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的现代诗(精选5篇)
描写月亮的现代诗范文第1篇
一、恋人之间的相思情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可以看到,借月抒情的诗词是非常多的。其取材也丰富多样,有的是送别,有的是闺情,还有的是乡思,这些都是月亮诗的主要选题。不过在这些主题当中,爱情诗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成就颇高。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首闺情诗,表达的是思妇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开头主要描写的是景物,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环境内。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月光穿越罗帐铺满床的时候,她独自一人,守着诺大的空帏,倍感凄凉孤独。所以,皎洁的月光在此就变为一种诱发物,诱发其压抑于心的无限愁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形象地表现了思妇的相思行为。月亮引发了思妇心中埋藏的思念,所以异常烦躁,不想看见月亮,以免再次诱发相思与苦恼。但是卷起帘子,月影依然如旧,于是只能不断地拂去月亮投射在捣衣砧上的朦胧影子,可是不管如何努力它依旧在那里。无尽的相思之情,却得不到排遣。
二、乡愁和离情
古代诗词中,很多诗人都会将望月思乡作为写作主题。月亮是诗人心中浓浓乡愁最有力以及最好的见证,诗人将想念亲人以及故乡的浓浓情感,寄托在明月之上,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远走他乡漂泊在外的人,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总希望再见家园,于是只好远眺,希望能够看见故乡。所以这个时候的月亮已经扮演着游子和亲人之间的中介,他们的视线可以在月亮上实现相交,减少了人们心理感觉上的地理差距。虽然身在天涯海角,但是亲人朋友相互之间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渴求“千里共婵娟”。一个普通的自然物,通过诗人的加工,成了传达人们离别之情的载体。
三、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来表达自身寂寞凄惨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宫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无边的孤寂凄凉,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强打发秋水一般孤独的日子。而诗人年老,独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多么像月宫嫦娥的生活情境。
四、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五、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描写月亮的现代诗范文第2篇
客观而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至今,由于对“个人化写作”的不恰当理解和过度倚重,中国新诗普遍显得“小”而“轻”:一方面,很多诗歌只是对琐屑的生活情景、一时的个人感念的简单录写,其格局、情怀和境界都显得狭小,不够开阔和大气;另一方面,不少诗歌只是表达一种个人情绪、一些零星感受,缺乏更为高远的生命观照,因此分量和意义都显得很轻,不够厚重和深切。谭仲池的诗与当下盛行的“个人化写作”大相异趣,它往往是摒弃小我的放怀高歌,是舍弃私欲的大爱阐发,是弘扬正气、抒发豪情的时代组曲,凸显着乐观主义的思想底蕴,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具有别样的美学旨趣。
一、“祖国”形象的审美演绎
出生于1949年的诗人谭仲池,他的成长和发展是与共和国同步的,诗人如此追述他独特的人生履历:“在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中/在古老神州黎明的曙光里/我睁开了望世界的眼睛/浑身沐浴着 温暖的阳光/从此 浏阳河清亮而甜美的乳汁/滋润着我生命的花蕾/浇灌着我金色的梦想”(《仰望天安门》),独特的出生赐予了诗人特定的人生记忆,共和国的身影从一开始便牢牢植入他的心田之中,成为他始终梦绕魂牵、一直深情凝望的历史对象。而他的诗歌,也从不同的精神向度上,描绘了伟大中国的传统与现实,以及它受世人注目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对“祖国”形象进行了精彩而新颖的审美演绎。
诗人常常将祖国形象的建构,放置在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上,借助对历史的寻访和文化的追忆,来塑造祖国形象的精神厚度。在《寻觅一个神圣的灵魂》一诗中,诗人如此写道:“盛夏的风 从烟波浩淼的湖面/荡起一片清凉 冰轮浮在波浪上沉思/在用圣洁和宁静梳理我的思绪/把帆影和渔火/一齐引向 古楼灯笼的光影里/我沿着清辉搭起的浪桥/去寻觅一个神圣的灵魂/把汨罗江紧紧地搂在怀中/朝着遥远的苍穹呼唤/归来哟 哀民生之多艰/九死而不悔 上下求索的诗人啊/你《离骚》的热血情肠/融化了多少世纪的悲凉”,对伟大诗人屈原的追寻,就是对民族之魂和诗歌之魂的深情呼唤。在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人文关怀里,和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毅追求中,我们能鲜明捕捉到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的担当意识和求索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民族饱经磨难而不摧折、遭遇挫折更加奋进的力量源泉。在屈原的身后,多少文人志士相继而出,将民族的精神魂灵反复雕塑,不断提升。诗人接着写道:“站在岸边 我又看见孤舟上/杜甫支撑着消瘦的影子/在凌波放歌/把满腔的酸楚/倒下江中起伏的惆怅/高举着酒杯 泼一地胆汁的李白/以楚狂人的风流 面对君山挥手/让诗心植入远古湘竹的泪斑/最是范仲淹读懂了洞庭湖的云气/浪涌 肝胆 文心 才用自己的血性/写流传千古的绝妙华章”,杜甫、李白、范仲淹……那么多优秀知识分子组成了一个闪烁着人文力量和艺术风采的精神谱系,让中国历史由此发散出璀璨夺目的辉光。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追述与描摹,谭仲池为祖国形象的演绎寻找到精神地基。
自然,“祖国”形象的展示,更多的应建立在对当下状况的写照上,也就是说,光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没有美好而幸福的现实,“祖国”形象将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她的美丽与神奇会打折扣;只有用充满光彩和魅力的当下现实说话,“祖国”形象才可能完全呈现出令人着迷的风姿来。或许是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塑造“祖国”形象时,更多是对新中国当下现实境况的艺术写真。他写自己在飞机上鸟瞰祖国秀丽山河的情形:“我看到珠穆朗玛雪光的圣洁/布达拉宫的宁静辉煌/我看到西湖苏堤 日月潭月光的温柔/九寨沟 张家界山水的明亮/我看到紫荆花的鲜丽/妈祖庙灯火的吉祥/我看到太平洋彼岸 中国的五星红旗在自豪地飘扬”(《我在云天歌唱》),将祖国瑰丽的风光进行了艺术的展现。面对当今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繁盛景观,诗人内心深处始终洋溢着自豪的情绪,他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力争“每一个脚印都要踏出中国的尊严”,并直朴地道白说:“我曾经去过许多国家的城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自信/我们自己建筑的高楼 高速公路/并不比别人差 甚至更精致雄阔”(《我是中国人》),这是内在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祖国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令诗人欣喜若狂:“中国人在追梦/梦飞到了 月球之上/嫦娥舞袖在银河歌唱/玉兔驾车在月球上徜徉”,“五星红旗在月球上飘扬/绽放着中国人的自豪和荣光”(《五星红旗在月球上飘扬》),在这首诗里,诗人巧妙地将神话传说和现代科技发展并置在一起,形象地写出了中华文明古国在当下的腾飞之景。
祖国的历史是雄厚的,现实是不凡的,这令诗人情感激荡,爱意萦怀,他无法遏止对这种深爱之情的高声咏唱。在《祖国 我深爱着你》一诗中,诗人深情地写道:“我爱你 祖国每一寸土地/到处都生长生命的奇迹/我爱你 祖国每一座高山/无处不呈现岁月的神奇/我爱你 祖国每一条江河/无时不在奔放梦想的涟漪/我爱你 祖国的每一朵云彩/天天在展现江山的瑰丽/我爱你 祖国的每一缕清风/刻刻在滋润心灵的希翼”,“祖国 我深爱着你/我在抚摸五千年文明的光华/我在品味唐诗宋词的高贵/我在弹拨黄河长江的雄浑/我在阅读宇宙万物的生机”,诗歌中饱胀的爱恋之情,如滔滔江水,奔泻而来,给人带来极大的感染与触动。通过历史的追述和现实的描画,谭仲池在诗歌中建构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富有传统底蕴和现代气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祖国”形象来。
二、地域诗性的艺术彰显
《祖国,我深爱着你》这部诗集的第二辑为“天涯共此时”,是诗人“有意为省市和港澳台地区”而作的诗歌的集结,在这三十多首诗里,诗人“选择有象征意义和代表性的山水、名胜、人物、传说、历史遗存、人文情致来构思、写景、抒怀、寄情”(《祖国,我深爱着你》“后记”),也就是说,诗人根据各个省市的特征,选取一个最能体现这一省份精神的层面来对它进行诗意烛照,从而将一个地域所具有的诗性意蕴艺术地彰显出来。
对于文化传统悠久、历史掌故闻名的地域,诗人往往会从历史的维度上来加以艺术描述和情感抒发,例如写湖南,诗人以《湖南洞庭湖》为题,通过观湖怀远,忆古思今,来倾吐胸中的激情。诗人先从屈子写起:“这故乡的清波银浪里/居住着屈原和他的《离骚》/湘夫人的眼泪 从九嶷山飘来/滴出君山湘竹斑斑泪痕/逝者如斯夫 青螺落玉盘/洞庭湖的云气烟波/托着一个不朽的灵魂/在天地间高吟飞翔”,屈子为洞庭湖注入了不朽的精魂,而后来者也顺着这精神的流向继续前行,诗人接下来又写到了贾谊、杜甫、秦观、范仲淹等与洞庭湖发生过关系的历代文人:“贾谊站在湘江岸边/望洞庭湖上的月亮/蘸着日夜江声/在写怀国恤民的文章/那天杜甫凄然地拖着病体/坐在孤舟上颠簸/心中是否也有/秦观雾失楼台的惆怅/也许是巴陵的得天独厚/也许是灵秀湘江的雄杰浩荡/也许是芙蓉花开的圣洁妖娇/也许是楚人情结的血性担当/一座古楼的墨迹字间/竟写下了千古传扬的忧乐情肠”,因为有这些文人志士在这里留下了踪迹和故事,洞庭湖得以更加声名远播,湖南大地也充满了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内涵。山水有了精魂,大地便更加灵秀,这里的子民也有幸歆享到上苍的特别恩赐。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诗人由衷地歌吟到:“这就是洞庭湖之魂/这就是楚文化的精髓光华/在这里我们读岳阳楼/读湘江 读湖南 就会萌发/多维向度的关于人 关于天地 关于梦想/关于未来和世界的思索……”以书写洞庭湖为切入点,来概述湖南大地的精神风貌,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
对于自然风光秀丽迷人的省份,诗人则采取直接描绘美丽景致的方式,以凸显这一地区的诗性素质。如写安徽,诗人就着意描绘了黄山上的奇特景观:“黄山果然奇特 深邃 雄峻/飘逸 古典 空蒙/眼前峰顶 峭壁 深谷/挺立 盘坐 浮动 流泻的奇松/怪石 云彩 银瀑 蓬勃生发着/大山与自然胜境的浩瀚/庄重 沉寂和奔涌生机”(《安徽黄山松》),以对黄山上独具特色的怪石奇松的艺术点染,来展现安徽神秀的一面,还是较为恰切的。描写海南时,诗人则展开想象的翅膀,立足于一个高远的视点上,对那里的五指山进行了全景式展示:“伸展巨臂 张开五指/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在目揽古今雄丽/袖挽江天明霞//你手牵南沙群岛/近眺海角天涯/脚印里有亚龙湾的浪花/鹿回头的足痕 百花岭的花光”(《海南五指山》),诗人的想象是大胆而奇幻的,描述出的五指山也妩媚动人,海南的独有魅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在彰显各个省份的地域诗性时,诗人采用的抒情策略是较为丰富的,除了上述两种之外,诗人有时还注重展示一个地区的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如写天津:“月移星转 天津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风雨颠簸/天津在雕刻独特文化的景观/就这条估衣街 这扇狗不理包子窗口/这个泥人张 这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和极具写实风韵的杨柳青年画/就足以让天津誉满天下”(《天津怀古》),诗中提到的“狗不理包子”、“泥人张”、“杨柳青年画”,都是天津所拥有的独具色彩和风味的民间文化的代表。诗人有时还借助某个精彩的比喻,将地域的诗性特征瞬间照亮,如写上海的东方明珠塔,诗人以“金色的胸针”这个喻体来比拟之,显得极为生动和传神:“明珠塔 中国上海的标识/你是别在祖国霓裳上/一枚金色的胸针/我们都神往它巨大的魔力/面朝大海 怀揣诗卷”(《上海明珠塔》),一个精巧的比喻,一下子就将明珠塔在祖国山河版图中的特定形象准确而生动地揭示出来。在描绘重庆之雾的朦胧、梦幻和神秘之时,诗人也在最后安设了这样的比喻:“重庆山城的雾啊/我能把你当手帕吗/真想拭一拭/它能否擦亮岁月的河床”(《重庆山城的雾》),这样的比喻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如果说前一首诗中“金色的胸针”这一比喻意在将明珠塔纳入到祖国的版图中来描述,从而鲜明扩充了诗歌的空间感的话,那么此诗中“手帕”喻象的出现,意在引起后一句“能否擦亮岁月的河床”的问询,诗歌的历史纵深感,则由此蓦然增强。
通过彰显各个省份的诗性特质,诗人表达了对祖国大地的深情厚谊,那堆积于心的浓浓爱意,也在这些诗章之中默然淌流出来。
三、秀丽山河的钟情礼赞
谭仲池创作过不少反映山光水色风姿和神韵的写景诗,这些诗歌,只有少部分是从一个特定层面来呈现某个省份的诗性内涵,更大部分并没有纳入到行政区域的地理学视角上来考察,而是直接以养人眼目、陶冶性情的自然与人文风光出现于诗行之中的。诗人通过对这些美丽景物的生动描画,既艺术地展示了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迷人风情,也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秀丽山河的钟情礼赞。
在谭仲池的笔下,无论是山、水,还是岛屿、寺庙,都呈现着绰约的风姿,给人以美的享受。他描绘山:“石头做的书/重叠成高耸的山/层层渐次步入云端的森林/蕴藏着大山生命的蓬勃/和雾幔的万般遐想”(《王屋山》),既赋予这座山文化的内涵,又敞现了它蓬勃的生机,将一座山的神韵精巧地勾勒而出。他写水:“初春的雨丝 柔情脉脉/挂满城市的楼台/乡村老屋的翘檐/树泛新绿 花绽红霞/人也在沐浴自然之母的温情/地底下 涌动着人与自然/对话和拥抱的旋律/一腔圣洁 透明的希望/从井口流向醒来的大地”(《水之乡音》),富有柔情和旋律的水,给人带来春天的快慰,这是神州大地流淌圣洁和希望的晶亮之物,诗人还在这首诗中对它作了如此的咏赞:“水是流动的生命/水是流动的音乐/水是流动的美丽/水是流动的乡恋/水会在世界和人的心灵/生长永远的梦幻和绿荫”,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水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他写岛屿:“秦皇岛 你是一座古老而丰盈的城市/你拥有摩诃禅寺的佛法灵慧/大海无边的壮阔和绚美/山海关的巍峨和安宁/还有白色海鸥飞翔的自由豪迈/我的怀想 也如夜海上的明月/伴着潮生 伴着潮落 伴着潮鸣 伴着潮飞”(《秦皇岛怀想》),将秦皇岛的地域特色、生态氛围和历史底蕴,写得如此透辟,并将自我面对这座岛屿时情思起伏、心潮涌动的情形交代得异常清晰。他写寺庙:“古寺的风景 庄严如一幅/石刻的壁画 所有的楼宇/树木 花草 台阶/都在编织虔诚 经典 宁静/和生生不息的祈祷”(《大明寺幽思》),只用一个比喻,就将大明寺的环境与氛围艺术地点化出来,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描写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地理区域之外,诗人还写到了现代都市,写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深圳”:“大海的琴声奔上高速公路/铺开时代昂扬雄浑的五线谱/飞速转动的车轮 在释放无穷的热力/书写春天的故事/我走在大街的春风里/在尽情阅读花之海 绿之海/光之海 梦之海/和诗歌的绚丽”(《写给深圳的诗》),写出了现代化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奇迹以及诗人对此奇迹的惊叹和咏赞之情。
谭仲池的山水诗中,故乡书写占了不小的篇幅,诗人的家乡湖南和浏阳在他的诗章中也一样呈现出美妙的韵致,流淌着醉人的旋律。他将古城长沙放置在秋天的季节环境中来着意描摹:“秋天岳麓山的树林/燃烧着丹枫的热烈向往/树叶沉淀着金黄的梦幻/悠悠飘荡到人们的心上/它牵着一片清凉而湿润的风/不绝如缕地唱一支奔放 葱郁/芬芳而悠远的歌曲/把一个古老江城的美丽故事/吹进千万个洒满阳光的窗口”(《秋天的江城》),在情与景交融中,将江城的美丽以及诗人对它的挚爱展现出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的经典小说《边城》,将湘西大地的人性与人情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从此,那个居于四省交界之处的偏僻的“边城”,一跃而成为了湖南的一张文化名片,迅速为世人所知晓与接受。谭仲池的诗歌也写到了“边城”:“古城楼下/清澄的水里/映一片帆的倒影”(《边城》),这是简洁的素描,已初步交代了湘西凤凰的古典气质和水乡本色。这首诗的最后,诗人深情地描绘道:“金色的童年回来了/翠鸟站在塔顶欢鸣/边城呀 白发返青的母亲/又唱起了古老摇篮曲/拨动了多少背篓孩子的心/我要去追赶梦中的小船啊/给她倒满彩色的歌/和一盘粉红的月轮”(《边城》),这是站在当下的历史视点上对边城的重塑,诗人以“梦中的小船”、“彩色的歌”、“粉红的月轮”等短语来表达对而今旧貌换新颜的湘西世界的欣悦与礼赞之情。在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后,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故乡,想起和瓦尔登湖一样美丽的故乡之湖来:“这是幻觉吗/我怎么也回到故乡的湖畔/心和身子都坠入湖中的波浪/我发现自己与清泉石上流的影子/我抓住了浮在水面的山之青翠/我闻到了湖岸飘来的花香/还有从云片上飞落的鸟羽/其实 我的故乡的湖/也和瓦尔登湖一样/天然 生态 妩媚 清澄/宁静 孤独 幽深 高贵”(《故乡的湖》),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和情感的归宿点,对它的爱恋和回忆是每个人心灵中最为本真的情感形态,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挚爱或许更为突出,从谭仲池的这首《故乡的湖》中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
四、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
作为优秀的当代诗人,谭仲池对于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的了解与领悟也是同样不俗的,他的政治抒情诗,往往能在现实的描绘中自然联想到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又能从古典文学中生发出对现代精神的新颖的理解,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中,表达出对祖国的深爱,对民族的真情来。
谭仲池的不少诗,在对祖国山河进行艺术描画时,常常从历史写起,以历史为情思展开的发端,以此铺垫出所述之地的文化底蕴,然后过渡到对它的现代情状的描摹,呈现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轨迹。如写“北京”,诗人先言古都的远古历史:“周口店的北京人 曾经/在七十万年前就用石头击火/点亮了昏暗的岁月 他们/用人工制作的石器/开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先河”,接着叙说它的近代变迁:“有一种声音 要穿越时空隧道/有一种火焰 要划破重重黑夜/北京的京剧的高昂的唱腔/北京的火炬 在唤醒/积贫积弱的国家重新站立”,最后写出对它的现代感悟:“我们凝望北京/就是在品读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书/我们向往北京/是在深思寻梦 追梦的壮丽征程/北京的情丝永远澎湃着中华儿女不息的感恩”(《北京情丝》),诗人沿着时光的河道,一边追溯民族的发展历史,一边感受中国人而今的幸福生活,心中的激情在悄然涨潮。由于将北京放置在一个较为悠长的历史时段上来审视,诗人才立体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和发展轨迹,从而尽现了它的神韵和风采。诗人书写“布达拉宫”的思路与书写北京同出一辙,也是先交代它的历史特性:“晨雨 清风 阳光 蓝天 白云/红墙 白墙 黑窗 飞檐 金顶/千年天风和云雨的无数次穿越/宫墙上留下了岁月斑斓的沧桑/岩石隆起的盘山而上的台阶/嵌下了古代文明和烽火的足印”,再着力渲染其现代化发展:“有比喜马拉雅山峰更高的信念/有比雅鲁藏布江更宽阔的胸怀/有比雪峰更纯洁的情感/有比彩云更美丽的梦想/山顶古洞的炉灶锅台依然散发的余温/仍在讲述一段辉煌和圣洁爱情的历史故事/荒漠已经在新世纪的阳光里堆金叠翠/山南的江南正飘着绿色的音符/加入辽阔田园的春天大合唱/雪原的马蹄声在宽广的大道上跌落/高高耸起的修筑青藏铁路的吊塔和挖土机/正在寂寞的雪域之原喷涌出巨龙般滚滚热浪/牧场的羊群在新描的蓝图里/化作飞翔的白云 银色的飞机/在藏民世代的企盼里 带着绚丽的想象/降落在雅鲁藏布江金色滩头”(《布达拉宫》),在由古而今的思维线路中,向我们生动揭示地区的文明发展历程。
为了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踪迹,诗人往往会采取由古而今、古今分述的表达策略,不过更多时候,诗人常常是将历史与现实、古典与现代直接对接,让古典言说现代,让现实重释历史。《中国路上》有这样几行:“于是 我们便领略到王维/走路的佳境/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一个国家 也何尝不似人走路/行到绝迹处 处处是风景/行到灵韵时 一切是奇迹”,诗人借用王维的诗句来言说现代社会的发展,既显示出某种语言的机趣,又不乏启人心智的哲思。在《汉长城之叹》中,诗人写道:“少时吟唱过的羌笛忧怨/琵琶凄情 夜光杯的眷恋/美酒的壮烈 故人的梦影/都在我灵魂的深处/抒写着永不消逝的边塞情结/和壮丽怀想//眼前的阳光变得多情明亮/路边的葡萄架上已露出葡萄的浅笑/那浓浓的甜蜜正在向我逼近/让我这个已白发的老兵/终于明白了对于大地 对于河流/对于边关应当有怎样的情怀和担当”,这是用现代来重新阐释古典的范例,在今昔对比中将祖国的发展和诗人自我的成长一同表现出来。还有《水与诗之美灵》一诗,其中有这样几行:“秦观也惊叹郴山的深邃温柔/停泊在津渡的乃声/又撞伤了湘女弱小的肩膀/原本布满愁云的江面/泛起了暮雪风寒/蓑笠翁把钓竿 横在脚下/在细数孤雁鸣落的秋声/就看见柳工酿制的蛇酒/竟洗瘦了小巷深处的兰草”,这里既展示了诗人的历史学眼光,又蕴含着文化学深意,既将水的灵秀和山的深邃艺术彰显,还较为含蓄地表明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积淀的那种挥之不去而弥足珍贵的古典情致。
描写月亮的现代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神秘”
一、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简介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生平事迹不详,大致与陈子昂同时活跃在诗坛上,与包融、贺知章、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他的诗作今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这首诗以纯粹的描写思妇和征夫相隔两地、天各一方的哀怨悲苦之情为主,成就很一般,但它的这种情感却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倾向。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据《旧唐书?音乐志》记云“《春江花月夜》《玉树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它的产生及功用是以艳情女色为描写中心的典型的宫体诗。陈后主之作今已不存,现存的有七首,收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在这些作品中,如杨广的“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诸葛颖的“花帆度柳浦,结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拂船楼”、张子容的“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等,显然已经改换了传统宫体诗的描写方向,集中于春江花月夜清丽景象的描写,表现出净美纯洁的格调,这就为张若虚之作提供了最初的设色布景之雏型。
张若虚的这首诗,情景理交融,诗人把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和男女相思离别之情同对于人生真谛、宇宙奥秘的思索紧密联系起来,使诗的思想内涵更为丰富深刻,富有哲理意味。这首《春江花月夜》就像人的青春时代,充满了激情,健康向上,抒发了对青春、爱情、人生奥秘和大自然美景如梦如痴的陶醉和热情追求,对于宇宙意识即超越时空的永恒观念的领悟。
二、清新雅致的诗魂――月亮
月亮给人的美感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自古以来,诗人们依月亮这一独特的美感特征,去创造自己的“月景”。“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王昌龄《送胡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月”推上了中国古诗创作的最高峰。
月亮这一意象,是全诗的灵魂,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美妙,而且表现了月光照耀下的一个春天江边美好的夜景,展F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诗人下笔就写月亮的升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直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江流之美,花林之美,都因为有了明月的光辉。当月亮映照它们的时候,反过来,又以它们映衬月亮之美。
诗人着力写了思妇的相思,月的徘徊,象征思妇内心无尽的痛苦;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拂去又来,表现了相思之愁不能排遣;“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则是思妇万般无奈之下将痴情寄托于月亮。接着,思妇又以梦来表现自己的相思之情,说“昨夜闲潭梦落花”,表达了对夫君未归的怨艾,使她的思夫之情更显浓烈。这些在诗中的表现上都是次要的,诗人主要是以月亮意象来表现人生随时光流逝而渐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先生对此赞道“更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诗人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询问,是人类对时间永恒、生命渺小的无限感慨。他从夜空中的月亮想到了时间的无限,进而感慨人生的有限,人生的无穷是因为代代传衍,相对来说是在变化之中,江月却年复一年还是那种模样。宇宙的无穷和人个体生命的有限让人有难以诉说的感伤,江月总在等待,就像长江总送流水,于是人的渺小、人生命的短暂都不言自明了。
为什么《春江花月夜》能够达到如此的艺术境界呢?闻先生认为,这是由于“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作者与宇宙意识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亲密的、自由的,是一种知心朋友的关系。闻先生说“这是一番神秘而又亲切,如梦境的晤谈”,因此,他高度地赞扬《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千古绝唱――月永恒,意无穷
对生的崇拜,对死的抗拒,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月亮在人类这一永恒的生命主题中,既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又是人类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在生命的长河中,人类面临许多无法逃避的现实,生与死、离与聚、残与圆、永恒与短暂,它们在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面对这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人们困惑、痛苦,难以解脱,诗人们便将目光投向月亮,从哲理的高度接受这一法则,诠释这一法则。
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虽然表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但更要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这曲感叹天地无穷人生有限的悲歌中,表现了他目空一切的傲气,但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对人生有限而抱负不能实现的巨大悲哀。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月亮为抒发感情的基础,表达了人世间分别的痛苦,相聚的困难,但缺少了张若虚那种将离愁别绪与宇宙奥秘相统一的气魄。张若虚将人生宇宙的哲理寄托于月亮这个意象,对此做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
从古到今,月亮就是这样缺而又圆,圆而又缺,它化成了美好圆满的爱情,温馨的故乡,也化成了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的离恨,远别故乡久不得归的别绪。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圆而又缺的规律,嫦娥奔月的爱情离奇传说,月光清冷的色彩,孤悬中天的寂寞形象,经过世世代代的文化积淀,使月亮成了离人情感的呼应,游子思乡情结的归化。
四、探究《春江花月夜》的“神秘”诗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营造了一种“空无”之境,借助空间的旷远,使诗歌产生一种能渗入天地宇宙的伟大的神秘。比如诗的起首五联,迎面而来的便是浩荡无垠的春江潮水和更显浩瀚辽阔的大海,这里不仅有一种月光下的朦胧之景,还有水天一色、江海相R的空旷阔大的虚幻之境。宋初林逋的《山园小梅》有十分著名的句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现了朦胧的神秘之美,与《春江花月夜》一对比,就凸显了张若虚在保留了静默与黯淡的神秘性的基础上,又努力营造出一种空间的神秘。正像闻一多所说,当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顺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这流畅的旋律而一层层的追问下去,“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茫了,然而也满足了”,这份神秘同此诗所营造的一种阔大的空间无疑是分不开的。
世界是神秘的,生命更是神秘的。这在艺术作品中往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无论是一首诗、一幅画还是一首乐曲,命运感无所不在,伴随着它的是“神秘”。所谓的生命意识或者命运意识,就是对以人为主体的宇宙中的生命现象的命运关注,这种关注最容易在人与天地自然迎面相对之际产生,就如《春江花月夜》,面对浩瀚的江海,诗人情不自禁地吟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这种神秘感中,我们才进入到无限的生命之中,触及生命的奥秘,感受探寻这种奥秘所产生的喜悦与哀愁。
正是这种神秘感,才把这首原本艳丽的辞曲引向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上。在五种意象自由从容的转换之间,自然也蕴涵着“明月照高楼”式的闺思母题,但诗的本质却在于更深的层次,在于它把人间真情置于对天地宇宙的询问之中。这种立足于个体生命有限性和人类生命无限性,以及永恒和瞬间的矛盾之上的生命体验,以淡淡的感伤升华出博大的空明,使良辰美景式的春江花月夜蕴含着发人深省、又带着神秘感的生命哲学意味。
五、结语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蕴涵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哲思,阅读这类作品使人直观社会,领悟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唤起清醒的宇宙意识。这在《春江花月夜》中体现无遗,诗中的时间不能确定何年何月,空间也不能确定何处,因而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在诗人笔下,宇宙、自然、人类、生命、青春、爱情,这一切统一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有着那么多的奥秘,令诗人无限神往和留恋;又有着那么多的缺憾,令诗人难免感叹和伤感。在这种深刻的宇宙意识当中,作者把男女爱情相思描写得多么纯洁美好和神奇浪漫,于是,这首《春江花月夜》终于摆脱了千百年来痴男怨女只会卿卿我我的小家子气而具有了大家风范。它的似水柔情,它的逸怀浩气,使得诗歌的境界格调大为提高;它对自然美的赞叹,对人生宇宙奥秘的追寻,对青春爱情的渴求,充分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预示了悲壮雄浑的盛唐气象的出现。这首七言歌行,不但极为成功地尽情讴歌了男女爱情同时又洗尽铅华,而且极富创造性地把美好爱情的相思和宇宙人生的哲理融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创造出一个景、情、理水融的宁静悠远的意境。它在历代的同类诗中显得那么超凡脱俗,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一点不为过的。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J].文学评论,1982(04):18-20.
描写月亮的现代诗范文第4篇
一、语言内容
(一)内容角度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写江山花柳想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还有熟悉的苏轼《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二)语法角度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2.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之心。
3.形容词: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颜色,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表达人心。“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绿”、“火”、“蓝”这样包含绚丽色彩的词语把江南美景写的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二、语言特点
(一)风格特点
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1.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2.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4.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5.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6.沉郁:用一种苍老穷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律诗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代表作。
(二)结构特点
在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的诗,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江西月》辛弃疾),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正常表述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三)表达效果
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和内容形象相联系。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或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感情思想。
描写月亮的现代诗范文第5篇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内涵也往往不同。李白在他的作品中赋予了月亮哪些内涵呢?下面让我们结合他的几首作品来了解一下。
唐开元十三年,踌躇满志的青年李白要走出自己的家乡,到外面的广阔世界去周游一番。在离别家乡时,那种依恋之情怎能割舍?明月就成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最好载体。《峨眉山月歌》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写于开元13年,即公元725年。这一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在离开家乡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尤明。 “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同样写于出川的途中,作者第一次走出大山,目睹平原风物之盛,为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用诗绘下了这美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川,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这里“月亮”是美丽事物的映衬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大约天宝八年,离京漫游的李白在扬州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官夜朗的消息时,强忍心中的悲愤,怀着对朋友的倍加关心,写下了这第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西,交给那不幸的贬谪者。李白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怀念之情。这里,“明月”是作者关心、怀念友人的“纽带”。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年,当时李白在长安。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