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精选5篇)

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范文第1篇

1、知识教学:了解民间故事幻想奇丽、情节动人的特点;掌握“棚、咧、梭、酿、腮、偎、眶、礁、拗”等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阅读、分析和复述民间故事,注意叙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并为之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会阅读、分析、复述民间故事。

2、难点:对本文中神话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幻灯片、录音机等。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故事及其特点。

2、掌握“棚、咧、梭、酿、腮、偎、眶、礁、拗”等字。

3、理清课文思路。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理清结构。

2、难点:对民间故事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词语的幻灯片、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人们对这个美丽而辛酸的故事非常喜爱,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幻灯出示牛郎织女的图片,请一位学生简要介绍图片内容。

(三)幻灯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进行字词教学。

给下列字注音:

棚()咧()梭()酿()

腮()偎()眶()礁()拗()

解释词语: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去。

相依为命:在困难的环境里互相依靠着过活。

富丽堂皇:华美壮丽、气象宏大。

拗不过:无法改变。

(四)了解民间故事及特点:

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地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

特点:它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五)听课文录音,思考: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这就算安了家”)写牛郎的悲惨遭遇。

第二部分(从“一天晚上”到“把老牛的尸骨埋在草房后边的山坡上”)写牛郎和织女的追求。

第三部分(从“再说天上”到最后)写专制的王母娘娘拆散牛郎一家和牛郎织女勇敢的抗争。

(六)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复述故事情节。

(七)课堂练习:

什么是民间故事?它有哪些特点?

(八)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3次,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性格。

[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故事情节。

2、难点:同上。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语段阅读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部分。

1、牛郎的哥嫂是怎样虐待牛郎的?

明确:叫牛郎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哥嫂独占父亲留下的家产,把他赶出了家门。

从牛郎被歌嫂虐待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态度的丑恶和人情的淡薄。

2、牛郎和老牛的亲密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吃的草干净,喝的水干净,牛身上干净、牛棚里干净”,对牛精心饲养、关怀备至。

老牛对牛郎明白理解,对牛郎的哼曲、说话、商量事情等都能了解。

写老牛和牛郎的亲密关系,既反衬了牛郎孤苦无依的苦闷,突出牛郎命运的不幸,又表现了牛郎善良、勤劳的品质,为下文牛郎与织女的结合得到老牛的帮助埋下伏笔。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文中第十段是插叙,有何作用?

交代了织女的身世、遭遇和向往。

2、课文是怎样描写织女对人间生活的喜欢?有何作用?

明确:课文有一个排比句,渲染织女对劳动、家庭和乡村景物的喜欢,表明她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满足,这样写与织女在天上没有自由、没有幸福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分析第三部分。

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幻灯出示)。

1、这一部分作者写了哪四层意思?

先写王母娘娘下凡捉拿织女;次写牛郎披上老牛的皮上天追赶;再写被王母娘娘画下天河阻隔,最后写牛郎织女争得“鹊桥相会”的权利。

2、牛郎听说织女被抓走,采取了哪些做法?

急赶回家,披上牛皮,挑着孩子,追上天去。

3、王母娘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专制、凶狠、残暴。

4、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写牛郎一家被王母娘娘拆散和牛郎织女勇敢的抗争。

(四)课文内容小结。

(五)布置作业:

思考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天河的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

勤劳善良的牛郎牛郎星

哥嫂虐待建立家庭天河阻隔

老牛作伴生活美满鹊桥相会

追求自由的织女织女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主题思想。

2、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理解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2、难点:艺术特色、民间故事的特点。

[教法]

讲解法。

[教具准备]

教学用书等。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的象征意义。

牛郎织女:劳动人民的典型。

王母娘娘:封建统治者、封建势力的代表。

天河:封建统治者用来迫害、压制劳动人民的工具和手段。

(二)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艺术特色。

1、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1)情节:织女逃离天宫与牛郎结为夫妇,王母娘娘画簪为河,牛郎织女化为星星,“鹊桥相会”等。

(2)人物:王母娘娘、织女、众仙女、天兵天将,都是幻想中的神话人物,他们既有“神”的特点,又具有人的感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动物:老牛会说话,喜鹊能搭桥。

2、鲜明的对比手法。

织女在天上机房里的劳累、拘禁和婚后的温馨、幸福。

兄嫂对牛郎的冷遇和老牛对牛郎的同情。

老牛对牛郎的关切、帮助、成人之美和王母娘娘对织女的冷酷、凶狠、破坏美满姻缘。

3、语言通俗流,描写细致,充满感情。

(三)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牛郎织女悲欢离合遭遇的记叙,揭露了封建势力的专制、残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四)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口语化。

(五)课后练习辅导。

练:1、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向往和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

2、象征意义见教案。

(六)课堂练习:

写出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天河的象征意义。

(七)作业:

完成作业本,预习《渔夫的故事》。

教学后记:

1、学生对民间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范文第2篇

“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何时,我们且不去管它,但凡夫俗子与天仙美女成婚匹配,这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巧合,并且充满着神奇的怪诞色彩。正是这个巧合,奠定了创作的基石,形成了文章的主干,建构了故事的大厦。

巧合,离不开生活。文章首先是以牛郎的现实遭遇和幻想中织女的处境遭遇来结构巧合的,一开篇就体现了民间文学“常带神话般幻想情节”的特点。现实世界中的牛郎,因兄嫂虐待只好与牛为伴,盖房野居在重重叠叠的峰岭间,靠打柴为生,过艰难日子;而神仙世界的织女,又因织得一手好彩锦而囚守机房,夜以继日地“织在梭上”,劳累无自由如坐监狱,煞是难熬。牛郎和织女,一个在红尘,一个在仙界,有着天壤之别,可两人的处境遭遇却又惊人的相似,这就是一个巧合。为什么“如父”的长兄要伙同嫂子虐待牛郎?为什么织造云锦手艺超群还要倍受其累?却原来两者均有其生活事实的根据所在。牛郎因兄嫂要独占父亲留下的财产,故受其穷;织女因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故受其苦。这种“设一个大前提,再来一个小前提”的逻辑式的简单巧合,便把现实世界与神仙世界的生活情形巧妙地升华到文学创作的艺术世界,从而拉开了故事的舞台序幕。

巧合是生活的偶然性在艺术上的表现。《牛郎织女》利用生活的偶然性曲折地表现了生活的必然性,使读者甚至不觉得这是巧合。当仙界中的仙女们暗走相告、互相知会,将打算来人间一游的时候,王母娘娘因多喝了点“千年酿的葡萄酒”,正靠在宝座上“打瞌睡”,这可不是巧了。“仙女们见机会难得,就你拉我我拉你地溜出”天庭,一时之间,“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她们来到人间,就在清澈的湖水里洗起澡来,真个痛快;可织女因“想多玩一会儿”,竟“没想到就落在后边”,以至与牛郎相遇,这又是一个巧。在这里,仙女们来人间旅游、织女能够与牛郎相见,这偶然的巧合中无不包含着生活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因素,它巧得自然而又和谐,合得无形且又真实。为什么王母娘娘偏偏要喝醉“千年葡萄酒”?巧哩;为什么织女洗澡恰恰要落在后面?巧哩;为什么牛郎受“老牛”的秘方指点,情景竟会果如其然?巧哩。这种带连珠炮式的复杂巧合,涂厚了神话的奇丽色彩,为文章立了整本,从而推动了故事的向前发展。

巧合实在是一种有充分表现力的技巧。《牛郎织女》运用的巧合不仅能使情节曲折,故事完整,也能满足读者欣赏的需要,产生联想、回味的艺术空间。织女在人间与牛郎做夫妻一事,后来被仙界的天兵天将察知,王母娘娘大怒,亲临下界捉拿织女。至此,故事情节发生急转,王母娘娘的这一举动,犹如在一泓平静的湖水里投下一枚炸弹,惊心动魄,但文章却以轻松的笔触处之,“可巧牛郎不在家(在地里干活)”,这也太巧了,这个巧避免了牛郎用锄头、镰刀或扁担大战王母娘娘的场面。王母娘娘的对手,仅是一个小男孩,不堪一击,“一推”便“倒了”,这就给情节造成一波过后,二波将起的气势;牛郎闻讯赶来,正无计可施,忽然想起“老牛”的临终嘱咐,忙披上牛皮跑出屋门,竟然也会飞起来,这是一巧,是一个怪诞的巧,这个巧预示人们,在半天云中将发生一场空战。牛郎挈携儿女在空中穿云掠雾,看看将要追上,却被王母娘娘“拔玉簪儿一画”,顿时出现一条“很宽”“波浪极大”的河,把牛郎阻住,这又是一巧;当人们都不免要为牛郎叹息之余,王母娘娘却又允许织女每年七月七日与他见面一次,这又是一个巧合。这里一连串用了四个巧合,使故事情节波浪起伏,从而产生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魔力。

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范文第3篇

神话毕竟是神话,牛郎与织女要在一夜之间相会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恒星,它们都比太阳还要巨大,只因为它们离我们十分遥远。在天文学上,测量恒星之间的距离,大多用“光年”来计算。光年就是每秒钟走30万千米的太阳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离。牛郎星离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离我们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点。

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也很远,有16.4光年,与牛郎星同地球的距离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亿年时间才能与织女相会。即使改成每秒飞行11千米的宇宙飞船,也要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不要说一夜之间相会,即使打个电话,也要16.4年才能传到对方呢!

恒星的“恒”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对而言。实际上天上没有一个星是绝对地“恒”;每个星都在动,动多动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658角秒;此外,每秒钟还以26千米(每小时93600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间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机还快几十倍。织女动得慢一点,不过在女子百米比赛里还是可以得冠军。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345角秒,每秒钟以14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行为往外跑。

牛郎和织女都比太阳大得多、亮得多。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只是两小点的光呢?那是因为这两个恒星比太阳远得多。牛郎的光度为太阳的10.5倍,直径大7成,质量差不多大7成。织女的光度等于太阳的60倍,直径等于太阳的2.76倍,质量差不多等于太阳的3倍。所以,织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来还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离我们的距离为154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00万倍;织女离我们的距离为250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70万倍。织女不仅比牛郎大好些、亮好些,而且又远好些,所以我们看起来两个星差不多一样亮。光从牛郎星来到我们的眼里,需要16年4个月;光从织女星来,需要26年5个月。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一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无线电波的速度和光一样,假使牛郎想打一个无线电话给织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恒星在大小、光度、温度、颜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质量却差得不很多。20世纪以来,天文学家把许多恒星分门别类,好像生物学家把动植物分门别类那样。

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范文第4篇

我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乃至

成为古今文人墨客笔下的钟爱题材之一,其根本原因就是它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并且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众所周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起始于先秦时代,到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按照自己的爱情观,婚姻观和社会理想来完善这段传说,情节形式不断丰富,内容更多的增加个人色彩,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充分体现出了民间故事传说时空的广泛性、内涵的多重性及其结构的开放性。

中国古代是农耕经济社会,牛郎织女体现着男耕女织的的生产方式,牛郎负责“耕”,女负责“织”,而牛则是耕作的协作“工具”,这是古代小农经济的耕作特点,也是古代社会家庭的分工方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告别了了小农经济,向社会经济招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男耕”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着主要地位,我们骨子里的那种传统观念根本就无法彻底消除。当今社会,男人在家庭生活中仍然占据经济收入的主要地位 ,无论社会怎么在进步,科技怎么在发达,中国人在思想上还是需要改变,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去改变,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年代,我们的呼声,口号一浪比一浪高,但是真正能够落实改变的真正的又有几个呢,男女平等的呼声口号从未停止过,然而,女织的生产合作方式正在逐步退化。

在当时的小农经济社会,牛郎织女的美满结合体现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我看来,牛郎和织女各自代表着我们国古代勤劳的男性女性,他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丰衣足食,自给自足,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勤劳朴实,踏实肯干的精神。男耕女织的生产合作方式,牛郎和织女通过一起努力,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牛郎靠辛苦的劳作来挣钱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这也是千百万农民的生活方式。织女则是在家养蚕纺织,代表着古代勤劳女性。用他们勤劳刻苦,踏实肯干,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构建美好生活,并孕育一儿一女,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也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极其愿望,人们借助牛郎织女来达成他们心里的强烈愿望,把自己的美好向往加到牛郎织女的传说里。

牛郎织女的传说中,天庭制度造成了俩人的分离,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在和姐妹们下凡的途中和牛郎相爱了。显而易见,两人的地位悬殊,怎么可能得到祝福。织女是天帝之女,财富,地位,容貌都堪称上流;而牛郎则是民间一穷二白的贫穷小子,地位金钱势力一无所有,这根本得不到别人的赞同,这样的婚姻在别人眼里是不可能幸福的。因此,王母天帝知道后,极力阻止,拆散他们,导致相爱的两个人不能厮守,妻离子散,痛不欲生。但是,牛郎为了追求爱情,冲破重重阻力,在带着儿女就要追到织女的时候,却被王母用一玉簪隔成了一道银河,从此,每年七夕只能在鹊桥边见一次面。这个传说体现出了到时封建社会制度,“父母之言,媒妁之命”是古代女子出嫁的命运,自己没有追逐爱情的权利,只能听从家族的安排,失去人身自由。在婚姻面前,只有门当户对,没有自由与爱情,王母以一个古代封建家长的态度出现在相爱的两个人的面前,一只玉簪就轻易的摧毁了他们的爱情。但是他们是坚强的,就算有人阻止,不被人祝福,他们还是要力争为自己争取机会,追求爱情与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尽管不能天天见面,但是每年的七夕是他们全家的幸福之日,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倾注了从古至今多少人的愿望理想,封建礼教摧毁了他们的美好生活,只能将这种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放到自己所喜爱的故事里。体现了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民间传说源于人们的口头,他们同情牛郎织女,不想以痛苦凄惨的结局收尾,因此,他们决定把每年七夕定为牛郎织女鹊桥相见,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民族文化就此传承下去,七夕已经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七夕是牛郎织女见面之日,由此,七夕演变成当今的情人节,相爱到人在这天浪漫约会,吃情人大餐,感受这爱的气氛。这已经是一种风气习惯了。每年的七夕,天河山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纷纷来到这里,来感受这对有情人的的爱情,中国民俗协会已经将天河山命名为“七夕文化基地”,加强了对七夕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七夕节已经广为流传了上千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不要懈怠它。我们不仅仅要把七夕节看成一个节日,一个纪念爱情的日子,我们更应该把七夕节当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要曲解它的真正意义。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让它源远流长,而不是盲目崇洋,追捧外国文化,忽略自己民族的文化。做到积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

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范文第5篇

郧西天河七夕文化节介绍中国有个地方,叫郧西!郧西有条河,叫天河!郧西天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与“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天河重合,有很多的七夕文化资源,在郧西能找到牛郎织女神话故事里的地形原貌,留存了许多的古迹和传说都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吻合,郧西天河地域独特的天象及地理环境、蕴涵的人文资源、古老的史话诗词传说、淳朴的民间风俗习惯等七夕文化地源资源渊厚博广。

天河地域的观象: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文历法著作《夏小正》记有天空明亮的织女、南门以及最显眼的天河。郧西地处中西部接合的湖北西北山区,背靠秦岭,脚踏汉水,境内有汉水和天河并交汇,与文献书中对“银河”的解释相吻合。星象图上,在由北至南的银河系西边是织女星,东边是牛郎星,而郧西天河西边是美女河(也叫麦裕河)、仙河、归仙河、银河,天河的东面是杨家河,这些河名和走向与天上的银河及牛郎、织女二星遥遥相对,正巧与天象对称。一边是美女仙人,一边是本土俗夫,这就好比一个是天上的仙女,一个是地下的牛郎,他们隔天河相望,诉说着亘古不褪色的爱情故事。

自然地貌的成像:天河临汉水,郧西是世界上唯一的汉水连天河之地,郧西天河,人们视其为天上银河,在郧西境内有许多自然地貌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相互印证的景观在全国绝无仅有的。如:“牛郎庙遗址”、“娘娘山”“牛郎山”和“织女山”等自然地貌景观。而在郧西天河悬鼓观和天池庵却恰与星象图相反,说明了郧西人对冲破天河阻隔的期盼和对牛郎织女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

郧西县是牛郎织女的故乡,是七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20xx年,郧西县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中国“七夕文化之乡”。通过举办“七夕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极大提升了郧西乃至十堰旅游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郧西旅游业的长足发展。8月23日大型情歌晚会是此次节庆活动的“重头戏”,由主题活动和集体婚礼两大部分组成。8月23日晚,郧西天河文体广场宾朋满座,群星灿烂。备受瞩目的第三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真情放歌,情定天河”大型情歌晚会隆重举行,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场丰盛的视听盛宴。

郧西七夕文化节活动20xx郧西七夕文化节时间:20xx年7月27日—8月2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