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精选5篇)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____是____镇国政村民,今年已经58岁。与千千万万个天下母亲一样,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虽是农家妇女,但识大体、顾大局,有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与丈夫生活几十年来,操持家务,任劳任怨。

自儿子结婚以来,婆媳关系相处融洽,全家7口人,大事小事基本全靠____操持。大家难当,尽管____识不了几个字,她的身上却具有家庭农妇的纯朴,她用自己的爱让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的气氛。

都说找个好婆婆难,找一个既善良又纯朴的婆婆难上加难,但在____的眼里,做个好婆婆并不难。用她自己的话说,儿子、媳妇、孙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都是一家人。十个指头不一般长,但咬咬哪个都疼在心上。

人们常说,婆婆和儿媳关系不好处,就像锅和勺,没有不叮叮铛铛响,不闹动静的。但是她觉的,这个事两好才能搁一好,只要咱真心实意待儿媳,当亲闺女待,就没有处不好的。比如象她家,儿子和儿媳妇在开了一家建材店,在村里可以算得上是全村的的致富能手,一天到晚忙生意,有时候连饭都顾不得吃,婆婆____总是做好了饭然后送到店里,看着她吃完她才放心。____不仅要照顾家里,还要管理家里的十多亩责任田,家里家外连轴转,但她从没在儿媳面前使过脸子。____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媳妇迈进门,就是咱家的人。她说,孩子们大了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我不缺胳膊不缺腿的,乘现在自己还能自食其力,多干一天是一天,多干一点是一点,只要能动弹就不要耽误他们的日子。

今年3月份的一天晚上,儿媳突患重感冒,发高烧,虽说感冒不是大病,但作为老人,她着实不放心,当时儿子刚好不在,她急急忙忙推着三轮车把儿媳送到村卫生室,并连夜输上液。在儿媳生病的日子里,虽说自己还患有高血压,可她不分白天黑夜陪伴在媳妇身边,按时给她喂饭、吃药,换洗衣服,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儿媳很快康复了。可在医院的日夜里,为了照顾好儿媳,____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操心和疲劳让她消瘦了十多斤。正是有了这么一个好婆婆,子女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而对于婆婆____来说,她的付出,无怨无悔。

每当提起这事,儿媳老觉的过意不去,说叫婆婆为自己操了这么多心,受了这么多累,就是自己的亲娘,也很难做到。____说,人这一辈子,少不了沟沟坎坎,有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她什么也不图,只要孩子健康,全家平安,和和睦睦过日子,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她也心甘情愿。更何况儿媳也是她的孩子,有着割不断的亲缘,真心实意疼她们,是一个婆婆起码的做人做长辈的道德标准。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事实证明她的辛苦也得到了回报。儿媳妇对她们很孝顺,通情达理,逢年过节,都给老人买点补品,送件服装。特别是她有个头痛感冒,不愿动弹的时候,孩子们吓的不得了催她去医院,恐怕她出大毛病。想想这些,心里觉的挺踏实。

____家是个大家庭,每年都有孩子满月、生日、结婚等事情要办,她都是新事新办,从不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每年清明扫墓,她都用鲜花,改变过去烧纸的习俗,既环保又不容易引发火灾。别人家办事,她也宣传新事新办,破除陈规陋习,勤俭节约,不搞封建迷信,不信邪门歪教。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原生态;作文资源

农村语文教师抱怨得最多的就是落后而闭塞并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但事实上,农村存在著富饶而独特的写作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去搜集材料。我们不妨从认识并观察身边富于乡土特色的资源着手尝试。

一、民间故事――历史窖酒

民间故事是指在民间流传的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生活,使尘封的往事被遗忘,而我认为这许多陈年旧事犹如陈年的美酒,有它独特的甘醇和韵味。

作为土生土长的沛县人,我们从小是听着汉高祖刘邦的故事长大的,关于刘邦出生的故事就有好几个:“梦龙盘身”“凤凰台上凤凰土”“马抬蹄”“蝼蛄眼”等,刘邦青少年时期的传说也有很多:“两神仙打赌”“佘席娶亲”,就连有名的“鼋汁狗肉”都和刘邦有关。后来的“芒砀山起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这位我们这儿的人认为是历史上真正统一天下的君主,为我们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古迹、现代建的具有汉代文化气息的公园等。每一处都含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我们怎能放着这些宝贵的资源不去利用?这不是最自然、最生态的东西吗?

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相关的历史文化古迹更为丰富,引导学生走出去、眼界再开阔一些会获得更丰富的感知体验。举例来说,狮子山楚王陵墓是很有名气的汉文化遗产,即使我们没有条件去,也可以看一些相关的录像和地方教材上的资料。中央十二频道做的科学探秘节目就有那么一期专栏,可以组织学生看看。参观淮海纪念馆是了解淮海战役的很好途径,没有条件我们可以请农村的老一辈革命军人做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有了更新的认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习作素材,而且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此外,还有各村名称的来由,如:石婆庄的由来、黄楼斗狗的由来与传说等,还有本庄每个姓氏的传说、自己名字的意义等,都是好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作文资源。

二、风俗人情――家酿陈酒

我们这里有句俗话: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许多陈年陋习已不见了,遗留下来许多生动有趣包含生活气息的习俗,像一粒粒美丽的珍珠洒落在家乡的角角落落,历久而弥新。有的学生在《热闹的婚事》里写道一个细节:两个选出的本家年轻贤惠的嫂子分别站在新媳妇两边,每人左手拿一个红鸡蛋、右手挽一根红绳,先把红鸡蛋扣在手心里,用左手食指就右手一拉,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把红绳一缠,绳儿就拉成剪子状。两个嫂子就拿着这“剪刀”分别在新媳妇脸上比划,同时右手食指还很逼真的一捏一捏,做铰东西状。再用红鸡蛋在新媳妇脸上滚来滚去,边滚边念叨“红鸡蛋,满脸窜,今年喝喜酒,明年吃喜面。”这样重复三遍。这就是拜过天地后很重要的环节――“铰脸”,也叫“开脸”了。新媳妇的脸红了,两个嫂子一般也禁不住,不是笑得弯下腰,就是比新娘子还脸红的厉害……在这样的练习和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不少风俗、禁忌等,大大增长了见识,受到最为原始的文化熏陶。

三、乡音俚语――淡酒飘香

不知有几位作家说过:世界上好的语言是农民的语言。你看谚语:“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麦沟开得好,增产就牢靠。”……你看歇后语:“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瞎子点灯――白费蜡”“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很生动活泼,学生很感兴趣,也很好搜集,有了这样的素材,学生的作文内容也会很有趣了。这些语句多有趣啊!写出来的作文怎能不生动?

四、民间艺术――米酒醉人

我们沛县能人很多,一些乡下老太都身怀绝技,不用说剪纸、面人、木刻,就是随处可见的针线活也能做出许多花样。农村孩子的鞋子、书包等小玩意上到处可见妇女们心灵手巧的作品。不少孩子的奶奶都会做虎头鞋、虎头帽、香包什么的,鼓励学生学学、看看、做做,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也是作文。比如,在上《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时,我先练习好久剪纸。还把附近剪纸高手的一些作品带到课堂上:“喜鹊登枝”“连年有余”“双子拜年”“孔雀开屏”“鸳鸯戏水”等。学生热情高涨,课后都写了《漂亮的剪纸》。有些女生还向村里会剪纸的人学习,写了《我的剪纸》。

五、风味特产――回味二锅头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对于家乡最深刻、最直接的记忆恐怕来自于味蕾。风味小吃让人记住的不仅是味道,更多的是由此生发的对家乡、对亲人的联想。风味小吃妙就妙在独特:独特的来由、独特的原料、独特的制作工艺、独特的滋味,写成文章,也是“色、香、味”俱全。我们沛县的鼋汁狗有2100多年的制作历史了,不但有刘邦和樊哙青年时代的传说,而且素有“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的美誉。学生在了解了刘邦和樊哙的故事以后又品尝了家乡的鼋汁狗肉。而且每一条小街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不少学生就以我们小镇上的油煎包、油条、菜合等为题材进行创作,特产嘛,我们这里的苹果、红薯、西瓜都是很有名气的,这些更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学生很快就把习作交上来了。

六、劳动实践――烈酒熏人

农村的校园软硬件文化设施都很落后。有个空荡简陋的操场、书籍陈旧的图书室、花木稍多的小花园,连微机室也没有。为了弥补其中的不足,我们可以抓住农村的有效资源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开辟“种植园”“养鱼塘”“动物乐园”等。与校外菜农、果农、瓜农等签约,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活动课开展得红红火火。同时学生及时写出观察日记。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许多传统的“农”活,还学习了当小记者进行采访的知识和技巧,体验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更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最重要的是价值观也有了重大改变,现在有些学生立志要做新型农民。这些难道不是起到了“种瓜兼得瓜豆”的效果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现代生态课堂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探索者、课堂上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之间则要和谐地合作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无比广阔的空间和资源,让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让作文成为最能展示他们心灵的窗口,表现他们眼中的自然与社会,表现一个真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女,汉族,现年57岁,任**县**乡**村妇女主任。

2000年**的丈夫因突发心脏病死在了学校里,面对两位已80岁高龄,长期因病卧床不起的老人和两个尚在读书的孩子,她不离不弃,以东方女性特有的勤劳、善良、柔韧,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一)

1971年**高中毕业后,返回本村务农,同年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她作为妇女主任,看到村里学校缺老师,就兼起了本村小学的代课教师,这一代就是16年。在这16年里,她总是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用慈母般的胸怀呵护着每一名学生。由于肯吃苦、善钻研,她所带的班级成绩年年是全校第一,而且在**乡名列前茅。然而,1988年,公公得了痴呆症,神志不清,每天走出去不知道回家,有时甚至裸体满街跑,她不得不随时去找,公公一病就是整整十年,在公公去世后,还没等到这个家恢复元气,婆婆又患上了高血压、脑梗塞,再加上腿脚不便的母亲,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繁重的家务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坚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收拾老人的房间,帮她们洗脸、梳头,然后做好早餐,照顾她们吃过后,再去学校。

2000年,丈夫突发心脏病,死在**乡东下坪学校里。面对丈夫的突然离去,**一家老小,白天哭,晚上哭,全家上下,哭成了一堆。不久婆婆因儿子的早逝,悲伤过度,病倒在床。一对正在读书的儿女,看到家里悲惨的景象,要退学回家帮妈妈干活。**得知后强打精神,到亲朋家借钱给婆婆看病;凑齐学费,打发儿女上学。

婆婆的病稍有好转,为了能多挣点钱,**又再次到邻村的小学任教。她每天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白天忙于教学,晚上回来照顾两位老人,奔波忙碌了一年多。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

春去冬来,花开花落。转眼间,婆婆和母亲这两位已经80多岁的老人,已瘫倒在床六年多了。作为她们唯一的亲人,**每天重复着给她们洗脸、梳头、喂饭、喂药、打针、擦屎端尿等一成不变的事情。天气好的时候,背上她们坐上小平车,拉上她们到外边散散步,晒晒太阳;春天来了,老人们想吃香椿了,她就不顾自己已是50多岁的年龄,搭上梯子爬上树去掰香椿;到了冬天,婆婆患有腰疼背凉病,她从不嫌弃老人,就和老人睡一个被窝,给老人暖暖腿、脚,暖暖背。给老人翻两次身;经常,老人一个喷嚏,把饭喷她一脸,她总是微笑着,擦一把脸,继续喂……直到今天,老人身上无一处褥疮,老人房间无一点异味。村民们都称赞说:“**不愧是天底下最好的媳妇!”

(二)

**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用瘦弱的肩膀背负着两位老人,让她们安度晚年;她用破旧的平板车和超重的自行车承载使命,让贫困潦倒的家庭有了生机;她用长满老茧的双手编织希望,让儿女们走上了成才之路。

2002年12月份,正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的儿子,突然打回电话说,他的眼睛疼痛难忍,并已化脓,住进医院无钱治疗。孩子是母亲的命根子,儿子的眼痛象针扎一样刺痛着她的心。她一连几天四处借钱,准备儿子的治疗费用,最终也没有借下1000元,这也许是受家庭败落的影响。此时此刻,这个坚强的女人心在滴血,无奈之下,她偷偷跑到曲沃卖了几次血,换回了640元钱。最后,还是邻居把准备盖房的钱拿出了3000元借给她,儿子同病房的好心人暂垫了3000元,这才凑足了7000元的手术费。在住院期间,医生埋怨说:“你家里都是些什么人呀!娃眼睛都成这样子了,也没有一个人来看看!”**的心都要碎了,她不是不想去看儿子,是家里离不开呀!那段时间,她要照顾两位老人,还得外出借钱凑足手术费。经过一连串撕心裂肺的打击,她有些力不从心,支撑不住了。

长期的奔波劳累,让**病倒了。2003年8月的一天,她发现自己行血,一开始她满不在乎,以为是妇女的例假,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还不见好转,血疙瘩跟鸡蛋一样大,牙房都白了。邻居们实在看不下去,就强行用摩托车把她带到医院去检查,结果显示,她患上了严重的子宫肌瘤,需要马上做手术!生性倔强的**哪肯听医生的。无论村民如何做工作,她就是不做手术,她不是不想动手术,是家里的两位老人离不开呀!是家里的钱不允许呀!最后在村民的紧逼下,才拿了点药,一直坚持到现在。但她一想起儿子在大学一天仅吃两顿饭就得花九块钱,最后这顿饭就不吃了,站在窗口看着别的同学吃饭的情景;想起女儿为了减轻她的负担,节假日不回家,在外打工挣钱,每天仅吃馒头夹咸菜的情景,**下定决心;不管多难,都要把儿女从大学供出来,让她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为增加家庭收入,**每天更加拼命地干活。她一个人种6亩地,浇地、拔草、施肥、割麦、扛麦,承受一个大男人都难以承受的重担。2002年,冬浇小麦,她家轮到晚上,天冷加天黑,跑了水她去堵,结果一脚没踩好,摔到了深深的坟窟窿,泥水淹到了她胸前,且越陷越深,她不停的呼喊,幸亏听到呼喊声的村民及时赶到才从死亡线上把她拉回来。

面对悲惨的现实,**用她坚强的心应对一切。每年种6亩地的小麦,算下来仍然不够孩子们的学费,2003年非典期间,村里不让村民出村,她每天天不亮,就扛上铁锹偷偷跑到东沟里去开荒,非典过后,她竟然开出了2亩荒地,在这2亩地里她种上了红薯、豆子、芝麻等农作物,每年能多收入2000元。看到城里人爱穿布鞋,她就把家里的老古董——纺花车搬出来,纺花拧线,纳鞋底,做布鞋,就这一项每年能挣五百多元钱。她做过寿衣、卖过粉条、捡过破烂,她用一颗坚强的心承载着命运的艰辛。如今,儿子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并已成家,女儿也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然而,在飞逝而去的岁月里,**始终在履行着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使命。

(三)

“真爱无限,大爱无界”。**,在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一个悲惨家庭命运的同时,又把一个农村妇女的最淳朴、最善良的爱心洒向了她身边的邻居和村民,她又背负起了另外一种使命,那就是对弱势群体不可遏制的关爱。

生活的艰辛让**一次次体味到了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她对老人、对儿女、对邻里越来越宽容,而对自己却越来越吝啬。婆婆和母亲一次次住院花钱,她舍得;给残疾人买药、买好吃的,她舍得;儿子结婚买家俱、做新棉被,她舍得。她唯一舍不得的是自己:穿了四、五年的汗衫,洗得发了白,她补了又补,穿了又穿,舍不得扔;攒下鸡蛋,拿到代销店换回盐、醋等生活用品,她舍不得吃;在她的身上已长了六年的子宫肌瘤,每天仍在折磨着她,她舍不得花钱做手术!她一直在坚持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老人的病治好了,只要家里的日子过好了,自己的病就轻了!”

(四)

作为村里的妇女主任,38年来,**尽职尽责,无私奉献。谁家有事,她总是热心帮忙;哪家闹矛盾,她总是耐心做工作。每逢过年过节,她都组织妇女们扭秧歌、跳交际舞,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她的孝敬老人、呵护子女、和谐邻里、服务百姓的动人事迹,在**村、**县,乃至临汾市早已有口皆碑。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第4篇

这是普发兴众多先进事迹中的几个小故事。

推炉记

这个夜晚,普发兴怎么也睡不着。整夜都在琢磨着想要来下庄投资的“小上海”的话。

“老普,我这次来,感觉到这里的环境跟记忆里完全不一样了,天不像过去那么蓝了,空气也没有以前清新了,我有个建议,你们一定要重视环境,把下庄的环境搞好,这样才会有人来你们这里投资。”“小上海”是当年插队下庄的上海知青。村里的人都亲切地叫他“小上海”。他这次从上海来,一是回来看看曾经关心过他的乡亲,尤其是带着他的儿子,回来看望曾经挽救过他生命的白大叔,二是想给下庄投资,为下庄的建设出点力。可当他看到矗立在村后的土法炼锌炉,被污染了的环境,他犹豫了。

怎么会这样呢?普发兴在心里不停地问自己,到底是哪出了问题。想想当初,心里不禁一阵酸楚。

“嫁人莫嫁庄子上,吃饭穿衣没指望!”这是20年前下庄一带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当时,作为乡政府所在地的下庄村,集体资产仅有38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60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空壳村。

“既然干了,就要干出个样来!”普发兴在当选为村支书后,曾经这样给大家讲过这样的话。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原来是村里“首富”的他,家底却“缩水”到才有几千元,甚至给老伴留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欠债……

在改革开放初期,下庄村也学着其他省的乡镇村庄,大兴土法炼锌,想尽快让老百姓富起来。土法炼锌因为生产设备投资少,工艺简单,锌作为一种重金属,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工业原料,也是火箭的重要燃料,在市场上有着较好的销路。在我国,锌的储量要数云南和贵州两省最为丰富。土法炼锌因为生产设备投资少,工艺简单,时间短,所以在云南和贵州非常盛行。

就这样,下庄村的土法炼锌炉,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村间,道路两旁,就连自家的院子里,只要哪里有空地,大家都会把它变成炼锌车间。在短短几年间,村里靠土法炼锌挣了不少钱,彻底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下午的时候,普发兴和村主任普尚福一起到王发英老人家看看。王发英的岁数,比老普大两岁,多年前痛失爱子的她和老伴一起,过着紧张、拮据的生活。中秋说来就要来临了,老普在心里唠叨了两遍,得去看看他们生活得咋样了,给送点月饼,表达一下村委会对他们的关爱之情。最近,老普也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总是忘事大,早上计划要做的事情,总是要在心里念叨几遍以后才记得住。老普让小茶陪他去街上买好一摞月饼,现在和主任一起给王发英家送去。

一路上,普发兴和村主任谈起了最近村里的事情。

前天,小学的董校长送来一份材料,说是学校有几个孩子经过医院的检查,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其中有两个必须马上住院治疗。患病的具体情况,要等把已经送去的血液检测完了,医生才能做出判断。但医院根据孩子们经常呕吐、注意力不集中、视力明显下降等症状,初步估计是铅中毒。

还有村头中河下游的那片秧田,秧苗的长势比起去年,差别太大了。自从插秧后,不见明显回绿,个头就那么高,并且田里还散发着阵阵令人作呕的味道。

此刻,老普和村主任正在经过村里这片生机勃勃的炼锌窑子,脚下传来嘁嘁喳喳的炼锌残渣的,迎面扑来一阵阵呛鼻的尘烟。这一下子,老普完全明白过来了,知道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尚福,”老普说道,“这两件事,你是怎么看的?”

主任没有马上回答普支书的问题,而是紧锁着眉头,并且似乎要把刚刚呼出喉咙的气收回去,匆忙的脚步逐渐放慢了,然后就是深深的一叹。

“老普,你说这一搬,几十家的炉子,上百口人的活路,山上的道路、用水、用电得花多少钱哪?”普尚福明白老普的意思,默契得可以省略其中的过程,直奔主题。

“这些我都想过,并且请县里乡镇企业局给咱们合计了一下,粗略地需要十万块钱吧!现在就等村里要好好下决心,是要我们近几年的钱,还是要咱村子孙后代的幸福。你也知道,医生经常给我们讲的,那个什么环境污染的问题,不是杞人忧天,现在就发生在我们眼前。你看,村头老李头家的那个儿子,我瞅着工作才十多年,孩子才上小学还没毕业,就患了什么癌症。还有去年上咱村入赘的那个小张,由于他是外省人,脑袋机灵,人又勤快,不几年原本贫困的家就翻了身,还没专心过好他的小康日子,就病倒了。幸亏抢救得及时,命总算保住了,可弄得半身不遂。”

“我们这次一定要把咱村的工业园区规划在村后山上的原因,把村里的炉子搬迁到工业园区的道理,好好给老百姓讲讲清楚,告诉他们,以前是我们自己太近视了,只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村里的环境保护问题。在这点上,我要首先代表村委会检讨自己,学习不够,认识不足,在带领乡亲走土法炼锌这条路上走了弯路,现在要纠正整个错误,也是为了咱们村今后的发展。”

“这次‘小上海’为什么没在下庄投资,就是因为咱们村的环境污染得太严重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加工出来的食品,能有人吃吗?是他唤醒了我,我们共产党人,不是知错就应该改吗,况且,这又是涉及到咱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大事,一定得改。”

说话间,两人到了王发英老人的家门口了。王奶奶正在院子里,拨弄着收获回来的包谷。老普在王发英推辞和感激声中,把一摞散发着浓浓桂花香味的月饼和还有老普体温的五十块钱,送到了她的手上,待老人起身要送送支书和主任时,两人已经快步跨出了院门,消失在王奶奶苍老的视线里。

就连普发兴也记不清了,这是第几次给王奶奶送钱或食品,似乎这已经成了老普工作的一部分了。东家的李大爷,西头的张大伯,村头的家珍,村尾的开焕大婶,仿佛完全装在老普心里一样。

“搬迁费由村委会出,以后的水电费由各家出一点。”老普心里有事,径直向前走着。这些天以来,搬迁炼锌炉的焦虑一直缠绕着他。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建在院子里或院门前的炼锌炉,搬到山上规划中的下庄镇工业园区。

在动员大家积极搬迁炼锌炉的过程中,六组组长阿宝遇上了钉子户――兴旺家。自从七年前普发兴当选为村支书以来,这位大名鼎鼎的前任支书似乎不太支持老普的工作。尤其是兴旺老婆,凡事都有点要和老普较劲的意思。

当初,普发兴被选为村支书,一上任才知道村里那点钱早被兴旺他们几个借完了,村里只有五千多块钱。可兴旺就是带头赖着不还村里钱,是老普找到兴旺,认真和他谈心,从自家的存款里拿出钱替兴旺还上,又把自己的拖拉机低价卖给兴旺,让他学着跑运输。这几年下来,兴旺家走上了富裕路,兴旺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兴旺家在院子里建了一个全村最大的炼锌炉,还打算再把这炉子延伸到院子外呢。

“谁稀罕把炉子建到山上去,这不好管理不说,就说这搬迁费就要花好多钱。再说了,原来建这炉子也花了好多钱呢,不是建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到山上去,这舍近求远的事,谁愿意?”这次,老普和村主任、组长又找上门去,却被兴旺老婆无理轰了出来。

老普家正在吃晚饭。裕珍回来了。

“爸爸,我也想建一个炼锌炉。”

“我们现在正在搬迁炼锌炉呢,别顶风上,再说了,炼锌污染环境,你做点别的。”老普对孩子一向很苛刻。

“这赚钱的活,别人做得,我为什么不能做。”

“因为你是我的女儿,这工作得从我们家里开始。”

“别人能赚钱的事,我也能做,为什么我是你的女儿就不能做?”

“如果要建的话,那就带头把炼锌炉建到山上去。”这似乎是老普最大的让步了。

大家听到,是老普说服女儿,借了好几万块钱带头把炼锌炉建到山上。后面的工作就好做多了。村委会的领导们不厌其烦地给村民讲道理,村里的炼锌炉终于搬完了。

下庄村在普发兴支书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奋斗和打拼,终于使全村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走上了富裕路。时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自由驰骋。一晃眼又到了新世纪的第三个年头了。

这些年,老普兢兢业业、大公无私地默默奉献,上级党委看在眼里,群众记在心间,因此他几度连任村支书。他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做不到的,党员可以不做;我的家属做不到的,群众可以不做。再难的工作,得有人去做,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这是普发兴经常和村委会的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了。

这次,老普遇上了更加棘手的难题。

接到县里的通知,根据环境保护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要彻底取缔土法炼锌炉,进一步改善自然环境,为人民创造一个优美、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

老普一边努力做好群众的工作,一边为群众找出路。毕竟,取缔了土法炼锌炉,要让村里这么多的人做什么呢?老普再次找到曾经从这里走出去的上海知青‘小上海’,请他再一次回下庄考察投资环境,为下庄的老百姓找到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业之路。

取缔炼锌炉的这把刀,再次砍伤了老普柔弱的女儿裕珍。

按县里的要求取缔土法炼锌,推倒所有的炼锌房,恢复环境。因为涉及大家的切身利益,取缔工作很长时间都无法进行,曾经为发展经济大力提倡土法炼锌的普发兴,虽然心里很难过,但还是要带头执行。老普亲自到了炼锌现场,驾着铲车,一上来就先推倒了女儿裕珍、裕芬、儿子裕平的炼锌炉。

“我为什么要事事带头啊!好事尽没落到我的头上一件,可遇着倒霉的事,却样样不落”!裕珍就是想不通。

“你说,”裕珍当着大伙的面,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当年,当代课老师让名额,你让我带头;我多占了一丁点宅基地,罚款八千元,你让我带头,八千元,是小数吗?今天,你要推倒炼锌炉,推炉子就推了我一家的饭碗,你还要我带头吗?这没完没了的头,我不带了!”

“我是党员,我是支部书记,我必须带这个头!”老普斩钉截铁地说。

“你是党员,你是书记,我不是。当初我是听了你的话,把炉子建到这山上的,现在你又要把它推了,你让我欠下的债怎样还上啊?”女儿几乎是在求父亲了,希望父亲能看在父女情和家里这样情况的份上,不要拿自己开刀了。

可让裕珍想不到的是,父亲亲自驾驶着推土机,义无反顾地首先推倒了自己的炼锌炉。

老普流泪了,看着女儿在自己面前撕心裂肺地哭喊,他的泪,流在心里,流在对女儿,对家人的歉疚里。

扶贫记

一大早在村支部会议上,大家讨论今年村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事情。村主任普尚福说起村里的贫困户王发英一家到现在还没来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金。他们家就她和老伴两人,按规定每人要缴纳10元共20元。普发兴说,她家的保险金我交。话还没说完,就从上衣的口袋里掏出20元钱,递给了会计。“这样你可以到镇里把这事办了,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我们耽搁不得。”

王发英一家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这是大家都清楚的。几年前,她年幼的儿子到邻村的石场上打工,不小心被石头砸死,给这个本来就非常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儿子死后,儿媳也经常和他们老两口吵架。使得并不宽裕的家庭,蒙上阴影,王发英老人的精神更加忧郁了。“你看我们生活本来就不好过,自从儿子死后,媳妇不是这不高兴,就是那不开心,成天和我们老俩过不去,这样的日子该怎么过啊!”王发英找到普支书,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着。

“你不用着急,有组织呢,你有什么困难,就和我们村里说,我们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请镇里面替你解决。只要有共产党,你的日子就不用愁,共产党就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老普安慰道。

过了两天,王发英又来找老普了,这次看来王发英的情绪更加低落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年近七十的王发英老两口,自从失去了儿子之后,就不得不天天不顾年老体衰下地干活,瞅着人家的都弄好了,邻居的秧苗大都已经栽下了,只有自家的田还荒着。由于自己体力不支,实在干不动了,没法弄好,就请了一辆拖拉机帮忙,最后得付50元钱。为这事,媳妇就和老人吵了起来,媳妇还动手打了老人。

老普听了很不是滋味,怎么还有这样对待婆婆的媳妇。可老普为了让媳妇以后对老人好一些,语重心长地教育了媳妇,并给了媳妇50元钱。

当时在场的人,都不同意老普这样解决这事,但老普却平静地说,以后你们会明白的。从那以后,老普经常给王发英一家送去50或100元的生活补助,替王发英老两口排忧解难。

普发兴曾饱含深情地说:“这里是生我养我的热土,我在这块土地上出生、成长、入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是老百姓哺育我成长,我不敢忘掉根本,不敢忘记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还说,“老百姓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就在老百姓的心里有多重。”

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豪言壮语,而是老普最质朴、最真实的写照。普发兴就是这样,通过这样最朴实的方式,带领下庄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

“普支书,我想继续承包鱼塘。”李在明找到正在村委会支部书记办公室认真学习文件,在笔记本上写着心得体会的普发兴。

老普一看,进来的是前几年因为外出打工工伤而截肢的退伍老兵李在明。

“这几年,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弄得不错。本来按照村里的想法,基本确定这鱼塘是要通过竞标的方式承包出去的,但我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村的每一位老百姓解决生活问题,脱贫致富奔小康。你的实际情况我们都很了解。我们村委会会在这个大的原则下,把鱼塘继续承包给你,这个工作我应该来做。”

几年前,刚刚退伍回家的李在明,年轻力壮,看到一贫如洗的老家,咬咬牙就到外地打工去了。这样在外面起早贪黑、摸爬滚打,辛苦了几年,终于挣了钱,回家来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本以为可以幸福地过日子了,可好日子并没有长久,在又一次出去打工的时候,被石头砸伤了脚,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导致要截肢的严重后果。为了医治被砸伤的脚,用光了所有的积蓄,他又欠下了一大笔债。

是啊,李在明实在太需要这个鱼塘了。想想前几年,他有了这个鱼塘之后,经过辛辛苦苦地干了几年,才还清了家里的欠账,使生活有了基本着落。一个被截肢的残疾人,又是为祖国贡献过青春的退伍军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帮帮他。

最终,老普把想法和村委会的同志沟通后,大家一致同意,并将承包费由原来计划的每年3000元,特地减去1000元承包给了李在明。

“多亏18年来普支书一直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仅仅承包费就优惠了我近两万块钱。有了这个鱼塘,我们家才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才会有一天比一天更好的生活。”李在明回忆着当年感慨地说。

兴学记

普发兴的“三学习”可是出了名的,平时学、开会学和会后学。

平时爱学习,每天一上班,只要是把手边应该处理的事做完,他就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认真地读书、看报,一边读一边思考,还一边做着笔记,这样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开会时学习,每到镇里、县里开会,老普都认真听领导的讲话,认真读会议材料,认真做笔记,从不放过会议中与农村发展相关的重要内容。这样,他通过开会中学习、总结,把开会中得到的会议精神和信息,结合下庄村的实际,用得到的启示理清思路,用来指导下庄村的发展。也就是因为这样,他不断给村上的发展创新,出新点子,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近几年来,下庄村发展成了仅次于祥城镇的第二大集镇。如果有事误了开会,他也会认真学习会议材料,学习和领会会议传达的精神,有如身临其境。

老普每天都坚持学习,就是出差也不例外,在他的包里,总有这么几本书与他形影不离,《农村百事通》、《农村致富宝典》、《农村致富顾问》和《农村新技术》等。老普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把自己学习和思考的东西,在下庄村党支部每月的学习中,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讨论、交流,从而理清思路,拟定发展的具体方略。

“如果心里只有自己管辖的和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永远也不会有发展的眼光和做法。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党员和村级领导班子,要努力学习,不然会在时展的道路上落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住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脉搏,使我们村的发展处于全县、全州,乃至全省、全国的发展大潮中,而不被今天这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所淘汰。”

只要有机会,每年他都在村里举办几次农业科技培训班,请州县的专家给村里的老百姓讲解农业科技。

渐渐地,我们终于理解了老普,他只是小学文化,但为什么他总是在下庄村经济发展到最关键的时候,能够开拓创新,不落俗套地找出发展下庄的新思路。

也许是源于对学习的理解,老普同样重视村里的学校教育。他是这样认为的,下庄村以前为什么贫穷,就是因为老百姓不识字,没文化。没有文化,就不知道如何发展下庄的经济,老百姓由于没有文化,走不出去,没有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下庄村的长期贫困。他下了决心,要使下庄走出贫困,就必须把下一代培养好,让他们好好读书,好好学习。

那时他刚刚当选为村支书后,就听说县里要扩办一所高中,他便急忙找到教育部门和主管教育的领导。

“请你们把高中部设在我们下庄村的祥云四中吧!我知道,我们村里为什么那么穷,就是因为村里的老百姓,大多都是睁眼瞎,和我一样,没念过几年书,目光短浅。我想让你们把学校办在我们村里面,让孩子在村里就可以读完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一见到县教育局的领导,老普就把最朴实的想法,告诉了他们。

“至于办学校需要的土地,你们只管放心,你们要多少,我们解决多少,就土地占用费,我们也比其他地方每亩少收5000元,我们只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就是每年在招收高中生的名额上,多给我们村几个就行了。”老普想,即使村里少收十万块钱,但多年以后,村里的孩子就可以多有一些上学的机会,村里的孩子素质提高了,还愁村里脱不了贫,奔不了小康吗?

在村支部大会上,老普给大家算了这笔账。我们村的孩子上学方便了,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这是其一。以后学校规模扩大了,还有其他乡镇的孩子到下庄读书,到下庄的人就增加了,可以带动交通、餐饮业的发展,下庄村的生意越来越好做了,这样,教育发展就会快速拉动下庄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2003年,普发兴主动承担了祥云四中扩建新校区的土地搬迁的难题。杨校长说:“我到现在还记得普支书做群众工作时的原话,他说:‘大家不要只看到眼前损失的一小点利益,要看长远,祥云四中越办越大、越办越好,最得利的就是我们下庄村。到时候,我们的娃娃读书方便,而且外面来四中读书的多了,分来的老师也多了,下庄街就越来越热闹,就像在城里一样,不管做什么生意都好做!’后来,在普支书的努力下,我们顺利地征到了253亩地,价格远比市场价低。地征了以后,要把地里原先有的十多家木材加工厂、四十多家木材经营户迁出去,不知还有多少工作要做,不知还要花多少钱。在我们正头疼的时候,普支书来了,他对我说:‘这些工作我来做,你们只管考虑学校建设的事就行了。’”

最后,普发兴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还节约了大量的学校拆迁费,使新校区的建设,更加顺利。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第5篇

增城市小楼镇腊圃村妇代会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妇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村妇女群众、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带领全村妇女脱贫奔康致富,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培训,提高妇女致富意识。腊圃村妇代会以增加农村妇女收入为主线,以科技培训为核心,强化宣传教育培训,引导帮扶农村妇女劳动转移就业,不断深化“巾帼建功”和“双学双比”活动,定期邀请增城、广州专家到村委上技术课,为了增强妇女的信心,村妇代会还组织了村里的妇女骨干十多人到东莞、广州、顺德等地参观学习,让她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同时说服村“两委”干部和自己一起率先搞起了种养致富,以点带面,带动全村妇女群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走共同致富之路。

二、创办优秀妇女文化学校,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形势,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感受到科技知识的重要性。为此,腊圃村妇代会于1996年率先成立了小楼镇第一批村级优秀妇女文化学校,并与此为阵地,向全村妇女宣传家庭教育,农业实用科技、卫生保健、家庭美德等方面知识,根据妇女年龄的特点,每季度定期组织妇女学习新婚期、育儿期、更年期等有关知识,利用妇女文化学校阵地印发农技科普知识10000多份下发给农户,妇代会还积极发动本村妇女参加“绿色证书”培训和一专多能培训,定期聘请广州、增城等有关农技专家深入农户,现场指导农户种植冬瓜技术和优质水稻管理等技术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