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精选5篇)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校情;挖掘资源;有效性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一校之长的我深刻认识到环境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一方面,规划为先,投入资金,全面改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挖掘乡土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素质、凝聚合力。近两年来,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牌,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校园文化硬件设施

重视校园环境的改造和校内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改造和建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等。先后争取到多家企业捐款46万以及上级各有关部门数十万元的拨款,学校利用这些经费先后重建了学校大门和门房改变了原来破烂不堪的形象;开通了校园广播系统;每个班级配备了大屏幕彩电、电脑、展示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安装了大容量的教学资源库;新做了“两版两图”和镀铜字体最新“教育方针”;在学校大门口安装了近4平方米电子板屏幕;争取项目新建了宿舍楼和综合楼并添置了各类办公设备,大大改善了师生办公和学习的条件等等。

1.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

学校开辟出一个个绿化带,利用有限的校园空间进行无限内容的校园文化宣传。如,利用围墙体、校舍墙壁、树木花草丛中等处制作文化墙、文化宣传牌、标语等,进行校园文化宣传,争取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如以“国学经典”为主题,利用围墙制作了大面积的文化墙,宣传孔孟教育思想;以《三字经》《弟子规》及古代名人励志故事为内容,制作了教学楼走廊文化宣传栏;在教学楼每层走廊的天花板上悬挂了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并在教学楼楼梯和走廊墙壁上挂了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师生优秀书画作品;在新建综合楼走廊墙壁上悬挂各种教育名言等。

2.景观设计,激励学生学习名人精神

在操场四周安放了8尊名人雕塑,并镌刻名人事迹简介和名言,激发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从名人身上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如今走进校园有花草树木相间的绿化带,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宣传墙和宣传专栏,醒目的校训,孩子们的读书宣言,以及在楼梯口、过道旁、水槽边等处都能看到温馨的提示语和宣传牌。特别是教学楼楼梯口新建立了“快乐读书屋”和“星星读书屋”,学生在课间可以信手拿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翻翻、看看,增长一点课堂之外的知识。

二、努力营造文化氛围,积极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追求,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

1.打造平台,广泛开展特色活动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举办趣味运动会,如“螃蟹快跑、过障碍迎面接力、三人四足、袋鼠搬家、大丰收、跳长绳和拔河”等,比赛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趣味。进一步落实并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使他们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了国学经典教材校本课程,利用晨会课进行《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诵读。还组织开展了诸如“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展才艺庆六一”等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2.明确目标,加强“三风”建设

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共同探讨分析了对于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规划了发展前景、办学目标,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办学特色,提出了“以管理夯基础、凭质量上台阶、靠特色得声誉”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健康、活泼、求真、创新”为校训;以“为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进步”为办学目标。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向上”的校风;“踏实严谨、爱生敬业”的教风;“乐学、善思、合作、探索”的学风,并成为全体师生的座右铭。

3.挖掘特质,展示学校特色教育成绩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诸如武术、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的优质师资,开展特色办学,发展学生个性,比如,在开展武术社团活动方面由曾参加国家、世界华人武术交流赛等各级各类武术比赛中均荣获金牌的杨挺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书法组的林加兴老师是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市比赛获一等奖,同时在《书法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目前学校组织开办了12个社团活动,包括传统武术、篮球、口琴、书法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好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书法社团成员许艳梅同学,参加区进修校组织的硬笔书法比赛获小学中年组二等奖;选派武术社团成员参加“顺丰杯”2023年蕉城区第六届武术比赛,荣获“四金四银”,还获得武术套路(少儿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学校增光添彩等等。

三、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2篇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离不开“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校园建设规划要符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具体到建筑层面就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生态校园、开放型校园等。长久以来,大学教育与社会思潮有着深厚的渊源,社会思潮的流变直接影响大学教育模式,对校园建设理念亦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西方早期的大学都是神学的教育,学校的形态模式也沿用了修道院的模式,校园是建筑围合形成的封闭的四方院,与自然及社会封闭隔绝。随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渐起,大学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神学转向培养、激发素质的人文科学,使得校园空间向开放化发展。再如我国古代的教育多是对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的教育,校园主要以国子监、地方官学、书院、经院等形式存在,校园整体环境一直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空间结构和轴线式布局“。”以来,社会主义思潮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科学”和“民主”成为教育的主旨。此后,以广场为中心其他建筑形成严整的轴线布局,标志性建筑如图书馆作为学术性的象征坐落于轴线尽端的校园建设形式逐渐成为主流。

2部分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定位

建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基本形成高效能、节约型、信息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建成一个学术氛围浓厚、时代气息强烈、工作学习环境优雅的绿色生态校园;建设适应21世纪需要的生态校园;建设一所以人为本、智能型的绿色校园。以上表述是近年来部分高校对其校园建设规划目标的表述,可以看出“节约型”“、智能型”、“环境友好型”“、高效能”“、信息化”“、以人为本”“、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些也是当代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定位的最新理念。其中绿色校园、生态校园、节约型校园、信息化校园是大学校园建设必须重视的关键点。

2.1绿色校园

绿色校园是当代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定位,它要求校园内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和较丰富的植物物种,为师生营造一种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绿色校园的本意是在尊重大自然规律基础上的覆盖草皮和植入作物,并不是草皮越多越好,奇花异草越多越好,而是要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科学种植。

2.2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基本概念。广义的生态校园是指在校园建设规划中以尊重自然生态为基础,使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其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狭义的生态校园关注于实践操作层面,台湾特有生物中心彭国栋教授列举了生态校园的标准:使用原生物种、多样化多层次绿化、减少使用外来草坪、减少人工修剪与干扰、维持自然与活化的土壤、保存适量比例的荒野区和湿地等。有国外留学和考察经历的人大都有过在国外大学校园内碰到松鼠和其他野生小动物的趣事,这才是生态校园的最好展示。美国、英国和台湾的部分高校都是生态校园的典范。

2.3节约型校园

节约型校园是指在校园建设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在预期使用过程中对水、电等资源的节约,并通过创新结构设计以增加对上述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采用更多的自然能源。通过建设节约型校园,广大师生身处建筑之中就能学习、领略节能的重要性、节能的方法,自觉成为节能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2.4信息化校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升级,信息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等工作都越来越依靠网络和信息技术。信息化校园建设要本着“统一规划、软硬并重、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的建设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实施,逐渐形成一个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大学校园,为师生提供更多便捷。

3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普适性要求

3.1校园建设规划要体现自然和谐

建设和谐校园是当前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和谐校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校园建设规划以人为本,以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生态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都是校园建设规划以人为本的最新体现。进行校园建设规划要自觉把生态、绿色、人文等理念贯彻到规划的方方面面,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各个地方。以绿色校园为例,在雨水充沛的东部地区,修建大面积草皮运动场,挖掘人工湖比较适宜,但在干旱少雨的西部应以栽种耐旱、易活的植物为主。在生态校园方面,雨水回收池、贮水罐、自然采光楼、地热取暖浴池、可循环利用物品回收站等都是很好的创意。

3.2校园建设规划要突出环境育人的功能

大学校园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中人文景观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进行校区建设规划时可以精心布置若干人文景观,大气的校园文化广场、错落有致的亭台水榭、寓意深远的建筑造型、形式活泼的音乐彩灯喷泉等都是校园中飘荡着的美丽音符,使学生徜徉其中就能受益无穷。

3.3校园建设规划要与学校事业规模、学科特点相协调

校园建设规划是一门科学。校园面积的大小、功能建筑(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体育馆、食堂等)的规模都是按照有关规定,科学计算的结果。规模过小,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规模过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学校事业规模的合理预算,是制定校园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校园建设规划还要与学校自身学科特点相协调。工科院校对实验室规模的要求与文科不同,体育院校对运动场馆规模的要求与一般院校不同,医科院校对实习场所的要求与其他院校也不同。工科院校与文科院校相比,工科院校一般规模较大,建筑整齐简洁,有磅礴大气之美,文科院校一般规模较小,建筑丰富多彩,有婉约精致之美。尽量保持校园建设规划与自身学科特点相协调。协调是一种和谐,而和谐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美。

3.4校园建筑要考虑“通用性”和“可改性”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高校;路径

1生态园林: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理念

为了配合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很多大学都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以原专业性为主的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学科的设置上为各学科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从原来的单纯传授知识向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方向发展。大学校园的空间环境有了新的要求,大学校园设计越来越注重对人的关注,通过校园空间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大学文化的认同。因此,此时大学最重要的设计理念就是重视校园空间环境的塑造,生态园林高校建设也提上日程。

2多元化困境:我国高校生态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校园景观规划不规范

原有校园没有进行专门的景观规划,或景观规划决策水平偏低,造成最后形成的生态环境规划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对校园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达不到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目标。比如,有些区域乔木和灌木偏多,草坪和花卉相对较少,由于乔木和灌木属于中高层次的绿化,草坪和花卉属于低层次的绿化,造成校园环境景观单调,遮挡建筑物,不利于通风和采光。此外,有些区域中高层次的灌木和乔木较多,低层次的花卉偏少,使得整个校园环境空间层次性差,树荫稀少。这种问题明显反映了在校园整体校园景观规划时,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对于不同空间的功能和作用,没有运用正确的规划方法。

2.2规划设计缺少人文特色

学校校园规划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相应的人文特色体现比较少。有些大学校园在设计生态环境时,或是生搬硬套地运用公园绿地规划的模式,或是直接在建筑区域周围安置一部分绿地,这样固然可以减少环境规划的费用和投资,但导致校园生态环境规划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毫无文化内涵可言。还有一些大学校园则与之相反,在设计上大量投资,过分追求奇特、新颖的效果,没有考虑校园本身具有的环境与文化因素,违背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设计结果完全与实际脱节,不符合现代大学校园文化涵养的积淀要求,从整体上来说不利于大学校园的发展。因此,学校应逐步在校园规划中考虑学校的人文特色,将学校的学科优势、人文关怀、文化气息等因素体现在校园风貌之中。

2.3平面绿化有余,立体绿化不足

有些大学校园在建校初期,由于具有一定的区域选择优势,相对用地比较充足,学生较少,建筑物也比较少,可供绿化的面积较多,所以在校园内种植的植物大多为低矮的植物,立体的绿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后来高校的扩招,学生逐渐增多,建筑物也不断增多,相应的绿地面积不断减少。造成了老校园的绿化十分单调,缺乏层次感,需要进行一定的立体绿化建设。

3路径选择:生态园林高校建设的策略

3.1提升校园绿化的生态景观设计水平

校园生态环境规划中,要进行景观的多样性设计,因此校园的绿化建设必不可少。校园绿地作为校园整体空间生态的一部分,不应仅供视觉欣赏,还应该充分发挥校园绿化在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比如绿色植物有蒸发水分的功能,利用地下水或者地表水相对较丰富地区来营造良好的小环境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对校园生态环境进行一体化设计,生态设计水平是建设效果的关键。

3.2构建校园绿地的合理植物群落

校园生态系统规划选择绿化的物种时,要考虑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的物种可以促进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因此,校园绿地规划时,可以在原有绿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状况等因素,配置其他自然植被,以与原有的植物形成均衡的物种搭配,维护校园的生态平衡。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建设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issues in the college construction plan, and proposed solution ideas.Key words: campus; construc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23)

当代高等教育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高校迎来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几乎每一所大学都面临扩建、扩招的任务,几乎每一个大中型城市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兴建大学城。不久的将来,大部分人都能上大学将不再是梦想。因而校园建设的规划者、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代的要求,慎重地把握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根据当前多元、综合的办学模式,创造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校园社会化、开放化的现实需要,以组团化、网络化的建筑设计融入自然环境,并考虑校园的动态发展和未来需要,从而最终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校园建设规划注意的问题

1.1 科学筹划,协调发展

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普遍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如校园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空气环境的控制等等; 第二方面是针对校园发展的特点而言,校园规划不是一个终极的完整状态,在规划之初就应为学科增长、新的功能组团的产生留有余地,使规划结构呈现一种可增长的、灵活的状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第三方面是理性观与动态观的协调。

在规划中将校园的理性、有序与环境的灵活、浪漫有机结合起来,尤其图书馆、教学实验楼、办公楼等设计的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后,可形成多样而协调、有机且具弹性的规划体系。

在建筑设计中强调与大自然相协调,室内环境应具有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以尽可能地降低能耗有的高校原本可利用空闲地就少的可怜,在建设规划中不是考虑如何使用和提高这仅有的土地利用率,而是和别的高校进行攀比。你有什么我也建什么。

搞建设规划时要结合国情、校情,眼光要放的长远一点。不能不顾实际乱铺摊子,只注重观赏性,不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个别高校因为规划的不好,部分师生迫不得已住在校外,不但居住环境不好,有时连安全也无法百分之百的保证。

高校建设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建设规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定要讲究实际,注重效率和效益,逐步推进,要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充分考虑财力、物力的可能。

在建设规划制定中,要从注重确定与安排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要明确对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在内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强制性保护。建设规划制定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校运行低成本的要求,要把眼光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关系点上。

1.2 从宏观处着眼,从微观处着手,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

所谓从宏观着眼,就是从整体上进行规划,达到长期布局合理、层次错落别致清晰。高校建设规划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现代意识。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真正为以后的长远发展起到勾画蓝图的作用。避免因为规划的短视造成长远建设的被动。建设规划就是事先决策,分期实施,描画出发展的框架,做出总体规划。

所谓从微观处着手,就是在编制建设规划中应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高校目前普遍存在土地资源短缺。所以就要细到哪里配套什么,哪块土地怎么安排,环境怎么改造,留出多少绿化地;哪里的路上修过道暗沟,水电暧、通讯、排水、排污、煤气等管道穿路敷设及维修的便利都要考虑到。即使临时需拆、安的管线也要事前考虑到,虽然当时可能投资会稍微多一点,但总比过一段时间扒路、拆墙、打洞等好得多,也节约得多。

1.3 空间环境人文化、生态化

现代教育强调人的素质教育,包括社会人文、做人品德、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陶冶。因而在校园中需要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师生可以不期然地相遇和交往,使智慧和创意在交谈中得以激发,使学生在课内、课外均受到来自环境和师长的熏陶,使学生在相互理解与互助中学习做人道理。

校园交往空间的营造是多层次的。由室外多层次的绿化平台至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再至室内,其目的是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为了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常常将校园分成三个大系统进行设计。其一是全校生态园,也是校园的中心园区。以自然山丘、水系原貌为主体,加以系列小广场、人行步道穿插其中,使人可以亲近自然;其二是群体组团,包括建筑群之间的和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原有树木、水体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对环境适当加以改造;其三是在建筑物内部,加入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内部天井、中庭绿化、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廊道绿化等。校园三大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建筑与生态环境更密切地相互渗透和共生。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教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知识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当前高校建设规划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我国,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均发生了变化。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量上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1.4 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

校园向社会开放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校园愈来愈承担起地区文化资源中心的作用,同时社会也期待着校园研究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校园为了培养高素质、全面开拓型的人才,也需要与社会交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锻炼。

校园规划开放化的方式有多种。其一,是资源共享型。如在规划分区中,尽可能将体育服务中心、图书资讯中心、科技产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其二,是联合管理型,将后勤生活区( 主要包括学生宿舍、食堂等后勤服务功能) 交给校外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其他集团公司进行开发和管理,或与校方联合管理。这要求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后勤区的相对独立;其三,是产业转化型。随着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日益密切,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这部分功能用地会越来越超出预计。这样一个“社会校园结合部”其实是社会从教育中受益,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在实习中成长的中间地带。规划中既要考虑预留用地,又应顾及本区与校园其他功能区的关系。高校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制定建设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做到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1.5 校园建筑组团化、网络化

教学建筑的组团结构、网络结构为现代大学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可能,当前的许多新校园规划都反映了这个发展趋势。经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教学建筑呈现的综合化、组团化、网络化倾向相对于传统分散的单幢建筑有以下优势:有利于设施集中、资源共享,由于各教学建筑间的联系紧凑、集中,为学生使用相邻学科的资源提供了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设施的重复建设;有利于大规模建设,由于组团化、网络化设计往往采用统一的柱网和构件,可以相对大批量地生产,从而节约了投资。将建筑物尽可能地集中还可以保留更多的、相对完整的发展用地,也节约了土地资源;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往、交流,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形成教学中心区的空间环境气氛。在教学中心区中,合理组织步行空间,考虑交通的人车分流,一般以图书馆、教学大楼为中心塑造环境及景观,并以景观小品、构筑物等提升文化品位。

1.6 要考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校园的规划必须考虑自身的持续发展:a.校园规划须体现大学校园所在地域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环境;b.校园规划须注重地方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大学校园所在地域的资源开发与整合将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地方上的文化名人等将给校园小环境带来人文气息;地方上的学术信息交流、师资、图书等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人文环境建设;

c.校园规划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校园规划要考虑学校的持续发展,要始终如一地保护校园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的设计思想、原则要遵循“减少消耗,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比如,在校园规划中应尽量少用人工改造地形,在原地形基础上可根据总体规划适当改造,但尽量不要破坏原来的地形特征,以保护原有的生态;建造各种生态建筑,强调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以减少校园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d.校园规划要留有余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高校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 结论

大学校园规划必须满足学校使用者的需求,注重人性化尺度,营造人文环境,保护校园生态环境,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展望未来,大学校园规划必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必将规划出适合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的人文特色校园。只要能从上述几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改变重建设,轻规划的思想,高校就会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又能协调有序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忠杰.论大学校园的环境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2002,(6) .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5篇

事实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人才观念早已悄然发生变化。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社会越来越需要“全才”“通才”。

学校是社会的育人之地,校园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圣殿。校园文化从产生至今,唯一不变的是它的育人功能,从无意地形成的校园文化,到有意地建设校园文化,它所承载的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巨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领导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只有把三者协调起来,把主体与主导者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才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反映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但由于学校组织目的是教育人,所以代表着健康向上的文化;其功能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其成员由学生和教师组成具有明显的传承性,继承的文化同时逐步形成新思想,具有极大的矛盾性,与外部文化充分接触又互相影响,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因此学校文化就是内部以及内外之间不断冲突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变革和向前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也是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蕴含了无限的教育资源和丰实的内涵。正确的人生观、广泛的兴趣、高尚的道德、顽强的意志、健康的性格等都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相应地,一个优化的校园文化,可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向人们展示一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

因此,在科学建构的合理评价体系维护下,学生的发展理当一以贯之地从自主性、自立性、自觉性、主动性、创新性等原则出发,校园文化建设理当一以贯之地体现方向性、创造性、整体性、时代性、教育性、情境性、愉悦性、艺术性等特点,务必弘扬发展的理念,与时俱进。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树立正确学校观

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健全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动态,如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优化育人环境既然是一种管理,更应该将它运用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宜以绿化工程为切入点,以美化校园为展开面,让有序的布置构成优雅靓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要使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有人文的内涵,使校园的每一块顽石都富有灵性,使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从而保证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

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营造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环境,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努力挖掘校内资源,有效整合条线块点的力量,落实具有激励性的可行性目标,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之获得班级管理的体验,学会自我管理,促进自主发展。

三、规划学校发展的战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