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案

《挑山工》教案(通用12篇)

《挑山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了解挑山工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从事着一种特殊的工作,他们总是在陡峭的山上挑着很重的物品,艰难而执着地行进,为山上的人们送去生活用品。这些人就是挑山工。我们这篇课文中指的就是在泰山上以给人们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作者在登泰山时,从登山的挑山工身上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先从生字开始,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

  (二)学习生字。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1)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字音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应重点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几个字。

  “凿”读“z2o”,不读“zu^”。

  “耽误”的“耽”读“d1n”,不读“d1ng”。

  “哲”应读“zh6”,不能读“z8”。

  “黝”应读“y%u”,不能读“y^u”。

  “甸”应读“di4n”,不能读“di1n”。

  “膝盖”的“膝”应读“x9”,不能读“q9”。

  “拘束”的“束”应读“sh)”,不能读“s)”。

  “转身”的“转”应读“zhu3n”,不能读“zhu4n”。

  2.用多音字组词,以更好地理解词语。

  3.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字。“泰”和“奏”都是上下结构,不同之处是“泰”字下部分是“ ”,但不能写成“水”;“奏”字下部分”夭”,但不能写成“禾”。

  “褂”字的偏旁是“衤”,不是“礻”。

  “腾”不能加上“艹”,也不能写成“藤”。

  “素”字的下部分是“糸”,而不是“系”。

  “哲”字右上角是“斤”,不能多一点“斥”。

  4.辨字组词,加深记忆。

  奏(演奏)      诚(诚实)

  泰(泰山)      城(城市)

  甩(甩动)      朴(朴素)

  用(作用)      扑(扑灭)

  耽(耽误)      折(曲折)

  枕(枕头)      拆(拆迁)

  (三)解释词语,理解词义。

  1.查字典解释词语。

  饱览:饱,充分;览,观看。看个够的意思。

  题句: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

  流连:玩乐时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拘束:拘,约束、限制;束,控制。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包蕴:包含。

  诵读:念(诗文)。

  惊异:感到意外、惊奇。

  黑黝黝:黝,黑色。同黑油油,黑得发亮。或指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憨厚:憨,朴实。厚,老实、厚道。憨厚,朴实厚道。

  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悦,愉快。诚,真心。

  意味深长:意思和情趣值得细细体会。

  体味:仔细体会。

  攀谈:拉扯闲谈。

  腾云驾雾: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挑山工”,在泰山上给人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

  “题句”一词的“题”是写上的意思。课文中指的是古人为留念而凿刻在石壁上的诗句。

  “哲理”一词比较深奥,实际上是人生的根本原理,课文中指的是挑山工的话语简明却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晃悠”原义是晃荡,摇摆不定。在课文中特指挑山工挑着重物,身子不稳,走路像要跌倒的样子。

  3.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1)近义词。

  拘束(拘谨、约束)  体味(体会)

  包蕴(包含、蕴含)  晃悠(晃荡)

  (2)反义词

  拘束(洒脱)  沉甸甸(轻飘飘)

  憨厚(狡诈)  朴素(华丽)

  (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哪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成为意义段;或哪个自然段意义比较具体,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意义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实际速度却比游人快。(概括地写挑山工。)

  第二段(第3、4、5、6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个挑山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的确比游人快,并搞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快的原因。(具体地写一个挑山工。)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和激励了“我”。

  2.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并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挑山工》这篇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是合并几段段意。也就是认真阅读课文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再用简练的语言把各段的段意连接起来,就能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了。因此,综合各段段意,本课的主要内容是:

  “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负重物,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

  (五)学习第一段

  1.导入新课: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这是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可是“挑山工”具体什么样,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画出重点词语,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挑山工登山时,肩膀上有重担,他们走起路来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的,路线是折尺形,这样走虽然比游人走的路线长,却不比游人慢。)

  请问: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走直线不是更近吗?

  (因为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的路线一是可以“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可以省些力气”。)

  可是挑山工行走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这个问题在作者心中打了一个问号,我想同学们也会觉得很奇怪,课文的第二段,作者就解开了这个谜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挑山工绝不会“腾云驾雾”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学习我们对挑山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哪位同学说一说挑山工主要有什么特点呢?

  (肩挑重物,曲折向上,所走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路程,可实际却不比游人的速度慢,这就使作者由此产生了疑问。

  板书:生疑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把作者的疑问完整地叙述一遍。

  (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并不慢?)

  板书:挑山工并不慢

  作者由观察而生疑,同时也抓住了读者,引人入胜。

  (二)学习第二段。

  “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是个疑问,是个谜,怎样才能解开这个谜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

  1.作者在哪些地方遇到挑山工,每次相遇挑山工在干什么?说明什么?

  2.重点写哪一次相遇,你怎么看出来的?

  3.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是怎样解开的?书上是怎样写的?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书、讨论,回答时可以互相补充。

  (作者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和极顶遇到了挑山工。

  在山下时,挑山工正挑担上山;

  到回马岭,挑山工在草地休息;

  到五松亭,挑山工正在整理挑儿:

  在极顶,挑山工正在交货。

  说明挑山工速度快。)

  板书:

  (作者重点写了五松亭相遇,因为这一次有详细的人物描写和对话。

  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就是通过和这位挑山工的攀谈解开的。)

  师:同学们讲得很准确,我们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作者与挑山工的四次相遇,请同学们体会挑山工速度快的原因。

  朗读时只读“相遇”的句子,不读“攀谈”的句子。

  师:作者重点写五松亭相遇,因为这次相遇使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请一位同学把这次相遇朗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部分内容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挑山工的话。

  师:的确,正是挑山工的话使得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

  板书:解疑

  师:那么,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他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呢?请同学再读挑山工的话。

  (挑山工是这样说的,“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

  (挑山工的这番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一个劲儿朝前走

  师:请同学们把上面富有哲理的话画下来,以此不断鼓励自己好好学习。

  (三)小结第二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写了作者与挑山工四次相遇,四次中重点写了在五松亭相遇攀谈的情况,使作者从挑山工朴素的话语和挑山工一直向前的形象里解开了心中之谜,并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哪个词语能说明这一点呢?

  (心悦诚服。)

  师: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作者从挑山工身上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请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在学习这一段之前,请同学在第二段画出作者描写挑山工的词语,然后读一读,想一想挑山工的样子。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从这些描写中,我感觉这个挑山工很健康、朴实。红色的背心很醒目。)

  作者的感受更深刻,他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激励自己。请同学们读第三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画画?

  (作者画了一幅挑山工负重物上山的背影图,因为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挑山工的精神能激励自己,所以作者画了一幅这样的画。)

  板书:

  自励

  挑山工的精神

  课文用画画自励作为结尾,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用这张画来自励,表现了他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这样的结尾点明了中心,与开头照应。)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体会作者需要的是什么。

  (作者真正需要的是: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永远向前,才能达到目的的信心。)

  (五)总结全文(指板书)

  作者在文章开始提出了疑问→挑山工并不慢。然后与挑山工在泰山上四处相遇,并从挑山工的话中解开了心中之谜,因为挑山工“一个劲儿地朝前走。”作者非常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因此画画自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登山如此,走路如此,我们的学习同样如此,必须具有挑山工的这种“一个劲儿朝前走”的精神。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挑山工这幅画挂在心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最后我们用“耽误”和“朴素”造句,学过的词语要在生活中会用。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或留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小资料】

  泰山  位于山东省中部。古时称东岳,又称岱宗、岱山、岱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泰山长约200公里,海拔1524米的主峰在泰安市城北,名为玉皇顶,它高接云天,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唐代诗人杜甫登临泰山山顶后写下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 之句。泰山还是我国古代“封禅”的圣地,历代有七十二个帝王临过泰山。

  冯骥才  当代作家。浙江慈溪人,生于天津。做过运动员,从事过绘画工作。1977年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挑山工》最初刊登在《散文》1980年第2期上。

  回马岭  古称“名关”,在泰山壶天阁北边,建有石坊,上书“回马岭”三字。据说宋真宗登临泰山,乘马来到这里时,因山崖陡峭,盘道曲折,马不能行,只得折回,由此而得名。

《挑山工》教案 篇2

  5、挑山工

  教学目标: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2、运用抓住体现中心的句子来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培养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随一位挑山工登泰山,解开心中不解之谜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了解课文是分几层意思来表达中心的,从而理解作者悟出的哲理,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哲理一步一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他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在泰山风景区有许多游人,还有——挑山工。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思考三个问题:

  ① 文中的不解之谜指什么? 板书(生谜)

  ② 作者是怎样解谜的? (解谜)

  ③ 作者领悟出什么深刻哲理? (明理)

  2、检查朗读。

  3、课文就是按照“生谜——解谜——明理”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三、生谜

  1、观察插图,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的人?

  2、自读第1节,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挑山工?谈你的感受。(同桌讨论)

  3、交流:

  ①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说明担子重;

  ②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说明步履轻松;

  ③“折尺形”的登山线路——说明路程长。

  4、引读课文: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的担子重——,他们的步履轻松——,他们登山的路程长——。这样登山的原因是——,好处是——,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

  5、担了重物,路程加倍,还是慢吞吞地向前走,居然能走到游人前面,由此,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不解之谜。

  出示练习:

  挑山工 ╱ 慢, ╱ 慢。

  走得 其实并不

  游人 ╲ 快, ╲ 快。

  交流完成填空,学生读。

  6、引读课文: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你在某个地方——,或者——,或者——,他们——。等你发现,你会——,以为——。

  四、熟读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谁能说说挑山工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二、解谜、明理

  1、读3-6节找出表现不解之谜的三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各种形式读句。

  六、解谜、明理

  1、出示作者的疑问(第4节)

  2、最后,挑山工的回答解开了他心中的谜。出示挑山工说的一段话。

  三人分别读这段话。

  3、挑山工的这段话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呢?

  出示阅读提示:

  任选一个内容进行学习,先读懂这段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1、是否同路

  (出示)山下 他们同时起程

  回马岭 一、二次……

  山道上 几次相遇

  最后汇合在极顶的小卖部前

  2、游人走法:

  挑山工走法:

  随机朗读句子

  3、游人东看西看,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理解时间长了,就走到前面去了的含义。

  4、这些是挑山工的话,作者由挑山工的话语中悟出意味深长的做事哲理。

  出示句子、读句

  那作者悟出了什么哲理(师举例说一个内容,其余学生说)

  出示:向着目标 踏踏实实

  不停攀登 奋发努力

  七、哲理升华

  1、从泰山回来,作者深深记住了这些哲理,并且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与文 读句

  2、作家冯骥才作为一个游客,听了挑山工的话以后,如果再去游览名山,会怎么走?

  那为什么还要画这幅画并挂在书桌前,多年不曾换掉。

  师小结。

  八、课外延伸

  出示课前,收集冯骥才作品目录。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挑山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了解挑山工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从事着一种特殊的工作,他们总是在陡峭的山上挑着很重的物品,艰难而执着地行进,为山上的人们送去生活用品。这些人就是挑山工。我们这篇课文中指的就是在泰山上以给人们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作者在登泰山时,从登山的挑山工身上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先从生字开始,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

  (二)学习生字。

  1.填写生字表。

  课件学苑网,课件素材,获奖flash课件制作、flash课件制作修改、flash课件制作视频教程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1)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字音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应重点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几个字。

  “凿”读“z2o”,不读“zu^”。

  “耽误”的“耽”读“d1n”,不读“d1ng”。

  “哲”应读“zh6”,不能读“z8”。

  “黝”应读“y%u”,不能读“y^u”。

  “甸”应读“di4n”,不能读“di1n”。

  “膝盖”的“膝”应读“x9”,不能读“q9”。

  “拘束”的“束”应读“sh)”,不能读“s)”。

  “转身”的“转”应读“zhu3n”,不能读“zhu4n”。

  2.用多音字组词,以更好地理解词语。

  课件学苑网,课件素材,获奖flash课件制作、flash课件制作修改、flash课件制作视频教程

  3.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字。“泰”和“奏”都是上下结构,不同之处是“泰”字下部分是“ 课件学苑网,课件素材,获奖flash课件制作、flash课件制作修改、flash课件制作视频教程”,但不能写成“水”;“奏”字下部分”夭”,但不能写成“禾”。

  “褂”字的偏旁是“衤”,不是“礻”。

  “腾”不能加上“艹”,也不能写成“藤”。

  “素”字的下部分是“糸”,而不是“系”。

  “哲”字右上角是“斤”,不能多一点“斥”。

  4.辨字组词,加深记忆。

  奏(演奏)      诚(诚实)

  泰(泰山)      城(城市)

  甩(甩动)      朴(朴素)

  用(作用)      扑(扑灭)

  耽(耽误)      折(曲折)

  枕(枕头)      拆(拆迁)

  (三)解释词语,理解词义。

  1.查字典解释词语。

  饱览:饱,充分;览,观看。看个够的意思。

  题句: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

  流连:玩乐时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拘束:拘,约束、限制;束,控制。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包蕴:包含。

  诵读:念(诗文)。

  惊异:感到意外、惊奇。

  黑黝黝:黝,黑色。同黑油油,黑得发亮。或指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憨厚:憨,朴实。厚,老实、厚道。憨厚,朴实厚道。

  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悦,愉快。诚,真心。

  意味深长:意思和情趣值得细细体会。

  体味:仔细体会。

  攀谈:拉扯闲谈。

  腾云驾雾: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挑山工”,在泰山上给人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

  “题句”一词的“题”是写上的意思。课文中指的是古人为留念而凿刻在石壁上的诗句。

  “哲理”一词比较深奥,实际上是人生的根本原理,课文中指的是挑山工的话语简明却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晃悠”原义是晃荡,摇摆不定。在课文中特指挑山工挑着重物,身子不稳,走路像要跌倒的样子。

  3.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1)近义词。

  拘束(拘谨、约束)  体味(体会)

  包蕴(包含、蕴含)  晃悠(晃荡)

  (2)反义词

  拘束(洒脱)  沉甸甸(轻飘飘)

  憨厚(狡诈)  朴素(华丽)

  (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哪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成为意义段;或哪个自然段意义比较具体,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意义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实际速度却比游人快。(概括地写挑山工。)

  第二段(第3、4、5、6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个挑山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的确比游人快,并搞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快的原因。(具体地写一个挑山工。)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和激励了“我”。

  2.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并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挑山工》这篇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是合并几段段意。也就是认真阅读课文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再用简练的语言把各段的段意连接起来,就能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了。因此,综合各段段意,本课的主要内容是:

  “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负重物,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

  (五)学习第一段

  1.导入新课: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这是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可是“挑山工”具体什么样,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画出重点词语,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挑山工登山时,肩膀上有重担,他们走起路来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的,路线是折尺形,这样走虽然比游人走的路线长,却不比游人慢。)

  请问: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走直线不是更近吗?

  (因为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的路线一是可以“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可以省些力气”。)

  可是挑山工行走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这个问题在作者心中打了一个问号,我想同学们也会觉得很奇怪,课文的第二段,作者就解开了这个谜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挑山工绝不会“腾云驾雾”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学习我们对挑山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哪位同学说一说挑山工主要有什么特点呢?

  (肩挑重物,曲折向上,所走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路程,可实际却不比游人的速度慢,这就使作者由此产生了疑问。

  板书:生疑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把作者的疑问完整地叙述一遍。

  (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并不慢?)

  板书:挑山工并不慢

  作者由观察而生疑,同时也抓住了读者,引人入胜。

  (二)学习第二段。

  “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是个疑问,是个谜,怎样才能解开这个谜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

  1.作者在哪些地方遇到挑山工,每次相遇挑山工在干什么?说明什么?

  2.重点写哪一次相遇,你怎么看出来的?

  3.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是怎样解开的?书上是怎样写的?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书、讨论,回答时可以互相补充。

  (作者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和极顶遇到了挑山工。

  在山下时,挑山工正挑担上山;

  到回马岭,挑山工在草地休息;

  到五松亭,挑山工正在整理挑儿:

  在极顶,挑山工正在交货。

  说明挑山工速度快。)

  板书:

  课件学苑网,课件素材,获奖flash课件制作、flash课件制作修改、flash课件制作视频教程

  (作者重点写了五松亭相遇,因为这一次有详细的人物描写和对话。

  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就是通过和这位挑山工的攀谈解开的。)

  师:同学们讲得很准确,我们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作者与挑山工的四次相遇,请同学们体会挑山工速度快的原因。

  朗读时只读“相遇”的句子,不读“攀谈”的句子。

  师:作者重点写五松亭相遇,因为这次相遇使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请一位同学把这次相遇朗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部分内容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挑山工的话。

  师:的确,正是挑山工的话使得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

  板书:解疑

  师:那么,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他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呢?请同学再读挑山工的话。

  (挑山工是这样说的,“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

  (挑山工的这番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一个劲儿朝前走

  师:请同学们把上面富有哲理的话画下来,以此不断鼓励自己好好学习。

  (三)小结第二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写了作者与挑山工四次相遇,四次中重点写了在五松亭相遇攀谈的情况,使作者从挑山工朴素的话语和挑山工一直向前的形象里解开了心中之谜,并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哪个词语能说明这一点呢?

  (心悦诚服。)

  师: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作者从挑山工身上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请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在学习这一段之前,请同学在第二段画出作者描写挑山工的词语,然后读一读,想一想挑山工的样子。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从这些描写中,我感觉这个挑山工很健康、朴实。红色的背心很醒目。)

  作者的感受更深刻,他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激励自己。请同学们读第三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画画?

  (作者画了一幅挑山工负重物上山的背影图,因为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挑山工的精神能激励自己,所以作者画了一幅这样的画。)

  板书:

  自励

  挑山工的精神

  课文用画画自励作为结尾,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用这张画来自励,表现了他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这样的结尾点明了中心,与开头照应。)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体会作者需要的是什么。

  (作者真正需要的是: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永远向前,才能达到目的的信心。)

  (五)总结全文(指板书)

  作者在文章开始提出了疑问→挑山工并不慢。然后与挑山工在泰山上四处相遇,并从挑山工的话中解开了心中之谜,因为挑山工“一个劲儿地朝前走。”作者非常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因此画画自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登山如此,走路如此,我们的学习同样如此,必须具有挑山工的这种“一个劲儿朝前走”的精神。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挑山工这幅画挂在心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最后我们用“耽误”和“朴素”造句,学过的词语要在生活中会用。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或留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课件学苑网,课件素材,获奖flash课件制作、flash课件制作修改、flash课件制作视频教程

  【小资料】

  泰山  位于山东省中部。古时称东岳,又称岱宗、岱山、岱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泰山长约200公里,海拔1524米的主峰在泰安市城北,名为玉皇顶,它高接云天,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唐代诗人杜甫登临泰山山顶后写下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泰山还是我国古代“封禅”的圣地,历代有七十二个帝王临过泰山。

  冯骥才  当代作家。浙江慈溪人,生于天津。做过运动员,从事过绘画工作。1977年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挑山工》最初刊登在《散文》1980年第2期上。

  回马岭  古称“名关”,在泰山壶天阁北边,建有石坊,上书“回马岭”三字。据说宋真宗登临泰山,乘马来到这里时,因山崖陡峭,盘道曲折,马不能行,只得折回,由此而得名。

《挑山工》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情景导入: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让学生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 师出示课文插图)

  学生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答案,肯定学生的想象,并且顺势开发学生的视野。

  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正确引导,合理运用,加深印象。

  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

  注意描写顺序。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自由读一读。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对挑山工的敬佩!

  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生轻声读课文

  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好象包含着很多道理。

  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生动笔写。互评,鼓励,激趣。

  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

《挑山工》教案 篇5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2、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课后检测:

  1、照样子,从文中摘录出词语。

  亮晶晶

  2、把词语补充完整。

  腾云雾姿奇特心诚服

  意味长连山色不解之

  (灵宝市实验小学张淑妮)

《挑山工》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

  2.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意深刻的词句。

  4.学习生字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相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进一步读懂课文。

  课前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按照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讨论,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了解字、词、句和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条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步骤(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向上登攀的精神。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图画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礼包图,点击后变为课文21页插图。)

  2.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二、复习回顾,明确目标为什么老师要把这幅画当作礼物送给同学们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挑山工》。(板书课题。)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快速浏览全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生答后板书:生疑、释疑、明理)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看看作者产生了什么疑问,这个疑问是怎么解决的,作者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细读深究,达到目标

  (一)齐读1、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程加长,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学生回答后追问:1.为什么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呢?他们的登山路线有什么不同?(出示实物,帮助学生理解“折尺”。指名上黑板画出挑山工和游人不同的登山路线)2.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挑山工采取这样的路线登山有什么好处。

  (二)导入3-6自然段: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程加长,(板书:路程长)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板书:时间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产生了疑问。1.这个疑问是怎么解开的呢?请同学们默读3-6自然段,想一想:“我”和这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把相遇的地点勾画下来。(4次相遇:山下、回马岭、五松亭、极顶。课件演示四次相遇的地点)每次相遇的情形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地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发现他走到了前面。)2.引读写“我”和这位挑山工四次相遇情形的句子。3.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1)导入:同学们,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走到游人前面去呢?他们有什么近道吗?(指名朗读挑山工所说的一段话)(2)(课件出示挑山工的话)①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意思,印象深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②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讨论后各组推举出代表,汇报本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懂。③说一说:你们组对印象较深的句子是怎样理解的?相机点拨: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联系上下文,观看录像等方法理解。)(板书:一个劲儿往前走 解疑)④挑山工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指导学生先从正、反两方面说,再联系实际说。)(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挑山工的话。

  (三)齐读最后一段。(出示课文插图)“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板书:我需要它 明理)

  四、回归图画,激发奋进谈话:同学们,只是作者需要它吗?(我们也需要)是啊,不仅作者需要挑山工这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同学们也需要,老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这就是老师要把这幅画作为礼物送给大家的原因。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作者那样,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的书桌前,让它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五、检查目标,布置作业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任务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作者围绕中心巧妙安排材料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步骤(略)

  附:板书设计

  课后记

  -------------------------

  几点注解:

  1.看图说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具体。

  2.对次要内容以读代讲,为下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留下较充足的时间。理解挑山工的话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设计时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训练有一定的层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结课与开课照应,形成回路。

《挑山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2、运用抓住体现中心的句子来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培养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随一位挑山工登泰山,解开心中不解之谜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了解课文是分几层意思来表达中心的,从而理解作者悟出的哲理,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哲理一步一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他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在泰山风景区有许多游人,还有——挑山工。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思考三个问题:

  ① 文中的不解之谜指什么? 板书(生谜)

  ② 作者是怎样解谜的?(解谜)

  ③ 作者领悟出什么深刻哲理?(明理)

  2、检查朗读。

  3、课文就是按照“生谜——解谜——明理”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三、生谜

  1、观察插图,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的人?

  2、自读第1节,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挑山工?谈你的感受。(同桌讨论)

  3、交流:

  ①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说明担子重;

  ②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说明步履轻松;

  ③ “折尺形”的登山线路——说明路程长。

  4、引读课文: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的担子重——,他们的步履轻松 ——,他们登山的路程长——。这样登山的原因是——,好处是——,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

  5、担了重物,路程加倍,还是慢吞吞地向前走,居然能走到游人前面,由此,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不解之谜。

  出示练习:

  挑山工 ╱ 慢, ╱ 慢。

  走得 其实并不

  游人╲ 快, ╲ 快。

  交流完成填空,学生读。

  6、引读课文: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你在某个地方——,或者——,或者——,他们——。等你发现,你会——,以为——。

  四、熟读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谁能说说挑山工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二、解谜、明理

  1、读3-6节找出表现不解之谜的三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各种形式读句。

  六、解谜、明理

  1、出示作者的疑问(第4节)

  2、最后,挑山工的回答解开了他心中的谜。出示挑山工说的一段话。

  三人分别读这段话。

  3、挑山工的这段话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呢?

  出示阅读提示:

  任选一个内容进行学习,先读懂这段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1、是否同路

  (出示)山下 他们同时起程

  回马岭 一、二次……

  山道上 几次相遇

  最后汇合在极顶的小卖部前

  2、游人走法:

  挑山工走法:

  随机朗读句子

  3、游人东看西看,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理解时间长了,就走到前面去了的含义。

  4、这些是挑山工的话,作者由挑山工的话语中悟出意味深长的做事哲理。出示句子、读句

  那作者悟出了什么哲理(师举例说一个内容,其余学生说)

  出示:向着目标 踏踏实实

  不停攀登 奋发努力

  七、哲理升华

  1、从泰山回来,作者深深记住了这些哲理,并且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与文 读句

  2、作家冯骥才作为一个游客,听了挑山工的话以后,如果再去游览名山,会怎么走?

  那为什么还要画这幅画并挂在书桌前,多年不曾换掉。

  师小结。

  八、课外延伸

  出示课前,收集冯骥才作品目录。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挑山工》教案 篇8

  一、 教材分析

  课文写了我登泰山的时候看到挑山工努力登山的情景,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为什么他们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作者从他们身上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认定目标,坚持不懈,一个劲地向上攀登,征服一个个困难,定能达到胜利的顶峰。

  二、 设计理念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及学习语文的激情。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白“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理解“一个劲儿”背后的内涵感悟生活真谛。

  四、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的原因。

  2、从外貌入手,以泰山为背景,游人为衬托,揣摩挑山工的语言,理解“一个劲儿”背后的内涵,感受挑山工的形象,感悟生活的真谛。

  五、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初步感受“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挑山工》这篇课文,同学们都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其实这也是作者心中觉得奇怪的地方,那么这个问题挑山工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6自然段,找到挑山工说的那番话。

  2、出示挑山工说的话: “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并读一读。

  3、从挑山工的这番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预设一:游人是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

  预设二:我感悟到了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坚持往前走的的精神。(课文哪个词语写出了挑山工坚持不懈往前走呢?)

  4、板书:一个劲儿

  5、“一个劲儿”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不是漫无目的,脚踏实地)你有没有一个劲儿地往前走或者一个劲儿做事情的时候?

  6、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说。

  7、对!这就是一个劲儿,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二)从外貌入手,进一步理解“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的?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2-6自然段。

  (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一个劲儿地在读书,谁先来说说?)

  2、学生汇报交流

  3、我们哪几次遇到他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超过我们?请同学到课文中找一找。

  4、生:找到山脚下——回马岭——五松亭——山顶(板书)

  5、我在这些地方遇到的挑山工是怎样的?

  6、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矮个子 脸黑生生 眉毛很浓 洁白的牙齿

  白土布褂子红背心 黑黝黝的肌肉

  7、生读词语

  8、挑山工的外貌看起来好象和一般人不一样,你能想象一下挑山工的生活,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9、对呀!这就是我遇到的一个劲儿往前的挑山工,他一年四季坚持不懈地挑着担子这就是一个劲儿。

  (三)从与游人的对比中,深刻感受“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挑山工总是这样一个劲儿地往前走,他与游人走得不一样。

  (出示练习) 当游人在 ,挑山工一个劲儿 。

  当游人在 ,挑山工一个劲儿 。

  当游人在 ,挑山工一个劲儿 。

  2、他不是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而是向着一个目标向前走,这就是一个劲儿。

  (四)从气候变化与地形陡峭,提升“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 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一个劲地往前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啊?

  2、 学生说:陡直的,充满荆棘的

  3、泰山资料介绍

  4、就是在这条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身穿红背心,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的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他们只是偶尔地走一两天吗?

  5、学生找到句子“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20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6、是呀,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当狂风扑打的时候,当骄阳似火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7、补充关于挑山工的资料

  8、挑山工肩物,克服重重困难,朝泰山顶峰一步一步向上登攀,这就是一个劲儿。再读句子:“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9、这就是我们在陡直的山道上遇到的挑山工,他们(读描写外貌的词语),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拓展写话,总结升华“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在那陡直的山道上,此时此刻,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 ———————————————————————————————————————。

  教学反思:

  本课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课时的确定,再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我觉得自己犹如经历了一次蜕变。怎样使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宽度,又扎实呢?我选择的是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到底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在查阅了资料和请教了老师之后,我豁然开朗,正如他们所说的留下人物的形象是至关重要的。怎样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鲜明的印象?想想我们平时与人交往,总是先看他的外表,然后再一步步熟悉他(她)的性格及他(她)的为人,让人物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体起来也许也该经历这么一次过程吧!,那我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层层深入,有梯度的前行。于是本课教学我抓住“一个劲儿”为切入点,从外貌入手,以泰山为背景,在与游人的对比中,揣摩挑山工的语言,引领学生思维由低到高不断向前发展。本课我采用了板块式的教学设计,在串联每个板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教学语言太苍白无力,不能很好地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师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多么重要,也许那样我上起语文课来会更有自信。

《挑山工》教案 篇9

  教材简述:

  《挑山工》是当代作家、画家、篮球运动员冯骥才的作品。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揭示矛盾,设置悬念,似显不露,借事以喻理。作者立足平实,而心存高远;文章故事讲来宛转真切,而主题开掘深刻服人。因此,教学生成点在于晓事明理,引导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读懂挑山工意味深长的话语,领会其所含蕴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转换成书本的语言,有条理地说一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挑山工说的那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自己个性化的认识。为挑山工登攀的画面题词和题句。

  4、敬佩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转换言语,话说挑山工登山。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挑山工》。交流课前预习,疏理文脉。

  2、同学们,书是读出来的,让我们拿起书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老师没有提示你们停下时,你们就多读课文几遍。(3分钟)

  3、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呢?(先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再说一说,一生上讲台画,其余学生在纸上画线路)

  4、看图介绍挑山工如何登山。

  5、带着这样的画面,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一段。

  二、引导探究,畅谈个性化认识。

  1、过渡: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课文用一段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事实,我们读一读。(齐读第二自然段)

  2、要把课文读好,首先要进入情景,读到“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你就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读到了“在喧闹蝗溪边洗脸洗手”,你就在溪边洗脸洗手;读到“他们会不声不响地在你身旁慢吞吞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面去了”,你的眼前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大家再自由读读课文。

  ① 推荐心目中读得最好的同学示范一下。

  ② 朗读接力赛

  ③ 最好的鼓励方式除了掌声以外,那就是带领他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最高境界的朗读是我们能与作者心灵相通。这些文字如同出自我的口,外在表现是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在脸上,写在眼睛里。(齐读第二自然段)

  3、这么美的一段话,让他们印在我们心中,(生背诵→师生齐背)

  (一) 探究“相遇”谈认识 (3-6段)

  1、过渡:一次泰山写生,我就亲身遇到了这种情况。那么到底我们有几次相遇呢?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言。

  2、生默读,师巡视:不动笔墨不读书;

  3、交流:读读与他们相关的句子;

  ① 根据学生朗读,师板书:

  (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山道上……小卖部门前)

  ② 连起来读这几处描写,发现什么?(作家很仔细,每一次遇到的描写都不一样)

  4、在这几次见面中,给你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些话?

  (二) 山民说的那一段话。

  请把自己的理解与伙伴沟通一下,比赛,看哪一组认识最深,语言组织得最好,最能体现合作成果。

  交流:二组后比较,哪一组的认识更深一些,语言组织也更好一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得更深刻一些。

  三、为画题词,表达心声。

  1、这几组同学代表了我的的心声。作者也从山民的生活里受到启发,齐读最后一段。

  2、作者仅仅是需要这幅画吗?(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精神,向着一个目标不断奋进,永不松懈的精神;做事勤奋向上,步步做实,就能成功的道理)

  3、让这种精神,鼓舞你,鼓舞我,鼓舞我们大家。让我们所有想说的话浓缩成一个词 ,一句话,写在书本的画上,让这些话语成我们学习的动力。

  (登攀、脚踏实地、奋进、目标、前进、收获、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奋斗……)

  4、小结:让挑山工的形象,不断激励我们向前,让我们题词,题词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四、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背诵积累。

  2、收集冯骥才的作品并阅读喜欢的一篇。

《挑山工》教案 篇10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挑山工》教案 篇11

  虽然以前没教过《挑山工》一课,但今天通过看武琼老师执教此课,对阅读教学如何实现新课标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一、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首先体现在导课,由一个“工”字组词,告诉学生组词的方法,可以将“工”字放在前组成“工人”、“工厂”,又有将“工”放在后,组成“矿工”、“民工”,也可以按工种组词,如“纺织工”、“环卫工”最后很巧妙地揭示了课题,理解了课题,做挑东西上山之类工作的人叫挑山工。既提示了课题又教会了组词方法。其次体现在学法指导上,如“折尺型”让学生用笔画,展示比较、图文结合,找出谁画的与原文所写的一致,教会学生将课文的文字读成一幅幅的画面。读别人的文章时,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绩,读准确便于理解课文意思。再次,教为什么走折尺型线时,教者启发性的设计,使学生明白挑山工很辛苦,我们应学习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应学习他们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做法。这段学习教者还鼓励学生用欣赏的语气读文,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批注在书上,以提示自己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武琼老师的这节语文课,给我一种感觉不是为了教而教,学生也不是为了学而学。她把学好语文应具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清。可见教者的语文素养极高,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借鉴。二、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贯穿在教学中。如讲挑山工挑什么这个问题时,除了课文交待的挑石板铺路,武老师还告诉大家现在有索道了,虽不用我们游客一步步登台阶爬山,但建索道需要的材料、设备也是挑山工一担一担从山下挑上来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更突出挑山工的伟大。三、课上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武老师的年龄大约有40多岁,但一点不显得与学生有什么代沟。教者的情感投入必定换来学生的尊重与喜欢,激发了学生兴趣。四、注意培养学生构建网络化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最终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只可惜,时间有限,第二课时没能看到,因此对本课的总体设计还是很不了解,评价也许有不周全之处,望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挑山工》教案 篇12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