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英雄 徐本禹
习近平总书记很喜欢一首诗,就是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生动描述了不畏恶劣环境,顽强立根岩石中的竹子,借物喻人,赞美了竹子一样的人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这首诗就是对“感动中国 2004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徐本禹最好的写照。
徐本禹,1982年4月出生在山东聊城,中国共产党党员,1998年考入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大学期间,他生活简朴,吃饭时只买素菜,但却把在食堂端盘子,做家教等勤工俭学挣来的钱捐给希望工程,捐给同学,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的辅导员陈曙说:“他还为别人献过血,捐过骨髓,他做过的好事,我们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2003年,徐本禹以总分372分、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但他却做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读研的机会,去贫困山区支教。从此他独自在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两年,这里条件极其艰苦,因为饮食原因,他得了严重的胃病,由于没有胃药,只能硬挺着,老乡们想给他开个小灶,徐本禹坚决不允许,他不想给大家添麻烦。支教期间,他忍受着无穷的孤寂,给家里写信时,他只字不提当地条件如何艰苦,总是报喜不报忧。支教以来,为了节省费用,他一直没有回过家,直到后来中央电视台介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时候,家里人才了解了他的真实情况。
其实支教工作比大家预想的还困难:上课只能在昏暗的岩洞,说话时产生的共鸣震得耳朵疼,由于老师少,他身兼数职,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他还要面对学生基础差,旷课、辍学等问题。有一个晚上,徐本禹在乡政府给学生们打印试卷,直到凌晨4点多,在回学校的山路上,疲惫的他竟然打起了瞌睡,结果一脚踩空,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后来徐本禹的事迹经过报导,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感动了所有人,大家要求捐款捐物,省、地、县教育主管部门研究解决校舍问题,徐本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对他的颁奖词是: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他的故事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都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年轻人的肩膀,扛起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点亮世界上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他点亮了一束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而他和他们的爱心接力,永远没有终点。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人物众多,我曾经被牺牲感动,被付出感动,被坚持感动,被亲情感动……而此刻我被平凡感动。
徐本禹的事迹体现了当代青年人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勇于实践的宝贵精神风貌。徐本禹就是一个灯塔,一个航标,一个标杆,当我们挤破脑袋只在为考上公务员,然后捧上“铁饭碗”时;当我们费尽心机奔向大城市,去追求灯火辉煌时;当我们还在为名利斤斤计较时,徐本禹选择了农村,选择了农民,选择了人民。当看到他在破旧的岩洞面带微笑给孩子们上课时,我潸然泪下,其实,我们真正要向徐本禹学习的不仅仅是支教这件事,我们更要学习的是他“勤奋学习,立志成材”的信念;是他“穷且益坚,自强不息”的品质;是他“回报社会,勇担责任”的精神。
中华民族,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却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她有象徐本禹一样的中国脊梁。他们有巨大的力量,承担起了一个国家的兴盛辉煌。汶川大地震时,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我们的白衣天使,我们的老百姓,他们爆发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中华儿女,都是祖国的栋梁。
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