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精选5篇)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第1篇

教育契机,指教育者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的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关键时机,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等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对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通过捕捉教育契机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方式,尤其适合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逆反心强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意识到孩子进入青春期,身心发生巨变,教育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逐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孩子的发展现状。

首先,家长要有把握教育契机的意识。青春期孩子有了独立发展的内在需要,如果家长还一味包办,就会让孩子错过很多自我成长的机会;同时,青春期的孩子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准则以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思维和情感都比较自我中心,又由于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常常听不进大人的意见。当小时候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逆反,很多家长感到愕然、愤怒继而困惑,有的家长就会用更严厉的权威力量来压制孩子,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疏离和抵触。所以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上而下的管教方式已不合时宜,从身边的小事和孩子的亲身经历加以引导和启发,更容易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家长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以平等的心态、更大的耐心,去捕捉和创造生活中的契机,以孩子更易接受、印象更深刻的方式让其接受教育。

其次,从身边小事、孩子的亲身经历等细节中创造和捕捉教育契机。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进一步增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和体验到的事才更容易引发其思考和领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比如你与其告诉他“不要贪玩”,不如和他一同制定每日学习和休闲计划,让他体会到充实有意义的生活带来的价值;与其告诉他“你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不如给他一本名人传记或励志书籍,让他自己去领略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从而提升眼界树立志向。总之,减少直接告诉他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说教,多给他提供自己去思考和体验的环境和机会,从而学会自己去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去发现和创造教育契机,既能巧妙地避开孩子逆反期的锋芒,又能潜移默化地催生其成长。比如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大事小事,都是引导孩子在对人对事上应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的好机会。再比如现在的大众传媒非常发达,影视作品和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都容易引起孩子的关注,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甚至争鸣,引发孩子的思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假期的时候,可以创造和孩子共同出游的机会,大自然让人比较容易放松和愉悦,良好的沟通氛围会更容易发现好的教育契机,而且父母的榜样作用也会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输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和道理。平时多给孩子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比如名人传记、科普制品、励志节目等,通过开拓视野、提升眼界和树立榜样让孩子树立目标意识,这也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机会。

再次,把握教育契机也要注意方法。孩子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特别是进入青春期,思想情感都更为丰富,非常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过于急功近利,反而起不到正向的效果。所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自己去找出隐藏的道理和正确的选择,更有利于孩子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得到成长。比如孩子犯了错或是闯了祸,如果能引导孩子从中吸取教训,这反而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但有的家长以此来教训孩子这是不听话的下场,这样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感,效果自然是适得其反。所以教育契机一定要巧用,否则会弄巧成拙。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第2篇

1、父母要注意树立孩子的价值观,青春期的孩子会有一段迷茫期,在这段时期孩子会有一种茫然而恐惧的心理,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与以前不同了,马上就要成年了,既有对未来的迷茫又有对未来的恐惧,这时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这里就需要父母来合理的引导孩子,为孩子解惑,让孩子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快速走出自己的青春迷茫期。

2、父母要对孩子付出更多的关爱,其实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内心之中更需要父母的关怀,当他们有什么事的时候更多的会想到父母,特别是在生病或他感觉迷茫无助孤独的时候,虽然孩子并不想和父母多沟通,多和父母说话,这都是因为他感到父母唠唠叨叨的很心烦,因此作为父母要适可而止,事情不要说了一遍又一遍,这样就会好很多。

3、父母要和孩子平等交往,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作为父母不能在想孩子小时候那样事事给孩子拿主意,要更多地听听孩子的建议,对于你认为不对的你可以给孩子提提意见,帮助他改正,态度要和蔼,千万不能够强制性的让孩子安照你的想法来做事,那只会让孩子和你越来越远。

(来源:文章屋网 )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种则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处在父母状态。比如说,有一位初三的家长,因为和女儿在生活事件中的几句口角,一连几个月和孩子之间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关于志愿的家长会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了,在女儿面前就输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就类似于两个孩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不在父母状态。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现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隔代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国近代朱庆澜将军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家庭教育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和随时随地的,并且是不断持续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而发挥作用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生活乐观,能很好地适应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反之则容易紧张和焦虑、容易发生情绪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不稳定,容易波动。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极为重要。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独,希望被人理解。作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和孩子之间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通过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通过倾听、理解、接纳、鼓励、尊重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觉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指导、建议和帮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三、结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丁,孔悦.家长与子女为何频发“战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23(06):2.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第4篇

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结论 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发育较特殊,应进行适时、适度、适当的个体化性教育,家长应提高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智力;青春期;生长和发育;性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G 7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14-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青春期性教育在普通中小学的普遍开展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世界各国青春期性教育,其趋势和特点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1]。智力落后青少年智能发展低于一般人,生理上的发展却与正常人有相同需求,同样会面临性问题。国内外性教育经验表明,家庭在儿童性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做好智力落后学生的性教育工作,有必要了解智力落后学生的性发育情况、家长对其进行的性教育情况以及家长对性知识的需求和希望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为此,笔者在北京6所培智学校学生中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北京市区6所培智学校学生567名,其中男生354名,女生213名,平均年龄(14.77±4.03)岁。按知情同意原则,301名家长接受了问卷调查。

1.2 方法 按Tanner青春期分期,专人专项对培智学校学生进行性发育检查,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家庭对性教育的看法、子女月经初潮/首次遗精年龄、状况,家庭提供的性教育指导等。

1.3 资料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

2 结果

2.1 智力落后学生的性发育情况 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6.0±2.0)岁(13~20岁),女生初潮平均年龄为(12.4±1.8)岁(8~18岁)。与正常男女生比较,智力落后学生各青春发育分期年龄比正常学生平均大2~4岁[2-3],提示其性发育相对较晚。见表1。

2.2 智力落后学生手况 72.0%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现象,12.1%的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有现象。对于孩子的指导,家长多是教孩子转移注意力,或告知对身体有害。男生家长反映孩子有的比例占28.43%,女生有的比例为8.16%,男女生家长对此采取的主要教育方法相似。见表2。

2.3 智力落后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 仅41.9%的家长时常提醒孩子注意生殖器官卫生保健,19.6%的家长从未提及此方面知识。对孩子的性问题,20.2%的家长或避而不答,或不知如何回答;46.3%的家长认为可圆满回答孩子的问题。当孩子出现月经/遗精现象时,82.6%的女生家长会教孩子护理方法,11.3%的女生家长告诉孩子相关知识,男生家长则主要关心其生理问题、教给其护理方法和注意其情绪变化。

2.4 智力落后学生家长对性教育的态度 92.5%的家长认为性知识是科学知识,应进行相应的知识传播,7.5%的家长认为不应宣传;77.8%的女生家长担心孩子因对性知识了解过少而受到性伤害,55.4%的男生家长有同样的担心。94.6%的家长认为学校应开展青春期教育,并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持支持态度。家长最想了解的青春期知识依次为:如何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青春期性心理特点、青春期少年的烦恼和人际交往问题。75.2%的家长希望教师教给孩子一些青春期知识。20%左右的家长希望通过电台/广播/网络、父母/长辈、科普讲座等不同类方法的结合传授相应知识。

3 讨论

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启动年龄比正常学生晚2a左右,这种迟缓趋势在青春期Ⅲ、Ⅳ、Ⅴ分期仍存在。智力落后男生首次遗精年龄范围在11~20岁之间,女生初潮年龄在8~18岁之间,与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大城市资料[4]相比,男生明显落后,女生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部分对象有迟滞现象。提示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发育较晚,且个体差异很大。若青春期性教育按统一年龄进行,效果往往不好,需结合青春发育分期及其认知程度,提供适时、适度、适当的个体化教育。

韩国弱智儿童性教育研究结果表明,是智力落后学生中出现率最高(20%)的,15~17岁是出现该行为频率最高的年龄段[5]。如何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行为指导,成为性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且要在该行为出现前就给予特定的行为指导。笔者研究提示,是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性教育时不容回避的指导内容。对正常学生,应告诉他们是一种“行为”,对健康无害,以帮助他们解除沉重的心理负担。对缺乏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智力落后学生,同样应持这种正确的态度,但又必须时时提醒他们注意方法和场合,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通行的行为准则。对此,今后还应就正确、直观的教育和指导方式,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

目前人们已普遍承认智力落后者的性权利,但他们对性的看法和感受却往往被忽视;研究他们性态度、性感受的资料也极少[6-7]。Kempton等[8]追溯人们对智力落后者性态度的认识史:20世纪60年代前,人们对智力落后者的性表达持否定态度;其后,逐步转为承认他们正当的性需求和性权利,并为他们开展了很多性教育项目。尤其是近年来,智力落后者中出现的HIV/AIDS感染,以及、性犯罪现象的增多,对如何向这一特殊群体开展性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不仅要进行与性问题相关的知识培训,还涉及社会关系、自我保护等。但在所调查的培智学校中,大部分教师、校医对智力落后学生的性教育需求了解很少,亟需接受有关培训。智力落后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也知之甚少,多数仅被动告知其来月经/遗精时的处理方法,极少关心其生理反映和情绪变化,或用粗暴的方式加以制止,或简单告诉孩子“有害无益”。至于如何指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免遭犯或避免性犯罪就更无从谈及。说明在特殊教育中,青春期教育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漏洞。若不及时加强,很容易使智力落后学生在不良环境因素下成为性犯罪的受害者,或成为施暴者。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第5篇

我校(此处指湖北省潜江市周矶逸夫小学,下文同)是一所农村小学,6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无暇照顾、抚养他们,导致其有了问题无处诉说,以至于出现早恋、辍学等现象,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针对青春期教育严重缺失的实际状况,2023年7月,我校建立了青春期服务站,由两名中年教师(其中一位是副校长)和两名青年教师兼职担任辅导员,向学生传授青春期知识,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1. 办校报,讲授青春期知识

学校服务站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办报,利用报纸宣传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提倡家长腾出时间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动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并细心呵护其健康成长。每年从3月上旬开始,六年级学生就会陆续领到4期八开小报《美丽青春》:第一期的主题是“关心孩子的发育”,向家长及孩子提供青春期发育的参考指标(身高、体重、性征等)、营养指标、科学作息习惯等,以及女孩子经期卫生指导;第二期的主题是“做孩子的贴心人”,向家长说明孩子会出现的种种心理特征,指导家长细心洞察孩子的内心状态和情绪变化,并与家长探讨应对策略;第三期的主题是“保护孩子的性安全”,向家长提示管理孩子的具体方法。比如,不许孩子随便在家以外的地方留宿,要求孩子的穿戴不能成人化,等等;第四期的主题是“让青春更美丽”,提示家长正确对待孩子与异性交往的情况,尊重孩子的隐私,提醒家长积极而谨慎地对待孩子青春期的异常行为,并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偶像、崇尚真善美,培养一两项健康爱好等。

2. 建立家校平台,促进家校交流

2023年,我校建立家校互动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教师能够及时解答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远在异地的家长,服务站还通过电话、短信、微信与家长交流,同时提醒家长无论多苦、多累都要与孩子经常通话联系。

3. 利用多媒体(班班通)普及青春期知识

学校在向家长宣传青春期教育重要性的同时,还充分发掘相关资源,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向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青春期教育。比如,组织男女学生分性别观看视频,了解生命是怎样产生的,知道男女间性接触就可能怀孕,所以要坚决保护自己的性安全;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规律,知道怎样从容应对。通过对照学习,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身高、体重状况是否优良,性征发育是否正常,饮食卫生、营养均衡是否达标,有无睡眠不足等情况,从而逐步学会科学地对待学习、娱乐和生活。

4. 请辅导员进班为学生作青春期知识讲座

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增强,性发育日趋成熟,孩子们自然会产生诸多生理变化和心理问题。在辅导老师的疏导下,让每个孩子都能懂得责任与成长相伴。这里所说的责任,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爱护自己。具体表现为:①珍爱自己的身体。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让别人触碰重要部位,包括脸蛋、嘴唇、胸部、大腿以及臀部等。②女孩子衣着应大方得体,不能浓妆艳抹,若夜晚出行必须有家长陪护。③少男少女都不能吸烟、酗酒,更不能进入少儿不宜的场所。若在面对“强大”性侵犯的威胁时,要学会机智自救或向他人求助。二是不能去伤害别人,要尊重他人,不做令对方反感的事,以免给自己或他人未来的生活带来长久的痛苦。

5. 提醒孩子们遇到青春期的烦恼时应求助他人

教师应经常提醒学生,如果遇到烦恼,可以及时、大胆地与父母交流,也可以及时给辅导员打电话、写信、发电子邮件,谈谈自己的身体变化,心里想些什么事、担心什么,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等。这既是孩子们的倾诉渠道,也是他们的救助渠道。只有通过有效辅导,孩子们才能找到解开烦恼的钥匙,并感受到来自父母及老师的关爱,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6. 倡导和谐相处,做阳光少年

学校通过开展“同学友情要珍惜”大讨论,一方面让孩子们明白,他们对异性同学有好感是很正常的事。与异性同学一起学习、游戏完全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也应提醒他们,不要异化同学之间的友谊,无端地破坏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应以阳光的心态,用责任心对待异性同学间的正常相处。若发现有孩子通过纸条等方式向他人“表达爱慕”,教师应及时制止,但要避免当众批评学生,以免伤害其自尊。同时,辅导员还应积极介入情感疏导,帮助孩子们渡过这一难关。

7. 开展系列班队活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