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通用14篇)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1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课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课文赞扬了诸葛亮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的脉络及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3、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4、能把课文的内容编成课本剧。

  5、重点、难点: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及其实质,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之所在及其原因。

  【教学构想】

  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草船借箭》一课,课文篇幅长,距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年代很远。所表达的中心较难领会的特点,教学时按“学前备课──激发兴趣──质疑讨论,自主学习──课中表演──课后阅读”的构想进行。质疑讨论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课时。当学生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教师启发学生针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较浅显的问题进行质疑,训练学生探索性思维。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时教师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诱导他们围绕“诸葛亮神机妙算、具有非凡的才干和广阔的胸怀”这一中心有顺序地质疑,即抓重点词、中心词进行思维辐射,理解课文。在学习总结全文之后,再次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提高学习质量。这样,能充分地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既能在课内又能在课外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前

  自读课文,查资料或请教。《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三国”指哪三国?各国的代表人物是谁?诸葛亮、周瑜各是哪国大将?又是怎样的人?

  二、教学目标

  了解时代背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三、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由《三国演义》电视剧、课文《赤壁之战》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简介时代背景,并画出三国人物关系简图。

  2、学生自读课文:

  ⑴ 划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

  ⑵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⑶ 检查自学效果

  ⑷ 朗读课文, 指名读,老师指出优点及不足,适当范读引导。

  3、质疑问难。

  4、课堂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5、家庭作业:

  ⑴ 读课文6~9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张草船借箭的简易图。并折两只小船串在一起。

  ⑵ 查资料或请教:

  周瑜是如何死的?临死时说了一句什么话?从那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讲读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经过及前因后果,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之所在。

  二、教学过程

  1、解题:

  谁利用草船向谁借箭?诸葛亮为什么能顺利地借到箭?(揭示中心词)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讲读1~2自然段:

  ⑴ 指名读,学生思考,质疑讨论: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

  ⑵ “妒忌”说明周瑜什么?他是怎样做的?

  ⑶ 指名朗读,然后再讨论:面对周瑜的刁难陷害,诸葛亮不仅接受了任务,而且自己立下了军令状,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板书相关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思想。)

  ⑷ 指导朗读。

  3、讲读3~5自然段:

  ⑴ 轻声自读,思考质疑: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样做的?你从中看出什么?

  ⑵ 四人小组讨论。

  ⑶ 检查讨论结果,先指名读有关课文内容,再回答补充问题。

  ⑷ 分角色朗读周瑜、鲁肃、诸葛亮的对话内容,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4、讲读6~9自然段:

  ⑴ 默读课文,完成练习(展示台出示):

  ① 用“—”划出草船借箭出发的时间。用“~~~”划出草船受箭的有关语句。

  ② 同桌两个同学拿出自制简易图,用自制好的小船一边演示,一边说说诸葛亮指挥军士借箭的经过,互相纠正、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⑵ 展示台出示简图,请学生上台演示、讲解。

  ⑶ 师生互相质疑:草船借箭的出发时间为什么选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的安排巧在哪里?说明了什么?(讨论后板书)

  ⑷ 出示课文插图,诸葛亮在干什么?指名读他说的话,他为什么说只管饮酒取乐?

  ⑸ 曹操最后是怎样知道上当的?

  ⑹ 小结,(板书相关词语)朗读指导。

  5、讲读第10自然段:

  ⑴ 齐读,思考回答: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⑵ 周瑜为什么长叹?齐读周瑜的话,想象周瑜当时复杂的心情。

  6、回顾全文:

  ⑴ 诸葛亮神机妙算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 课题中的“借”字什么含义?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赞扬了诸葛亮什么?

  ⑶ 根据板书,说说课文的因果关系,点明学习方法。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编成课本剧。

  二、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课前和同学共同讨论的提纲。

  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3、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言行特点。

  4、注意细节描写:

  (如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在舱内却笑着只管饮酒取乐,从而体会诸葛亮的飘逸安闲、运筹帷幄,于谈笑间巧制曹兵的雄才大略。)

  5、组织学生分组表演并作适当的评价。

  (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

  6、选优秀选手在全班表演。

  7、完成下表。

  三、出示课本剧表演评价表(展示台)

  评价等级语言动作神态表演技巧音响效果总体印象改进意见a       b       c       

  【板书设计】 

  周瑜:妒忌 长叹不如

  识人心

  诸葛亮:挺有才干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十天造箭十万 三天借箭十多万

  (起因) (结果) 

  【教学后记】

  在上《草船借箭》第一课时的时候,学生尤其是男同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说到《三国演义》,侃侃而谈,言无不尽。但是,在上课时,情绪却有些低落,是什么原因呢?课后我与同学们谈心,才知道很多同学平时很喜欢看《三国演义》,尤其是男同学,有不少的男同学已经看了几遍了,已经能够达到耳熟能详,再按老办法上,学生们感到提不起兴趣。我笑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不想按老办法上,同学们有什么好点子呢?”一个男同学说:“表演,让我们表演吧!”“对,演课本剧。”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同学们都兴奋起来。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同意了孩子们的要求。不过,我也提出了要求作为“交换”:要想演好,先把 “剧本”(课本)、“台词”读懂读熟。

  这可是我们班的第一遭,以前,虽然我也就课文怎么上、想怎么学,征求同学们的意见,但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早在我的意料之中,如: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的品质,抓住中心句、抓住重点段深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等。但是这一次却不一样,学生提出的办法是我压根都没想到的,也是我教案中所没有预设的。但是学生提得对,提得好,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忠实服务者,而学生的提法也着实让我高兴了一阵,这意味着学生们在思维上又向创新靠近了一步!教师为什么不能采纳他们的这么好的建议呢?

  第三课时,我调整了教学设计,首先明确表示,采纳同学们提出的建议。先让学生精读课文,揣摩每个人物的特点,尤其是抓住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语、句子深入体会,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中,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兴趣盎然。表演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又内化了语言,在表演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

  试想,如果我没有采纳学生们的建议,仍然按照原有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上课,那么课堂也许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学生的创造力无所不在,最关键的是我们教师是否给了学生创造、创新的时间与空间,是否相信我们的学生,敢于从“神坛”上走到学生的中间。只有我们与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伙伴时,我们教师才会时时处处为学生设身处地的着想,不是吗?

  通过这一堂课的设计及实施,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乐学氛围,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2

  穿插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课文教学思路的主线,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穿插是阅读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穿插可以激发学生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引领学生更好地亲近课文,走进课文深处。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我三次运用了穿插,现在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知识性穿插,似问非问识阴险

  教师旁征博引,巧妙地插进课文相关的知识,恰切地丰厚课文内蕴,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增加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周瑜的一句话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没有学生应答。)

  师:没有关系,我们先来看看造箭的过程吧!

  (教师边放映幻灯边介绍古时造箭的过程。)

  师:看了刚才造箭的图片,你对周瑜说的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生:造一支箭要那么多道工序,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完不成。周瑜这是明知故问。

  生:我觉得周瑜很阴险,给十天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因为造箭的过程太复杂了。

  师:真好,你体会到了周瑜的阴险,那你试着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生:我觉得十天造十万支箭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想,周瑜是想借造箭之事置诸葛亮于死地。

  生:现在,我明白了周瑜此次让诸葛亮十天完成十万支箭任务的目的并不是想齐心协力造箭攻打曹操,而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的一个阴险的圈套。

  师:你也体会到了周瑜的险恶用心,相信你也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好。(生读。)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将造箭的过程通过图片和讲述穿插进来。学生顿时豁然开朗,感受到了造一支箭是多么的复杂,十天造十万支箭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进而感受到周瑜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陷害他!造箭过程的穿插让学生感悟到周瑜话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二、诱导性穿插,军令状里现胆识

  围绕当前的教学主题,巧抓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穿插,一步步地诱导学生探求文字背后的知识,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有情有趣、兴味十足的发现过程。在教学诸葛亮的一句话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处罚。”

  师:这句活中有“军令状”一词,有谁知道“军令状”是什么?

  生:“军令状”就是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会依军法处置。

  师:看来你课前认真预习了。立军令状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军中无戏言,立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你猜猜看,诸葛亮在军令状里可能会写些什么?

  生:我诸葛亮愿意在三天之内完成十万支箭,如不完成愿意受都督处罚。

  生:我诸葛孔明保证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否则愿受军法处置。

  师:同学们基本上说出了军令状的内容,你对诸葛亮立军令状有什么感想?

  生:我感受到了诸葛亮是个很自信的人,因为十天造十万支箭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他不但不推辞,反而接受并立下了军令状,足以看出他对完成这项任务很有信心。

  师:回答真精彩,你想加个什么提示语来读读这句话?

  生:我想加个“从容不迫”。(生读。)

  生:我感受到了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只有有胆识的人才会立下这样的军令状,不给自己留半点退路。

  师:体会得真好。但大家想想诸葛亮是不是真的不给自己留退路?(生:不是。)对了,诸葛亮其实只是没有让别人看出他留了后路。现在你想加个什么提示语来读读这句话?

  生:我想加个“十拿九稳”。(生读。)

  生:我想诸葛亮立这样的军令状,是因为他对“草船借箭”的计划考虑十分周密,很有把握了。

  我想加个“胸有成竹”来读。(生读。)

  教学时,我紧扣“军令状”这个关键词,透过军令状,让学生发现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人。教学层层深入,如剥茧抽丝,学生对诸葛亮这句话的感悟水到渠成。诸葛亮的形象也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三、欣赏性穿插,身临其境品三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人课文,教师穿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欣赏性的教学资源,创设与课文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课文意境的理解。在学完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之后,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看到了一个有着险恶用心、妒贤忌能的周瑜和一个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诸葛亮,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斗智斗勇的场景。

  教师播放《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对话的视频片段(选自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34集)。周瑜笑里藏刀的神态,步步紧逼的语调,诸葛亮总是轻摇鹅毛扇的闲庭信步,悠然自得。视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过程。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而为周瑜的阴险而愤怒,时而为诸葛亮的胆识钦佩不已。他们从更加直观的视频中感受到了两个人物的不同形象。此时,我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他们读得更加有滋有味,如临其境。

  如果说视频欣赏之前的教学让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里树立、丰满起来了,那么这段视频的播放让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里立体、鲜活起来了。穿插的视频是教师教学的语言所不能代替的,它让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它吸引了学生,诠释了课文,活跃了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穿插一幅画、一段文字,还是一首歌、一段视频……只要是当前教学所需,学生所求,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拐一个弯,教师不去正面地讲析而是不失时机地进行穿插,为学生和课文牵线搭桥,就可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向纵深发展,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

  注:原题目为“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副标题为“以《草船借箭》为例”,此文题目为本网编者所加。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3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传统 “以本为本”

  狭隘观念的影响,教师拘泥于教材和既定的教学设计,不敢越雷池一步,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缺乏资源意识,对潜藏于课堂内外各种学习素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久而久之,语文课程学习的鲜活源头遭到堵塞。这种按部就班的简单教学形式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把课内与课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我们周围的语文课程资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情内容改写的,故事情节错中复杂。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对学习本课是十分必要的。课内外结合,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广泛利用图书、网络等多种资源,全方位地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形象。

  【教材说明】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教学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资料,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加强伙伴间的合作,提高探究能力,扩大学生对“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特征。

  【教学过程】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这是什么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

  (这样的问题设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很快投入对课文的关注中。)

  生:这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师:(相机调查)在读《草船借箭》之前就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的同学请举手。

  (男生只有一人未举手,女生有六人未举手)

  师:读过《三国演义》原著的同学有多少?

  (只有4人)

  师:知道“草船借箭”故事的人有多少?

  生:(有45人)

  师:你们是如何知道的?

  生:电视上看的。

  生:读故事书后了解的。

  生:……

  师:谈谈你对《三国演义》的认识。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等的差异,他们对《三国演义》的认识也是不同的。以下的交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为学生创造了阐述自己见解的机会。)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四大名著中我最看喜欢《西游记》,一看就能看懂。

  生:《三国演义》我已经看过好多遍,我对其中的曹操、诸葛亮、等人物都了一些了解。

  生:我最喜欢曹操,因为他很珍惜人才。

  生:我喜欢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他不用就吓退了司马懿。

  师:这就是诸葛亮摆“空城计”。

  生:……

  师:今天我们只对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有关资料向大家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来交流大家收集的资料。

  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大家争先恐后地说)

  (根据课文特点,教学中以“全方位地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班级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信息中,形成对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特征的认识。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间信息交流、思维碰撞,激活了课堂参与,拓宽了阅读视野。)

  师:(参加各小组交流旁听,留意周瑜、鲁肃、曹操的资料。巡视一周后待全班交流。)

  师:请同学们说说周瑜,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先要介绍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生:我从学校图书室借了这本书,看书后我发现周瑜是一个十分聪明,但又爱妒忌的人,他特别妒忌诸葛亮,还说“既生瑜,何生亮!”

  生:我是上网,通过百度查阅到的。

  生:……

  师:(课前,我推荐学生打开搜索网站,如google、百度、新浪、搜狐等,输入关键词“诸葛亮”“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三国志”等,寻找与草船借箭有关的内容,并对网上搜索的内容进行筛选,将自己最喜爱的内容,写成介绍的小知识,或写成一则小故事。课时,学生交流时都表现出了极为高涨的热情,他们认为,通过网络等渠道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中标注出来。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1)默读课文,思考。

  (2)分组交流。

  (3)集体交流。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过渡: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教师揭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4.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6.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孙明今日伏周郎。

  三、布置作业

  复述课文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

  2、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背景,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妒忌心理。

  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突破方法

  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朗读,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然后引导出诸葛亮的所作所为,领悟课文发展经过。

  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和他的创新。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学法:自学讨论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小帆船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导语:

  同学们今天有领导、老师到我们班来听课指导,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师生鼓掌)你们紧张吗?老师我也紧张,让我们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

  听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又重新把我们带进了三国时代,那风起云涌、斗智斗勇、英雄辈出的时代。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探究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于《三国演义》的一段故事《草船借箭》。板书:11、草船借箭

  一、回味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故事的起因是——周瑜设计,要诸葛亮三天内造10万支箭;经过是——诸葛亮趁雾天,向曹操草船借箭;结果是——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这节课我们首先用学过的抓词语、抓句子的品读法来探究学习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边看边思考: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生答:“神机妙算”。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生:惊人的智慧,巧妙的策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师:谁能用这个词说句话?生:略)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教师引入:

  “请同学们齐读‘雾中借箭'这部分,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找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生: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懂天文]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大!  

  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坐在船上,靠近曹操水寨,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是啊,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我们一起读一读。(师生齐读本句)

  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进一步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出示句子):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比较讨论。)

  过渡: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

  三、回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下面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读后分小组组织讨论交流。要求:小组长组织好,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说说自己的探究结果,最后由组长总结,派代表发言。

  2、识人心。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在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笑曹操,注定失败。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这是指出他在笑曹操的谨慎多疑、轻易中计,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

  师:还在笑谁? 生:笑周瑜,狂费心机。

  师:你从诸葛亮说的什么话中体会到?(生:略)

  师:这是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智慧的笑、胜利的笑。

  师:还在笑谁? 生:笑鲁肃,老实胆小。

  师: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这是宽厚的笑。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狂费心机。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话,说——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老师我觉得诸葛亮这句(出示句子:“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的话,请写出来。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幻灯出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3、知地理

  引导学生(找出并齐读):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师生共同用简笔画钩画,再用小船表演。)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出示句子: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男生读)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 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 于把握全局。

  师:同学们,适当的嫉妒会带给你们上进、拼搏,但嫉妒心太强,就会扭曲我们的心灵,所以你们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要像周瑜那样。那么,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乃至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会生活的很快乐!很幸福!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师提示:那么他们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生:略)

  四、总结

  随着探究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懂天时,知地理,识人心)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资料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课后请阅读《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第46回。

  学了课文后,你认为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生:略)

  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的歇后语是什么?(生讨论交流,师归纳: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做题?

  生:《草船骗箭》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谢谢曹丞相的箭。”这有个“谢谢”一词,“骗”箭会说“谢谢”吗?……

  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幻灯放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课后把这首诗背熟。

  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生讨论,师总结:

  (1)要获得成功,必须掌握各种知识(天文地理......)

  (2)变“造箭 ”为“借箭”——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

  五、研究其他人物

  1、诸葛亮是那样的神机妙算,其他的人物又怎么样?

  a、周瑜---阴险狡猾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把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智慧过人,刻画得栩栩如生。

  b、曹操---- 谨慎多疑

  c、鲁肃---- 忠厚老实

  2、课文就是这样,通过语言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平时的写作上,我们也要学习刻画人物语言的写作方法。

  五、课后延伸,涓涓细流入江海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一节课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只是沧海一粟,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从其他名著节选出来的片段,更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其他名著。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课后小练笔:我心中的诸葛亮

  板书:

  11、草船借箭

  诸葛亮 笑 周瑜 阴险狡猾

  懂天文 曹操 谨慎多疑

  神机妙算 知地理 鲁肃 忠厚老实

  识人心

  抓词语、抓句子的品读法

  用联系的方法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6

  (-)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品读课文 咀嚼赏析,分析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个性特色。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

  (l)“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4)“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5)“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6)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生: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

  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生: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师: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3)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生: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生: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揭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师: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生:创造性思维

  4.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6,研读课文 拓展延伸 。

  (1)收集《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资料,召开一次“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读书交流会。

  (2)选择同体裁或同作者的文段、作品,并运用课内的知识方法去研读这些课外的材料,举一反三,从而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样在《草船借箭》一文中,文章分析后让学生讨论列举《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性格,并讲述你认为最精彩的故事例如:《空城计》,《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7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基本理念,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课文《草船借箭》这节课,我运用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和课堂教学策略,重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片断(一)]

  师:请浏览课文,用文中一处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点出中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可以和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交流评价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生:他算到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并为他保密。

  ……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生:周瑜感叹:“我真比不上他!”

  师:想象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说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生: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

  [教学片断二]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最想说的用一句话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你的多疑,促成了诸葛亮借箭的成功。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

  生:我想对鲁肃说:没有你的帮助,诸葛亮“草船借箭”也不会取得成功,这里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生:我想对诸葛亮说:你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佩服你。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老师剥夺,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按部就班地进行。为此,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其次,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主学生学会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并牢牢抓住“神机妙算”关键词,贯穿“读文、探究、感悟”的教学特点,重读悟,重感悟,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的灵魂,目的是让学生阅读、合作、探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这一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重、难点,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关效的读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又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以读为本”,本节课我坚持通过多种形式多角度的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如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两人的一问一答,很有意思。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在读中去领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说说心理话”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感情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

  (此篇是二00五年作者参加“福州教育学院、福州市小学教育研究会”评选中获奖的优秀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8

  1、学生自学:自由读“神机妙算”这一部分内容,用浪线划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诸葛亮神在哪儿,妙在哪儿。

  2、学生交流汇报,朗读体会诸葛亮“知天时”。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生: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

  (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

  (生第三次读)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王老师读。(教师范读)来,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

  (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读得很好)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众笑)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本句)

  反思:

  1、独辟蹊径,从不同角度,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为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知天时”,我抓住“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一句精心设计读的训练,以读代讲。短短一句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气去读,分别读出了雾的大、鲁肃的害怕和诸葛亮的高兴。我还十分注重读的训练方式,通过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练读、品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还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悟到:对短短一句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更不用说一篇文章了。文学有其多义性、丰富性,我们读书就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2、评价学生朗读,风趣幽默,别具一格。

  当学生对文句的理解不深,朗读不到位,心里正着急时,我给予幽默、个性化的评价,巧妙地创设了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化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渗透了朗读的指导。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9

  《草船借箭》是小语人教版第十册的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多数学生已经读过连环画册或者看过电视剧,对故事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印象。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习者是主体”。本篇课文的教学我是以“神机妙算”这个成语为突破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仔细品位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老师:刚才同学读了课文,觉得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谁能说说神机妙算的意思?

  生:机,就是机智的意思。

  生:算,就是打算。

  老师:妙算呢?

  生:巧妙的打算。

  老师:那么神机妙算的意思呢?

  生:神机妙算,就是说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打算。

  老师:说的好。做事能有预见性,根据形式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做神机妙算了。

  老师:那么课文里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请同学仔细的品位课文内容,把这些内容找出来。

  生:当周瑜叫诸葛亮在10天造出10万支箭的时候,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说,只要3天,可以看出,他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并且已经想好了如何去应对他的方法。

  老师:说的很有道理,说明诸葛亮对周瑜的性格了解得很清楚。

  生:诸葛亮吩咐把找20条快船30个军士,说明他已经算计好了得到10万只箭的最佳人手和工具。

  生:一千个草把子也说明了这一点。

  生:课文里有一句话也可以看出来:每条船接受了五六千只箭,20条船总共有20多万只。

  老师:诸葛亮的数学运算能力真是一绝。

  生:把20条船用绳索连起来,这样在统一受箭的时候才会集中,不浪费空间。

  生:我补充,来去的途中也便于统一行动。

  生:特别是回去的时候,曹操派人追杀,这样行动起来就迅速了。

  生:说到这里,我想到课文里的一句话,诸葛亮回去的时候船是顺风顺水,曹操要追也来不及了。

  老师:能看出什么问题来?

  生:诸葛亮对天气情况也很熟悉,他三天以前就预见到了。

  老师:还有哪里能看出诸葛亮对于天气的熟悉?

  生:第一天和第二天诸葛亮都不急着行动,到了第三天的四更,诸葛亮才开始行动,这时,江上大雾漫天,而这是诸葛亮需要的天气。说明他也提前都估计到了。

  老师:当鲁肃吃惊地问,如果曹操出来怎么办,诸葛亮是怎么说的?他的回答你能看出点什么?

  生:诸葛亮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出兵。

  老师:诸葛亮的胆子怎么这样大呢?

  生:因为他已经知道操场的性格特点了?

  老师:什么性格呢?

  生:生性多疑啊!

  老师:诸葛亮对人了解的很透彻了。

  老师:对于鲁肃,诸葛亮很信任他,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鲁肃为人忠厚诚实。

  老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这个特点。

  生:诸葛亮让鲁肃不要把他的计策告诉周瑜,鲁肃很守信用。

  老师:看来,诸葛亮对人,对天气,对于如何布阵都是得心应手的。这样的人真可以称得上神机妙算了。

  【教学收获】

  本篇课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叫我为之一喜,学生的的深刻理解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我的新里引起了震撼。学生多会思想,多会思考。自始自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让学生自发的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我们教师就得营造出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读书、说话,不断地质疑、解疑,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生动起来。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10

  一 设计思想

  由于《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对学习本课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课内外结合,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之中,广泛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图书、音像、图片、生活卡片、网络等多种资源,全方位地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形象。

  二、 教学过程

  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生:揭示课文出处-------《三国演义》。

  师:谈谈你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已经看过三遍,我对其中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人物都有很多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只对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有关资料向大家介绍。

  生:我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是从统一方便面食品公司发行的“三国风云录”的人物卡片开始的,一开始的兴趣是喷香的方便面,(同学大笑)后来却只对卡片感兴趣了。如: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躬耕于南阳,好为《梁夫吟》,刘备三顾茅庐而得之。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留下无数万古传颂的故事。他一生鞠躬尽瘁,后来史官称:“治世之良才,管(管仲)、萧(萧何)之亚匹”。他的攻击力1800,防御力 2200,智谋力3300,步兵a,马兵a,弓箭a,水军b,阵法:一字长龙阵、二龙出水阵、云龙三现阵、两仪四象阵、六丁六甲阵、七星连珠阵、八门金锁阵、河洛八卦阵、十面埋伏阵、混元一气阵。

  生:我最佩服也是诸葛亮,我对他的了解是看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有两场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场是三顾茅庐,还有一场就是草船借箭,就说“草船借箭”吧,诸葛亮神机妙算,知道第三天午夜有大雾,真是通晓天文地理,利用江面浓雾,不费一兵一卒,不用一竹一翎,巧得十万支箭,那才真叫人佩服呢!

  师:(相机调查),在读《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之前就对三国有关知识有所了解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班除一人外,都举起了小手)

  师:读过《三国演义》原著的同学有多少?

  生:(有24人,占全班总人数的39%)

  师:知道并能说出“草船借箭”故事的人有多少?

  生:(有41人,占全班总人数的64%)

  师:好,我们接着交流你所收集的资料,我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告诉你们一学习小组(四人一组)的同学,记住每人只有两分半钟,所以只你介绍跟本课有关的内容。

  生:(四人一组大家争先恐后地说)  师:(参加各小组交流旁听,留意周瑜、鲁肃、曹操的资料。巡视一周后待全班交流。)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停下,我请位同学来说说周瑜,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先要介绍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生:我家有本《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鉴赏辞典》,我从那上面了解到的,下面是我摘抄的一部分:三国史上英雄辈出,江东的周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叱诧风云、挥斥自如地指挥了赤壁之战,具有超群的军事素质;曾经竭忠尽智、卓有成效地辅助了东吴政权,具有杰出的王佐之才。他年少气盛,聪颖过人,沉机果断、富于韬略,却又心胸狭窄、忌刻好胜,雅量不足。性格弱点,制约并阻碍着他的才智的发挥,也折磨着他的身心,终于金疮迸裂,英年早逝。

  师:课文中有没有说明周瑜心胸狭窄,雅量不足的表现呢?

  生:读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师:这足以说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要假公济私,加害诸葛亮。

  师:请问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要感谢两个人,你知道是谁吗?

  生:鲁肃、曹操。

  师:他为什么要感谢鲁肃呢?

  生:我是看《三国演义》原著的。我认为他首先要感谢鲁肃,因为正是鲁肃忠厚老实,没有告诉周瑜而私自调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有三十名军士,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要是告诉了都督,都督哪能容忍他帮助诸葛亮调用呢?这样一来诸葛亮也就只能望雾兴叹了。

  师:请读这一部分课文,体会鲁肃的忠厚老实。

  生:(学生默读课文)

  师: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感谢曹操呢?

  生:我跟曹操是老乡,我们同为安徽亳州人,去年春节回家,我特地去参观了曹操家族墓地,并对曹操有了一些了解,曹操这人,牢笼人心而又嫉妒贤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而又愚蠢,坦诚而又虚诈。“草船借箭”的故事中,诸葛亮就是利用了曹操疑心重,知其不敢冒险进攻的心理,而不费一点气力就借箭成功的。大家说是不是该感谢曹操哇。

  生:是,是,是------(大家异口同声)

  师:分学习小组谈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以及对诸葛亮的认识。

  生: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生:有大将风范,遇事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生:以大局为重。

  师:请大家谈谈你搜集资料的经验。

  生:我请爷爷给我讲故事,因为我爷爷是人文学院的历史教授。

  生:我上网打开网站,输入“草船借箭”词条,用了0.13秒钟,搜索到相关资料5850条,共10页。

  生:我去了图书馆。

  生:我打开书柜找到了《三国演义》认真读了其中的第46回——草船借箭。

  生:……

  师:善于积累生活中的资料,快速查找资料,是我们生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要培养并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为生活、学习服务。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4、复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难点

  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过程

  预习任务:

  1、利用工具书学会生字、生词。

  2、课文选自那部小说?你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

  3、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预习:

  1、听写生字词语。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2、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请同学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定一生交流,其他补充。

  4、说说你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为什么?

  导学提纲: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划出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体会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

  3、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

  (1).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什么事“军令状”?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高兴?)

  (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何处)

  课堂检测题:

  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幔援寨延

  漫缓赛廷

  2、看拼音写词语。

  dùjìdūdūyánshēnshuǐzhàiléigǔ

  nàhǎnzhīyuánchéngxiàngcáocāo

  3、句子练习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陈述句)

  (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改转述句:

  (3)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缩句)

  4、我来点评:

  课文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简单评价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写出简单评语。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12

  佚名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 立军令状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大雾漫天) 靠近水寨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掉转船头 (放箭如雨) 神机妙算

  创造教育得失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13

  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当我肝长气短的讲完课文后,我问学生觉得周瑜、鲁肃、诸葛亮他们是怎样的人,学生茫然。我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巩固课文内容,多数同学采用分角色朗读,也有自己读的。可是读完后还是没有什么效果。我又提议,大家把文章改成剧本来表演一下,开始同学们惊讶,继而大家就雀跃起来。

  趁热打铁,我就让同学们自由结合,自编自演。学生的兴趣很浓,排演时,我发现同学们只是在按照课文内容排练,而 这样使剧中的不少内容给人以不衔接的感觉,因而,我又问他们:“周瑜让鲁肃到诸葛亮哪儿去探听探听,接下来就是诸葛亮说……,这样演有何感觉?”有的学生说:“没什么呀”。有的说“不好,有点别扭”。我说:“我们的演出场地是一定的,每个人站在中间的位置比较好,你们想想怎么做比较好”,“我们添加点内容来衔接上下文怎么样?”。我兴奋的说:“太好了,我给你们两天的时间排练,然后比赛,看看哪个组表演的最好,最好的演员奖给一个标志。”

  课后我发现同学们一有时间就凑在一起排练,有时因教室拥挤就干脆到操场上排练。有时为了一个环节编排,他们会互相讨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看他们这样认真和专注的态度,我特别欣慰,同时也对他们的表演充满了信心。。

  终于到了比赛时间,他们的演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无须再问他们周瑜、鲁肃、诸葛亮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从他们的表演中已经看到了他们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从故事环节的安排和舞台角色的转换上。如:周瑜吩咐鲁肃到诸葛亮哪儿去探听探听,这时台上的周瑜怎样离开舞台?有的同学说:“我们就要与曹军交战,我要去查看一下军情。”有的同学说:“我要到练兵场去看看,给士兵们鼓鼓劲”还有的同学说:“这几天忙与军事太累了,我先休息一会儿。”……当诸葛亮要离开时,有的同学说:“天气真好,我出去散散步。”有的同学说:“我回书房看看书。”等等。我看 到了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开阔。从学生个人的表现方面,宫丽丽最突出,她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这次她表演的是鲁肃,比赛时,她举止大方,声音洪亮,完全像换了个人。教师上课方式的一点改变竟让我看到了学生个性的改变。

  在“六、一儿童节”文艺节目评选时,我大胆的将我班的课本剧搬上了舞台,同学们的表演给师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时博得台下阵阵掌声。后来竟有老师说:“你们班的人才就是多”。我笑了。

  通过这一堂课的尝试,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些极具价值而又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只要我们善于引导,以恰当的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就会使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情感、灵性、智慧去巩固课文内容,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内化、掌握,这也是师生教学互动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就会使语文课堂绽放出勃勃生机。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14

  佚名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听课文第三段录音,听时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导之以思

  1、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

  出示:这时候大雾……

  齐读。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肯定是大雾漫天(板书:大雾漫天)可见诸葛亮懂得什么?(板书:懂天文)

  2、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

  齐读。

  比较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不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文里加上“一定”说明了什么?

  读出自信的语气(朗读指导)

  哪些句子证明,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果然不敢出兵呢?

  曹操确实不敢出兵,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板书: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曹操这个人的——特点。(板书:知人心)

  3、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还“算”到了什么

  出示:曹操知道上了当……

  诸葛亮算到那天正好是顺风顺水(板书:顺风顺水),可见诸葛亮还懂什么?(板书:晓地理)

  4、学到这里,你们佩服诸葛的神机妙算吗?好,现在你们能围绕“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把上面几方面内容连起来说说吗?

  5、学生试说,指名说,评价。

  6、小结: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知地知人,所以能顺利地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三、导之以练

  1、那么诸葛这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读第三段,用线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

  师: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掉过来可以吗?为什么?(用手当船操作,体会这样安排的巧妙)

  出示: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

  齐读,这句中的“谢谢”是什么意思?(感谢、嘲笑)

  朗读指导

  (3)老师已把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写出来了。(出示)

  吩咐 朝北岸开去

  下令 一字儿排开

  又叫 擂鼓呐喊

  又下令 掉转船头

  吩咐 齐声呐喊

  就叫 驶向南岸

  (4)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鲁肃,该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说话练习)

  四、总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