇门在这。
整部作品的结构非常严谨,用第三者的视觉娓娓道来,同时让故事围绕着某条线索串在一起,慢慢地引人入胜,最终形成了的一种强大的表达力。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众所周知,最近许巍有一首歌非常火:生活不应该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但是,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呢?却是一直困扰着所有的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当然也包括思特里克兰德。
所幸的是,我们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时代更加包容,包容每个人的梦,哪怕它偶尔不公平不正义还有些操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然后耐心地等风来。
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最痛苦的是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其实,就算是年轻时候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关系,这种事情永远不会太晚,只在于有没有这勇气去改变。
人到老年的陆游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晚,犹不能止。”
由此可见,倘若没有勇气去改变,即便是成功地混到了老,也无法跟自己妥协。既然这样,既然我们早晚要追寻心中的那朵蓝莲花,那为何不早点出发呢?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看到了月亮。”
最后,虽然跟本文主题无关,还是忍不住对类似于思特里克兰德的老婆那样的好姑娘(贤良淑德又出得厅堂的英国好媳妇)说上一句公道话:
如果你不够爱一个人,而他又是一个绝对的月亮主义者的话,请真的要放大眼睛(不是放大瞳孔),谨慎选郎,千万别盲目乱嫁——因为你要么收获一个夏天的六便士满地的繁华,也有可能收获一个冬天的贫困寒冷的孤寂。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5
天才总有让人无法理解且偏执的内心,可以强悍,可以柔软,他们不为任何人而存在,只为追求自我。从一个平凡忙碌、拥有幸福家庭的普通男人,到流浪巴黎追求梦想的艺术家,查理斯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据毛姆说他是以高更的生平为原型而创作的,但是两者之间又不是共通的,所以查理斯有自己的灵魂而不是高更的仿造。
当他一无所有、生活困顿的时候,一个画家欣赏他、赞美他,给他提供食物和住处,好生款待。可是他却勾引画家的妻子又抛弃了她,他就是这样一个“怪咖”,无法被常人所理解。就像后来画家所说的那一段话“天才总是让人无法理解,人们通常要对他有超乎寻常的包容”。我想,画家应是懂得他的,懂得那样一个偏执狂的内心。
再看书中那两个深爱过查理斯的女人,总让我想到罗丹的情人——卡米尔。卡米尔身世坎坷,却有着对艺术敏感而火热的内心,如果不是罗丹,想必她的光芒会更加灿烂夺目,只可惜她爱的是那样一个男人,他的世界永远只有自己,即使有星光,也只是陪衬。卡米尔将她最美的年华献给了他,她对罗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可以透过罗丹的作品看到卡米尔的血肉甚至灵魂。但当我看见不随流俗于世的少女变成一位痴坐于疯人院的疯妇时,终于恍然大悟,有时候,爱也是一种残酷。查理斯就如罗丹一样——不爱她们,女人只是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从前读这本书,厌恶极了这个自以为是、傲视一切的男人,如今回首,发觉这无关专情和滥情,只是价值观、人生观不同,而正是因为不同,才有他不平凡而超脱的生活。
此时此刻,心中唯有平静,有无上的敬畏与骇然,那是对艺术和追求艺术者的尊崇。记得和我的绘画老师闲聊时,他曾说过,“艺术是一个很小众的东西,大众的东西往往不能被称为艺术,而人们大多不懂真正的艺术,盲目地追捧和艺术品的利益最大化,也使其渐渐失去了本真。”真正艺术的美,从未被世人所见——正如查理斯最后将画作付之一炬。
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即使虚无缥缈也义无反顾,有多少人能不被繁华尘世牵绊,不顾一切?
写到这里时,耳机里放着《浮夸》的最后一声,那么悲哀无奈,声泪俱下,仿佛是在现实中受到的所有委屈,也仿佛是内心纠缠如困兽般的彷徨挣扎,就像现实与梦想的游离。
是执着于现实中卑微的六便士,还是尝试触摸皎洁高贵的月亮?
跟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理斯,净化尘封许久的心灵,追逐最纯净的梦想。沉醉其中,于海风轻拂时,回归本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6
一个人坐在窗前,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黄昏来临时,我也读到了最后一页。
放下书本,脑中还萦绕着那个画家的形象。可能记不住他的名字,却记得他的偏执的个性、苦难的命运、非凡的才华,还有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是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写一个画家的命运。或者说一个天才的一生。
这个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据说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这就是法国著名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但此书不是像《梵高传》那样是一本传记,而是一部以真人为原型的虚构的长篇小说。书中对男主人公没有少年和青年的经历叙述,而是直接进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书中是贯穿全文的“我”,全书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通过“我”,一个作家的回忆,来讲述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初相识、交往、好奇、追寻,他以平静的语言叙述着旁观着,而作为读者,也渐渐进入到他的讲述中,心情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不断的变化着。
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个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安稳的家庭。他相貌平凡,甚至显得笨拙,给人印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画画”!没人了解他少年时就存在内心的梦想,更没人理解他着了魔似的疯狂。他不管不顾地要用画笔谱写未知的命运!
贫穷,饥饿,无处安身,病痛折磨,现实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从不后悔。画画成为他生命里全部的热爱和力量,他热切的想创作造出美来,直到眼睛失明,还用油彩在丛林中的小屋墙壁上涂画。
最终,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他创造了一个世界。
艺术家是情感最丰富的,虽然思特里克兰德的情感都奉献给了绘画,但他生命里不乏喜欢他的女人。他后半生经历过三个女性:平凡生活里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后遇到的单纯女子爱塔。他和妻子是现实中的平常夫妻,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彼此并不理解。他与勃朗什是刹那的火花。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着内心的秘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兰德接到家中照护时,她的情感由厌恶、害怕转为强烈的爱,但画家热爱和执迷的是绘画艺术,对她已经没有了兴趣,施特略夫依然愿意接纳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了解,最终她以自杀结束了生命。在思特里克兰德流浪到塔希提岛时,他经别人介绍认识了爱塔,也许是爱塔的单纯质朴吸引了思特里克兰德,也许孤独的他渴望温暖,他与艾塔来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相依为命并有了孩子,这是一段艰苦却安宁的日子。也许是神灵的光辉照耀,思特里克兰德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也许,这个天才画家,他来人世不是爱女人的,而是创作流芳百世的绘画艺术作品的。
虽然思特里克兰德死后才华才被承认,作品顿时身价倍增,但他的才华在当初并不是无人赏识。作为同样是画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兰德嘲笑为画匠,他却看出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他虽然也不富裕,却心甘情愿地给予思特里克兰德吃和住,购买颜料等帮助,甚至在对方占了自己画室并夺走自己老婆时还万般迁就。这段故事情节约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让读者认识到画家性格中自私、无情的一面。如果说天才有理由唯我独尊、眼中无人,那施特略夫这样的默默承受,给予思特里克兰德无私的照顾也让人感动。也许他是上天派来的关照画家的人。
苦难成就天才,艺术确实是“不疯魔不成活”。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间的,他为了使命而奋斗,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无情,世人都该用怜悯的、疼爱的心来对待,因为他把才华和生命给予了人间。
作为书名的“月亮与六便士”,隐喻着理想与现实,或者精神与物质。作者毛姆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我们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评价有个性的人,精神层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质标准来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7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看《月亮与六便士》,第一遍是骂克兰德这个渣男,他可真是渣得不能再渣了!抛弃妻儿不说,朋友施特略夫和妻子勃朗什把重病垂死的他接到家中、象父母一样照顾,病好后,勃朗什跟她走了!同居三个月,勃朗什自杀死亡,而他只是冷漠的说:因为她精神不健全,总是逼着她沿着一条她自己也知道必然通向毁灭的路上滑下去。
愤愤地要把书合上时,作家毛姆用带着消毒水味的手术刀,把人性解剖开来,吸引着往下读:
“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身边这样的恋爱故事真的是不少。
看了第一遍,有个很大的疑问?他为什么永远不缺优秀朋友、年轻女人,为什么创作激情永不枯竭,为什么临死让爱塔烧掉自己的杰作?
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看着看着,艺术大师的人生之谜一点一点地解开了。
“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一直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如果责备他没有这些感情,就象责备老虎凶暴残忍一样荒谬。”
有几人能做到这点呢?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正在宇宙的一片混乱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图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来,因为力不从心,心灵非常痛苦。这种热望无时或止地刺激着他,叫他奔向一个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标,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象是森林里的一头野兽,在一阵猛烈追猎后躺在那里休息。”
“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真正的杰作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这样鲜为人知的,难怪爱塔遵照克兰德的遗愿烧掉作品。难怪作家毛姆发出了这样的共鸣:“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
克兰德对画画的执着追求、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吸引着有思想的医生、作家、画家,他们成为了朋友;同时,漂亮的年轻女人勃朗什、爱塔,被他的从不报怨、从不沮丧、从不服输所征服,全然不顾他的无礼、贫穷甚至讥笑!心甘情愿地为他冒险,和他一起颠沛流离!
再读着读着,觉得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周围随处可见、而自己以前并没留意:
比如:克兰德妻子贬低克兰德,并不是真心的想贬低,只是“好象由她自己说出他最大的缺点就可以保护他不受她朋友们的挖苦以的。”。
我们经常听到朋友们贬低亲近的人,大多都是情着这样的心态。
再如:“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不喜欢的事,做与不做,最大的不同就是“灵魂宁静”。
书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太多了!何时掀开,都象是在和知己倾吐心声,谈一会儿都会心旷神怡!
“好的作品让人颤抖、让人回味、让人悲观,悲观过后才能变得通透。”《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从这里望去,可以看见“激情”-------传递着心灵财富的天使,正在专注地发掘和引导普通人潜在的才能!不幸的是,四周都有它的天敌-----物欲!是天敌消灭天使、还是天使消灭天敌?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8
我们所成为的人,到底是灵魂的决定还是外界的推动?我成为了别人眼中还是自己心中的人?——题记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望见了月亮。”作者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如一位冷漠优雅的绅士,将一个关于是非、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自由、关于人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初读此书,我看到了一位中年男子——斯特里克兰德,为追求心中的梦想,不顾世人看法,抛家弃子来到异国他乡,即使贫困交加,他也仍坚持自己。再读,我竟感到一丝恐惧和从心底溢出的伤感,似为斯特里克兰德,又似为自己,这竟让我流下眼泪。我惊讶,思索,感触良多。
何为对错?何为善恶?
斯特里克兰德抛家弃子远走他乡后,世人鄙夷,恶意猜测,仿佛斯特里克兰德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可是,斯特里克兰德对于世人而言,他有什么错?斯特里克兰德是有错,可是他的错只是对于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孩子而言。但世人却用自己的道德去谴责,殊不知,用道德谴责别人才是最不道德的行为。生而为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着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了这大千世界。这种人,活在当下,其中一类便是隐藏在网络后,打着“伸张正义”的“键盘侠”。他们自以为洞察世间,有着网络做屏障,依靠着“言论自由”,便无所顾忌,肆意妄为,用着恶毒的言语去评论他人的是非善恶,造就了不知多少的悲剧。可是正如“卑鄙与崇高,恶毒与慈悲,憎恶与喜恶能够在同一个人心中,并不相悖。”这世间真的有如此明确,如同法律法规一般的善恶黑白吗?世间真的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吗?如同一个历史人物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待,斯特里克兰德也不该被贴上类似标签。
何为爱情?何为婚姻?
婚姻对于斯特里克兰德第一任妻子来说,是一种资本,是面子。她努力地维持一种家庭幸福美满的假象,但实际上,她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最终,平静的大海拍打起凶猛的巨浪。爱情与斯特里克兰德而言,是一种累赘,是枷锁,“那只会影响画画。”他与恩人的妻子在一起,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情欲他无法克服,他屈从于情欲。”他与土著人妻子结婚生子是因为她能照顾好他、满足他,使他能更好地画画。于是乎,有人骂他“渣男。”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徐志摩。满身的才华也无法掩盖他的薄情寡义,是“没有筋骨的豆腐渣”。可他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寻找他灵魂之伴侣,他在为自己努力。可现在,多少人的婚姻大厦摇摇欲坠却在努力维持,“忍一忍,会过去的,”那些整日争吵的夫妇可曾记得结婚时的诺言,当年的初心吗?
何为理想?何为现实?
斯特里克兰德从小就有个画画的梦想,但是父亲的阻挠使他不得不把这个梦想藏在心底,过上了父亲想他活成的样子。可是,星星之火终究会燎原,终于,他为自己而活。“即使被讨厌、鄙视,我也无所谓,而且我必须要画画,我身不由己,就好像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这是经历了什么,心里得有多大的执念,多大的勇气才使他说出这番话啊。我们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不得已。现实生活的琐碎终会磨灭我们心中的激情,柴米油盐的计算使忘记爱情本身的模样,家庭的需要使我们的步伐变得沉重,斯特里克兰德的潇洒与自由使人羡慕与敬佩,但社会的和谐美好,却容不下斯特里克兰这类人。就像是《欢乐颂》里所说:“做人呐,随大流最舒服,标新立异最累,要是迫不得已的标新立异就更累了。”难道理想与现实就不能共存吗?斯特里克兰德最终回到了灵魂的最初,画出了旷世杰作,但最后他却让土著人妻子烧毁了它,他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间,最终也将赤裸裸的离去,是肉体也是灵魂。他始终也为无畏他人的看法。于是我也释然,理想与现实能否共存又如何?心之所向便好。
愿你在寻找生活里的六便士的同时,也不要丢掉你心中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9
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之后,我会思考,《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坊间流传的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实在不足以回答我的疑惑。书中从未提到过月亮一词,而便士,除了说男主穷到“no penny”外,也为频繁出现过。虽说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便士代表现实,但作者并未做出评判。“满地六便士”的论断,明显有倾向“月亮”的态度。据传说,毛姆听了一位朋友的玩笑话“人们仰望月亮时往往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觉得很有趣,便以《月亮与六便士》为自己小说的题目。就传说而言,似乎是讽刺了理想主义者。存在两个矛盾论断,我们不能取一个观点而强迫自己相信。所以,呼吁理想主义并非本书意图。细想来,我觉得,这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他们不曾企及的,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当我们身负重木,不断为自己铺路架桥,小心翼翼地一步步靠近宫殿时,毛姆先生拍拍我们的肩膀,拿手一指,一个全身赤裸在原始森林里奔跑的红胡子男人进入我们的视野,他自由而健康,疯狂而纯粹,他注定灭亡,却享受了最酣畅淋漓的人生。负重的人们不禁惊呼,奥,原来人生还有这么种活法儿。
这是个令人焦虑的时代,人们苦心孤诣渴望世俗的成功,甚至将幸福与成功画了等号,殊不知,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所浪费的幸福及其不知不觉形成的执拗思维,早已成为成功所不能弥补的损失。有时我们需要审视不同的活法儿,这些活法儿为我们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坚持自我的勇气和源源不断的热情。
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证券经理人,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甚至有足够的财力可以让妻子在家中举办文学沙龙。在一次家庭旅行后,斯特里克兰德竟然抛妻弃子独自跑到巴黎,仅仅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可怜的全职贵妇查尔斯太太不得不自力更生,经过几年的挣扎,她开了一爿抄写店,最终又渐渐回到富裕的轨道上来,将女儿嫁给炮兵上校,儿子也成为了上层人士。作为伟大的再创业典范,查尔斯太太已经是传奇,而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却背道而驰。
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斯特里克兰德却认为自己要画画,绝意离开家庭,只身来到艺术圣地巴黎,追求自己向往的艺术生活。艺术必定意味着孤独,因为艺术的逻辑必然高于生活的逻辑,生活逻辑的掌握者一定轻蔑并惧怕艺术逻辑的掌握者。沉溺于艺术生活,斯特里克兰德每天画画,在巴黎穷困潦倒,天赋平庸却忠厚热情的施特略夫救助了他。似乎野性可以传染,施特略夫的妻子却爱上了不羁的斯特里克兰德。破坏了这个可怜的家庭后,我们的男主流落到太平洋小岛塔希提上,在那里与土著居民阿塔同居。至此,他过上了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
几年之后,斯特里克兰德死于麻风病,让妻子将自己最后的绝唱——石洞笔画付之一炬,他对自己证实了自己,也表达了作为天才对世俗的轻蔑,甚至不屑于留下什么供人赞叹。“雪上空留鸿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斯特里特兰德天才的一生与孤独、贫困、野蛮相伴,但他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天才本真的生活。随着他的去世,人们渐渐欣赏斯特里克兰德的画作,那些带着原始野蛮精神的作品身价暴增,默默无闻的证券经理人斯特里克兰德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怨妇查尔斯太太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回上流社会,她不愧是掌握生活逻辑的成功者,在接受访问时,虽然她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假的,却句句暗示出她跟自己丈夫的关系一直燕好美满。
她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还有一个土著儿子。当查尔斯太太和他的子女在上流社会左右逢源时,那个快快乐乐,没心没肺的小伙子正在大海航行:他全身赤裸,只在腰间围着两片粗棉布;天黑了,他跟另一个小伙子在喘气般的手风琴伴奏下疯狂地跳舞。头上是蓝蓝的天空,灿烂的群星,还有太平洋上一片烟波浩渺……
读到这里,不知为何我会想起王小波,两位作者似乎都在告诉读者,当有人想用一种生活安排我们时,他俩会说:哦,算了吧,伙计,你的生活是有多精彩,以至于让我们捧为圭臬,无比歆羡甚至去追逐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0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人世总是充满着矛盾,所以也充满了抉择。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脚踏实地;有人乘风破浪,有人安身乐业;有人高瞻远瞩,有人心如止水。一念之间,一世之别。梦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精神与物质,这些该作何选择?翻开《月亮与六便士》,我找到了答案。
一部精彩的小说除了会展现出高超的文学技巧外还必须拥有一个会讲故事的作者。显然,毛姆就是个会讲故事的作者。不同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他抛去夸张、荒诞、极端的文学手法,如同冬日篝火旁边与你谈话的老先生,像一个温暖的讲述者,将故事内容娓娓道来。而学医的经历,也使得他的作品被蒙上了一层理智与沉稳的美。
《月亮与六便士》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毛姆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讲述了证券经纪人斯特利克兰因为追求绘画的艺术热忱而放弃事业、抛弃妻子,奔赴巴黎受尽苦难折磨后,最终登上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与一个土著女子结婚生子并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世人震惊的画作。当他创作出一幅最伟大的表现伊甸园的作品后,麻风夺走了他的生命,离世前他的最后一个决定是命令土著女子把这幅画付之一炬。
小说通篇都用第三者的视角去带领观众阅读,语气轻松,有时还会用“所知甚少”“不确信”等词汇向读者讲述故事,但却使得读者更加觉得真实,这便是一种最真实的虚构。不得不说这样的作者是聪明的。既然是聪明的作者,就一定懂得平衡的美妙。毛姆除了会扮演温柔的讲述者,还会扮演冷酷的手术医师。他用笔杆子作手术刀,对人性进行剖析,“刀法”独到有力,既有足够的深度感,又有保留的神秘感,不作说教和批判,一切留给读者自己判断。
所以,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做一道道选择题,拷问着你的内心、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如同主人公在现实的鞭笞下一点点走向理想世界,我们也在精神的鞭笞下一点点走向觉醒。斯特里克兰的性格迥异,无视社会道德良知,蔑视感情,他抛妻弃子,破坏恩人的家庭,鄙视为他自杀的女人……这些行为令人难以接受,甚至读者不会太喜欢这个角色。但是,没有一个人会不承认他的执着与才华,也没有一个人会否认他的高超艺术境界。借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正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才得以让故事的精神内涵更加深刻。
因此,我们在读到斯特里克兰令人不舒服的行为以及不太一样的价值观时,就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情感。这便开启了对理智与感情的探索,作为人世间的平凡人,我们都需要爱来包裹自己,温暖自己。然而斯特里克兰却说他不需要爱情。他只知道欲望。他的爱情观在正常人眼里看来是难以接受的的,但再作分析,又不能说它毫无道理。爱本就是矛盾的,它既充满了欲望地占有也充满了无私地付出。毛姆或许借此强调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爱的矛盾本质。
人们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最终都脱离了物质而以精神形式存在。这或许就是斯特里克兰最后要烧掉画作的原因。绘画的美是他毕生的追求,而等到他真的找寻到最美境界也就不再需要用任何物质作载体了,所以也只有最伟大的画作脱离了物质的载体形式,才得以真正圆满。小说对艺术的探讨是深刻的,却也是隐晦的。毛姆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生活的思考,但小说中却又写了这样一句话:“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荒谬与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正是这种多变的矛盾的笔调,让精神内涵得以越发深刻。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曾满腔热血,却被生活的磨难压低了头颅,从此只能低头看那“六便士”;而又有多少人能走出荆棘,踏上广阔的'平原,抬头仰望那皎洁的“月亮”。
岁月匆匆人生如梦,我们不如枕着月亮睡。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1
愿你追上命运这匹马,不舍爱与自由!
重温了一遍威廉。萨姆塞特。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在早之前就看过一遍,但觉得感悟没有那么深。第一次读只注重故事情节,这一次更注重人物的塑造与形象。书中的人物跃然纸上,生动饱满,各有性格,也把人物性格的两面性与复杂性写的有理有条,人的成长脉络清晰可见……
这是一本关于梦想与追寻的书。“月亮”是美好而遥远的,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但追寻的过程也许孤苦,甚至最后会一无所有得。“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价值。可是,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他——查尔斯,一个股票经纪人,生活还算富裕,有妻子和儿女。但当他选择了梦想,抑或说,他是被梦想击中了。他便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奔赴巴黎,远赴太平洋,流落荒岛,倾其所有,即使到最后的贫困潦倒,患麻风而死也从不后悔,他都只为梦想而活。15年之内,这个看起来极其普通的中年人,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也许,我们一开始都觉得他好可怜,当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的时候,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因为,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但当他提起画笔时,他就像一个君王,君临天下!无法想象,这时他会是多么地自豪!
我们都说要给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抛弃了妻子,抛弃了儿子和女儿。每读到这确实觉得,他有些残忍——为了那遥远的月亮,连身边的美好也可以置之不理,嗤之以鼻。这或许就是人性的复杂性。
是的,读完这本书,我从一开始对查尔斯的不屑、愤怒与同情,转而觉得他也是很执着、很伟大。在他生命的尽头创作了那幅巨作:气势宏大,感光敏锐,热情奔放,然而其中也带着一种可怕,令人感到恐惧的元素。其中的人物似乎拥有造出他们的泥土的特质,与此同时也具有某种神性。让你看见人赤裸的原始本能,而你感到害怕,因为你看见了你自己。有时艺术就是这么神奇,通过一幅画,可以看清人性的善恶真丑。
他说,他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要挣扎。是啊,当被梦想击中,唯有追寻自己的内心,踏过千山万水,才能找到心灵的栖息地。如同掉进水里的人,无论你游得好与不好,你就必须游过去,不然就会死亡。而作为读者的我也读出了很多感悟,查尔斯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尘世,他却抬头只看见了月亮。而作为凡尘一芥子的我们呢,是否有勇气大胆的不顾一切地追逐那月亮而可以忽视了那赖以生存的条件。在当今时代,这或许很难吧!并不以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跌跌撞撞地逐月,而在没有任何经济基础能力的情况下。梦想是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的,并为之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要知道,查尔斯在离家前,他是上了一年的画画班的,这就为他创作艺术打下了基础。这便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都说,有梦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坚持这梦想。但查尔斯做到了,他几乎放弃了所有,唯独没有放弃梦想。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曾丧失追逐的勇气,最后他确实做到了,他成了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即使这是他离世之后。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好事多磨,通往成功的路,荆棘丛生,滔天大浪,我们走过去会遍体鳞伤,要过关斩将,即便倒下也要活得漂亮,只为自己的精彩!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梦想呢,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剂调味料,愿你我都可以看得见六便士,也可以看得见那清辉如水的月亮。我们要热爱生活与追逐梦想一同并行,一如说生活并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愿明月清风与你我相伴,爱与美好与你我长存!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2
尘归尘,土归土。
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没有找到的答案,都在尘土里。
由此我对艺术心生敬畏,对艺术家心生悲悯。他们的人生有那么多的不同,而平凡的生活必然是大同小异才真实可靠。
不恰当的说,伟大在于另类。正如书中所说:也许艺术是性本能的体现。
我们会再一次发现,凡是真实的伟大的,都无从评判。
查尔斯斯朱兰在而立之年毅然决然的开始了“走自己的路”,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却在求安稳的年纪推倒了自己命运之碑重新艰苦卓绝的琢磨一遍,最后在大火中新碑被烧成白屏,仿佛他从来没有来过。
他在四十岁前循规蹈矩尽责任,四十岁以后没心没肺追逐梦想。人的一辈子,都是分两段的吧,一段是社会想要的,一段是自己想要的。很显然,自己想要的与社会想要的格格不入,所以路走得异常艰辛。在世时其价值几乎无人看中,离世后又一次印证了艺术的时间价值定律。其实对于“查尔斯斯朱兰”们来说,创造了什么及其价值都不重要,那份追逐的勇气和过程更性感。
这本书前三章类似梭罗的《瓦尔登湖》前三分之一的写法,一开始是交代书的逻辑背景,与细节比较疏离,看着有些晦涩难懂。幸好译者是个性情中人,保留了外国名著的“粗俗”特色,读起来更真实入情。
查尔斯斯朱兰所呈现给我们的勇气、毅力自己对人生价值的宗教般的信仰与践行,是本书的核心财富。如今世界及其纷繁复杂,机会很多险恶也很多,在选择这个命题里,人生的意义被哲学和心理学再一次清晰的描述和呈现出来。究竟要怎么活才不算碌碌无为了无生趣,究竟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才配活着,究竟要追求什么的价值和意义才不虚人生走的这一遭!在这些根本性的宏大命题里,“半路出家”或许是一种选择。
我愿意相信,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更愿意相信,所有的“异样”都是绘画“素材”的积累。我们不是一定要特立独行,但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可以特立独行得奋不顾身。
至于艺术和爱之间是否真的不能共存,我想查尔斯斯朱兰的人生艺术历程并不足以验证清楚。当在《我们仨》里看到杨绛先生说钱钟书先生就像个小孩除了做学问什么都不会时,我确认了所有选择必然有些巨大的牺牲,机会成本一直都在。
谋生和追求始终是矛盾统一的。
最后我想说,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伟大,我们的梦想所追求的可能不过是一把火的幻生幻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理解和宽容是我们对生命最好的成全。所以我们不必过多的谈理想,不能以身体为代价去拼搏,只管赶路,莫问前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3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看见的月亮”,偶然看见这句话,仍是满心欢喜,便再次回看了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原是位证券经纪人,有着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人到中年却突然舍弃一切,离开家乡,义无反顾的去追求自己所热爱理想。这看似荒诞无奇的事情,却如实发生。不得不说,惊叹之余,更多的是佩服和羡慕那份勇气。
反观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了更加富裕充分的条件,但理想似乎还是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词,或许说出来大家都一笑了之。但这本书告诉我们,不是天才,依然可以勇敢,我们始终有逐梦的权力。或许如书中所言,在逐梦路上我们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旅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很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或许有人说这像是永远追不到自己尾巴的猫,但子非余焉知余之乐呢!
翻开导读,第一句话便是“人生如梦,让我们枕着月亮”。梦可是梦境,亦可是梦想,这本书的主人公,自然是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梦想如月亮般皎洁而遥不可及,却又令人向往无穷,所以他才在事业美满家庭幸福的稳定生活中毅然放弃一切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寻找真正的自己。梦想还没照进现实,便要面临穷困潦倒的世俗生活,恰恰六便士象征的这一现实生活。书中以第一人称“我”叙写,一个个故事在“我”的眼中接连发生,“我”可以是世上的每一个人,代入书中随着剧情起伏体会人生百态,收获感悟,也能自我反省。奥斯卡·王尔德写下过这样的话:“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谋生只是单纯的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状态,而生活是仪式感,做你热爱的事情,过你舒适的世界,跟随自己的内心深处,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思考并选择其一,但往往是难以两全其美的。
“只有诗人和圣人才会在柏油路上浇水,满怀信心地期望能长出百合花来回报他们的辛劳。”这是书中的一句话,看似荒唐,竟然有人妄想让柏油路生出生命,拥有色彩。但当我们细细品读,只有诗人和圣人才可以,他们有什么品质?为了理想而奋斗,追逐生命中唯一的光,不管周围侵袭的黑暗,只看着那烤人灵魂的热,奋不顾身扑上去,像飞蛾一般。那是对月亮的敬重啊。我们的一生该如何去追求,是得过且过还是砥砺前行,这值得我们去思考。世上有很多的不可能,但大多数不可能也许有可能存在,正如被判了“死刑”的癌症晚期患者从死神手里逃脱一样,我们要敢于去追逐理想,哪怕那理想在别人眼中就是个笑话。
“只要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毛姆在书中写的这句话更加印证了他不畏万难的品质,诗人是浪漫的,某些时刻,他的浪漫让你以为这是一种温柔的情怀,然而,实则不同,诗人的浪漫是执着的表现形式,一种带着诗人特有的美感的表现形式,不可忽略的是其中的执着,为了那个理想,那个也许不被世俗认可的理想。世人笑他疯狂的执拗,他内心却无比的欢喜,只因为追梦在路上,渴望刻骨铭心,即使这一路痛彻心扉,一路坎坷,一路变数,一路刺激,追逐着,向往着,不论结果如何,不求世人的理解,他就是他,心有所向,处处天堂。而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坚持不懈也是必不可少的品质,他必定经历了常人没有经历的挫折与磨难,但是一切都走过来了,阳光也好,风雨也罢,经历过不可能的极点,才能有不惧怕一切的可能,柏油路上也可以用血汗和泪水哺育出鲜花,圣人的坚信让保罗·高更也坚信理想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是梦想,六便士是现实,毛姆笔下的斯特罗夫选择了拥抱月亮,放弃手中的六便士,这无论在任何时期的人们看来都是一种莫大的勇气。而现实中的人总是喜欢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就像人们会因为贫穷失败而放弃理想随便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女人会因为无法遇到真爱而放弃追寻随便找以为体面的丈夫过一段看似美满的婚姻。生活中有太多事阻碍着我们对梦想的追寻,而在这一个个岔路口之中,我们渐渐迷失了自己,忘记了初心,看不到月亮,便只低头于地上可怜又可悲的六便士,望不见星空,便以为自己卷入一片无尽黑暗。斯特罗夫看似荒诞无稽,莽撞无畏的举动,又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奢望,他的贫困潦倒的生活不会令任何一个人称赞与羡慕,但他饱满激昂的精神世界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敬佩的!
书中写到“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何尝不是呢?我们活在当下,不得不去考虑他人的想法,不得不去顾及他人的感受。就如同考上大学当我们选择专业、选择就业时,我们当中许许多多的人要听从父母师长的安排,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又有哪些人是真正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活的呢?我们察言观色,成为了不想成为的人,成为了不得不成为的人。书中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主人公选择的教材,还探讨了我们在未来路上可能要遇到的事情,更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迷失了本心,我们可以察言观色,但不要忘了原本的我们,在克服困难时,在追逐梦想时,在做真正坦荡的自己时,要保持那份独特性,要勇敢追求幸福。
月亮与六便士,代表的不仅仅是理想与金钱之间的抉择,更是代表着我们内心深处的选择与世俗为我们做出的选择,我们可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活着,匆匆忙忙劳劳碌碌一辈子;但是我们更可以为自己而活,遵从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这世界本来就没有太多是与非,无愧于心就好。有人说,月亮遥远,追求一生,不过是水中捞月,镜花水月一场空而已。比起我们追逐到手的月亮,追逐的过程才是更加美好有趣的不是吗?也有人说,面对月亮那么遥远的事,立足当下,专心于六便士的便利,难道不好吗?如果这样想,岂不是更像井底之蛙,满足于枯井上的蓝天,却不知枯井外的天空,多么广阔无垠。享受追逐月亮的过程,在追逐中找寻人生的价值,才不负此生。
人生正如一场美梦,枕着月亮,踏风远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4
“月亮是高不可及的,而六便士遍地都是。多少人只抬头看一眼月亮,又低头继续追逐六便土。”
初次拿起《月亮与六便士》,领教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后便一头扎进书中的世界。书中的画家拥有不俗的收入,可也突然消失在人海里,放弃爵位,放弃稳定优越的生活,一意追逐他对画画的热爱。
起初我觉得他是个偏执的疯子,谁会放弃实现的生活去追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可又转念一想:月亮是理想,是目标,而六便士是生活。世界上一心只顾着六便士的人数不胜数:疲于工作的父母,埋头苦学的学生,忍辱负重的工人……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样不顾六便士去追逐散布着皎皎银光的月亮?想到这便又对画家肃然起敬了。
毛姆的文字机智幽默,画面感极强,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在破落脏乱的房间里,蓬头垢面的男人拿着廉价颜料画着不被大多数人欣赏的画。
可是,冷静下来细细琢磨。满地都是六便土,只有画家抬头,看到了月亮。屈服于生活,一生都低头苦苦寻找六便士才是大当数人不可逃脱的宿命。追逐理想固然可敬,但选择安逸的生活也不可耻。正如书中所说:“成功与否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于什么意,取决于你对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对个人有什么要求。”
想到这里,我合上书本,继续解着烦琐的数学题,继续同千千万万的人争夺着地上的六便士,只是在空闲时间,偶尔抬头看看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5
“月亮是望而却步,六便士随处可见。有多少人只是看月亮的崛起,和六会继续追下去的土壤。”
初次学习拿起《月亮与六便士》,领教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后便一头扎进书中的世界。书中的画家可以拥有一个不俗的收入,可也就是突然出现消失在人海里,放弃继承爵位,放弃社会稳定发展优越的生活,一意为了追逐他对画画的热爱。
起初我还以为他是个偏执的疯子,谁给生命以达到追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然后我可以我想:月亮是一个理想,一个目标,和六便士的生活。世界一心只顾便士无数人:厌倦工作的父母,学生被埋刻苦钻研,工人的屈辱......有多少像他这样的,尽管六便士,以追逐与闪闪发光的银色月亮点缀?便又文章想想这对艺术家肃然起敬。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文字诙谐机智,画面栩栩如生,我几乎可以透过它们看到衣冠不整的男人们用廉价的油漆画着大多数人不喜欢的画。
但冷静下来细化。地板将有六个土壤,只有画家抬头看见月亮。屈从于生活,苦苦寻找他的一生下来便士是伟大的几个人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命运。尊敬的追求当然理想,但安逸的生活的选择并不可耻。正如书中所说:“成功将取决于你传授什么生命以意义,这取决于你认为什么样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个人责任。”
想到我们这里,我合上书本,继续解着烦琐的数学题,继续同千千万万的人进行争夺着地上的六便士,只是在自己空闲工作时间,偶尔可以抬头就是看看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6
曾经大学一门文艺类选修课老师布置了一些课外读书作业,其中一个就是《月亮与六便士》。最后我应该也没去借这本书,学校图书馆的估计被借完了,但我没借只是因为懒。
前几年去东莞出差和表妹在深圳逛图书馆,也看到这本书。因为之前老师的推荐,知道是好书,就拿起来看了。
第一章长篇议论,我以为整本书都是这样了。那时我更喜欢议论,并不喜欢叙事,但我也没有看进去。最后好像放下书又看其他书了。
这次拿了微信阅读的15天免费卡,在推荐书目里看到了它,就点进去看了。一开始居然不讨厌,后来甚至有点投入。
于是没事就拿出来看看。最妙的是昨天体检,人家都在排队,当然我也在排队。不过我完全沉浸在这本书中,排到我时反而有种被打扰的感觉。
到今天,才三天左右,就看完了。所以热情这东西是没办法的,可惜当年在学校我对这本书没热情,不然选修课的分数可以高一点。
看这本书时,我想了一件事,如果我像主人公一样,二话不说,放下一切追梦想去,我会“死”在哪一步?
我可能会“死”在第一步,就是搞不清自己梦想是什么?而主人公却很清楚,所以放弃了自己证券交易所的工作。
让我作弊一次,假如我清楚自己的梦想,比如是写作。第一件事,要把现在的工作辞掉。问题就来了,接着去编辑部吗?工资减半。或者闭关阅读,工资为零;又或者出去旅游获取素材,工资为负数。
总之我可能养的活自己,但养不活自己的生活。我快三十了,要结婚了,这样搞,还结不结的起?别人能安心跟着我吗?毕竟,搞写作,比书中主人公搞画画,也好不了多少吧。
接下来可能要面对和主人公一样的问题:你的梦想不能给你带来物质的未来,你在乎吗?
如果说仅仅是吃的差一点,穿的差一点,我其实还不太在意。但我很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如果我的收入在我们乡镇,是底层;在以前的同学中,是倒数;我恐怕心里难以接受,同学聚会也觉得矮人一头。收入,在很多人眼里不就等于你的努力和能力吗?
最后终极问题来了,如果你坚持了一生,在你死前,没能获得世俗的成功,hai放弃了那么多的东西,你会后悔吗?
主人公不后悔,看到他最后在那个小岛上的一段生活,我也相信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我都很羡慕。虽然没获得世俗的成功,但主人公画出了他最后的巨作。虽然最后眼睛失明,但他内心平静,毫无抱怨。
也许你正过着稳定的生活,稳定的同义词,是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是卡在社会机器的一环上,是规律到有些单调,单调到一眼能看到很远。你是成功的,安稳的,受人尊敬的,前途光明的;但很有可能,你的内心是不安宁的,心里是有所抱怨的。这样过完一生,你可能会有点后悔。
但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可能去放弃一切,即使想尝试,也会像我的假设,会在中途“死”好几次。
对于“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我的心中也没有答案。不过目前并没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驱动我,所以,不可以完全和主人公比较。
如书中所说,那是一种掉进水里只想活命的驱动力。一般,有这种驱动力的,八成是个天才。一个人既然能做出这种决绝的选择,他的内心一定有自己的逻辑;只要自己能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可以了。
我想如果我拿这个问题问涛哥,他可能会说:“咱能不能接点地气,踏实过日子不好吗?再跟我说月亮的事,我一脚把你踹西湖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7
总觉得小说主人公斯朱兰比人物原型高更粗放不羁,他对绘画的爱是没由来的似一匹野马向往远方而无论脚下的草场如何肥沃,牧民手中的皮鞭劈啪作响也斩不断心里的羁绊。可小说终究是小说高更也只有一个,感性与冲动告诉我奔向远方,理性的枷锁却牵绊着缠绕着,让我手中紧紧攥着那六便士抬头仰望触不可及的月亮。喜欢那个荷兰小胖子,可爱到可怜甚至可悲。自己和他一样同情心泛滥外加没有底线的让步妥协,最终苦果尝便也怨不得谁。
同情心是一种奇妙力量,但屡遭某些人有意的滥用:为施展巧术,他们饿虎般扑向遭难的朋友,饥渴之状让人不寒而栗。他们的关怀像井喷般汹涌,有时奔放得简直令蒙难者发窘。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8
《月亮和六便士》看完好几天了,当时很想写点什么,但又总是怕不到位;今天又接到过去学生的电话,言谈中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充满了期待,《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于是我有了写的冲动。
记得看完时已经好晚了,老公问:“这么好看吗?”
“嗯。可以吧。”
“讲什么的?”
“以高更的生平为模板,写了一个有天赋的画家的故事。听从内心的召唤,寻找精神的家园。”
内心的召唤,这是我看完书之后强烈的印象。画家心中有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他被炙烤,受煎熬,只为找到准确表达的方式,找到让他内心平静的地方。所幸,最后他找到了,临终前,他的心平静了,他在他向往的地方画出了他理想的世界,他平静、满足地离开了人世,带着对世人的不屑。画家深知自己画作的价值,但他从不售卖,也不让人看,因为他知道世人看不懂,他只是在想报答某人时才把自己的一幅画送给他,在对方推辞不受时说:“你还是拿着吧,几十年后它会有点用的。”呵呵,多么自傲!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9
《月亮与六便士》问世于1919年,堪称毛姆最负盛名的作品,这部小说以62种文字风靡全球,发行了6000多万册,还曾两度改编为电影。在中国,《月亮与六便士》堪称文艺青年必读的经典。毛姆在这部小说中,以一个旁观者为第一人称,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描写了主人公不管不顾,与家庭断绝关系,穷尽一生只为不负内心的热情与理想的故事。
什么是月亮?月亮是人心中的清明理想,月光是那么皎洁,梦想是那么美好。什么是六便士?六便士是现实,是金钱社会中的蝇头小利。月亮高挂空中,遥远而美丽,若要追寻,必然经历一番曲折,最后很可能一无所获。而我们全都站在土地之上,每日面对的都是现实的生活。六便士纵使带着铜臭味,却也是我们的生活。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变得不可理喻,背弃家庭,因此落魄一生,在一个小岛上染病而终。但在最后,他终于完成了毕生的使命,找到了他一直追求的东西。你可以说他冷酷无情,视道德如粪土,但在另一方面,他对理想的坚持不懈,也值得我们这些终日围绕六便士生活的人学习。人性是复杂的,内心是多变的。
我们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本是一位证券经纪人,生活殷实,家有“贤妻”,有一双儿女,将来定可开枝散叶,子孙承欢膝下,过着充实、幸福的生活,到时寿终正寝,入土为安。“这一定是世界无数夫妻的剧本,这样的生活模式虽然平淡,但也不啻为恩惠,会让人想起一条小河缓缓流淌,蜿蜒流过绿草如茵的牧场。
然而,这样度过一生,总会让人觉得心有不甘。有的人喜欢简简单单,做平凡的人,过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迎来生命的尽头。梁实秋说:”人生本来如寄“。生命是那么短暂,何不简简单单,恬适自在地过活。斯特里克兰夫人就是这样的人。她安于家庭,终日相夫教子,生活中唯的起伏便是与艺术家的交往。她以她热爱的家庭、丈夫和儿女为傲,现实中这样的女人并不在少数。但是,人都有一腔热血,不愿意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渴望出去闯荡,经历一番起伏,哪怕会碰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固然不可多得,却会让不甘庸碌的灵魂惊惧不安。人在骨子里都渴望过惊险剌激的生活。他们不喜欢安稳的陆地,只想在惊涛骇浪中挑战自己。他们要的是刺激是轰轰烈烈,尽管前路危险,却阻止不了一颗喜好冒险的心。
有人说,这世上最复杂的莫过于人心。斯特里克自利,不顾人的感受,在这一点上,就算对他有再多的批评也不为过。但是,他不顾一切追求艺术,他的那种纯粹的精神又值得我们敬佩,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理想是美好的,但必须分清理想和幻想。人可以追求理想,但要脚踏实地。月亮虽美,但我们终究是生活在地上。无地上的六便士,我们的梦想只能变成空想。月光洒向大地,笼罩着现实中的一切。我们还需从现实出脚印,实现心中的清明理想是否曾抛开一切,追求心中的理想?你是否曾受到现实的羁绊,终日蝇营狗苟?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你要天上的月亮,还是要脚下的六便士?如果你想摆脱世俗的束缚,寻找灵魂的家园。那么,《月亮与六便士》便是你的必读作品。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20
1919年,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成书。其实我纠结了很久要选择哪本书来读,想过很多书,这本是我无意中看到的,大概用了一周多的时间确定了这本书,纠结的原因主要是外国作品由于翻译的问题,语句跟语境有点怪,让我有点望而却步,再者,作品中的人名太长了,很难代入情节中。
有传言说,毛姆的朋友曾跟他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由于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用开玩笑的语气解读,月亮是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是现实的代表。
《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作家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弃妻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注入绚烂画布的故事。他的身体里含着原始的野性。
有人说其实这本书丑化了高更的角色,更多的人意识到,作者对高更的褒奖以及羡慕嫉妒,可以为自己的梦想放弃那么多东西。社会会因为一场又一场流血的革命让人彷徨、欣喜,同时也交织着痛苦和无奈。我们在很多场变革过去后,看到了一个可爱可亲的社会。社会上阳光普照,人们觉得自己的梦想握在了自己手里,只要自己去努力,它就会有实现的一天。所以,大家鼓吹追逐梦想。梦想一次变得无比高大,一时间梦想被膨胀,被尊崇。书中的主人公同样也在追逐梦想。
理想是云开的花,在高高的天上,闲暇的时候看一眼,心中盛满了美丽和甜蜜;生活是脚踩的地,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前进中心安神定,慰心慰己。
多少人的梦想,在岁月和现实中夭折。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如是说。
世界上的多数人最终都过着被生活所选择的日子。始终没有勇气去主动的选择生活,你是,他是,我们都是。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斯特里克兰德在他40岁那一年,不顾一切去追寻梦想。而他的“不顾一切”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顾一切,包括生命。在证券交易所供职,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观的收入,妻子优雅且具有魅力,喜欢打理家务,照顾孩子。普通人奋力追求的中年幸福生活场景,该有的他都有。突然有一天,他被一种叫做“梦想”的力量牵引,斯特里克兰德的伟大,正因为摆脱了世俗。
他把“梦想”和“成功”“成名”分割,他的成功不需要任何人去定义,它的评委只有自己。很少人能这么做,所以,我们需要别人认可我们的做法,需要评委的绝对认可。而这一切斯特里克兰德视如粪土,他的生命中从此就只有一件事,就是画画。但是人们理解不了这样一个被“梦想”的恶魔扼在手里的人,他疯了。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念不过是享受安逸的生活,有钱有势的话更好。安逸的生活才是大家的梦想,钱和势也是大家的梦想。任何威胁其中一样的行为都是可笑的,即便存在威胁,那就是风险投资,为了追求更高的名和利,成为一个拥有大房子,娶了美丽妻子的爵士,肤浅如思特里兰德的第一任妻子。他看透了她肤浅虚荣的妻子,与其忍受那些可笑的目光,不如早早离开更自由一些。
所以他的放弃足以让我们吃惊,遗憾或者幸运的说,世界上的大多数东西是我们并没有坚持要追求的东西。我们如今所追求的,可能30%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余的70%来自于传统、媒体、环境以及周围人羡慕自己或自己羡慕别人而生发出来所谓的成就感。甚至在现代艺术家的群体里,“斯特里克兰德”也只是极少数的存在,我们被这个所谓的“文明”的世界照顾的很好,离开,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蝴蝶效应”它影响很多人。其中塔希提岛作为斯特里克兰德最终选择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它远离世俗,在文明之外仍有一个纬度,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幸福也好,痛苦也罢。他们不需要遵守任何的规则,只需遵从自己的内心。
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敢于与命运抗衡,也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并且一生都在追求它眼中的“月亮”,他的价值观不受社会影响,他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他不给别人看他的画,没有人看过他作画的过程,他不在乎那些偶尔有机会看到他画后做出的任何评价。他已不是世俗之人。
最令人惊骇的是他将死之前,在墙壁上完成的一副旷世之作,却吩咐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一把火烧掉,务必烧成灰。
一个人追梦的一生,那些令人怜悯的过程,用生命换取梦想的旅程,就这样如昙花一现。从此这个梦想永久消失。
值得欣慰的仅仅是那些零散的画作,让得到它的人们为之振奋和喜悦。
而这个世界终究是俗人的。
有时候人们把面具佩戴的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在佩戴面具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