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实景演出策划案(精选5篇)
大型实景演出策划案范文第1篇
当今这个时代,持久的全球性金融挑战、持续的中东动乱、飞涨的大宗商品价格、深刻的政治局势变动以及其他的重要破坏性事件层出不穷。为了增加组织灵活性、更好地做出预测并建立业务战略和执行之间更强劲的连接,我们付出了很多。正是由于这一显而易见的真实原因,领导者面临着由日益增加的复杂性和波动性引发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这表明领导者需要采用战略规划工具来准确地解释并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环境。实际上科尔尼2023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51%的被调查企业管理者试图增强他们的战略规划流程和工具。
在这些工具中,基于情景的战略规划重新出现,成为商业领导者试图理解复杂的全球变革动因及其对业务影响的关键工具之选。对于科尔尼来说,基于情景的规划并不新奇特别。实际上,我们使用情景规划工具已经20余年,长期帮助我们的客户确定全球趋势和事件对商业情况的影响。
虽说如此,为了与时俱进,情景规划作为一个战略工具必须不断演化,与周围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相匹配。这一演化首先需要重新定位情景规划活动,关注该流程所产生的战略工具和好处。
问一个正确的问题
虽然情景规划日益流行,对此仍然有很多误解,包括有关它是什么,在战略背景下应该如何使用,应该如何部署,以及组织能从中获得什么收益等。一个常常发生的情况是,把情景方法变成和传统的预测活动差不多的方法,将明确的可能性指定到潜在的结果;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情景规划演化成为了建立在空洞基础上的关于未来的幻想,与当前环境几乎没有关系。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将情景规划当作抽象的活动,只对遥远的未来有价值,但对制定当前决策的实际价值甚少或者几乎没有。
事实恰恰相反,情景规划的目的是让领导者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和对变革起作用的宏观因素,并使得领导者关注执行层面的决策制定。我们认为,基于情景的战略规划的艺术,就是将“假设状况”与实际的决策制定流程联系起来。必要的话,这需要将宏观的概念转变成为对于某个明确的市场、行业领域和单个公司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如果有效地实施——以具有创造性的、精确的方式实施,并且股东积极参与而且解放思想,情景规划就能成为获得直接影响和长期优势的宝贵工具。
正如彼得·德鲁克曾评论的:“管理决策中最常见的错误之源是强调寻找正确的答案而不是正确的问题。”这句话强调了业务领袖所面临的挑战:在确定性和精确性日益捉摸不定的时期强烈渴望获得更高程度的确定性和精确性。商业环境中众多企业都尝试着测量极其复杂的交互作用,这是挑战的来源所在。这种做法使得他们传播一个错误的概念,那就是我们可以将可能性指定到大量变量所控制的结果——甚至精确到小数点位数。
在实践中,我们知道未来从来都是不确定的。人们是否还记得2006年对于美国住房市场乐观的、积极发展的预测,或者过去几年预计油价增速将放缓的预测,这些预测的错误之处让人记忆深刻。实际上,这些预测和其他较为突出的错误预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除了被证明是错误的之外,就是它们都是从对未来的静止观点演化而来的。
试想一下在过去两年中实现的“未知的未知”?谁能预测到“阿拉伯之春”以及在过去几年主导了媒体头条的政局和社会转变?或者日本灾难性的地震、海啸和核危机将如何阻碍全球经济萧条之后的恢复?
相比而言,情景规划并不是试图用一系列静态的假设来预测未来。恰恰相反,它生成了一系列动态的貌似合理的结果,用这些结果挑战先入之见,揭露盲点,并帮助组织遵守普遍接受的方向和行动。将预测主导的方法和情景主导的流程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这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预测鼓励组织高度重视某个单一结果,对此仅提供数量有限的战略备选方案。按照德鲁克的说法,这是在试图提供正确的答案。情景规划通过引入不确定的因素挑战组织偏见,从而生成各种不同的战略可能性,其目的是确定正确的问题。
情景规划一般是由其产生的基本结果描述所定义的,而描述的产生流程更加重要。如果要较好地实施,情景规划活动需要某组织内的多个层级和职能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并且由外部专家提供意见和洞察。组织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共同创造情景,而不是将预测结果告诉他们,这才是隋景规划和传统预测方法的关键区别;情景规划拥有传统规划流程所缺乏的人员支持和协调。从这种意义上说,情景规划的过程比目的更重要。
确定情景的过程
关于情景规划活动采用的不同方法分为若干思想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自己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两个领先的思想流派是归纳法和演绎法。在最终的分析中,我们认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价值,选择哪个方法取决于情景实践所处的环境。
情景规划的两种方法首先是确定公司外部环境中的势力,著名的情景规划专家和作家Kees vander Heijden称其为背景型环境(contextual environment)和交易型环境(transactional environment)。背景型环境是由塑造外部环境的更广泛的宏观势力所构成的。这些势力包括经济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对可持续性发展的担忧。交易型环境包括公司所交互来往的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供应商、监管者和其他方。交易型和背景型环境的区别之处较为复杂。牛津大学的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资深研究教授Rafael Ramirez所提供的一个经验法则是交易型环境中的相关企业或者势力方应该是可以“与之握手”的,而背景型环境涉及更普遍的势力。
交易型和背景型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它们所生成的情景描述的可变因素。然而,归纳法和演绎法所关注的变量和相互作用数量有所不同。
归纳法考虑到了几乎无数的变量,并能产生类似的固定情景量。其结果是产生了一系列非常丰富和复杂的情景,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将参与规划流程的情景数目减少到合理的数量。确定交易型环境和情景型环境中的所有交互和互动影响的流程是很耗费时间的。因此,归纳法最适合的项目是范围和复杂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并且该项目拥有专用于此的合适的时间和资源以便确保成功。
相比而言,演绎法关注的是影响该组织的两个最关键的动因。可以用一个2×2的矩阵来描绘这些动因,将可能的情景限制到4个。演绎法不如归纳法复杂,能快速执行而且需要的资源更少。当速度很重要或者资源有限的时候,演绎法是归纳法的较吸引人的替代方式。
这些方法所共有的是通过互动的和反复的流程挑战假设并驱动创造性的思考,从而展示对未来的多种观点。这两种方法产生的情景描述是稳健而且启人深思的,都是产生情景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情景本身就是这一过程目的。
从未来开始,往回研究
情景规划流程最显见的产品是它最终产生的一系列情景,与此同时,情景规划活动也产生一系列的工具,组织可以用它来驱动更强大的战略洞察意见和文化变革。
情景描述是有关公司未来运营的商业环境的说明。它们通常是以叙述的形式出现,其中其他的未来情景以丰富而且吸引人的方式出现,表现每个未来情景的不同轮廓和结构,也可以采用更视觉化的形态展示情景。在一个更具创造性的实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情景如同都市地铁图中相互交错的道路一样被展示出来。用这些媒体展示的目的是给情景参与者提供有关未来的更长远的某个愿景,而其他的标准化预测方式则是无法提供的。
情景描述的视角也与传统的预测方法有着显著的不同。传统的预测使用当前作为起始点,而情景描述从未来的视角开始。通过从未来开始,往回研究,描述引起那种情况发生的环境和事件,情景视角强有力地展示了驱动未来实现的不同趋势,以及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和里程碑。
情景描述所揭示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可以用来创造一个早期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跟踪商业环境中起作用的关键势力,监察在不同的情景背景之下它们在哪里,并最终有助于提供对未来问题的理解,促使采取修正性的行动。
2008年雷曼破产之时,债券巨头PIMCO戏剧性地展示了这一动态规划协议的价值。在破产发生之前,PIMCO已经开展了一个情景规划活动,旨在了解围绕着像雷曼这样的主要合约方的不确定因素。虽然雷曼看上去很稳固——破产前一天其流动资产报告是325亿美元——PIMCO的情景规划流程发现其破产是一个潜在的盲点。2008年9月14日,当其他公司还在奋力试图了解雷曼发生的事情之时,PIMCO已经制订好了计划并准备执行。
PIMCO的案例也证明了组织灵活性和机构灵活性的重要性——即公司中的个人有能力接纳快速变革这一前景,并且有能力快速果断地响应。从很大程度上讲,建立灵活性是规划的职能,这也是一家公司文化构成的产品。情景规划是将某组织的文化从呆板和缓慢文化转变为具有活力和灵活性文化的一个重要工具。
正确的流程非常重要。简单地将一套情景交付给执行团队或者战略集团可能短时间内很有趣,但是不可能创造真正的价值。为了真正有效,情景规划需要依靠组织中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投入和创造性投入。当某个组织的个人对未来可能的反复流程做出贡献时,每个人都对结果有所投入,并与最终产品匹配。这一常见的过程将参与者的动态思维价值和未来的多重视角联系起来,每个结果的影响和后果都经过了彻底思考。
整个组织中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也能产生—个必然的结果,这比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预测更能产生多样化的观点和意见。某个组织的集体智慧增加了各种战略意见的深度,并拓宽了组织的视野,使其能看到附加的风险并确定之前未见到的机会。
情景规划的好处
情景规划能产生3个重要工具:关于未来的一系列描述、早期预警系统及组织并匹配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文化变革。这些工具为那些参与情景规划流程的公司生成了很多好处,产生了直接影响和不断增强的优势。这些好处包括下列内容:
通过将另一种观点和流程引入传统预测中,帮助确定传统流程未能发现的风险和机会,从而产生更广阔的视野。
通过在基于情景的探索体验未来的流程,获得对于现在和未来更有效的理解,从而指导投资决策和战略重点。
采用提供更好的战略备选方案和更稳健的规划流程,能产生更完善的应急计划,并授权组织快速响应以便执行这些计划。
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好处结合起来能给现在和未来提供更好的决策。
更广阔的视野。情景规划将组织规划流程的范围扩展,从单独的传统型预测扩张到一系列的可能的未来情景,因此拓宽组织的视野。利用公司内外利益相关者的洞察意见,并且鼓励在情景建立流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创新性思考,就能更进一步完善这一隋景规划。从短期而言,拥有更广阔视野的公司能更好地评估他们的战略备选方案,并找到那些采用传统的规划流程可能隐藏的风险。从长期而言,基于情景的规划流程给组织带来的文化灵活性和开明的思想有助于避免有害的决策圈套。例如,情景规划通过提供新颖视角和挑战传统智慧,有助于避免肯定证据的陷阱(confirming evidence trap),该陷阱指的是管理者寻求支持某个盛行观点的证据。
更好地理解世界。情景规划阐明当前决策或者趋势引起未来可能情景发生的路径,从而帮助领导者理解当前和未来的全球业务环境。因果关系是情景建设流程的一部分,使领导者了解到,他们今天的选择如何影响许多不同的未来场景中的组织定位。因果关系帮助管理人员理解,他们现在作决策的方式能规避未来的风险,或者应对未来的新机遇做出更好的定位。情景除了能改进内部透明度之外,还是对外部利益相关者,比如投资者和分析师,解释当前决策如何引导产生未来不断增长优势的强有力的工具。
更稳健的战略规划。更广阔的视野和对全球业务环境更好的理解能有助于创造更稳健的战略规划流程。当某组织了解了业务情况的驱动因素和与公司行为的相互作用之后,可以对当前计划进行压力测试,确定它们在不同情景规划中的投资回报。根据在不同情景中的发展情况,这些计划也可以变更。情景规划通过展示出更动态和更多变量的未来,促进产生更好的应急计划,适合未来的更多可能性。通过情景规划产生的早期预警系统,公司就能被提醒去执行这些应急计划。更进一步来说,参与情景规划的组织从文化上能更好地为内在战略规划做准备,而且当业务环境表明有必要改变方向时,它们更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去改变方向。
大型实景演出策划案范文第2篇
恰逢其时,乔治•安格斯•希尔、菲利普•列维斯和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3位著名的学者、设计师、理论家分别创立了各自的景观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其理论发现与设计实践成为轰动一时的创举,并且最终形成了生态因子评价与土地适宜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分类与土地重归排序1961年,乔治•安格斯•希尔运用数据信息叠加技术完成了加拿大安大略省规划,使之成为土地分类及适宜性分析的首个典型案例。1966年,乔治•希尔的生态学工作方法已经能够根据土地的潜力、适应性和可行性,对其合理利用提出建设性的规划意见。在指导编制安大略省自然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保护计划中,乔治•希尔运用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的景观分类方法,以具有梯度变化的气候和地形特征为基础,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一系列连续的、具有相似地文特征的小尺度土地单元,并将每一种地文类型和相似土地单元与预先制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列表相比较,列出其针对每种利用方式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潜能与制约,从而将之前划分的土地单元重新归组为更大尺度的地理格局,即景观单元;最后通过排序确定其对于单一或复合土地用途的相对潜力;而对于每个景观单元来说,在其土地利用方式序列中排在首位且具有最高可行性的即为主导利用方式(图1)[3]。由希尔提出的这种“分解—比较—重归—排序”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基于对区域土地气候及地文特征的调查与分析,虽然简单甚至粗陋,却构成了生态因子叠加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雏形。地图叠加技术与环境廊道其后,威斯康辛州资源开发部的首席顾问菲利普•列维斯应用图纸叠加分析技术对该州的自然资源进行了评价。与乔治•希尔关注环境的生物物理特征不同,列维斯更加关注景观的自然性、人文性及社会性。在进行威斯康辛州环境规划的过程中,列维斯将独立的景观元素叠加整合为一张综合地图,勾勒了威斯康辛州重要环境区域的基本轮廓和自然资源固有的土地格局,并结合土地的规划用途、发展潜能与制约,最终确定了220处自然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水资源、野生动物生境、历史遗迹,这些多样性节点连接成为线性的环境廊道(图2)[4]。在该规划中,列维斯首次大胆地提出了将景观感知和视觉特征与自然物理特征相联系的研究方法[5],他关注区域的景观价值、环境价值、数据收集和公众的参与,为生态规划理念更广泛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其关于信息录入和计算机模拟分析的构想也为后期卡尔•斯坦尼兹的航拍照片分析、计算机制图及公众感性认识的分析提供了参考。千层饼模式与土地适宜性分析20世纪60年代,伊恩•麦克哈格清楚地认识到单凭直觉判断采取措施来挽救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和栖居的物理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希望能够通过科学分析的手段和数据采集的方法表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麦克哈格提出了“千层饼模式”,以阐述时间作用下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的垂直流动关系,即根据区域自然环境与资源的性能,通过矩阵、兼容度分析和排序结果来标志生态规划的最终成果,确保土地的开发与人类活动、场地特征、自然过程的协调一致(图3)。里士满园林大路选线方案研究给予了麦克哈格提炼其生态规划方法的良机,也证明了自然演进过程转换为社会价值体系的可能性。其在区域社会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数据搜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明确的价值运用方法和选择方式,涵盖了道路实施中工程技术所要求的标准和自然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评价,运用图片叠加的方法得出了展示社会价值和自然地理障碍的集中图像,从而迫使交通运输委员会放弃了公路横穿珍贵绿带的决定,接受了社会费用最低且自然承载力较强的路线选择方案(图4)[6]。麦克哈格坚信自然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土地的发展模式。因此,其调查、分析、论证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自然环境的积极反馈,而人的需求仅仅是建立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的附加参考价值。这种自然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关于景观生态规划范式的共识。至此,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表达为主体的风景园林设计范式逐渐转向了以科学与技术占据主导的生态规划范式。
生态规划方法的拓展与流变
令人遗憾的是,生态学观点将风景园林引导至无懈可击的设计流程和线性的分析结论,其结果无疑是必然的和单一的。然而,风景园林并不是静止的目标状态的呈现,而是一种演进过程和作用关系的阐释,且因服务对象和目标地区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和地域特征,因此设计的结果理应是多解的和综合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风景园林学与景观生态学的紧密结合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强有力支持使生态规划方法在方法论和操作技术层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麦克哈格生态规划方法对景观管理及生态系统水平作用关系的忽视,风景园林的生态规划也因此迈入了后麦克哈格时代。从单一结论到多方求解相比麦克哈格生态规划方法中流露的激进的“唯自然论”“唯技术论”,以及对生态系统垂直过程的压倒性关注,卡尔•斯坦尼兹提出的多解生态规划方法致力于强调将公众的感性认识和设计师的主动性融入规划过程中。与前者认为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基于生物生态学的适应性原理而被动追求最佳方案的理念不同,斯坦尼兹认为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决策导向和“自上而下”的影响和作用过程。因此,其更加关注规划过程的目标和即将解决的问题,并强调以此为导向,进行数据的采集,以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案[7]。基于这种思维方式,斯坦尼兹于1990年提出了系统模式与规划框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2种作用模式的3次反复,最终得出多方面的解决方案(图5);且方案随着设计尺度、模型的复杂程度、公众的理解力和决策的组织方式而变化。斯坦尼兹认为风景园林的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我们如何从目前(T0)到达未来(Tn)[8]”,而基于此问题产生的基本设计策略分为2种:一种策略表现为从设计的未来回溯到现状以找寻实现设计的最佳途径;而另一种策略则基于景观的现状,推导出未来的假设,并从多解的决策结果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图6)。方案的运用与项目的尺度、信息需求、决策模型、设计者、参与者和决策者的经验、文化学识、评判设计的价值观,以及赋予设计目标和价值的相对重要性等因素息息相关。斯坦尼兹提出的一系列关联模式将生态规划由单一目标、线性结论的思维方式引向了多解的途径,使其由单一的生态因子决定模式转向了多方面利益与因素综合的决策过程,从而使人类的规划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被动的牵制转变为主动的环境及城市问题解决及方法的决策。从线性过程到综合分析1980年,弗兰德里克•斯坦纳提出了包含11个步骤的生态规划框架,进一步探讨了生态规划的核心思想,即人类生态学、公众参与性和设计的重要性。与麦克哈格侧重于调查、分析与评价的线性模式不同,斯坦纳认为生态规划是运用生物、生态学原理及社会文化信息,就景观利用的决策提出可能的机遇和约束的过程[9],其生态规划方法更加注重问题与机遇的确认、规划目标的确立、生物物理环境的调查和分析、概念的发展与方案的比较遴选、规划方案的确定、公众参与教育、详细设计的必要性,以及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图7)[10],并将反馈、影响与调整的机制引入到了生态规划的逻辑流程中,使原本单一的线性过程上升到综合分析与交互作用的层面,并呈现为一种循环的、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可不断重复的、不断获得信息反馈的非线性状态。与卡尔•斯坦尼兹的理论相似,斯坦纳也认为明确规划所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而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始终是调节人、文化、自然环境的关系,而此过程也为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问题与机遇以矛盾体的形式出现,必将导致特定的规划议题,并为规划指引明确的方向,从而确立规划的目标,以清晰描绘景观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所有受到规划目标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均应该参与到目标的确立中来,目标的确立也应以对生物物理过程的理解为前提。由斯坦纳组织起来的综合生态规划法摆脱了麦克哈格“生态决定论”的束缚,将设计引向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全面综合,本着对公众的健康、安全和参与充分负责的宗旨,为风景园林师提供了可参考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并以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为科学基础和导向,将风景园林学上升到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从生态学途径到景观生态学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景观生态学的崛起极大地拓展了生态规划研究的领域,其理论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景观演化过程的控制和影响。作为对麦克哈格生态规划方法的有效补充和发展,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规划方法更加关注物质流、物种流、干扰等水平能量流动、景观的功能性、健康性与安全性,而这种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生态关系的深入认识也为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与流变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11]。20世纪90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学家鲁兹卡和米克鲁斯在研究区域规划、开发及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LANDEP)(图8)[12]。其核心内容是区域景观生态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的采集及解译与景观利用最优化,前者是对样地的生物及非生物条件、景观结构、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价,后者则将各空间单元与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需求进行比较,就其适宜程度展开评定,并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提出最优的土地利用建议。因此,这种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规划方法的宗旨是针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以既定区域的生态能力来支持土地利用项目的规划设计,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囊括了景观生态特征的综合分析、景观构成要素的系统调查、景观样地的生态评价和优化的土地利用建议等方面[13]。与传统的生态规划方法相似,LANDEP的系统研究也同样立足于适宜性评价,同时又兼具系统分析、模拟与空间格局优化的研究途径,因此这种兼容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生态规划方法更具有综合性,更关注土地的生态性质与利用功能之间的契合度,更重视人为活动对区域生态稳定性的影响,也更强调面对负向干预的规避与减缓措施。与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理论相似,两者均关注景观描述的多重属性,强调对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与土地生态条件的协调与适应,从而确保景观格局的稳定发展。但是,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法压倒性地强调了样地生态条件的关键性作用,忽视了人文条件的影响,过分地关注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垂直作用与能量流动过程,却忽视了水平作用和物质之间的交换与影响。相较之下,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规划方法则探讨了从宏观的意识形态到微观的样地特征等诸多影响因素,同时关注生态系统中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作用过程,强调对景观演进过程的积极干预、景观格局的优化利用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并适合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生态规划方法的有效延续和补充(表1)。
讨论
大型实景演出策划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类电视宣传片 创作流程 工作环节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3)09-0108-01
企业类电视宣传片的创作目的是为企业的企业形象进行塑造,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与艺术的再度创造相结合,达到对企业宣传的目的。
在策划伊始首先要根据企业的情况,对宣传片的核心思想进行梳理,这也是前期策划会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针对企业提供的企业资料,研究其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要素,综合导演的创作思路,完成对宣传片架构的决策。
导演创作思想为整片的思想引导,本部宣传片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在企业年会上对该企业多年以来所取得的丰硕的成果进行梳理,对一路走来为企业默默付出的企业参与者增添一份企业荣誉感,所以在导演构思的过程中,选择将企业的跨越作为关键词,围绕跨越进行对企业发展的描绘。
在确定导演思路之后,策划组文案人员需要根据导演构思将导演对于片子脉络的设计进行整合,制作标书,并参与竞标。在完成竞标唱标环节之后,策划组需要召开第二次策划会议,针对宣传片创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商议及研究,为后续的拍摄打下良好的基础。
企业类宣传片策划前期要根据片长以及制作要求,撰写同期解说词,拟定设备及人员清单,该宣传片预计时长为6分钟,解说词长度应为900~1150字,在解说词初稿完成之后送资方验审,并签订定稿协议,因为解说词的内容将涉及到分镜头脚本的制作、配音的录制以及拍摄中镜头的取舍,所以策划前期对解说词的定稿及修改需要做到严谨,减少后续创作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根据本片的片长和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建议拍摄过程安排四名摄像、两台设备,包括:一架摇臂、两台高清摄像机,机型全面,能满足高水平拍摄需要。拍摄现场设有一名现场导演、一名跟组编导、一名场记、一名剧务、一名现场拾音。在拍摄现场需要注意器材的保管和人员的管理,减少器材损耗,每场拍摄结束之后清点设备,设备使用填写,设备使用单。
拍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层面,分别是外景拍摄、室内拍摄和补拍。
外景主要指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体现公司真实、自然的工作环境,有利于表现本企业特色。外景由导演和策划根据影片情节的需要事先选定,并可按照出资方的意图和导演的构思对实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征和时代气息。
外景拍摄主要摄录公司全貌、各厂房外观、行业操作过程,需要一些事先设计好的人物摆拍。
室内拍摄部分主要拍摄室内的空间布局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画面,其中需要摆拍多个场景,届时将会有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拍摄工作画面,各个车间工作画面,还有设计拍摄公司外合作人员与本公司人员交涉合作的场景等等。
基本拍摄完毕后,将素材导出,如果有不足、缺失或因天气状况影响未能拍摄或者拍摄效果欠缺的,则进行补拍。
在结束拍摄,完成对素材的整合汇总之后将要进行后期的剪辑与包装工作。
后期制作也是教育类宣传片制作的关键之一,应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将所拍摄素材进行重塑和整合,实现对教育内涵的阐释。同时,创作手法与核心技术的结合需要更加紧密,在后期剪辑过程中应该加入大量的特效和快慢镜头切换,使整部片子的维度更广,节奏感更加鲜明,将所有受众的观影心理进行合理的调动。同时,在拍摄的过程中通过摆拍等手段实现对教育工作者荣誉感和凝聚力的维护。一般来讲,后期制作团队人员应包括:剪辑两名,三维建模两名,校色一名,配音一名,包装一名。
结束片子创作阶段的策划、拍摄、剪辑及制作流程之后将成品送于资方验审。
通过初审、二审、再审和终审四边审核,将后期制作完成的片子精心修改,其中再审和终审是需要出资方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
需要注意和强调的是,一旦策划方案确定,则不得在制作过程中变动,特别是在后期制作过程中。策划方案将会让出资方进行确认,一旦确认视为生效。在制作工程中的随意修改会造成制作不便,延误工期。但是策划案修改和片子内容的修改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报送审核之前需要在合同中有详细的说明。
大型实景演出策划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 范围 迫切性 意义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是模拟和仿真。
1、虚拟现实在规划领域的应用范围
虚拟现实在规划信息存储和查询系统中的应用 例如土质数据库系统,地域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政策信息系统等。这一类系统多采用数据库系统的形式。现行数据库的一个缺陷在于数字化程度高,可视化程度低,这种数据表现出来是抽象的,可接受性差,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对地形地貌的表现,如果只是由数字来表现,则可读性很差,如果表现为地形图的形式,则相对容易接受。而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系统中输入地形、地貌的数据,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不但可以取得必要的数据,而且能够有直观的感受,不用再劳神费力地想象地形图所表现的实际地形情况。?
虚拟现实在规划的辅助表现集成系统中的应用 例如景观表现系统,交通规划系统等。目前,景观表现系统其表现物段主要是二维的图片,如果能够让用户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则景观的规划将更加科学合理、全面,而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正是虚拟现实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应用于景观表现的虚拟现实系统已经开始试用,德国的Frankfort的中心城市,最近将城市模型输入虚拟环境,用以规划一座银行,其实现并不是很复杂:首先把各个建筑物的平面图(轮廓)输入到记录地区的数据库中,将各建筑物的高度赋于适当的值的自动生成三维城市模型;再对重要建筑物利用CAD系统以不同精度进行修改,把建筑物正面的照片扫描进去经过修改加工输入CAD数据库;最后在VR系统及数据模型中加上动态措施及环境因素。目前,这一系统可以让人得到在其中漫游的感觉,以后还可望在此基础继续修正。
虚拟现实规划和建筑设计可行性论证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规划和建筑方案的设计还处在一个凭主观想象和经验基础上及抽象数据模型基础上的,而且对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没有一个系统的评价论证,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实际情况跟预期效果偏差很大的情况,并且,这样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如果,利用虚拟技术对须控制的要素(周围环境、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建筑色调等)对项目建成前后进行描绘,从而发现设计中的不完善的部分,反复修改,再根据修改后的参数虚拟现实,直到在虚拟现实中达到预期效果,这样就可减少甚至杜绝实际建成效果与设计意图偏差很大的情况。
虚拟现实在规划管理辅助决策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规划和建筑项目的审批辅助决策大多是两条途径:1、对于一般项目规划管理者参考国家或地方性技术规定来决定项目的可行性 2、规划管理对于重大项目的审批通过设计单位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和组织专家评审等办法来决定项目的可行性。上述规划辅助决策的两条途径都有它的局限性。完全根据国家或地方性技术规定来决定项目的可行性显得太僵化,它不一定适应于城市的每一地块和每一个项目。对于重大项目的审批,专家的意见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个人的爱好,也没有一个科学的根据。因此,规划管理、决策者需要一个决策的可靠依据。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可通过模拟仿真为规划管理者决策提供有力、可靠依据。
2、虚拟现实技术在规划领域中应用的迫切性
由于城市规划的延续性和超前性要求较高,城市规划一直是对全新的仿真技术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从总体规划到修建性详细规划乃至建筑单体设计,在各个阶段,通过对现状和未来的描绘(身临其境的城市感受、实时景观分析、建筑高度控制、多方案城市空间比较等),来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城市更加美观。规划决策者、规划设计者、以及公众,在城市规划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效的合作是保证城市规划最终成功的前提。虚拟技术为这种合作提供了理想的桥梁,运用虚拟技术能够使政府规划部门、项目开发商、工程人员及公众可从任意角度,实时互动真实地看到规划效果,更好地掌握城市的形态和理解规划师的设计意图,这样决策者的宏观决策将成为城市规划更有机的组成部分,公众的参与也能真正得以实现。这是传统手段如平面图、效果图、沙盘乃至动画等所不能达到的。
一个大型的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或比较重要的建筑,如车站、机场、电视塔、桥梁、港口、大坝、核电站等,建成后往往会对某一地区的景观、环境等有较大的影响。它们建设成本高,社会影响大,其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功能合理性的意义更加重大。目前,这种重大项目的建设过程的初期可行性评价是建立在高度抽象的模型基础上,其结果经常出现很大偏差。项目上马前的功能评价也只是建立在想象和经验的基础上,经常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造成的功能上的缺陷几乎是无法弥补的。当然,目前也有一些功能评价建立在物理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但物理模型是缩小比例的模型,试验和评价难免出现误差,而且试验周期长,费用较高。目前,计算机仿真模型由于存在和图形结合差、可视化不强的缺点,许多功能上的评价,特别是建筑的使用功能的评价,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如何在规划和建筑的设计阶段就对方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许多研究未来城市的资料表明:随着城市人口的空前增长,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土地需求的白热化状态、以及城市机能的高度集约化和信息化,工业时代城市的稳定社会结构和传统职能均被打破,许多新的课题将应运而生。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组团密集导致的城市结构系统扩张,城市为向三度空间的发展所期待的新环境研究,城市建筑(特别是住宅)的高密度和多样化需求提出的新内容、新形式课题,高速运载系统对环境的冲击,大量人口需求户外娱乐对社会和生态的影响,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新要求,能源匮乏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等,所有这些都与城市实质环境有关。因此,在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不能不考虑到一个建筑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毫无疑问,在工程竣工以前,我们不可能以一个与实际建成后的建筑同等比例的模型置于实际的环境中,用以考察该建筑物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以三峡工程为例,对于本世纪最大的水利工程,其影响是深远的,一旦其建成以后无论是对生态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就在截流前几天,一批科学家对三峡上下游进行全面考察,其目的不言而喻自然是为了得到各方面的相关数据,从而保护上下游的自然环境。然而,以传统的在一堆抽象的数字上加以想象力的发挥,其结果的可信度无疑并不十分理想。要使结果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必须经过一套完善严密的技术对预期效果来论证和检验。显然,先期技术成果的演示和论证技术是检验这种效果的有效手段。基于这种情况,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都在作不懈的努力,以找出一种有效的评价规划设计效果及建筑质量的有效办法。虚拟现实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
3、虚拟现实技术在规划领域中应用的意义
3.1 改善设计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可以全方位,多种样式(步行、驱车、飞行、UFO等),完全由用户自由控制在场景中漫游。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的三维动画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传统动画的观察路径都是预先设定好的,用户只能按照事先设定的路径浏览场景;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由用户在三维场景中任意漫游,人机交互,甚至还可以使用专用的头盔把用户的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封闭起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一来,很多不易察觉的设计缺陷能够轻易地被发现,减少由于事先规划不周全而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与遗憾,大大提高了项目的评估质量。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环境系统,可以向设计单位提供一套进行规划、建筑性能评价的有效工具,以利于更好地认识设计参数与设计结果之间的关系,发现设计中潜在的缺陷和问题,试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使整个设计更加完善。
如:长沙市院士专家村的设计和审批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虚拟现实这一技术,使设计更加完善,规划审批效率更高。为规划决策者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建设单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由于长沙市院士专家村位于部级名胜风景保护区(岳麓山)的边缘地带,规划方案的好坏和建成后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直接影响到规划决策者的决策。但是,传统的技术难以对项目建成后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模拟和仿真,虽然一些专家对此项目作过一些可行性研究,规委会也多次组织专家对此项目进行评审,但是,可行性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同时专家内部意见的不一致使规划决策者缺乏可靠的科学的审批依据,致使项目进度进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利用虚拟现实,对项目建成前后进行周围环境、风景质量、山体水质、植被覆盖、进行了模拟和仿真,在虚拟现实制作期间,多次聘请权威专家到现场指点和评价,通过对设计方案虚拟现实,专家和规划决策者们有了更多的科学决策的依据,同时对方案提出了更多的、合理的修改意见,然后,设计单位再按照专家和规划管理者的意见进行修改,然后再虚拟现实。这样最终使长沙市院士专家村的设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2展示设计成果
现在流行的三维动画,同样是通过强大的三维建模技术建立逼真的三维场景,对规划项目进行真实的“再现”。但是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虚拟环境是由基于真实数据建立的数字模型组合而成,严格遵循工程项目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属于科学仿真系统;而传统动画的三维场景则是由动画制作人员根据资料或想象绘制而成,与真实的环境和数据有较大的差距,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一种演示作品。
传统的设计成果的展示,都是通过平面图、分析图、以及鸟瞰图等来表现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这样表现有它的局限性,它的表现仅是在平面的、静态的,而虚拟现实则不一样,它是三维的、动态的、仿真的。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设计成果是一种理想的方法。这种设计成果的展示,既可以面向大众,作为宣传的需要,又可以将方案展示给业主,供其提出修改意见,及时修改,以增加方案的竞争能力。在设计阶段,利用各种建模工具,数字化该拟建建筑物以及周围环境,对其进行仿真建模(此时的模型比例为1:1),得到虚拟世界中该拟建建筑物的实体模型;而后按真实三维位置放置建筑物,同时考虑周围地形的轮廓;再次加上建筑细节,如门和窗设计,以便准确地表现该环境的美学特征。综合编辑各种对象(文字、表格、图形、虚拟世界中用多维信息所描述的对象以及真实世界在虚拟空间中的映射),在其中增加动画和对象的动态行为。同时利用虚拟艺术制作工具和虚拟世界编辑器,形成一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拟建建筑物的“客观实体”。最后在各种输入、输出软件和设备的支持下就可以实现对该建筑物设计成果的预先展示,据此对拟建建筑物结构进行创建、修改和可视化。其设计开发系统框图如图一。
例如,桥梁的设计方案是方案能否为人们所接受,方案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一般地,桥梁方案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桥梁工程地点的路线、水文、地质、气象、地形等交通资料信息的处理;全桥平面图、立面图、结构设计图、钢筋布置图、曲线布置及墩部分详图;墩、台、基础设计资料;全桥工程概预算等。
长沙市劳动路和牌楼路之间的大桥就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从景观、交通、经济、航运来分析其可行性。把当地的地形、景观和交通条件和桥梁方案输入建筑物漫游的虚拟现实系统中,人可以漫步桥上,也可以从任意视点、任意角度来观察桥的形象,甚至可以驱车通过该桥,得到类似桥建成后的感受。结构设计方案也可以采用三维建模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而工程概预算等其它信息则可以用声音等多媒体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设计成交互性很好的系统,用户可以很方便地选取任何细部去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英国的Skye岛大桥的规划设计,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有争议,受到公众关注。后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逼真地向公众展示了设计建成后的大桥及周围环境的形貌,以及作环岛飞行和驾车通过大桥的动态视觉感,受到公众的欢迎,大桥的设计方案也得到了肯定。
(图一)
3.3 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运用虚拟现实系统,我们可以很轻松随意地进行修改,改变建筑高度,改变建筑外立面的材质、颜色,改变绿化密度,……所看即所得,只要修改系统中的参数即可,而不需要象传统三维动画那样,每做一次修改都需要对场景进行一次渲染。这样不同的方案、不同的规划设计意图通过VR技术实时的反映出来,用户可以做出很全面的对比,并且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很快捷、方便的随着方案的变化而作出调整,辅助用户作出决定。从而大大加快了方案设计的速度和质量,提高了方案设计和修正的效率,也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先期技术成果的演示和论证有助于发现设计中多余的措施和方案中各工种不协调的部分,及时修正从而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演示论证也可发现设计中可能导致无法满足要求的设计不当之出,从而避免了建筑物建造完成后的返工。
再如,南方某省会城市的外环线。按照总体规划该市有三道环线,内环已建成,二环和三环正在筹建之中,当时在先建二环线还是先建三环线上颇有争议。最后,在一些“专家”通过可行性论证之后,决定先建三环,当时,该市在当时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耗资几十个亿,修建了三环线(二环线至今为止现在还没修好)。可是,事实却与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到目前为止,耗资几十个亿的三环线几乎看不到车影(过境交通因为收费太高,绕道太远而不愿走三环线),而市区二环以内因为缺少快速交通而拥挤不堪。如果当时我们能够对利用虚拟现实对交通流量、经济等各方面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或许我们也不会出现今天这种局面。
3.4 验证施工方案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先期技术成果演示和论证技术也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建筑业的发展使得建筑逐渐向大型、超高层和地下发展。目前我国高层建筑正在向层数增多,高度增高,平面布置更加复杂,筒体或筒束结构而且竖向建筑立面多样化发展。随之而来便是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测量和垂直度控制、高层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外脚手架工程、吊装机械与垂直运输等等新技术与工艺。这些都是以前的建设者所没有遇到过的,施工中就必然有一些问题不知如何去解决。不可否认,高新技术所带来的丰厚回报以及其远大的意义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但是往往回报与风险的并存,令许多实力并不非常雄厚的企业滞足不前。
例如:通过近几年的工程实践,我国高层建筑的施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施工新技术、新经验不断涌现。如钢筋对头焊接新工艺——气压焊接;WDJ碗扣型多功能脚手架;玻璃幕墙的设计与施工;复杂建筑施工放线等等。所有这些新工艺的第一次引入,都带有较大的风险性,但是利用虚拟现实的先期演示和论证技术,则可以在计算机模拟系统中以“真实”的角度去观察任何新技术的预演,避免了风险,提高了成功率,同时也节省了不必要的浪费。再如超大型建筑物的混凝土浇筑往往需要一次成型,这就需要解决混凝土的运输问题。混凝土的浇灌和输送方法,对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经济性和质量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建筑物的高度越高,混凝土输送的距离随高度增加,如何合理地选用混凝土的输送设备,对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及加快整个工程的进度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在选择输送方法时,应对许多因素综合地加以考虑。然而运输计划是否可行,不可能去实际演习,只能在计算机中进行仿真模拟。作为一个决策者和管理者为了处理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需沉浸到虚拟的环境中去解决。还有,大型混凝土浇注后的散热等问题都需要一个虚拟的环境去进行先期的技术演示论证,而这些就需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新型的施工方案,设计者往往为自己的大胆设想而激动,但是我们不可能实际去尝试、验证其是否正确,如何验证其可行性?先期技术演示论证为大胆的设想提供了一个演示的舞台。近年来,超高层建筑,地下多层建筑相继出现,施工人员缺少相应的施工经验。旧的施工方案是否可行,脚手架系统及吊车在高空中是否稳定等等施工问题都需要先期技术的演示与论证。
总之,先期技术成果的演示论证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需求越来越迫切,而虚拟现实技术则是其实现的重要支撑技术和手段。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必将给整个建筑业带来一场革命。
3.5 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清华大学土木系的“VRGROUP”小组于1998年开发了位于成府路中段清华大学南侧的“清华北大蓝旗营教师住宅小区”的虚拟环境浏览系统。这一开发成果在刚刚闭幕的Multimedia ’98国际多媒体展中亮相,受到观众的好评。这个虚拟环境浏览系统是在Superscape公司的VRT虚拟环境软件包中开发的,在这个VR的世界中,你可以领略到蓝旗营小区建成后的全貌。在这个占地2万多平方米,由十二幢高层住宅楼及商场、相应配套设施构成的小区中,人们可以随意浏览小区美丽的景色,即能沿着固定路线,由导游带您参观小区,也能任意在街道上漫步,感受由绿树、石雕构成的优美环境,又能信步走入自选商店体会现代购物的便捷。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走入住宅楼的房间中去参观一下自己即将拥有的住宅,观察一下房屋的构局,设想一下家具的布置。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这套虚拟环境浏览系统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使他们在小区未建成前,甚至是未开工前,就可以向消费者展示建成后的实际场景,比起空白的说教和复杂的图纸,这套系统起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效应。
实际上,虚拟现实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房地产开发商的产品,如写字楼、住宅小区、商业楼、旅馆等都必须经过销售,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所以销售是房地产经营的重要一关,尤其在目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总体不够活跃,销售业绩对于开发商的盈利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不仅要有合格优秀的房地产商品,还应具备出奇制胜的销售谋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虚拟现实技术是可以助那些目光敏锐,勇于进取的开发商和销售们一臂之力的。
房地产的销售分为现房出售和预售(楼花),由于预售的房屋实际上是并不存在,购买者很难在一片荒凉的空地上激起美丽的幻想,而图纸上的平面图形也不具有空间感,有条件的房地产商建造样品屋,表现未来产品的布局和机能,并加强装潢,让消费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样品屋具有一次性的局限而且成本较高,并难以表现出实际房产的外部环境,对于复杂或庞大的房地产品更是几乎无能为力。如果换之以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虚拟房地产,不仅可以获得远远超过样品屋所具有的适用范围和效果,而且更为经济合算。于是心存疑惑的买家就可以戴上头盔、数据手套,超越时空,在自己未来的房屋中尽情徜徉,直到作出明智决断。
无论是对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房地产的购置都是一件大事,在与房地产开发商和销售的交易过程中,一些买家一反一复,犹豫不决是必然的,作为房地产靠开发商一方,通常需要“不厌其烦,锲而不舍”地进行促销讲解。然而有了虚拟房地产的帮助,开发商不仅省了很多力气,购买者也更为放心。
大型实景演出策划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LTE PTN CEP L2/L3
1 前言
随着2023年8月国务院“国家宽带战略”(国发
〔2023〕31号)及“促进信息消费”(国发〔2023〕32号)两个文件正式,各大通信运营商以LTE、集团客户业务为主的全业务竞争日趋激烈,成为下一个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业务增长点和突破点。
现阶段,中国通信运营商省干传输网的整体能力仍然不足,无法全面快速地满足LTE、集团客户等业务发展需求。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通信运营商逐步偏向采用“精细化、简洁化、宽带化、集约化、可持续”策略,推动省干传输网IP化进程,组建省内干线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传输网(下称“省干PTN”)。
2 省干PTN关键技术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尤其在LTE、集团客户业务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传输技术在带宽承载能力上出现较大的突破(如100G波分、40G/100G PTN、10G PON),传输网从原来需求配套专业逐步转变为基础网络专业,重要性不断提升,由此对省干传输网提出了“大容量、带宽化、高质量、灵活调度、L3及QoS”的网络能力要求,迫切需要组建省干PTN网络。
与本地城域网部署PTN系统不同,省干PTN部署主要受限于CEP接口技术、L3功能等关键技术的产品进展、成熟度及商用程度[1-2]:
(1)CEP技术提供VC4级别的电路仿真,可以替代传统SDH为集客业务干线传送提供大颗粒承载接口,现阶段CEP技术标准成熟,且业界主流厂家均已宣称可提供完善的PTN设备CEP接口。
(2)L3功能可实现省干PTN系统节点之间通过VRF实现不同L3转发实例的隔离,满足LTE对回传网络在高带宽、低时延、横向转发等方面的要求,现阶段业界主流厂家PTN设备以静态L3为主。
(3)L2/L3桥接可实现本地PTN网络与省干PTN网络的无缝对接。
(4)在设备容量上,业界多个厂家已宣称可提供具备商用条件的T级别、单端槽位大于60个的大容量PTN设备,省干层面已具备搭建大容量PTN系统平台的条件。
(5)在组网速率方面,目前40km的40GE端口行业标准有待完善,100GE端口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且单端口成本仍较高,在省干层面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条件尚不具备。
(6)基于UNI和NNI两种PTN互通端口有效增强了PTN网络开放性,其中UNI互通接口即业务端口,技术标准成熟,为现阶段业界主流方案;而NNI互通接口受限于现阶段网管互通技术或综合网管系统成熟度,运维困难,现阶段不推荐使用,可作为后续融合推进方向。
上述关键技术的逐步成熟商用,奠定了省干PTN部署的技术基础,省干PTN规模建设具备可实施性。下面将对省干PTN组网建设的系统平台方案、组网架构方案以及组网规划要点进行深入探讨,给出适用于省干网络现状的PTN部署场景模型及长期演进组网架构、思路。
3 组网建设模型
3.1 系统平台方案
鉴于LTE业务和集团客户专线业务的流量、流向、属性等均不同,一个以L3电路为主[3],另一个以L2电路为主[4],为了便于管理维护,充分考虑现有厂家技术情况,建议针对这两种业务分别组建不同的省干PTN系统。在不同系统的设备平台建设上,有“共平台建设”和“独立建设”两种方案,对这两种方案做技术比选如表1所示:
综上所述,在省干PTN网络建设初期,由于LTE、集客业务需求小,为减少机房、电源和投资等的压力,在同一节点可采用一套PTN设备组建多个系统,共平台建设;而在建设中期,随着LTE用户规模不断发展、集客专线电路需求不断增长,共平台建设已难以满足带宽流量需求,此时需针对LTE、集团客户业务分别组建不同省干PTN系统平台。
3.2 组网架构方案
与传统的SDH干线环型为主的结构不同,省干PTN系统主要有Mesh、环型、单星型、口字型四种结构,受限于省干跨市的光缆路由距离,主要通过波分系统承载,对不同组网架构的比选分析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省干PTN系统的建设组网架构主要取决于省内跨市电路业务模型,在集中业务场景,跨市电路需求主要汇聚至省会/中心地市,口字型结构因跳数少、低时延、组网简单、带宽大、安全性高,成为省干PTN建设的主流网络结构;在分散业务场景,任意地市间均有流量需求,业务流向复杂,采用环网结构共享带宽资源,可有效避免大量电路通过中心地市转接,降低单位带宽的建网成本。
3.3 省干部署要点
在省干PTN系统实际部署过程中,还需要从组网规划、业务规划、需求分析三个方面综合考虑[1],形成更具有可行性和适应性的省干PTN组网建设方案,主要涉及的问题如表3所示:
4 总结
本文重点从省干PTN系统组网关键技术出发,研究省干PTN部署的组网模型,通过对系统平台方案、组网架构方案以及组网规划要点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不同场景下的省干PTN系统组网模型及部署要点。
在省干PTN部署初期,LTE、集团客户业务量较小,跨市流量带宽需求在10GE量级,业务流量模型也未清晰,可采用共平台建设方式作为过渡,LTE回传PTN系统以口字型组网方式为主,启L3功能,跨域采用UNI对接[5-6];设备平台兼顾集团客户业务发展需求,引入CEP接口,启L2 VPN,在业务密集且以汇聚型电路为主的区域采用口字型组网方式、业务量小的区域可组建环网,全网部署流量监控系统。而在中后期,随着LTE业务发展,跨市流量带宽需求将达到N*10GE甚至接近100GE量级,设备平台已无法兼顾集团客户业务发展需求,可单独新建一张省干集团客户PTN平面,分区域逐步引入大容量、高速率接口,释放原与LTE业务共用的PTN系统资源,新建系统根据已明确的业务流量模型,灵活采用环网、口字型组网方案。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拓展不同场景下省干PTN长期演进组网架构、思路的研究视角,为在大数据时代进一步推动省干PTN网络建设和省干PTN传输网部署提供了决策参考。在下一阶段,还将对省干PTN部署要点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即从组网规划、业务规划、需求分析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更高效和优质的省干PTN网络。
参考文献:
[1] 龚倩,邓春胜,王强,等. PTN规划建设与运维实战[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2] 张华荣,张优训,李勇,等. 省干PTN网络部署关键技术探讨[J]. 移动通信, 2023(3): 138-142.
[3] 张优训,张华荣. 面向LTE技术的传输承载网组网架构探讨[J]. 移动通信, 2023(5).
[4] 吕吉贺,周和香,陈旭盈,等. 面向集团客户专线的PTN技术组网策略分析[J]. 中国新通信, 2023(12): 9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