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精选5篇)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刘姥姥 形象 荣国府 圆滑世故 天赋 意义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刘姥姥只是一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的小人物,但作者却将其塑造成为一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并在她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济穷扶困”的救世思想,赋予了“藏精于拙”的形象。刘姥姥不仅是一个结构性人物,而且是一个寓有深意的典型形象,实在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尽管刘姥姥在整部《红楼梦》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其复杂的形象特征及其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使其在整部《红楼梦》970多人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刘姥姥的形象分析

刘姥姥有着鲜明的形象特征,既有作为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低俗的一面,更有老百姓乐观进取、善良、有恩必报的美好品德,作者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展现了她丰富而又生动的形象特征。

一进荣国府,是在真正困难时。这位农村老妪代替她堂堂七尺的女婿狗儿,敢于为一家人的生存而斗争,积极寻找对策并付诸行动,初步展现了一个面对生活上的困难迎难而上、积极进取、有责任心的农村女性形象。

二进入荣国府,是刘姥姥为报恩,却也巧合地认识了贾母,自此有了“两宴大观园”,“醉卧怡红院”等精彩片段。这一系列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她藏精于拙、圆滑世故、插科打诨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她头脑灵活、风趣爽快、善于逢迎又不失质朴的普通百姓本色。

三进荣国府,是刘姥姥谨记滴水之恩毅然接受凤姐的嘱托,救出了王熙凤被狼舅奸兄卖作使唤女人的女儿巧姐儿,展示了刘姥姥为人外朴实而内精明,又有侠义之风,彰显了她性格中善良、诚信、侠义和有恩必报的美好品质。

二、二进荣国府,畅游大观园前后的喜剧情景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带着自家的瓜果菜蔬来感谢贾府上次的帮助的,目的单纯,体现了她作为中国普通老百姓与生俱来的善良的忠厚本色和感恩精神。而就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正赶上贾母要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于是刘姥姥在贾府留了下来。初见贾母刘姥姥道了句:“请老寿星安。”如此称呼正迎合了富贵人家渴望长寿的心理,刘姥姥深谙此道,称贾母“老寿星”,赢得了贾母的欢心,表现了刘姥姥聪明机智的性格特点。在史太君宴大观园时,刘姥姥甘做“女篾片”,深谙大观园众人心理,并投其所好,在饭桌上以幽默风趣的乡土俚语和出人预料的可笑举止,引发了一幅经典群笑图,博得了贾府上下的喜欢。刘姥姥以自己最率真的语言和行为博得了贾府诸人酣畅淋漓的一笑,与人快乐于己快乐,展示了她性格中乐观向上的一面。“刘姥姥为迎合贾母等人的心理而做出了许多滑稽可笑的行为,体现的是乡下老妪最本真的一面,她有着高超的交际本领和表演天赋以及敏捷的思维反应能力。”此语乃是对刘姥姥性格恰到好处的总结。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第2篇

她就是刘姥姥。分析刘姥姥的人生,我们从中获得不少养生知识。养生,首先就是养心态。

刘姥姥最大的特点是顺其自然。她有一种不与自己较劲、不与他人较劲、不与自然较劲的良好心态。她是一个认命的人,上天不让她富裕,她不与老天爷抗争。她与世无争,艰难度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丰年吃饼,灾年喝粥,再不行就吃糠咽菜,混一年算一年。

但是刘姥姥的顺其自然并非躺在炕上睡大觉,指望着天上掉下馅饼来。这一年冬天,全家老小缺少棉衣、棉被又没钱置办时,刘姥姥没有像女婿王狗儿那样一味地喝酒、发牢骚或骂人,而是积极想办法,她想起了王狗儿的爷爷曾经与荣国府王夫人的父亲连宗的往事。既然是“亲戚”,何不找富贵的王夫人想想办法?然而,王狗儿没钱却又十分要面子,不愿求人,此时,刘姥姥顺其自然的性格便大放光彩了。她自告奋勇前往荣国府,能“拉到赞助”呢,全家受益;不能呢,只当去大地方逛逛。敢于尝试,行就行,不行拉倒,这也是顺其自然。

其次是随遇而安。很多人都认为刘姥姥是一个口才很好、很会说笑话的人,但是仔细品读原著却发现,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并不太会说话。她扭扭捏捏,和咱们一般人也差不多。她二进荣国府时,一听说贾母要见她,紧张得马上想逃跑。此时的她,似乎也和一般人差不多。

刘姥姥的过人之处在于,她很快调整了心态。一切随遇而安吧。就这样,这个朴实善良的农妇,从战战兢兢变得落落大方,口若悬河,讲的乡间故事把贾母、王夫人、贾宝玉等人吸引住了。而之后的游玩,她更是顺从了凤姐、鸳鸯的安排,索性做个“女篾片”,逗大家开心。她一开口,众人便笑得前仰后合……在这里,能力不是最重要的,随遇而安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再次是心存感恩。贫苦时,刘姥姥从不怨天尤人;“享受”时,刘姥姥满口感恩之词。游玩大观园那回,刘姥姥看了许多原先不曾看到的好地方、好东西,她一概是称赞不已,实在想不出夸赞的话了,也是“阿弥陀佛”地祷告。目睹巨大的贫富悬殊,并没有让她对富人心生嫉妒。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经遭遇抄家,凤姐病重,巧姐岌岌可危。刘姥姥虽然没有诸葛亮的智慧却和诸葛亮一样处乱不惊,她的对策很一般却十分管用:带着巧姐一走了之,躲避了狠舅奸兄要把巧姐骗入虎口的灾难。作者在评价这个事件时用了“留余庆”三个字。是啊,巧姐之母亲凤姐纵然有一百个歹毒,但她对刘姥姥是善意的。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人都帮助过刘姥姥。关键时刻,刘姥姥没有忘记感恩,她拯救了巧姐。想当年,她给巧姐起这个名字时,就许诺一个“巧”字能让她“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现在,她实现了。

贫苦的刘姥姥比富贵的贾母大几岁,却比贾母活得更长久。贾母八十多岁去世时,刘姥姥还在上下奔走拯救巧姐,平日里还要下地干农活,干家务活。她的精神真够强健的!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第3篇

摘要: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身份低微的小人物,她身上表现出的卑微,是她生存的需要;她所透露出的所有的狡黠,都是利益的驱使。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世态的炎凉和人物身上的悲凉意味。

关键词:红楼梦;卑微;狡黠;生存;小人物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3)05-0138-02

《红楼梦》中有一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的村妪。这“千里之外”固然不是指空间距离,而是夸张的写法,表示关系的疏远。此人便是刘姥姥。她无子孀居,寄居在女儿家里,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日子。女婿因幼年家境尚好,对此时的困顿生活极为不满,常喝酒生闲气。刘姥姥因见女婿生活艰难,想起曾与金陵王家联过宗一事,就舍着老脸前去贾府讨接济。这个饱经生活磨难的老人,为了解决生活的困顿,只好放下老者的尊严。全书中,她三次进贾府,第二次进贾府的内容描述最丰富,也最能表现其性格特征。在这里,我就刘姥姥的卑微和狡黠背后的悲凉意味进行分析。

一、刘姥姥的卑微是生存的需要

刘姥姥,一个未见过世面的穷苦老人,第一次站在荣国府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不敢过去、掸了掸衣服、蹭到角门,表现刘姥姥自惭形秽。当刘姥姥“蹭”过去想看门人打听周大爷时,贾府的看门仆人们“都不瞅睬”,还企图“耍”她,还是一个年长仆人看不过眼告诉她实情。此时的刘姥姥谢过了这个人。书中没写刘姥姥的态度和感受。刘姥姥似乎没有恼,也不敢恼,因为她知道:这是自己此行遭冷遇的第一关,后边不知道有怎样的冷遇等着自己呢?刘姥姥第一次拜见王熙凤时,凤姐的架子摆的很足: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此时,刘姥姥早已站在她面前有一会儿了,一个老年人为讨接济,就那么难堪地站在地下。当刘姥姥开口讨要接济时,“未语先飞红的脸”“只得忍耻”开口。这表明刘姥姥不是不顾廉耻、好吃懒做之人,低三下四向人开口讨要,也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刘姥姥因受到贾府的接济度过严冬,来年特带新鲜瓜果来道谢,便引出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带领众人进潇湘馆,刘姥姥跟随着。“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还说:“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刘姥姥七十五岁的高龄,自己选择苔藓遍地、地湿路滑的地方走,却让路给贾府的主仆,可见她内心的卑微。当她摔倒后,众丫头拍着手笑,刘姥姥也不恼,自己爬起来,还自我解脱地说:“才说嘴就打了嘴。”刘姥姥处处表现出自己的卑微,这既是讨得贾府众人的欢心,来得到接济、照顾,也是刘姥姥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她在这个世界只能以这样的生存态度面对现实。这也是刘姥姥为生存而不得已的选择。

二、刘姥姥的狡黠是利益的驱使

刘姥姥既有卑微、淳朴的一面,也有她中国农民固有的狡黠的一面。她讨好贾母、讨好凤姐、讨好宝玉,讨好众人。刘姥姥对贾母极尽奉承,讨得她的欢心。“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刘姥姥深知,她之所以能住在这深宅大院,成为这里的座上客,都是因为贾母喜欢的原因。只要自己能讨得这个老太太的喜欢,说不定能有意外的收获呢。当贾母和王熙凤在潇湘馆谈到软烟罗这种纱糊窗户的效果时,刘姥姥趁机开口:“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这机会抓的是恰到好处啊,其中的狡黠包含着一种巧妙的讨要智慧,使得顺利得到贾母“送这刘亲家两匹”的口谕。当王熙凤和鸳鸯为了自己取乐,也为讨贾母欢心而精心安排戏弄刘姥姥时,她虽然心知肚明,还是按她们的安排表演,用出自己的丑,来讨得众人的欢心。行酒令时,刘姥姥也自嘲“是个庄稼人吧”。当王熙凤、鸳鸯捉弄刘姥姥,要她把黄杨根整抠的十个大套杯“挨次把每个杯子都喝一遍”,刘姥姥深知这样做的结果可以要了她的老命,但她不直接开口拒绝,而是说:“阿弥陀佛!我还是小杯吃罢。把这大杯收着,我带了家去慢慢的吃罢。”她心理明白,自己只有不得罪这里的人,才能多住几天,才能得到更大的实惠。刘姥姥还善于用自己特有的“智慧”的语言委婉讨要,当宴席后吃点心时,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去倒好。”引得贾母说:“家去送你一坛子。”我们不妨看看刘姥姥这次进大观园的收获,凤姐给的东西有: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作里子,两个茧绸,两匹绸子,这是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两条口袋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和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一包是八两银子。还有王夫人给的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银子。还有平儿给的“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老太太、鸳鸯给的东西有:老太太的几件衣服,刘姥姥要的面果,刘姥姥要的药,两个荷包各装一个笔定如意锞子,鸳鸯的几件衣服。宝玉还把刘姥姥用过的成窑钟子送给她。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第4篇

一、《红楼梦》的语言以北方为基础、富有表现力

《红楼梦》的语言以北方为基础,吸收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们非常准确,精炼,生动,流畅, 并且富有表现力。如第六回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文中写道:“次日天未明,刘姥姥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刘姥姥带他进城逛去,便喜的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他一会,便问“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内中有一老年人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苦耍他。”因向刘姥姥道:“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娘子却在家。你要找时,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就是了。”①

在这里作者把握住了社会各色人物的心态,动作,对话,并用相应的语言来描摹他们的言语,动作,风貌,神态。刘姥姥是一个心眼活但没见过世面的农村老妇。她进城的目的是来贾府攀亲戚,求人捞好处的。所以她十分的小心,十分谨慎,可谓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惟恐在某环节上出现问题,达不到目的。她一大旱起来就“梳洗”使自已头脸光洁,衣服整齐,为给人留下好印象,未出发前,教外孙到贾府该说的话,到了荣国府又重新教板儿说话。为了博得贾府好感,在府前的一幕是逼真的生活画面,刘姥姥不敢去“掸掸衣服”“溜到角门前”“蹭上来问”“陪笑道”,一口一个“太爷”。把农村妇女初到大族来的胆怯,紧张,乖巧,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关于刘姥姥的性格,我们从她以后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决不是平常的老实巴交的农村老太太,而是会哄得人十分高兴的活络人。在府门口的称呼已露出她性格的端倪。坐在大门口的人,是身份低下的车马夫一类,比起管家周瑞,地位差一大截呢,但刘姥姥称呼他们为“太爷”,称周瑞为“大爷”,是为了抬高车马夫,让他们开心。以达到自已的目的但这些不把乡巴佬刘姥姥放在眼里,他们打量了一会“都不理她”,还欺骗她。曹雪芹就这样用妙笔把平常人的生活画面作了精确的描绘。

又如二十三回宝玉被贾政叫去的一段描写:贾政、王夫人接了谕命。夏守忠去后,便回明贾母,遣人进去各处收拾打扫,安设帘幔床帐。别人听了,还自犹可,惟宝玉喜之不胜,正要和贾母盘算,要这个,要那个。忽见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呆了半晌,登时扫了兴,脸上转了色。便拉着贾母,扭的扭股儿糖似的死也不敢去。贾母只得安慰他道:“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况你做了这篇好文章,想必娘娘叫你进园去住,他吩咐你几句话,不过是怕你在里头淘气。他说什么,你只好生答应着就是了。”一面安慰,一面唤了两个老嬷嬷来,吩咐:“好生带了宝玉去,别叫他老子唬着他。”老嬷嬷答应了。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宝玉只得挨门进去。……慢慢的退出去,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一溜烟去了。②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用“转了色”“扭”“挪”“蹭”“挨”“一溜烟”等词,准确逼真地刻画出了宝玉的种种神态,充分表现他前后截然不同的情绪。因为宝玉一向怕父亲,与父亲在各个方面格格不入,贾政最热心儿子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则是深恶痛绝之的。因此贾政平日里对宝玉是横看坚看不顺眼,动不动就打骂,故每次父子见面,宝玉都是怀着恐惧心理。所以当听说父亲找他时,他听后呆了半晌――吓呆了,先前的兴高采烈一下子就变成了恐惧,脸上也变了色。他不愿意去,挨一刻算一刻,所以他“拉着贾母,扭的扭股儿糖似的”想让贾母帮他躲过这一劫。当不得不去时,宝玉在路上又是拖一刻是一刻,他“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当发现尘埃落定,原来只不过是一场虚惊时,心里已由恐惧转为欣喜,但在严肃的老父面前可不敢放肆,他“慢慢地退出去”。当他走出禁地,摆脱了一切束缚时,心里已被喜悦占据,所以他“笑着伸伸舌头”父亲的房间可是个是非之地,越早离开越好,所以他“一溜烟去了”。

二、《红楼梦》的语言具有绘画美

《红楼梦》的小说语言具有绘画美,曹雪芹将绘画将绘画美创造性地运用到《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中。我们读着《红楼梦》就仿佛置身于锦绣之中,看到苍翠娇嫩的绿叶之间,晶莹的露珠正在一滴一滴地滚动、闪光,披着茸毛蓓蕾正在轻轻地颤动、绽放。刹那间一朵朵薄绢般的花瓣都争先恐后地舒展开来了,有的妩媚,有的清丽,有的俊俏,有的矜持,有的浓艳,有的纯朴,有的端庄,有的妖冶各个以其缤纷的色彩和美妙的姿态,仿佛在丽日和风中浅笑絮语,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它虽然是一部小说,但是在我们展读的时候,它好像把我们带到了百花争艳,笑语喧哗的画镜,走进那令人无比陶醉的芬芳扑鼻的氤氲之中了。④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物对话 暗示策略 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23)05-0054-01

[DOI]CNKI:22-1010/C.20230512.1454.004

暗示策略是指说话人表达请求含蓄委婉,听话人必须根据当时的交际语境判断其是否是请求言语行为,此策略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我们将《红楼梦》中的人物分为三类,一类是贾府中的女人,一类是贾府中的男人,最后一类是贾府中的下人。贾宝玉与林黛玉单独成类。

《红楼梦》人物对话中使用暗示策略34处,其中贾宝玉有5处用了暗示策略进行请求。例1是贾宝玉得了一个金麒麟,原本打算给史湘云便揣在怀里,被林黛玉看见,遂又拿出来给黛玉说是给她留着的,以黛玉的聪明怎么会不知道给谁的,又以宝玉对黛玉的了解知道她的小性儿,又怎么还会说是留给黛玉的?这一番话其实是在暗示请求黛玉不要生气,顺便掩饰自己的尴尬,并不是真的要把金麒麟给黛玉。

1.只见众人都不大理论,唯有林黛玉瞅着他点头儿,似有赞叹之意。宝玉不觉心里没好意思起来,又掏了出来,向黛玉笑道:“这个东西倒好玩,我替你留着,到了家穿上你带。”(二十九回)

林黛玉的请求言语行为在文本中一共出现了5次,暗示策略的使用为2次。一次是对宝玉,一次是对下人。例2是林黛玉去看望被打的贾宝玉,此时黛玉已经哽咽不能言语,悲伤与疼惜之情溢于言表,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啜泣良久才对宝玉说:“你从此都改了罢!”这其中的含义,只有宝玉才清楚。似在规劝宝玉以后要上进学习,不要再游戏生活,实则为请求宝玉要行事小心不要过分张扬,改掉处事乖谲的习惯,也好免了这皮肉之苦。林黛玉从不劝贾宝玉致力于功名利禄,这也是宝玉对她另眼相看的原因,此处一反常态让宝玉改了,是暗示策略使用的结果。

2.此时林黛玉虽然不是嚎啕大哭,越然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厉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都改了罢!”(三十四回)

《红楼梦》中女人的暗示策略有15处。以3为例,王熙凤的话表面上看是在说贾母假装慷慨揽账之事,实际上是请求贾母把这笔账给她,讨贾母的欢心。王熙凤性格八面玲珑,最终取得贾母的信任和在贾府的地位。暗示策略的使用大多必须根据言语环境,推断其真正的含义,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明白说话人的用意。

3.凤姐忙笑道:“老太太别高兴,且算一算账再揽事。老太太身上已有两份呢,这会子又替大嫂子出十二两,说着高兴,一会子回想又心疼了!过后儿又说‘都是为凤丫头花了钱’,使个巧法子,哄着我拿出三四份分子来暗里补上,我还做梦呢。”(四十三回)

文本中暗示策略男人使用了3次。例4是甄士隐想请求两位高僧向他透露一些人生道理,也就是所谓的禅机,并没有直接地询问而是在恭维了一番后说自己愚浊,不能明白大师所谈的因果,想要细细地再听一次,言语暗示讳莫如深,充分体现出了在我国传统文化熏陶下,表达请求的委婉含蓄。

4.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世人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智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沦之苦。”(一回)

《红楼梦》里刘姥姥是贾府以外的人,但她的身份和贾府家中的下人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都是下层百姓,都没有文化,都是身份卑微者等等。所以作者把刘姥姥放在下人这一类里,以便更好地进行请求策略分析。文本中下人的暗示策略有9处。例5、6说的是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刘姥姥来贾府无外乎就是希望能够讨些银子,能让冬天好过一些。自古以来求人帮忙都是很伤面子的事情,无论人身份的高低贵贱,刘姥姥年事已高还要张嘴求人,只能使用一些较委婉的话语,顾左右而言他,用暗示的方法来表明真正的意思。

5.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意罢了。”(六回)

6.这里刘姥姥心神方定,才又说道:“今日我带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家在这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六回)

《红楼梦》人物对话中暗示策略的使用是相对较少的。暗示策略本身而言,没有特定的句型,也没有特定的词汇,需要听话人在谈话中自己判断是不是请求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请求的目的性。也就是说暗示策略过于间接和模糊,使听话人忽视了说话人的请求行为,请求行为的目的没有达到。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文明的历史古国,中国人在言谈举止中非常重视礼貌原则,言语行为谦逊、迂回是长期文化沉淀的结果。然而,即便是这样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对于暗示策略的使用也显得非常小心,这源于暗示策略本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