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门诊医生(精选5篇)

精神科门诊医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精神患者 首诊 门诊调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3.22.050

精神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精神病人的预后、社会功能的恢复是很重要的。了解精神病人的门诊就诊情况,尽早识别精神病人,寻找对策,作以下前瞻性的研究。

资料和方法

所有入组对象均来自2008年3月~2009年2月在我院精神科门诊首诊的患者,共107例。经过询问家属,既往在综合科就诊过的患者90例为研究组,既往从未在任何医院就诊过的患者17例为对照组。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

统计分析:计算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

结 果

性别:研究组男38例(42.22%),女52例(57.78%)。对照组男12例(70.59%),女5例(29.41%)。X2=4.62,0.05

文化程度:研究组/对照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数:小学及以下为38/11人,初中为40/5人,高中、中专、专科及以上的为20/1人。两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人数比较,X2=2.42,u=2.27,P

年龄比较:研究组30岁(不含30岁)以下21人,占23.33%,最小10岁;30~50岁(含30、50岁)44人,占50%;50岁(不含50岁)以上25人,占27.78%,最大76岁。对照组17例均为30~50岁。两者比较u=9.48,P

职业比较:各种职业在患病后选择就诊医院上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107例入组患者在患病后选择就诊医院的情况分析,见表2。

首次到我院就诊前到内科就诊的次数与人数:5次以下32人;6~10次21人;11~20次9人;21次以上28人。首诊于内科至最后到我院精神专科就诊的不同间隔年限与人数:2年(包括2年)以下50人;2~6年(包括6年)18人;6~10年(包括10年)10人;10~20年(包括20年)8人;20年以上4人。

讨 论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调查,有如下几条建议。

综合医院的医生们将诊断的重点分别限定在了各自的专科范围,可能是造成漏诊的一个重要原因。综合科医生在排除本专科疾病的同时,还有责任为病人下一步就诊指明方向。因为在专科疾病的业务中,还包括专科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内容。

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疗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精神疾病的康复是有利的。精神病人及家属,应当了解、咨询一些常见精神病的知识,不能病急乱投医,也不能讳病忌医,不接受已患精神疾病的诊断,放弃到精神专科医院诊断和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加,各种年龄段、不同性别的病人都很常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曾指出,目前在中国,精神疾病占所有疾病的14.3%,预计到2023年将上升到17.4%,并且新患者以每年至少10万人的速度增加。各大小医院均应加强对精神疾病的宣传和诊断,尽量减少误诊和漏诊,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建议卫生主管部门利用因特网开设精神专科疾病公益性网站,免费向全体社会成员普及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争取精神病人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本研究是前瞻性研究,但内科资料为回顾性,样本局限,本研究结果仅代表此次调查。如果能把调查从内科门诊开始进行前瞻性研究,则会有更大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王娜、陈汉华、罗汝琴.首诊于内科门诊与专科门诊的精神障碍患者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1059-1060.

精神科门诊医生范文第2篇

门诊工作是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既为患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又是接诊、分诊及诊断、治疗的场所,也是进行医学教育和临床科研场所,以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准和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重要阵地。它是医院接触患者时间最早、人数最多、范围最为广泛必不可少的部门[1]。精神科门诊主要以解决睡眠、头昏、头痛、记忆、情绪、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居多,但部分重型精神病患者对于门诊护士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门诊特点,结合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浅谈在精神科门诊工作中的护理体会,为精神科门诊患者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1 门诊特点

1.1 患者多而杂 人群多是门诊工作的重要特征,根据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提要》1987年报导,我国门诊人次与入院人次之比约为100:1.9~2.0,本院精神科门诊数量一天甚至超过700人次。所谓患者杂是指患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同时大多数患者均有陪伴随同,可能成倍增加门诊候诊人数,因此门诊是一个相对嘈杂的公共场合,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能在门诊发生。

1.2 诊疗环节多 精神科门诊同样是一个诊疗功能比较齐全的整体系统,从患者挂号、候诊、就诊,到医院提供预检分诊、诊断、检查、注射、治疗、取药等是一连串的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流程,而且精神科门诊还特设有心理测验室、眼动测验室、脑电睡眠室等。在以上服务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阻塞都可能造成门诊的严重拥挤,候诊秩序可能出现混乱,给患者带来不便。

1.3 应急变化多 精神科患者可能在强烈刺激后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较为常见的意识障碍、木僵状态、精神运动性兴奋、抑郁状态和其他躯体症状而来门诊就诊,由于发病突然,病情复杂,如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酿成难以挽回、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自伤或冲动行为。门诊患者的人数相对较多、候诊的时间相对较长,而精神科门诊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是难以预测的,从而使门诊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故要求精神科的护士要有高度警觉性和敏锐的洞察能力。

1.4 医生变换多 门诊医生兼负医、教、科研工作的流动变换是不可避免的,而精神科部分患者病情波动时间不定,在复诊时要求初诊医生诊疗会有一定困难,有时难以满足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病情观察和判断。有时医生在诊治过程中语言、态度等稍不注意易出现医疗矛盾或纠纷,不仅影响诊疗环境,同时也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医疗质量。

1.5 候诊时间长,诊疗时间相对较短 门诊医生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患者,在候诊过程中,由于患者较多,候诊时间延长。医院尽管对门诊诊治患者的时间作出原则性要求以防止出现漏诊或误诊的现象,但实际现状有时很难妥善解决好对患者来者不拒,又要保证足够时间诊疗供需。部分精神科患者在候诊过程中会因为病情原因表现烦躁不安,发脾气,甚至大声吼叫,所以精神科门诊护士如何及时发现急、重症病人,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安排就诊十分重要。

2 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

2.1 患者年龄特殊性 精神科的患者按年龄分有高到70~90岁的老年精神患者和小到3~7岁的儿童精神患者,这部分患者自我保护的能力降低,比如容易发生跌倒、走失等,其次情绪起伏可能比较大,心理会显得比较脆弱。儿童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对周围事物、自我的判断力相对于其他同龄人下降,这就更需要家属和外界给予更多地关注和照顾。

2.2 症状特殊性 精神科患者的表现复杂多变,常见有兴奋躁动、伤人毁物或是缄默不语、拒绝治疗,有的表现为坐立不安、在候诊室外来回走动、有的患者为某个问题反复向护士咨询,有的甚至表现绝望自杀现象。

3 护理体会

3.1 改善就医环境,优化就医流程 现代医学认为,好的环境能造就好的心情,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精神科门诊更应该强调就医环境的舒适、安静、优美和温馨,要求门诊各楼层的标识清楚,有清晰、简介的就诊流程,避免患者来回奔波。医院开展实名制预约挂号服务,挂号、看病、缴费、取药实行信息共享,避免了重复信息的录入,使就诊环节减少,实名制预约同时实现了分时段就诊,最大程度上减少门诊人多嘈杂的现象,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3.2 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门诊护士必须更新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文关怀为服务宗旨,能换位思考,对精神科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怀。与精神病患者接触、交谈时,要尊重患者,要耐心地为患者讲述,语言简洁、准确,态度要和蔼、亲切、诚恳,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由于部分精神病人对自身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愿诉说疾病症状,甚至隐藏疾病症状,这就要求门诊护士能正确判断疾病症状的表现,不应该产生厌烦或因害怕而回避不敢接近患者,更不应该当面取笑患者。

3.3 提高业务水平 重型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接触被动,拒绝治疗,拒绝服药,无自知力,或缄默不语或兴奋躁动,冲动伤人毁物等特点。这要求精神科门诊护士除了具有娴熟的护理技术,同时要有丰富的精神科专科知识,在巡视过程中主动与患者家属交谈,能根据患者言语、表情、行为等表现,快速对患者可能的病情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3.3.1 兴奋躁动患者 尽量不要与其他患者过多的交谈或争论,更不能因患者有夸大言语而讽刺和嘲笑,要用亲切、冷静的态度来关怀和对待患者 。转移患者的话题,应避免激惹患者,尽量满足他相对合理的要求,不要生硬地拒绝患者的无理要求,以免引起冲动和伤人行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安排就诊,控制病情,缩短患者在候诊的停留时间,给予及时的处理,该入院的紧急收入院治疗,尽量争取在合作无效时才用强制性措施,保护性约束前需取得家属理解和同意。

3.3.2 冲动伤人毁物患者 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采用引导、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同时要积极组织其他工作人员协助,从背后或侧面阻止患者,对携带凶器者要劝导放下凶器,乘其不备夺下武器。

3.3.3 绝望自伤患者 接触时态度更应该和蔼,讲话热情,给予患者激励的语言,以劝告、指导为主。用亲切同情的目光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耐心倾听患者的有关心理问题,了解致病因素,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理解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生活的信心,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同时积极联系患者家属,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在就诊完毕后向监护人交代监护注意事项。

3.3.4 坐立不安的患者 首先评估焦虑的程度观察患者的回避行为,确认其焦虑的来源,帮助患者认识焦虑,能提出相应的应对技巧,减少不良刺激,减轻患者焦虑,增加患者安全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3.4 强调个体化服务 即使是同一精神疾病,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疾病表现和内心体验,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个性、疾病的表现、社会心理因素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如老年患者体质弱,体力差,行走不便,在门诊走廊上应设置扶栏、厕所应设置固定坐便器、应急按钮、轮椅等,为老年人提供方便,为防摔伤,随时安排护理员护送,就诊时开通绿色通道,提前安排就诊。对儿童患者在候诊过程中可放置儿童读物、视频,设立游戏室等。

3.5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3.5.1 门诊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准确做出判断 对急性精神病患者利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用适当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因势利导的帮助患者分析病态思维及明显的异常行为,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自伤或伤人的几率,使这类病人在门诊就诊过程中顺利地完成短期的治疗和处理;慢性精神病患者一般具有病情迁延、自知力缺乏或者自知力不完整的特点,门诊护士要根据门诊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接受能力,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一般医疗知识,讲解服从治疗的重要性;教会患者一些自我护理的方法,指导家属如何看护患者服药的技巧和自理训练的方法,同时要鼓励家属用积极的、正性的心态对待患者,给予患者充分的社会心理支持,这样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2]。

3.5.2 拒绝治疗的患者应告知家属对患者一般只能采取耐心的劝说 可寻求患者最信任或最有权威性的亲友来劝说。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可将药装在胶囊中服用,还可以把无味的药搅拌在饭菜里或饮料、牛奶中。特别强调家属对假服药的患者应监护患者把药服下,必要时检查患者的口腔,或让患者讲话以确定患者是否已服下。

3.5.3 正确应对患者的精神症状 患者的冲动行为是病态的表现,家属决不能采用打骂、捆绑、体罚的方法来制约患者,否则不但无助于控制病情,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在病情反复,在家无法监护时,家属应该积极地护送病人到医院进行治疗。

3.5.4 服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对服药依从性具有显著意义药物副作用,因此,监护人应加强对患者服药后的观察,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解除患者精神和躯体的不适症状,做好用药的解释工作,使患者了解药物治疗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3]。抗精神病药物一般有嗜睡、动作呆板、便秘、流涎、肥胖等较轻微的副作用,不需治疗处理。如出现头颈歪斜、坐立不安、四肢颤抖这些症状则是较重的副作用,这时应告诫家属必须带患者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或减少服药剂量,在恢复期维持治疗期间,一定要定期到门诊检查,以便于医师根据病情调整药物,药物服法一定要按医生嘱咐,不能自己随意增减或不规则服药。

4 总结

总之,在精神科门诊工作,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富有高度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而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保证门诊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常丽青,韩贵兰,张建丽.综合医院门诊护理工作特点和要求. 山东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17(2):62-63.

精神科门诊医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精神病 专科医院 心理门诊 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近年来心理门诊作为一个疾病诊疗窗口基本成为精神病人的首选诊疗点。本院心理门诊于2023年1~12月共接诊病人438人次,其中属于精神科病人范畴的达到70%,及时发现了精神病人和提高精神病人的就诊机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本院心理门诊2023年1~12月到该门诊首诊患者共438例;其中男141例(32%),女297例(68%);年龄7~77岁,平均28.2±6.8岁;民族构成:壮族348例(80%),汉族84例(19%),其他少数民族6例(1%)。婚姻状况:未婚231例(53%),已婚198例(45%),离婚、丧偶9例(2%)。农业户口168例(38%),城镇户口270例(62%)。

方法:采用自制调查统计表对来院心理门诊的首诊病人和来访者的个人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情况、人口性质、疾病诊断、是否有陪人就诊情况等。疾病诊断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标准诊断。

结 果

就诊病人所诊疾病分类:在438例来诊病人中,除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外,总的患病人数为423人,患病率达到96.6%。在所诊断疾病中,以精神分裂症为最多为225例(51.4%),说明绝大多数人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症状缺乏认识,直到出现较严重的症状时才来就诊,因而成为心理的首诊病例。其次为抑郁症87例(19.9%),远远高于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1]。见表1。

从就诊的年龄段来看,以20~39岁段为最多,占来诊病人的76%,患病率也是最高的(95.5%)。而在这个年龄上又以精神分裂症发病为最多,说明精神分裂症以青壮年中发病为多。

在自愿就诊方面,有人陪同的为345人,达到78.8%。这一数据说明社会上对心理问题还是敬而远之的,不愿及早就诊。在来诊性别比例中,女性为297人,占来诊人数的67.8%,说明女性病人还是比较关注自己身体或精神异常的。同时,城镇户口居民来诊人数为270人(63.7%),比农村户口来诊的人数多。

讨 论

我市地处广西的西南山区,也属于全国有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全市辖12个县(区),总人口392万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由于传统观念、社会的偏见、对心理卫生知识的贫乏以及经济能力等因素影响下,首选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率较低,这与郑红[2]所报道的(1年内来诊375例)相一致。这反映人们特别是边远山区以壮族居多的群众首选当地医院符合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人口特点。

在心理门诊首诊病人或来访者的年龄分布中,以20~39岁的年龄阶段(76%)为多,且以女性(68%)和青、壮年病人为主。这与宋某等报道基本相一致[3]。说明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在青、壮年中居多,这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化多元化和社会竟争压力加大及就业压力增加有直接关联。这与国内屡次调查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病人逐年增加一致。而在首诊患者、来访者疾病构成方面,以精神分裂症(51.4%)居首,其次是神经症中的抑郁症(19.9%),而属心理问题的只占3.4%。反映出精神专科医院的心理门诊的就诊来源多数还是以精神病和神经症为主,反映部分精神病患者及家属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患精神病的事实[4]。在出于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社会的考虑,对探索在精神专科医院或者在综合医院设立心理门诊和心理科病房是有必要的。

心理门诊所接受或所实施的是对就诊者的心理疏导,促使就诊者及早消除心理上的阴影。从本文的调查结果来看,心理门诊就诊者更多的是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接诊和治疗对象超出了疾病范围。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就诊病人在不熟知精神疾病症状的情况下到心理门诊就诊,也可以及时发现精神患者和潜在的精神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为精神疾病病人就诊多增加了一个就诊平台,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精神病人,同时也避免了病人直接到精神病医院就诊时的尴尬和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 赵靖平,司天梅.情感(心境)障碍.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44-591.

2 郑红.精神病医院心理门诊咨询状况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64-65.

3 宋震,张春艳.精神专科医院心理门诊首诊患者状况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5):448.

精神科门诊医生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样本均为我院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5月1日期间门诊患者。其中男462例,女750例,年龄30~65岁。

2 方法

对具备以下特征的患者:①无恰当的躯体疾病解释患者的病情。②体格检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没有证据能够合理解释患者不适的躯体主诉。③患者躯体不适主诉多变,对症处理效果不佳。④患者为此至少在两家以上医院多次求助医生。⑤患者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对有上述特点的患者请求精神科医生协助给予会诊。

3 结果

调查了1212例患者,门诊医生诊断神经症共69例(5.69%),其中男23例(4.98%),女46例(6.13%),69例神经症中给出神经衰弱诊断的具体类别有48例 (69.56%),余均未给出疾病诊断的具体分类。精神科医生会诊,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神经症诊断标准,诊断神经症148例,(12.20%),其中男性患者53例(11.50%),女性患者95例(12.70%)。在148例确诊的神经症患者中,焦虑症为29例(19.59%)抑郁性神经症 33例(22.29%)神经衰弱 28例(19.92%)躯体化障碍51例(34.46%)。其他7例(4.73%)。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综合医院临床医生对就诊患者中的神经症诊断率不足(6%),远远低于文献报道的神经症发病率12.28%~12.53%,医生除做出了神经衰弱具体诊断分类外,余均未能做出相应具体分类。提示;综合医院临床医生对精神科知识掌握欠缺,因此加强临床医生精神医学基础知识的培训十分必要。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对心理卫生知识的了解匮乏,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以躯体诸多不适为主诉大多首诊于综合医院门诊,又因治疗效果不佳辗转于多家医院而贻误病情[2]临床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也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 考 文 献

精神科门诊医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县级综合医院;会诊-联络精神病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23)-02-0610-02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Consultation-liaison-psychiatry,CLP),又称联络精神病学或综合精神病学,是临床精神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精神科医师在综合性医院开展精神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心理社会因素、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从心理、社会和生物学等方面来多维诊断和处理病人的分支科学。我院是一所县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被卫生部长马小伟评价为“代表全国县级医院最高水平”,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医院床位1200张,设心理科门诊,可以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治疗。由神经内科医生负责相关精神心理科的会诊和门诊工作。现将2023年11月至2023年7月间100例会诊病例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其中男性55例(55%),女性45例(45%),男女比为1:0.81,年龄20-94岁,平均年龄56.2±19.1岁。

1.2 会诊病例 急会诊26例,一般会诊74例。其中神经内科21例,神经外科12例,消化内科12例,ICU9例,循环内科9例,呼吸科7例,内分泌科8例,急诊科8例,普外科6例,肿瘤科4例,骨科4例。

1.3 要求会诊原因 分为3种情况:①有明确躯体疾病出现精神障碍,要求诊断及治疗者占68例(占68%)。②主诉躯体不适症状,但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不能解释症状,疑为精神方面问题要求诊断和治疗者25人(占25%)。③原有精神疾病并患躯体疾病要求精神科处理者,或原有精神疾病加重要求处理者7例(7%)。总结原有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肿瘤、药物过量中毒、外伤、内分泌疾病、术后、酒精药物依赖与戒断及其他。

1.4 会诊的主要临床症状 抑郁状态27例(27%)、急性脑病综合征11例(11%)、躯体化症状17例(17%)、分裂样状态7例(7%)、焦虑状态11例(11%)、焦虑抑郁状态12例(12%)、神经衰弱6例(6%)、痴呆状态2例(2%)、轻躁狂状态2例(2%)、附体体验5例(5%)。

1.5 精神科会诊的诊断情况 精神科会诊医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行精神状况检查,对会诊病人按照“CCMD-3”诊断标准作出相应精神障碍的具体诊断,见表1、表2。表1显示100例病人诊断有精神科情况(或障碍),其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45例(其中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26例、脑变性病所致4例、颅内感染所致9例、脑外伤所致6例),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23例(躯体感染3例、内脏器官疾病所致8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9例,中毒性精神障碍3例)。

1.6 精神科会诊处理 精神科会诊处理情况见表2。处理原则为: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酌情给予对症治疗,对躯体疾病合并功能性精神障碍者给予精神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小剂量或给予心理治疗。对于一些病人(兴奋、躁动、抑郁症状突出)药物治疗同时强调加强护理,防止意外。

2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致病作用,随之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综合医院精神心理卫生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作为精神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会诊-联络精神病学随着综合医院中精神卫生服务的出现而得到逐步发展,其重要性也是日益受到重视。

从会诊后诊断结果分析,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具有患者平均年龄大,与脑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科病人最多、以器质性精神障碍为主要病种和新一代精神病的药物使用较多特点。与国内大多报道相符。

申请会诊的患者年龄较大,平均(56.2±19.1)岁。稍高于国内相关研究。分析原因:①年龄大者身体机能减退,患病时容易合并或并发精神障碍。②同申请会诊科室及原发疾病有关,本研究中神经内科申请会诊次数最多。而这些科室患者多为老年人。

申请精神科会诊者的原发病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申请会诊科室则以内科最多,尤其是神经内科为主。

会诊后诊断主要是器质性精神障碍68%,及神经症或神经症样反应(10%),躯体化障碍23%,器质性精神障碍仍然是会诊的主要任务,这与国内外报道基本相符,但器质性精神障碍所占比重明显多于其他研究,分析原因:①县级综合性医院的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注重会诊,忽略联络,临床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仍较低。得到精神科会诊治疗的人群不及需要诊治的1/20,绝大多数此类患者没有得到精神科的诊断和处理。②国内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工作范围长期仅限于对非精神病学临床专业对患者所出现精神症状的治疗。而非精神科希望得到精神科会诊的目的也仅限于控制兴奋、躁动病人或有严重自杀企图的病人,以减少自己在执业过程中的“麻烦”,而并没有注意到各种躯体疾病患者所存在的心理、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患者心态和躯体疾病病程、治疗效果、预后等的影响。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大众对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又给予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实践带来了困难。

会诊后处理方面,抗精神病药合并抗焦虑抑郁药(如新一代的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和SSRIs等新型抗抑郁药)占是主要部分。整体而言,抗焦虑药及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多于抗抑郁药,这与国内研究一致。抗焦虑药物中,氯硝安定、阿普唑仑、地西泮使用较多,用于抗焦虑症、控制兴奋、及催眠作用之外。抗精神病药物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及利培酮使用也较多,两者除具备抗精神病作用之外,奥氮平的非特异性镇静作用较强,两者不良反应小,比较适合老年患者及一般状况较差者的患者。抗抑郁药主要应用SSRI类药物。

综上所述,有关专家指出,人类已经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心理疾病已成为21世纪的“世纪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在综合性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发展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工作,有利于丰富非精神科医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转诊率、及进行有效的处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是当今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江开达.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2]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3] 龚梅恩,刘军,黄学军.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277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药,2006,37(3):7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