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心得体会(通用5篇)
百善孝为先心得体会(通用5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善孝为先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善孝为先心得体会 篇1
“无规矩不成方圆”,自古以来规矩都很受人们青昧,“江南第一家”就是以良好的家风和严厉的家风闻名天下,因此良好的家风对一个孩子的未来是多么重要啊。
可以说,很多名人的家庭都有一个良好的家风,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多少人又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家风的好坏取择于父母的做人的品质,两个品质好的人,教出的子女又会坏到哪去呢?
我的父亲是个普普通通的工人。有活时,就常年在外头,过年过节也不回家,家里的一切都靠母亲打理。没活时,就在家种菜,整天泡在田里,不让自己闲着。
可是,那一次,在外的父亲放下了手中的活,急急忙忙的从工地赶回来了。原来,奶奶病了,父亲才如此着急。回来后,父亲便日日夜夜陪在奶奶身边,吃喝拉撒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姑姑们看父亲几天几夜没好好休息了,想帮忙照顾,让父亲回去好好睡觉,父亲不同意。“放心吧,这也是我们的妈妈呀!”姑姑劝父亲,软磨硬泡终于把父亲支走了。尽管姑姑们把奶奶也照顾得无微不至,可父亲还是不放心,隔三差五的就来检查姑姑的工作,直到奶奶康复出院了。离开的那天,父亲对奶奶千叮咛万嘱咐,都是一些“保重身体”“别累着了”“注意休息”的话,奶奶都一一答应,父亲才依依不舍得回去工作。
我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孝顺的儿子,他有一个双目失明的父亲。一次他们去吃面,儿子很大声的叫了一声:“两碗牛肉面!”然而,却又小声的对服务员说:“请麻烦把我的那碗换成你们店里最便宜的面,谢谢!”面上来了,儿子悄悄的把身上带的牛肉全放进父亲的那碗面里,然后递给父亲。父亲接过面,用筷子拨动着面,一边不停地把碗里的牛肉挑出来夹给儿子,一边说:“这家店真厚道,这么多牛肉。”儿子一声不响的接受了父亲夹来的牛肉,过了一会,又悄无声息地夹回父亲碗里。”
原来儿子的“两碗牛肉面“是叫给父亲听的,自己吃的其实是最便宜最难吃的面,父亲把自己的牛肉夹给了儿子,儿子又夹回来,这看似小小的举动其实都包含了父子之间浓浓的情谊,父亲爱着孩子,儿子孝敬父亲,儿子都想着父亲,为父亲好,从未想过自己,这种孝心难道不是最美好最纯洁的吗?我为这个儿子的孝心所感动。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对孝敬父母的人都充满敬意,黄香温席让我为之敬佩。而对于不孝敬父母的人,我会为之厌恶,对于“啃老族”我更讨厌。这都是父亲的缘故吧!
这是父亲教给我的——对父母的孝心永远都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最贵的礼物、最好的报答!
百善孝为先心得体会 篇2
家风,是一个家乃至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更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化所孕的优良传统。不同的家族,有着不同的家风,我们胡氏的家风则是孝。
我的第十二世祖胡谦,是富阳有名的孝子。在他七岁时,母亲因病逝世,他像一样大人一样抢扑在地上痛哭;有一年夏天,他的父亲得了重病,需要过江去请一位名医来治病。因为连下了好几天的暴雨,富春江上波浪涛天,渡船的船夫无人敢撑船过江。我的祖先独自划了一只小船过江。快到江心时,船被大浪掀翻,情急之下,他抓着一根上游漂来的木头过了江,最终为父亲请到了医生;后来,父亲离世,他悲痛欲绝,效仿古人,在坟边搭建草屋,守墓三年;他的继母姚氏信佛,每逢初一和十五都要去数里外的小庙拈香礼佛,为了让继母不受奔波之苦,便在家附近修了一座小庵……他的故事成了一段段的佳话,记载进了当年的杭州府志和富阳县志,更在族人和乡亲之间口口相传,流传至今。而孝,也成了我们家族的家风。
从小受家风的熏陶,我们胡氏族人一直都遵循着孝道的祖训。比如我爷爷,他也是个孝子。他有个叔叔,年轻时曾在一户人家寄居,为他们干活养家,但到了体衰多病的年龄,就被赶了出来。正当要流落街头时,爷爷把他接回了家,并赡养至终。要知道,当时爷爷才十八九岁,尚未成家呢。爷爷还有个姑母,情况差不多,年轻时收养了一个儿子,含辛茹苦抚养长大成家,可当她老了,无法自食其力的时候,养子却寻找各种理由,要把她逐出家门。爷爷听到这个消息后,二话不说,就把老人接回了家,一直赡养到她过世为止。爷爷因为母亲去世早,与太爷爷相依为命,对太爷爷从小都是言听计从,即便三十多岁,有他自己的事业和儿女之后,太爷爷吩咐他做什么,他都会照办,不管是对还是错。当然到了我爸爸这里,家风仍然如此,爷爷说什么,爸爸就“哦,哦,好,好”的回答,以前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懂了,原来这就是我们胡氏的家风。
“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在各种美德中排行首位,而我们的祖先同样也把孝道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我以后要向祖先和家人学习,好好孝敬长辈,把我们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百善孝为先心得体会 篇3
童年的日子五彩缤纷,许多事都随着时间而被淡漠,但是有一件事却令我一直难以忘怀……
那天,我和往常一样走在上学的路上,路上虽然车水马龙,路边的汽车的轰鸣令我感到厌烦。可是有一个声音却令我更加厌烦。
那是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呻吟是路人纷纷围过来,就连上学的学生也为了凑热闹而忘记了上学的事。他对她的爸爸说:“你好烦!踩的水都溅到我的衣服上了!”
小女孩的爸爸面对着这群“观众”显得有些尴尬,他还连声向女儿道歉,女儿却扬起下巴,做出一副高傲的样子来,说:“对不起?对不起有用吗?对不起就可以让我的衣服变干净吗?”拜拜看了看周围的观众,小声的对女儿说:“给我一点面子,这里好多人,或加重再说,好吗?”女儿这才意识到人们纷纷向他投来责备的目光,女儿也不希望丢面子,所以找了个人群稀落的空子钻了出去,仿佛像逃过那些不同的眼光。
爸爸追向女儿,一直安慰她,还拍了拍她的肩膀。女儿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动作,受宠若惊,可是他还是不肯原谅爸爸。摆出一副公主架子;头也不回地往学校走去。爸爸十分无奈,好似有想去安慰她,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几分钟后父女两人来到了学校,爸爸向她摇了摇手说:“上课认真听讲,放学赶快回家。”爸爸无奈的摇了摇头,深呼吸了一口,仿佛如释负重的一样又走了回去。
我现在已经走出了学校,可是路上那一幕幕却一直在我的心中。或许这件事情真的是他爸爸的错,可是他忘了,忘了那件衣服是谁给他买的;忘了他的命是谁给的;他地一切都源于谁?难道他不知道吗?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是啊!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一切。所以我们也要感恩,而不要恩将仇报,这件事虽发生在小女孩身上,可是它却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中,时时刻刻提醒我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百善孝为先心得体会 篇4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不变的认知,不孝道作为道德的根本。当今社会文化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唯有孝道一直被人所遵从,被人所继承。读了《论语》中的《为孝》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孝道的真谛。
孝乃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喜为父母还在世而喜,一惧,因父母年高而惧。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道乃是心为先,行为次。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现代歌唱出了许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给与他们多少。在乎的仅仅是你对他们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们只要能看见你们,那么他们就会觉的他们是最幸福的老人。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一点:“事父母,能竭其力。”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为先,行为次。当往往我们把这竭尽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对于父母,我们竭尽全力了吗?
孝,乃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感恩的心理。婴孩呱呱落地,从此即与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亲者,无过于父母双亲。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此种慈爱之情,婴儿即能感知。待其稍长,略具智识,即开始教以孝道,即教导孩子体认父母之辛劳,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父母。这样教,这样说,这样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孩子虽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样的疼我爱我,我学父母的样,也应该如此这般去疼父母爱父母,从而使孩子从小即体悟到爱父母是怎样的一种滋味。这种情感体验,就是在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田中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从小即知爱父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可见,中国人教孝,就是要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一步步培养出孩子的爱心来,最终使孩子养成一颗对人类全体大公无私的爱心。而这一切,都是打
小从教孩子孝道开始。孝,既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又是一切教育的归宿。所以中国人说:“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如果说父母疼爱子女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本于天性,那么教孩子孝道则是一种人文教育,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劳,要尽我所能来回报双亲,但这种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时施以正确的教导方法,使之生根、发芽、成长、坚固,则此种感恩的'心情很快会泯灭掉。不知不觉中,认为父母疼我爱我乃天经地义之事,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至于我也要疼父母爱父母,因无人教无人提醒,没有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乃渐渐遗忘于脑后,最后则渺然无知矣。幼童时期就没有引导孩子形成孝道的观念,没有使孝顺父母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长大后却埋怨孩子不懂孝道,岂非是缘木而求鱼!打小就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
,从娃娃抓起,这是最关键的,也最容易见成效。所以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国人的老话:“爱子,教之以义方”,而孝道,就是义方之最大者。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 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世间最可报答的人是谁?依我看就是父母亲。自己本 事再大,官职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过河拆桥。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 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爱别人呢?
百善孝为先心得体会 篇5
《三字经》里写说“首孝悌,次见闻”,我觉得意思应该是说做人要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其次才是学习知识。
孝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那么,什么叫做孝呢?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是子尊老的意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礼记》记载: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汉代贾谊的《新书》说: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在上面呵护着,当孩子长大以后,父母老了,儿子在下面背着老子。孝的字体结构与善事父母之义也是吻合的。现代新华字典对孝的解释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从古到今对孝的解释来看,孝的核心意蕴就是善待父母。子女要尽心尽力地赡养父母,尊敬、关爱父母。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花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是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行孝是天下所有做子女的应该做的,行孝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多陪陪父母,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的确,我们对父母的孝不用轰轰烈烈,我们也许只要多陪陪他们,做一些看
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父母就会十分幸福。正如翟导演所说:“对母亲的爱细化了之后更亲切”。
穆圣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作为儿女,我们一定要抓紧!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好好孝敬父母,别等父母走了,才留下的是永久长远的懊悔和难以了结的孝愿。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岁月间隙的承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所以,趁着我们还能行孝之时,为我们的父母做些什么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