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安全论文(精选5篇)

中国信息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1.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2.用户参与对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多重中介方法

3.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架与构建流程

4.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美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机制及其对我国之启示

6.制度压力、信息安全合法化与组织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

7.“棱镜”折射下的网络信息安全挑战及其战略思考

8.再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9.“云计算”时代的法律意义及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对策研究

10.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对策

11.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与Web数据挖掘技术的整合研究

1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13.处罚对信息安全策略遵守的影响研究——威慑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的整合视角

14.论国民信息安全素养的培养

15.国民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6.高校信息安全风险分析与保障策略研究

17.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框架及应对策略研究

18.信息安全学科体系结构研究

19.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20.美国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监测预警机制演进与启示

21.美国政府采购信息安全法律制度及其借鉴

22.“5432战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23.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信息安全的强化与冲击分析

24.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研究

25.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研究综述

26.美国电力行业信息安全工作现状与特点分析

27.国家信息安全协同治理: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28.论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新特点与新要求

29.构建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必要性研究

30.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研究进展

31.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管理评估体系研究

32.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研究

33.信息安全与网络社会法律治理:空间、战略、权利、能力——第五届中国信息安全法律大会会议综述

34.三网融合下的信息安全问题

35.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分析

36.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37.浅谈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38.云计算时代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思考

39.“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研究

40.故障树分析法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4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方法浅谈

42.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43.用户信息安全行为研究述评

44.数字化校园信息安全立体防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45.大数据时代面临的信息安全机遇和挑战

46.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47.基于管理因素的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分析

48.借鉴国际经验 完善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立法

49.美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考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50.论网络信息安全合作的国际规则制定

51.国外依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措施比较与启示

52.云计算下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53.云计算信息安全分析与实践

54.新一代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架构的思考

55.欧盟信息安全法律框架之解读

56.组织信息安全文化的角色与建构研究

57.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下地理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制的重构

58.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59.美国电力行业信息安全运作机制和策略分析

60.信息安全人因风险研究进展综述

61.信息安全:意义、挑战与策略

62.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新趋势

63.基于MOOC理念的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64.信息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

65.企业群体间信息安全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66.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及其对电力系统生存性的影响

67.中文版信息安全自我效能量表的修订与校验

68.智慧城市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分析及立法建议

69.基于决策树的智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70.互动用电方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与安全需求分析

71.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信息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72.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

73.国内信息安全研究发展脉络初探——基于1980-2023年CNKI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

74.云会计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探析

75.智慧城市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76.试论信息安全与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观

77.IEC 62443工控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标准综述

78.美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综述及其对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借鉴意义

79.浅谈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80.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分析与形成

81.车联网环境下车载电控系统信息安全综述

82.组织控制与信息安全制度遵守:面子倾向的调节效应

83.信息安全管理领域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与评价

84.网络信息安全及网络立法探讨

85.神经网络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应用研究

86.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定性与定量对比研究

87.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综述

88.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综合评估方法综述

89.信息安全产业与信息安全经济分析

90.信息安全政策体系构建研究

91.智能电网物联网技术架构及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研究

92.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研究

93.电力信息安全的监控与分析

94.从复杂网络视角评述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若干展望

95.情报素养:信息安全理论的核心要素

96.信息安全的发展综述研究

97.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立法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98.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思考

中国信息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危行业;安全会计;信息披露

据安监局统计,仅2023年10月份全国就发生安全事故4519起,死亡人数2727人。虽然相较于去年同比时期有所改善,可是安全事故发生数、伤亡数及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仍不容忽视。

高危行业是指危险程度及事故发生数都相对较高的特殊行业,如采掘、建筑、石化塑胶等行业。针对于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行为加以约束,如2023年2月14日通过《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了高危行业的范围,并对其安全费用提取标准、使用范围等作了更详细的规定。

安全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企业安全生产、持续运营的重要手段。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是推进安全会计的重要一环,尤其是针对高危行业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动因、影响因素、内容几个方面分析我国高危行业上市公司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及不足,并提出展望。

一、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

学者在对安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兴起了对安全会计的研究,并且主要集中研究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相关性。企业安全信息披露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是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所以对安全信息披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恩柱、朱学义(2008)阐述了安全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认为安全会计是使用以货币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安全预防资源的投入、估算可能造成的事故损失以及补偿的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沈剑(2008)梳理了安全会计要素确认、安全账户体系的设置等。李恩柱、朱学义等(2023)认为应建立独立于社会责任之外的安全会计理论体系,安全会计除应满足会计基本假设的一般属性外,还应有其特殊性。刘朝霞等(2023)认为不应只对生产过程的安全进行核算,对自然灾害及产品质量对顾客安全的影响等也应核算,进而对安全会计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以上研究多是理论性的规范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安全会计概念的提出、发展、理论框架的构建,随着安全会计理论研究的日渐成熟,学者们逐渐把目光转向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二、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动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的研究

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其从社会责任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关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的多种理论,并且各理论之间是互补而非竞争的。

委托理论产生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被委托人和委托人目标不同产生成本,企业为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会积极主动的披露信息,郑玲(2023)、王玉平(2023)、赵婷(2023)等在安全信息披露的研究中都提到这一理论。

1923年谢尔顿首提社会责任理论,认为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及社会道德,其中就包括要求企业安全生产,以及提高安全信息披露质量。沈洪涛(2006)发现信息披露水平沪市优于深市,披露的信息主要集中于社区责任方面,而对环境、员工、产品安全披露较少,披露数量和质量提高的不同步性。

利益相关者理论表现为管理者为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利益相关者为降低信息不对称对其决策的影响,会更关注企业披露信息的详尽程度,而企业为了获得投资者投资、债权人借款、潜在供应商的青睐会更积极的披露信息,孙锋锐(2023)提到企业为得到利益相关者支持会积极的披露信息。迫于政策法规等的压力也是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动因,国内文献主要集中于以上这几种动因理论的分析。

(二)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安全会计的研究是围绕其理论研究展开的,继而涉及到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方面,理论研究多是定性研究,很难用数据分析来提高研究的信度,而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采用定量方法,极大的提高了研究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了研究的实用性,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也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规范企业安全信息披露的行为。

企业规模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力,佟丽娜(2023)发现企业规模与安全信息披露水平关系显著为正。债务风险高的企业为获得资本,会积极主动披露信息,减少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杨立永(2023)发现企业安全信息披露与偿债能力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在信息披露上投入的资本就越多,郑玲(2023)得到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以“专项储备”披露安全信息。股权结构与安全信息披露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王晓东(2023)实证证实了这一点。

企业安全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表明越是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其市场价值也越好,李朝(2023)发现企业价值与安全信息披露关系显著为正。公司治理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黄海燕(2023)发现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市场化进程、独董比例关系显著为正,与终极控制人性质、两职合一关系显著为负,与董事会会议频率关系不显著。逄鹤宁(2023)证实了安全信息披露水平c外部监事及独立董事比例关系显著为正,与事务所名誉关系不显著。

以上多是安全信息披露水平的内部影响因素,企业外部因素(如制度和市场因素)也产生一定影响作用,但是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三、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披露模式的研究

迄今为止,国家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安全信息披露内容加以界定,这使得企业在披露安全会计信息上有很大的随意性。

郝成林(2002)认为企业应更加主动的披露安全会计信息,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对其决策产生的影响。杨世勇、朱学义(2009)发现煤炭行业安全信息披露不全面、信息披露较为分散且披露的形式不规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献回顾发现企业安全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有安全风险、安全培训、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专项储备、政府补助或奖励安全生产制度等。

安全信息披露的模式主要采用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的模式。前者是在既有的财报上增加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后者则是通过单独编制报告对安全会计信息加以披露。李恩柱(2023)发现公司主要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对安全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也有少数企业在重要事项中披露,但采用独立报告模式的却很少,原因可能在于没有可参照的模板,或是处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四、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趋势

(一)从参考国外经验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转变

国外注重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研究,各国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点及形式各异,但是基本都包含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可见,安全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内最初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来对社会责任加以研究,随着安全问题逐渐提上日程,才开始对安全会计单独加以研究,并且事实也表明对安全会计进行独立研究是有意义的。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国外经验并非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后,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也有利于我国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内容由宽泛变得具有针对性

我国学者起初对安全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属于文献综述形式,涉及内容虽然较为广泛,可是大都比较空泛,缺乏针对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安全会计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对安全信息披露的某一重要方面给予更高的关注,并进行深入探究,如上文提到的从对理论框架的研究到对某一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从定性研究到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转变

刚开始对安全会计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框架层面,未涉及实证研究。随着理论研究的日渐成熟,及国家对高危行业提取安全费用等的规定,国内安全会计实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当中,进行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逐渐增多,这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样本数据。因此国内学者对安全会计的研究开始呈现多样化,从单一的定性理论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选取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增多,这也提高了我国安全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实用性,客观反映了我国安全信息披露现状。

五、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展望

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发现学者多从内部影响因素方面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对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而企业外部因素对信息披露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之后学者可以加强对于外部影响因素的关注。

国外研究相比于国内更加全面、先进,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研究,如特别是近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萨班斯法案》。未来可以加大对内控信息披露重要性的研究,以及企业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内控信息披露机制和规范,以往学者多采用内容分析法打分来构造安全信息披露指数,衡量企业安全信息披露水平,但对于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值得商榷,因为企业披露的信息不乏有模糊性的语言,学者打分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继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所以之后学者可以采用一种更为权威、客观的方法来进行度量,以消除这种担忧,诸如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企业的信息披露考评等。

参考文献:

[1]李恩柱,朱学义,朱琼.浅析安全会计理论体系的属性特征[J].会计之友,2023(3):21-23.

[2]赵婷.高危行业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P系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23.

中国信息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培养知识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8-0247-02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Undergraduate Direction

FENG Wan-li, GAO Shang-bing, ZHANG Yong-jun, LI Xi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lonogy, Huaiyin 223001, China)

Abstract: For the issu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disciplines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quo, information security discipline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status and role of education are analyzed.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aised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of knowledge, reflecting that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omputer and mathematics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disciplinary, presenting teaching practice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culture knowledge systems; teaching practice

1 引言

教育体系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科学进步的基础。目前高等院校正在大力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与之伴随的黑客攻击、病毒肆虐、计算机犯罪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它们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信息安全方面的巨大挑战,这些问题已经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然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学能够培养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学生,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面对整个社会信息安全的严峻形势,信息安全教育理应值得高校的关注和探究。

2 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

随着计算机在军事、政治、金融、商业等部门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大,如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受到破坏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并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和计算机科学的热点研究课题。然而,目前影响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和无政府状态,使Internet成为一个不安全的网络,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对信息安全的要求。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每年因利用计算机犯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普通经济犯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机病毒已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黑客”入侵已成为危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普遍性、多发性事件。例如: 2000年2月7日起的一周内,“黑客”对Internet网站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击,著名的美国雅虎、亚马逊、伊贝等8大网站相继被攻瘫痪,造成直接损失12亿美元。

可见,目前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面对如此严重的威胁,必须采取措施确保信息安全。

3 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现状

2003年27号文件明确强调了要采取措施“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加全民信息安全意识”。2005 年教育部专门发文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从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体系研究、信息安全博士点硕士点建设、稳定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设置、促进交叉学科专业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新机制、建立信息安全继续教育制度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国内高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相关课程建设工作开展迅速,目前全国约有50所高校设立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5 所高校或研究所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至少有三个出版社组织了国内专家编写的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系列教材已经陆续出版。2004年7月在四川绵阳召开了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与研讨会,2005年10月在云南大理召开了首届全国高校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高校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三次研讨会针对高校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发展及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在总结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人才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和产业发展育体系,整合信息安全教育资源,解决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与就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亲身参与了2006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的信息安全高层会议,该会议参与对象主要包括省内外设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高校。会议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国家信息安全权威专家和国家保密局领导发表意见,二是各个高校人员热烈讨论自己学校的在信息安全专业建设上的成绩和不足。

大家普遍反映在信息安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学科范围不清、领域不明,专业设置比较杂乱,课程体系不够系统。一方面,这是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兴起和发展的必然现象,在社会需求的刺激下,各传统专业拓展到这一新领域的蓬勃的积极性,是信息安全学科专业旺盛生命力的表现。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样的格局长期不加以改变,必将影响到它的健康发展,结果会导致跟不上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需要用战略的眼光,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和规划信息安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

4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4.1 信息安全人才保障体系

面对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对信息安全的迫切需求以及我国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的不足和未来的严峻挑战,建立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势在必行。信息安全人才保障体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但要求拥有足够的信息安全专业 ,更要加强信息安全学科的建设。

4.2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安全保障建设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科研、工程、管理、执法等多方面的人才,而且这种需要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面对信息安全人才这种多样化的需求,信息安全从最初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交叉而成的技术性学科,已经朝着涉及管理学科、法律和伦理道德等跨门类的综合性学科发展。

信息安全学科是紧密围绕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所以它更偏向于一门工程学科。信息安全工程的本质是要了解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并提出和采用恰当的综合保护措施,包括从技术和管理上来控制这些安全威胁。

信息安全学科的这个特点使得现有的几个相关一级学科都不能单独覆盖,也造成目前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别设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四个一级学科下的分散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安全学科内涵模糊、主干专业课程体系不清、建设资源不集中等问题,影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和推进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依靠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科设置和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将信息安全列为一级学科,可以起名为“信息安全科学与工程”。它的科学性不仅包含了涉及密码学的数学理论和安全计算理论方面的研究、计算机和网络本身的安全体系结构理论等,而且可以涵盖在系统层次上的信息安全保障理论、安全评估理论和安全管理理论等。

5 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2004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淮阴工学院创建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设有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学校在国内目前仍然是少数。由于信息安全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性,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应当具有一些基本条件: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体健康,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检验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是毕业生质量。因此,我们在制定办学思路时必须要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办在计算机学院,经过两年多的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路:以学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为主,同时加强数学、物理基础,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优良的品德素质。这一办学思路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也受到国家信息安全领导机构的好评。

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因此办学的思路也不相同。例如,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办在计算机系,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办在通信系,也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办在数学系,以密码学作为教学的重点。还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办在商学系,以电子商务安全作为教学的重点。我们认为,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研究的是信息的安全尤其网络信息的安全。在现今社会,信息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传送的。因此,学生必须首先学习计算机尤其是网络方面的内容,否则便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现今流行的信息安全技术。

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淮阴工学院关于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办学思路。体现了信息安全的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性。体现了培养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体健康,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信息安全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思想品德方面和数学基础方面都设有常规课。为了体现硬件系统安全和操作系统安全在信息安全中的基础地位,除了常规的硬件类课程和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外,分别增设硬件类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类课程: “Linux操作系统”。为了体现其它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开设:“密码学”、“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计算机病毒学”、“软件保护技术”、“数据恢复技术”等课程。为了体现网络技术的在信息安全中的特色,特地开设:“网络互联与路由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在实验方面,主要课程都开有实验课,并且其中部分课程开设课程设计,比如密码学的“加密/解密课程实践周”。

6 教学实践

2004年,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计划招生70人,考生多,质量好。录取的学生起点高,所以教学活动比较顺利。与此同时,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承担着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科技局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教学促进了科学研究,反过来科学研究也促进了教学。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说明我们的办专业方向思路和课程体系是合适的,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也受到省市信息安全领导机构的好评。但是,我们创办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的时间短,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循环,对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的办学规律还没有全面掌握。因此,可能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发现。

目前信息安全方向的教学老师都在建设网络课堂和申报合格、优秀、精品课程,这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和老师对教学的研究热情。

7 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教学计划

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和办专业方向思路,我们形成了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这一教学计划正在执行过程中,目前执行的情况是良好的。我们将会逐步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使之更适应信息安全学科的特点,适应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密码学教学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131-133.

中国信息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球化 全球化信息 信息接受 效果渗透

自从哥伦布扬帆远航发现新大陆之后,世界全球化的历程就此启动。早在17―18世纪的殖民主义东扩,带来宗教和其他文化的越洋传播,世界各地出现了跨国媒介。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信息的传递。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大众传播向全球推进,全球传媒业已成为全球化进程的核心推动力。①然而,对于受众而言,信息全球化并没有让每个人都真正融入到全球化语境之中。

一、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

“全球化是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它是由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全世界人们之间互动的速度加快,范围拓展。”②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政治变革、信息流和跨国公司是不断推进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动因。信息流的全球化是全球化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经济的全球化还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都伴随着信息流的全球传递,它是维系全球化最重要的纽带。

具体到大众传播媒介,本文将全球化信息传递框定在全球新闻信息的传递和以娱乐信息、音乐、电影、电视节目等为代表的文化信息(或称文化产品)的传递。目前,大众媒体所传递的全球化信息,依然以经济利益为背景,而且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现在,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依然控制在以欧美为主的大型媒介跨国公司手中,它们是全球化信息最主要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传播政治经济学将这种以欧美文化为主体的大众媒介信息全球传播称为“文化帝国主义”。“所谓‘帝国主义’不仅仅是指少数人将其商品强加给多数人,也不仅仅是指用隐蔽的手段来‘出口’意识形态。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行为方式,是社会关系和商业实践的结合。”③因此,全球信息也不再仅仅是信息商品或者文化商品。一些人担心,全球化正导致一种“全球文化”的产生,在这种文化里,最强势的以及最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将压倒地方性传统和习俗的力量。但是,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在现实情况下,全球化的信息传播必然会经过多重过滤。国家、媒体以及受众本身就是最为重要的过滤器。

二、国家:全球化信息的权力过滤器

媒体将其制作的全球化信息打包之后进行全球传播,其背后有着强大的经济推动力。这时,全球化信息的商品属性居于首位,其国际传播就是信息商品的出口。对于这些信息商品的进口国来说,这些商品直接关系到本国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甚至本国的国家安全。因此,全球化信息的国际传播并非畅通无阻,各个国家会利用国家权力对之进行过滤。

首先,大量廉价、批量化生产的文化产品的输入,会极大地影响到文化产品进口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多国家文化产业投资相对薄弱,文化产品缺乏广泛的竞争力,难以与好莱坞的大片、MTV音乐等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因此,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文化产业,诸多国家会对不断涌入的文化产品在进口数量上进行适当的限制。例如,长期以来,加拿大联邦政府一直采用关税、邮政补贴和广告税减免三种办法抑制外国期刊的生长,促进本土期刊的发展。④

限制文化产品的进口,并非完全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民族国家的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文化产品出口国,大众传播媒介制作的音乐、电影、电视节目等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虽然这些文化产品的传播目的是为了赚取经济利益,但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这些文化产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严重影响了进口国本国原有的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传统。

冷战之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以国土安全和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被各国不断修正,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意识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政府对全球化信息的引进作出了诸多限制性规定,避免本国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传统遭到侵蚀。例如,法国政府出台有关规定,要求电视台所播出的流行音乐当中至少有40%必须是本国出品的。⑤而伊朗、沙特阿拉伯以及马来西亚,已经禁止收看西方卫星电视节目。⑥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备受注目,其传播制度和理论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发展媒介理论提倡媒介对现有的政权及发展国民经济的努力给予支持。这种媒介规范理论强调媒介有义务为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满足服务,在涉及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时,国家享有对传媒实施检查、干预、限制以至直接管制的权利。因此,政府有权禁止媒体刊发对本国发展不利的新闻或电影、电视节目等,政府也有权切断不利于本国发展、对本国有害的互联网网页。庞大的全球化信息要在这些国家传播,必须经过政府的筛选才能得以实现。

三、媒体:全球化信息的行业过滤器

全球化信息在经过国家选择的同时,也必须经过媒体的专业选择之后才能与广大的受众见面。

1、新闻信息的把关人

怀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检验“把关人”理论时发现,把关人的主观意识在稿件的取舍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⑦把关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组织。

在盖尔顿?鲁奇选择性把关模式中,描述了日常事件被媒体组织转换成“媒体形象”或“世界图像”而分发给受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盖尔顿?鲁奇提出了起决定选择作用的因素,其中有两项值得注意:即“文化接近性或相关性”和“社会文化价值观”。⑧也就是说,在把关人选择主观偏向中,具有某些内在的一致性。媒体工作人员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媒体所固有的风格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媒体而言,全球新闻信息主要包括自采新闻和国际通讯社的新闻。

媒体记者在采写全球新闻信息时,其把关行为已经开始。同时,记者所采写的新闻信息的受众主要是面向本国的,因此,新闻事件所反映的“文化接近性或相关性”与“社会文化价值观”在新闻选择和制作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如施拉姆所说:大众媒介机构对输入的信息加以筛选,将相对说来较少的信息高度放大输往许许多多的接受点。⑨

2、信息把关背后的经济利益

大众媒体在选择信息的同时都会考虑到媒体的经济效益。在“娱乐时代”的今天,很多媒体都提出了“新闻娱乐化”的信息操作模式。因此,媒体更加倾向于选择娱乐化的信息提供给受众,以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多信息由于不符合媒体经济利益要求,被媒体拒之门外,大大降低了全面反映世界的信息的传播。

由于媒体把关人的主观偏见、媒体经济利益考量等因素,媒体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样,媒体所反映的

世界已经不再是真实的世界。

四、受众:全球化信息的私人过滤器

当全球化信息通过国家、媒体的过滤之后再到达受众的时候,不代表这些信息会被受众全盘接受。

首先,受众用在媒体上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接触媒体时间内,受众不可能接收到经过媒体传播的所有的全球化信息。

其次,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性不同。“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需要的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也就是说,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体的积极使用者。

第三,受众对全球化信息的文本解读不同。莫利将受众对媒体信息的解读分为三类:主导性解码、协商性解码和对抗性解码。虽然,媒体文本的制作者倾向于受众对文本信息进行主导性解码,但是在实际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受众也有其他的解读可能。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受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传统,以及受众的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全球化信息的解读。

因此,当全球化信息冲破层层“关卡”,到达广大受众之后,并不代表就能达到传播者所期望的效果。受众是全球化信息传播的最后一道过滤器,也是直接影响传播效果的一道过滤器。

五、全球化传播影响力的渗透

鉴于上文论述中提到的层层过滤,全球化信息的制作者和者也在不断改变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所以,传媒跨国公司提出了信息制作“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运作”的思路,以期减少诸多过滤器对信息的筛选和遗弃。虽然全球化信息的传播遇到了重重阻力,但并不代表没有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具有“内隐性”和“累积性”。也就是说,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传播效应是不易产生的。传播效果深藏于信息接收者的内心深处,而且是信息接受者对各种信息的耳濡目染和经常接触中逐步地慢慢地累加堆积起来的。⑩

受众不断地接收和接受某些全球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所传达的观念和认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知识体系进行比较,甚至是内化。文明与文化的冲突就此产生。所以,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提出要保卫本民族文化,防止自身文化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西方意识形态所吞噬。国家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日益受到各国重视,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美国学者安德森认为,作为拥有疆界与的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然而,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国家的认同可能越发式微。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若隐若现,而本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以抵制全球文化的侵蚀。在人们头脑中出现了两个“想象的共同体”,一个是传统的民族国家,而另一个则是全球化的世界。而对于“全球世界想象共同体”的形成,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全球化信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李欣.全球化媒体:全球化进程的核心推动力[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41-146

②赵旭东等译.[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7

③史安斌译.[英]格雷姆?伯顿著.媒体与社会:批评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73

④张玉国.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80-281

⑤史安斌译.[英]格雷姆?伯顿著.媒体与社会:批评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73

⑥赵旭东等译.[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59

⑦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41、178

⑧祝建华译.[英]丹尼斯?麦奎尔 [瑞典]斯文?温德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第2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53-154

⑨陈亮等译.[美]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06

中国信息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一、引言

信息安全学科是在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针对信息生成、存储、传输、处理和交互的各个环节,用数学方法刻画和描述其变换的过程和状态,建立安全控制与管理模型,进而保障信息及信息系统的高安全性、高可信性和高可用性。在当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民族高校信息安全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为国家储备适应全球形势变化的复合型信息安全人才越发重要。

中南民族大学在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其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在本科阶段开设了信息安全方面的课程,计算机科学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硕士点于2023年开始招生。其中计算机科学学院从2006年开设《信息安全》双语课程。信息安全教学研究方面还有长足的发展提升空间。

针对信息安全课程的特点,结合我们双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就《信息安全》双语课程教学提出几点新的和若干建议,其中关于教材的论述等课程相关情况见孟博老师的论文[1]。

二、信息安全课程特点

《信息安全》难教,学生难懂,实验难做。我们组成员以信息安全专业领域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安全》课程特点[1-3]:

1.信息安全学科基础涉及面广。信息安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涉及密码学、通信、数学、计算机等诸多学科。

2.信息安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多。要想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程,需要学习数学基础课程、电路基础课程、密码学基础课程、计算机理论基础课程、网络通信基础课程等。

3.信息安全专业前沿性强,知识更新快。信息安全专业是围绕攻防、对抗策略和技术展开研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创新多且快。

我们在信息安全课程传授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如下所示:

(1)民族院校的学生专业素质和英语素质高低不齐;

(2)信息安全相关的资源分散;

(3)英语语言的教学与专业教育的脱节;

(4)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不紧密。

根据信息安全课程的特点,只有保持信息安全传授内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先进性,及时了解该学科最新研究发展动态和前沿,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结合我们面临的困难,考虑到两个因素:(1)信息安全相关的前沿知识的语言载体是主要英语;(2)在课堂上尝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研究并实践将虚拟仿真实验和CLIL双语教学应用到信息安全课程传授中的模式。

三、虚拟仿真实验的概念及模式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实物实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目前的国内外模拟仿真软件总结如下。

PSPICE[4]是由SPICE(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发展而来的用于微机系列的通用电子电路功能的仿真,是一个多功能的电路模拟试验平台;Tina Pro[5]是欧洲DesignSoft公司研发的一个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它用于模拟与数字电路的仿真分析和设计研究,分析结果可以很好地展现在图表或虚拟设备中;CircuitMaker[6]软件用于电子电路仿真实验,是一种用于电路描述与仿真的语言与仿真器软件,用于检测电路的连接和功能的完整性;Proteus[7]软件是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的EDA软件,提供仿真单片机及器件的工具,该软件将电路仿真软件、PCB设计软件和虚拟模型仿真软件三合一的设计平台;Boson NetSim[8]模拟Cisco路由器、交换机,可自定义网络拓扑结构及连接。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3-2023年)》,教育部于2023年开始启动了开展了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北京邮电大学建设了部级北邮电子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了“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9,10]。我们尝试将该平台作为信息安全课堂的辅助教学,其中一个教学内容使用虚拟仿真平台进行的网络构建,如图1所示。

四、CLIL双语教学的概念及模式

双语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除母语以外的一种外语,通过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水平。关于双语教学的模式,有多种不同的分类,如美国的“过渡式”、加拿大等“法语浸入式”等模式。20世纪20年代,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Leaning)[11-13]广泛应用于欧洲的双语教学领域。CLIL中文译为内容和语言的融合学习,是指将一门或多门外语作为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语言,在此过程中,语言和学科将共同发挥作用。以学科内容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及语言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认知和情感等因素。CLIL是欧盟在“培养多语言能力公民、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和多样化”的决议框架下推动欧盟各国开展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源于北美被全球普遍采纳的浸入式双语教学,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都做出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贡献。

选择英语作为学习信息安全学科知识的语言媒介,是因为英语是当今国际各种领域的交流合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种类。为了使学生适应国际化教育、产业的发展趋势,有效获得更多、更新的学科知识和科技信息,并能够把我们的科技成果推向世界,高等教育承担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责任,而双语教学可以说是承担责任的前提或必要条件。特别是CLIL双语教学模式对于中国的双语教学更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CLIL双语教学模式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如图2所示。

1.内容相关的学习(Content-related learning)。在课堂上使用的全英语教学材料,该材料是否合适教学,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本教学材料的学习,学生可否掌握两个以上的知识点;量化掌握知识的目标;通过什么策略让学生来掌握这些知识点,比如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层面上通过视觉、或头脑风暴活动、以更友好的方式展示知识点、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游戏或者视频支持、安排有挑战性的任务给学生来完成;

2.语言相关的学习(Language-related learning)。解释可能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单词;量化和语言相关的学习掌握指标;写出让学习者完成目标需要用到的策略,如尽量将英文材料通俗易懂、将关键词标下划线、英文材料提供词汇表等;

3.学习技能相关的学习(Learning skills-related learning)。标出技能相关的目标;量化这些目标;设计好的策略帮助学习者完成这些目标,比如重新组织知识点、通过图表等分析知识点等。

CLIL双语教学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可分为5个渐进过程,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Remember,Understand,Apply,Analyse,Evaluate,Create)。其中记忆、理解、运用是低层次的思维能力因为他们更具体,而分析、评价、创造是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因为他们更抽象。

五、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方案

通过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研究和探索,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和CLIL双语教学方法应用到信息安全的课程教学实践中。课程设置方案氛围准备阶段、CLIL教学阶段、虚拟仿真实验阶段,各阶段描述如下:

1.准备阶段:配发讲义,其内容主要与《Cryptography and Network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Fifth Edition》(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课程内容接近,补充专业词汇和常见表达方式。该阶段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学生自学并熟悉专业词汇,同时利用CLIL教学中针对词汇测试的有趣方法对学生进行词汇量的教学和测试。

2.CLIL教学阶段。教学过程中给出不同的和密码算法相关的英文版本供学生阅读、参考和讨论。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密码算法设计有特色的相关的简单的任务,教师讲解,学生组成团队合作,在给定的时间内呈现设计方案并且陈述其方案,交流的过程主要使用英语完成。

3.虚拟仿真实验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在算法很抽象或者熟悉相关密码算法后,老师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展示该算法的原理或实际应用,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安排学生组成团队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设计网络安全实验,进一步巩固、实践其所学习的密码理论知识。

六、信息安全双语课程教学的心得与体会

将虚拟仿真实验和基于CLIL的双语教学引入到信息安全的课堂教学中,使得教学模式和方法多样化、智能化、规范化、国际化,旨在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听说写能力;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生动形象传达不易理解的知识。具体意义如图3描述,总结如下:

1.引入CLIL双语教学理论,将语言和学科融合进教学。学习探讨国际上主流的被大家认可的双语教学理论如CLIL,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民族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将英语的语言能力培养与信息安全的专业内容融合起来一起学习,在此过程中,语言和学科将共同发挥作用。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2.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进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将动画模拟、虚拟仿真、远程实验和实物实验优化组合,探索各类案例的优势互补,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迪思维、激发潜能。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整合信息安全的相关资源,提供智能化的教学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论文的探索方法将是鼓励课前预习、课程参与、课后实践。讲授方式的选择将会优化组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通过CLIL模式中各类学习技巧,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素质。

七、总结

本论文探索将CLIL双语教学模式和虚拟仿真实验应用到信息安全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探讨适合信息安全课程特点和民族院校教学特点的双语教学理论如CLIL双语教学模式,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将英语的语言能力培养与信息安全的专业内容融合起来一起学习,语言和学科将共同发挥作用;同时运用虚拟仿真实验等辅助手段,将信息安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信息安全专业的认知程度。我们所做的努力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理解、运用知识到能分析、评价、创造知识的转变,为社会培养大量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